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2024-05-22

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共6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

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正日益深入人心,并显示出它强大的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践课程的开设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思想重视,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理念决定行动,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或多或少需作为重点下大力度执行并持之以恒,才能做好。在教研室和中心校的要求和指导下,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学予高度的重视。每次培训,校长都亲自带队参与。并且了解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只重视了知识的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承载知识的机器,缺少的是动手和实践的经历,发现问题的眼睛。要,我们意识到了,所以才有做好的可能。

二、落实人员,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可以说是空白,教师无任何经验,而学校师资又不是很充足,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教专职的可能,后来学校研究决定,我校中青年教师,他们具有对新鲜事物的投入热情,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对施有一定的保证,使我校踏上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启航之旅。

三、讲究实施方法,确保活动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开始实施阶段,我们曾碰到诸多矛盾。一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二是内容衔问题。四是教师指导的问题。有些复杂的活动,老师不作具体指导,学生不知干什么,怎样干。

1、时间确定体现灵活性。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仍是一节大课、一节小课。但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实际情况散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对部分阅读型、调查型、实验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完成。课表动的启动、学生难点的答疑、活动成果的展示。

2、内容选择重视系列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阔,内容丰的,为保证效果,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情感之间的联系点,沟通学科教材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间的联系,挖掘活动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年段互相联系,逐步推进,以形成系列;活动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强化效果。

3、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性。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我们坚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细化过程,织严密,前后相连,整体推进。这样,既能解决活动在一起,时间难以保证,空间难以变换的问题,又可促进个动与课外活动、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结合;既可充分发挥家庭优势、学校优势、社区优势,又便于活动中的及整,使方案不断完善,活动不断推进。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

4、优化实施方法,体现自主性。综合实践,是特殊认识与特殊实践辨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发的过程。它是动态变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重视了实施方法的优化,注重活动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外显性;注重活动过程的综合性和探究与的创造性;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以充分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动性。

四、讲究评价方法,优化激励机制。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有总结评价的功能,又有纠偏矫正的功能;既有定向导向的功能,又有发展延伸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对学生的活动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合实践课程的创造性,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改进课程评价标准和

1、优化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我们坚持了主体性、过程性、形成性和发展性原则,以评价促发展,重视自我评价,突出主体性。

2、重视体验评价,突出激励性。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都鼓励和促进学生人人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来,经历了活动过程,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知识和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训,就给予积极的评价。每次交流、展览,都坚持重视学生个体、小组集体、班集体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群体人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3、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发展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发展中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活动评价策略,及时对学生从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法、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给予评价,以促进活动的不断进展,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五、坚持逐步推行机制。

首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1、为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一流的师资才有一流的教育水平师队伍培训上,在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期望产生“裂变”效应。对于重点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在财力予以大力的扶持。

2、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勇于创新。活动初期,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非常的充分织上往往也是无从下手。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领导必须深入基层,加强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监勇于引导教师善于挖掘和利用有利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可循,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了解,很多老师在思考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多种可行的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尝试提炼出更富有科学性、规律性的经验,探索富后阶段的研究重点。

同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我们一直们发现,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恰当的课题是综合理论上讲,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手中,但实际上,初期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切实重视了管理机制的构建,从而保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做支撑。

1、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我们把“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主要目标,一切为一切为了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并引导他们把教育理念转化向教育领导、特级教师、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对综合从而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从资源的挖掘、内容的选择、专题的确定、计划的制定、方案的编写、方案的实施、实料的搜集、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指导。

2、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为加强管理,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了由“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网络,重视上对下管理和指导,保障下对上负责和联系,做到上下贯通,整体连效应。

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中,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主动采用自修──反思的模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课程了明显的提高。其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活动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发展到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再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校本教材的建设。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干扰,家庭与社会、家长与教的诸多矛盾,使得课程改革面临许多困难。为此,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全面、深入、持久稳步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教师受益。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扎实的工作,着力解决诸如制度创新、资源开发、科学评价等诸多课题,将我校的更新的高度。

篇2: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总结

虽然我年龄偏大一些,但在综合实践课方面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接触时间短,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我还要不断地向综实的先行者们好好学习,好好领悟综实课的无穷魅力。

一、课题生成阶段

上学期综合实践课结束以后,我就给学生们准备了几个下学期的课题:1.姓名的奥秘;2.交通工具的变迁;3.《争做校园环保小卫士》4.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等,让他们好好想想愿意研究哪一个课题。等到放寒假的时候,我给他们留的其中一项作业就是选课题的问题,并搜集有关内容,等开学的时候人人都要交上自己的研究内容,并在全班评选出最佳作业。同学们的情绪都很高涨,果然有一些孩子们做的非常好。但是,究竟要研究什么课题,孩子们是各不相让,都想研究自己选的课题。在权衡利弊之后觉得现在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锻炼,体质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在征求了学生们的意愿后就选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这个课题,作为我们班下学期的研究课题。

