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与宪法冲突

2024-04-14

党章与宪法冲突(共6篇)

篇1:党章与宪法冲突

论宪法与党章的关系

【摘要】: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党章是贯彻于党的一切活动与建设的最高准则。从文字层面来说,宪法与党章各有权责和职能所在。宪法旨在调整国家、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党章旨在规范党员的行为,促进党内关系和谐。实际上,宪法与党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宪法与党章在基本原则和重要理论上的一致性绝非偶然,宪法本身需体现党章的政治理念,由此也将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到合法化的角度。

【关键词】:宪法; 党章; 一致性; 依法执政

宪法与党章之间看似各司其职、毫无瓜葛,实则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党章的修改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因而宪法对党章的作用不容忽视;而自宪法颁布始,党章的每一次修改,其后都紧随着宪法的修正,因而党章对宪法的影响也是切实存在的。二者之间的关联并非巧合,讨论宪法与党章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分离,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应当立足于宪法与党章的实质,从二者的一致性出发,研究宪法与党章的关系,探寻依法执政的合理性及路径,深化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从本质上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①党章是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一个党的党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该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纪律都项。通常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党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党章是政党的宗旨和行为规范。因而,就本质而言,而这属于两类不同的规范。宪法属于国家法律规范并且是最根本的法律。党章属于党内规范,也是党内规范中最根本的原则。宪法必须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相适应。党章则是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的目标的体现。②但党章并不具备宪法的法律效力,也不对全国人民具备约束力,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从一致性上来说,宪法与党章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论上具有一致性:

人民主权(popu]arsovcrcignty)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人民,即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的“民有”,并且这种来源是政府或国家权力的合法化依据或前提。【1】

人民主权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人民主权的基本实现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反映到具体的运作上, 人民行使权力可以有两

一、人民主权原则:

种方式: 直接行使权力和间接行使权力。人民的广泛性和集体性决定了现实政治生活中代议制民主的人民间接行使权力的方式。我国的代议制民主的内容是: 第一,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第二,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这就是人民主权在我国的基本实现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这项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现实性。人民通过选举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产生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而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人民主权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这是其人民主权特征的党性原则所在。人民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让渡与不可转让的抽象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主权特征并不能等同于人民主权本身。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后, 始 终要坚持国家主权源于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

二、宪法与党章修改时间的一致性:

现行宪法自颁布之日起,多次追随着党章的修改而变动,有的学者称之为“政策性修宪”。宪法的这种亦步亦趋现象,确实存在极大的缺陷与危害。但并不是说宪法的修改不需要反映党章的精神,相反,据于政治的现实,宪法修改应该体现着最新的国家与社会建设成果。有学者认为“由中共党章修正案到宪法修正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必然历史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治宪方式。”虽然这样的表述有夸大党章修正案的嫌疑,但当代中国的宪法若要切实地发挥实效,能真正有效实施的话,则必须通过修改来适应现实。党章修改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途径、方式与目标的最集中体现,其本身也是体现党对现代宪政精神的理解和承认。如十二大党章修改时增加“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宪法通过修改来体现党章精神是情有可原,同是也是必须,若不进行修改,必然使宪法明显落后于现实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宪法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宪法的修改与党章的修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更不是机械式的反映着党章的修改。宪法与现实的适应理应遵循能解释就解释,用尽解释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时才得以修改宪法,修改是万不得已情形下使用的方法。宪法的发展要体现执政党政策与主张,但并不完全受制于之。【2】

对宪法和党章的关系做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③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 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必须通过依法执政的途径来实现。

当前我国的依法执政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从宪法与党章的关系角度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法治观念:

树立法律信仰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理念,树立牢固的法律信仰,积极营造依法治国的执政氛围。依法执政的理念,是我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是党贯彻为民执政的价值取向,是党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体现,必须通过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群众付诸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实践中存在依法执政理念不牢固、个别执政者法制观念淡薄、依法执政的自觉性不强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将培育和磨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法律权威的观念、依法办事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必须将加强法律学习作为一项务实工作来开展,使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实践,知法、懂法、严格以法律为准绳开展工作,实行领导;必须将增强党防腐拒变、抵御利益诱惑的能力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严抓不怠,以提高其法律修为、政治修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

