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2024-05-12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共6篇)

篇1: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新课标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

②③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5分)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分)

新课标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5分。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6分。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甫 ①②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③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8分)

⑴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4分。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⑵“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4分。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参考答案:

12.①B(3分)

②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4分)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②③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⑴“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⑵“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⑶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4.(8分)

⑴轻微、新鲜、清爽等

⑵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⑶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注]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8分)

⑴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白色,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⑵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⑴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分)⑵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4分)⑶“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4分)

安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9.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4分)

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2分)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2分)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5分)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②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⑴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⑵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参考答案:

14.(8分)

⑴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分)⑵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6分)

福建卷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⑴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⑵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6.⑴(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分)

⑵(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4分)

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⑴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⑵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4.(8分)

⑴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3分)

⑵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5分)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⑴“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句。(1分)

⑵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⑶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0.(8分)

⑴(1分)桃花流水鳜鱼肥。⑵(3分)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地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

⑶(4分)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广东卷

鹧鸪天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②③

①【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⑴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⑵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7分)

⑴(4分)⑴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2分)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2分)

⑵(3分)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的柳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不是苏堤也皱眉”。(3分)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②③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⑵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参考答案:

12.(7分)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4分)

⑵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3分)

四川卷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⑴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⑵“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3.(8分)

⑴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⑵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篇2: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4.(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2】【4】【1】 辛弃疾 【3】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5.(2018•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6.(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7.(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注】答案及解析 1.【答案】(1)B(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故答案为:B; 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点评】诗歌选择题选项设置上有了变化,原来是具体句子词语的理解、手法的运用。今年基本侧重整体理解。诗歌翻译: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词句注释: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传说大雁为躲避对手,经常衔着芦苇而飞。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屈穷: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嗔:生气发怒。天公:老天。看即:随即,转眼。《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2.【答案】(1)D(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 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故答案为:D;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点评】本题考察内容侧重句意理解和情感赏析,比较基础,难度不大。考查意象的作用,属于常考题型,难度属于中等。【参考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赏析】【赏析】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2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句便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这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了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圩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归来,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在诗人的心目中,大丈夫就应该敢做敢为,杀敌报国,并认为敌人的气数也应当快尽了。诗人的愿望非常美好,尽管他用书法的形式遣怀抒忧,但依然没有忘情于现实。“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夜出五原塞”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爱国热血。因此,欣赏这首诗关于草书描写的时候,不得不联系前后的诗句,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3.【答案】(1)A(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只是用设问引出话题。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比如“同意”,诗中的“我”解释为精卫,“子”可解释为子孙后代。如“不同意”,“我”解释为作者,“子”解释为精卫。故答案为:A;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词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作用: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 2)从结构看,在诗歌的不同位置上句子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在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结尾:有总结全诗、照应开头、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4.【答案】(1)D(2)A(3)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词的结尾两句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不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这两句看似白描,似乎没有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造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万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是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 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苏轼那样乐观旷达的心态。C项“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明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D项“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故答案为:D;A;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的是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为和缓。【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题既考查用典手法的作用,也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尤其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更是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分析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5.【答案】(1)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故选A。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可以看出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是“行者无问津”“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又可以看出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故答案为:A;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歌语言的把握,是一道综合性考验学生鉴赏诗歌阅读能力的题目,需要学生知人论世,结合陶渊明生平、思想理解把握,难度适中。本题属于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并且本句诗歌容易翻译,容易理解,学生较易做出。学生需要平时多做练习,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本题同样是诗歌常考题型,但是本诗情感复杂,不是单一情感,而且必须结合诗歌和诗人生平来理解,学生很有可能倾向于 “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快乐,而忽略诗中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此处是失分点。6.【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做题步骤:先“点”,再“染”,最后落到情感上。可以根据《雨霖铃》推出来这首诗怎么鉴赏。故答案为: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点评】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这道题考查诗歌技巧的能力。“点染”手法。大多数教学中不会讲到这种手法。但是题干中有提到《雨霖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7.【答案】(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两问,“闲的表现”“原因”。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闲的表现:“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换成自己语言即可。原因:这个不好找到,只能结合古代诗人大多数人的经历来写原因。比如都会有的:怀才不遇、被贬他乡。或者就是滴美景的喜爱。“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诗情更远”是刘禹锡文学成就的肯定钦佩,“有谁听”饱含同情。也有作为朋友的理解。故答案为: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词语内容。需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全诗来组织答案。对张籍提到的“刘使君”还是要知人论世,否则组织答案会不全。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综合解读。注意特指“尾联”,但是还是需要结合全诗综合理解。4

