在于勤奋作文

2024-04-27

在于勤奋作文(共14篇)

篇1:在于勤奋作文

每当我想尝试一下成功的滋味,我想到了要付出汗水、代价。

———题记

谁不想当成功者呢?当然,我也不例外。大家是否想过成功在于勤奋呢?

每当我看到别人拿着一张张奖状,大家都在夸奖他是,我很希望那个热是我,我很尝尝成功的滋味。但成功不是不劳而获,如果这也获,如果这也是成功,这是可耻的“成功”!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丢掉这样的“成功”。 我是个爱弹琴的女孩,但有时弹琴给老师听会靠小聪明,临急抱佛脚。为什么我不能勤奋呢?如果一味想着玩行吗?

都是毕业生了,还不认真?我反问过自己,也反省过。在练琴时,我有不会弹的曲子,总是不愿看它,在逃避,这能成功吗?我说过我要勤奋,不怕困难。这时,我拿起那有许多蝌蚪的谱子看,用平常心去看。慢慢地,我在琴键上弹出了那些“可恶”的小蝌蚪。

第一天只弹了一点点,第二天继续。一次不行,再试一次,二次,三次……

我真的很想发放弃,但好像看到了成功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向我招手,我有坚持弹下这首难弹的乐曲。努力,不怕困难,终于我听到一支悦耳的乐曲在屋里回荡着。后来,我坚持每天都练琴,做了个勤奋的孩子。

今年暑假我要参加钢琴考级,暂时来说,我不是很有信心。但你门想听到美妙的歌声在试室里回响着吗?你们希望我成功吗?那让我们一起勤奋起来,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篇2:在于勤奋作文

这幅画给我的感想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懒惰 ,一定要勤奋。只有勤奋,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否则,像那匹瘦马 一样,整天懒惰,那么就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骏马良驹。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 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成为最接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人。 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炽灯丝,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被 他试验过了,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才取得了“白炽灯”的 成功,成为世人仰慕的发明大王。几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劳刻苦奋斗竞争 的历史,绝少有靠投机取巧取胜的。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刻苦勤奋分不开的。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地刻苦勤奋的努力”。 这些名人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只有勤奋,才能成才。 现在,我们就好比是那七匹马,老师每天给我们讲的`知识就是地上那青青的野草。我们每个 人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校家庭给我们的学习环境也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为什么有的同 学学习好,而有的同学就学习不好呢?根本的问题就是看谁最勤奋,其次才是天份和方法。 谁不希望能为祖国的四化做出贡献,谁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才,那么,让我告诉你 :勤奋才是成才的第一要诀。

你知道吗?一只蜜蜂要酿造1千克的蜜,必须采集100万朵花的花蜜,假若采蜜的花丛同蜂房间的平均距离为1.5千米,它们就得飞45万千米,差不多等于11个地球赤道长。蜜蜂的精神不就体现在“勤奋”二字上吗? 蜜蜂这么勤奋,难道我们人做不到吗? 你知道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吗?她从小就又聋又盲,生活在没有声音,没有光明的世界里。但是她的老师恩师——安妮??莎莉文来到了她身边,给了她生命的希望,并且教她如何说话,中学生作文《成功在于勤奋作文》。海伦又聋又盲,如何说话呢?答案就是――触觉,她是靠触觉来了解别人的意思;是靠触觉来了解如何发音;是靠触觉来学习舌头应怎样动。她每天都十分勤奋地练几个小时,有时每天竟十几个小时在练。最终她完成了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要勤奋,“勤能补拙”这一成语就是一些人的写照。 司马光在睡觉时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后就又开始学习、写作,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纂。古时还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等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激励我们后人勤勉的好例子吗?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天赋”。 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峰。勤奋是成功之本。然而勤奋意味着不怕苦,不畏难,勤奋还须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的做法是一时头脑发热,不能算是勤奋,真正的勤奋是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苦苦钻研。 每一个人只要在学习上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就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相信,我也能做到。在我的书橱中,有许多书,其中一本名叫《哈佛天才》,我十分喜欢读这本书,使我受益最深的是书中《天才在于勤奋》这篇文章。 其中的内容主要讲了要成功必须付出努力,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站在成功的大门前,庸着悲叹命苦,生不逢时:“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平,我为何没有机会,我为何如此不幸?”

鲁迅先生成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就可以创造出奇迹。纵观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伟人取得的成绩不是勤奋刻苦的结果呢?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才故事总是为我们后人所津津乐道,他自幼家贫,却刻苦勤奋,他不畏世俗和现实的压迫,用他现实之笔写出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不朽的戏剧大作。后人称赞他的剧作为“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我们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故事中,理解了勤奋的价值。与莎士比亚的成才故事一样,许多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名人,他们的成才故事总是能给我们后人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迪。歌曲之王舒伯特天资聪颖,压制不住的音乐天赋和执着的音乐创作成就了歌曲之王的美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从小刻苦勤奋,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能持之以恒,终成一代国画大师;医学家华佗自小立志医学,对医学难题不断地思索与实践,终成一代医学名家。

是啊,成功来自与勤奋,智慧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勤奋的结果。只有把握住勤奋的钥匙,才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每件事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多想多练慢慢的积累和掌握学习的要领才能使我们更加轻松的面对繁复学习课程,取得优异的成绩。