二、遵循法律原则,依法治国理政

作为执政党,只有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赋予权利,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真正贯彻“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理念。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有关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我们必须把执政党的领导方式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切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执政党必须通过和运用法律手段,执行其对国家的领导权、监督权。也就是说,执政党必须通过立法机关和政府的领导,严格依法办事,而不能凌驾于国家和法律之上,发号施令。其次,执政党要不断推进法制建设。一方面,要以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加以全面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民主和权利,这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在法律上的根本体现。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落实宪法,遵守宪法,最终实现宪政,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根本着眼点,也是依法执政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党的执政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针对当前法律法规不健全、不成熟等问题,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科学界定执政党的领导职能、监督职能,明确执政党及其它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研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切实维护执政党对国家机关组织的依法领导,而不

受非法干扰;必须以健全的法律体系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巩固下来,充分保障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更好的治理国家。另外,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必须服从法律。作为司法机构的人民法院、检察院等,要严格按照宪法的授权,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行使权力,在审判和检察工作过程中,严格服从法律规定,不能渗入人为因素,不能干预司法独立。

“政治调控与法律治理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调整机制。”【3】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宪法与党章的关系,才能为党的执政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提出创造性的建议,从而实现政治生活的和谐。

注释:

①http:///

②http:///

③http:///

④http:///

参考文献:

【1】肖君拥.人民主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J】,2005,(1).【2】姚月绒.论党章与宪法的关系【J】.河北法学.2012,(1).【3】熊光清.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历史的审视【J】.学术探索,2011,(1).

篇2:党章与宪法冲突

心得体会

区委¥¥¥、¥¥¥¥ ****

近日,区委书记&***主持召开区委中心组集体学习,集中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温《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参加专题学习,使我深刻感觉到作为一名党员领导的责任与义务,时刻以民为先,以勤为乐,以廉为宝,放下脾气,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下面我就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提升法制思维,推进依法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不仅是对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的概括,同时也对宪法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领导干部要提高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 1

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区政府副区长更要始终牢记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精神,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只有为人民谋取幸福和安宁的义务,没有侵犯公民权利的特权。这是神圣的宪法责任,也应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一要加强宪法观念,使宪法成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共识的“晶核”,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最为广泛的思想基础;二要树立宪法信仰,形成尊重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的优良党风,坚决维护宪法至上的地位;三要培养宪法修养,将宪法化为执政党的独特人格和气质,使运用宪法思维执政成为共产党人开展一切工作的自觉行为;四要提高运用宪法的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贯彻党的执政理念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宪法和法律,灵活运用各类法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把握实质内容,自觉遵守党章

《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的集中学习会议上一直在强调:在各级党的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都要坚持引导广大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的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2

维护党章,自觉的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的意识、执政的意识、大局的意识、责任的意识,切实的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一要自觉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从自省、自警、自励的角度出发,自觉遵守党章。自省自古以来就是国人提倡的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没有思想的清白,就不可能有作风上的廉洁,为了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反思、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自我批评,自我解剖,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二要切实贯彻党章。必须贯彻到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中去,要从完善制度、领导带头和督查落实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党章的切实贯彻。

三要坚决维护党章。党章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在党的生活中具有最高效力。坚决维护党章,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党章的权威,态度坚决、行动果敢、无私无畏的维护党章。

篇3:党章与宪法冲突

一、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实现机制

(一) 刑法通过国家刑罚权之扩张保护法益

法律成为现代社会中维护秩序的首要的和必然的选择。作为各种法律实施之保障法的刑法在保护社会生活利益及基本秩序方面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和功能。

首先, 刑法通过将严重侵害社会生活利益及基本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刑罚为主要制裁方式惩罚该行为, 从而保护社会生活利益, 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一方面, 犯罪是严重侵害人们社会生活利益、违反社会基本秩序的行为。作为文明社会的野蛮现象, 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总是表现为某种权益关系正常性的断裂和非连续性, 表现为某种程度上人们行为预期的中断与丧失。因此, 犯罪总是与无序相关联, 为了保护社会生活利益与基本秩序, 刑法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另一方面, 刑法以刑罚为主要制裁方式实现对犯罪的惩罚。刑法明确规定国家所保护的法益, 并对侵害法益的社会成员适用刑罚, 对其进行惩罚、教育和矫正, 使其不再违反刑法规范, 最终达到复归社会的目的, 同时通过刑罚之适用, 威慑人身危险性较大、具有犯罪倾向的社会危险分子, 使其不敢犯罪, 并警诫教育其他社会成员, 使其遵纪守法, 共同维护社会生活利益。