确定了课题后,我就让学生们做一 些准备内容,如事先做一些调查、采访 了部分学生、老师以及少量问卷等,这 样就可以为提出什么样 的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看着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我也在为上课题生成课做准备。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有限,自己也不是很自信,于是就如何上好生成课的问题我不止一次地请教李老师,有一次甚至谈到了夜里十一点钟,经李老师的几次指点后,我觉得我对综实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上好生成课也增加了信心。在这里我要真心的感谢李老师的悉心指导,虽然她的年龄比我小,但在研究综实的路上她是我不折不扣的老师。

按照李老师的指导,我在情景展示方面首先出示了:1.有关视力的一些图片,并列举了近几年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的情况,以及我们七五班的视力情况的一些数据,用来引起同学们的对自己眼睛的重视;2.有关身体形态的图片:如肥胖的、特别瘦的,让学生们思考什么样的身体形态才是健康的;3.有关身体素质方面的内容:如七五班上期的达标测试成绩,采访体育老师的视频以及如何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图片等,用于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尽可能的多提问题。下面是学生们提的一些问题:

最后,留下了11个问题,同学们选择了8个问题:

在进行二次分组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个组的人数特别多甚至达到了11个,而另一个组才3人,并且还都不愿意去别的组,经调解也没能达成共识,最后只得留到下课以后再协商解决。还有两个组的学生说,他们组没有人能当组长,让我给他们调一个当小组长。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鼓励他们人人都可以当组长,要大胆一些、勇敢一些,这正是锻炼自己进步的好机会,果然他们顺利的选出了自己的小组长。

通过实践活动课,特别是二次分组方面,使我觉得孩子们还比较局促、不自信,观念还停留在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上,好像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什么也干不好似的,他们似乎还不太清楚,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抛开学习成绩重新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门课。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我应该好好反思的地方,我没能给学生引导好,没能给学生讲清楚开展综合实践课的真正意义和内涵,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还有不太理想的地方是,分组的时候,虽然一再告诉他们要以研究的问题决定小组,但孩子们还是大多以和谁要好作为分组的依据,这显 然有悖我们这门课的初衷。这两点使我应该好好反思的地方,我觉得我平时应该和孩子们多沟通、多交流,不仅让他们学好文化课,还要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学生们的全面成长,我们坚定地走在综实路上!

二、中期反馈阶段

中期反馈课又称现场指导课,旨在师生互动中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得失与困惑,现场把脉,现场指导,鼓励学生朝纵深处继续研究,为后续研究起导航作用。为此这节课我安排了如下环节:前期准备→学生陈述→修改方案→评价总结,由于第一次上这样的课,刚开始学生感觉很茫然,然而他们毕竟实践了一段时间,手头有充足的资料,当我把方法告诉他们后,便井然有序,很快就形成了条理。

遗憾的是在小组展示成果时运用时间较多,致使学生反馈时间仓促,缺少了学生向小组陈述的环节,因而缺乏问题意识,反馈的困惑少而又少,这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相差较远,不能不说是个失败的课堂,然而正是这个失败的课堂给了我很多启示:

1、抓住思维火花,打破定势思维。

第一组梦之翼组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对中学生正确用眼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们通过小视频、PPT,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展示,其他小组在聆听该组汇报后,都受到了启发。

2、科学调度时间,合理设计问题。

第三组青春组的同学结合自己的小主题,在同学们中间进行调查,当他们上台展示多份调查表格后,很多学生都发现了问题——(1)调查年级过于集中在本年级,九年级问卷太少。

询问学生后发现,原来学生选择的调查时间有问题。九年级的学生面临中招考试,学业繁忙,时间紧张。找他们调查时,因为赶时间很多都不愿意配合。所以调查问卷出现了集中于本年级的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我适时引导,让学生思索什么时间大家都有空闲,乐于配合调查。有的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有的说:“可以在午餐后休息时间。” 还有的说:“可以利用体育课的休息时间。”

(2)问题设计简单,不够具体,没办法总结规律。

3、有效利用资源,学会巧妙公关。

综合实践活动,与自然、社会联系紧密。这样的学科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在进行调查活动时,需要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大家尽管通过网络查找了一定的资料,但是生活中活生生现实,更易于他们理解。

同样的,活动中有很多资料需要查阅,利用电脑课教授和家长课外的辅导,学生网上搜索资料也就轻松多了。

4、实践反思调整,学会审视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允许学生犯错、失误,但要诱导他们从失败中寻找原因,调整方法,培养他们不轻言放弃的良好意志品质。

按照正常的教学规律,循序推进。指导课、反馈课像导航一样要因学生的需求而定,让学生在做中学。不能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反而会失之偏颇。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处于不知所云的状态时,一上来就放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后来,我又听了我们县几位老师的中期反馈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明 白了中期反馈课的要点,使我的思路更加清晰。

