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2024-04-09

人物通讯采写技巧(精选6篇)

篇1: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一、采访

1、没有遗漏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的基石——《纽约时报》 收集采访者的背景材料的方法: ⑴上网站搜;

⑵外围采访,采访被采访者的老师、院系、家长、同事、同学; ⑶直接向院里要材料;

2、《华尔街日报》记者的观点;

⑴研究采访主题和你将要采访的人,保证知己知彼,深入主题,尊重对象,避免尴尬; ⑵为你的报道设计一个暂时性(并非主题先行)的主题,理出粗线条准备采访提纲,有利于采访时抓住主题;

⑶事先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提问,如果在采访时遇到新的主题、亮点,要追问;

⑷对敏感问题采访时,要推测被采访者对事件抱有的态度和立场,以便冲破防守(好事多磨);

3、与采访对象预约时,尽量让被采访者确定时间,客气地说明采访目的;

4、采访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采访气氛,学会与采访对象搭腔,主动了解采访可能需要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采访进度,与被采访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5、采访问题的设置:

⑴不问封闭式问题,避免气氛尴尬;

⑵不问长而复杂的问题(会让北采访者抓不住重点)

⑶不要向被采访者暗示答案;

⑷不要拘泥于采访提纲,以采访对象的回答为基础,设置连环问; 例:以时机为契点,调整采访问题;

记者记笔记的方法:沙滩拾贝

记者打断采访对象的艺术:肯定、赞扬法 ⑸一次只问一个问题,不要问多种问题; ⑹要培养时间观念,避免罗唆,切勿打断;

二、写作

1、细节描写

⑴精彩的细节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重要步骤; ⑵细节描写有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2、观察对于人物描写很重要;

3、人物形象描写要鲜明独特、突出个性,有血有肉; ⑴通过矛盾冲突来突出人物形象,例如心灵的抉择; ⑵通过他人之口侧面表现人物形象; ⑶通过环境、场景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4、使文章感人的方式: ⑴立意感人;

⑵气势感人;

⑶精神底蕴感人,使读者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

⑷对话很重要,避免见事不见人;

5、写人物通讯一般有两条线:时间线(表面)和思想线(中心),无论走哪条线都要避免罗列材料,不要都是概括性语言,一定要精而具体。走进人物的心灵——浅谈人物通讯的采访艺术

牧内节男在谈到人物专访的成败时这样说:“访问是通过提问,得到对方的回答。高质量的提问,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访问的成败,与此同理。”只有访出心声,才能写出心声,为此必须要经过关心、谈心、耐心、交心四个阶段,才能打开人物的心扉。

一、关心

采访人物的第一步,首先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些初步了解和认识,以便在采访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非常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在访问邓小平之前,她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所发表的《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问》一文,法拉奇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中苏关系、中越关系、中柬关系,其中还包括对毛泽东、邓小平的了解,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熟悉工具书和资料在此是必不可少的。除书面材料外,还有活材料可以用,就是那些了解采访对象的人,例如以前评论过他的评论家,他的朋友和同行,都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著名剧作家曹禺谈到过一次难忘的被访经历。曹禺到美国时,每天要接待新闻记者来访,最多一天五六批记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纽约时报》一个记者的来访。记者只是很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过后,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曹禺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曹禺认为,这正体现了一个记者的基本功。

二、谈心

关于采访艺术,简单地说,是记者想方设法使采访对象讲出可以写成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的内容来。在采访过程中,谈话是采访的关键性环节。记者代读者发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他是怎样想的?央视《面对面》就是一档非常不错的谈话节目,如在采访深圳爱心大使丛飞时,丛飞说到在他自己得病后,也还坚持给山区的孩子汇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而自己孩子上学的钱却没了着落,主持人王志问他,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丛飞说,只因当初答应人家,如果自己半途而废,害得那个孩子读不成书,自己心里过不去。几句话,把一个善良、处处为人着想的好人形象,体现了出来。

控制谈话方向,也是采访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在谈话中,记者应紧紧围绕事先设想好的主题或接触过程中新发现的主题而进行,这时,记者应时时考虑:对方所谈及的内容与主题的关系如何;能体现什么观念;所述材料是否已构成一篇专访;事先准备的主要问题是否都已谈过;假如谈得不顺畅、不理想,是否有必要换个角度;当对方谈话离题时,怎么不动声色将其引导过来,等等。

三、耐心

一个人最美的地方,莫过于他的先进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悉心捕捉人物的不同之处,需要记者以“沉到海底去,捧出珍珠来”的精神,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

肖思科的报告文学《邓小平亲情世界里的巾帼群》,让人们走近了一代伟人的生活。作者做了大量的采访,与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心,与他的家人耐心地交流,这才有了三个妻子与一个革命丈夫的动人故事,有了三个女儿同一个伟大父亲的感人篇章,有了三个母亲与一个大孝子的血肉亲情,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精神面貌。浅尝辄止,不深入采访,是不能获得生动感人的细节的。

四、交心

“交人以诚,为文以诚”,记者要用人品取信于人,一个很灵的钥匙就是“诚恳”,即诚心诚意地尊重对方,诚心诚意地向对方请教,诚心诚意地与对方交朋友,唤起对方倾吐心曲的热情。

1979年,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来我国讲学,一来就声明不见记者,其谢绝采访的重要原因是对我们某些科学报道不讲科学,净用些高级形容词有意见。当新华社记者顾迈南要采访他时,他坦率地讲了自己的看法。记者很理解他有这样的看法,并对他的批评表示感谢。记者的诚意打动了李教授。李教授说:“你要是写报道我不反对,但千万不要用高级形容词。”这样,记者终于争取到采访机会,写成了《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的通讯。(作者单位:张延胜鹤矿集团公司有限电视台 杨柳 鹤矿集团公司矿工报社)第二节 校园人物的采访

访问对象选好之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采访。采访质量的高低,是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

既然采访是记者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那么,就必须划清“认为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和“认为采访是借助客观表现主观的活动”这两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采访理论的界限。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找出客观规律性。而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做法就截然相反,作者在未采访之前就毫无依据地为采访制定一个框框,然后拿这个框框向采访对象身上套。明明这个人能言善辩、品行恶劣,作者却偏偏仅从一面之交对其产生的好印象出发去搜集能够证明采访对象行为高尚的虚假材料。这种只从印象出发,不顾事实本身的采访态度,是新闻工作者之大忌,这不仅会有损党报的形象,也会助长某些人弄虚作假、浮夸轻率的不良之风。当然,这里所说的“从客观事实出发”并不是说让记者毫无准备地去打无把握之仗,到了一个地方盲无目的地四下乱闯。明晰的思路要有,但一定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若在采访中发觉自己的想法与事实本身有出入,一定要取消原来的思路,服从于客观事实。例如,有一名记者在某高校教职工表彰大会上了解到一名市级先进个人的事迹很感人,便做了采访计划,下决心对这位同志的事迹进行大篇幅的报道。经过采访,发觉这个人在他们的研究室并不是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全室十个人中,有三名博士生导师;三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两名被命名为市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两名获市级劳动模范或巾帼标兵称号。更何况,这位同志的许多科研成就又都是研究室全体同志集体智慧的结晶。基于这种客观事实,作者立即打消了单独采访写一个人物的计划,准备从反映整个研究室面貌的角度,重新进行采写。

采写校园新闻人物与采写社会新闻不同。社会新闻人物对于大多数采写者来说并不熟悉,不容易带框框。而在校园人物报道中,采写者与被采写者往往是师生或同事关系。这里就存在一个“熟人”是否还需要深入采访的问题。我们认为,熟悉的不等于了解,印象不等于事实。虽然作者与被采写者同处一个单位打过许多的交道,但是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未必全部了解,更何况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会使许多人“同事了几十年竟剪接不出一次倾心的长谈”。新闻报道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仅仅是凭印象“这个人大概快五十岁了吧”、“他大概是70年执教的吧”、“他大概有五项科研成果吧”是不行的。即使是听到别人说过的一些事,也有必要向本人作详细的调查、核实。仅凭印象出发,还容易使人带上浓厚的感情色彩。你喜欢这个人,往往容易看到他身上的长处,对于缺点则视而不见,反之则会厌恶或敬而远之,这些都不利于科学地、公正地去进行校园新闻人物的采写与报道。只有抛弃个人成见,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去深入调查了解“人物”的内幕,才会使我们搜集到的材料(包括采访记录)真实、可信、经得起考验。

从客观事实出发,还要弄清材料与事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要采访一个人物,一般都要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这个人物的材料,如工作总结、日记、上级部门的鉴定,对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人士,还要收集以往曾经报道过的材料。对于我们经过千辛万苦搜集到的材料,也有一个“提纯”的过程,这就是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证实,挤出材料中的“水分”,选取确凿的事实。

