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4-05-10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精选6篇)

篇1: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 年学历硕士研究生复试要求及安排

按照教育部和学校有关文件的精神,现将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录取复试要求、考评标准及时间安排等事宜公布如下。

一.复试分数线:总分300分,政治和外语单科40分,数学和专业综合单科75分。

二.复试报到:3月23日下午2:30,参加复试的考生到工程训练中心西配楼402报到,递交复试资格审查材料,进行考生复试资格审核;及交纳复试费100元。有关资格审查所需提交材料详见我校研招办网上说明。

三.各学科专业具体复试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车辆工程专业:

复试分为:笔试+面试。复试总成绩满分为300分,笔试和面试满分各150分。具体要求如下:

面试(每人10-15分钟)具体要求:

1. 全面考察考生的教育背景,考察考生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的情况。同时对考生本科毕业

设计及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等内容和成绩进行考察,考察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

2. 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全面了解考生实验

技能和动手能力,考察其学校实习与实践环节设置情况及成绩。

3. 全面考核考生的业务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其本学科学校的专业课设置情况,考核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给出客观的评价。尤其对非本学科专业方向的考生,要考核其对所报考学科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

4. 全面考核考生的外语能力,充分了解其阅读理解、科技文献翻译及口语听力等方面的能

力与水平。

5. 考察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情况,了解考生考入本学科的动机,并全面考察其各方面的爱好及社会活动能力。

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具体要求:

1.考核考生对报考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重点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及其相近学科领域发展了解程度。

2.专业外语能力考核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考核综合在一起进行。

3.笔试专业能力考核主要范围: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

参考书:陈家瑞编著《汽车构造》、余志生编著《汽车理论》

时间安排:

笔试时间:3月24日(周三)上午8:00—10:00 ;地点:主405

面试时间:3月24日(周三)下午2:00开始 ;地点:工程训练中心西配楼403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

复试分为:笔试+面试。复试总成绩满分为300分,笔试和面试满分各150分。具体要求如下:

面试(每人10-15分钟)具体要求:

1. 全面考察考生的教育背景,考察考生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的情况。同时对考生本科毕业

设计及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等内容和成绩进行考察,考察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

2. 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全面了解考生实验

技能和动手能力,考察其学校实习与实践环节设置情况及成绩。

3. 全面考核考生的业务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其本学科学校的专业课设置情况,考核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给出客观的评价。尤其对非本学科专业方向的考生,要考核其对所报考学科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

4. 全面考核考生的外语能力,充分了解其阅读理解、科技文献翻译及口语听力等方面的能

力与水平。

5. 考察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情况,了解考生考入本学科的动机,并全面考察其各方面的爱好及社会活动能力。

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具体要求:

1.考核考生对报考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重点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及其相近

学科领域发展了解程度。

2.专业外语能力考核内容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考核综合在一起进行。

3.笔试专业能力考核主要范围:汽车发动机原理、内燃机构造;

参考书:陈家瑞编著《汽车构造》、周龙宝编著《内燃机学》

时间安排:

笔试时间:3月24日(周三)上午8:00—10:00 ;地点:主405

面试时间:3月24日(周三)下午2:00开始 ;地点:工程训练中心西配楼50

1(三)土木工程专业与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

复试方式为面试,总分为300分,其中外语考察包括口语和翻译(共占40%),专业素质综合占60%。

面试(每人10-15分钟)具体要求:

1. 全面考察考生的教育背景,考察考生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的情况。同时对考生本科毕业设计及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等内容和成绩进行考察,考察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

2.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全面了解考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考察其学校实习与实践环节设置情况及成绩。

3.全面考核考生的业务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其本学科学校的专业课设置情况,考核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给出客观的评价。尤其对非本学科专业方向的考生,要考核其对所报考学科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

4.全面考核考生的外语能力,充分了解其阅读理解、科技文献翻译及口语听力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5.考察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情况,了解考生考入本学科的动机,并全面考察其各方面的爱好及社会活动能力。

时间及地点安排:

面试时间:3月24日(周三)下午2:30开始 ;

地 点: 六号教学楼217(土木工程系会议室)

(四)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和适航技术与管理)专业:

复试方式为面试,总分为300分,其中外语考察包括口语和翻译(共占40%),专业素质综合占60%。

面试(每人10-15分钟)具体要求:

1. 全面考察考生的教育背景,考察考生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的情况。同时对考生本科毕业设计及专业课、专业课程设计等内容和成绩进行考察,考察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成绩。

2.考察考生对本学科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全面了解考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考察其学校实习与实践环节设置情况及成绩。

3.全面考核考生的业务素质、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其本学科学校的专业课设置情况,考核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给出客观的评价。尤其对非本学科专业方向的考生,要考核其对所报考学科领域知识的了解程度。

4.全面考核考生的外语能力,充分了解其阅读理解、科技文献翻译及口语听力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5.考察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情况,了解考生考入本学科的动机,并全面考察其各方面的爱好及社会活动能力。

时间及地点安排: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3月24日 下午2:30开始 ;地点:工程训练中心西配楼501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3月24日 下午2:00开始 ;地点:为民楼710

咨询方式:联系电话:010-82316713(丁老师)E-mail:ding_xm@buaa.edu.cn

关于接收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调剂的说明

根据学校招生计划,目前我院今年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有两个专业有调剂名额:

建筑与土木工程10人;

交通运输工程12人,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可接受调剂6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可接受调剂6人。凡报考我校参加2010 年全国统考,原一志愿报考专业为机械工程类、电子信息类、交通运输类、自动控制类、材料学科类、热能工程类、力学等学科、管理类、航空宇航、航空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具备学校要求的申请资格,均可申请调剂我院以上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复试程序:

复试考生持研究生成绩单及相关材料(按照招办要求的资格审查所需材料要求)到我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工程训练中心西配楼402)登记报名。复试时间、地点电话通知。

复试要求和考评标准:

对调剂的考生不再进行笔试,只采取面试方式,笔试成绩参考一志愿专业的笔试成绩

面试(每人10-15分钟)具体要求:

参见工学硕士的要求。

考评标准:复试方式为面试,总分为300分,其中外语考察包括口语和翻译(共占40%),专业素质综合占60%。各学科将根据考生最终成绩(统考成绩加复试成绩)进行排名,依次录取。

联系人:交通运输工程(汽车运用): 82339869,李老师

交通运输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吴老师

建筑与土木工程: 82339032,zxn@buaa.edu.cn,郑老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3月16日

篇2: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实现我校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立足空地协同、车路协同和空地信一体化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特色,将北航的交通规划、航空器适航、汽车、信息与控制、机场道路等学科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并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提升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制订“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进一步加大对杰出青年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

第二条 根据学院“十二五”规划,计划在2013-2015年期间,重点引进和支持在交通学院规划的一级学科各方向(含自主设置)相关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每个方向最多聘任一个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全院聘任3-5个优秀青年学术骨干。

第三条 “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实行校内公开招聘、重点激励、目标考核、聘期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 人选基本条件

第四条 “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申请人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职称且年龄不超过40周岁(含);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应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

2)在本学科领域从事学术前沿研究工作,并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创新成果,是所从事学科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潜质。

3)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还应具有组织、管理和领导学术队伍的工作素质,具备带领一支队伍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成果的能力。

第三章 遴选条件

第五条 申请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原则上应具备下述条件(近五年,其中1、2、3项必备,4~12项任选3项;对交通学院有突出贡献的申请人可酌情放宽条件):

1、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本人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6篇(含)以上本学科领域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至少应有4篇(含)以上SCI(E)收录,或1篇SCI(E)收录及5篇(含)EI、ISTP收录。

2、作为主持人至少承担1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和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年均到款科研经费不少于40万元(以进入校财务为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按照1:1.5核算经费)。

4、作为第一享有人,获得1项(含)以上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前五名)或行业标准(前三名);或参与编写公开出版1部(含)以上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著(译)作或教材(前三名)。