看来,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在摸索中逐渐成长,在失败中走向成功。

三、成果展示阶段

“这个小组表演的小品真好,想不到他们也能演的那么棒!”听着学生们由衷的赞叹,我也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是啊!与这群孩子朝夕相处快一年了,我引领者他们、看着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高兴。

第一组梦之翼小组展示的是手抄报、调查报告、PPT以及与其他组合演的情景剧《爆笑医院》,看着孩子们那带劲的演出,教室里不时地爆发出笑声和掌声。第二组缔造组展示的是PPT、活动感悟、调查报告和小品《非常体育课》,同学们不时被几个学生的逗比形象逗得开怀大笑。第三组……第七组……

看着这群小精灵们在台上侃侃而谈,那抑扬顿挫的小妙音让我瞬间觉得是世界上最美的音符。想一想,前几天李依馨还对我不止一次地说不想当组长了,学生们不听她,不好好演节目,可现在再看看他们,那可真是演的活灵活现,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一到大课间和午饭、晚饭后的这一段时间,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来到我的办公室,牺牲有限的空余时间,问点事情,整理一下资料,或是在网上搜东西等,他们的认真劲真让我感慨,如果说成果展示课见证的是奇迹,那么这些奇迹绝非偶然,它们来自于同学们积极的投入,来自于同学们的精诚合作,来自于同学们不懈的努力,更来自于同学们不怕困难的勇气和一路的坚持。看着他们交上的满意答卷,我不能不感慨,只有综实,才能焕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回想这一年来,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虽然也曾遇到许多挫折,虽然也曾在遇到困难面前想退缩,但最终都挺了过来,并且在探索路上越走越稳。

虽然困惑重重,但我们相信只要探索就有收获,只有探索才能快速成长。在综实路上,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老师,下学期你还教我们吗?我们还想继续上实践课!我们想和你永远在一 起!”享受着她小鸟般的依恋,我知道这个弱小的姑娘爱上了综实课,在这个别样的舞台上,她尽兴地展示着快速成长的收获和喜悦。正如他们,每个小组都用别致的方式演绎着他们富有个性的成长:一份份稚嫩的研究报告、考察结果、访谈视频、节目表演、作品制作,让我震撼,让我欣慰,让我感动。

开展综合实践近一年来,我有了新的感悟:1.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他们切实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真正体验,只有如此,PPT、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短剧、小品、活动故事、感悟等成果才能水到渠成;学生们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才能真正提高;2.大胆放手,鼓励创新。不断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想办法、找答案,并从中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收 获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潜能得到挖掘,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大胆表现,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了礼貌待人,同时也享受到活动的乐趣;在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担当,而且也拥有了责任意识;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电脑操作技术,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学生们学会了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验了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的乐趣。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不重结果,而重过程,只要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上综实课的初衷。感谢综实!

篇3: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一、综合实践活动, 其本质是一门经验课程

依据课程门类的划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典型的经验课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讲求“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1], 现实情境中跨界运用各科知识和生活阅历,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炼经验, 整合认知、情意、方法和技能, 从而完善自身的经验图式。在真实的历练中发展经验, 涵养作为“人”的基本素养, 此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不可通约性所在。

2014年5月, 本人有幸参与了教育部项目组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示暨中美教师课堂教学大PK活动, 向1200名教师代表现场展示了综合实践短线活动《跟我游西安》的课堂教学与指导。结合该指导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经验”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是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 也就不难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课程特质了。

1.经验,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事实起点

说实话, 对于一个从未去过陕西的老师而言, 要指导从未谋面的学生完成“西安一日游”的规划, 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是依赖于教师能够掌控的熟稔素材还是尊重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这考验着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课程理解。

经验, 是一个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事实起点。围绕熟悉的话题, 调动原有的感知体验和认知积累, 学生才能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真正转化为学习的主动践行者。于是, 在距离公开教学仅剩半个月的时候, 我决然放弃了业已成熟的指导方案另作选择, 将课改展示活动的真实情境巧妙转化为我和小伙伴们共同活动的现实任务———为来自国内外各具特点的教师群体量身定制“西安一日游”方案, 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 尽量帮助与会者深度体验西安文化。活动主题的这次转变, 激发了小伙伴们“西安小主人”的责任感, 全身心的投入也收获了灵动的现场效果。

2.经验, 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媒介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应该是所有课程的根本指向。无论是“能自律自主地行动、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2], 还是“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3]”, 经验, 始终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媒介。

现场活动中, 西安小伙伴们组建旅行社, 将与会者定性为“海外友人、知识分子、青年背包客、中老年人”四类目标客户群, 分析客户特质, 匹配旅游资源, 规划行走线路, 策划宣传方案。这一过程, 不仅是学生们为宣传家乡文化进行公益服务的经历, 更有了在特定情境下关注、揣摩、比较、斟酌、判断、选择、行动的磨砺。这种具体、深刻、综合的经历与体验, 直接引导个体蕴养多种核心素养。

