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晨星闪烁的地方的初二作文

2024-05-08

在那晨星闪烁的地方的初二作文(共3篇)

篇1:在那晨星闪烁的地方的初二作文

在那晨星闪烁的地方初二作文

又是一个星星闪烁的清晨,我依旧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晨跑,路边的一切事物依然是原来的模样,直到五个月前的那个清晨……一切都不一样了。

那是四月的春天,一切犹如往常。我和年近八旬的外公在街道上晨跑,咋暖的凉风从两边吹来,吹在那总是与人面带微笑、慈祥和善、无论严寒酷暑都陪我晨跑的外公身上。我们跟往常一样跑到路边的椅子上稍事休息,当我准备站起来继续跑时,外公突然倒下了。

外公倒下了,倒在我的面前,我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崩塌的声音。那种轰然倒塌的感觉让我麻木的搂着外公无力的身子不知所措。我看着他的脸,看着死神的阴影在他慈祥的面容上张牙舞爪我却束手无策,我吓的`嚎啕大哭。我在泪水中看到外公的嘴唇微微颤动了一下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我知道他在呼唤着我的名字,外公吃力的伸出手想要抚摸我的脸颊,可是却突然间垂了下去,那一瞬间,我在他的眼睛里没有看到任何光芒。

尽管所有人都告诉我那不是我的错,但我仍固执的认为外公的离去是我一手造成的。以至于决定不再出现在清晨健身的人流中。

这种固执的想法一直到我后来在外公的书房里,一本书页泛黄的笔记本映入我的眼帘,似乎尘封已久,这是外公的笔记本。

日记大多都是记录了外公和我晨跑的无数个清晨,我们曾争先恐后,曾缓行漫步,也曾席地而坐。那些回忆像潮水一样浸湿了我的双眼。

这是最后一篇日记了,外公离开的前一天写下的——

“我的心脏越来越痛了,也许我的大去之期快要到了吧。只是我的外孙女,你的身体实在让外公放心不下啊!没有了我的陪伴,你是否还会孤独的在街道上继续跑下去呢?你一定要相信,外公会一直陪伴着你继续跑下去。

泪水无声的滑落,滑落在我的衣襟上,滑落在那泛黄的日记本上。

翌日,我在那星星闪烁的地方仿佛看到了外公在冲我笑,为我加油。晨光微露,东方欲晓。星星的光辉渐渐消失在新一天的朝阳中。我知道外公即将于我挥手道别,但我同样知道每一个清晨他都会如期而至——因为外公是爱我的,他会陪伴我跑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黎明。

篇2:就业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的学生毕业后走四方

作为一所每年有4000名毕业生的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 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 用几个关键词可以形容我的状态, 那就是:信任、责任、寝食难安、欣慰。我与毕业生坐在一条“板凳”上, 与他们共同奔走四方, 感受着失意或喜悦。对于局外人, 一所高校的4000名毕业生可能只是一组数据, 而对于我则是一个个青春的生命, 以及每个毕业生背后一个个家庭的期盼。

我服务的学校座落在安徽省北部的一个能源城市——淮北市, 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办的一所培养煤炭矿区学校师资的本科师范学校, 学生来源于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 毕业后就业于各省区煤炭矿务局所办中小学。1999年办学体制改革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划归安徽省管理, 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空间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北到中俄边界的黑龙江省七台河矿区、中蒙边界的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霍林河矿区, 南到海南省的三亚, 东到舟山群岛, 西到中国与尼泊尔边界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拉孜县, 都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毕业生。

算来, 我在这所学校专职做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21个年头了, 担任学生工作处处长兼任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也有11个年头。送走一届届的毕业生, 心中逐年积累的那份牵挂、那份期待, 越来越沉甸甸的。在那离母校或近或远的地方工作、生活的毕业生, 你们好吗?

6年前对毕业生的那份诺言

在我的手机通讯录中, 有一个号码是2003年4月录入的, 姓名叫边巴罗布, 尽管已有几年没有与边巴罗布通话联系, 但每年更新通讯录, 仍然保存着他的手机号。边巴罗布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教体局的一位职员, 那年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招聘毕业生到日喀则地区所属的中小学任教。当年, 边巴罗布看中招聘了两个毕业生, 一个叫何为, 一个叫王伟, 都是安徽人。在他们离校去西藏报到前, 我请这两位学生吃了一次饭, 喝了点酒, 有给他们壮行的意思。吃饭间, 谈了一个约定, 欢迎他们常回母校看看, 我一定去西藏看望他们。以后每年, 沿着这条路径, 又有一些毕业生到西藏自治区从教。

何为他们到日喀则地区教体局报到后, 电话告知我, 他们被分配到日喀则地区所辖的县, 何为去的地方叫拉孜县, 在县中学任汉语文教师。我哪里知道拉孜县在什么地方, 查了地图, 才知道拉孜县离中尼边境很近, 往西不远过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就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到西藏日喀则地区从教的学生何为他们倒是在第二年回内地过春节时结伴来看我, 谈了一些工作、生活的状态, 比如, 在冬日里靠烧干牛粪生火取暖之类的话题。而我则一直没有成行去西藏, 这个诺言也就成了一个心结, 缠了一年又一年, 越缠越紧, 以至变成了一个老师对学生间的情债。

日喀则之行

一届届新生的迎来, 一届届毕业生的送走, 很快就到2009年, 4月间我到青海西宁市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勾起了我的那个情结。西宁市海拔3000多米, 由于高原反应, 我在西宁会议期间已经有些头晕脚软、胸闷气短, 有种透支着呼吸的感觉。身体条件能不能支撑我继续西行去西藏日喀则,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海拔3000多米已不能适应, 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会不会发生意外?

