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2024-05-21

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共6篇)

篇1: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粽子怎么煮

1、粽子很难熟,可以用高压锅煮比较省时省力,煮粽子一定要在水滚以后才能放入粽子,并且水面一定要浸过粽面,不然没被水浸着的粽子无论如何也煮不熟的。

2、高压锅大火烧沸,当蒸气开始冒出时将压力阀盖上,再转中小火煮30分钟,然后关火焖20分钟,最后将压力阀取下,将锅内的蒸气完全放出即可;如使用普通汤锅煮制,水开之后中火还需煮制2小时以上。

掌握要点:煮粽子的时间和你包的粽子的大小有关,糯米一定是要先泡软的,泡时最好放些灰水(咸),这样煮出的粽子才好吃。要知熟不熟,煮到一定程度捞起来用手指压一下,感到软而有粘性就是熟了,否则,翻过来继续煮。另外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

端午节文化简介

艾草和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插艾草和挂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就会将艾草和菖蒲绑成一束,挂在门楣上。“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是古人们对艾草和菖蒲的美好寄托,端午节在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祛邪避害。

祛邪避害可不是迷信传说,而是古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些植物的特性。艾,又名家艾、艾蒿,为菊科植物。《本草纲目》记载“温中、逐冷、除湿”,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

传统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也是最环保的“蚊香”。

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在陕西的水域里也有很多。菖蒲的叶子两面叶脉往外凸鼓,状如宝剑,因此还有“蒲剑草”或“水剑草”之称。它狭长如剑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作用。采一片菖蒲的剑叶,用手指一点点揉碎,香气即刻会从指间腾起。所以,菖蒲被列入香草的阵营。但这种味道,蚊虫却避之唯恐不及。

人们通常把菖蒲与植物学上的香蒲混为一谈,但其实二者并不相同。香蒲的穗状花序外形如蜡烛,人称“毛蜡烛”或“水蜡烛”,折来晾干,醮点儿烧融的蜡烛油,点燃了就是一个精致的小火把。而菖蒲的肉穗花序,为狭锥状圆柱形,有佛焰苞。此外,两者叶子也不同,香蒲的叶子比菖蒲叶子厚且窄,叶脉只朝一面隆起,或朝一面凹陷。

飘香的粽叶是什么叶

包裹粽子的粽叶不仅清香,还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同时,粽叶也具有特殊的防腐作用,这也正是人们选择用它们来包粽子的原因之一。

那么粽叶是用什么叶制作的?因所处地域不同,人们所选用的植物也不同,常见的有芦苇叶、箬叶、箸叶等,其中南方一般以箬叶、箸叶为主,而北方则以芦苇叶为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商洛一带包粽子时多使用槲树的叶子——槲叶。槲树是一种高大乔木,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分布,多数生长在丘陵、山野中。槲叶如手掌大小,叶子边缘有波浪状的缺刻,天生就是一种天然的包装材料,用开水煮后晾干,就可以包粽子和包装其他食物了。在国外日本,槲叶同样非常流行,被称为“食用级的包装纸”。

篇2: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屈原的历史

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华夏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南阳淅川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很明白了。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

篇3: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光辉历程。90年来,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殚精竭虑、前赴后继, 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壮丽诗篇。今天,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对昨天的最好纪念, 就是把老一辈革命家历尽艰辛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继续谱写下去。这就需要解决好继承什么、坚持什么、发扬什么的问题。

第一, 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49年3月,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郑重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 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 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也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要继承好、实践好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牢记“两个务必”, 从思想上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增强忧患意识,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出创造性和积极性。

第二, 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也是党的生命线。回顾党的90年历史, 可以看到,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很不容易的。它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反复实践中, 在同党内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中, 形成和确立的。而在确立了以后, 又可能出现背离这一思想路线的情况, 这就发生重新确立的问题。综观党的90年奋斗历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们党内占据着主导地位。当这一思想路线受到背离的时候, 我们党又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它恢复起来, 重新加以确立, 因而保证了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第三, 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端困难和十分险恶的环境中取得胜利的;中国建设是在外受帝国主义封锁和国内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进行, 以后又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而取得辉煌成就的。90年的历史, 特别是20多年革命战争的历史, 磨炼和培养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现在, 我们正在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继续发扬, 特别是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要谨防追求享乐、不思进取等消极思想情绪的滋长, 要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 要通过好的作风形成好的党风、政风、民风。

篇4: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当日上午举行了《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萧友梅全集》(第二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首发式与纪念座谈会。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旭东主持会议。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北京大学文科主管副校长张国有、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中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方炳焯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王次炤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萧友梅是现代音乐教育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也是现代音乐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记得1990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萧友梅逝世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时,已故的前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先生曾经讲过,蔡元培和萧友梅所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哺育了中国第一代专业音乐人才,他们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栋梁,又为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后继者。萧友梅先生所期望的振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宏愿现在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尊重历史,饮水思源。认真总结和研究以萧友梅先生为代表的先贤们所开创的中西兼容音乐道路的宝贵经验,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使其进一步跻身于世界音乐之林。