所以,成功绝不是“三天打鱼”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两天晒网”中的半途而废和信誓旦旦的空洞口号。是平日里点滴的积累,是不断的延续,是不屈中的奋进。所以,勤奋反映在平时的每一时刻,反映在平时每时每刻中。

在成功的路上,我们只有不懒惰,不胆怯,脚踏实地的,勤奋不辍,才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篇3:作文的生命在于思想

在日常工作中,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当成一项负担,缺乏对作文的教学热情。不仅如此,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点,不了解写作的规律。此外,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不强,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中以下误区的形成。

1. 命题随意性。

教师往往缺乏严谨的计划,只有所谓的作文写作序列化的研究,却缺少针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及时调整的计划。部分学校和老师甚至没有作文教学的三年规划、年度和学期计划。轮到作文课,随手捡到一个自认为有质量的作文题便走进课堂。

2. 教学荒漠化。

教师往往不讲究写作规律,却要求颇高;重批改,轻指导;在有限的指导中极其粗线条;作文教学以结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忽视学生包括收集信息、组织材料、写出初稿、修改定稿等在内的写作流程,荒芜教学的过程。学生对作文的关心往往也只限于得分,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也日趋荒漠化。

3. 指导形式主义。

教师片面强调形式的精致与华美,要求学生为此极尽所能,而忽视了内容与思想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对于“写什么”这个本真的问题大多关注不到,对于“怎么写”这个次要的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教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修辞表达等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

4. 批改自由化。

部分教师往往批改缓慢,不能及时反馈;部分教师习惯于只打一个分数,不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意见;部分教师只是挑出了几个病句与错别字;少数教师批改作文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完全凭个人的喜好甚至是一时的心情;极个别教师甚至借着“好作文是写出来的”的口号只练不批。

5. 眼光功利性。

迫于升学的现实压力,相当多的教师选择了功利主义教学观。为此,他们细致研究满分作文与失误作文,以做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们只盯着指挥棒而不练基本功,拼命教会学生新八股文的技巧。他们只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意愿、兴趣、情感置若罔闻,对学生的年龄、习惯更是不加关心。他们对猜题押宝乐此不疲,甚至为学生准备了大量可供使用的套路宿构作文。他们反复叮嘱学生务必要讨好评卷者,千万不能写出自己的真心话得罪他们;能歌颂的就不要去揭露(避免惹事生非),能歌颂教师的就不要去歌颂别人(因为阅卷人一定是教师);开头必须如何写(要考虑阅卷人是在高温下阅卷的),中间务必怎样写,等等。

上述问题绝非夸大其词,更非杞人忧天,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当前一线的语文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中,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以期通过教师的提升来实现学生的提升,进而真正达成中学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目的,真正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要想真正将其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意识到思想是作文的生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二是思想。语言的存在是为了使思想的表达更清楚。作为载体的语言只能起工具的作用,思想才是作文的生命。

当下中学生作文一个十分突出的怪现象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认知水平不一致,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假大空套话,搬用一些政治性词句:“大爱无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吧”,等。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实际自然而生的,倒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多半没有联系,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出来的,他们只是用了时下的观念去应对。

因此,可以说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我们在教学作文时也着眼于其技巧的掌握程度,如行文的结构格式,作品的语言,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要求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且大多流于空洞的结论,对于学生个人思想的有无通常毫不关心。

而要想做到思想的出席,就必须明确写作的含义,理解思想对于写作的价值。写作是个体的主观精神体验,是书面化的表情达意,它具有鲜明的目的和个性。“《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表明了写作对于个体思想的依赖性。可以说,没有思想,便没有真正的写作;没有思想,便没有真正的作品;没有正确的思想,便没有伟大的作品。

篇4:作文之本在于孕育思想

储备思想

为写作储备思想要大于平常学生所做的积累素材,它包括对社会生活感悟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包括对文本诵读分析而得到的思想认识。这些观点和认识要让学生通过评论和笔记整理综合而形成自己的写作思想。这些都是教学常识无须多说。笔者以为下列三种储备是值得提倡的。

储备形象的思想。文学看重形象,形象的比喻,形象的场景,形象的小故事,如果蕴含着人生哲理,则耐人回味,历久不忘。对于约束权力,孟德斯鸠和阿克顿勋爵都有深刻论述,却远不如小布什在捷克的一段演讲来得形象:“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耀的科技,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掌权者的训服,实现了把它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它们,把它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演讲。”记住了“把掌权者关进笼子里”一句话,约束权力的意义就铭记于心了。当今世界一味追求快速高效,毁坏了环境,迷失了自我,于是西方有人提倡慢节奏生活,这种观念其实在丽江纳西族人那里早就有了形象的解说: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向着坟墓进发,走得越快,离坟墓越近,走得越慢,离坟墓越远。记住了人生快慢与坟墓远近的关系,学生或许会明白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休闲的意义吧。此外,像“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寓言),“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对联),“冬天既然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诗句)等等,都蕴含着人生哲理,值得玩味和储备。