5、获得校级以上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博士论文副导师;校级以上优秀主讲教师(教学名师);参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或公开课程(前三名);主持校级教改重点项目。

6、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或省部级教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前五名或二等奖前三名或三等奖(第一名)。

7、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作为负责人负责产学研合作基地1个并累计获得100万以上产学研合作经费支持。

8、担任省部级重点教学或科研基地副主任以上职务。

9、获得“新世纪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等。

10、重要国际会议大会分会主席或秘书长、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中方负责人。

11、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海外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的主要贡献人。

12、在全国或国际性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冯如杯”一等奖、或省部级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的团队导师。

第六条 申请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原则上应具备下述条件(近五年,其中1、2、3项必备,4~16项任选6项;对交通学院有突出贡献的申请人可酌情放宽条件):

1、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本人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5篇(含)以上本学科领域内学术论文,其中至少应有2篇(含)以上SCI(E)收录,或1篇SCI(E)收录及3篇(含)EI、ISTP收录。

2、作为主持人承担1项国家级基金项目。

3、年均到款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元(以进入校财务为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按照1:1.5核算经费)。

4、院级以上优秀学术团队或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5、获得1项(含)以上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前三名);

6、作为主要完成人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1项;

7、参与编写公开出版1部(含)以上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著(译)作或教材。

8、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或院级优秀青年教师;

9、获得校级(含)以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或优秀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10、获得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前三名或院级第一名;

11、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或负责院级核心课程建设1项;

12、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或校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前五名)或二等奖(前三名)或三等奖(第一名)。

13、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并担任兼职实验员,或主持承担1项实验教学任务。

14、获得“蓝天新秀”称号。

15、重要学术会议分会报告人或优秀论文第一作者。

16、“冯如杯”三等奖的团队导师;或校级学科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

第七条 同等条件下,在海外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且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术访问经历者优先入选。

第四章 支持方式及相关待遇

第八条 学院与受聘人员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作为聘期考核的主要依据。学院对“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给予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者5万/年的岗位津贴补助(分10个月发放),给予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入选者2万/年的岗位津贴补助(分10个月发放),签订协议后按月支付补助,此后每年进行聘期评审,通过后支付下一补助,未通过则自动终止聘任,每个聘期为3年。

第九条 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所获学科建设经费的情况,优先为“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提供科研经费专项配套支持。优先支持“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申报博士生导师资格。第十条 对于聘任期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自动终止聘任合同。

第五章 岗位职责

第十一条 获聘“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受聘者聘期内岗位职责如下(1-6项必备,7~17项任选3项):

1、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本人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10篇以上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应有5篇以上SCI(E)收录,或1篇SCI(E)收录及8篇EI、ISTP收录。

2、作为主持人承担2项(含)以上国家级基金项目或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含子题);或1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和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年均到款科研经费不少于60万元(以进入校财务为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按照1:1.5核算经费)。

4、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至少1项/年。

5、每年为全院研究生做学术报告1次。

6、组织所在二级学科青年教师学术研讨会1次/年;

7、作为第一享有人,获得3项(含)以上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或负责制修订国家标准1项;或主编公开出版2部(含)以上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著(译)作或教材。

8、获得省级以上(含)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或教学团队负责人;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或视频公开课程负责人。

9、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前五名;或省部级教学、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10、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作为负责人负责产学研合作基地1个并累计获得300万以上产学研合作经费支持。

11、获得省部级重点教学或科研基地1个并担任主任职务。

12、获得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作为学科方向带头人。

13、获得蓝天学者以上人才资助计划。

14、新任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二级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基金委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863主题专家、总装科技委咨询专家等。

15、重要国际会议大会主席或组委会主席、大会主报告人、重大重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负责人、与国外机构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的负责人(有持续科研经费支持)。

16、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海外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的突出贡献人。

17、获得全国或国际性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的团队导师。第十二条 获聘“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的受聘者聘期内岗位职责如下(1-5项必备,6~14项任选3项):