杨立青院长表示,萧友梅先生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令“上音”人永远铭记。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80周年来临之际,他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表达对萧友梅先生最崇高的敬意。他指出,今天我们纪念萧友梅先生,领悟他领时代之先的创新精神,对我们今天音乐事业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借鉴作用。让我们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开创足以同伟大时代交相辉映的中国音乐的辉煌明天。

受许智宏校长的委托,张国有副校长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对纪念活动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作为我国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蔡元培和萧友梅所创立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培养了诸如冼星海等著名音乐家,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建立,开创了在中国大学里进行音乐教育和传播的先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人的管弦乐队,在中国教育史、特别是音乐教育史上书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篇章。北大音乐传习所是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起点,现代中国音乐的火种。8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音乐专业人才大量涌现,并在国内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不完整、不全面,对音乐教育的定位不够完整和准确,认为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专业层面的人才,极大地忽视了音乐教育作为对广大非专业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缅怀和追思萧友梅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光大萧友梅全身心贡献音乐艺术事业、投身人才培养的精神和气节。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开创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辉煌发展的时代,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谭利华主席因病未出席活动,他的发言由该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卫东代为宣读。他主要谈了两点:1.作为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他说,上世纪20年代,萧友梅在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奏员组成的、由先生出任音乐总监、唯一指挥并亲自撰写节目单的、其主权完全属于中国人的管弦乐队,并于1923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第二院大讲堂(今沙滩后街高教出版社院内)举行了中国近代第一次由中国人指挥中国人演奏的交响音乐会,从此揭开了中国交响乐发展史的第一页。对于从事交响乐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应该记得也值得纪念的日子。2.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校友,他指出,萧友梅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执著地为培养音乐人才而辛勤工作。正如萧友梅的学生贺绿汀所说:“如果没有萧先生为之含辛茹苦、百般操劳的‘老音专’,就不可能有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音乐学院,更不可能有目前活跃在国内外,使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世界大放光彩的各方面杰出的音乐人才。”萧先生呕心沥血、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深深怀念和好好学习。

中山市政府方炳焯副秘书长指出,作为一位从孙中山家乡走出来的爱国者,萧友梅始终不忘以音乐为武器,用音乐唤醒民众,为民族的音乐事业不懈奋斗。他让家乡人民再一次感悟到音乐的教化,艺术的良知和创新的力量。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国立音专首届毕业生、女高音歌唱家、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现年98岁高龄的喻宜萱之子管维拉,作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之女贺元元,原国立音专教务主任陈洪之子、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陈比纲,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丁善德之女丁柬诺等萧友梅当年的学生、同事的子女们也在纪念会上先后发言。他们中有人曾经有幸与萧友梅有过接触,有的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了解和认识萧友梅的。追思这位先辈的为人和事迹,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之情:萧友梅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办了国立音乐院;勤俭办学,四处奔波,辛勤耕耘;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惜重金、三顾茅庐聘请各方面音乐人才;不仅将西洋音乐引入中国,还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重视学生演奏、演唱中国作品;不仅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还重视音乐的普及工作,重视国民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他播撒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果。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居其宏、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刘再生和上海音乐学院王勇等,也对活动的举办表达了祝贺之情。他们认为,萧友梅是20世纪中国新音乐之父,他学习西乐、改造旧乐、创造新乐,既是战略家,又是实践家。对音乐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史料”与“事实”始终是第一位的,不断发现、发掘音乐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研究,是真实浮现历史的重要前提条件。《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和《萧友梅全集》(第二卷)的出版,使萧友梅的史实面貌更加清晰,对于全面了解萧友梅音乐思想、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上还宣读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柯芳隆和吴漪曼教授、旅居加拿大的萧友梅亲属萧酩和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发来的贺信。

大会发言之后,举行了《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和《萧友梅全集》(第二卷)的首发式。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逄焕磊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共同揭开了盖在书上的红绸布。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汪朴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沈庭康分别介绍了两本书的编纂情况。《萧友梅编年纪事稿》是一部文图并重、一一注明史料出处、按年月记述萧友梅生平事迹的著述。它形象、生动、客观地再现了萧友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萧友梅的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执着追求及其音乐思想、创作成果、学术业绩、人材培养、历史贡献和独特的个性,以及他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与后人对他的敬重与缅怀。《萧友梅全集》(第二卷)收辑了萧友梅自1916年以来写作和发表的116首(部)音乐作品(《萧友梅全集》第一卷为文论专著卷)。