储备深刻的思想。观察生活,阅读文本,除了感悟一般的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感悟和储备深刻的思想观点,这对于提高习作的思想深度是极有意义的。人们大多痛恨犯罪,这本无可非议,但让学生知道雨果一句话之后,这心态或许有些转变,他说,个人内心充满黑暗时,就可能犯罪,真正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他人心理黑暗的人。这对于拯救罪犯,消除犯罪的思考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今天学校提倡学生做好事,这没错,但让学生做了好事之后上报获得操行加分,这就糟糕了。做好事求回报,这还是好事吗?其实洪应明在《菜根谭》早就说过:“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证明他的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许,这种有目的才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时已经种下了可怕的伪善祸根。如果学生知道洪应明的这一联语,对做好事一定让人知道的行为可能就另有看法了。对于目前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让学生读一读黑格尔的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读一读康德的名言:“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为星辰,内为道德(余光中译)。”他们会有新的思考。

储蓄另类的思想。好些教师不敢引入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观点,生怕学生受到精神污染。其实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是非标准,通过辩证分析,是可以正确运用的。笔者曾向学生介绍过索尔仁尼琴的一句名言:“我不知道一个人心中没有上帝,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学生知道索氏是在强调信仰的力量和敬畏的作用,于是在习作中引用索氏名言之后推出,我不知道一个人心中没有道德,没有他人,还有什么事不能做!这种仿句式名言类比推理是很有说服力的。对于本国人的思想个性的弱点,外国人也许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亚瑟·史密斯曾说:“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学生如能用这来评价本国人的劣根性将是空谷足音。

辨析思想

学生储备的思想虽经分析筛选,但由于阅历和认识的局限,运用时难免偏激,这时需要辩证分析。

其一,辨析思想的复杂性。学生知道子贡自费赎回鲁国奴隶却不受国君之赏,而子路救出溺水的小孩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其父酬谢的牛,很不理解孔子褒砭的用意。这种是非需要辨析,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为国赎奴不受赏是善举,子路救人受重酬是贪利。可是孔子却赞美子路而斥责子贡。可知评价善事的功过是非,不应从事情的本身来看,还得看它社会影响的利弊。所为虽善,而其流风不利于社会,那是似善而实非善。所为虽似不善,而其流风有利于社会,则其实却是善的。以此反观我们的学雷锋运动难以持续开展,其原因是违背了道德等价交换原则。这一点孔子比今人看得理性。

其二,辨析思想的时空性。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旧的谬误不断地被新的谬误否定的过程。辨析学生储备的思想的正确性也应考虑它的时空性,以防止写作中出现的偏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司马迁赞扬李广的话,后来成为成语,比喻人有美德不须张扬也会得到众人的尊敬。它体现了古人谦虚内敛的修养,但今天用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则未必合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学生常用来佐证坚持已见的但丁的名言。但丁坚持的是反神权反压迫的“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这名言才得以流传。如果后人以为每个人都可这么走路,且不问这路是否正确,又不肯接受他人正确规劝,则可能走向绝路。学生一旦明白这名言产生的特定环境,便不会胡乱搬用。

催生思想

写作中的储备思想辨析思想最终是为了在习作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借助于苏格拉底的说法,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把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这过程可称为催生思想。助产讲究时机和方法,否则婴儿无法分娩。写作教学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否则无法催生学生的思想。

挖掘生活之美。亲情友情中有不少美的东西,只因平时拥有它而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它时才觉得可贵。作文命题据此不用“亲情”“友情”作话题,而用“消逝的微笑”作话题,就更能催生学生对亲情或友情的回想。以“快乐”为话题,学生或许不知快乐而无从下笔,用对比的卵石投入心潭,则激起涟漪。与残疾人比,四肢健全就是快乐;成绩差是烦恼,比一比失学的同龄人就是快乐。其实心态平和闲静,生活处处有快乐,正如弘一法师所说: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记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对学生来说,能快乐生活,已属难得;但如果原就储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能推己及人,形成“自己快乐也要让别人快乐”的高境界。

感悟自然之理,可以接受天人合一的生存观念,提升思想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一旦储备了形象的思想,设计关于感悟自然之理的命题,就比较容易催生较新的写作思想。如果学生原来储备有老子“上善若水”的观点,熟记冰心“生命像一条河”的文章立意,那么,在“感悟河流”的话题下,是可以催生许多新鲜思想的:从河流接纳污水并净化污水,想到宽容和仁爱的感化;从奔流不息回归大海,想到自强不息执着追求;从甘居下流与世不争,想到忍让谦虚,唯其不争而无不争,正符合庄子道的精神。从感悟自然的形象说理得到启发,即使是抽象的话题作文“人生的‘三说”,笔者的一位学生也从自然景物取喻说理,自拟题目“蝶~恋~花”,有文采有诗意。文意分三层:人生如蝶,破茧方能成蝶,要历尽困苦的磨炼;人生敢恋,用博爱待人,民胞物与;人生如花,追求美德的佳境,像蝶恋花一般,与美融为一体,让生命升华。立意高雅,不同凡响。

抨击世俗丑恶。人们亲近真善美,痛恨假恶丑。作文要求学生赞美善举未必凑效,设计情境让学生批评丑恶则能激发义愤。对此有的教师不敢为,其实针砭丑恶扶持正义是时代所需,有什么可怕!设计写作情境可就丑闻写评论,可就国民弱点作剖析,可就行业潜规则找根原。写这类文章,容易催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匡扶正义痛恨邪恶的好思想。流风所及,学生在以立论为主的《求利》文章里,也不忘抨击丑行,请看其中一段:正当求利就是不违法不损人。像三鹿集团在人喝的牛奶里加上有毒的三聚氰氨,牟取最大利益,以婴儿的生命和母亲的眼泪,来换取企业盈利的光环,这种求利行为是国人的耻辱,应当举国共讨之,政府重罚之。这种文章有义愤有力量,表现了公民的主人意识,远胜于无病呻吟的陈腐之论。