篇3: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是高考中常见的考题, 能力层次为A (识记) 。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名篇名句默写试题, 分值一般为6分;一般放在卷中独立考查, 但也有与古代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的;大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给出上句 (下句) , 填写下句 (上句) , 题干的要求一般是“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虽然是识记, 但也需要理解。

从2014年开始, 全国新课标卷Ⅰ、全国新课标卷Ⅱ、全国大纲卷变以往纯记忆型的考查方式为要求根据内容提示来默写的考查方式, 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2015 年除了福建、湖南、江苏、安徽、广东、浙江、湖北、四川、上海这些省 (市) 依然采用直接型默写外, 其余的都采用了理解型默写的形式。不少省 (市) 的考题还给考生提供了N选M (N>M) 的自由, 比如安徽卷的2选1, 广东卷的4选3, 浙江卷的5选3, 湖北卷的8选5, 四川卷、上海卷的8选6。这样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 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 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 对考生和阅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

名篇名句默写, 立足于“常见”, 也就是大家熟知, 不偏不怪, 生僻的、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 整体难度较低, 很多考生都当这是送分的题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通常以传统的名家名篇为重点, 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可以说, 每年考查的范围均在当年《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之内。比如, 《2015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必背古诗词篇目包括高中14篇, 初中50篇, 共64篇。默写篇目各省 (市) 并不完全统一, 江苏卷考查高中14篇, 初中30篇, 共44篇, 而广东卷只考33篇高中的古诗文。当然, 高中篇目是考查重点, 初中通常最多占2分。考试篇目每年都会有所调整, 考生要特别关注新换上来的篇目。另外, 有些省份的考生还要关注这些篇目之外的课外名句。比如, 江苏卷名篇名句默写近几年一直坚持4句高中、2句初中、2句课外的原则, 2015年江苏卷考查的有《论语 · 泰伯》中的“兴于《诗》, 立于礼, ________” (答案:成于乐)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 (答案:化作春泥更护花) 。

默写类试题, 考生常见的错误有:写不出来, 错位搭配, 答非所问, 添字、漏字, 写错别字, 笔画不清等。常见的丢分原因有:记忆不牢, 只背不写, 混淆同音字, 混淆形近字等。

那么, 如何备考“名篇名句”呢?如何确保不失分呢?备考建议如下:

1.反复背诵、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面广量大, 要有“长流水、不断线”的安排, 平时加强背诵, 熟背考纲规定篇目。可制定一个计划, 利用早读、自习, 甚至一些边角料时间, 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化整为零, 每一篇都要背诵过关、默写过关, 要注意养成“一字不差”的习惯。好记性不如赖笔头, 多背更要多动笔默写, 只有默写了你才能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 会出现怎样的问题;识记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形词、同义异形词, 留意语句顺序等。可以准备一个默写本, 在本子上默写, 默写完后一定要对照原文批改, 特别要关注自己出现的问题, 对你而言, 这些被筛选出来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要加倍注意,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强化。

2.死记不如巧背, 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 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识记, 如果还能有意识地运用就更好了。要有一举多得的思维, 可以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对于长篇要学会切割, 先化整为零, 段段清, 再化零为整, “组装”成篇;为防止句序错乱, 可以将每句的第一个字单独拿出来组成一段话去记忆;还可以利用谐音、对称句、互文修辞、中心句、关键字等去识记;等等。识记过程中自己要多悟多思考, 自己总结出来的方法更管用。

3.善于借助, 尝试回放。

建议在拿到试卷时就留心下名篇名句默写题, 答题时先默背一遍, 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上下句的默写, 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进行推导;内容提示的默写, 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 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一时想不起来, 可先放一放, 不要急躁;答完题, 一定要反复默念, 连同引导句作“全程回放”, 尽量由前往后回放, 这样, 也许就能回忆起来, 也可以发现并纠正语序不当、书写错漏的问题。