总之, 国家首先将若干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进行犯罪化, 扩张刑罚权的适用范围, 规定运用刑罚来惩罚此类行为。通过制裁和惩罚犯罪, 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正是刑法法益保护机能的要旨所在。刑法通过剥夺犯罪人某种重要利益的方式保护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各种法益, (1) 进而保护较为重要的社会关系, 最终达到对社会结构的保护;刑法以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的形式, 向社会公众宣布“当为”、“不为”之事以及违反规范的刑事处罚措施, 引导人们按刑法规范从事一定行为, 最终实现对社会行为秩序的保护。 (2)

(二) 刑法通过国家刑罚权之限缩保障人权

作为其他一切法律的制裁力量的刑法, 以其保障法特有的强制力对权利和法益进行整序和调控, 即通过刑罚权的适用惩罚犯罪, 以剥夺或限制犯罪人权利的方式保护法益和社会基本秩序, 从而在客观上保证社会成员在总体上不受犯罪的强制而获得自由。

刑法集中体现了整合全体国民意志而形成的国家意志, 刑法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 并且, 刑罚是以给人造成损失与痛苦为内容的严厉制裁手段, 因此, 刑罚的动用必须具有正当性基础。既然刑罚具有正当性, 那么为什么还要对其加以限制呢?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手段中, 刑罚具有最高强制性, 也具有最大的副作用。如前所述, 刑罚在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具有无限扩张的冲动, 存在将一切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纳入犯罪范围的可能。如果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为借口, 过于扩张刑法的调控范围, 必将严重束缚个人自由, 抹杀个人权利, 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 刑罚的过度干预使刑法丧失了公正性, 失去了刑法赖以被遵守的社会基础。另外, 刑罚之目的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出报应的限度而不利于个人自由的发挥, 因而, 刑罚必须具有最后手段性。总之, 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是通过对国家刑罚权的制约之方式实现的, 也正是从该意义上讲, 刑法保护自由, 就是保护人权。

二、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冲突之表现

根据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人权保障机能自确立之日起就是作为法益保护机能的对立面出现的, 它通过刑法本身的规范运行以求遏制法益保护机能的过度扩张对人权所造成的严重侵害。在刑法之应然层面, 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对立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实现手段和罪刑关系三个方面。

首先, 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是以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为内容, 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目标;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是以个体利益的保障为内容, 以自由为价值日标。

其次, 为实现法益保护机能, 刑法总是以国家刑罚权的积极扩张适用为手段, 以惩戒犯罪为核心任务。为了保护社会, 国家便会积极主动地运用刑罚权, 尽最大限度地使之适用于社会, 并且, 只要能达致保护社会的目的, 某种措施即使不具备刑罚效益性亦可作为刑罚方式。人权保障机能则以国家刑罚权的限缩为实现手段, 避免国家刑罚权的过度扩张而对自由和人权造成严重侵害, 因此刑罚应具备谦抑性和最后手段性, 不具备刑罚谦抑性和效益性的制裁措施不能作为刑罚而适用。

再次, 为了实现法益保护机能, 随着国家刑罚权之扩张, 犯罪圈的划定范围亦随之扩大。此时, 只要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尽可能多地被划入犯罪的范围之内, 而不再考虑该种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以及是否值得动用刑罚进行处理。更有甚者, 为了保护法益, 刑法将无论是否存在主观恶性的行为都作为犯罪处理, 犯罪的范围不以刑法的明确规定为限, 允许实行类推, 刑罚的适用不以犯罪的危害程度为标准, 也不考虑刑罚的严酷与轻缓。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以国家刑罚权的限缩为根本内容。随着刑罚权之收缩, 犯罪圈的划定范围亦随之缩小。此时, 只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值得用刑罚处罚的行为才被划人犯罪的范围之内。