心有千千结, 我许诺去看望在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从教的毕业生这一个结, 在西宁市是如此的沉重。没有别的选择, 买上一个氧气袋备用, 同时, 吃上一种据说可以抗高原反应的药, 叫“红景天”。西行, 继续西行, 去更遥远的地方, 那里有我的“亲”学生。在教师的语言里, 有过直接教与学关系的叫“亲学生”, 没有直接教与学关系的叫“表学生”。

在拉萨没有停留, 沿着拉萨河、雅鲁藏布江向西, 直奔日喀则。去日喀则的沿途, 天空蓝得晶莹通透, 湖泊和天空一样的色彩、一样的深邃, 或近或远的草甸中翠绿夹杂着片片深黛色, 那点缀在其间的黑色牦牛和白色的羊, 悠闲地或卧或立, 不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山。阳光照耀着下, 有藏民五体投地, 带着最纯真的笑容和笑容背后最纯真、最虔诚的的信念。从拉萨河谷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 直到日喀则市, 美丽与纯净为伴, 画面与诗意共存。

想法决定活法

在日喀则一家旅店住下, 夜色笼罩中我的学生何为就来了。原来, 何为在拉孜县中学从教三年后, 调整到上海市援建日喀则的一所学校, 学校的名字叫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 是一所正在筹建中的学校。何为在这所学校担任汉语文课程的教学, 同时担任学校总务主任。

灯光下, 何为的脸色黧黑中泛红, 和我看到藏民的脸色无异。在我的插话中, 何为诉说他在日喀则的生活。他说, 刚到日喀则拉孜县中学从教, 讲课时喉咙干涩, 软绵无力, 学生都来自很远的地方, 藏族老百姓把孩子送来, 都满含着期待的眼神, 虔诚地说着谢谢、托付之类的话。上课时, 学生们一个个抬着头, 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 眼睛纯净得像清洗过的蓝天, 眼神中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依恋。何为说他与当地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一起喝酥油茶、青稞酒, 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难题, 学生们一起谈学习、谈理想、一起做游戏, 已感觉到自己已经融入到他们中间。何为说他接受学生家长的哈达时, 感到一次次的震颤, 被人需要、被人信任, 给了他心灵的慰藉, 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和温馨。这厚重的爱是心灵的滋养, 是快乐工作生活在藏区的原因。何为说他结婚了, 媳妇也在日喀则工作, 正在坐月子, 生活自满自得。说话间, 在日喀则市城里工作的其他煤师院的毕业生也都来了, 有的还带着媳妇。会面用一个词来形容, 这个词是“亲切”。

第二天一大早, 何为来接我们, 邀请我们一定去看他工作的学校。学校正在筹建中, 何为把学校的每栋建筑以及他的学生介绍给我们。何为介绍时的神态, 有如数家珍般的得意, 甚至有一些在老师面前的骄傲和炫耀。何为说他会在这里认真工作的, 为实现自身价值, 为母校的关怀和荣誉, 为了满足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尽心尽力。

何为在日喀则的从教生涯不是我们在新闻媒体中看到的“援藏”。“援藏”是指从内地到西藏工作几年按照政策规定仍回内地工作, 而何为他们是在西藏就业。

何为的观念是, 想法决定活法, 不论在哪儿工作, 薪酬能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 能够感受到被需要、被信任、被尊敬, 就足够了。

篇3: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口音听出他不是当地人,提起他当年职业选择的往事。李艳军笑着回答:“2006年大学毕业,我响应国家号召,做了一名西部志愿者来到这里的。”平实的语言透出当时的热血沸腾。他说:“我是山东人,在山东财政学院毕业后,之所以选择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是想体验一下最基层的生活。当时想,地方小,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抱着这样的梦想,我来到这里。其实新疆的生活环境比我预期的好,不瞒您说,当时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连日用品都带足一年用的。”

他说:“选择西部工作是想做一个过渡,2001年大学扩招,2006年我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非常大,当时想把到西部做志愿者作为一个缓冲,同时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到发达地区发展。”

西部志愿者为期一年,工作一年后可以返回,当时许多人选择返回城市工作。李艳军并没有离开这里,他告诉记者,2006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这里的共有12人,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他选择留下,是因为他发现自己适合机关环境,虽然这里地方小,因为是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不错,自己发展空间很大。他认为自己挺适合在这样的小城市发展。

在李艳军看来,财政工作不比其他工作,需要懂财政的专业人才,当时从学校毕业首先进入了国资中心工作,认真学习业务是首要任务,刚从校门出来,自己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工作起来容易出现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因此,他觉得需要去不同岗位实践,既了解和掌握更多情况,也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关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正好全国都在推行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乡财局正好缺人手,李艳军便主动请缨要求调转。他说:“这次调动,使我有了深入接触当地情况,了解基层的机会,为之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李艳军之后又到财政局的综改办、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过,对各项财政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

其实在工作3年多后,李艳军也彷徨过,作为独生子离家太远,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实在不方便照顾。当时他也想过,要不要回老家山东找份工作。他看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几年过去了,都发展的特别好。这对李艳触动颇深。

李艳军仔细一想,认为自己适合这份工作,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年下来爱上了财政工作。在体制内工作的他,小心翼翼地说:“自己没有过高的目标,只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李艳军表示,像我们这些新时期成长的一代,没有经历苦难和艰辛,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任务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群众意见的压力,心理难免不顺心,非常需要社会的关心和鼓励。“当时领导找我谈话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领导激励我,只要努力,在哪都能有所作为。”之后李艳军被调到办公室工作,领导的关心,给他很大动力,也给他吃了定心丸,现在他对工作充满热情。

李艳军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结婚了。

上一篇:岩土论文下一篇:村创先争优争做带富先锋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