4.仔细审题, 按规定默写。

看清题目要求, 是全部默写, 还是选择性默写。如果是选择性默写, 那就按要求来, 要求默写4句就默写4句, 并要选择自己有把握的。

5.灵活处理, 切忌较劲。

考场上如遇到自己难以默写的语句可以直接放过, 不必苦思冥想, 浪费时间, 要把时间用在能够挣来分数的试题上。

6.背得好, 还要写得好。

默写题, 除了考查识记之外, 还考查考生的书写, 特别是错别字。默写题的批阅, 主观性较强, 阅卷老师看不清楚, 或认为书写不规范, 就可能扣分!要加强书写训练, 将字写端正, 笔画写清楚。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 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画地写字。注意难写字、复杂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7.做好梳理、归纳。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做好错误的梳理、归纳工作。比如音同形近字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不能写成“恒”、“雁”不能写成“燕”, “落霞与孤鹜齐飞”中的 “鹜”不能写成“骛”) , 音同形异字 (“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不能写成“忧”, “海上生明月”中的“生”不能写成 “升”) , 通假字 (“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不能写成“性”,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不能写成“授”) , 文言虚词 (“故不积跬步”中的“故”不能丢,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的“且夫”不能丢) , 难记难写字 (“噫吁嚱”中的“嚱”, “畏途巉岩不可攀”中的“巉”) , 易混的句子 (“语不惊人誓不休”与“不指南方不肯休”) 等。坚持默写, 坚持梳理, 就能确保万无一失。

【典型例题解析】

一、直接型默写

1. (2015年上海卷) 默写。

(1) ________,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 仰观宇宙之大, 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总为浮云能蔽日, 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 雾失楼台, ________。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 ________,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6) 德不孤, ________。 (《论语 · 里仁》)

(7) 风乍起, ________。 (冯延巳《谒金门》)

(8) ________,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解析】题目给出了8个空, 名句分别选自初中、高中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从时代来看, 关涉先秦、东晋、唐、五代、宋、清, 体裁上有诸子散文、骈文、诗词, 符合《考试说明》中“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的要求。默写时要注意 “俯”“津”“歇”“皱”这4个字的书写。可以说, 这8句中没有难写的字, 易错的句子很少, 整体难度较低。

【答案】 (1) 积善成德 (2) 俯察品类之盛 (3) 长安不见使人愁 (4) 月迷津渡 (5) 随意春芳歇 (6) 必有邻 (7) 吹皱一池春水 (8) 都云作者痴

二、情境式默写

所谓“情境式默写”, 又称“理解型默写”, 即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语境、内容提示填出相应的语句。这类默写通常要求默写连续的两句, 一般不提供所要默写句子的前后文, 但会提供与默写内容有关的大致翻译, 或内容的概括, 或结构上的作用等信息。

2. (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 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离骚》中, 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 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 但他坚定的表示:“________, ________。”

(2) 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 ________”一联, 写出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3)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 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 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解析】本题中有4 句出自高中教材, 3 句出自初中教材, 体裁两诗一词。 (1) 题给出了前面两句“既替余以蕙纟襄兮, 又申之以揽茝”的大致翻译, 要求填写其后面两句。 (2) 题从内容和作用方面提示了要默写的诗句。 (3) 题从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提示了要默写的词句。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常见题型撷英】

1. (2015年江苏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________, 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________。 (杜甫《登高》)

(3) ________,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4) 中通外直, 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5) 塞下秋来风景异, 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6) ________, 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7) 兴于 《诗 》, 立于礼, ________。 (《论语·泰伯》)

(8)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2015年安徽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使人听此凋朱颜。 (李白《蜀道难》)

乙:①悬泉瀑布, ________,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②________,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 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⑤________, 歌窈窕之章。 (苏轼 《赤壁赋》)

⑥想当年, 金戈铁马, 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3. (2015年广东卷)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 何时可掇?________, 不可断绝。 (曹操《短歌行》)

(2) ________, ________;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3) 昨夜闲潭梦落花, __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 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夫夷以近, ________;险以远, 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2015年湖北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论语》)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 (《荀子·劝学》)