三、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冲突实质之法理基础

(一) 刑法意义上的冲突

从刑法角度看, 刑法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的对立和冲突, 是由这两种机能的实质内容和发挥功能所需的途径所决定的。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无论是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还是个人利益, 都是以刑罚为手段、以维护社会整体秩序的面目出现的。以保护个人法益为例, 刑法是通过惩戒犯罪或将某种行为犯罪化, 整肃该领域的秩序, 得以实现该目的。这就使得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发挥到哪里, 哪里的社会成员的行动自由就受到相应限制。而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恰恰相反, 无论是保护犯罪人的自由还是保护普通国民的自由, 它都是以制约或限制刑罚权在某些领域的运用条件或资格, 得以实现其目的。以保障犯罪人自由为例, 刑法通过罪刑法定主义制约国家刑罚权任意发动, 以保障犯罪人只受到刑法明确规定的处罚。在此情况下, 刑法成为保护犯罪人的重要屏障, 在刑法保护下, 犯罪人可免受各种缺乏正当程序和法律依据的制裁, 从而避免了法外施刑和刑罚之滥用。总之, 刑罚之适用, 与法益保护成正比, 与自由保障成反比。即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刑法越想发挥其法益保护机能, 就越容易损害其人权保障机能;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发挥得越多, 其秩序维持机能就越难以实现。

(二) 哲学意义上的冲突

从哲学角度看, 刑法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的冲突和两难是国家公权力的运行与公民个人私权利的行使之间必然碰撞出的火花, 是秩序和自由的二律背反。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和阻碍的自然状态, 自由强调的是主体个性的发挥, 具有一种无限扩张的冲动;而作为一种稳定协调的状态, 秩序强调的是有序状态的建立与维持, 具有一种内敛的倾向。秩序倾向于理性, 自由倾向于变化。自由的内在规定性表明其有打破既有平衡-秩序的趋势。秩序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其制约自由、维持平衡的规定性。

(三) 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冲突

自由和秩序的二律背反, 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其实质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和对立。那么, 个人与社会为何处于对立呢?笔者基于本文主题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根源:第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人都有天然的自然属性, 人来源于动物界, 并且长期生存于自然界中, 人必然会带有某些遗存的“动物本能”, 如人的“占有欲”、“攻击性”和“破坏性”等非理性因素。理性表现为控制, 倾向于秩序, 是社会的显著特征, 而非理性表现为冲动, 倾向于变化和无序。人追求快乐、满足性本能以及攻击的本能在人的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地表现于外界, 而社会作为一个禁止和限制系统从外面强加于人的本能生活, 由于对人的本能施加了限制, 人的心理被社会摧残, 使人产生反社会性, 个人与社会必然发生某种冲突, 二者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第二, 个人自由要求平等, 但是社会秩序的结构安排总是一种事实上的不平等, 即使人们从完全平等的起点出发, 个人自由的结果也总是趋于不平等。在静态上, 二者都是抽象的理想, 因而是兼容的、和谐的;在动态上, 则是恰恰相反。自由、平等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 自由和权利形式上的平等与自由和权利运行结果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倾向, 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自由与秩序的冲突。在社会具体生活中, 不同人的智力、体力及出生环境等自然因素是不同的, 并且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与占有的不均衡性, 因而导致了人与人事实上的不平等, 进而导致了具体个人的不自由。这种由个人具体生存状况的不平等引起自由状态的实际不平等, 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 产生对现有秩序的不满, 他们力图打破现有秩序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利益。由此, 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冲突进一步扩大。

四、结语

针对刑法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冲突问题进行探讨, 在分析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实现机制的基础上, 分别对于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冲突之表现和其法理基础进行分析, 指出刑法的机能有两个: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在现代社会, 作为“公民自由大宪章”的刑法, 其根本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缩限国家肆意的刑罚权,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

摘要:刑法的机能有两个: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在现代社会, 作为“公民自由大宪章”的刑法, 其根本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缩限国家肆意的刑罚权, 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权。本文主要针对刑法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冲突问题进行探讨, 在分析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实现机制的基础上, 分别对于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冲突之表现和其法理基础进行分析, 对于今后研究我国刑法本质问题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刑法本质,法益保护机能,人权保障机能,冲突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明.刑法机能问题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2]胡东飞.刑法中类推适用与扩大解释的界限[J].社会科学, 2009, (6) .

[3]陈红国, 陈娟.浅论刑法目的[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0, (1) .

[4]沈琪.刑法适用中的价值判断[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2 (4) .

篇4:宪法文本下的价值冲突与技术调和

解决问题无论是出于思考主权者的出场,还是从文化传统中寻找宪政资源重回民宪,都需要超越现行宪法文本的开阔视域和深刻观察。即使保守一点,也有许多人主张对宪法做较大的修改,甚而会对一部好的宪法应该包含或排斥哪些内容,提出极富伦理色彩的判断。

然而,一直以来,问题可能是:有没有可能制定一部完美而能被普遍接受的宪法,从而让我们没有正义感焦虑地走向宪政?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在立宪毁宪之间动荡下去,重回治乱相循的历史死胡同?

