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2024-05-05

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精选6篇)

篇1: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BABBDCACCCACBC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BCABD ABBCDABCDBDABCDABDABCDABC

ABCDABDABDABCABCD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的表述,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不纳入国家公务员行列,而另列为地方公务员系列

正确

2、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

错误当地居民选举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成员政府属于地方政府。

错误联邦成员政府下设的地域性政府

4、我国的地区行政公署、区公司、街道办事处都是地方政府

错误不是地方政府,而是一级地方政府(省、县、市辖区)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

5、在中国,地方政权与地方政府的含义是相同的。

错误地方政权是指由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在县以上地方各级政权中,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地方政府则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组成的一个政府单位。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

参考答案:

地方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五、论述题(25分)

1、行政体地方政府与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一)从产生方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是作为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下级机关的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不是国家的地

方行政机关,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议决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再由地方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执行机关人民政府。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

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8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DAC6-10AAAAA11-15 ABBB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BC4.ABD5.ABC6.ABCD7.ABC8.ABC9.ABCD10.ABC

11.ABCD12.ABD13.ABC14.ABCD15.ABCD

三、判断改错题

1.(被动型)

2.地方分权的模式中,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正确)

3.在议行分立型地方政府中,地方政府对自己内设组织机构管理权限较大,具有较大自主权。(需要依据相关法律严格执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

4.(不能成为地方议会常设机构的组成人员)

5.(存在差异)

四、简答题:

1.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

2.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48

3.如何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p134

4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

五、1.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地方财政体制有哪些异同?p172-17

5形成性考核三(第10-12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5BDCAB6-10 DACAA11-15 BAAD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BC2.BCD3.ABC4.AB5.ABCD6.ABC7.ABCD8.ABCD9.ABCD

10.ABC11.ABCD12.ABC13.ABD14.ABCD15.BCD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古代的选拔,也是由人民自下而上进行选择统治者的过程。(是统治者自上而下选择代理人的过程。)

错误

2.民主政治就是选举政治。

正确

3.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正确

4.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地方自治就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和市行政首长。错误实际是地方精英或乡绅享有特权

5.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地方政府内部体制与机制。

同中央政府的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方选举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192-193

2.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

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P249-251

4.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五、论述题(25分)

1.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

篇2: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护理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下列描述不属于社会美特征的是(C)A.核心是人的美 B.内容美胜于形式美 C.象征性和寓意性 D.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2.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很欣赏菊花、莲花,认为它们能够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品格和精神相契合,这表明了自然美的(D)A.侧重于形式特征 B.时代性特征 C.理想性特征 D.象征性和寓意性特征

3.护理活动中真善美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A.“真”是护理美的基础

B.有些时候为了追求特定目的的护理美,可以违背真 C.违背了善,不一定就不美 D.在护理活动中,美等同于真、善

4.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是(B)A.想象 B.情感 C.评价 D.体验

5.下面对护理审美客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A.是被审美主体内化的一种认识对象 B.是护理审美关系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C.是具有护理审美性质的事物 D.是具有护理审美性质的人

6.“在人们贫困的时候,苦于缺医少护;温饱时,除了要求有医有护外,还要求就近、就便、省时、省钱的便民服务;小康时要求好医好护,且不满足于单纯的身心护理,还要求得到健康信息和健康指导;富裕时更是要求健康长寿,要求高质量的护理和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这一段话说的是护理审美的(D)A.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特征 B.阶层性特征 C.民族性特征 D.时代性特征

7.人们在观看各种色彩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色彩具有(B)A.审美特性 B.表情性 C.象征意义 D.生理性

8.事物的形式美诉诸于听觉的是(D)A.线条 B.韵律 C.节奏 D.声音

9.下面对护理审美主体的描述正确的是(C)A.只能是护理人员或医院管理人员 B.只能是患者、家属或社会公众

C.是按照护理美的尺度有意识地对人或物实施护理美或评价护理美的人 D.不受社会文化的支配

10.下面对艺术美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C)A.象征性 B.寓意性 C.形象性 D.阶级性

二、填空:

1.1735年,德国出版了《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这本书的作者是 鲍姆嘉通。

2.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 黑格尔 建立了西方美学史上从未有过多的庞大完整的美学体系,在他的多卷本《美学》巨著中,对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艺术发展的类型,乃至当时存在的几乎所有的艺术种类,都作了详尽的阐发,构成了一个严谨的美学理论体系,使美学的独立地位进一步巩固下来。

3.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于 19世纪中叶,它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美学体系。