1、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本人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6篇(含)以上本学科领域内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至少应有2篇(含)以上SCI(E)收录,或1篇SCI(E)收录及5篇(含)EI、ISTP收录。

2、作为主持人承担1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和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年均到款科研经费不少于20万元(以进入校财务为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按照1:1.5核算经费)。

4、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至少1项/年。

5、每年为全院研究生做学术报告1次。

6、作为第一享有人,获得1项(含)以上已授权技术发明专利;或制修订国家标准(主参人)或行业标准(前五名);或参与编写公开出版1部(含)以上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著(译)作或教材(前三名)。

7、获得校级以上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博士论文副导师;校级以上优秀主讲教师(教学名师);参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或公开课程(前三名);参加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前三名)。

8、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或省部级教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主要完成人)或二等奖(前三名)或三等奖(第一名);或校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一名)。

9、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作为负责人负责产学研合作基地1个并获项目经费支持。

10、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并担任实验室建设项目负责人。

11、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航“蓝天新星”等称号。

12、重要国际会议大会分会报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中方负责人。

13、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海外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的主要贡献人。

14、在全国或国际性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冯如杯”一等奖、或省部级科技创新竞赛二等奖的团队导师。

第六章 聘期管理与考核

第十三条 学院对“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实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其提出工作建议或意见。考核结束后,学院可酌情对相关学科进行聘任增选。

第十四条 学院对未能履行工作职责或聘期调离的获资助者,终止聘任;对违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获资助者,终止聘任,并根据情况报请上级部门给予相关处理。

第十五条 聘期结束前3个月,学院对“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进行聘期考核。聘期考核合格者酌情续聘,聘期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聘。

第十六条 受聘人为非交通学院教师,若选择仍在原单位任职,需经原单位同意并签订相关协议以确保其在受聘期间所获成果的第一受益方为交通学院。

第十七条 受聘人所取得的成果在注明获“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资助时方可得到考核认可。

第七章 应聘要求与评审流程

第十八条 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岗位应聘人应为交通学院在职教师,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岗位应聘人应为北航在职教师。

第十九条 应聘人员可通过电子邮件、邮寄等方式直接与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人事秘书联系并递交应聘材料。应聘材料包括《“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申请表》和附件材料。其中附件材料应包含:海外经历/学位/任职等证明材料、近5年主要成果(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产品证书)复印件或证明材料、领导(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材料、获奖证书复印件及其他需要特别提供的材料。由学院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并报请学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第二十条 学院对评审通过的“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周,公示期满,如无异议,公布“志成冠军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名单。

篇3: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年全国研究生就业率刚过80%, 已经连续多年低于本科生就业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 其中研究生40余万人, 创历史新高。在教育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 六成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2】当前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国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些地区和系统用人单位需求总量减少,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 毕业生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需要不断改善。

近几年来, 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就业率虽然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但通过重点分析近几年影响就业因素, 以及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问题时发现存在问题。面对困境, 分析原因, 进一步明确今后研究生培养思路, 创新教学理念, 促进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搭建起就业指导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竞争力, 意义重大。

一、2010-2014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为2961人, 就业率为99.05%, 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为签约就业、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国内升学、出国留学。硕士生到企业就业的人数总比例达到67.23%, 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均高于28%, 到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达到8.63%。从就业地域分布上, 在陕西省就业人数比例高达41.4%, 其次为除上海、北京以外的其他东部地区和广东省, 在西部十二省工作的人数比例总体达到49.01%, 我校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就业单位行业流向比例最高的为制造业, 其次为教育与科研医疗卫生服务, 所占比例合计达到51.65%, IT业、金融业的比例也都超过了10%。

近年来,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在萧条的经济形势下仍保持良好势头, 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从校园招聘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非常旺盛, 供需比达到1:10以上, 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虽然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大多都能找到工作, 但是就业的工作是否心仪、专业是否对口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高质量就业将会是国家重点高校追求的新目标。

