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2024-05-22

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精选8篇)

篇1: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了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尝试给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定义;总结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作 者:宋学锋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年,卷(期):2003 17(5) 分类号:N1 关键词:复杂性   复杂系统   复杂性科学  

篇2: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人们认识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质的飞跃.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学说,包括了许多方面,也有了许多重要的成功运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作 者:王中阳 张怡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 刊 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7(3) 分类号:N941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科学   哲学  

篇3: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科学组织越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科学越轨。一般意义的科学越轨多表现为科学工作者个体的一种无意识行为,科学共同体的免疫机制会很快纠正这种行为,对科学共同体进化影响不大。正如默顿所言“科学研究,即使并不总是、但却很典型地是处在专家同伴的严格监督之下的……,说得更具体些,在科学微不足道的阴暗面中,人们可能会看到一种偶尔发生的越轨行为。”[1]科学组织越轨是科学工作者有意识的集体行为,科学共同体的免疫作用在有意识的集体行为面前显得苍白,组织越轨对科学共同体构成潜在威胁。组织化是现代科学基本特征,现代科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催生无数科学组织,它们既分工、自主又合作、共谋,形成科学组织的复杂系统结构。要有效抑制科学组织越轨,保障科学组织复杂系统良性运行,有必要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科学组织越轨治理问题。

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基本观点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美国科学家霍兰于1994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基本观点如下[2]:

1.1 用“主体”代替“要素”

一般系统理论只谈要素,不谈主体,从要素到主体不只是名称的变化。作为与系统相对的要素,是以一个被动、局部概念提出的,而主体概念则把要素的主动性提高到系统进化动因的位置,成为研究系统演化现象的出发点。系统的复杂性就是在主体与其他主体、环境之间主动交往,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主体的主动程度决定了系统行为的复杂程度。主体的主动性即适应性,是主体随着得到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属性。

1.2 主体与环境(包括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之动力

经典动力学往往把主体自身结构属性放在主要位置,而没有把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给与足够重视。强调主体间相互作用有两点意义:其一,没有抽象的系统,系统作用是通过个体主体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主体对于别的主体也起着环境作用,或者说起着代表系统的作用,每一个主体都不能独自代表系统;其二,在主体间相互作用中,主体间的关系存在着从平等到分化的发展过程。系统演化之初,每个主体潜在能力相差无几,但在以后的相互作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主体发展方向各异,主体结构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系统结构更为复杂化。

1.3 主体以“粘着”方式聚集,并形成高层主体

复杂系统的演变中,较小的、较低层次的主体通过“粘着”结合起来,形成较大、较高层次的主体,是系统宏观形态发生变化的转折点。聚集不是简单的吞并主体,而是新类型、高层次主体的出现,原主体不仅未被消灭,而且在更适宜的环境下得到发展,是不同层次主体的协调和共生。

1.4 主体之间的作用及其主体属性的变化是非线性

主体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各种反馈作用交互影响的、互相缠绕的复杂关系。以往的历史会留下痕迹,以往的经验会影响将来行为。

1.5 主体与环境,以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主体间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作用是通过作用载体实现的。这种载体就是在主体与环境之间,以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系统越复杂,其中各种交换就越频繁,各种流也就越错综复杂。但这些流的存在是有规律的,按规律流动,系统就运行良好,演进迅速。

2 科学组织规范与科学组织越轨

2.1 现代科学共同体是复杂适应系统

现代科学是组织化大科学。之所以言大科学,其意有三:第一,全球建制化,即全球科学家使用同一语言,信守同一思维方式,取向同一科学价值,有着同一的组织建制和学术平台,并进行着频繁、有效的学术交流;第二,对象复杂化。近代科学是学院科学,科学家很少走出大学校门,活动领域主要限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是后学院科学,科学家已走出大学校门,面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而且三种研究由原来的单向线性关系发展为双向非线性关系;第三,社会化。科学不仅是科学家的意识形式,而且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识形式。鉴于科学地位的提升,公众关注科学,民间组织、工业企业和政府介入科学,参与科学建制化过程,生成各种科学机构,形成从科学规划、科学组织、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推广到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的系列化组织体系。

大科学的全球建制使科学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科学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存在诸多组织单元。从现代科学活动的全过程看,不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还是工程科学研究,其运作程序一般包括项目规划、项目确定、项目颁布、项目申请、项目实施、成果发表、成果鉴定、项目验收、成果应用和成果传播等。由此,我们可把科学共同体内所含的组织单元归为三类:科学研究组织、科学管理组织和科学中介组织等。科学研究组织主要承担科学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等研究任务,如各类实验室、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科学管理组织主要承担政策、制度制定以及项目、课题的征集、招标、评审、协调、验收、评价和奖励等任务,如各种科学基金会、政府科技厅(处)、科学诚信办公室、各类科学学会等。科学中介组织主要承担科学成果发表、科学成果应用、科学成果市场开拓和科学知识传播教育等任务,如科技报刊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知识产权局、科技产权市场、科学博览体验中心、科学技术馆、各类高等学校等。科学共同体的有效运行是三类组织,数以千计的组织单元能动作用之结果,各类组织单元就是作用主体,科学共同体是复杂适应系统。