隆重的纪念活动让萧友梅之子萧勤先生感动不已,几度落泪。他怀着感恩之情发表了简短的感言,并将自己珍藏的萧友梅的三件珍贵文物赠送给中央音乐学院: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发给萧友梅的“文科举人证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友人戴筱农赠送、印有萧友梅夫妇合影的瓷碟以及萧友梅的备忘录——雪真(萧友梅之女)诞生日记。随后,经萧勤和学院同意,中央音乐学院又将这批文物转赠给萧友梅的故乡——中山市。萧勤先生还向中央音乐学院赠送了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塑造的萧友梅铜像复制件。

下午,在北京西郊香山碧云寺下的萧友梅祖坟所在地举行了萧友梅纪念碑揭幕仪式。萧友梅于1940年12月31日逝世后,翌年1月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令人可惜的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该墓地、墓碑已不知去向。北京是萧友梅回国后最早开创事业的地方,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并在北京市委、海淀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与协调下,五家主办单位联合在萧家祖坟所在地建立了一座自然石纪念碑并栽种八棵翠柏(纪念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8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80周年)。这样既可弥补上述憾事,又有了一个不同于塑像与墓碑的永久性纪念物,以供后人瞻仰与缅怀。纪念碑于2007年7月动工兴建,10月落成。纪念碑碑体是一块重6吨、高3米的广东英德黑石,正面右边镌刻着“纪念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萧友梅博士(1884-1940)”,居中刻的是“跟随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获得中国音乐的出路——萧友梅 一九三七”。纪念碑的背面刻有萧友梅的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五家单位领导和萧勤先生共同为纪念碑揭幕。与会者怀着敬仰与思念的心情为纪念碑献上鲜花,并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

宋学军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篇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篇6:中元节是纪念谁的节日呢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目莲无计可施,请教于佛祖,佛祖说:“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无法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共同祭祀,供养十方鬼灵,超渡众饿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难。”于是目莲依佛祖旨意行事,莲母才能脱离鬼道,升入天堂。后来的盂兰盆会就是因目莲救母之事而来的。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道教:纪念地官诞辰

在道教之中,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七月十五日中元为地官诞辰日,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此节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返回目录

中元节祭奠有什么讲究

烧纸钱的数量多少并不在乎,主要是纸钱上面打的钱的多少,这是有很大的讲究,单凭一个“钱”字,是金戈戈三个字组成,所以纸钱上面的钱数,也应该用“金银铜铁锡”来计算,一为金、二为银、三为铜、四为铁、五为锡,六为金、七为银、八为铜、九为铁、十为锡,十一为金。

一般求神、还愿、解灾、过节、死了人烧老福纸,还是用六个眼(六个钱)和十一个眼(十一个钱)一排的钱纸为最佳。祭神、开灵、做斋应该用七个眼(七个钱一排)的最好。送鬼送花盘,七月半,应该用八个眼(八个钱)一排的最妥。在烧纸的时候,若遇到不燃的情况,不可把钱纸拨乱了,这样鬼神很难齐整,鬼神又要来索取,这样烧纸钱的家庭人口难安。

<<<返回目录

中元节为什么不能出门的原因

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门大开日是阳间阴气最重的一天。一般认为中元节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也有人认为,七月十四才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所以中元节这天尽量少出门,尤其是晚上最好不要出门,尽量早点睡觉。每年的七月半是鬼门开的日子,在中元节这天,地狱之门打开,所有的鬼魂都可以来到世上享受人间血食。

健在的亲人则会在这一天准备一些菜肴果蔬、金箔纸衣去路口祭祀鬼神,也是为逝去的亲人积累功德,希望他们早日功德圆满,脱胎换骨升天为仙。所以中元节这天是阴气最旺盛的时候,像阳气不足的人,还有小孩子等等,在这段时间少出去为妙,就算出去也要早归。而女人在经期或者产后、术后更加不要在夜间出门。

<<<返回目录

中元节有鬼出来吗

中元节在民间说法中是一个鬼门关打开百鬼出行、鬼魂会回到阳间与亲人团聚的节日,但是至于有没有鬼魂说不清楚,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不过中元节有着不少的禁忌就不要以身涉险,需要注意的禁忌还是遵循一点比较好。

中元节是鬼节,这天黑天的时候老人么就会不让小孩、孕妇出门因为这天地狱大门打开,鬼都出来了,因为小孩、孕妇抵抗力差还有就是女人属阴,所以怕鬼上身不易出门。七月十四的晚上子夜的时候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间是鬼最有多的时候他们会成千上万的从阴间上来。其实这些都是民间的一种传言,慢慢的人们都相信了,就是迷信,迷信信则有不信则无,主要是为了让后代祭奠死去的人,并没有什么鬼出来。

上一篇:12.9文艺演出活动方案下一篇:水中互动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