有一所高校的院报刊登了一名市级三好学生的人物通讯。文章发表之后,不仅一位知情的院领导有意见,一位了解情况的学生干部也跑到编辑部谈了自己的看法。编辑很奇怪,因为这个人物的推出,是院学生办公室负责同志亲自推荐并送来上报市里的事迹材料。按道理讲,市级三好学生的事迹材料是由系里整理上报到学校,再由学校上报市里的。经过层层推荐、把关的材料还有假吗?经过深入了解,编辑才知道,原来这个同学善于走“上层路线”,他和周围同学的关系处得不那么融洽,而偏偏主管学生工作的那位老师又对这位同学印象极好。因此,上报材料中难免有片面不实之处。而我们的记者在采访这个人物时又只听被访问者的一面之词,没有听一听不同意见,这就导致了这篇文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这个实例也不难看出,即使经过记者亲自采访的材料,也有掺杂“水分”的可能。因此,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进行正面的、反面的、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了解,力求我们所报道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可信,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采访好校园人物,是校报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对于新闻采访的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弄清楚,要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应用。一般说来,采访主要有口头采访、直接观察、采集资料、体验感受几种方法。采集资料部分已在前述部分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直接观察是一种极易被初学采访者所忽视却又不能忽视的采访方式。因为在所有的被采访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言谈并乐于接受采访的。出于各种原因,有的人不愿让自己成为新闻人物,对自己过去所作出的成绩闭口不谈,或者难于用语言来表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检验校报记者眼睛的“功力”了。会观察的人会从被采访者的一举一动中捕捉“人物”最细微、最生动的情节,从而使笔下的人物丰富、鲜活起来。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采访一个教授或校办企业的厂长,谈了半天也没谈出什么东西。也许突然间的一个电话,或有人告知说有紧急情况需要被采访者去处理。这时,你就会发觉被采访者一扫拘谨、无奈的神情,立即表现出一个行家里手的老练与成熟。如果记者有幸看到被采访者处理问题的全过程,一定会从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观察力的培养,与采访者本身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关,在平时多注意思维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所谓“新闻眼”,是一个能否捕捉客观事物本质的能力问题。

体验和感受,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体验是亲身去经历,到被采访者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地呆上一段时间(可长可短);感受是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由于记者大多是学生通讯员,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难于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被采访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故采用这种方法的不多。但作为一名校报记者,应对这种方式有所了解。

口头采访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记者问,被采访者答。会问不会问,是记者的采访技巧问题;能答不能答,也是由记者的采访技巧所决定的。有经验的记者,不仅问得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也会设法让不愿回答、不善回答的被采访者按照自己意愿答出个满意的结果。

口头采访可以通过几个渠道完成,一是找被采访者的上级领导了解基本情况,每个被采访者所在部门的领导对自己的部下总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价。先与“人物”单位的领导接上“火”,可以大致了解“人物”本身的主要事迹和特点。这样,可为下一步直接采访了解“人物”作好铺垫。二是采访“人物”本人。三是开小型调查会,由“人物”单位领导召集几位“知情人”聚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人物”的事情。许多“人物”故事,往往就是在大家杂乱无章的七言八语中重现在记者面前的。四是采访“人物”身边最知情、最接近的人。这里主要指“人物”的亲属,如爱人、父母、孩子或者是朋友。无论利用上述那个渠道,记者都有一个掌握“火候”的问题。记者的目的是让被采访者讲话,还要讲真话,讲感人肺腑的话,这里就有一个摆位的问题。记者首先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到一个地方发号施令来了,人家不会买你的帐,即使勉强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也全属应付差事。如果你在与被采访者交谈的时候,让对方感到你很真诚、很实在,且谈吐不俗,那么彼此的距离就会拉近,谈起话来就轻松、自然得多了。被采访者不但消除了戒备心理,而且会千方百计地讲明白你要了解的问题。朋友式的交谈,已成为采访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这种交谈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行为谨慎、不善言谈或者不愿出头露面的人。在高校,有许多知识分子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就是不愿谈自己的事迹。他们认为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就可以了,不必称为“新闻人物”让人家去指指点点。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就有必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开导对方,解除他们的抵触心理。记者可以诚恳地告诉对方,经过报纸宣传,让大家了解被采访对象所作出的贡献,就等于让领导和群众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每一个知识分子不论付出多少心血,还是希望得到社会和单位认可的。

朋友式的交谈,免不了要拉一点家常。对一些善谈、肯谈的人,可以很快进入正题。但对那些不善谈切不肯谈的人,拉家常就成了“非它莫属”的敲门砖了。拉家常更可使彼此放松,事关重要的“正剧”,也往往在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家常话中拉开帷幕。

有一名校报记者奉命去采访一位校办企业的厂长。这位厂长是全校有名的“倔老头”。当记者很有礼貌地说明来意之后,“倔老头”果然名不虚传:“我没嘛,你走吧。”尔后,他又打他的电话,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把记者晾在了一边。记者面对意料之中的场面,没有惊慌,而是顺手拿起办公桌上的一块巧克力模板询问销路情况。不想,倔老头立刻来了精神,转过身来迫不及待地让这位记者帮他们推销产品。记者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和他交谈了如何扩大产品知名度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位倔老头厂长没白没黑为企业命运操劳的具体事例,这位记者便开始了看似轻松实则“设套”的“拉家常”。从“倔老头”老伴的不易,说到了他儿子的年龄、工作,从而挖掘出这位公而忘私的厂长在儿子患胸膜炎发高烧的情况下,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一步,以及其爱人“坐月子”也没吃上一口丈夫做的饭这样两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在前述口头采访中曾提到采访者要会问,实际上这里包含一个如何发问的问题。采访者向被采访者提问题,一是要简单、明了。如“您的某项科研成果是哪一年完成的,中间遇到什么问题?”、“别人都想办法跳槽挣大钱,您为什么执教三十年无悔无怨?”等等。二是要发现疑点紧追不放,直到把细节搞清楚为止,尤其高校新闻人物,大多从事教学和高科技研究工作,专业性很强。一个对被采访者所从事的专业很外行的记者,一定会在对方的谈话中听到许多专业性技术名词。如果你不懂,又不好意思去问,那么写作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若被采访者的谈话出现前后矛盾,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疑点当时不去追问,文章写出来后也会引起不良反响。三是对采访对象应提哪些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该问甲的,不要去问乙,有关“人物”工作中的表现,不能去问他的妻子、儿女;同样,“人物”在家里的情况,你也不会从他的同事口中得知。四是要学会巧妙地给被采访者“刹车”、“转舵”。这是因为有的采访者说不到要害总是跑题,如果任其说下去势必影响采访效果。采访者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不能带出不耐烦的表情,要礼貌地换一个话题来为对方“转舵”。尤其几个人的调查会,更不能信马由缰,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材料。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搜集素材要“以适当一”。尽管校报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同在一个单位,依然需要采访者尽可能多问一些情况,多掌握一些素材。也许写作时只选用一个素材,但如果能采访到几个相同的素材一定要都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时从中挑选,增强“人物”的说服力。

关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有关政策、情况、搜集有关资料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但必须说明的是校报记者采访的基础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这里包括理论的积累、政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等。平时多学一些东西,扩大一下知识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上,俗话说“艺多不压身”,不无道理。

另外,采访校园新闻人物还应因人而异,因写作体裁不同而异,即:写人物新闻只需了解其主要事迹;人物特写着重现场采访、现场观察;写人物专访只要注意准备采访的专题;写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则要做深入、细致的采访。总之,采访是校报记者主观去认识客观的实践活动,来不得半点的草率和虚假,每一位校报记者都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客观地认识每一位校园新闻人物。

第三节 校园人物通讯的写作

通过采访掌握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就可以进行写作了。校园人物的写作有各种体裁,如图片新闻、人物特写、专访、消息、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等,这里主要对人物通讯的写作加以说明。

在介绍人物通讯写作之前,首先了解一下通讯这种体裁。

通讯,是一种可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方法,详细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事迹介绍、小故事等。

事件通讯

是指报道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的通讯,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的通讯。它可以详尽而形象地报道一桩重大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读者提供关于这个事件的具体情节,点明它的典型意义,并以富有激情的细节描绘感染读者;它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一个或若干断面,反映若干场景;它还可以综述若干事件。写事件通讯,一是要突出事件的新闻特色,二是要写好几个典型情节,三是形式要新颖,四是语言要准确、精炼,描写要生动活泼。

工作通讯

是指以通讯、特写的形式来反映某一单位工作情况的经验报道。写工作通讯,一是要注意问题抓得准;二是要把问题分析透,使文章有特色,有深度;三是写作风格上要生动活泼。

小故事

是校报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体裁。它人物少,情节简单,写起来和读下去都占不了多少时间,很受大家的欢迎。写小故事要把握的一是人物要先进,通过人物所做的事,反映教职工、大学生们崭新的精神面貌。二是情节要生动。三是文字语言要活泼。

写出一篇好的校园通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首先要选择提炼好主题。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做了许多好事,其优秀的品质也可能在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一名女教师,不仅是学术带头人,也是育人工作中优秀的班主任,在家里更是一位得到家人称道的贤妻良母。像这么一位处处出色的人物应该怎样去描述?就有一个选择主题和深化主题的问题。