3.经验, 是提升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载体

素养是内隐的, 经验却是可以依托具体任务情境下的综合能力水平而加以外显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难以开展基于纸笔的量化测评, 表现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4]在评定具体活动印记和作品时, 不能去任务化, 也就是说不能忽略个体和团队完成任务的综合经验水平, 因为, 核心素养的评价往往需要籍助当前经验水平来加以判断。

在西安活动第一环节“旅游资源对对碰”中, 我刻意用对话的方式与小伙伴们交流苏州与西安的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家乡资源分类组合, 既调动现有经验, 为后面的规划设计储备资源, 又训练规划策略, 用于综合兼顾。最终, 在各小组向现场老师推介一日游方案时, 无论是语言表达思路还是方案呈现图表、资源匹配导图, 无一例外都关注到了所采用资源的类别及组配。虽然没有刻意地去“教”, 但在老师的精心预设和指导无痕的现场交流中, 学生们的经验水平得到了提升。通过自主的行动, 借助合理的工具,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异质社群的自然互动和有效沟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 其价值在于“建构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 其价值在于“建构经验”。这种“学习”有两个活动空间:一是物理活动空间, 即学习者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做中学”, 要求产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二是心理活动空间, 即学习者不断思考, 不断提炼, 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心智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 体现出“感性—理性—建模”的经验发展轨迹。

1.实践地“学”, 积累感性经验

经验, 原意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 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5]积累经验的过程, 必定是自主的、内化的和境脉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强调实践, 学生在各种样态的实践活动中, 活化旧知, 激发新知, 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中启迪创新。相较于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地“学”, 信息丰富, 形式多样, 如用眼观察, 竖耳倾听, 跑腿调查, 张口评议, 动手制作等, 全面调动各种感官活动, 极大程度地获得客观世界信息, 积累感性认识。

2.思辨地“学”, 提炼理性经验

广义的“经验”也包含理性认识, 例如“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总结30多年的改革实战, 提炼出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中“建构经验”的学习, 不仅不能贬低和抹杀理性思维的地位与作用, 更应该在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以思辨的方式提炼理性经验, 整合情境性的方法策略运用经验, 逐步建模。在具体的综合实践学习中, 存在很多思辨的窗口, 如对生活 (含社会) 多重关注并提炼核心问题, 了解自身基础和既有资源从而合理规划活动方案, 在多样化实践中摸索最优方法, 从碎片化的资料中提炼关键信息, 立足实证材料凝练典型观点, 对照标准个性化地评判和协助完善他人的学习活动等等。

3.自主地“学”, 建构经验图式

建构经验, 重在以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经验, 并优化经验框架, 日渐形成个体特有的经验图式。建构的过程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感知、感受和感悟。自我认知的感悟, 是建构经验的关键所在, 又称元认知, 是通过对自我行为、价值选择、策略选配的反思和调控来体现的。因而, 自主地参与, 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学习的保障, 也是建构经验的基础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是分层次的。第一层, 兴趣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有本能成分, 属个体物质需求性成分, 此为浅层次;第二层, 爱好主动参与学习。随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 精神需求上升为主流需求, 个体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责任;第三层, 专注主动参与学习。此为最高级的主动学习状态, 完全把学习视作一种生活方式, 是体现人生价值的生命行为。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中的“建构经验”, 就是逐渐提升自主学习的心理层级, 通过“听中学”、“做中学”、“思中学”、“探中学”等多元学习方式, 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激活智能, 以自身经验图式的不断优化即心智的不断完善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教”, 其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建构经验

提到教学之“教”, 必然会涉及全人教育所注重的“四基”, 即知识、能力、经验、思想。作为经验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在真实情境下发展经验, 并以经验为基础丰富认知, 提升能力, 凝练思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 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学, 或许称“指导”更为确切。即, 在生态化的教育环境中, 师生、生生、人人互动, 在体现教育意义的设计与组织下, 以问题解决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 教师“引领”学生建构经验。

“引领”意味着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型。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而言, 特别要注重深化教育理念, 科学设计活动, 有效组织实施。

1.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引领”, 要前沿性深化理念

“引领学生建构经验”涉及到诸多理念: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自主活动的首席, 教学是一连串积极的互动和动态的生成, 学习团队是一种新的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一种由外而内、由共性到个性的建构过程, 经验不要求内在的严密关联但必须要有提炼等。

在指导实践中, 要真正体现以下认识:特定经验的获取, 可以来自于自身的习得, 也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 合理借鉴他人的体验与感受。经验是感性的, 鲜活的, 然而, 原始经验必须籍助理性的思考和辨析, 才能明晰化、结构化, 甚而智慧化。经验是具体的, 它在形成阶段指向某个特定的事物和类别, 然而, 经验又是包容的流动的, 在个体身上, 它会在各种事物的体验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中, 融会贯通, 相互迁移。