(3) 涉江采芙蓉, 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4) 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5) 三径就荒, 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岩扉松径长寂寥, 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 群山万壑赴荆门, 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

(8)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2015年山东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 用星辰做比喻, 形象地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 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 杜甫五律 《旅夜书怀 》的颔联“________, ________”,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 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6. (2015年天津卷) 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 是杜甫笔下“玉露凋伤枫树林, ”的沉雄富丽, 是苏轼文中“纵一苇之所如, ”的浩渺烟波。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 有柳永“念去去, 千里烟波, ”的绵绵愁绪, 有辛弃疾“, 尽西风, 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 更有毛泽东词中“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的勃勃生机。

7.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 Ⅰ)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 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3) 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

8. (2014年浙江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________, ________, 欲罢不能。 (《论语》)

(2)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________;________,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3) 故其为声也,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________, ________。 (《欧阳修《秋声赋》)

(4)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 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________。念桥边红药, 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9. (2014年全国大纲卷)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 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 ________”, 既是描写实景实感, 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2)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 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先, 要以之为师, 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过零丁洋》一诗中, 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

10. (2014年安徽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乙:①________, 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 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 ________。 (鲍照 《拟行路难》)

④________, 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 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11. (2014年湖北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月明星稀, 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2) 问今是何世, ________, 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一去紫台连朔漠, 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 》]

(4) 东船西舫悄无言, 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 垆边人似月, 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6)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 《醉翁亭记》)

(7) 挟飞仙以遨游, 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 马作的卢飞快, 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12. (2013年福建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狗吠深巷中, 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 》]

(2) 潦水尽而寒潭清, 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 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4)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________, 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6) 余立侍左右, ________, 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3. (2013年湖北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谨庠序之教, 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履至尊而制六合, ________, 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3) 雁阵惊寒, 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 ________,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5) 天姥连天向天横, 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耳得之而为声, 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 ________,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14. (2013年江苏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至人无己, ________,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2) 汩余若将不及兮, ________。 (屈原《离骚》)

(3) 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 醉不成欢惨将别, 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 箫鼓追随春社近, 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8) 祸兮福之所倚, ________。 (《老子》五十八章)

15.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 上食埃土, ________, 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2) 每至晴初霜旦, ________, ________,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郦道元 《三峡》)

(3) 春江花朝秋月夜, 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 (白居易 《琵琶行》)

【新题演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庄子·逍遥游》中, 说“风不够大, 那就没有能够承载翅膀的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老人与儿童都高兴而满足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3) 白居易《琵笆行》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介绍了自己所生活的浔阳城的艰苦环境。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顺风而呼, ________, 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2) ________, 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

(3) ________, 孰能无惑? (韩愈 《师说》)

(4) 使天下之人, 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 ________,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6) 淇水汤汤, ________。 (《诗经 ·氓》)

(7) 茅飞渡江洒江郊, 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 生年不满百, 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吾师道也, ________? (韩愈《师说》)

(2) 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 ________,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4) 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________, 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 惟草木之零落兮, ________。 (屈原《离骚》)

(8)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________,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子曰:“________, ________,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

(2) 但以刘日薄西山, ________, ________, 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3)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________, 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________, 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默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2) 八月秋高风怒号, 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4) _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5) 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6) 秦爱纷奢, 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琵琶行》这首长诗中, 诗人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结合自己在宦途中所受的打击, 抒发同病相怜、同声相应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 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________”。

(3) 《蜀道难》全诗以“________, ________”为主线贯穿始终, 这两句也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士大夫之族, ,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呜呼!, 可知矣。 (韩愈《师说》)

乙:① 制芰荷以为衣兮, ________。 (屈原《离骚》)

②________,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③________, 隔离天日。 (杜牧 《阿房宫赋》)

④________, 连月不开。 (范仲淹 《岳阳楼记》)

⑤想当年, 金戈铁马, 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 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兄弟不知, ________。 (《诗经 ·氓》)

(2) ________, 而御六气之辩。 (《庄子·逍遥游》)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4)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5) ________,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6) 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7) ________, 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经》)