(一) 各专业就业情况

学院一直以来重视人才培养, 2010年以来为国家输送了600多名毕业生。通过学院2010—2014年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数据的横纵向统计, 以及就业单位性质、地域以及年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对就业去向、就业趋势和就业质量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 对下一步继续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 有较强针对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存在一定波动, 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波动最大 (基数小, 不稳定) , 其次是材料学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与材料工程专业较稳定。从就业年份来看, 2011年学院整体就业率较好, 2012年有所下滑, 2013年开始回升但不稳定。从就业率来看, 材料工程专业相对较高 (连续三年100%) ,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也始终保持在96%以上, 材料学专业近年来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波动较大, 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学专业的就业率同比其它专业就业率较低。

(二) 就业单位性质与就业地域分布

从图2可以看出, 学院毕业生就业主要为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三资企业, 其他一项包含种类众多 (如升学、出国、创业等) , 其中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就业总人数连续四年均在50%左右, 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签约国有企业。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如图3所示, 2010年到2013年就业地区相对集中, 占比最多的为陕西, 此类毕业生约占每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3;其次为广东、上海、江浙及京津等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川、河南、山东以及湖北等经济大省;此外每年也有同学选择区去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就业。

专业方向和当年就业形势是研究生就业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即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做什么工作与所得报酬以及就业难易息息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与社会生产生活专业方向对口的、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就业情况普遍较好, 冷门、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就业形势较严峻。对于材料专业各个小方向以及交大的研究生也存在这方面的就业规律, 所以优化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改善研究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根据历史就业数据显示经济形势与就业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 经济增长带动了企业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从研究生就业倾向分析可知: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 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就业首选。因为这些单位是国家重点经营和支持的, 福利待遇有保障、人员流动性小、工作较稳定, 是父母及亲人眼中的好工作。加之科研院所以及部分国企的研究院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 这使得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就业占有很大优势。对于就业地域的选择, 我校研究生就业区域较为本土化, 相对集中。陕西本省占比最高, 其次为广东、上海以及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离家较近或者自己的本科学校读研, 所以西安交通大学的本地生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省份, 加之附近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学生也喜欢选择就近读研并定居西安, 这使得留西安的竞争日渐激烈, 也是我校就业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但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吸引了不少同学。

二、就业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每年的最佳就业期主要集中在秋季招聘的9-11月份, 此阶段招聘的企业不但种类丰富质量好, 而且岗位需求量大, 学生就业机会众多, 就业质量相对较高。11月份之后第一个招聘高潮结束, 此时我校多数学生已签约。所以该阶段的签约情况不但反映当年的就业形势, 同时也能反映招聘同期不同专业就业情况的根本影响因素, 而且确定了本学年学生的就业基调。因此我们选定2010-2014年首个就业高峰结束时 (每年11月20日作为截止日期) 的就业率数据, 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

从表1中可知, 2010年至2012年同期签约率呈上升趋势, 而2013年又有所下降, 但仍略高于2011年同期。2014年与上一年相当, 增长了0.4个百分点。2012年受到经济复苏的影响, 就业环境明显改善, 就业率大幅增加。虽然2013年和2014年的节点就业率有所下降, 但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签约率?尝试着从生源学历、性别及专业三个角度分别分析不同因素对同期就业率的影响, 以判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一) 本科生源的影响

表2给出了2010-2014年学院研究生的本科生源信息及各专业的总人数等基本信息, 这是进行就业影响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

可以清晰看出, 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中, 来自一本院校生源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 均维持在60%以上, 2014年一本生源比例最高, 为88%。2011年和2012年一本院校生源的人数相对于其它年份略有下降。

总体上一本生源比例基本稳定, 但存在着一定的专业差异。材料学和材料加工专业的一本生源相对其他专业较稳定;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专业的一本生源比例波动稍大。各专业的一本生源比例均在2014年达到最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图4中可以看出, 2010年至2014年同期不同本科批次节点就业率基本相当。2011年至2014年二本院校生源节点就业率甚至超过一本院校生源。可以看到, 不同年份的经济形势对一本和二本院校生源的就业率均有一定影响, 在2013年的节点就业率出现了明显下降, 2014年毕业生又略微回升。