每一个科学组织单元就是一个作用主体。不论是科学研究组织(如科研院所),还是科学管理组织(如科学基金会)和科学中介组织(如大学),在科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独立自为的组织,他们有自己的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和行为方式,并不断地与其他科学组织交流、学习,优化和提升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能力,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科学共同体进化和人类科学事业发展的动力就是这些组织间的作用。同类组织间的竞争引起各自的不断创新,不同组织间的牵手引起相互间的互补、共赢。如今研究组织间科技资源竞争尤为激烈,正像M.Callon所说“研究者别无选择,如果他们想要在同行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积累信誉或声望,这构成了他们的资本。若无资本,他们就不可能在新的研究项目上获得支持。另一方面,他们的资本越多,就越能从事研究工作,其结果是他们最初的资本得到了增值。”[3]不同研究组织间的合作更是频繁,基础研究与工业研究合作、军工研究与民用研究合作、政府研究与民间研究合作,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合作。科学共同体内各种作用主体关系复杂,微观结构多种多样,其中以“粘着”共生形式的聚合体最为常见。聚合体是高层次的作用主体,是作用主体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如,大学是一个科学中介组织,它肩负着科学教育、传播任务,但它又兴办诸多相对独立的研究所、研究室和研究中心承担一些研究任务,这些机构在大学的氛围中自由成长。事实上,作为科学研究组织的研究院所多数兴办有研究生教育,创办有科技期刊等,也承担着科学中介的任务。“粘着”使科学共同体内的作用主体变得异常复杂,主体之中有主体,主体、环境混合难分。共同体内各种作用主体的作用关系错综复杂。譬如,一个研究组织可能接受不同单位的资助,承接来自多家的任务,受诸多部门的管理。同时该研究组织又必须与其他研究组织保持学术交流,与科学管理组织、科学中介组织进行沟通获取发展资本。这些复杂的联系,实际上就是流的涌动,即资金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是载体,信息流是精髓。经过三百多年的科学建制化过程,科学共同体内的信息流已形成一些规律,这些规律不断被发现,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规律还会改变,出现新的形式。如I.Mitroff所说:“参与阿波罗登月工程的科学家既不遵守默顿规范,甚至也不运用惩罚系统。实际情景是:对他人的主张的判断视其所作出的人而定;保密受到重视,因为它允许科学家坚持研究计划而不担心被抢活;教条主义让人安心利用他人成果而不必担心基础问题。”[4]科学共同体这一复杂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归功于信息流能按规律的流动。

2.2 现代科学共同体的组织规范和组织越轨行为

现代科学共同体内诸类主体间的作用,或者说信息的流动主要受制于三类组织规范。其一、主体内在认识和方法规范,即内层规范。每类作用主体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譬如在认识程序、行为规范方面,科学研究主体不同于科学管理主体,同时科学研究主体中的基础研究主体也不同于应用研究主体和工程研究主体。一个具体的研究组织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倾向,实际上就是美国哲学家库恩所说的科学范式,它为具体科学组织所特有,是作用主体的个性特色。在主体进化中,这类规范约束着主体每个成员,引导着主体成长。其二、主体共有的本体和价值规范,即中层规范。大凡科学主体都应具备相同的素养,对科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有共同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所说的科学精神气质内容。默顿把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有条理的怀疑性和独创性视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提出科学家的工作不能背离这些规范。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默顿提出的规范未那么周全,还需要补充。其三、社会公共道德、法律和政策规范,即外层规范。任何作用主体作为社会公民,必须遵守这些普适的规范。譬如,仁爱、诚信、公正、秩序等公德;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组织法、科技进步法、技术合同法等法律;科技项目招标规定、科技项目评审章程、科技成果鉴定条款和科技成果奖励规定等科技政策。

内、中、外三层规范层次不同,地位有别。内层规范为具体主体所特有,是主体个性特征,它的被违背仅对主体自身发展构成影响,对整个科学共同体影响较为潜在,往往为主体成员所遵守。中层规范是科学共同体所有主体所共有,是维系科学共同体进化所必需的规范,它的被违背不仅对主体自身,而且对科学共同体都会带来危害,也潜在地影响社会对科学共同体的态度。学术界和社会舆论通常所指的科学越轨、科学不端行为、科研腐败等等皆指于此。外层规范是全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规范,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是强制的。在科学活动中要做到不违背这些规范,必须结合科学活动特点,制定具体的伦理和规章,使主体成员便于理解和操作。譬如,科学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规定、异性成员间关系的规定、实验原始数据保存和使用的规定,等等。这层规范的被违背对社会和科学共同体造成危害极大,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对这种越轨反应强烈,对越轨主体惩罚严重。譬如,韩国黄禹锡科研团队多数成员就是因为违背科研伦理和贪污、挥霍科研资金而被治罪、判刑。

科学组织越轨是科学组织化过程中偏离和违背科学组织规范的行为。科学组织越轨不是组织个别成员行为,而是组织大多数成员漠视组织规范,或者组织核心成员漠视组织规范,并在实践上已偏离和违背组织规范。依据科学组织规范的层次和科学组织的分类,我们可把科学组织越轨类型区分为三类九种:作用主体科学范式越轨,包括科学研究组织越轨、科学管理组织越轨、科学中介组织越轨;作用主体共同规范越轨,包括科学研究组织越轨、科学管理组织越轨、科学中介组织越轨;作用主体社会道德、法律和政策越轨,包括科学研究组织越轨、科学管理组织越轨、科学中介组织越轨。由于科学共同体内主体的层次性、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作用关系的非线性,一个主体的越轨将会放大影响到整个共同体。