(8) 假作真时真即假, ________。 (曹雪芹《红楼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逝者如斯, ________;________,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2) ________, 但见长江送流水。________, 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主人下马客在船, ________。醉不成欢惨将别, ________。 (白居易 《琵琶行》)

(4)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________?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2) 最是一年春好处, 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 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4) 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5) 野马也, 尘埃也, 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6) 不见复关, ________。 (《诗经·氓》)

(7) ________, 云归而岩穴暝。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________, 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赠萧瑀》)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后生可畏, ________。 (《论语·子罕》)

(2) 我腾跃而上, 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4) ________, 至于暴矣。 (《诗经 ·氓》)

(5) 桂棹兮兰桨, 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 银瓶乍破水浆迸, 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7) 西当太白有鸟道, 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8) 文章本天成, ________。 (陆游《文章》)

(1) 子曰:“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 同心而离居, 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3) ________,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4) 廊腰缦回, ________;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5) 弟走从军阿姨死, 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________。 (韩愈《师说》)

(7) ________, 忽到庞公栖隐处。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 夫仁者, ________,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既加冠, , 尝趋百里外,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困于心, ________, 而后作。 (《孟子·告子下》)

②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③ 此中有真意, 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④________, 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⑤________, 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⑥ 相随饷田去, 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是鸟也, ________。南冥者, 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_, 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离骚》)

(3) 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4)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________,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5) ________, 西北望, 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7)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________, 无食桑葚! (《诗经·氓》)

(8) ________, 与子成说。 (《诗经·邶风·击鼓》)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________, 则不复也。 (《论语》)

(2)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 ________, 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 ________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5) 庄生晓梦迷蝴蝶, 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6) 不畏浮云遮望眼, 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 ________,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驾一叶之扁舟, 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 位卑则足羞, ________。 (韩愈《师说》)

(3) ________,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4) 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5) 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6) 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 ________,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

(8) ________, 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说苑·政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春冬之时, ,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①总角之宴, ________。 (《诗经·氓》)

②风之积也不厚, ________。 (《庄子 ·逍遥游》)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④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⑤________, 只是朱颜改。 (李煜 《虞美人》)

⑥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公然抱茅入竹去。________, 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________, ________, 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4) ________, 不能十步;________, 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5)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礼记》)

(6) 纸上得来终觉浅, 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 苏轼《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

(3) 《诗经·氓》中的女子总结自己婚恋经验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 (1) 信誓旦旦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3) 惑而不从师 (4) 不蔓不枝 (5) 衡阳雁去无留意 (6) 月出于东山之上 (7) 成于乐 (8) 化作春泥更护花

2.甲: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雄飞雌从绕林间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 ④愁空山 ⑤蜀道之难 ⑥难于上青天

乙:①飞漱其间 ②惑而不从师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青鸟殷勤为探看 ⑤诵明月之诗 ⑥气吞万里如虎 (易错字有“漱”“啄”“殷勤”“诵”等)

3. (1) 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 (2) 渔舟唱晚响 穷彭蠡之滨 (3)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4) 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4. (1) 不亦君子乎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兰泽多芳草 (4)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 松菊犹存 (6) 惟有幽人自来去 (7) 生长明妃尚有村 (8) 玉簪螺髻

5. (1)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6.①落霞与孤鹜齐飞②巫山巫峡气萧森③凌万顷之茫然④暮霭沉沉楚天阔⑤休说鲈鱼堪脍⑥万类霜天竞自由

7. (1)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8. (1)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2)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 (3) 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 (4)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5) 冷月无声 年年知为谁生

9. (1)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甲: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 ②沉吟至今 ③各自东西南北流 ④玉露凋伤枫树林 ⑤唯见江心秋月白 ⑥梦入芙蓉浦

11. (1) 乌鹊南飞 (2) 乃不知有汉 (3) 独留青冢向黄昏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皓腕凝霜雪 (6) 云归而岩穴暝 (7) 抱明月而长终 (8) 弓如霹雳弦惊

12. (1) 鸡鸣桑树颠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烽火扬州路 (5) 惶恐滩头说惶恐 (6) 援疑质理

13. (1) 申之以孝悌之义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声断衡阳之浦 (4) 征蓬出汉塞 (5) 势拔五岳掩赤城 (6) 目遇之而成色 (7) 梧桐更兼细雨