在宪政的后发国家的许多人眼中,美国一七八七年“联邦宪法”和德国一九四九年“基本法”是两个良好宪法的典范(英国也是,只是其不成文宪法实在过于特别,难于仿行)。然而,这两部宪法制定之初,却并不被人们看好。美国“联邦宪法”最初颇遭诟病,其中最著名的反对者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由于出任当时极端重要的驻法大使一职,杰斐逊没有参加制宪会议。在看到宪法草案后,他致信亚当斯、麦迪逊等人,写道:“其中有很好的条款。也有很坏的条款。”他为宪法没有包含人权法案以及没有规定总统任期限制而感到愤怒,并毫不讳言,宪法中的某些东西让他怀疑自己当初赞成召开制宪会议是一个错误。在联邦党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这部宪法最终被批准,并在一七九一年补充了第一至第十修正案(权利法案),但批评并未消除。当时的人们不看好这部宪法,很多人觉得这部宪法的命运不会比之前的《邦联条例》好多少,能撑二十年就不错了,或者甚至如杰斐逊的主张:宪法本来就应该二十年重新制定一部。

德国的情况与此类似。相比当年对于“魏玛宪法”的巨大热情和殷殷期许,德国人对一九四九年“基本法”评价不高、态度冷淡。基本法本来不过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甚至不配叫作宪法。当时人们的想法是,等到国家统一,自然会制定德意志民族的新宪法,这部“基本法”不过是在过渡时期凑合用用。但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不相信这部“基本法”能坚持到德国统一,有趣的是,与美国人当年的态度一样,很多人觉得能撑二十年就不错了。对“基本法”的批评态度,最终在一九六九年促使联邦议会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其任务是对“基本法的全面修订”进行研究。然而到一九七六年,当这个委员会提出最终报告时,却发现要求根本性修订的倾向已经消失了,从而全面修改的建议最终变成了一些技术性建议。人们不仅不再像早年那样激烈批评“基本法”,反而开始赞美说:“基本法是德国拥有过的宪法中最好的一部。”甚至连爱国主义都可以与宪法相联结:一九七九年,斯特恩贝格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了题为《宪法爱国主义》的评论,建议用宪法作为被国家分裂所淹没的民族情感的替身,因为“基本法是一个值得我们充满自豪的文本”。而当德国统一出乎意料地突然到来时,德国也并未像当年设想的那样制定正式的宪法,而是通过在“基本法”下的一系列法律运作完成了国家的重新建构。

历史的事实是,这两部曾经被批判甚至轻蔑对待的宪法,已经良好运行了很多的年头,其间经历过内战、经济崩溃、国家统一、区域化一体化等剧烈变动,但至今完全看不到这两部宪法被废除重立的可能。这是为什么?

德国学者把宪法的成功归结为几个因素:首先,当然是,宪法的规范具有较高的品质(并且必须承认,适时地修改对于提高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美国宪法二百多年来的二十七个修正案,而德国基本法迄今的五十七次修正是使得宪法得以整体延续的重要因素)。其次,各种政治力量、政府和人民的确希望把宪法实施下去,也就是宪法所规范的对象接受这部宪法并希望它发挥作用。第三,违宪审查制度的存在和运作。

对比我们这部不算成功的宪法,最容易认识的因素显然是第三个。违宪审查制度早已成了宪法学人集体的痛,而在人们对未来的展望中,一个能够真正发挥效用的违宪审查体制的建立,也基本成为共识。即使有批评者,也只是认为要防止可能因此产生的对民主价值的忽视,或者是冷静地提醒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于违宪审查。这些批评是有力的,但却并不构成建立此项制度的真正阻力。

那么,第二个因素呢?我们缺乏把一部宪法适用下去以实现宪政的意向吗?应该说,尽管没有能达成一致的宪政形态的设想,但对中国必须走向宪政还是有大体上的共识。然而,我们要去适用并以之为基础走向宪政的,可不可以是现在这部分裂的、充满矛盾并多少对现实无力的宪法?或者说,我们必须等待一部更好的宪法,为宪政之路找一个好的开端?或者是,一定要糟糕到什么程度才是不堪适用,才必须废弃?