3 关于科学组织越轨治理的思考

3.1 科学分析,区别对待

科学共同体内科学主体类别不同、结构相异,数目巨大、关系复杂,所依赖组织规范及其作用机制各有特色。对具体组织越轨原因、产生影响和防治办法应进行科学分析,不应该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如,作用主体的科学范式越轨并非都是坏事,因为科学主体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长期不变,就会使主体僵化,失去创新能力;另外,由于科学主体类别相异,所依赖科学规范不同,甚至矛盾。此类主体行为越轨,而对彼类主体则可能是正常行为。如,基础研究主体坚信科学研究自由,而工程研究主体则坚信科研的行政和计划。由于主体的层次化,低层主体寄寓于高层主体形成共生,低层主体既要遵守自身规范又不能违背高层主体的规范,由此低层主体的越轨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3.2 尊重科学共同体自组织机制,反对外力过分干预

复杂适应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它能在一定的环境下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和自我引导,从而自主生长。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共同体同样有自生功能。正如默顿所说“这些规范以规定、禁止、偏好和许可的方式表达。它们借助于制度性价值而合法化。这些通过戒律传达、通过赞许而加强的必不可少的规范,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化了,因而成为了他的科学良知。”[5]朱克曼也认为科学建制化是科学共同体自主行为,科学共同体具有自我免疫机制,“建制化将规范与奖励和惩罚系统联系起来,越轨会受到惩罚,遵从则得到奖励。”[6]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巴尔迪摩案件表明外力过分干预只能适得其反。

3.3 坚持系统观点,注重多元、综合作用

科学组织越轨的防治不能仅从组织自身出发找原因,找措施,而应把组织置身于科学共同体以及社会大环境之下进行分析。组织自身的分化、组织间的作用、环境的影响都是组织越轨的原因。组织越轨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坚持系统原则。首先要建立专职的调查、研究机构对组织越轨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治理组织越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其次要建立组织越轨治理的监督、申述、执行、协调和培训机构,形成一个统一的经常化治理网络;第三要统一领导,联合行动。科学研究主体、科学管理主体和科学中介主体关系密切,一类主体行为不当必将导致连锁反应。譬如,科技期刊组织违背稿件评审规范,重人情、轻质量,将导致科研人员背离默顿的科学精神气质要求,漠视科研的怀疑性和独创性。科学共同体三类组织联合行动,形成统一的科学越轨理念,制定高效、一贯的治理体系,方能实现治理目标。

3.4 发挥政府和社会舆论作用

由于经典科学时代形成的科学价值理念,科学的就是好的,科学家是最可信赖的,科学研究是自由行为,等等。社会舆论总是理想化地宣传科学,政府也是放任科学家的自由行为。但是上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大科学建制的出现,科学越轨事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暴发,科学秩序出现混乱,科学共同体自我免疫功能失调。社会舆论和政府的介入已变得不可避免。美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最早成立政府科学诚信办公室,颁布科学诚信制度,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对科学越轨行为进行控制。[7]实践证明,美国的做法是有效的。近年来,科学越轨行为在我国大行其道,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形象。我们认为政府应该积极介入,通过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来防治这些行为。

3.5 弘扬科学精神,营建科学文化氛围

默顿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求真和求新,正如他所说“像其他的社会制度一样,科学制度也有其自己的特有价值观。其中对独创性价值的强调有一种自明的理论基础,因为正是独创性为推进科学发挥了重大作用。”[5]这里的独创性是求真和求新的统一。科学共同体内的各类主体为获得新成就,赢得同行承认进行着激烈的竞争,随着科学资源稀缺化、科研成本高额化,违背竞争规则,科学作假,以假充新成为科学主体的可能选择。科学越轨的主要形式是造假。剽窃、修饰、伪造、有意违规等都属于造假之列。科学主体以创新为目标的激烈竞争有利于科学发展,但违背科学规范的造假将有害于科学发展。在科学共同体内,每个科学主体都是其他科学主体的环境,只有每个科学主体都坚信科学文化,以求真、求新作为行动指南,就可以形成防治科学越轨的环境。譬如,科学评价中,求真就要求建立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科学发表中,求新就要求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制度。所以,在科学共同体以及全社会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并在制度上、组织上对之进行设计十分必要。

摘要:科学共同体是复杂适应系统。科学共同体内有科学研究组织、科学管理组织和科学中介组织等三类主体,成千上万个主体单元。主体间的系统作用和进化要遵守内、中、外三层组织规范,主体对任一层规范的违背即构成科学组织越轨。科学组织越轨的治理要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科学组织越轨,主体

参考文献

[1]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3,365,440.

[2]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57-259.

[3]CALLON M.Four Models for the Dynamics of Science[A].Jas-anoff S,Markle G E,Petersen J C,et al.Handbook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Studies[S].Calif.:Sage,1995.25-63.

[4]MITROFF I.Norms and counter-norms on a select group of the A-pollo moon scientists:a case study of the ambivalence of scientists[J].American Socoological Review,1974,(39):579-595.

