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天田园风光的作文

2024-05-23

写春天田园风光的作文(精选8篇)

篇1:写春天田园风光的作文

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走来,点缀着这奇妙的大千世界。

绵绵细雨,是春的气息;她用雨露滋润了万物。徐徐微风,是春的声音;她用悦耳动人的歌声,倾诉着春的到来。青青草地,是春的朋友;她伴随着五彩缤纷走向世界。锦绣繁花,是春的心声;她让世界充满了美好、祝福和喜悦。

春天的田园,是美丽的,更是可爱的。风一吹,小草轻轻地点了点头,仿佛在向人们问好。小溪里,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仿佛也享受着春天的美好。绿湖边,百花争艳,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在湖边欣赏着自己的美貌。树枝上,柳树抽出了新芽,正懒洋洋地在太阳公公的温柔抚摸下茁壮成长。

小草啊,小草,请你快快长,长成一片的无边的地毯,让这美好的世界里蕴含着你的可爱。小花啊,小花,请你快快开,开成一座五彩的大花园,让这美好的世界里饱含着你的美丽!

春天,耕耘播种,充满了新的希望,新的生机。我爱那美丽可爱的田园,但我更爱那生机勃勃的春天。

篇2:写春天田园风光的作文

乡村里的春天,充满了欢笑。农人最欢迎他,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农人忙的松土、插秧,忙的不亦乐呼呢!在丛林里的鸟儿、松鼠、蝴蝶也离开了巢穴,到花园尽情的飞舞!孩子们也趁着这个机会到河边去捉鱼虾,脱下了厚重的外衣,蹦蹦跳跳的跑下河里,互相泼水,逗留在河边。

而在深山野地上的花朵,在流水声的伴奏下,慢慢的探出头来,看看这五彩滨纷的世界。河水涓涓的流着,唱出优美的歌声,像是在鼓励工作中的大人努力不懈。也鼓励孩子们要用功读书,不要浪费这读书的好时间。

篇3:转变角色,迎来作文评改的春天

一、如何评改学生的习作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评改学生的习作,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判和审阅。在评改习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评语,写下对学生文章的意见,以作为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十分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文章的评价,当得到表扬的时候,学生则会开心雀跃,当受到批评的时候学生则会心情沮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许多时候并读不懂教师的评语,对教师的评语会产生困惑,为解决这一现状,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在学作文评改中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教师所写的评语要能通俗易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写评语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来书写恰当的评语,转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如何转变学生角色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不再以批判学生的作文为主,而是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写下活泼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评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勾划文章的框架,因而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作用。

三、以激励赏识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当以激励赏识来培养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以此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喜欢上写作,使学生能够找到写作的动力。常常激励学生,赏识学生的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在评改作文的时候应该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之处,然后指点学生在写作中需要改善的地方,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其能够更用心的去学习写作。

四、注重写评语的语言

作文评改中的评语十分重要,在写评语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所写的评语一定要简洁易懂。教师所写的评语应当具有针对性,要一针见血的说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若教师所写的评语过于冗长,则会影响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评语语言要朴实,富有生动性。教师所写的评语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文学底蕴,展现出教师的鉴赏水平。因而教师的评语一定不可空洞。教师在评价作文的时候,所写的评语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术语,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师评语的含义。最后,教师要注意评语的语气,不可太过于刻板,可让学生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情。

五、转变角色也可另辟蹊径

在作文评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的角色,以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可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寻找最合适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学生的作文用投影仪放映出来,然后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学生讨论分析之后,教师则可以在做评价,让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来写一篇作文,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同学生共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

六、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走到学生当中去

在进行作文评改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走到学生当中去,将学生作为作文评改的中心,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作文学习中,积极参与作文评改活动,从而能够保障学生的作文习作质量,提高教师作文评改内容的有效性。教师应当重视作文评改环节,转变学生的角色,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既要引导又要灌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文写作中的乐趣,促使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文。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能够使教师的作文评语更富活力,能够迎来作文评改的春天。

七、结束语

篇4:春天里的田园童话

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还等什么,跟着《农夫去旅行》吧,看看农场里的动物们第一次见到大海,被主人拽着上旅店……说不定就是我们下一次旅行的最好指南呢。

如果,你觉得在农场的生活还不够好玩,那么,也可以去附近的果园逛逛,尝尝新鲜的草莓、枇杷。在果树下做个好梦也很惬意,也许还可以梦见《一个长上天的大苹果》 ,醒来后再一起尝个酸酸甜甜的真苹果吧!