篇5:天才在于勤奋作文

四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特别是数学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总受到妈妈的批评。我很灰心,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学数学的天赋。那时,我很讨厌上数学课,期末考试前的模拟考,我是在万分紧张的情绪下答题,结果可想而知,错了,全错了!我好茫然……

回家后,我把试卷拿给爸爸看,我说:“爸爸,为什么我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可成绩却越来越差了呢?”爸爸平静地说:“什么东西不是只靠听就能学会的,学习数学需要多做练习才能提高,记得:‘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这句名言。”听了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每次我都在完成老师的作业之外,再做许多相关的习题,经过刻苦努力,我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篇6:聪明在于勤奋作文

一转眼,他们都上了小学。吉吉每天勤勤恳恳踏实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而聪聪呢,因为脑袋瓜好用,刚开始时成绩也还行。慢慢地,他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做事拖拖拉拉,好吃懒做,上课也不爱思考、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渐渐地,老师觉得聪聪太懒散,都不爱叫聪聪帮忙做事了,其他小动物也开始疏远聪聪了,聪聪很伤心。

这一切的一切,都被聪聪的妈妈看在眼里。她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语重深长地对聪聪说:“孩子,聪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天才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天才,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聪聪迷迷糊糊地听着,眼神儿一愣一愣的,似乎没有听懂妈妈的话。

很快,一个学期结束了,期末考试那一天,聪聪自作聪明,做完试卷之后,连检查都没检查,却在那边祈祷:“我一定要考到90分以上,我一定要考到90分以上……”他没有看到,小猴吉吉在一旁苦下功夫认真检查,把算式算了一遍又一遍……

第二天,成绩出来了。老师抱着考卷来到教室,开始念成绩:“吉吉100,兔萌萌98,狗汪汪96,龟慢慢93……”听了半天,都没有念到聪聪的名字。老师念完成绩后,当着全班同学面说:“聪聪,下课来一趟办公室。”下课了,聪聪战战兢兢地来到办公室。老师说:“聪聪啊,你有反思过自己的问题吗?一开始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你,到后面呢?你自己反思一下吧!”

篇7:聪明在于勤奋作文

爱迪生这般伟大的发明家当然已是家喻户晓,提到他我们就会立即想到“电灯泡”。在现代,电灯泡实在算不上什么稀奇。然而又有几人明确地知道这个发明花费了他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多少精力和多少汗水。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他把一次次的失败看作磨炼自己的机会,把一次一次实验得来的教训和经验牢记心间。

人们都说人生之路漫长,且到处充满荆棘。然而这些荆棘在张海迪与海伦·凯勒的身上却是宝贵的财富,却是那么渺小。听说过她们的人无不为其超人的意志所震撼。狂风暴雨中有她们前进的身影,挫折面前有她们自信的目光,被困难压倒后有她们灿烂的微笑。她们是生活的强者。把一次次的经验积累,指引自己不断迈向成功的明天。

有的同学喜欢收集笔管,有的喜欢收集纸盒,有的喜欢积攒硬币……这些都可以称得上积累,它可以使我们培养兴趣,也可以使我们明白道理,虽然影响或许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成功的那一刻也有它的一份功劳。

我们都知道“水滴石穿”的故事,它启示我们要坚持不懈,要不断积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犹如人生的漫长就是由短暂的每分每秒组成,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懂得抓住每分每秒。

篇8: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利用课堂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课上, 教师和学生极容易打成一片, 心灵时常会出现心有灵犀不点就通的情况。这时侯教师如果能就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说甚至动笔写写, 就会在欢乐的气氛中“无意”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 我在教学《莫泊桑拜师》这一课时, (这课是讲莫泊桑在向福楼拜请教写作时, 福楼拜叫莫泊桑观察街上行人和车辆的情况。) 我就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街上的行人和车辆的情况。一开始, 很多学生直摇头, 认为这没有什么好写的。于是我就这样鼓励他们:“小合作有小成就, 大合作有大成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取得的成绩大?现在请各小组讨论。”大约3分钟后, 九组代表宋阳最先举起了手, 一位同学说:“……只见时髦女郎披着离子烫的长发, 一手牵着洁白美丽的小狮狗, 右手持着手机……”这一下, 学生来了精神, 代表们各抒己见, 说得热火朝天。急性子的姜潇站起来抢着说:“这时, 路边慢悠悠地走来一个捡破烂的老人, 只见他灰头灰脑的, 用小铁钩从垃圾桶里高兴地钩出一个破盆, 黑压压的苍蝇‘嗡’地一下子从垃圾桶里飞出来, 过往行人纷纷捂着鼻子急速离开……”这时, 话夹子打开了, 争强好胜的季亚洲不甘下风, 急忙插上话头:“只见一个身单力薄的车夫正吃力地骑着人力车。车上坐着一位肥头大耳的胖子, 悠闲地叼着烟, 还不时地吐着烟圈……当上坡时, 只见豆大的汗珠从车夫的脸颊上流下来。车夫即使使出吃奶的力气也骑不上去了, 只好下车一步一步地使劲往上推……”还没等他说完, 男声们哄堂大笑, 女生们则捂着嘴偷笑。这时, 连我都不得不红着脸表扬他:“季亚洲说得真是太生动了!”……一堂课在说说笑笑中度过了一半, 这时, 学生已在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在下课布置作业时我是这样说的:“今天的语文作业是小练笔《马路见闻》。”很多学生高兴得直叫:“太好了, 太好了!”看那样子, 叫他们写作文好像让他们占了很大的便宜似的。