由此推断, 生源为第一学历生源情况不会对就业率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学院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因素在于所处年份的经济形势。

(二) 性别差异

近年来女生生源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2013年、2014年男女比例近乎1:1。但在各个专业中女生生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材料学女生比例相对其他专业较高, 除2014年女生比例高达70%, 前几年的比例稳定在40%左右;材料加工女生比例也相对稳定, 维持在30%左右;材料物理与化学女生比例起伏较大, 受限于专业总人数较小;材料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有较大波动。

自2010年至今材料学院入学男女生比例差距逐年缩小, 到2013年入学男女生比例接近1:1。而除2010年之外, 其他三年男女生同期就业人数差异较大, 男生总体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女生, 性别对就业有明显影响。

男生的节点就业率从2010年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保持相对稳定;但女生的节点就业率在2013年明显降低, 与2011年同期就业率持平, 呈波动态势。总体上, 除2010年之外, 男生的节点就业率均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到2014年, 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由此可知, 在第一个招聘高峰结束时, 男生的就业压力普遍比女生要小。

(三) 专业的影响

从图9中可以看出, 2010至2014年材料学专业的入学人数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多, 但近几年招生人数有所降低;材料加工专业入学人数总体呈增加趋势, 2013年招生人数达到最高;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都较少, 基本不超过15人, 2014年人数最少, 只有3人;材料工程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 且人数较多, 2012年以后该专业招收人数相对稳定, 控制在30人左右。

从节点就业图可以发现, 2014年较2010年, 各专业历年节点就业率大幅提高。材料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工程专业均在2013年有明显的下降;材料加工专业除在2012年有微小波动外, 节点就业率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相比而言, 材料加工专业的节点就业率领先于其他专业, 维持在50%左右;材料学和材料工程专业的节点就业率波动均较小, 但材料学专业的节点就业率基本维持在40%左右;材料物理与化学各年的节点就业率起伏较大。

可以判断专业性质对学院的节点就业率有较大影响, 不同年份的经济形势对各专业的就业率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整体上来看, 在第一学历生源、性别以及专业三个对就业因素影响分析中, 影响节点就业率的因素按影响能力大小排序为:专业、性别和经济形势, 生源学校影响不明显。

对于求职者来说, 专业就是就业的敲门砖,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与行业。以专业就业, 还是以专业作为“敲门砖”实现就业, 因人而异。但根据我校的就业数据显示, 研究生就业多数是以专业就业, 这就凸显了专业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然而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工程类的专业以及稀缺的专业相对来说就业较容易些, 学术性较强的专业由于该方向对专业要求高、精、尖, 故人才需求量小且研究生多数不够资格,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男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差异, 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值得学生自己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女生由于自身原因, 可选择的行业和工作比较有限;另一方面, 在求职的过程中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增强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提早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就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生源学校的差异对就业影响作用不大。通过研究生的学习过程, 基本可以弥补部分本科学校一般的求学经历, 使大家回归至同一起跑线。就业过程中, 生源学校对男生几乎无影响, 但一般会是女生就业的重要参考。

三、就业路径与质量的选择优化

通过对影响就业因素的分析后, 在就业过程中, 还有这样几个特殊的现实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女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次是毕业生对求职单位所在地较为看重。最后是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专业方向与实际工作需求大致相符, 企业侧重实际的运用性, 尤其是就业形势紧张时期, 毕业生遇到的阻力更大。因此, 结合有关数据分析和现实状况, 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让学院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率,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 优化学科及专业设置, 精细培养, 增强综合竞争力

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学院学科设置, 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 学术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并重, 应各有不同的定位。不仅要培养研究生学术水平和技能, 还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包括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自身能力的提升, 必将有助于就业情况的改善。【3】同时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走进企业, 了解企业, 累积经验, 并注重自身专业的行业性发展。对就业较困难的专业, 重点关注。

(二) 就业指导体系化建设, 提高学校就业率

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 对职业认知不足, 导致职业素养缺乏, 综合竞争力不强, 丧失了就业机会。在这种形势下,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化建设, 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显得尤为必要。【4】将学生就业指导持续化、模式化。