2.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引领”, 要生态化设计活动

“建构”是指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 (经验论) , 也不是主观的东西 (活力论) , 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6]经验是一种活化的统整的广义知识, 建构经验, 讲求生态的交互情境。

作为经验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 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 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7]该课程强调以整合方式组织经验。课程活动的基本组织方式是以“问题、主题、课题、项目”为中心, 在生活实际情境中激活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互动, 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 逐渐完成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要义, 就是在自然或类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引导学生建构心智结构。

与学科课程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不讲求知识的系统和技能的娴熟, 注重的是参与者对项目的关注和投入, 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 对项目活动的整体规划和持续推进, 团队伙伴间的有效合作和相互激发。在生态化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亲身经历接近自然、接触社会和反思自我的过程, 获得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

3.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引领”, 要合作式实施指导

作为经验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 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经验基础之上的,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8]这种参与的实现, 教师必须深悟交互合作的重要价值, 赋予学生活动自主权, 作一定程度的布白和退让, 如师生共同确定主题, 学生自主组建团队, 小组商议制定计划, 团队合作实践探索, 教师指导整理资料, 学习方法验证假设, 真诚判析组际评议等。

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 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建构经验的过程。“引领”理念下的活动指导, 要摈弃“成人参照”或“学科参照”的思维方式, 不作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生、教材之关联, 不作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以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充分尊重和密切关注学生的经验发展, 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前经验水平为起点, 架设起一座座通向高阶经验提炼的桥梁, 引领探究活动从最表层的主题探索深入到情意品质、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掌控者, 而是与学生合作学习的首席, 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领航者和GPS, 把学生引到心智高速发展通道的入口处, 让每一位学生自主行走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 呈现生命价值。

学习, 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有个体的内化和顺应, 也包含着群体的合作与交流。综合实践, 更是一种建构经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与指导, 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经验积累和有效建构, 自然、实践、整合、协作、生成、探究是课程文化的基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 7~9年级:总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2]OECD的研究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

[3]我国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4]徐燕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教育哲学定位与操作实施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3)

[5]认识论辞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62条目四.

[6]施良方.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68“皮亚杰学说的基本观点”.

[7]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42.

篇4: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一、经历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综合与实践”中,教师应十分重视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概括、运用等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逐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设计富有情境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他们充分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促使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上册“掷一掷”的教学,(1)猜想。如果同时掷两个骰子,朝上方两个面的点数和可能是哪些数呢?哪些数可能出现最多?为什么?(2)实验。分小组掷一掷,各组每人掷5次,周而复始地轮流掷,并把每次掷的结果记录下来。①填表。用“正”字统计,每次掷出的和数是几就在它下面画一笔记录。②填图。用涂色统计,每次掷出的和是几就在这个数上面涂上一格颜色,一个和数涂同一种颜色,不同的和数用不同颜色表示。③找一找。在这些数中重复出现最多的数有几个?(3)验证。①用数的组成探讨规律。和是2、3、4、5、6、7、8、9、10、11、12,这些数中分别是由两个骰子上哪些点数组成的?让学生分组动手掷一掷、写一写。②引导发现规律。在各个和数的组成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想到什么?③概括规律。组成和是5、6、7、8、9的数组比组成和是2、3、4、10、11、12要多,出现的可能性较大。④反思。为什么组成和是5、6、7、8、9的数出现多?(4)应用。①把规律制成表格。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和是5、6、7、8、9出现的次数较多,和是2、3、4、10、11、12出现的次数较少)②联系生活,再次验证。A.排球运动员进场后双方队员分别握手,观察每个运动员是按怎样的顺序握手的?他们球衣上的号数和各是多少?球衣号数的和出现较多的数字会是哪些?B.用扑克牌代替运动员握手动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填表:

二、关注问题,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知识产生新概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不断思考,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提炼数学活动经验。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教材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下棋”游戏来复习数的认识、加减法计算、位置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等知识,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再现数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1)想一想。怎么玩?教师读规则,培养学生倾听能力;(2)说一说。你读懂什么?从哪儿看出来?学生互说规则,初步理解规则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3)试一试。教师和一名学生试做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4)做一做。两人合作按规则做游戏,看谁所有的问题都答对了,而且最先到达终点;(5)议一议。怎么走又对又快?师生共同处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6)练一练。换一种规则继续游戏,谁赢了可以翻开任意一题,让对方回答,看看哪个组最先把所有题目都答完;(7)归纳整理。梳理知识,进行分类,渗透已学知识的基本结构。这样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寓智于趣。