二.利用日记这块阵地, 要求学生写真情, 表实感。

日记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随写内容, 我将它称之为不指定内容, 也可以叫随写日记。此类日记有很多时候是师生感情的直接交流,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老师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 学生更加信任、喜欢老师, 我认为这类日记有利于学生的感情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日记的另一种类型是指定型的, 即日记内容是指定的。这类日记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堂课或发生在身边的某一件事来写。事实证明, 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三.利用好评语这块阵地, 激励学生, 唤起学生作文的热情。

篇9:作文的价值在于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笔者对以上观点深有感触,从教学实践中悟出:说真话、抒真情确实是学生作文打动人心的原动力。

笔者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学生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数量少,社会活动参与少,从而视野狭窄,生活感悟单薄。写作时往往游离于生活之外,想当然编故事,作文显得幼稚肤浅,空洞干瘪,教者批阅时味同嚼蜡。如何扭转学生这一写作局面?如何使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最终酣畅淋漓地“我手写我心”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孕育真情实感

写作的目的来自生活的需要,即有话要说,有事要叙,有情要抒,有理要讲。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天地之大,人间万象,生活中处处有美,处处有爱,处处有闪光的人和事。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往往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晴。作为教者,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体验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强烈的感受,再指导他们把经历的事情和由此产生的感受表达出来,即做到“情动而辞发”。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有意地把学生牵引到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捕捉那些令心灵震颤的人或事。长期坚持下来,还真有了效果。例如,笔者曾经布置一篇半命题作文《之后》,有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妈妈下岗之后》。情节是一个冬天的早晨看见妈妈在菜场卖鱼,又红又肿的双手几乎失去知觉,两次把杀鱼的刀落在地上的情景。“妈妈的手红肿得像胡萝卜,笨拙地拿刀杀鱼,却两次把刀落在地上。刀落在地上,犹如落在我的心上,瞬间我的心好痛好痛……我赶紧朝学校走去。”此段是全文的亮点,两个比喻都很成功,尤其是把“红肿的手”比作“胡萝卜”,这个意向太形象了。生活体验犹如催化剂,促使学生的情感走向成熟,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生活的艰辛,对妈妈的心疼之情跃然纸上。由此可见:说真话,抒真情并不难,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挖掘课本,品读美文,领悟真情实感

要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必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好读书,读好书,这样知识增长了,修养提高了,情感丰富了,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固然会受益匪浅,但初中学生平时学业紧,读名著的时间和机会显然是不多的。教师不妨就地取材,到课本中去,看看名家们是怎样说真话、抒真情的。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写情感的名篇。《背影》一文中父爱子、子念父,质朴的语言间洋溢着浓浓的爱。特别是“买橘送别”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过程,把父爱子的情感写到了极处。川端康成的小说《父母的心》发出了“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的慨叹,可见天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爱心。笔者教这两篇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学完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要求写一位令自己感激或崇敬的家庭成员。学生受这两篇课文的影响,用真心写真情,把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美好的部分展示出来,很多作文写得情真意切,从而达到了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目的。

三、参与活动,创设情境,激发真情实感

笔者认为,写作教学不是静态的说教,而是一个动态的组合,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要参与学校、社会举办的多项活动,在活动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行之成文。比如反映团结合作精神的拔河比赛、接力赛;磨炼意志的越野长跑比赛;带领学生春游,亲近大自然;学生出外社会调查等,学生有了亲自参与的体验,有了特定情境的激发,写文章时岂止有话可说,简直是文思泉涌,作文中的很多细节写得真切感人,达到了生活的艺术化。

篇10:成功在于勤奋作文

在一个院子里,有一个小朋友叫小红。她特别喜欢写毛笔字,但总是写不好,横写得歪歪扭扭,竖写得弯弯曲曲。别人都嘲笑她,但她不理他们,继续练,继续写。

从此,她就喜欢上了写毛笔字,别人出去玩,她还在屋子里写,她的手笔字越写越好。这天,学校举办了一次书法大赛,小红也参加了,她仔细地去写,时间到了,小红交了卷,全班人都嘲笑她。

公布成绩的时候到了,小红是第一名,全班人大吃一惊。这使我明的了只要勤奋就能成功。

篇11:天才在于勤奋600字作文

作文一:天才在与勤奋

“天才来自勤奋”,我把这句话视为我的座右铭。是啊,一个人不是生来就是天才,而是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才能成为天才。

有些人甚至小时候不被大家所欣赏,觉得他无用武之地。,不管他怎么努力也没用的。可是,现实恰恰相反。他们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被大家公认的成功者。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他可是一位科学巨匠啊!可是,他小时候很笨,他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识字。老师对他已经失去了信心。虽然爱因斯坦也知道他的智商不如他人,但他不放弃一点点细微的机会,努力学习,最后才成了人人皆知的科学家。