去乡间玩,最美的一件事,是能遇上许多可爱的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一片青山,一泓绿水,都会变成动人的故事。如果你遇上的朋友就像《小姑娘皮斯凯的第一个朋友》 那样,是一只小鸟儿,也会带着一个飞翔着的好心情回家去……

延伸阅读

《嘟嘟和巴豆》(全 10 册)

嘟嘟和巴豆是一对可爱的小猪,他们住在美丽的乡村里,他们在村边的篱笆上放风筝,在树林的落叶上跳绳,他们热爱旅行,但更爱的是,旅行后回到自己温暖的家里。

《莎娜系列绘本》(全 4 册)

小姑娘莎娜总能把寻常的生活小事变得不同寻常,她把毛衣变成了飞船,把水桶变成了鲸鱼的游泳池,她还和云中的小白熊一起玩游戏……灵动的幻想,清雅的画面,展开了充满孩子气的四季童话。

《嘻哈农场》(全 4 册)

嘻嘻哈哈闹翻天,农场笑料爆不完。鸭子、奶牛、母鸡,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农场动物,却给我们带来了最意想不到的大惊喜。如果你想让孩子们在田野里放声大笑,读它准没错!

《友友的世界》(全 12 册)

小小的友友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中,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比他个头大很多……这一系列短小的故事特别适合 2岁左右的宝宝阅读,是帮助他们认识大自然的一扇小小窗口。

编辑/ 申艳(shenyan@bphg.com.cn)

篇5:春天的田园风光作文

看!风悄悄的吹过来,打在了柳树的枝条上,只见柳树的枝条在空中翩翩起舞,像在空中跳舞的少女。让人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想起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柳树旁是池塘,池塘里有很多小鱼。池塘边还有一些小蝌蚪,它们长大了都是“庄稼的卫士”。有时,一些调皮的孩子来捉蝌蚪,农民伯伯也会阻止他们伤害这些“卫士”。

在池塘旁边是猪舍和鸡舍。早晨,鸡舍就炸开了锅,人们也起床了,都去干自己的`事,真是“田家几日间,耕种从此起。"

在鸡舍旁是私人游池,一到夏天,我就在泳池里戏水,游泳。

篇6:春天的田园风光的四年级作文

田野里一下子冒出了许多的小苗,有青菜苗、韭菜苗、生菜苗……多得数不清,田野简直成了绿海了。

过了几天,太阳当空照,田野里春意盎然。棵棵菜苗在田野里茁壮成长,向太阳、蓝天、白云挥着手。

日复一日,小苗成熟了。这时,农民伯伯把它们采下来,开心地说:“哇!你们个个长得好好哦!我好喜欢你哟!”菜儿们听了,别提多高兴了,一个个都急着让农民伯伯把它们拿回家。

田野里的菜都采光了,农民们洒下了树种,施了肥,一个个种子冲破了壳儿。就这样,田里冒出了一棵棵树苗,树苗们长得越来越高。太阳出来了,树苗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得很茂盛。很多天过去了,小树苗长成大树苗了。农民伯伯乐呵呵地把它们挖出来去卖了,运到祖国各地美化祖国。

篇7:春天田园风光作文600字

春天,刚走出家门,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花香,红的桃花、黄的迎春花,紫的牵牛花……正竟相开放,正向人们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美,又好像是春姑娘泼洒在田野里的颜料,装点着春天,到处一派生机。

夏天,骄阳烤着大地,尽管如此,走在路上还是能听见知了在树上欢快地歌唱:“知了知了!”告诉人们夏天来到。菜园里,那一个一个的大西瓜好像一个个绿皮球,诱惑着你,让你迫不及待就想拿起一个细细品尝它的味道。池塘里有许多鸭子正在水中游戏,荷叶好像一个个大圆盘,荷花好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风一吹,一群荷花就好像在翩翩起舞。几只青蛙呱呱地叫,仿佛正在站在荷叶上开演唱会呢!

秋天,一棵棵果树上结满了果子,它们你挤我碰,他们相互点头微笑,树下的孩子们嬉戏玩耍,有的捡落叶,有的摘水果到处欢声笑语!金黄的稻田里,风一吹过,如同金色的海洋,铺天盖地袭来,给正在忙碌的农民伯伯擦去了额角的汗珠。田间农民伯伯们正在收割稻谷,有的正刚刚拿起锄头,有的已经快收完了,有的已经收完了,乐呵呵拿起篮子正准备回家呢!