具体可在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为研一新生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分析与定位, 并针对自身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 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研究生中期可邀请一些知名企业人、就业指导专家、求职经验丰富的校友进行讲座, 借鉴他人经验, 提早为就业做准备。对即将开始求职的同学引导其准确设定求职目标, 并进行求职技巧以及求职心理方面的辅导。在求职择业时, 就业信息的获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谁获取的就业信息多, 谁成功的机会就多。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筛选, 可以帮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5】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招聘平台上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资源。

针对学院女硕士生就业劣势问题, 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给与重点帮助。研究生招生人数以每年26.9%的速度递增, 女研究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扩大。【6】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同等条件下, 女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只是男研究生的87.7%, 女研究生初次就业仅为63.4%, 比男研究生低8.7个百分点。【7】由于受到传统女性观的定位, 在用人单位眼里, 她们首先是女性, 其次才是研究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 在求职方面与男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劣势。【8】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主要是考虑自身单位的利益、工作要求、适婚年龄、组建家庭等一系列问题, 更加愿意选择男性。这些因素都会给女研究生的求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女研究生来说丧失一定的机会公平。

因此, 要引导女生突破传统女性观的束缚, 树立全新的女性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学会做新女性, 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合法权利和地位。要准确客观地评估自己, 鼓励发掘自身闪光点, 扬长补短, 增强其竞争力。帮助早作就业规划, 做出满足社会要求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准确定位。学会捕捉市场信息, 根据社会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 使女硕士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 校企联动,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有让人才成就的责任和义务, 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为学生搭建起各种平台, 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追求和抱负。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985”计划的高校, 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国内知名度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全国, 尤其在陕西都很具影响力。因此可以发挥既有资源优势, 建立起校企联动机制,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搭建了解企业的渠道平台等, 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提升就业质量。

高校与企业之间在冉才培养和招聘使用上, 有着彼此共存共赢的关系, 对于二者的联动, 可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比较成功的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模式, 英国的学徒制教育, 新加坡的三元制教学工厂,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等, 这些不仅是提升办学实力、培养特色人才的现实需要, 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和满足企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实现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9】

针对校企联动模式, 因地制宜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学校以科研或项目为载体, 积极寻求与企业建立联动, 加强校企之间互动,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潜在机会。同时也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市场人才需求预测、课程改革等方面;其次, 利用学校资源优势, 借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建立人才就业直通车, 在企业内形成强大的校友团, 发挥好桥梁作用。以专业为主体, 与地域优秀单位交流合作, 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和专业技术培训, 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 在优化专业设置的同时, 可尝试与知名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邀请业内知名的专家参与教学和教改, 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社会应用技能。第四, 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情感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加强与企业更深度、更紧密的联动, 最终实现合作互赢。

四、结语

通过优化专业设置,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强化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培育, 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了内功, 提升了技能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就业指导系统化建设, 使得毕业生在求职的浪潮中求职目标将会更加的清晰, 能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择业, 能以更高的技巧来获得求职成功, 提高就业成功率;通过校企联动机制, 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 拓展就业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保证就业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同时也让用人单位获得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学理论, 2012 (14) :78.

[2]李晓红, 王艳, 王岂拙.从研究生就业到最优控制课程改革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 2013 (21) :54.

[3]董卓宁.研究生就业:如何出类拔萃[J].科技导报, 2013 (8) :85-85.

[4]林明惠.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6) :3.

[5]杨克欣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1) :155.

[6]彭成允, 陈和清, 魏良庆.针对就业形势谈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6) :34.

[7]成中梅, 李清平.我国研究生招生中女生比例快速增长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9) :78-80.

[8]徐珍岩, 张丽, 靳秀琴.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32.