4.色彩具有审美特性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给人一种特殊的 视觉 效果,在人的生理、上产生影响,不同的色彩往往给人不同的感受。

5.作为形式美规律的比例,指形式整体各部分之间的 数学关系,现实生活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比例关系是被称为“神奇比例”的黄金分割,即5:3或8:5。

6.形体是指事物具体可感的外在形态,也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 空间 性的美,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点。

7.审美关系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 审美实践 三要素构成的。

8.心理性医学审美环境,着重满足的是人的 “感觉人性” 方面的审美需求,即感性和伦理方面的美感需求。

9.人体的色彩可以分为人体的 固有色彩 和人体的 装饰色彩。

10.基础护理工作中的审美原则,是以 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 为首要目标,以 作为护理美学的基本特征,体现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美。

三、名词解释:

1.护理审美评价:就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审美观念、审美程序等,对护理审美对象进行美的价值判断。(P176)

2.审美修养:是指审美意识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逐渐养成的对待美好事物的正确态度,是个体按照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审美理想,自觉进行审美心理的自我锻炼、陶冶、塑造、培育和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通过这些行为活动所形成或达到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P154)

四、简答题:

1.请简单叙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美的存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属于审美关系中的客体方面。(2)美的感受: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或审美心理,属于审美关系中的主体方面。(3)美的创造:主要包括社会美的创造、自然美的创造、艺术美的创造,及人体和心灵美的创造(美育)。(P24-25)

2.简要回答护理审美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答:

1、真、善、美相统一

2、护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3、护理效果与审美效果相统一

4、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P179)

五、论述题:

基础护理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患者及健康人群进行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它是护理中最基本的工作,又是患者及健康人群非常需要的护理活动。请你结合临床护理实践,论述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美感体现。

答:基础护理工作中的美主要体现在秩序性、规律性、对成型、和谐性及完美性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用艺术的心灵创造护理自然环境美、用良好的饮食调理维护患者人体美、用周全的护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美、充分展示护士特有的形象美、创造护患关系的和谐美。

结合学生自己的临床实践论述。

1.护理美学的定义是什么?

篇3: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研究

一、我国高校目前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

(一) 考核内容局限

学生课程考核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上的内容, 只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没有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的考试使学生平时不努力, 考试前死记硬背并产生考试作弊的想法, 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时大多只分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形式, 而且闭卷多, 开卷少。大多数采用笔试, 很少采用口试或答辩方式, 不重视对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完全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 并且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三) 课程考核分数决定所有能力

大多数高校存在“分数至上”的评价情况, 在进行学生能力鉴定时只考虑考试成绩, 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 缺乏课程考核后的综合分析

课程考核结果分析, 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总评成绩、考核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 是指导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但是, 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的综合分析, 只对考核的总评成绩进行分析, 没有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了。

(五) 缺乏考核改革管理制度

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不到任课教师的支持, 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易行, 如果进行考核改革, 将带来管理难度和增加工作量。大多数高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但忽视课程考核改革, 对课程考核改革缺乏具体管理制度。

二、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意义

(一) 督促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 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这样能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指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从而使以往的“上课看课本, 下课关课本, 考试背课本, 考完忘课本”的方式得到改变。

(二) 通过学习过程考核, 及时发现教学问题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能及时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状况, 使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 以阶段性的考核结果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三) 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形成性考核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看作重点, 强调学生学习时的理论联系实践。从过程考核中发现教学问题, 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方便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效果检查、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 有利于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学能力考评

教学管理部门可阶段性地监控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果, 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五) 有利于营造良好学风

课程形成性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情况, 也使学生减少了违纪作弊的想法和行动。

(六) 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考核,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把学习过程的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的结果相结合, 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三、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法

(一) 分阶段考核

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安排, 把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阶段:理论知识考核、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

1. 理论知识考核。

时间安排在整个教学时间的前三分之一,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基本技能考核。

时间安排在中期之后, 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

3. 综合应用考核。

时间安排在期末, 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总结、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考核的次数和质量评定。

(二) 分层考核

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改革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 既要考核高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 也要引导低层次的学生逐渐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要求, 并鼓励学生向新的要求挑战。

(三) 分组讨论

对教学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 要求每组学生在指定时间内, 围绕一定的主题,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

(四) 自学记录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等方式进行自学, 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 以及对难点、重点以及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根据学习记录,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给予学习指导, 评价学生的进步并进行成绩的评定。