选择一个好的主题,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符合党中央的精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呼声,能够涉及当时当地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主题的提出,就是记者在作品中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主题选得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天津科大一位外语教师,她在二十六年执教生涯中兢兢业业,不仅在教学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在育人和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也表现得极为突出。若按常规写法,势必把中心安排在她的工作表现上,写一个中年女教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这样写,不能说主题选择不好,同样也可以起到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但是,作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发现尽管这位教师为教好经贸系和九二级大学英语掉了七、八斤肉的事迹很感人,但与她身为一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在阔别家乡三十五年,为了不耽误教学仅用十一天时间探亲的故事比起来,就显得和一般化了。作者考虑到,当时正值党中央发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之际,当时学校内还存在着“出国热”现象,从这位教师放弃优厚待遇立志报国的角度去写,就可以使主题更深刻、更鲜明,对年轻教师就更具教育意义。于是作者把主题放在“报国”上,文章围绕主题选择了她离家、探亲、归国这几幕重头戏。其中,尤其探亲一段用了很多的篇幅。从她接到在马来西亚的外甥婚礼邀请信开始,到她为教学推迟探亲日期,最后终于踏上回家之路,而后又强忍与亲人别离之痛提前返校,文章始终贯穿了身为归侨热爱祖国、一心报国的主题。由于这篇人物通讯立意深刻,市总工会的《天津教工》进行了转载。

选择主题,是从纷繁、杂乱的素材中理出明确的思路,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灵魂。要想使主题深刻、新颖,就需反复提炼主题。作者根据手中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从中找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提炼主题的过程,实际就是作者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材料的本身会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如何去挖掘,这要看作者的眼力。这种眼力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作者自身知识的积累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水平的高低。对客观事物要有敏感的捕捉能力,能够在别人尚未察觉的情况下,标新立异地推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主题,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靠作者平时的“修炼”。每一个校报记者、通讯员都应该下些笔外的功夫,力求使自己的文章有鲜明的特色,有深刻的立意。一篇文章有了主题,就有了剪裁材料的标尺,所有材料的取舍,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这个中心。要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典型、最生动的材料。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务必舍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好像一位艺术家雕塑一尊石像,全部材料是石头,如果要调出一个人物的肖像,必须把多余的部分凿去,让人屋面部改凸的凸出来,该凹的凹下去,不如此,石头永远是石头,不会升华为一件艺术品。

我们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堆砌材料。辛辛苦苦采集来的材料,看看这个不错,看看那个也不错,都不舍得扔,恨不得全部写进文章。好比一个笨拙的裁缝,拿起一块花布,舍不得下剪子,那没办法,只有把布裹在身上当衣穿了。事实上,分不清主次的材料越多,人物的思想精髓就越容易被淹没,能够用一个例子说明问题的,绝不用两个去说明。正如前述,搜集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易善;选择材料却要以一当十,力求精炼。

写人物,重在挖掘思想。我们说要学会取舍材料,无非是为了写出支配人物行动的思想内涵,写出一个人之所以高尚的思想动机,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画家画竹子,不仅要画竹的外形,有枝、有叶,更要让作品具有神韵。一篇人物通讯,不是仅罗列他的事迹,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他的事迹中看到他的精神,从中受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基于这种需要,就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能够在庞杂的事件中索取最有价值、最具典型意义、最能反映客观规律本质的“瑰宝”。

材料有了,主题有了,如何去完美的表现它,如何组成一篇文章,这里就涉及到第二点:写作技巧的问题。写文章首先要考虑文章的结构,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构思。结构好比人的骨架,骨架搭配得均匀、和谐、完整,人的体形就健美;骨架搭得松散、凌乱,则血肉无法依托,灵魂无法寄附。好的文章结构,一定要严谨、自然、统一、完整,做到有首有尾,有骨有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一篇文章如果架子搭得不好,前后矛盾,“气血不畅”,就会使人感到雕琢生硬、云绕雾罩般的不舒服。这样的结构,即使你堆砌上再感人的材料,也不会使读者有耐心看下去。所以说,机构很重要。不管是从时间顺序上去组织文章,还是从空间变换以及材料性质分类上去安排内容,都要注意层次的分明。一般说来,人物通讯常采用按时间顺序和按材料性质分类划分章节的写法。

另外,文章的开头、结尾也很重要,万事开头难。动笔之前思潮滚滚,不知从何处下笔,一旦选准突破口,文章便会像积蓄的洪水破堤而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开头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设问,可以用一件小事引出全文,也可以把事件的高潮一下子推出来。但千万不能与别人雷同,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独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你么,龙老师?一双曾汪着两潭秋水、闪烁着智慧波光的大眼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那曾爆出无数次爽朗笑声和宏亮讲课声的双唇,干裂得像涂上一层风干的胶水;那曾丰腴、潇洒、富于东方女性美的肢体,竟松软、干瘪得像被火炉烘烤着的黄蜡……看着你那从鼻腔插进的胃管和用索穿方法吊着的输液瓶,我的心在颤抖。上帝呦,你为什么让万恶的病魔这么残酷地折磨一位刚强的女性?她善良的天性和不屈的意志是不应该受到这种惩罚的呀!‛(摘自《生命的强音》)。这篇校园人物通讯的开头,作者是用素描的方法介绍了一个弥留之际的癌症病人的状况。为了使读者达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作者在简洁地为主人公画了一幅肖像之后,笔锋一转,情感喷薄而出,以强烈的抒情引出了全文,即文章主人公在身患绝症情况下坚持教学的动人事迹。这种开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将文章读下去的欲望。另一篇校园人物通讯《这里有颗无名的星》,虽同出一位作者之手,但开头并不雷同。“他是一颗星,一颗极小的星,小到除了他的家人和同事以外不会有更多的人谈及他。然而,他确实是一颗星,每天都在默默地发光、发热。‛这种开头,很适合文章的主题:一个平凡的汽车司机默默地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在这些平凡的文字后面却蕴含着一个普通党员的奉献精神。开头的文字并不多,也没有一种恢宏的气势,宛若山涧流水,娓娓道来,就如同给人讲故事。而这种看似轻松的开头,确有一种吸引人读下去的内蕴,从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人物通讯的结尾与开头一样不容忽视。做事情都讲究善始善终,一篇文章更不能有头没尾、头重脚轻。一般说来,结尾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升华。结尾的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可以对主人公进行高度概括,也可以对主人公进行祝福,还可以用别人的评价去强调主题。但无论如何,都要紧扣主题,并要注意首尾照应。

在校园人物通讯《红蜡烛在唱歌》中,作者把主人公比喻成一支燃烧中的红蜡烛。文章的开头写到:‚一支血红的蜡烛,在茫茫的秋夜中摇曳着闪亮的光,生命与情感随着跳跃的火花化为无数的光子弥漫于天宇人寰。我的同事郭俊梅就好像这支燃烧着的红蜡烛,时刻用她炙热的情感、无声的语言吟唱着自己雄浑、奔放的生命之歌。‛文章的结尾,作者依然诉说着这支唱歌的红烛:‚面对党和人民给的荣誉,她没有陶醉,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正如那支红烛,用自己的生命做燃料,为人民贡献着光和热,不到‘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境界,她是绝不会停止唱歌的。啊,我们的女代表,你肝胆相照地为父老乡亲们办事,人们会拥护你、记住你的。如果你觉得这样充实,无悔无怨,就朝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吧。你那已燃烧了近一半的生命之躯,必然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你的生命之歌也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

这样的结尾,不仅照应了开头,紧扣了主题,而且从“你的生命之歌一定会被更多的人传唱”一点睛之句升华了主题,暗示了“我们的时代是新人辈出的时代”这一而深刻的含义。

情节与细节的描写,是人物通讯区别于评论、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论说文与消息,都无需对事件的具体情节与细节进行描写,而通讯则不然,往往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体现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与细节之描写的先决条件是采访要细,观察要透,要不放过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如“天正下着蒙蒙小雨”,“他放下碗就回厂里去了”等等。

提起描写,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大体上符合事实,作者可以任意想象、夸张,实则不然。人物通讯与文学作品不同,不仅事实要真实,人物故事的情节也一定要真实。本来主人公没有胃病,却偏要写成“他捂着胃口坚持给学生上课”,这不仅会使人物形象失色,而且会影响校报的威信。

心理活动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的范畴。写人物心理活动,作者必须详细了解主人公性格、爱好、特征,要使你的描写符合这个人的实际,切忌凭主观想象,强加于人。

下面,就语言和文字的问题加以讨论。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并不难,常用的汉字不过三千左右。但是语言则不同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前人传下来许多优美的语言,人民大众中也蕴含着丰富多彩、富于活力的语言。收集、掌握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地,是每个写作者的基本功。我们在育人目标上常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写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掌握的语言和词汇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有文采。知识浅薄,语言匮乏,写出来的文章总让人感到单薄、苍白;而仅掌握一些词汇却不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写出的文章同样浮夸、呆板、不生动。学生通讯员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注重华丽辞藻的堆砌,忽视能反映人物性格、能使人物“活”起来的生动语言。写一个受到别人帮助的学生所说的感激话,往往就是:“感谢学校领导,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这样俗话、套话。有些词藻华丽的文章,乍看起来似乎有点文采,但经不起推敲与琢磨,他所表现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是只穿着华丽的外衣,带着昂贵的皇冠,像一个没有生命的衣架支在那里。这样的文章连作者自己都未必被感动,更何况打动读者呢?