说到“万有引力”,我们一定会想到牛顿。他因为看到苹果落到他的头上,而不落到其他地方,才发现了“万有引力”。你肯定想不到,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是班里的垫底。可是他不限于这个成绩,决定努力奋斗,要取的好成绩。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

还有俄国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有许多,而且非常著名。比如:《穷人》、《跳水》、《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些我们大多都了解一些,但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这件事却令我大吃一惊。为什么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呢?就是因为他勤奋学习。

等等的这些名人们,哪个不是靠勤奋才取得成功的呢?所以,不管你现在的成绩有多差或多好,都没用。只有你勤奋努力的学习,那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文二:天才在与勤奋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迈兰,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醉心于发明,正式登记的发明达1328种,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秘诀就在于你不仅有聪明的头脑,更会努力去做,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读了下面这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勤奋是多么重要了。

爱迪生长大后,发明了许多发明。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1879年爱迪生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由于碳丝表面多孔,性脆,强度很低。不久被钨丝代替。

其实爱迪生能发明出那么多种发明,靠的不止是聪明的头脑,还有他坚持不懈的试验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篇12:成功在于勤奋作文650字

周恩来小时候,在鸡叫三遍过后就起来朗诵诗词,就算是在饭桌上也问个不停,到了晚上,他不管多晚多累都要练一百个大字才睡觉,但是他要看到哪个字没写好,就会重新写那个没写好的字,直到写好为止。周恩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鲁迅的成功是在于他珍惜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牛顿是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地心引力。他是怎么发现地心引力的呢?我来告诉你们,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他来到了野外游玩,累了,在一棵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牛顿立马想到了一件事:为什么苹果不是往上升而是往下掉呢?于是,他回到家苦心钻研,终于他发现了地心引力。牛顿的贡献不只是发现了地心引力还有:

1。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建立牛顿力学。2。建立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3。致力於三菱镜色散之研究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4。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法等 5。近代原子理论的起源。

篇13:在于勤奋作文

一、浅谈舞蹈的传承及含义

艺术是人所特有的, 是人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人类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地位不断提高。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 追溯到原始社会, 肢体是人类自身最有力、最敏感、最强劲的劳动工具。人体不仅是创造物质的先决条件, 而且也是人类进行精神交流的重要媒介。正如苏珊·朗格所指出的, 在一个由各种神秘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 对人类本质所做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人的身体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工具, 与生俱来且永远与人相随, 因此我们不防认为舞蹈艺术的诞生必然先于语言。舞蹈是最早成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它可以传达语言所不能表现的内在生命的极致状态。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的象征, 运动可以使生命延续。因此, 舞蹈在诞生之初就与人的生命贴得如此紧密, 舞蹈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运动形式, 舞蹈形式本身也是人类生命力旺盛的最主要的表征。人类在蒙昧之初, 原始人就将舞蹈活动与生灵万物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在舞蹈中, 身体既是运动的裁体又是运动的表现工具。舞蹈艺术是在创造性的表现中, 激发了人类生命的激情, 从而见证了人类是最初的生命情调。

闻一多先生称:“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是情感的抒发。”艺术的表现首先发自于情, 不同形式的表现, 在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上是层层递进的, 舞蹈是用情、用心、用肢体、用思想来细细品味的。无论狩猎时代, 还是农耕经济时代, 肢体不仅是人类审美的最初见证, 也是人类审美发生的起点, 舞蹈作为最初的生命之舞, 也是人类最初形成审美意识的标志。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 表现的不仅仅是精神上、思想上、审美上的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著名舞蹈学者罗雄言教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提到“舞蹈艺术是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学文化”, 他认为舞蹈艺术不仅代表着人类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一种文化, 同时也是记载文化、传承文化的特殊载体。在舞蹈文化中, 我们可以见证一个地区, 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是承载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特殊符号, 体现着民族的文化。

舞蹈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 通过人体这一特殊的载体记载人类的文化, 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

二、舞蹈的发展与创意

一部浩瀚而无穷尽的艺术史, 就是一部人类心灵的形象化历史。艺术作为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 作为人所独有的创造物, 它巧夺天工、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是人类得以从中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客体是人类的主体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之一。

正因如此,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准标·绪论》中写道, 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种追求艺术的永恒需要——追求空间与时间、经验与事件、身体与灵魂和智慧之间的联系。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 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 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无法生存, 它陶冶和凝铸着人类的灵魂窗口, 连接着人类历史文化, 给予美好的希望和慰藉, 激发生活的勇气和毅力。舞蹈通过节律化、造型化和表情化的人体来塑造艺术形象, 表现了舞者所认识的生活及生活激发的情感,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及动态造型艺术。

艺术为人们提供在理解、发现和领悟过程中的惊讶、新奇和“陌生化“感觉, 促使我们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 更深的层次把握对事物的领悟、发现、更新, 并深化着我们的想象天地和心灵世界。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艺术中寻找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 我们可以从《第五 (命运) 交响曲》中命运之神的敲门声感悟命运的残酷及人与命运抗争的崇高;从托尔斯泰的精美绝伦而思致甚深的小说中感受“心灵的变证法”;从杜甫的“沉郁顿挫”中阅读一部民族的“诗史”和“心史”;从龙飞凤舞、虚实相生的中国书法艺术中感受超拨的气势与飘逸的神韵, 体悟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从蒙克《嚎叫》的“震惊”中聆听“大自然中传来的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体味人生的莫名的灼和痛苦, 认识到:人生之慨然担当荒延的勇气实在比英雄悲剧式的牺牲和献祭还为可贵。