三、 引导反思,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提出具体要求:“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反思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验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弗赖登塔尔语)”,可以保证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如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1)问题引入。教师有急事要用打电话的形式通知两位同学,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不同的思考水平。(2)自主探索。通知一位同学要1分钟?通知两位同学要2分钟,要尽快通知9位同学,需要几分钟,谁能告诉大家怎么办?请把想法画出来,要求使大家一看就明白。让学生初步体会“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闲”才是最优方案。(3)有效探究。怎样可以更少利用时间?把思路说给同桌听听,再把它画下来,使学生经历最佳方案的探索过程。(4)反思内化。如果5分钟的话,最少可以通知16位同学,那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填出表格(反馈如下表)。endprint

通过反思内化发现:新通知到的人数是每分钟的翻倍,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2=后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5)归纳总结。第n分钟可以通知到的总人数是多少?学生在不断观察比较中,体会到结构清晰的最优化方案图示一目了然,获得对符号记录简洁化的体验和认识,总结出2n-1的最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通过优化思想的应用求得最佳时间,而且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借助画图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重视应用,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教学,(1)发现问题。2012年奥运会400米赛跑中,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运动员为什么沿跑道的内圈跑?终点线为什么相同?(2)提出问题。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多少呢?各条跑道的起跑线相差多少米?(3)分析问题。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结构图;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每条直道长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较每条跑道的长。④算一算。从里往外各条跑道分别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径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径各是多少?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每条跑道直径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4)解决问题。填表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5) 归纳方法。C=πd,全长=C+直道长×2。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外跑道的全长-相邻内跑道的全长=外跑道的周长-相邻内跑道的周长。用“L”表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a”表示道宽,L=2aπ 。(6)拓展应用。在400米的田径场上进行200米赛跑,如果道宽是1.25米,怎样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把数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创造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从而深化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通过反思内化发现:新通知到的人数是每分钟的翻倍,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2=后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5)归纳总结。第n分钟可以通知到的总人数是多少?学生在不断观察比较中,体会到结构清晰的最优化方案图示一目了然,获得对符号记录简洁化的体验和认识,总结出2n-1的最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通过优化思想的应用求得最佳时间,而且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借助画图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重视应用,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教学,(1)发现问题。2012年奥运会400米赛跑中,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运动员为什么沿跑道的内圈跑?终点线为什么相同?(2)提出问题。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多少呢?各条跑道的起跑线相差多少米?(3)分析问题。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结构图;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每条直道长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较每条跑道的长。④算一算。从里往外各条跑道分别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径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径各是多少?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每条跑道直径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4)解决问题。填表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5) 归纳方法。C=πd,全长=C+直道长×2。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外跑道的全长-相邻内跑道的全长=外跑道的周长-相邻内跑道的周长。用“L”表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a”表示道宽,L=2aπ 。(6)拓展应用。在400米的田径场上进行200米赛跑,如果道宽是1.25米,怎样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把数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创造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从而深化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通过反思内化发现:新通知到的人数是每分钟的翻倍,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2=后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5)归纳总结。第n分钟可以通知到的总人数是多少?学生在不断观察比较中,体会到结构清晰的最优化方案图示一目了然,获得对符号记录简洁化的体验和认识,总结出2n-1的最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通过优化思想的应用求得最佳时间,而且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借助画图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重视应用,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教学,(1)发现问题。2012年奥运会400米赛跑中,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运动员为什么沿跑道的内圈跑?终点线为什么相同?(2)提出问题。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多少呢?各条跑道的起跑线相差多少米?(3)分析问题。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结构图;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每条直道长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较每条跑道的长。④算一算。从里往外各条跑道分别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径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径各是多少?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每条跑道直径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4)解决问题。填表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5) 归纳方法。C=πd,全长=C+直道长×2。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外跑道的全长-相邻内跑道的全长=外跑道的周长-相邻内跑道的周长。用“L”表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a”表示道宽,L=2aπ 。(6)拓展应用。在400米的田径场上进行200米赛跑,如果道宽是1.25米,怎样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把数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创造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从而深化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篇5: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一路走来,探索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心得,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在把我们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引起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亮点内容。它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原来的“填鸭式”教学,变成“觅食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的学习和家庭、社会、国家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讲究方法,确保效果。综合实践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开始实施阶段,我们曾碰到诸多矛盾,如不能正确处理则会影响预期效果,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归纳起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时间确定体现灵活性。根据课程计划,每周仍是一节大课、一节小课。但在具体操作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合理安排,可分散使用,也可合并使用。对部分阅读型、调查型、实验型、采访型的任务,提倡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完成。课表上的时间,主要用于实践活动的启动、学生难点的答疑、活动成果的展示。

2、内容选择重视系列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阔,内容丰的,为保证效果,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科教材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感之间的联系点,沟通学科教材与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间的联系,挖掘活动主题。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认真思考,把握联系,从而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地将诸多内容融合其中,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年段之间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上互相联系,逐步推进,以形成系列;活动上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以强化效果。