要掌握驾驭语言的本领,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群众学习。专业学习闲暇之余,多看点中外名著,也可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多注意搜集有特色的语言。一位知识分子说的话,决不可能与一位没文化的老大娘说的话相同;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校长的举止,也绝不会与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一样。就是同一个年龄段的教师,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会因个性、素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这一个有别于那一个”的细微之处,从而使笔下的人物绘声绘色,有血有肉,让他们在校报上立起来,活起来。

最后,谈一谈“情”的问题。报纸是用来教育人的。平常做思想工作总是提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样,写人物通讯更离不开“情”。

首先,记者采访的时候要付出真情。你不动真情,人家就不愿和你交谈。其次是所采访的人物事迹,作者首先要感动。作者本身不受感动,就不会产生“一定要写出来”的强烈情感,连作者本人都不动情,怎能再去感染别人。再次是文章中要蕴含着情。这个情,不仅仅是指那种写作技巧的“抒情”,而是作者洋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鲜明的爱憎之情。要做到“爱文章中人物之所爱,憎文章力里人物之所憎”。只有作者在写作时“忘了”自己,而将自己融入文章的角色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为笔下人物的命运所忧、所乐,才能将自己强烈的情感通过有声有色的描绘去感染读者,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篇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佳作。

篇2: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以校团委百名优良校友采写为例

1、人物通讯的界说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导目标的通讯类型。它侧重报导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维、言行和业绩。

请求:把人物放在杰出的位置,从人物的一个旁边面或某些片断入手,对比具体地描绘人物的业绩,提醒人物的思维,展示人物的精力面貌和特性。

2、内容挑选

a、捉住人物身上“亮点”:最亮光的性情;最能体现年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特性和特征,但不要千人一面,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b、挑选最能再现人物思维面貌的现实。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力世界,提醒人格的力气,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现实来再现人物的思维面貌。现实要为展示人物思维面貌效劳,而不能只把留意力会集在人物的阅历和事件开展进程上,疏忽对人物思维、信仰等方面的发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载的表层景象上。

c、挑选最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托抽象空泛的说教和赞许,而是通过赋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举动来降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力心思堆积了一些描述词比如“孜孜不倦、发扬蹈厉、勇于立异”等来赞许人物,不如人物一句朴素的言语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逼真。

d、归纳运用叙说、谈论、抒发等多种表达方式标明作者的倾向,体现作者显着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实在性准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从“实在”的准则。即一切以现实为依据,用现实说话,而不要用自个的片面判别代替现实的描绘。

3、采写进程(1)前期预备

a、采访前先广泛收集采访目标的材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造访校友的教师、同学、亲友、搭档等),熟悉和研讨采访目标的特性特点、习气喜好、专业特长等根本状况。有也许的话和采访目标一同作业日子一段时刻,深化了解采访目标,把人物写活。

b、拟定采访提纲。

C、装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2)进行采访

采访可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方式完结。a、与采访目标联络预定采访时刻地址。b、发明适宜的采访时机。

寻觅适宜的采访环境;挑选适宜的采访时刻;营建适宜的采访空气;发明适宜的说话语境。

C、剖析采访目标的特性心思: ——理性、理性、外向型、内向型 社会心思:

——合作型、消沉型、逃避型、阻遏型

d、采访中要留意现场调查,调查采访目标和现场及周围环境。

通常是在碰头时,要先敏捷环视一下周围环境;在和拜访目标接触前期,可先审察一下对方的外表、装修和神态;采访到要害时,要留意调查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房间的铺排,人物的服饰、神态等能够体现人物的情味和特性特点,这些也是写作时的丰厚材料,是把人物写活的要害之一。

e、采访知情人。人物采访通常需求采访两类人——新闻人物和知情人。

如写刘少奇去拜访他的老婆王光美,写王军霞去拜访她的教练马俊仁,写一名教授去采访他的学生,以把人物写得立体丰满。有时旁人的感受比当事人自个的讲述更令人信服、更直观,更何况有些东西当事人自身感受不到,也不会说,而旁人通常形象深刻。

(3)写作。采访完毕后收拾材料,提炼主题,然后谋篇布局,开始写作。A、体现人物的常用方法

在矛盾抵触中写人;借别人之口刻划人;借景写人 B、留意事项

a、写作时要站在读者的视点思考——文章写给谁看? b、留意材料取舍,切忌八面玲珑。c、用语简练。

d、留意阶段的精确区分以及标点符号的精确运用。(4)稿子写好后请回来给采访目标检查。

4、写作构造

(1)标题:生动、明显 业绩/思维精力(主标题)——记/访×××(副标题)如:一份特别的遗书

——追记徽县伏家镇伏镇村村主任孔荣勤(2)引文(正文前面有些的文字):

a、人物简介(人物简介也可放在文中,或许文末)

通用格局:×××,男,1970年生,浙江宁波人。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规划专业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作业,现任×××。作业中勇于奋斗、乐于贡献,获得×××荣誉。

本次写作的人物通讯请求采用正文前“人物简介”的方式。b、人物思维的概括(凝练、美丽)

c、人物的言行记载(最能代表人物性感的言行)(3)正文

A、开头最佳是理性的,让受众对人物的相貌、身份、阅历或日子作业环境或人物的性感有个理性的知道。

如老课文《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庞消瘦、精力矍铄的白叟,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白叟即是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从 他的住宅到作业地址,恰好通过北海公园。正本他能够坐轿车去,可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么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夸姣的春天。

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象吗?不是。他是来调查物候,作科学研讨的。他研讨物候的意图,是要掌握天然景象改变的规则,了解气候改变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效劳。

B、依据逻辑次序或时刻次序,从不一样旁边面、以不搭档例来体现人物,每有些最佳独立成章,有独立的小标题。

小标题举例——采写金萍的一篇人物通讯: 难忘采访 回归校园 初入校园 倾慕耕耘 教授常识 孕育热情 事必躬亲 呼喊大爱

C、正文采写的几个侧重点

a、校友如今的作业状况——发掘优良校友所获得的成果。

b、大学日子的感悟,以及母校的学习和日子与其往后开展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该校友在校时期是首要的学生干部,要了解他学生干部阅历对往后成功的协助,并能够了解校友形象最深或许对其最有协助的课程,等等

c、从校园结业、踏入社会后的感受(如创业的艰苦、变革立异的进程、攀爬科研学术顶峰的进程、持续进修支付的努力等),进一步了解母校的培养对其往后获得成功的影响和协助。

d、对正在理工肄业的学弟学妹们提出期望和主张。e、在110周年校庆行将到来之际,请校友寄语校园。

5、留意事项:

(1)在人物专访中,应当有意识地保留“访”的实感。这首要是指:要对比多地保留和引证专访目标的原话,必要时也可涉及采访时的现场情形。

(2)字数3000—5000。在寻访中收集校友作业日子相片2—4张。

(3)在寻访中应恪守交通规则,增强防盗、防骗意识,避免与别人发作胶葛,有疑问的作业多向学院指导教师陈述。

(4)要留意形象,重视着装整齐、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向校友展示个人杰出本质和学院、校园的杰出形象。

三、范文一篇: 看得远,才干做得好

——访我校校友、中星公司总经理薛文艳

人物简介:薛文艳,女,浙江浦江人,1988年结业于浙江丝绸工学院(我校前身)机械专业。结业后回浦江在唐灯公司做通常技能员,1996年和丈夫一同创立了中星锁业有限公司,走上规划制作“异形锁”的创业大路,变成国内最年青的制锁专家,自行规划请求国家专利多项。

江南四月的一个周六,咱们仓促走出浦江车站,跳上一辆出租车。几分钟后,出租 车停在了咱们的意图地班班大路18号——中星锁业有限公司大门口。该公司的总经理薛文艳即是咱们此次要采访的目标。

走进大院,左面是行政作业楼和职工食堂、宿舍楼,右边是两排整齐的多层楼厂房,中心是一个大院,里面有一座显眼的“滟晴亭”,后边则是一个职工运动场。公司从96年办厂至今,现已接连几年变成当地的交税大户,仅2006年公司就向政府交交税收260万。

正午11:00,全部工厂仍然繁忙,而薛文艳也还没从市里开会回来,她似乎现已习气了和搭档们一同斗争,即便是在这么的周末。这是一位如何的女人,是一位如何的八十年代大学生?带着少许猎奇和敬重,咱们在作业室里一边翻阅公司的材料,一边等候这位奥秘校友的呈现。“我要回浦江去作业”

“她们来了吗?”11:50,楼梯口传来了慎重关怀的声响,咱们总算见到了这位校友——1988年结业于我校机械专业的薛文艳女士。通常的职业装,简略的短发,一脸绚烂的笑容。在她迎面迈向咱们的稳健的脚步中,咱们领会到了一种沉着和淡泊。时刻对于薛文艳来说很名贵,但她仍是在百忙中抽暇坐下来,耐心肠接受了咱们的采访。聊起大学日子,她有滋有味,而令她感受最深的是当初她的作业挑选。