[5]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3,365,440.

[6]ZUCKERMAN H.Deviant Behavior and Social Control in Science[A].E.A.Sagarin.Deviance and Social Change[C].BeverlyHills,Calif.:Sage,1977.87-137.

篇4:超级智慧:蚂蚁与复杂性科学

另一种“智慧”

蚂蚁从遥远的白垩纪开始,一路走来,进化为最成功的陆地生物类群之一,相当程度上靠的是“智慧”——集体的“智慧”。

对于蚂蚁,大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经写道:

一个群体,就是一个超生物,由一群工蚁紧密地群聚如织地绕在蚁后旁边,行动之时,犹如合作无间的一只动物。一只蜂或其他落单的昆虫,若遇到一只在巢附近的工蚁,面对着的可就不只是另一只昆虫,它面临的除了那只工蚁外,还有那只工蚁的所有姊妹们。工蚁天性便是联合行动,保卫蚁后,控制领土,进一步地扩张其群体。工蚁犹如小小的“神风特攻队员”,为了保卫蚁巢或掌握食物来源的控制权,随时准备(甚至是渴望)赴死。它们的死亡对群体而言,如同一只动物身上掉下一根毛。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蚁的群集体。一群工蚁在其巢边搜寻,不只是昆虫在找食物,它们是一个超生物布下的生命之网,随时准备麻痹某个丰美的食物,或自某个强敌前面撤退回缩……这些蚂蚁根据环境的变化,整个群体做出不同的变化,进退自如,甚至会出现诸如改变地貌、种植真菌(切叶蚁)、佯攻、对峙等在我们看来极富“智慧”的集体行为。

然而曾经令众多学者困惑的是,在整个行动中却不存在任何一个“元帅”或发号施令者,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蚁后原来也仅仅是一部生殖机器而已,根本无力指挥它的士兵,但这个群体却意外地协调生存着!那蚂蚁们又是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呢?比如知道什么时候要主动出击,何时要退守巢穴?要知道,它们连视力都很有限,更不能像我们观察它们那样俯瞰整个战场。但研究结果却极为简单:每一只工蚁在跑动的时候会默默比较遇到同伴和敌人的频率;如果同伴的频率比较高,就进攻;如果敌人的频率比较高,那就撤退。有了这条原则,任何一只蚂蚁都不会在战场上冲得过前,而当一些处于“敏感位置”的蚂蚁开始撤退或进攻时,更多的蚂蚁则会“发现”这一变化,从而采取跟随行动,并且将这变化迅速放大、扩散出去。

就是这样一条简单的原则通过个体叠加起来,就使整个群体表现得能够“评估”战场的形势。这种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的行为,就是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

“爬”在计算机里的蚂蚁

不止战斗策略,蚂蚁的觅食行为也极其吸引科学家。他们发现,蚂蚁在移动时总会留下一些“气味”,如同路标,当蚂蚁找到食物时,其他蚂蚁就可以寻着这条“路”找到食物;而且随着众多蚂蚁的加入,原来弯弯曲曲的路线竟逐渐修正成了一条快捷的直线,而且这条直线还不断被往来搬运食物的蚂蚁用气味强化!

蚁群这种能将繁琐路线通过修正“改直”的现象引起了蚁学家Marco Dorigo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物流、交通,甚至信息网络都和蚁群极为相似,如果能用类似方法来在这些纷杂的网络系统中探索最优配置、最短路径该多好啊1

1992年,Dorigo终于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大胆的仿生寻路算法,并将其命名为“蚁群算法”。在这个算法里,目标被定义成了“食物”,而计算机则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一批又一批的“探路程序”来模拟蚂蚁“探子”。

这些“探子”们有一定的“视野”,它们会直线前进,但是偶尔会犯点“小错误”,稍微偏离一点前进的路线;当遇到障碍物时,还需要绕道,就这样游游荡荡,直到遇到“食物”。其实这就是一种毫无规律的探索而已,毫无价值。真正的亮点在于两个原则:它们会留下“气味”标记,而且越往前走,所留下的“气味”就越少,而这些气味成为了下一批“探子”的参考,并且“气味”越强,吸引力也越大。不过,这些“气味”如果不被后来的“探子”增强,就会慢慢“挥发”消失。不过“探子”们并不完全按“气味”前进,有时会跑偏,然后再重新回到“气味”路线上。这样,它就有机会把局部曲线修正成直线,时间越长,被修正成直线的地方也就越多,最终会获得一条最优路线!(如左图所示,其中一条路线正在被修正。)

如果存在多个目标,这套系统甚至能够从不同路线的重叠程度上估算出每个交通点可能出现的交通量,为了防止拥堵,应该如何扩充“道路”或者另寻替代路线等等。这在当代复杂的交通和通信中很有用,却又是常规计算方法极难应付的。现在,基于蚁群算法的网络路由器、交通指挥系统和物流系统已经应用。

瞧,通过众多“蚂蚁探子”们的努力,能够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但背后所依据的原理仅仅是一些会挥发的“气味”和一些偶然的“小错误”而已。

简单的原理,复杂的世界

由蚁群算法想开去,其实我们周围充满了这样的现象,原子之间通过几种简单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这些简单的相互作用真的能够形成复杂的结构吗?真的能用极简单的原理去分析、研究复杂的事物吗?