14. (1) 神人无功 (2) 恐年岁之不吾与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别时茫茫江浸月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 濯清涟而不妖 (7) 衣冠简朴古风存 (8) 福兮祸之所伏

15. (1) 筋骨之强下饮黄泉 (2)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3) 往往取酒还独倾呕哑嘲哳难为听

【新题演练】

1. (1)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2. (1) 声非加疾也 (2) 翱翔蓬蒿之间 (3) 人非生而知之者 (4) 不敢言而敢怒 (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6) 渐车帷裳 (7) 高者挂罥长林梢 (8) 常怀千岁忧

3. (1)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艰难苦恨繁霜鬓 (3)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舞榭歌台 (6) 锦帽貂裘 (7) 恐美人之迟暮 (8) 苟全性命于乱世

4. (1)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2)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3)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 (1) 所以动心忍性 (2) 卷我屋上三重茅 (3) 只是当时已惘然 (4) 箫鼓追随春社近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人亦念其家

6. (1)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7.甲:①曰师曰弟子云者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 ③道相似也 ④位卑则足羞 ⑤官盛则近谀 ⑥师道之不复

乙:①集芙蓉以为裳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③覆压三百余里 ④若夫淫雨霏霏 ⑤气吞万里如虎 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 (1) 咥其笑矣 (2) 若夫乘天地之正 (3) 望帝春心托杜鹃 (4) 猿鸣三声泪沾裳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6) 纵一苇之所如 (7) 知人者智 (8) 无为有处有还无

9. (1)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2) 不知江月待何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 (3) 举酒欲饮无管弦 别时茫茫江浸月 (4)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0.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 绝胜烟柳满皇都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谁道人生无再少 (5)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 泣涕涟涟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8) 疾风知劲草

11. (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 不过数仞而下 (3) 弗得则死 (4) 言既遂矣 (5) 击空明兮溯流光 (6) 铁骑突出刀枪鸣 (7) 可以横绝峨眉巅 (8) 妙手偶得之

12. (1) 学而不思则罔 (2) 忧伤以终老 (3) 吾尝跂而望矣 (4) 檐牙高啄 (5) 暮去朝来颜色故 (6)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鹿门月照开烟树 (8) 己欲立而立人

13.甲:①益慕圣贤之道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先达德隆望尊 ⑤门人弟子填其室 ⑥未尝稍降辞色

乙:①衡于虑 ②必能裨补阙漏 ③欲辨已忘言 ④停杯投箸不能食 ⑤道之所存 ⑥丁壮在南冈

14. (1)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3) 呕哑嘲哳难为听 (4)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 会挽雕弓如满月 (6)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 于嗟鸠兮 (8) 死生契阔

15. (1)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日月忽其不淹兮 (4) 闻道有先后 (5) 望帝春心托杜鹃 (6) 自缘身在最高层 (7) 庭下如积水空明 (8) 苟利国家生死以

16. (1) 举匏樽以相属 (2) 官盛则近谀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6) 赢得生前身后名 (7) 礼义廉耻 (8)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

17.甲:①则素湍绿潭 ②回清倒影 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悬泉瀑布 ⑤飞漱其间 ⑥清荣峻茂

乙:①言笑晏晏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③可以横绝峨眉巅 ④艰难苦恨繁霜鬓 ⑤雕栏玉砌应犹在 ⑥纵一苇之所如