八十年代,一个大学精英教育的年代,尽管没有包分配,可是对于大二就变成党员、成果优良的她来说,作业挑选太多了。留在杭州,仍是回去?是遵从校园的安排留校,仍是到底层去从事专业作业?在这些挑选面前,她没有犹疑,毅然决议回家乡去,到底层去,从事自个喜爱的本专业作业。“爸爸妈妈哺育咱们非常不容易,他们需求咱们。对于我来说日子在哪里并不主要,主要的是和谁在一同。”“其时也有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回小当地作业,想方设法想留在杭州。但我不这么想,由于摆脱虚荣,兢兢业业地作业,是我的专业所需,所以我很自觉地请求回浦江作业。”

在浦江的第一份作业,她没有挑选去政府机关,而是去了浦江唐灯公司当了一名通常的技能员。刚去的时分,公司有3个应届大学结业生。别的大学生不屑于底层作业,但她却长久地待在车间里并细心肠揣摩。作为一名大学生,她没有觉得委屈,作为一位年青的女人,她也没有觉得累,即是凭自个对这份作业的热爱和兢兢业业的精力,她当上了公司副总经理。而当她的作业欣欣向荣的时分,1995年,公司却破产了。接下去的路如何走?她没有徘徊,决议自个创业。

“年代造就的吧!”当问及她如何想到要创立中星公司时,她仅仅用爽快的笑声把人生严重的转机轻描淡地总结了一下。1996年,中星公司在浦江成立了。而其时浦江的锁产业现已具有必定的气候,商场也相对成熟了。面对这么的局势,薛文艳别出心裁挑选了走规划制作“异形锁”(姓名为薛文艳所取)这条创业大路。斗胆的立异,厚实的制锁技能,薛文艳简直承当了公司一切商品的规划作业,变成国内最年青的制锁专家,她自行规划的请求国家专利的商品就有好多项。正像她创立的公司品牌——“严厉”(yange)一样,中星公司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效劳变成同行中的佼佼者。在十多年的开展中,中星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变成接连几年交税过百万的中型公司,逐渐由传统公司向现代公司跨进。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她在创业大潮中奋斗猛进,咱们猎奇地问她“你一路走来遇到的最大艰难是啥?”“没有!”一个很简略、爽性的答复。乐观的人生态度,准确的人生定位,坚决的创业脚步,成果了今日的薛文艳。“职工的事是我自个的事”

在中星公司的商品展示区,各种色彩、样式、标准的锁,令人目不暇接。据了解,如今公司的锁有116个品种和510种标准,根本出口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中星公司锁的价格比通常厂家要略高一些,对此新客户通常不能了解。薛文艳老是这么解说:“为何我国的劳动力便宜呢?税不能少,管理费不能少,咱们又不偷工减料,而一家公司的赢利空间是有限的。一同我必须确保职工的福利,同样是劳动力,为何要比国外更便宜?更主要的是,公司需求必定的赢利空间,才有立异的根本,才干供给更新更好商品”凭借一向如一的质量,中星公司终究赢得了客户的了解和支持。

创业第一年,薛文艳就给自个的职工买了稳妥。作为一家私营小公司,此举在同行中简直是第一个。她一向善待职工,一向把自个的职工放在心上,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事”。职工进厂,就有住宿,而且作业午饭免费。在职工的宿舍楼,最差的房间也有彩色电视机、固定电话和独立卫生间。考虑到有些职工有家庭,公司还特别建造了一些套间供他们住宿,空调、电视机、固定电话、厨房、独立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在冬季,为确保职工们能洗上热水澡,公司还天天免费供给热水。尽管公司当地不大,但却建有运动场。这是200多名职工休闲锻炼的场合,里面的运动设施也全部是免费运用的。公司的职工根本都已作业三年以上,作业五六年之久的中层领导也有不少,还有一批从公司创始到如今的元老。公司从不拖欠薪酬,每月守时发放薪酬,即便在公司最艰难的创业之初。

公司的职工提到薛文艳,都拍案叫绝。在公司作业了三年的石小姐说,“刚来的时分,我啥也不会,是总经理耐心肠手把手教我,即便做错了也会宽恕地宽恕我。”“由于顺路,总经理天天用自个的车子带我回家。在食堂一同就餐,她都会点我喜爱吃的东西。我不仅是她的职工,更是她的兄弟。” 石小姐告诉咱们,今年公司立刻又要安排去旅游了,尽管地址不远,但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周末的晚上,总经理配偶老是还会到公司来转转,看看工厂,看看职工。一位做研制作业、和薛文艳一路走过来的师傅这么描述她:“要用几个简略的词概括她真的很难,可是她的为人真不错,是真实的女公司家!”恰是由于重视职工,把职工的事视为自个的事,薛文艳赢得了他们的了解和支持,全厂上下拧成了一股绳。“我要把经历传下去”

如果说作业简直占有了她全部的时刻,那么爱和职责则占有了她的心灵。

作为一名经营者和管理者,薛文艳在商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向把握着中星公司的方向。异形锁投放商场后,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也赢得了业界的必定。但不久薛文艳在商场上看到了一大批仿照商品,其时她利诱了,自个该以如何的心态来看待拷贝自个商品的同行。很快,她调整了心态,恰是由于自个的商品拔尖,才引来了这么多的追随者。看着自个规划的商品养活了一大帮人,她内心啥怨气也没有了。在这么的宽恕和了解下,她默默地为社会支付着,无怨无悔。

本来的一些国有公司,由于没有极好的机制,经常会丢失名贵的作业经历。而在自个的公司,薛文艳老是想着如何把自个积累的经历传下去。她说:“在电脑里我保留了许多创业的材料,我会毫无保留地传下去。一个人生计的消耗是非常有限的,我一个人能花多少钱,剩下的应当是咱们的、社会的。公司要想真实为社会做点啥,从久远视点来说,一代人的精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咱们在重视现有职工的一同,也应当关怀下一代的培养,中星奖学金的建立是对他们最佳的鼓舞,咱们期望下一代都是真实 的我国之星。”

从职工那里,咱们了解到薛文艳配偶一向在默默地赞助着金华的一个家庭,由于贫穷这个家庭无法承当三个孩子的膏火,薛文艳配偶知道这个状况后自动赞助孩子们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他们一向默默地赞助着这个家庭。咱们还了解到薛文艳的旧厂房如今现已是一个民工子弟校园了,他们还捐资为孩子们盖房子,减轻校园办学的担负。

采访完毕的时分,我又来到薛文艳的作业室。作业室视界开阔,洁净整齐,一排客户材料,一张作业桌,一张会议桌,一个卫生间。薛文艳说:“我崇尚天然,所以必定要有一个能够让我远眺的作业室。看得远,我才干做得好!

篇3:人物专访的采写技巧

那么,怎样才能采写成功的人物专访呢?本文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专访前的准备、专访的访问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选好采访对象是节目成功的前提

采访对象的选择,要从是否有新闻价值着手,所采访的人物应是最近对社会、对群众有影响的人。如何选准人物专访对象,直接关系到一篇人物专访的成败,选准采访对象,写成的报道才具有吸引力,才能有更多的受众群。人物专访需要精心选择。一般来说,人物专访对象大致可以选择以下几种人物:受众非常关注的新闻人物;某一方面的权威人物;做出不凡之事的“平凡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很大的先进人物。可以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也可以是商界精英和农民杰出代表等。如在西安开餐馆的广东清远人何卓远,为了照顾当地一位老人,象征性地每餐只收取该老人一元钱餐费,此事经西安《华商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西安的多个行业掀起了“一元关爱行动”,这股爱心之风也吹到了何卓远的家乡——广东清远,清远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元关爱”的爱心善举也延伸到餐饮之外的各个行业。2012年4月1日,何卓远回到家乡广东清远,这对媒体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人物专访的机会,清远电视台报道了《何卓远:让“一元爱心行动”在家乡继续传递》,清远日报也做了《何卓远回乡与同行交流慈善心得》的专访报道。

2 采访的前期准备是关键

采访前,记者要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人物专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尽快找到双方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设计访谈提纲和谈话要点,预测在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深入挖掘别人没有写过、受众并不知道的东西。

尽可能拟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采访计划首先要明确专访主题;其次要确定适当的访问场所与时间;第三是访问方法:既可以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旁敲侧击的探问;第四,设计访谈提纲和谈话要点;第五,对在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预想好应付各种复杂场面的对策等。

广东清远监狱为了帮助即将刑释人员谋出路,专门举行了一场招聘会,让企业负责人进监狱招聘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记者接到采访任务后,觉得这样的题材很有新闻价值,事先制定了周密的采访计划。由于采访监狱有较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不能乱拍照,不能向服刑人员提一些敏感的问题,而且要让服刑人员敞开心胸接受采访并非易事,因此,在前往监狱采访前,记者先向相关方面了解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的情况,然后找服刑人员谈心,让他们放下戒心,相信记者。其中一位来自东北的小陈早些年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入狱,服刑期间因表现良好获得减刑,他的老母亲还在东北等他,如今即将回归社会,小陈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找工作。采访刚开始时小陈有点不自在,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免紧张,谈不了几句,于是记者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从谈他的母亲的情况入手,然后问他出狱后的打算。记者用心和小陈沟通,之后访问就容易得多了,小陈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转为对记者无话不谈,感谢监狱为他们安排的招聘会,表示回归社会后要珍惜这份工作,好好干,把东北的老母亲接过来照顾,洗心革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采访既反映清远监狱举行招聘会为相关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又可以提升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新闻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3 讲究技巧是采访成功的保障