这是一个一直困扰人类的法哲学问题。

法的安定性和法的正义性之间存在永恒的紧张关系。出于对安定秩序的追求,人们曾经强调法就是法,无论其是否符合正义,都应该被执行。然而,历史的悲剧是,此种实证主义的法律观,曾经使得法律人群体乃至一个民族丧失对于专制暴政的抵抗能力。但是,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法就是善,就是正义,就是对民众有益的东西,却又会使得普遍的安定秩序不再可能,因为正义观总是变动不居的。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拉德布鲁赫在“二战”以后提出了著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在他看来,成文法应该被优先适用。即使成文法存在缺陷和争议,也应该被适用下去,“有法总还是好于无法,因为它起码还实现了法的安定性”。但是,如果实证法与正义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不正当的法”必须向正义让步,“极端不正义的法不是法”。如果法律有意识地否认追求正义的意愿,例如任意地拒绝保障人权、以残忍的方式对待人和侮辱人的尊严、无底线地党同伐异,这样的法律就不是法律,也就没有效力,人民无义务服从,并且应该抗争。

按此标准,我们或许可以说一九七五年宪法是这种极端不正义的法,但如果对一九八二年宪法做同样的评价,无疑是过于苛刻了。按照拉德布鲁赫的观点,那种站在极高的道德立场,对存在不正确内容的法做根本性的否定的主张,是缺乏合理性的。因为法律总有缺陷,如果不加区别地、简单粗暴地概括否定,法治秩序的形成绝无可能。相反,对于有缺陷的法,只要认真地适用,却也可以满足正义的需要,而又不伤害法的安定性。这里能够起作用的,就是法律的技术。

将必然存在缺陷的制定法适用于复杂的社会争议,从而以稳定可预期的方式实现正义的秩序,是现代法学方法论所追求的目标。许多国家的违宪审查和宪法解释在这方面不断提供着样本(当然也不是没有失败的样本)。通过宪法解释,通过法律技术,那些原本饱受批评的宪法规范变得丰满、理性而可以信赖,人民对宪法的态度,也会逐渐从怀疑走向接受甚至信仰。许多国家的宪政史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历史上的宪法的制定者们幽冥有知,一定会诧异,让他们争吵不休的宪法居然会被后人看作神祇的谕旨,或者居然成为爱国主义情怀之寄托。一部制定得还过得去的宪法,如果被认真地解释和适用,会成为良好宪政秩序的基石;而一部看上去完美的宪法(比如魏玛宪法),如果并不被认真地适用,最终也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

中国人总是对技术心存怀疑甚至鄙夷。难道宪法中那些价值和利益之间的根本冲突,会因为法律技术的存在而被轻易化解?从法律技术出发的法学的回答是:虽然价值的冲突在抽象观念中无法被根本性消解,但在大部分的具体场域中却可以被协调而不产生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效果。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一九八二年宪法第一条“社会主义条款”和二零零四年修宪时进入宪法的“私有财产权条款”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二零零四年修宪所带来的体系融贯性上的紧张,甚至已然造成了社会中左派与右派分裂的局面。然而,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条款”做法律规范化而非意识形态化的解读,就会发现其不过是要求实现“社会正义”,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生活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平衡。而将这种规范要求加诸私有财产权条款,不过意味着“私人财产也应承担社会义务”,不过意味着私人财产为了社会平衡的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被限缩。这些宪法要求到了具体法律制度中,不过意味着:在公司法的领域,私营企业主不能仅仅出于个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而经营企业,而是要顾及依赖企业生存的劳工的权益,在最低工资、劳动保障等层次上遵守国家的法律,并在法律设定的范围内让劳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决策;在房屋租赁法的领域,出租人解约的权利以及调整租金的幅度和频率受到限制;在知识产权法的领域,著作权人必须接受某些出于公益目的而对作品的“合理使用”并不能要求支付费用等等。而所有的这些限制,又要与财产权保障私人经济自主和个人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衡量,接受技术化的比例原则的合宪性审查。两个在价值层面根本冲突、在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的东西,完全可能被包括在同一部宪法之下。而通过法律解释适用的技术,冲突可以被协调,对立可以被消解。意识形态之争被限定于宪法规范的场域,“诸神之争”被技术化为宪法下的“竞技场内的竞争”。