3、活动过程体现操作性。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我们坚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细化过程,做到目标具体,环节明确,组织严密,前后相连,整体推进。这样,既能解决活动在一起,时间难以保证,空间难以变换的问题,又可促进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结合;既可充分发挥家庭优势、学校优势、社区优势,又便于活动中的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及时调整,使方案不断完善,活动不断推进。

4、实施过程,体现自主性。综合实践,是特殊认识与特殊实践辨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动态变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重视了实施方法的优化,注重活动内容的鲜活性和丰富性,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外显性;注重活动过程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创造性;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以充分体现学生参加活动的能动性。

5、总结评价,体现激励性。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缺乏经验,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此千万不能批评,要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第三要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篇6: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材料

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盈口乡象形学校

执笔

曾庆武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我区于2002年秋启动新课程改革,从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就进入了我校。至今,已六年整,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心中扎根。现将推广实施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计划和方案。

新课程改革一开始,我校就成立以校长彭宏铁任组长,教导主任曾庆武任副组长和本校信息技术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的和任务及实施原则与方法,明确任务,细化分工。每学期都制订出工作计划,学期结束有工作总结。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但分工不分家,配合默契、团结协作,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搜集各类信息资料,为课程开展提供正确详尽的活动资料;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积极响应,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再加上几位骨干班主任的带头作用,从领导到教师的统一协调配合,使得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开始大家包括领导在内都不知道这门课是什么课,更不知道怎么上。因此,自开展这门课以来,我校领导组织老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以便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首先,在校内开展自学活动。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因此,校长自己不但积极带头认真学习教育改革新理念,而且积极组织开展教职员工学习。要求教师在职培训,积极自修,并定期召集座谈会,共同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工作中不明确的许多问题,以转化、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

其次,积极参加了区教育局每次组织的新教材教法培训。

再次,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即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听课学习,以拓展视野,从而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人心。比如,平时一有机会我们就派老师到本区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得好的学校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观摩课。并且还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先后选派了四位同志参加了省教委在岳阳市、长沙市、醴陵市、张家界等市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

再次,积极“请进来”。我们经常请领导、专家、行家来我校讲座,传经送宝。例如,我们曾请了市教育局主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杨林老师来校指导,还常请区教研室主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孙成英老师来我校进行讲座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2008年4月,我们特地请了城南学校的曹建中、鹤翔学校的胡发玲、二完小的刘平等行家来校为我们讲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关知识。今年的7月份,我们还有幸邀请了五位北大学子来我校作专题讲座。并与我校学生建立了QQ联系,承诺对我校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可以尽力帮助解决。

通过以上培训活动的积极开展,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关意义、目的以及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问题更加明确。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实际,稳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应从小学三年级起全面开课。因此,我们普遍要求各班都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要求每位老师都参与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中来。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要求任课老师更新观念,转变旧的教学方式、方法。

但是,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九年一贯制村级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以及其他乡级中小学相比较,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素质,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各方面条件都有差距。因此,我们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联系实际、量力而行,适度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主要采取将普遍要求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运用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有问必答、有效指导的三大策略来推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1、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就是先由学校派人员率先带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作出成绩以后,再引导全校开展活动。比如,2004年,身为本校教导主任的我便主动承担《象形周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指导老师的指导任务。通过我与全体课题组成员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该课题的所有工作,还参加了区、市、省展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区、市一等奖、省级二等奖。

2008年我校少先队辅导员彭梅花老师又主动承担了《象形学校周边农田弃耕现象的调查与研究》一课题,并参加了区、市、省展评,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获得了区、市一等奖、省级二等奖。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课题获得了区市一、二等奖。以上课题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2、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就是联系老师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根据老师的任课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而且在学生开展活动的选题上也应联系当地的可利用的资源实际。

比如,我们研究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也就是我们学校附近的一些现成资源,后来研究的课题《农村弃耕现象的调查与研究》都是就地取材,都是当地现实的生活现象。而不是舍近求远,弃小求大、嫌土求洋。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很小实则令人深思但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些问题。换言之,就是要挖掘出当地资源。我们的课题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现以《象形周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课题为例。我校地处209国道旁,学校背后是中坡山。但是同学们常常看到城里很多人要么步行走路挑着空桶子来,要么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带着空桶子来,甚至有的专门开着小车来,他们来干吗?难道城里停水了吗?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来挑水喝的.于是同学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城里人放着方便的自来水不喝,非要老大远地到这里来挑水喝呢?后来经了解询问才得知,他们说这里的水是“矿泉水”。但是真的是矿泉水吗?学生产生了疑问。如果是矿泉水,那么国家或有关部门就应有一个统一规划,使这里的水资源开采更规范有序一些,不能象目前这样乱开发采用。但现在的这些水都是农民自己从山上引下来的,他们各自为政,在马路旁设置简陋的棚子,不但零乱不堪、很不规范,而且又不安全卫生。因为根本就没有经过卫生部门的检验,更没有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等各种证件。如果不是矿泉水而是山上普通溪水的话,或者说虽是矿泉水但对人体有害的矿物质超标了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话又怎么办呢?那么我们的良知告诉我们就有责任要奉劝大家不要盲目来这里挑水,而且建议有关部门更要采取措施制止经营者的行为。