篇4: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

篇5: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人是2013年考研的,有幸被西交大录取,在此分享一下本人经验。我是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所以大家不用因为学校不好而不敢报好学校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都还年轻,何不拼搏一次。下面我谈谈我的考研经验以供大家参考从而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1.初试经验

英语:在六月前,是打基础的阶段。此时要将大纲词汇记两遍,并且可以分析早一点的考研真题中的长难句。暑假就不要休息了,将88年至06年的真题中的阅读和翻译部分,分析长难句,及记忆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和完型中的习惯用法。争取翻译每篇文章。开学后,先将07年至11年的真题做一遍,不用分析,只看一下自己哪个题错了。然后做第二遍,用暑假的方法做。接着将每篇文章的脉络看看(张剑黄皮书有),总结一下各类题目的出处的大致位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出题位置不定,但是非细节题一般都选和文章主旨相关的)。从12月开始总结自己的作文模板,最好不要套用网上的万能模板,要自己总结。重新做一下88年到11年的真题,看看自己的思维和命题老师的思维的差别。剩下的12,13年真题要在下午2点到5点模拟做一下,检验一下自己水平,然后认真分析。一般英语考得很牛的人真题阅读可以背过。

数学:四月前将教材过一遍,五月到八月,将复习全书反复看,达到全书上每一个题看后能自己解出来。千万不要眼高手低,看解析认为自己会而不做,一定不看解析自己算出且算对。9月至11月做660题和线代辅导讲义及真题(留12年和13年不做),记录自己的错题。十一月后做真题后的分章节部分开始进行题型总结。到十二月份至一月可做400题,看以前错题,笔记,并用12,13年题模拟。总之关键在于对于题型的归纳和解题方法的总结。政治:8月中旬至10月,将往年的序列一看一遍后,开始做选择题,越多越好(但也不要做那种特别难的,即红宝书没有的知识点),往年的真题由于出题思路不一样,可以不作为重点。11月到12月将做过的错题看一遍,把未记住的知识点在红宝书上划出背诵。到一月份时模拟题陆续出来,这时候可以大量做模拟题,重点背诵肖四,任四的分析题及熟息启航20天20题的内容。总之,政治拿高分的关键在于选择题少错。

专业课:我考得专业课是罗宾斯的管理学,个人经验是把那本指定教材反复看,直到看出整本书的重点,然后背诵重点,但对非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要点,能用管理学的观点分析案例。将历年真题买到,认真研究即可。

2.复试经验

我先说一下今年的复试情况,管理科学与工程今年招了21人,企管,会计,计经共招了28人,工业工程专硕招了10人。(不包括推免生)复试流程每年都有一些变化,所以今年的仅供参考。提前一天去审核资料,这个一定要按要求带齐。复试第一天早晨为专业课笔试,英语听力和心理测试(不计入总成绩只是录取时的参考)。我的专业课笔试为系统工程,个人觉得课后题要做好,书看熟,反正题不是那么容易。英语听力今年是专四水平,认真听一下专四题就可以了。其中专业课占15%,听力占10%。下午是文献阅读,这项成绩算入到第二天的面试。第二天的面试四人一个小组,流程为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先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讲一下你昨天文献阅读制作的ppt,(全英文)一定要条理清晰,有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见解。老师会针对你的讲解提一些问题。接着由小组中的代表抽一个问题,每个人用英文回答。老师根据你的回答再提问。最后是老师对你的未来发展提问,一般都会问要不要读博,我觉得只要你的理由足够说服老师,不论读不读老师都会接受。总之,英文口语要流畅才好,越流畅,发音越好,老师越欣赏。

篇6: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技术系创建于2006年,目前是教育部批准的唯一地球环境科学专业,为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建设专业。仅仅七年时间,地球环境科学专业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院士3名,教授1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名,国外引进人才2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实验技术人员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2名。

本学科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研究方向有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与气溶胶、宇宙成因核素和同位素环境示踪,区域气候、环境系统的数值模拟,地温等全球变化要素监测、趋势预测与适应关键技术,水资源和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环境修复技术等。拥有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及“城市气候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承担包括国家973子项目、863计划、国家基础性专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和横向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本。

上一篇:关于灯塔大课堂第十六课观后感心得下一篇:律所提供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