如果相反,总是轻蔑对待宪法,用价值判断取代宪法判断、用政治决断取代法律推理,法的安定性固然无存,而正义也会无从实现。例如,在“物权法草案”违宪与否的争论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左”“右”之争、保守与改革之争、不同利益群体之争,而不是本来最应该成为争论焦点的宪法解释、宪法论证之争。而问题的最终解决也是政治决断式的,以“反对改革开放”的立场定位来回应违宪质疑,这种政治判断如此粗暴简单,以至于让支持“物权法草案”的人也觉得生硬和唐突,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赤裸裸的政治,而非通过法律论证而展示的理性。公共讨论成为丛林法则下政治势力的角逐。赢家自然是有的,但在法秩序的威严被抛弃的同时,取得胜利的正义观也因为缺乏法律论证而丧失了正当性。

篇5:学宪法、学党章,读经典心得体会

省政法委、省市县公安机关部署学宪法读经典活动以来,本人利用工作之余认证学习了《党章》、《宪法》,读取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学习以后,体会颇深,深感党在十八大时提出的旗帜就是方向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深感保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只有确保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政权的本质。

党章充分反映了我党建党的历史环境和建党的目的及一系列确保我党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党本色的制度,规定了党运作的一列的制度,规定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是一个系统规范一个政党组织和运作模式的规章,保障了这个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宪法充分反映了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规定了人民履行大家做主的方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了人民的基本义务和权利,充分享有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权利。党章和宪法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和政权的实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以来的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本质基础上,创立的旨在消灭人剥削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种政党模式和国家制度,只有这种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消灭剥削制度,实施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人人公平的天下大同的社会。

通过对《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下,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认识问题,如何运用实践的观点去验证和修正我们的观点和制度,从而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本质,做到永不变质。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要国家,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带领最基层的被剥削的劳苦大众,通过与旧社会、资本主义党派浴血奋战而的来的,来之不易,并确立了一些列的国家制度,保障最基层的劳苦大众不在被剥削,成为国家主人。以江泽民、胡惊涛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意志,创新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跃居世界第二位,快速的向小康社会迈进。

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确立了一些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一系列的积极制度,如私营经济,个体经营等,但是却刺激了一些人的过度私欲,不择手段攫取最大利益,破坏了社会制度,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刺激了一些官员的发财欲,巧取豪夺,收受贿赂,借国家工程大肆敛财,损害了党的形象,动摇了我党执政的基础。这些问题的出现,用矛盾论的观点看,是事物的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疏漏和不完备,绝不能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共产党员大无畏的勇气,为全国人民,为党挑起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重担,重新响亮的喊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号角,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彻底否

定了资本化的思潮,重新唤回了最底层的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人大会议闭幕会议上讲话指出:富裕了的人要回馈社会。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处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通过真诚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的回答和继承,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不是划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标准。如果是划分标准,那我国的改革开放岂不成了资本主义的复辟了吗?每一个成功都是新的起点,从认识马克思主义到党的建立,从领导工人运动到武装斗争,从苏维埃政权到新中国的建立,那个成功不是新的起点呢?我党我国也会在取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这个起点上,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完善人民当家做主,解决社会突出问题的各种制度和法律,以宪法为核心,建立起一系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就如王岐山同志说的一样:当前反腐以治标为主,为治根赢的时间。这正是新一届的党中央解决“腐败”这个社会突出问题的决心表达。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再次充分认识到了党和社会主义是来之不易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和社会制度,只有坚持党的本质与领导,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地位。

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应当以胸怀天下的大义和勇气,对社会主义,对党充满信心,不受资本主义奢靡之风的干扰,不与大官大财者攀比,相信党中央的惩治腐败,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

裕,永远保持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本质的决心,从自我做起,履行党员和基层干部的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端正党风方面做出自己的表率行为,以取信于民,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李克强总理在人大会议闭幕记者招待会上说的一样:当官就要断了自己的发财之路。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和干部,既然选择了党,选择了做国家干部,也应有大无畏的勇气说:断掉发财之念,全心为民服务。在此使我想起了江西瑞金红井景区一块石头上刻的谢觉哉的《焦官歌》:

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

起的早来睡的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篇6:党章与宪法冲突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学宪法 学党章 读经典”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教育引导全区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增强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行政队伍,根据市司法局的部署要求,结合区直机关党工委提出的“读经典学党章 讲党课 转作风”活动,现就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学宪法、学党章、读经典”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省、市部署,坚持“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司法行政干部、法律服务工作者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法律素养,提高依法履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