但是如何才得知这里的水到底是不是矿泉水,水质到底怎么样呢?那么就只有进行调查研 2 究了。总之,他们这个课题就是同学们从身边熟悉的一件平常事中进行的选题。

又以象形周边农田弃耕现象为例。象形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现在农村有个好政策,国家对农民免去了税收,而且还给粮农补贴。这本来是件大好事,能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同学们却发现,自己生活的村组甚至自己的家里都有部分农田却因弃耕而荒芜。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他们又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指导老师就因势利导引导他们进行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

3、有问必答,有效指导。同学们对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兴趣很浓,参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要使同学们的活动得到落实并顺利完成研究任务,还得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力争做到有问必答。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也是课题小组的一员,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因此,指导老师要自始至终参与小组的课题研究。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老师又是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必须担当、负责课题的指导任务。比如如何制定计划、怎样组织开题报告、引导怎样进行调查活动、帮助撰写结题报告等。因此,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特别强调老师的有效指导。特别是刚开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大家都是第一次,在技术操作上很生疏,开始都不知如何搞。这就得指导老师进行有效指导。而我们的指导老师不辞辛劳,不但努力钻研有关的专业知识,而且大胆地将学来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有效地指导课题小组成员。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理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实践操作时,要指导小组成员多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如讨论提问、开题报告的语言表达、活动开始的表格制订、活动过程中的记录等等,指导老师都要对其进行指导。

此外,还要指导小组成员充分展示个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在学生实践操作活动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平时考试成绩好已不再是唯一的优势,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书本知识能力差,如在语数外的考试成绩方面有所欠缺,但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时的动手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出众的语言表达能力却表现独特,能弥补了其他的不足。因此指导老师就应因势利导予以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还有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不断地促进小组成员自我发展,将自身的优势发扬光大,从而发展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指导老师的指导方法应不拘一格,要积极探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方法。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指导方法还是立足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我们的指导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好课题。

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引出话题,通过对话、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学生的意向确立研究方向,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后确立研究的主题。如象形水资源的调查研究一课题,就是指导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的一热点问题,从而有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现象,从而讨论出一个主题,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研究课题而展开综合实践活动。接下来自己动手写研究计划和方案,研制调查问卷表、并要求在进行开题报告时大胆地陈述开题报告内容。实践当然还要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我们的指导老师积极组织课题组的同学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比如调查水资源的课题,为了弄清水资源的 3 分布情况,指导老师带着学生不但到学校的后坡爬山涉水去考察水的分布,为了了解水质的优劣,我们还访问了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农村弃耕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同样走村窜户,还走访了农业局领导。在这些调查活动中,同学们主动去与陌生人交往,从而学会了与人怎样沟通,也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课程,就在于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就在于去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同学们不仅了解到象形周边水资源的水质,而且了解到象形周边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增强了环保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科学探索精神。总之,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确实是大有好处的。

四、收获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我们的收获很多。

1、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出发,提出了许多教育新理念,如“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向学生“传授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潜能”等,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总之,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评价观。这一切教育新理念,我校在未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很多老师及学生对这些概念都很陌生,不理解,而自从我校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步被我校中小学教师理解、认同和接受并付诸实践。

2、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教师逐步接受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研方法,并运用在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高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等逐步被广大师生认同并采用。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操得到了陶冶,意志得到了锻炼。

4、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老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人才观、师生观,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改进了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学校校风校纪好转,而且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以近几年的初中毕业会考为例,2005年考上省重点高中11人,2006年升重达19人,2007年突破了历史最好成绩,升重达25人。此外,我们肄业班每年的抽考成绩,也曾多次名列前茅。就以今年上期初一抽考为例,我校就获农村组综合排名第一。要知道,我们是村小办初中,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开展是分不开的。

四、不足与困惑。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作为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我们在感受新课程新理念——“以人为本”给学生们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但也深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责任重大,而前进的道路曲折艰难。毕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新名词,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困惑。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其他课程,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在实践这门课程中,要突出“综合”和“实践”两个层面。那么,如何真正将“综合”与“实践”落到实处?我们领会得还不够深透,做的更是远远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大力提倡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在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的同时,还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但是,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常态化开展实施好还有诸多困难,甚至有些是在目前条件下暂时还无法克服的困难,比如领导重视问题、师资问题、老师工作量、物质条件、安全问题、时间问题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问题等。这就要求上级有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便更好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上一篇:高考招生办公室工作总结下一篇:周口店遗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