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廉家书

2024-04-26

劝廉家书(共5篇)

篇1:劝廉家书

“劝廉家书”征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 ——给姐姐的一封信

湘潭市火炬学校六年级254班

许言一

亲爱的姐姐:

你好!

最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很受启发,现把它与你分享。故事的名字叫《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讲的是一个小孩从小不学好,从偷针开始,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去偷金子,最终被抓进牢房毁了一生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叫二狗子,和妈妈相依为命,家里很穷,他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妈妈才给他的衣服打一个补丁。有一天,他的衣服又破得出不了门,而妈妈在给他补衣服时又将唯一的针弄断了。可他必须穿这件衣服出门,这可如何是好?心急如焚之时,突然,他看见隔壁王大婶正在院子里缝衣服,“她家里有针,去偷偷拿一根应该没事吧?”这样想着,二狗子也这样对妈妈说了。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再往王大婶家看了看,说:“王大婶好像进屋去了,快去吧,趁她没看见,赶快拿一根!”话音刚落,二狗子便飞快地往王大婶家的院子跑去。

刚到院门,便听到了“咕噜咕噜”的声音,本来一路上心里七上八下,怕被人看见,一听到声音心里便一惊,“莫非有人看见?”一个闪身赶忙躲在一棵大树之后,一会儿,便听王大婶的声音从屋里传来:“水开啦,上开水去!”二狗子趁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先前王大婶缝衣服的地方,匆匆捡了一根针便跑回了家,妈妈一看,高兴地说:“儿子真历害!一根针而已,不要怕啊!”二狗子心里却不平静,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便心惊胆战,想到:“是不是王大婶来了?„„不„„不会的,我那么快,应该没人看到„„”结果平安无事。从此后,二狗子便开始了小偷生涯,胆子越来越大,偷的东西也越来越贵重。转眼间,十年过去,二狗子成了一位老练的小偷,从未失手。但好景不长,有一次在偷一家珠宝店的金子时,终于被抓,好日子从此到头。

爷爷说,如果二狗子从小不敢偷针,那么长大后就不敢偷金。许多贪官如果最初不敢贪小财,那么后来就不会贪得无厌。偷根针、贪小财是小恶,但一旦开始,不加制止,就会演变成大恶。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啊!

此致 敬礼!

一一

2015 年11月15日

篇2:劝廉家书

武晨旭七一班辅导老师:任丽丽

尊敬的赵区长:

您好!

在五彩缤纷、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存在太多的诱惑。有的人志存高远,常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自警、自律、自省,廉洁奉公、洁身自好,不为名利所诱惑而深受人们的尊重;有的人目光短浅、见利忘义,在名利面前丧失良心、失去自我,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遭人唾弃。可见,修身做人真是一门大学问。

杨业功做过一篇《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反映出一位领导干部的宗旨,保持公仆本色,追求纯洁高尚的风骨。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现了很多勤劳节俭、两袖清风的人,于谦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案,救灾赈荒,深受百姓拥护,这一首《石灰吟》就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他千百年来被人们赞颂。据说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手去。手下劝他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该带点土产送一送啊。”他笑笑说:“谁说我没带东西呢!”他挥一挥袖子说:“你看我不是带了两袖清风了吗?”他的性格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东宫易改之后,景帝命令兼东宫太子宫属者可以领双份俸禄各位大臣都接受了,只有于谦一再推辞。他的生活很俭朴,说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风挡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却坚决推辞:“国家还很贫穷,臣子怎么能住那么好的房子。”

这样清廉的人在我们身边也可以看见。我爸爸的朋友王叔叔就是这样一个人。王叔叔在政府部门工作,手中有一定的权力,托他办事的人也挺多的,经常有人请他吃饭,有的还往他家送礼。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王叔叔总是客气但坚决地拒绝。

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没有金钱上的廉洁。”我想,王叔叔一定是个思想上清白的人。让我们所有人都像王叔叔一样选选择择廉洁,选择我们思想上、心灵上的净土。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巅峰。钱虽然可以买来很多东西,但却不是万能的,钱买不来诚信,买不来廉洁,让我们抵制“糖衣炮弹”,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一心为公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希望您做一名刚正的领导者,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祝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3:傅雷家书(节选)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sentimental(滥情,伤感),我觉得就是指的这种庸俗的感情。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较少不完美之处)!