三、舞蹈和各门艺术相融创新

艺术是一个美好而高贵的字眼, 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浩渺无垠而自由广阔。

人的交流不外乎通过语言来表达, 而舞蹈却是一种通过肢体本身、对每一个神经末梢的控制来传达情感的艺术, 把无形的抽象语言转化为真实存在的舞蹈动作, 并赋予它无限感情, 这便是舞蹈的独道之处。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使舞者“宣情”, 同时会引发审美快感, 给接受者带来喜悦和快乐。舞蹈是一种文化, 让跳的人沉醉, 看得人感动。

情感, 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嵇康之谓“歌以叙志, 舞以宣情”, 揭示了舞蹈作为艺术的情感性特征——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舞者利用肢体的客观存在、挖掘身体潜能并且超越身体极限的特殊方式, 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态度、生命的感悟, 正确诠释舞蹈剧目中所要刻画的人物。这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技能协调性、柔韧度, 更需要充沛的情感、丰富的阅历和体验等等, 善于思考如何诠释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并使其情感外溢, 令舞者自身陶醉且拥有可以触动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见,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灵魂思想的艺术, 是真善美的载体。数千年的舞蹈历史至今, 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智慧和文化。

不可否认, 舞蹈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精神产物。审美的感知是有一定层次划分的, 而视觉的感知则是最直接、最便捷、最鲜活的感知, 因此视觉感知成为最有效的感知方式——“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而“形”正式舞蹈赖以存在的基础, 是舞蹈被感知的前提。人体的线条美、形象美是一种自然存在和外在呈现, 加上舞蹈具有的造型美、动态美, 必然对人的感官形成刺激, 使之获得美得体验, 进而使人从心理上产生对人体美得认同和需求。这既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也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舞蹈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原始时期人们对于舞蹈的实用需求, 利用肢体表达对生命的重视与敬畏;汉代运用舞蹈的道德感化力量来治国治民, 使全社会进入美善和乐的秩序;明清“女乐”的出现, 为戏剧舞蹈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舞蹈文化现象的发展。如今, 舞蹈具有专业系统化的美育教学,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用以表演, 娱乐, 欣赏, 更甚是舞者的一种信仰。《毛诗序》中有曰:“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可见人们将舞蹈的情感表达强度排列在诗、歌之上。舞蹈正是借助于自身具有象征性的特征和启发性质, 憧击出接受者千差万别的意蕴感悟, 最终成就其作品的审美意象。

我始终认为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产物, 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记载, 换而言之,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纵观古今, 每一个朝代的舞蹈都以其独特的动态特征、结构形式用以反映着当时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准确地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情感本质。舞蹈是“过程中的艺术”, 具有瞬间性。音乐有乐谱, 语言艺术有文字, 而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动态造型艺术, 表演一结束, 动作的终止, 就意味着舞蹈的消失和不复存在。在古代则缺乏能够准确记录舞蹈过程的设施, 因此关于舞蹈的记载和理论性问题, 只能从文人雅士的诗词曲赋中得其要义。那些对乐舞的描写和记述, 是文人雅士们从现实走进艺术, 把舞蹈中体验到的审美愉悦见诸笔端的真实记录。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奠基的时期, 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求, 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沟通人与神。祭祀时族人装扮成禽鸟百兽而舞, 这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图腾信仰和图腾崇拜需要通过某种仪式来体现,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氏族的祭礼上跳图腾舞蹈。通过对图腾动物的模仿来表达人们内心世界和愿望。舞蹈成为了人类在其生存目的下创造的一种语言。在原始时期, 表达其信仰最现实、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虔诚的方式莫过于利用人这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发动其全部的技能来唱、跳、舞。在舞蹈中感受生命, 在舞蹈中赞美生命。

篇14:好作文在于对事物认识的深度

枭将东徙

猫头鹰遇见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家到东边去。”斑鸠说:“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要能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不能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往东迁移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寓言中猫头鹰搬家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斑鸠的“改变自己”你认为怎样?请结合现实,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课堂实录]

师:我们前不久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有的同学说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能改变自己;有的同学认为应该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下面我想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首先我要做个调查,认为不应该改变自己的请举手。(有三人举手。)

师:有三位同学。好,请你们分别说说理由,并举例子来说明,好不好?

生1:比如自己的志向,好的品德,就不应改变。

生2:应该坚持自己的个性,不能别人说什么、要求什么就跟着改变自己。比如说打篮球的爱好,我就不会根据别人的意思来改变。

生3:我基本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我认为考试时不能这样写。考场上的作文应该想着去迎合批卷老师的口味。

师:要迎合批卷老师的口味,其他同学是否赞同?

(很多同学点头,且幅度较大,是深表同意。看来有的同学写作文时说要改变自己并不是真心话。)

师:难道自己的真实想法就真的不能在考试作文中写出来吗?

生4:很难。以前写记叙文时,也总是想着老师可能喜欢什么样的话,希望我们怎么去写,然后根据自己揣测的结果去写。

师:那么是不是就真的不应该改变自己?