18. (1) 唇焦口燥呼不得 (2) 佳木秀而繁阴 (3)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4)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5) 知耻近乎勇 (6) 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4: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秋思》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晴。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隋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刀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陈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仓舴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叔平淡,像生活本身—样自然的涛,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2004年这道诗歌鉴赏题是这样设计的:“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听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题干明确了“‘寻常’的细节”和“情感”,考生只要认真审读题干,不会无从作答,而细节和情感又是这首诗中很明确的内容,绝大多数的考生能够得到3—5分,这多少出乎大多数考生和老师的预料。可以说,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就是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对诗歌鉴赏也心存忧虑,毕竟古诗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有一些学生和教师对诗歌鉴赏采取放弃的做法,而有的又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训练难而又难,花样越翻越新。实际上高考所要求的无非是鉴赏古诗的基本素养,我们既不能放弃,也不必草木皆兵,只要认真翻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2004年的《考试大纲》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古诗鉴赏,一题6分,这个比重是很大的,考生多半会在这道题上拉开距离。所以我们要找准高考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渎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众多的学生都觉得有点难。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其实诗词鉴赏也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样,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诗是富有哲理意味的文学样式,往往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生经验、生活智慧的闪光,这就使诗歌具有隽永的意味。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诗歌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透过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仔细研读诗歌,咀嚼语言,特别是要注意咀嚼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把握诗的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仔细琢磨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古典诗歌中,细节描写有着奇妙的作用,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练、集中、韵味无穷。如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的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两首小诗,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特别是今年高考考到的张籍的《秋思》,运用细节描写,更是平中见奇,有点石成金之妙。《秋思》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推崇此诗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篇5: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本诗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颈联和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

①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2)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九)

杜 甫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注 ①本诗作于乾元中(758~760)诗人客居秦州时。秦州,甘肃天水一带。②幕井:指军用的井。③飞将:指飞将军李广。④筑坛:建筑祭祀的坛场。(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的意思是:凤林关的战乱还没有平息,鱼海的道路十分险恶,行军艰难。B.颔联的意思是:烽火浓烟滚滚冲上九天,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军队在悬崖上攀爬,深入到敌人境内,水井中的水干涸了,处境非常困难。

C.颈联的意思是:朔风猛烈,西部边境也好像被撼动;月亮过了北方的边庭,好像越发寒冷。

D.尾联的意思是:老人们思念屡立战功的飞将军李广,但何时才能商议筑坛拜将的事呢?

④②

①E.“风连西极动”句以夸张的手法写风之大,地动山摇,再现了战场的惨烈景象,表达了诗人恐惧的心理。(2)简析本诗的思想情感。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郁郁 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 ①本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②寥落:空虚寂寞的样子。③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B.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C.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的气氛。

D.尾联叙述诗人百无聊赖等候书信,不禁回忆起并州以往的战事。

E.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联系这个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境。(2)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之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诗人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地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

答案精析

1.(1)AD [A项律诗是近体诗。D项本诗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2)①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2.(1)BD [B项送别时为秋天。D项无中生有。](2)①对被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②尾联运用典故,把才子贾谊比作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3.(1)C [“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表述错误,应为“只有茱萸的子房包裹的严实,仿佛可以躲避早至的寒冷”。](2)“韵含悲难”是说这首诗的韵脚所用的字都表达悲苦艰难的情感。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4.(1)BE [B项颔联的意思是:烽火浓烟滚滚冲上九天,像一座座高耸的山峰;孤军深入到敌人境内,水井中的水都干涸了,处境非常困难。E项“风连西极动”句极写秋风凄惨的景象,渲染悲凉的意境。](2)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与不满,期盼能像李广一样建功立业荡平叛军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恨之情。

篇6: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古诗鉴赏专题

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诗歌鉴赏专题 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北京卷

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12.(10分)①(2分)D ②(3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小重山?端午 [元]舒 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本人认为应该可以。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徽的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頔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度,写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难度还是不大。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答: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对作品的感情把握会有益处。译诗: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韵译】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12.(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2分)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22.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 23.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宁夏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8.(5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9.(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借代、反问。(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8.(6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tw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9.(5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解析】(1)要看准题目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进行“说明”。所谓“暗写”就是没有直接写影子,但仔细分析诗句,却能仿佛看到影子。“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子,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像在镜子中行走,因为水面上倒映着人影、桥影,是暗写人影(或桥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不要让修长的芦苇阻碍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视线被芦苇挡住,处在芦苇的影子中,暗写月影(或芦影)。(2)文中问怎样写景,应该从写景(也就是描写)的角度和文章的结构方面回答,联系描写角度的相关知识——远近大小、动静明暗、视听触嗅、声光色态,进行回答即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歌解释分析。【赏析】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湖南卷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解析】第(1)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2)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 的意象出发。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①觉:醒。

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四)(8分)

上一篇:清明祭英烈实施方案下一篇:公司调研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