2005年,数学家Cliff Reiter决定用自组织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水分子之间的几种相互作用力,制作雪花!结果,程序运行过程中,他真的获得了和现实几乎一样的六角形“雪花”!而整个程序运行中,他只输入了两个参数。

无独有偶,我们大脑神经细胞间只有简单的电荷接触,但众多细胞组织在一起,却能使我们产生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现在,我们通过模拟程序,已经能够制造出真正能学习、思考的“电脑”,据说其智力水平相当于1岁小孩,虽然未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毋庸置疑,它比我们面前那些用各色操作系统驱动的“电脑”们要聪明得多。迟早有一天,它们将会具有我们无法企及的超级智慧,而那时,兴许我们早已抛弃了肉身,跳出衰老和死亡,把自我和意识转移到了这些超级智慧体中了。

篇5: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然而,现阶段复杂适应的系统理论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这一理论中的大多数内容具有描述性,并不能将其称为整体化的理论体系;二是,复杂适应的系统理论当前还是在研究中的理论,要从具体的和复杂的系统中进行分析得出;三是,复杂适应的系统数学机理并不清楚,对适应性怎样造成稳定复杂性机制的原因还在研究中。总而言之,通过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利用,能够对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否认的是,其一直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复杂性的科学理论还处于进一步的研究中,一些新理论层出不穷。已经形成的复杂性的科学理论给予了传统环境科学和工程新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反之,环境系统的问题已经成为复杂系统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大的动力与挑战。人们可以预言,复杂性的科学理论在环境科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实现在基础理论上的突破,还能够为环境科学的发展迎来更好地居于,会给予人类发展一个非常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6:复杂性科学与周易

和《周易》哲学,期望《周易》哲学能应用到复杂性科学的。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周易;哲学

一、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论

本文仅就以下一些复杂性科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协同学

协同学是研究有序结构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描述各类非 相变的条件和规律。协同学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 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合作的关系。

(二)突变论

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的一门 学科。突变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用一组参数描 当系统处于稳定态时,标志该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就取 的值。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变化,该函数值有不止一个 时,系统必然处于不稳定状态。

(三)自组织临界性理论

所谓自组织临界性指的是一类开放的、动力学的、远离 态的、由多个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能够通过一个漫长的 织过程演化到一个临界态,处于临界态的一个微小的局 动可能会通过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机制被放大,其 可能会延伸到整个系统,形成一个大的雪崩。

(四)复杂适应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CAS)是复杂性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复杂性的产生机制的研究,CAS理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 回答。简单地说,其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适应 就复杂性”。我们把系统中的成员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 adaptive agent),简称为主体。所谓适应性就是指它能够 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 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 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

二、《周易》哲学思想 《周易》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有以下几种: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模式,是易道精神之一,整部《周易》都贯 这样的思想。《周易》以自认比拟社会,用天道比拟人道。具有伟大的力量,人不仅从自然界得到物质供养时要顺 然规律,而且道德精神与一切活动,都要同自然达到最 统一。

(二)阴阳学说 《周易》旨在表述宇宙的阴阳生生之大德,《系辞》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说明了《周易》的思想本质,也成为 《周易》哲学的总纲。《周易》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 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

(三)通变致久

通变致久,显示出宇宙模式的生生活力,“易者变易也”,阳之极则变阴,阴之极则变阳,阴阳互变,肯定与否定互相转 化,包含着丰富的素朴的辩证思想。《周易》素朴的辩证法,在 《易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层级思想

《周易》提出“阴阳相对”的差异理论与“阳主阴从”的秩 序理论来解释生命现象,由此,该文本中的整个阴阳论,或者 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作为形而上学宇宙论,实际就是 一种基于生命现象并存在两级关联的严整的“层级性”三级 理论架构。整个阴阳论就形成了一种兼有生命论、差异论与 秩序论等三个层次的“层级结构”。

三、比较与结论

现代西方学者随着对东方学术的浓厚兴趣,《周易》研究 也成为一个热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周易》,成果累累。《周易》哲学对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具有相似处:

(一)整体性

《周易》哲学从天人合一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反映一种 人是世界一部分的整体思想。这与复杂性科学的涌现理论研 究思路一致。

(二)平衡性

《周易》哲学的阴阳学说,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平衡性。复 杂性科学的耗散结构理论反映事物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最终会趋于平稳。突变理论所阐述的道理也可以 用阴阳变化的学说进行理解。

(三)变化适应性

《周易》哲学的通变致久思想,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变化 适应性。复杂性科学认为事物发展有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事物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最终是适应这个世 界。

(四)层次性

《周易》哲学反映了层次性。复杂巨系统理论是钱学森基 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复杂科学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巨系统是由 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参考文献:

[1]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7.1 50-225。

篇7:复杂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研究和总结了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尝试给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定义;总结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复杂性科学的建议.