3.1 在提问时要多方兼顾:

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想,问受众最想知道的问题。同样,也要站在被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向受众传达什么,他的哪些东西会对受众有教益与启迪。要多用探讨、商量的语句,提问方式可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设问、反问等,提问在有针对性的同时,要多用怎么样、为什么等开放式的语言,给被采访者广阔的思维空间。如采访一位资助山区贫困学生的企业家,既要采访他此举的目的,又要通过他的行动唤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对山区贫困学生的帮助,但是不能过多赞扬企业家,否则容易使受众认为是企业家通过媒体在炒作,所以既要多方兼顾,又要避重就轻,从被访者和受众双方的(上接第109页)角度多考虑问题。

3.2 采访时要始终围绕新闻亮点:

为了完成一篇缜密的专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要尽可能控制谈话的方向,访谈时要考虑构成专访的关键性问题是否都已提及?需要补充什么内容?根据他所说的这些内容,是否已构成一篇专访所必需的材料了?有没有必要再换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等等,当采访对象的话题脱离报道主题的时候,还要设法不露声色地慢慢引导回来,提有分量的问题和善于控制采访局面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

3.3 采访时要让采访对象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要尽量避免打断别人的谈话,要给采访对象充分的时间去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和解释。某一次两会召开期间,众多记者一起采访某政协委员,一个记者让他谈如何建设幸福城市,那位委员在阐述这方面观点的时候不时被另外的记者打断了谈话,之前的问题还没有回答清楚,就要去谈另外的问题,结果这位委员接受采访都被记者搞得头晕了,所以随便打断采访对象谈话的记者不够职业。

3.4 注意现场观察:

一是观察专访对象,记者要把专访对象写活,就要勾划出他们的外貌、表情、神采,再插入传神的细节描写,从视觉、感觉、听觉上给受众生动的现场感。2008年笔者到当地农村采访一个叫小桐的留守儿童,稿子是这样描写他和家里的情况“今年9岁的小桐在石潭中心小学读2年级,父亲两年前因病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就剩下他和年迈的爷爷。笔者见到小桐时只见他刚刚放学,天气转了仍然打着赤脚,见到家里来了陌生人,小桐有点腼腆,很快转到厨房烧火准备煮饭。他家里除了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外就没有其它电器,不过客厅墙壁上挂满了很多小桐获得的奖状,显得格外醒目。小桐的爷爷对记者来采访非常感谢,他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有人送一双鞋子给小桐。”就这样,稿子对一个留守儿童和家里的描写,以点带面,让受众如临现场,虽然这样的人物专访穿插较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却起到了让受众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宣传作用。二是观察周围环境。在专访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观察、比较,这样才能发现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2]

4 总结

总之,专访时访问技巧虽然多种多样、变幻无穷,但不变的是它要成为一把打开采访对象心锁的万能钥匙,让他向你敞开心扉,为采访提供丰富充实的材料,采写出精彩的专访。

人物专访是通过被采访者与作者的对话来打动受众,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和言论来体现媒体的指导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专访一要专二要访,要专中有访,访出现场感来。既有环境描写,又有肖像的简练勾勒,还要有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对话。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杰克·海顿所说:“要注意访问对象的外表、衣着、语调和举止风貌,这些方面的观察能使访问记增色。”[3]

人物专访往往是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和中心,如何采写好人物专访值得探索。另外,因为记者的自身修养、经验、认识的不同,对相同的新闻人物采写出的专访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断提高记者素养、增加采访经验,不断探索、实践、研讨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使人物专访的采写更上一层楼,写出令受众满意的人物专访,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新闻工作者称号的人物专访。

参考文献

[1]周胜林主编,张晨、卢冰著:《新闻采访艺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2]刘海贵、尹德刚著:《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

篇4:人物通讯采写技巧

关键词:采写;同一个新闻人物;“另起炉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24-02

前不久的一次新闻活动中,我碰到“广播迷”老周,他是位离休干部,整日收音机不离手,更是对江苏扬州广电总台广播节目主任播音员石翔主持的《绿杨城郭》情有独钟。石翔以出色的主持曾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银奖及“全国百优节目主持人”称号,并连续四届获得江苏广电“十大名牌栏目”称号。老周与我聊起,他对所有报道石翔的文章都做了剪辑,还曾对照过我采写她的多篇通讯,发现竟没有雷同之处。于是他称赞道:“石翔主持节目全身心投入。你采写她的新闻也舍得花气力,每篇稿件都是‘另起炉灶’。”

诚如老周所言,对同一个新闻人物的再次及N次采写,我常常都会采用“另起炉灶”的做法。这里就以多次采访石翔为例,谈谈我是怎样采写此类新闻稿件的。

一、首次采写:从一句格言切入,挖掘美丽心灵

石翔是由扬州市妇联推荐,在2000年火热的夏季去上海东方电视台,参加“江浙沪贤内助电视大赛”,并一举夺得大赛头奖的。她载誉而归接受采访时,我提了多个相关的家庭话题让她解答。石翔反应灵敏张口就来,显得洒脱和干练。她说:“我认为,工作上取得任何成就,都不能代替家庭的幸福。在家庭生活中不成功的女人,不能算完整的女人。”“家是遮风挡雨的一把伞,丈夫是伞柄,妻子该是伞骨,夫妻共同撑起一方晴天,就能看见伞下孩子那张灿烂的笑脸。”石翔一气说了好多,其中最令我心中一动的是她自创的一句参赛格言:“家是破浪前行的船,先生是堅实的舵,我愿做不辞辛劳的桨。”也就是受这句格言的启迪,我确定通讯的标题为《不辞辛劳作划桨》。我又到石翔家中采访,获取了一些新的素材。于是,我写了石翔的先生也在广电中心从事电视新闻工作,他俩是同行,作息时间都很不固定,但两人非常注意进行及时沟通,尽量挤出一点时间给家庭。实在挤不出时间就打个电话问个好,为的是让对方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特别是参加“贤内助电视大赛”,石翔征求先生的意见。她的先生拳头一攥语气坚定:“你放心去比赛吧,我做你的‘贤内助’!”仅一句话就让她吃了“定心丸”。而在6月中旬的复赛中,石翔一大早去上海当晚便要返回扬州,因为她要赶排台庆大型晚会《今宵喜临门》的文艺节目。在这期间她的先生既要做她的“旅途向导”,又要做她的“生活顾问”,还要做她的“比赛参谋”,整天忙得团团转还自嘲“正好减肥”。7月中旬石翔去上海参加为时两周的决赛集训,她的先生除一人在家挑起家庭担子外,还练就了一些“家政小绝活”,准备在决赛中“露一手”。7月下旬石翔一家三口被邀请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她和先生都有出色的表现:在规定的两分钟时间里,石翔以各色餐巾为材料,分别做了飞鸟、金鱼、仙鹤、蝴蝶、花朵、风铃等不同造型的6个折花,一展聪明主妇在平凡生活中所寻求的生活情趣;她的先生则调制了粉红色、蓝色两杯鸡尾酒,并分别起名为“红粉佳人”和“海之恋”,其中寓意他们“夫妻恩爱像海洋一样辽阔无边”的话语,赢得了评委和现场欢众的一片喝彩。石翔一家三口相互支持、共同闯关,终于从上万个参赛家庭中脱颖而出了。

通讯初稿完成后,我觉得结尾部分尚不理想,就又向石翔发问:“你先生也认可你的这句参赛格言吗?”她听后发出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不,我先生认为我是坚实的舵,而他甘愿做不辞辛劳的桨呢!”再次受到启迪,我马上修改了结束语:“争着做‘不辞辛劳的桨’,推动着家这只船‘破浪前行’——这大概就是一些幸福家庭之所以幸福的真谛所在吧。”《不辞辛劳作划桨》见诸《扬州广播电视报》后,又被《上海家庭报》摘登,还获得了全国城市广电报优稿评选通讯类二等奖。

二、再次采写:从一个群体观察,展示和谐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后,石翔主持的《绿杨城郭玉人箫》荣获了中国广播文艺节目“专家奖”一等奖,这使我感到诧异。平时收集了她的许多资料,我知道她擅长主持文史类节目,她荣获的全国、省级奖项也都是文史类节目。带着疑惑深入采访,还真发现有“不寻常”之处。原来,这档节目最初确实属“文史类”,石翔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开去,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让人们从中了解了许多有关箫的知识,节目在扬州电台月度好稿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当时电台的文艺部主任很有慧眼,建议石翔把“文史版”改成“音乐版”,并指出:“用吹箫声贯穿节目的始终,这样既可以挖掘传统的维扬文化宝藏,又能丰富电台音乐节目的内容,还能展现当代人对民乐箫的钟爱和追求呢。”