篇4:劝廉家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汨,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叹不已。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当翻开一封封抗战家书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

从我们选编的家书来看,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特别是那些毅然走上战场的抗战勇士,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白内心的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

“我们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下之盟,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当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

“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来做!”

“现存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现在我们国家真正危险极了,南京、上海、苏州等地方都被日本占去了,要快到汉口来了,不过他恃其武力,野蛮横占,我们大家都觉悟,抗战到底,不为其武力而屈服,总会得到最后胜利。”

这一段段的内心独白不仅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而且承载着绵长而醇厚的骨肉亲情,真实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壮士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日寇铁蹄蹂躏下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系国系家的深厚情怀,今天读来仍余味绵长,催人泪下。

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以为家书在史学研究上的功用似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与一般的资料相比,家书的特点在于具有生命,其魅力在于真实。一封家书,一段历史。民间家书就是民间书写的历史。抗战家书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的视角往往是一般史学书中所看不到的。这些家书已保存半个多世纪之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有的家书是名人的遗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的家书是重大事件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抗战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朴实生动的老照片,再现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这对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在新时期加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抗战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状况、市井民情,为后人深入而全面地认识、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视角。一封家书见证一个时代,是民间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正所谓“小人物,大时代”。

抗战家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英雄人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管都是一些小故事,但生动、鲜活,且鲜为人知,如蔡炳炎的家书,将其侠骨柔肠的另一个侧面展现给读者,这是散落在民间的名人家书独具的资源,正所谓“大人物,小故事”。

几乎每一封抗战家书都包含着修身、齐家、礼仪、教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家书通篇闪耀着追求真理,争取公平与正义,讲求诚信友爱提倡无私奉献等传统文化价值的光辉。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和中国民族道德的精髓,是民间家书的重要特色,正所谓“小家书,大文化”。

篇5:我读《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字怒安,是一名文学翻译家,1927年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

从他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看,他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庸才,而是深受各国文化熏陶、思想开放,又不拘一格的学者。对工作认真严谨,对孩子言传身教。

事实证明,傅雷和夫人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两个孩子都十分优秀,一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也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从书中记录的日期来看,书信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傅雷给儿子的信中,并不是一味的嘘寒问暖,有的甚至没有,更多的是给孩子的建议。无论是学术方面、艺术方面、感情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均有涉及。初出家门、初涉世事,更是需要父母作为过来人的点拨。傅雷秉持先做人、后成家的观念,谆谆教导,更难能可贵的是点到即止,只负责提醒建议,并不横加干涉。既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他少走弯路。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傅雷却没有把这种感情沦为庸俗的溺爱。

傅雷也并不是生来就完美的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跟着你痛苦的童年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艺术的壮年。”他对孩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人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深沉的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在成长,学会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学会了更有耐心,学会了做一个优秀称职的家长。

也许我们会经常抱怨父母对自己“严格苛刻”,也许会因为父母“多管闲事”感到厌烦。其实我们也明白那是爱的表达,只是方式欠佳,却又总是忍不住将不满宣泄到父母身上,事后又暗自后悔。换个角度想想,这难道是父母的错吗?如果你能常常和父母交流,主动向他们倾诉心事,父母也就不会因为担心而偷偷翻看你的手机。如果你足够努力专注,用心做事,就算结果不尽人意,父母也不会唠叨指责。所以,遇事不要总是归结于客观因素,也要多想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多从自身找原因。

外界对该书这样评价:“《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喜欢这本书。

上一篇:清明时雨下一篇:冯村信用社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