作 者:宋学锋 SONG Xue-feng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复杂性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ISTIC英文刊名: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年,卷(期): 2(1) 分类号:N94 关键词:复杂性   复杂系统   复杂性科学  

篇8: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

1 管理模式变迁与挑战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并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的进程当中, 传统组织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体现在管理的组织结构由等级科层制向扁平化发展, 管理的决策控制由集权向分权转变, 管理的手段由单一刚性向多元柔性转变, 管理的对象由简单的局部向复杂多元的整体过程转变, 管理思想也由线性还原思维向非线性的整体性思维转换。同时, 管理的环境也由传统单一、局部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复杂多变、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此可见, 现代组织管理的思想和手段正经历着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变, 管理的对象和环境经历着由确定向不确定转变。

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环境, 现代组织管理者该如何应对呢?现实世界中许多组织战略失败的例子反映出组织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 往往并没有很好地看清和把握组织管理的本质意义, 急功近利或随波逐流的心态最终使组织陷入被动局面。例如, 在2000年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商业合并引起全球商界的瞩目, 然而时隔八年后在回首审视该项并购时就会发现这起轰动一时的商业并购并没有给新公司带来更多的优势, 相反却让公司股东利益蒙受了巨大损失。可见, 在企业变革转型的十字路口上, 组织管理者必须站在更高的复杂性科学、哲学层面来重新审视组织管理工作的本质意义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

2 复杂系统的演变规律

在复杂系统管理领域, 人们以跨学科的视野从不同学科领域探索复杂系统管理的一些共性规律, 并根据数学的同构思想建立起系统管理的结构体系, 通过研究系统演进的动力学机制来探索组织的行为规律。因此, 了解系统演变的规律将有利于管理者认识和管理好组织。在系统管理中系统是由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元素所构成, 这些元素在时间、空间和功能的联系和分布反映了系统的某种秩序。系统的秩序是对系统状态的反映, 系统的状态的变化是系统演变方向的重要判据, 因此研究系统一般演变规律就是要探索系统状态的变化规律。一般系统在演变过程中存在三种状态:无序、有序和混沌。有序是指系统元素之间在时间、空间、功能的分布和联系上具有规则性, 反之则称之为无序。混沌是介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复杂多变的状态。下面将基于系统状态变化方向从热力学熵增定律、进化与自组织原理、系统在混沌区域的不确定性三方面来探索复杂系统的演变规律。

2.1 从熵增定律看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演进

185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封闭孤立系统在与外界没有任何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时, 系统总是朝着对称性越来越高、有序程度越来越低的方向的自发演变并最终达到对称性最高的平衡态。在此基础上他进而提出了熵增定律, 该定律认为在封闭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终达到熵最大值的状态。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 (boltzmann) 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热平衡定律的概率论计算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对熵和系统有序度的关系从微观层面上给出了统计的解释:他认为在由大量粒子 (原子、分子等等) 构成的系统中, 熵表示粒子的无规则的排列程度, 系统的紊乱无序的程度或者是能量均匀分布的程度。熵越大, 系统的粒子越混乱, 越无序, 自由能越小;而熵越小, 系统越有序, 能量分布越不均匀从而可用以做功的能量就越大。由此可见, 熵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代表系统状态变化的方向。熵增意味着系统混乱无序程度的增加, 熵增定律揭示了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自然倾向, 并且这种倾向总是不可逆的。[2]

2.2 从进化与自组织机制看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进

开放式系统与封闭式系统所不同的是系统具有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能力。因此, 开放式系统又可看作是具有生命的活系统。然而, 开放式系统要生存就必须与在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接受环境的考验。那么开放式系统的演化是如何进行的呢?达尔文进化论运用变异与继承、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观点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做出了宏观层面的解释。自然界中生物系统要生存就必须适应环境变化, 为此, 生物体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出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趋势。例如一个受精细胞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细胞的复制分裂是对称的, 但随后这种对称性分裂很快被非对称性的分化生长所替代, 随着不对称性分化不断进行, 就形成结构、形状、功能各异的器官, 这些器官能够相互协调满足机体适应环境的生存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将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观总结出广义进化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1) 系统的盲目多样性变异原理 (2) 系统的选择保存原理。[3]其中, 系统的盲目多样性变异原理是系统进化的前提。那么这种盲目变异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呢?著名生物学家考夫曼认为系统的盲目多样性变异的能力来源于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4] 所谓自组织指的是系统在不需要外界环境和系统干预或控制下, 通过自身的力量自动地增加它的活动组织性和结构的有序性的进化过程。[2]科学研究发现自组织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物质系统演变进程中并影响其演变方向。例如流体力学中贝纳德元胞试验、化学反应系统中的BZ反应、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哈肯研究的激光的形成、混沌动力系统中的吸引子、康威的生命游戏中的二维元胞等例子都说明自组织机制的存在。对于自组织过程的理解, 我国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把自组织过程分为三类:第一, 由非组织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 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 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中, 第一过程是从非组织到组织、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 它意味着组织的起源。第二过程是一个组织层次跃升的过程, 第三过程标志着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在相同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的过程。[6]由此可见, 进化与自组织机制揭示了开放式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其自身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种由无序向有序演进的主动倾向。