后来,有多人参与了“音乐版”《绿杨城郭玉人箫》的创作。大家分析了箫这种乐器所包含的音乐特性有“箫韵”、“箫情”、“箫性”和“箫品”,分别用《春江花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凤凰台上忆吹箫》、《梅花三弄》等脍炙人口的扬州吹箫名曲来演绎这些特性,力图让听众透过优美的箫声旋律,仿佛置身于微波轻荡、橹声如歌的春江月色中,宛如跨进了“青山绕绿水,明月当头照”的二十四桥,去体验那“洞箫清吹最关情”,去感受那“天地山水人,浑然成一体”。

《绿杨城郭玉人箫》的主创人员不畏盛夏赤日炎炎,还先后采访了戈弘、王汉华等扬州本土的著名音乐家,采访了有“维扬第一笛”美称的丛星源和著名广陵琴派传人梅曰强,甚至连画箫成名远在北京的扬州籍画家李鼎成也不放过,请他们谈箫、品箫,获取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去丛星源先生家中采访时恰逢38度的高温,在这种状况下,节目主持人提出将丛先生小小的客厅闭上窗户、停开电扇,以防室外蝉声和室内电器声干扰,确保谈话录音的清晰。采访结束时,大家都像刚从水里爬出来一般。而在做画家李鼎成的录音专访中,因北京距扬州较远,电话里杂音多,前后联系多天,才找到被采访者,又分别录了三次音,最后终于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后来节目里所用李先生的讲话还不足一分钟,但主持人却为此辛劳了数天……

笔者将上述“音乐版”《绿杨城郭玉人箫》的创作情况作了忠实记录,并注意在报道石翔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了她所置身的节目创作群体。“集中大家的智慧,终于登上了全国广播文艺节目最高的领奖台”——这一主题串起了我采写的《玉人箫音 今最动听》。这篇新闻见报后受到好评,还获得了全国城市广电报优稿评选通讯类一等奖。

三、N次采写:从一件新事着笔,凸显与时俱进

从2001年到2005年,石翔主持的《绿杨城郭》连续3次荣获江苏广电“十大名牌栏目”称号,我也先后采写了《扬州,有座“空中博物馆”》、《给〈绿杨城郭〉添新“绿”》和《琼花吐艳》等通讯发表在《扬州广播电视报》上。经常收听石翔主持的节目,又不断写她的新闻稿件,可以说我已比较了解她了。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况,因为“比较了解”某人,往往对某人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再写某人新闻时常常就懒得花气力深入实际,采访只是“蜻蜓点水”。如斯,写出的新闻必然是:后一篇与前一篇仿佛秃子与和尚——大致一个样。我这样提醒自己:《绿杨城郭》能连续几届获得殊荣,一定是节目常播常新、与时俱进的结果。我报道相关内容,也要有创新意识,努力写出与名牌栏目相匹配的新闻来。提高了写稿要求,我继续注重采访环节,尽量多获取新的素材,并在新闻标题、结构上仔细琢磨力求出新,还对新闻内容反复遴选,以前报道中已采用过的事例坚决舍弃。这样做无疑会增加新闻写作的难度,但它却能保證新闻稿件的质量。

在《扬州,有座“空中博物馆”》中,我作了这样的开场白:“你想了解名城扬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吗?查资料、去博物馆当然可以。不过,有个地方你只须用耳朵听听,也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它就是被许多市民赞誉为‘扬州空中历史博物馆’的《绿杨城郭》栏目——该栏目一直致力于挖掘扬州优秀的地方文化,它通过无线电波将历史带近听众,让听众走进历史,增强了扬州人对故乡的认知,也使外地人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向往。”由于此段文字比较准确地描绘了《绿杨城郭》栏目的作用,加之叙述也有点形象化,因而后来它常被人在说事时有所引用。

在《给〈绿杨城郭〉添新“绿”》中,我写了许多年来扬州电台的节目一次次改版,可局、台领导始终把《绿杨城郭》排上节目单,并经常为它策划选题;许多年来该节目的采、编、播人员也换了一任又一任,但文史专家和听众朋友一直对它呵护有加,主动配合节目采访、录音。如同石翔所说:“当《绿杨城郭》‘接力棒’6年前传到我手上时,我感到十分幸运。我的同行办这档节目的许多经验,都成了我所拥有的财富。”她不敢懈怠,每做一档节目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我还对石翔获奖节目的制作过程重点介绍,比如:她抓住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由央视现场直播的契机,及时制作了反映扬州汉文化的《千年回望说汉墓》,这档专题把来扬访问的法国总统以及我国考古专家对扬州天山汉墓的高度评价等一并收入其中,提高了节目的品位;她还对一首江苏民歌追根溯源制作了《绿杨风吹茉莉香》,揭示出绽放于扬州民间三百多年的《好一朵茉莉花》所呈现的是扬州文化的内核,能让人触摸到扬州文化艺术之魂……这些事例在加深读者对广播节目主持人了解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通讯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扬州,有座“空中博物馆”》先后获得市优秀报刊新闻、专稿评选通讯类一等奖以及省优秀报刊新闻、专稿评选通讯类三等奖;《琼花吐艳》通讯还被收入广陵书社出版的《绿杨城郭》一书。

篇5:职业生涯规划人物采访稿采写技巧

采写介绍

1、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类型。它着重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段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二、采写过程

1、格式:(1)标题

要求:生动、鲜明。如:事迹/思想精神(主标题)——记/访XXX(副标题)(2)引文(正文前部分的文字)

人物简介。此为必写部分,本次写作的人物通讯要求“人物简介”写在正文前。人物思想的概括(要求凝练)

人物的言行精炼记录(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语言)(B.C不要求必写,可穿插于人物简介中出现)(3)正文

A、开头。最好是感性的,让受众对人物的相貌、身份、经历或生活工作环境或人物的 性格有个感性的认识。

B、正文。根据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从不同侧面、以不同事例来表现人物,每部分独立成章,有独立的小标题。C、正文采写的几个侧重点

a.典型人物现在的状态(工作、生活等),挖掘典型人物所取得的成就。b.典型人物在特殊时期的历程和感受。c、典型人物寄语。

2、采写技巧:

(1)抓住人物身上的“亮点”,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2)最能体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实。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时间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录的表层现象上。

(3)选择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来描述,如人物的一句朴质的语言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

(4)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既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又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

3、几个要点:

(1)写出人物“做了什么”。这是人物报道的第一个层次,所涉及的是人物的业绩。其 内容是整个人物报道立足的基础。

(2)写出人物是“怎么做”的。这是人物报道的第二层次,所涉及的是人物的行为方式(它与性格、个性等因素有关)。其内容是报道对象个性特点的表现。(3)尤其写出“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人物报道的第三层次,所涉及的是人物思想行为内在驱动力,将深入其精神层面。其内容是人物通讯说服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注意事项:

1、通讯字数2000—5000。在采访中搜集典型人物、场景等照片2—4张。

2、在采访中应遵守交通规则,增强防盗、防骗意识,避免与他人发生纠纷,有疑惑的工作向带队老师报告。

3、注意形象,注重着装,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向采访对象展示个人良好素养和学院、学校的良好形象。

四、范文

服务,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记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社区共产党员叶如陵 【人物简介】

叶如陵,30年党龄,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党委委员。

他清瘦的脸上,有一双温和的眼睛,嘴角总带着安详的笑意。花白的头发,浓密,闪烁着光泽。他今年71岁,身体清健,走起路来,如小伙一般敏捷。

是什么,使这位30年前西藏人民眼里的贴心人,30年后又成为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叶如陵的案头,有他书写的座右铭:“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把我的爱心和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

高原服务他留下最无私的“名片”

“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有很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当年,叶如陵这样对妻子说。

197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年轻的医生叶如陵,响应祖国“支边”号召,带着新婚护士妻子,参加医疗队,来到了西藏。初入海拔5200米的煤矿,因为缺氧,血色素骤高,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心脏扩大„„这里,放眼亘古荒原,百里渺无人烟,严酷的自然条件,考验着叶如陵。然而,这里有藏族第一代煤矿工人,400多位藏胞对北京医生的无限信赖与祈盼,深深打动了他,也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三年后,援藏的同伴陆续返京,他却选择了留在西藏,志愿服务边疆:西藏太需要他这样的大学生了!