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房屋上,树上,地上……都是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粉装玉砌,到处一片雪白,雪地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雪装点着人,人点缀着雪,别有一番韵味。

篇8:写春天田园风光的作文

一、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产生大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所以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时期, 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 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 广置田园, 掠夺土地,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 崇尚自然、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 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 儒家经学的暂时没落, 当时的士族文人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 纵情于山水之间, 所以当时的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 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 于是弃官归隐, 躬耕自食, 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 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 因而更接近于广大的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 (公元365—427年) , 又名陶潜, 字元亮, 浔阳紫桑 (今江西九江) 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 是元勋之后, 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 祖父做过太守。他少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早年便立志要建功立业, 在仕途中有所进取, 在政治有所作为。但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 政治时局紊乱, 曾三易朝代, 几次废立皇帝, 并伴随着数场大清洗和大屠杀, 国家风雨飘摇, 人民灾难深重[2]。从陶渊明在29岁时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 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 到41岁时, 求为彭泽县令, 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 赋《归去来兮辞》, 息绝交游, 不再出仕, 躬耕自资, 饮酒赋诗, 自娱心志。陶渊明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3]。各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进行的权力争夺和阴谋诡计, 让秉性真实淳厚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 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 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 于是从渴望返归田园到最终坚决地辞官隐居。可以说, 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 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理想与当时政治现实相矛盾、相背道的结果, 这也使他的诗歌中凸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那份闲逸, 同时也多了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无奈。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而在诗歌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诗歌中具有艺术之美, 诗歌既体现出了一种恬淡醇美、本色自然的风格之美, 又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一) 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 在陶渊明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 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陶渊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于常见的事物, 而且是直写其事, 不假雕琢, 不尚辞采, 其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 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然而, 如果仅仅是平淡, 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之中见神奇, 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在平淡的外表下, 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来韵味隽永。《劝农 (其三) 》:“熙熙令德, 猗猗原陆。卉木繁荣, 和风清穆。纷纷士女, 趋时竞逐。桑妇宵兴, 农夫野宿。”把中国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进行感观上的美化, 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祥和的农作图。《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该诗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 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 以简淡的笔墨, 勾画出了朴素美好的居住画面。后来笔锋一转, 镜头推开, 视线远移, 使整个画面显出了悠邈、恬淡、平和的韵味, 而陶渊明正是以此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 在归隐时期, 他自己也曾参加农业耕作。陶渊明的躬耕, 是对儒家耽道、庄老玄言的一种反驳, 是对人生价值的积极实践, 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 使他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隐士或诗人, 显示出深邃醇厚的民本思想[4]。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 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陶渊明写田园生活, 写自我耕种, 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 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二) 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 抒情方式平淡自然, 其“素淡”的风味, 乃剥落繁华所致, 发源于真, 归乎自然,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 传达出深厚的意蕴, 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 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 即使使用典故, 也是俗语化。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 倾其所有, 尽性发露, 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 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 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 熟视之有奇趣。”黄文焕说:“古今尊陶, 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 陶不得风也。”[5]例如,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等等, 这些描述都带有着古朴自然的原生形态, 没有任何艺术雕琢和人为加工, 本色本香, 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又如:“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 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 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 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 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 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 先是生动描写了夏日田园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舒畅的心境。接着写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 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 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 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中彻底摆脱出来, 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 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 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 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 其中还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襟怀气度, 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 使全诗更富内涵、更有悠远的意境。

三、陶渊明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 然而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意境。其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 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 其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在其诗中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表现对人生的探索, 尤其是在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 明确地提出了归化自然的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诗歌独特意境的重要因素[6], 而且, 陶渊明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 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 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7], 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 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 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 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 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来源于他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 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 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 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 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 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 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8]。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 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 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的朴素是一种高度精炼、洗净纤尘, 才呈现出了透明与单纯, 因而他才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描绘成诗。比如, 他在“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里写出了乡村的恬静, 在“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里写出民雪的清莹, 在“有风自南, 翼彼新苗”里写出了风的洒脱。陶渊明的诗歌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 没有华丽的词藻, 多通篇简洁, 少作铺排, 将读者带入他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 从感观上感染, 从内心上震撼, 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 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 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 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 可以说, 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做斗争的积极力量, 他把理与情相统一, 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 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摘要: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 从语言到修辞, 从质朴到恬淡, 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田园诗歌的著名代表, 陶渊明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 创作的诗歌恬淡醇美、本色自然, 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 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本文主要对从陶渊明诗歌中所绽放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魅力作重点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 (卷上) [M].

[2]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11.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9, (3) :46.

[5]敬晓愚, 宋延屏.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旨与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3) :71.

[6]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蕴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e4cf301000d00.html, 2007, 11, 23.

[7]宋瑞芳.结庐在人境——论陶渊明的真性情[J].语文学刊, 2009, (20) :79.

上一篇:2023-2024八年级物理上期期末试卷分析下一篇:2023品牌啤酒广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