2.3 从混沌动力学看系统向不确定性演进

混沌是系统在向有序状态演变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为复杂的状态, 当系统发展到混沌状态区域时系统就会呈现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互演变的特征。但混沌不等同于混乱无序, 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仑兹把混沌界定为:“貌似随机但实际上系统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所规定的系统状态”。[7]系统混沌在现实生活中导致了许多复杂性现象的产生, 例如天气的变化、经济的变化、金融市场的波动等。在混沌研究中, 人们用离散动力学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简单数学模型进行叠代运算来模拟现实世界, 从中窥探出系统演变中的混沌现象及其规律。美国新泽西州爱迪生学院J. D. 琼斯教授通过对具有模拟广泛自然系统的逻辑斯蒂方程y=gx (1-x) 进行叠代分析发现:随着g值增加, 系统吸引子会出现分叉层叠, 由单一的吸引子出现分叉形成2个吸引子, 每个吸引子然后再继续分叉下去直到进入一个具有多个吸引子的混沌区域 (见图1) 。而这些混沌区域却不是完全随机的, 在混沌区域中还存在一些有序之窗, 每个有序之窗存在着相似的吸引子的分叉层叠现象, 并且这些层叠分叉是有规律的:分叉层叠的间隔的比率将收敛于同一个数值, 这就是费根鲍姆常数。[8]混沌动力学研究表明了一个结构稳定的非线性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下, 系统内部反复受同一种规则的支配, 即使这种规则是十分简单, 但经过多次叠代后系统的状态将趋向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混沌状态下的系统状态呈现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替出现、系统分叉对初始条件敏感性 (例如蝴蝶效应) 、混沌吸引子的区域性和历遍性等特征。

3 基于复杂系统演变规律探索组织管理本质

现代组织是一个生存于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并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的活系统。组织管理者要想使系统存活, 首要任务就是要理解系统的演变规律, 并把这种演变规律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组织管理, 指导组织管理者的管理实践活动。

3.1 熵增定律为组织管理带来的启示

热力学熵增定律揭示了系统在不受外界作用下系统所固有的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的自然倾向。熵增定律虽然起源于热力学, 但经过玻尔兹曼的统计解释, 在一定条件下同样也适用于宏观现实世界, 例如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和理念加以组织, 它就会走向混乱。因此, 组织管理的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想避免组织走向无序混乱的状态, 也就是说要努力克服熵增的自然倾向。那么组织管理者该如何去克服熵增现象呢?如果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 那么系统的熵的变化dS将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是系统内部产生的熵, 记作diS, 另一个部分是从外界环境中输入的熵, 记作deS。于是开放系统的熵为dS=diS+deS。由熵增定律可知内部熵总是在增大的, 导致dS也在增大。dS增大则意味着组织向无序发展。要避免这种倾向, 组织管理者因此需要努力从外界向系统内输入一个足够大的负熵deS来抵消diS的不断增大, 只有当|deS|>diS才能保证系统的克服系统熵增的自然倾向。

由此可见, 要想使系统保持有序, 系统的管理者就必须从外部向系统内输入外来的能量、物质或信息来抵消系统内自然存在的熵增倾向, 即向系统输入负熵来克服熵增倾向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当代管理领域一些学者根据熵增定律提出了管理熵的概念, 即指任何一种管理的组织、制度、政策、方法等, 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 总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 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意味着组织结构中的管理效率递减规律。[9]可见, 在现代企业中, 组织管理者要想保障企业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上就必须向企业输入人财物、技术知识、制度方法等资源来确保企业能够战胜熵增现象。

3.2 进化与自组织机制为组织管理带来的启示

进化与自组织机制说明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开放式系统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其自身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从无序向有序演变的倾向。这种演变过程中, 复杂系统利用系统内部的盲目多样性变异机制和选择保存机制来对抗外部环境的多样性, 这种演变倾向可以看作是复杂系统主动学习的自适应过程。在现代组织管理中, 这种主动有序的演变将更有积极意义, 它给现代组织管理者带来另一重要的启发:即组织管理工作就是要确保组织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组织长期生存发展的方向有序地演进。其中, 组织中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发挥重要作用。

广义进化论从宏观层面揭示了开放式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以试错的方式来探索适应环境的最佳解决路径。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他的《客观的知识》 (1972) 和《进化认识论》 (1973) 的著作中总结了知识的增长总是通过不断循环地试错、检验、证伪而累积前进的。这种思想同样也适合于现代企业的发展。但是, 企业的发展与科学理论发展是有所不同的, 企业在不断探索试错的道路上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 有时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的结局。因此, 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明确意识到组织就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在转型改革时所采用的管理模式是以确保组织有序性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

自组织机制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开放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机理条件。在自组织研究方面, 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利高津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一个原来有序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和非线性作用的条件下, 系统内微小变化将导致系统发生自下而上的变革并形成新的有序结构。[10]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归纳性地指出在整个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过程都存在一种协同作用, 即一种自组织的过程, 其中序参量是影响系统演变的关键因素。[11]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哈肯的协同学等理论成果为现代组织管理的自组织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也为现代组织管理者拓展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手段。例如, 在经济管理领域,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 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机制也为政府管理层有效调控市场经济提供有益的启发:作为管理层如何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来确保市场能按照自身的规律有序运作, 一旦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变, 管理层该如何出手调控以及调控哪些关键指标来有效维护市场的正常运作。