二、活动内容

(一)学宪法,营造遵守宪法、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点掌握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宪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宪法的特点,贯彻落实宪法的重大意义等内容,着力营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

(二)学党章,增强党性观念。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重点掌握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党员标准、党内生活准则及党纪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提高党性修养,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严格遵守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用党章来规范行为,指导行动,做党章的模范执行者。

(三)读经典,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篇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4月1日-—4月15日)。各单位要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搞好思想发动,迅速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掀起学习活动热潮。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阶段(4月16日-—8月31日)。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开展学习和座谈讨论,通过集中学习、自学、辅导等形式组织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认真学习宪法、党章和经典篇目,做到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笔记、有体会,并至少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9月1日--—11月30日)。各单位要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组织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照学习活动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查摆剖析,切实做到“四查四提高”:查党性观念,进一步提高党员意识、先锋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查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查群众观念,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查法律素养,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活动效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各单位要对照活动方案,认真总结学习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经验和体会。

四、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区司法行政系统“两学一读”暨“读学讲转”活动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封文武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活动组织实施。各单位要专人负责,明确学习任务、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学习效果。

(二)加强检查指导。各单位要随时掌握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注意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区局将采取听取汇报和抽查相结合、总结经验与发现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对两项活动学习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全系统活动顺利开展。

(三)加强统筹兼顾。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广大干警要将“两学一读”暨“读学转讲”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排查矛盾纠纷、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依法治区法制宣传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真正把学习效果转化为推动各项司法行政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我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人民检察院开展“学宪法、学党章、读经典”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省和全市检察长会议及全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检察干警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执法公信力和亲和力,推进检察队伍建设,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带动和促进社会树立法制信仰。

二、内容任务

(一)学宪法。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点学习宪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宪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宪法的特点、贯彻落实宪法的重大意见等内容。通过学习,迅速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学习法学基本理论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广大检察干警学习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

(二)学党章。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重点学习党的纲领、党的宗旨、党员标准、党内生活准则及党规党纪等方面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提高党性修养,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严格遵守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党员应尽义务,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用党章来规范行为,指导行动,做党章的模范执行者。

(三)读经典。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篇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方法步骤

学习活动从201x年4月份开始到今年年底结束,分为动员部署、集中学习、巩固提高、总结验收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x年4月1日-4月10日)。各科室要迅速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搞好思想发动,教育干警充分认识开展“学宪法、学党章、读经典”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参加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迅速掀起学习活动热潮。

第二阶段:集中学习阶段(4月11日-8月31日)。全院要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座谈讨论,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家辅导等形式组织检察干警认真学习宪法、党章和经典篇目。院上要召开党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议进行集中专题学习;院总支各支部要开展集中专题学习;每名检察干警要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做到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笔记、有体会,并撰写一篇2000字的心得体会。同时,院上要结合工作实际,创新载体,开展专题培训、座谈研讨、征文、知识竞赛、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增强学习效果。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9月1日-11月30日),全院要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每名干警要对照学习活动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查摆剖析,切实做到“四查四提高”:查党性观念,进一步提高党员意识、先锋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在本职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查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查群众观念,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查法律素养,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提高活动效果。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按照市院的部署,活动结束后,全院要重点检查学习活动规定任务完成情况,全面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经验和体会,及时向市院政治部报送学习活动总结。

四、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院要将“学宪法、学党章、读经典”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必学篇目每年至少学习一次。院政治处负责组织协调推动学习活动工作,各局科室也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做好安排部署。全院领导、各党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亲自授课、带头领学,为检察干警作为表率。

(二)加强督促指导,注重效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院活动开展情况,注意总结验收,研究解决问题,防止走过场。院政治处将听取汇报和抽查相结合、总结经验与发现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科室学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督促指导全院学习活动顺利开展。要切实抓紧抓实学习活动,加强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评,确保学习活动有序推进、扎实开展。各局科室要在5月25日前将学习情况,11月25日前将剖析查摆“四查四提高”情况,12月25日前将总结经验和体会交流情况报政治处宣教科,政治处将分期在全院进行通报。

(三)统筹兼顾,推动工作。全院要将开展“学宪法、学党章、读经典”活动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与“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走千访万”、“三问三解”和“我与人民群众那些事”、“我身边的榜样”主题征文等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做到相互促进、全面推进,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真正把学习效果转化为推动各项检察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我院检察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上一篇:时庄街道中学2018-2019第一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下一篇:《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