(五) 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找到知识连接点, 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课程考核是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所以, 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学生学习后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篇4: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校目前课程考核的几种方法和考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分析,并就我国高校目前学生课程考核改革研究动态及主要方向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课程 形成性 考核 改革 研究

高校对学生所学课程的考核应该要全面、客观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课程考核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课程如何考影响学生如何学。传统考试只考教材,已成为妨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高校目前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

(一)考核内容局限

学生课程考核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上的内容,只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没有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的考试使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死记硬背并产生考试作弊的想法,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考核形式单一

传统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时大多只分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形式,而且闭卷多,开卷少。大多数采用笔试,很少采用口试或答辩方式,不重视对实践、操作、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完全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才能,并且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和行为。

(三)课程考核分数决定所有能力

大多数高校存在“分数至上”的评价情况,在进行学生能力鉴定时只考虑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课程考核后的综合分析

课程考核结果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成果、学生总评成绩、考核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是指导任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但是,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的综合分析,只对考核的总评成绩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了。

(五)缺乏考核改革管理制度

改革在一些高校得不到任课教师的支持,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易行,如果进行考核改革,将带来管理难度和增加工作量。大多数高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但忽视课程考核改革,对课程考核改革缺乏具体管理制度。

二、高校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意义

(一)督促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样能督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指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使以往的“上课看课本,下课关课本,考试背课本,考完忘课本”的方式得到改变。

(二)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及时发现教学问题

实施课程形成性考核能及时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状况,使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以阶段性的考核结果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

(三)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形成性考核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看作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时的理论联系实践。从过程考核中发现教学问题,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方便教师进行自我教学效果检查、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四)有利于常规教学管理和教学能力考评

教学管理部门可阶段性地监控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果,是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五)有利于营造良好学风

课程形成性考核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也使学生减少了违纪作弊的想法和行动。

(六)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把学习过程的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的结果相结合,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三、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法

(一)分阶段考核

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安排,把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阶段:理论知识考核、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应用考核。

1.理论知识考核。时间安排在整个教学时间的前三分之一,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基本技能考核。时间安排在中期之后,主要考核学生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

3.综合应用考核。时间安排在期末,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总结、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考核的次数和质量评定。

(二)分层考核

对于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改革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既要考核高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要引导低层次的学生逐渐提高对自己学习的要求,并鼓励学生向新的要求挑战。

(三)分组讨论

对教学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

(四)自学记录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等方式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以及对难点、重点以及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根据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习指导,评价学生的进步并进行成绩的评定。

(五)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找到知识连接点,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知识迁移能力考核。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的思考

课程考核是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后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高校应大力开展课程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5: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8.在下列函数中可以作为分布密度函数的是(B). A.3sinx,xf(x)220,其它3sinx,0xf(x)20,其它 B.sinx,0xf(x)20,其它sinx,0x0,其它

C.D.f(x)

9.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f(x),分布函数为F(x),则对任意的区间(a,b),则P(aXb)(D).

ba A.F(a)F(b)B.F(x)dx C.f(a)f(b)D.f(x)dx

ab10.设X为随机变量,E(X),D(X)2,当(C)时,有E(Y)0,D(Y)1. A.YX B.YX C.YX D.YX2

(二)填空题

⒈从数字1,2,3,4,5中任取3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则这个三位数是偶数的概率为.

522.已知P(A)0.3,P(B)0.5,则当事件A,B互不相容时,P(AB) 0.8,P(AB) 0.3 .

3.A,B为两个事件,且BA,则P(AB)PA.

4.已知P(AB)P(AB),P(A)p,则P(B)1P.

5.若事件A,B相互独立,且P(A)p,P(B)q,则P(AB)pqpq.

6.已知P(A)0.3,P(B)0.5,则当事件A,B相互独立时,P(AB) 0.65,P(AB) 0.3 .

07.设随机变量X~U(0,1),则X的分布函数F(x)x1x00x1. x18.若X~B(20,0.3),则E(X) 6 . 9.若X~N(,2),则P(X3)2(3).

10.E[(XE(X))(YE(Y))]称为二维随机变量(X,Y)的 协方差 .

(三)解答题

1.设A,B,C为三个事件,试用A,B,C的运算分别表示下列事件:

⑴ A,B,C中至少有一个发生;

⑵ A,B,C中只有一个发生;

⑶ A,B,C中至多有一个发生;

⑷ A,B,C中至少有两个发生;

⑸ A,B,C中不多于两个发生;

⑹ A,B,C中只有C发生.