叶如陵所学专业是整形外科,为了更好地服务西藏人民,他学藏语,开始研究高原医学。30多年间,他由一个普通医师,成长为一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位深受藏胞信赖的主任医师。他为西藏建立了脑外科医疗小组,开创了西藏脑外科事业;与同事一起在拉萨建起了雪域高原地方上唯一的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并出任业务副院长;西藏几十个县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巡回医疗的足迹;他任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教授,为高原培养不走的医疗队„„ 高原服务31年,叶如陵为雪域高原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最无私的“名片”。社区服务他送出最温馨的“名片”

“像我这样的人,医院里太多,社区太少,社区更需要我。”2000年10月,退休回京的叶如陵,这样对家人说。

西坝河西里社区位于三环内的黄金地段,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老人比例逐年提高,他们渴盼有水平高、态度好的社区医生,缓解“就医难”。带着主任医师的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老叶一进社区,就热闹起来了,一边是一些医院的高薪聘请,一边是社区群众的上门咨询。金钱与义务,叶如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用医学知识为社区百姓服务,他心甘情愿。上医院之前,先找叶老问一问;看病之后,带上化验单、病历,找上叶老讲一讲;随时过来,血压高低测一测„„对大伙的要求,叶如陵总是带着微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非常耐心地倾听老人们的“唠叨”,细心地倾听他们的症状,从不轻易打断,然后在“唠家常”中给他们提出治疗建议。为了当好“全科顾问”,他利用首都的便利条件,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

渐渐地,叶老成了大家离不开的人,他干脆把自己家里电话公布,开设起医疗咨询热线。后来,在朝阳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叶老在社区开设“爱心小屋”,当起了坐堂顾问。如今,在叶如陵的带动下,更多医疗志愿者的身影忙碌在“爱心小屋”里,他们组成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义务为居民量血压、看病咨询、心理抚慰。说起叶老,社区群众不约而同用两个字:“特好。”当年放弃整形专业,研究高原医学,而今放弃“教授”精专,当起“全科大夫”。身边的群众渴盼什么、需要什么,他就学习什么、服务什么,全心全意,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定位。

10年服务,爱心、耐心、诚心如一,叶如陵为社区邻里送出了一个共产党人最温馨的“名片”。

志愿服务他送出最快乐的“名片”

服务祖国,奉献大众,收获快乐!志愿者不仅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叶老的书房里,他自豪地陈列着一系列志愿者的胸牌和服装。

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的笑脸成为世界最美的印象。他们中间,一位谦谦长者,服务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独到,风度翩翩,不知疲倦,一如生机勃发的古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北京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叶如陵。

叶老作为一名老党员,志愿者生涯源于红十字会的培训。2006年,为迎接奥运,他受聘为朝阳区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首席讲师,成为一名社会志愿者。仅第一年,他就走进28个单位,义务讲课282节,有4000多名受训救护员听过他的课。他的课件生动有趣,还把急救知识与防病治病结合起来讲,有讲解有交流,很受欢迎。叶如陵经常这样结束讲课:“我是一个党员志愿者,是一个退休医生,我愿意为大家服务,提供咨询,下课后或是其他时间都可以找我。”然后,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学员。

服务群众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几十年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饮料,日行超过7000步,清水加醋代酒饮,“规律的生活,简单的饮食”,使他身体轻健,精力充沛。2010年,70岁的叶老出现在上海世博会上,从早上6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叶老活跃在青年志愿者中间。他在北京馆负责为游客世博护照盖戳,参观者纷纷把他“一秒一下”的敏捷动作和璀璨的笑容,收进镜头。

篇6: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人物通讯是新闻通讯中的一种,讲的是新闻人物的故事,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首先要做好选题,选择好新闻人物和报道定位。人物通讯一般有三种人物,一是英雄人物、二是杰出人物、三是特色人物,这篇通讯是把陈忠良作为一个特色人物来写的。特色人物首先都是“平凡者”,平凡者值得报道是因为平凡者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道路或追求中体现出的某种精神素质令人尊重。这类平凡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具有“平民性”,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避免了“高大全”人物的说教性,常为现在的报道所青睐。我们常说,不简单就是重复地把简单的事做好,不平凡就是反复把平凡的事做好,这一观念也与陈忠良的实际工作相契合。从这点上看,通讯选择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报道陈忠良的事迹,更加诚恳、真实,是合适的。

人物通讯具有传递正能量、宣传身边榜样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在选题时做好安排,要问问自己:我要报道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特别之处在哪?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做到的?他有过挫折吗?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最不寻常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心灵上的东西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为通讯的写作找到了方向。在这篇通讯中,陈忠良承担着特殊的一份工作:“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他是监狱工作人员,而且是专门检查HIV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病毒的人,而且他在监狱一干就是28年,这28年他是怎样度过的?有没有遇到过危险?他为难过吗?他是怎么做到的?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已经初具规模了。

精当的标题——清晰的结构引领写作发展

写通讯的人都知道,给稿件取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用,在稿件中合理设置小标题可以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吸引人阅读。

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标题是《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这个标题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狱医陈忠良,介绍的是他的职业,监狱在当前仍然是一个相对神秘的行业,狱医这一工作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第二,刀锋上行走28年,说的是他28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而且是危险性极高的工作,犹如在刀锋上行走,非常形象生动。

整篇通讯除了开头的铺垫介绍,另外使用了三个小标题:28年如一日、手指意外划破、痛快哭一场。虽然没有达到三个小标题格式上统一和语言上的押韵,不过对于各个部分要表达的效果来看,基本已经起到了引领文字内容的作用。28年如一日写的是陈忠良28年来的工作,手指意外划破引出了他工作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而痛快哭一场则让读者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领着读者完成了整篇阅读,起承转合,安然谢幕。

细节的描写——逼真传神的细节成就震撼

通过通讯,要逼真、传神地把搜集到的材料“再现”给读者,起到直达肺腑的效果,关键看细节的描写。它要求特色、具体、清晰、生动,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当时的情景画面和状态,感受到气氛和人物个性。

如通讯的第一部分,描写陈忠良的工作状态,由于读者对监狱工作,特别是HIV检测工作的不了解,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他的工作。转折出现在他要站起来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这为接下来的讲解做了铺垫。下文是通过同事的口说出陈忠良的不易:他是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前年又被查出肝癌,可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了他精神的可贵。

28年如一日的工作,怎样写出特别来?通讯列举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事例:在一次例行检查中,试管破裂,陈忠良的手指被沾染了HIV病犯血液的玻璃渣刺破。这是血液检查最忌讳的,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作者是用陈忠良本人的话语来进行描述的,开始时“嗡”的一下头大了,是情景再现的经典,接下来正常的处理程序是比较平缓的叙述,而最让人揪心的则是在最后加上的一句——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正是这句“往里钻”逼真、传神地还原了当时的状态,一下把读者的心抓住了,让人感同身受。

人物通讯近年呈现出一种平凡化的趋势,即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一面,让人感觉到新闻人物也是普通人,也有平凡的一面,如果一味表现人物的无畏无惧无私奉献就显得失真了。在这篇通讯中,我们也能看到陈忠良真实的一面,他也害怕,在那次事故之后,陈忠良一年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这样的人是真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真正能打动人的人。附:

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

省十里丰监狱从前年开始开展了“十佳忠诚卫士”、“十佳青年之星”、“十佳文明职工”的“三十佳”评选活动。

昨天晚上,省十里丰监狱为“三十佳”举办了颁奖晚会,获得“十佳文明职工”称号的陈忠良就是其中一位。

28年如一日

他干这份工作已有28年了。

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

见到陈忠良时,他正在医务检验室内的仪器前给服刑人员做HIV血样检测,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又迅速在电脑上作着记录。当他站起来要把检测记录报告放到桌上的档案袋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

同科室的同事童建国说:“老陈可是我们监狱职工的楷模,他是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2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监狱医检工作。虽然前年又被查出患有肝癌,监狱领导也都劝他多休息,但他就是放不下手里的工作。”

手指意外划破

2006年10月的一天,老陈像往常一样戴着橡皮手套,用左手正要打开装有血样的玻璃试管橡皮塞。“没想到存放血样的玻璃试管意外破碎了,尖锐的玻璃碎片一下就刺入我左手大拇指。我拔出碎片,当场就流血了。”老陈说:“当时脑袋‘嗡’一下大了,头脑里一片空白。”提起那次HIV血样检测的意外,老陈至今仍心有余悸。

“还好,边上同事看到后,立刻帮我脱掉手套,并且用手捏紧我的大拇指,一边用力挤压污血流出,一边拼命地甩我手指上的血,随后又赶紧往手指上倒酒精反复清洗伤口„„”讲述时,老陈表情激动,右手紧捏左手大拇指用力甩动,试图还原当时的紧张场景。

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

痛快哭一场

一连几天,等待初次化验报告的老陈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吃不下饭,又睡不着觉,一下憔悴了许多。“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

老陈说,他连去医院拿检测报告的勇气都没有,是让老婆去取的。“那天,看到‘阴性’的《HIV抗体初筛表》,我抱着他们母女俩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这只是初期检查,艾滋病潜伏观察期至少得一年时间,最后一次检验才真正决定命运。”接下来,老陈先后接受过4次血液化验,直到看到最后一次检测报告,心中悬了一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紧绷了一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了。

老陈说,他和老婆约定好了,自己患肝癌的消息直到现在也没告诉在外地读书的女儿;老陈说,他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十里丰监狱这个大家,并且愿意用有限的生命去演绎十里丰人的情怀。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

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他说”。

“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的说”,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我认为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十二是尽量少用小标题。

冰点写人物五六百字时,我不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用小标题。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缝制高手。

十三我认为很重要。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当然冰点也很难做到这点。只能做到采访两三个人。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冰点好多人物也做不到这点,但最少应该采访四五个人,不能采访一个人就开始写。很多东西写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访不到位,问题就出在采访上。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但还是要说。好的记者要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

这只能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冰点给记者提供一个范围,提供十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报道,让他们根据这个东西来悟,究竟为什么好,讲不出来,只能揣摩它,这当中有叙事的节奏、语言等等,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只能靠悟。

上一篇:办公室培训学习计划下一篇:分子生物学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