3.3 混沌系统为组织管理带来的启示

混沌动力学研究表明系统在简单规则的反复作用下系统会进入混沌区域并呈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存的不确定现象:当系统状态演化趋向某个吸引子时, 系统状态具有必然性, 此时系统在宏观层面则呈现出自组织特征;当系统受涨落影响而远离平衡状态并产生分岔时, 吸引子分岔的方向将敏感地受制于当时的系统的初始条件, 这时系统状态具有偶然性, 此时系统则表现出的盲目的多样性特征。系统管理者对于必然性可以用决定论的思想来干预系统的行为, 但对于偶然性, 管理者只能猜测系统可能运行的区域。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看, 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功能结构稳定、价值观和行为规则趋同的部门单元所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 组织外部是具有多种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多元子系统所构成的混沌环境。企业系统在与外界发生物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 企业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在各自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相互作用下并经过多次反复作用, 必然会产生复杂多样的不确定性。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在“地球村”中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潜在利益相关者, 面对突发事件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有可能牵涉其中。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组织和个人造成意想不到损失, 这足以唤起组织管理者对不确定性管理的重视。

不确定性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的组织管理思想一直把不确定性看作是组织管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在管理理念上总是试图用线性还原的控制论思想来减少不确定性产生。然而, 实践效果却与此相反:管理者们越是想控制不确定性但却越变得无法控制, 造成这种结果主要原因是过度地用控制论的思想来干预组织活动会带来许多消极因素, 例如, 扼杀了组织中有关人的潜在多样性和创造性, 降低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力等。为此, 管理者需要对管理不确定性有更积极的认识。著名控制论学者阿什比曾提出必要的多样性法则, 即管理者需要增强组织自身的多样性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多样性。[12]]这给传统单一的控制论管理思想带来很有益的补充。英国著名系统学家切克兰德教授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大胆鲜明地指出以控制论为主导的硬系统方法论是无法成功解决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环境的, 组织管理者还需要考虑采用以诠释主义为基础的软系统方法论来循环地学习和改善现实问题情境。[13]

复杂性科学研究表明发生在混沌边缘的不确定性是组织实现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源泉, 是组织可持续发展演变的重要推动因素。社会发展演变历史表明, 在组织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 能善于利用这种不确定性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是组织打破组织原有落后的体制结构进而转向新的更具竞争优势的有序功能结构的重要手段。例如,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尽管面临着国内外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然而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旗帜下, 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精神走出困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也充分说明管理者在组织战略转型的进程中创造性地利用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3.4 从复杂性科学视野诠释组织管理本质

系统熵增定律表明封闭式系统总存在从有序向无序状态演变的自然倾向;进化与自组织机制表明开放式系统要生存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其内在的功能结构存在着向有利于生存环境的方向有序演进的主动倾向;混沌动力学研究表明一个结构稳定的非线性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下, 系统内部简单的规则经过多次叠代后会导致系统的状态将趋向不确定性。

在这三组演变规律中, 熵增定律启发了系统管理者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即要避免系统走向无序分散就必须从外界向系统输入具有负熵的能量、信息、物资来保持系统的有序状态。进化与自组织原理从物种演化的视角来阐明物质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变, 其实质也是开放式系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宏观表象。系统在混沌区域演变的不确定性说明物质系统在向有序演变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必然性 (确定性) 和偶然性 (不确定性) 。可见, 现代企业组织是一个生存于复杂多变竞争环境中的活系统, 这个活系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系统内部既存在以熵增为代表的向无序发展的自然倾向, 又存在以进化与自组织为代表的向有序发展的主动倾向, 其中, 必然性与偶然性总是纠缠地共存于系统地演化进程中。

根据以上系统三个演变规律, 笔者认为现代组织管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克服系统熵增的自然倾向保证组织的存活;二是不断调控系统自身的有序性使系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三是积极应对组织内外的不确定性, 努力在管理不确定性当中缔造出有利于组织生存发展的契机。其中克服熵增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调整自身有序性保持可持续发展是组织管理工作的战略核心, 正确处理不确定性是组织管理的难点。值得一提的是,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是从组织演化的战略层面来分析的, 在组织管理的细节上, 管理者须对组织中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它们是复杂系统演变的重要推动因素。

4 结语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时期, 现代组织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环境和管理思想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正是组织系统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不确定性问题环境中逐步演变而成的一个新的有序结果。然而, 这个新的有序结果只是组织演变进程中的一个暂时的映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 现有组织管理的手段方法仍将面临新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哈拉尔E.新资本主义[M].冯韵文, 黄育馥,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119.

[2][5]颜泽贤, 范冬萍, 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27, 331.

[3]D T CAMPBELL.Evolntionary Epistemology[M].In P ASCHILPP. (ed.) The Philosophy of Karl Popper.The Library ofLiving Philosophers, 1974:421.

[4]斯图亚特.考夫曼.宇宙为家[M].李绍明, 徐彬, 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57.

[6]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J].系统辩证学报, 2001, (02) .

[7]E N LORENZ.混沌的本质[M].刘式达, 严中伟, 译.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3.

[8]J D JONES.Order:ACloser Look at Chaos[EB/OL]. (run-timebook) , 2005, http://www.mcasco.com/phase.html.

[9]任佩瑜, 张莉, 宋勇.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 2001, (06) .

[10]沈小峰, 胡岗, 姜璐.耗散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90.

[11]哈肯H.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187.

[12]W R ASHBY.An Introduction to Cybernetics[M].ChaprmanHall Ltd., 1957:207.

上一篇:第一次玩游戏作文600字下一篇:粤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