解:(1)ABC(2)ABCABCABC(3)ABCABCABCABC(4)ABACBC(5)ABC(6)ABC

2.袋中有3个红球,2个白球,现从中随机抽取2个球,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⑴ 2球恰好同色;

⑵ 2球中至少有1红球.

解:设A=“2球恰好同色”,B=“2球中至少有1红球”

P(A)C3C2C5222311025 P(B)C3C2C3C521126310910

3.加工某种零件需要两道工序,解:设A1“产品由甲厂生产” A2“产品由乙厂生产” A3“产品由丙厂生产”

B“产品合格”

P(B)P(A1)P(B|A1)P(A2)P(B|A2)P(A3)P(B|A3)

0.50.90.30.850.20.800.865

5.某射手每发命中的概率是0.9,连续射击4次,求:(1)恰好命中3次的概率;(2)至少命中1次的概率

解:这亇问题可以看作伯努利概型,即假设射手每次射击都是相互独立的,每次的命中率保持不变.设事件Ai ={恰有i次命中},(i=0,1,2,3,4),B={至少命中1次}.(1)由伯努利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得

31P(A3)=C3=0.2916.0.9.0.14(2)P(B)=1-P(A0)=1-C0.0.90.0.14=1-0.0001=0.9999 46.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为

00.110.1520.230.340.1250.16 0.03试求P(X4),P(2X5),P(X3).(形考作业上题目是错误X的概率分布应改为上式)解:

P(X4)P(X0)P(X1)P(X2)P(X3)P(X4)0.10.150.20.30.120.87P(2X5)P(X2)P(X3)P(X4)P(X5)0.20.30.12P(X3)1P(X3)10.30.7

0.10.72

7.设随机变量X具有概率密度

2x,0x1f(x)

其它0,试求P(X解:P(X14112),P(114X2)1.

12)2f(x)dx202xdxx22014

1516P(X2)214f(x)dx1142xdxx2114

2x,0x18.设X~f(x),求E(X),D(X).

0,其它 解:E(X)2xf(x)dx210x2xdx23x310x23

12E(X)xf(x)dx2210x2xdx1224410

D(X)E(X)[E(x)]221()2318

9.设X~N(0.6,0.42),计算⑴P(0.2X1.8);⑵P(X0). 解:

P(0.2X1.8)P(1X0.60.4X0.60.43)(3)(1)0.9987-0.1587=0.84 P(X0)P(1.5)1(1.5)10.93320.0668

10.设X1,X2,,Xn是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已知E(X1),D(X1)2,设Xn1nXi,求E(X),D(X).

ni1解:E(X)E(D(X)D(1nn1ni1Xi)1nE(X1X2Xn)1n[E(X1)E(X2)E(Xn)]

1nn1n1n2

D(X1XXn)1n2i1Xi)2[D(X1)D(X2)D(Xn)]

篇6:电大创新教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2小题)

1、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2。

二、单项选择题(13小题)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A)A、提高国民素质B、贯彻教育方针C、培养四有新人D、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2、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A、教学创新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弘扬人的主体性

3、创新过程的工作系统是(C)A、创造欲、责任心B、创新思维C、创新能力D、创新情感

4、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中,(A)要求教师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A、综合优化原则B、参与性原则C、价值性原则D、对象性原则

5、(A)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 A、感知B、概念C、命题D、推理

6、根据两个事物间有一定的相似点,进行联想思考叫(B)A、联想B、相似联想C、想象D、对比联想

7、根据事物之间在形状、结构、性质、作用等某方面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特点,进行联想,引发出某种新思考、新设想叫(D)

A、相似联想B、再造想象C、原创想象D、对比联想

8、(C)是对事物之间的这样或那样的联想,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联想。A、对比联想B、相似联想C、连锁想象D、再造想象

9、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B)A、联想B、想象C、相似联想D、再造想象

10、(B)是不以现成的描述为依据,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塑造出全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A、相似联想B、原创想象C、再创想象D、连锁想象

11、(D)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的一种思维特征。A、思维B、多向思维C、纵向思维D、横向思维

12、一种让思路不受任何限制地向四面八方任意展开的辐射性思维方式是(C)A、集中思维B、逆向思维C、发散思维D、多向思维

13、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起点(A)则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内核。A、创造性思维B、发散思维C、集中思维D、逆向思维

三、多项选择题(11小题)

1、以下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中正确的有:(ABD)A、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B、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C、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理论,但不是教育实践D、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E、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2、素质教育具有下列的特点:(ABCD)A、全民性B、主体性C、差异性D、前瞻性E、创新性