生5:不一定,我就认为应该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不然的话就会到处碰壁。这基本上就是我的真实想法。当然我还会尽量写得有点新意,来迎合批卷老师的心意。

師:可是这两种写法可能都很难使阅卷老师满意,自然也不能得到高分,为什么?老师怎么想,你怎么会猜得到呢?与其猜测别人怎么想,不如通过改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思考更深刻,作文更有深度,从而获得高分。(问生2)你难道一点都不能改变自己吗?

生2:可以这么说吧。

师: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讲,你的身体每天是否有变化?

生2:有变化。

师:这应该是改变吧。再问你,从心理及意识的角度讲,你每天有无改变?比如这次月考前后。

生2:有。月考前想选历史,现在不想选了。

师:为什么会改变?是不是因为历史也不好学,怕影响高考?

生2:是。

师:看来你也不得不根据情况和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现在想想,我们可不可能不改变自己?

生(齐):不可能。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也都会有自己需要改变的和不会改变的,请每位同学各写几个出来。

(几分钟后请几名同学说说自己写的内容。略)

师:那么我们写作文是不是就认为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写?如果认为是的请举手。(仅三人举手。请不举手的同学说看法。)

生6:不一定,要看写什么作文。我认为如果写议论文的话从这两个角度写比较好,但如果写记叙文就不一定,可以选其中一个重点写。

师:说得很好。你能否举例说明?

生6:比如写自己改变的过程以及改变后的心得或者好处。

师:你这一点讲得很好,写作文不能面面俱到,要抓重点,有所侧重。看来你对“改变自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给大家看一篇同学写的文章,想请同学们点评一下。(作文大意是:初三时我拼命学习,结果没能考取理想的学校。进入高中后很失落,于是一个多学期的时间不再把学习放在心上,成绩一落千丈。近一个多月来,发愤图强,勤奋刻苦,努力学习,自己的爱好也都没时间去发展,结果成绩也仅提高一点点,觉得得不偿失,于是决定变回到原来的样子,不再受学习和纪律的拘束,相信这样也能活得精彩。)

生6:我认为这篇文章不错,是一篇好文章,比较真实。平时写文章可以这么写,但考试时最好不要这样写,批卷老师不会喜欢这种文章。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约一半的同学举手表示同意。问一个未举手的同学。)你为什么不同意?

生7:我基本同意。有一点不同,就是这篇文章的观点比较消极,所以不太好。

师:你是不是说他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愿勤奋学习是消极的,所以批卷老师不会喜欢这篇文章,是不是?

生7:是。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大多数同学点头。)

师:看来不好好学习,不按照大部分人认同的去做,就是显得消极了。不过在这里我还有点疑问想请问大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到田园中去了,过去读书人读书就是希望有个官做,你们认为他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8:我觉得是消极的,因为他不愿与黑暗的官场作斗争,选择了逃避。

生9:我不赞同,我想应该看到陶渊明是在无法改变现实时选择归隐田园的,他坚持自己高洁的品质,而不卑躬屈膝、同流合污,这种坚持个性是积极的。不过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和陶渊明坚持的不是一回事。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确实不是一回事。陶渊明坚持不改变的是高洁的品质。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尔·盖茨在哈佛读书时,没毕业就决定放弃学业去开公司,你们认为他是积极还是消极?

生10:现在看来肯定是积极的,因为比尔·盖茨成功了;但以当时人们的观点来看应该是消极的,周围那么多人都反对他放弃学业。

师:比尔·盖茨的做法是积极的,仅是因为他成功了吗?

生11:不是。更根本的是比尔·盖茨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他感到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对实现他的志向没有多少意义,所以在学业和志向之间,他不愿向学位妥协,于是放弃了学业而坚持自己的志向。

师:说得很好。我再补充一点,他的个性是与坚定的志向和务实追求理想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具有积极意义。同意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

师:如果把比尔·盖茨的例子放到这篇文章中去,那么这篇文章的观点还消极吗?

生6:他应该把他坚持的是什么写出来,比如说他的志向或者理想。这样的话就不消极了。可是他只是说不再勤奋学习,不愿再受拘束,变回为原来的自己,就是消极的。

师:你说出了这篇文章显得消极的原因,又说出了怎么修改,很好。确实如此,在作文中坚持不改变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明确,不能笼统地说“不改变自己”。人能绝对地不改变自己吗?不可能。同样,你要改变什么,也必须明确,不能笼统地说“要改变自己”,否则是不是连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准则也要改变了呢?所以,我们写考场作文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揣摩批卷老师的想法,关键是在于你的认识是否深刻,是否能给人以启迪。

还有,大多数同学都写的是“应该改变自己”,在修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辩证地看待改变的问题,但也可以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即,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可以从我们的所学过的课文中寻找素材。

课后反思:

这节课预设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改变自己’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之所以制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相当模糊,对为什么要改变自己或不改变自己的认识比较幼稚甚至错误,意识到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对改变自己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根据这个目标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大致制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第一步是问学生对“改变自己”的看法。结果是许多学生都认为作文不能写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应去揣摩阅卷教师的心理,尽量写积极的一面。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怎么办?于是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完全可以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要加深对事物的认识,避免片面地看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全面、深入地认识“改变自己”的内涵。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拿出学生的一篇文章,让学生评价,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指导学生逐渐加深认识,同时形成正确的作文观。

上一篇:XX电商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