3、目前,人们在对创新一词的理解上,通常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AB)A、社会价值的创新B、个人价值的创新C、学习创新D、思维创新E、教育创新

4、以下关于教学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有:(ABCDE)A、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B、教学创新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C、教学创新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和细化D、教学创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E、实施教学创新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教学创新主张在教学中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ABC)A、参与学习B、主动学习C、创造地学习D、积极学习E、发挥想象

6、如何理解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一观点。(ABC)A、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B、实施教学创新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C、实施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展D、实施教学创新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E、实施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有(ABCD)A、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B、心理科学基础 C、教育科学基础D、教育实践基础E、党的教育方针

8、以下哪些联想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并可以引发人们对一事物的多种想象(ABC)

A、相似联想B、对比联想C、连锁联想D、相关联想E、形象联想

9、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层次(AB)A、能够独立完成智力任务的水平B、“最近发展”水平C、独立学习水平D、一般知识水平E、全面发展水平

10、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有(ABC)A、流畅性B、变通性C、独特性D、多维性E、相关性

11、下面对于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ABCDE)A、发散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而集中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C、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 D、发散是为了集中,集中是发散的开始 E、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四、名词解释:(2小题)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五、简述题:(5小题)

1、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中小学教学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应确立哪些创新性的教学原则。

3、简述教学创新有哪些理论依据?(以上答案要点详见第一章内容详解)

4、试举例说明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5、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上答案要点参见第二章内容详解)

创新教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一、填空题(2小题)

1、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从智力因素上说,主要源于三大障碍: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思维障碍;从非智力因素上说,也常出现 动力障碍、意志障碍、行为习惯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8小题)

1、指导——自学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是(A)A.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学B.学会和会学C.听课与教学D.辅导与发现

2、指导——自学教学方法中的信息流程表现为:(C)A.教师—→学生B.学生—→教师C.教师—→学生D.学生—→学生

3、指导——自学教学方法中的教师充当的角色是(A)A、认知的引路人B、学习的指导者C、控制者D、知识的构建者

4、提问——讨论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A)A、问题的设计者B、学习的辅导者C、知识的构建者D、认知的引路人

5、创新性的提问——讨论教学方法中的信息流程表现为(D)A.、学生—→教师B.、教师—→学生C、学生←→教师D、学生←→教师←→学生←→学生

6、(A)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 A、教师的创新意识B、学生的创新意识C、创新精神D、创新能力

7、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为师之道应是(D)A、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B、互相尊重C、互相信任D、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

8、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称这种执着追求而成真的现象为(B)A、期望效应B、皮格马利翁效应C、心理认同D、需要效应

三、多项选择题(7小题)

1、创新性的指导——自学教学具有的主要特点有(ABCDE)A、教师是问题的创造者,而不是最后的解决者 B、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点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引向深入,并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生自学的发展。

C、教师的指导功能集中表现在组织学生自学上 D、学生的自学进程是在教师有条不紊的指导控制之下进行的 E、不仅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2、提问——讨论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上具有明显作用,主要体现在:(ABC)A、教师的提问都是针对自己本课堂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 B、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通过提问后的讨论,使学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D、其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思想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E、其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趋向于科学化

3、引导——探究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的(AB)A、探究学习理论B、现代心理学中的反审认知理论C、教育科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E、社会学

4、质疑——发现教学有这样的一些优点,主要表现为(ABCD)A、能充分地利用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B、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换 C、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的自学能力 D、有助于学生更加长久地保持和记忆教学知识点 E、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5、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为此应做到(ABCD)A、多一点理解和尊重B、多一点信任和支持C、多一点表扬和鼓励 D、多一点温暖和体贴E、多一点爱护和关心

6、教育心理学认为参与并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有(AB)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C、认知因素D、思维因素E、创新能力

7、创造优质课需要强化“精品”课意识,为此,应重视以下方面的优化与创新(ABC)A、教学内容B、教学形式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E、教材

四、简答题(5小题)

1、联系教学实际,阐述指导——自学教学的优缺点。

2、联系教学实际,比较引导——探究与质疑——发现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并说明其各自的创新要点及其在教学时间中的意义。

3、名词解释:指导——自学教学 提问——讨论教学 引导——探究教学 质疑——发现教学

(以上答案要点参见第三章内容详解)

4、简述教师创优质课的措施。

5、试分析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应注意的问题。(以上答案要点参见第四章内容详解)

五、简述题

试从理论和实际上,阐述教育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和发展人的个性上的认识(教材P4~6)

创新教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

一、填空题(5小题)

1、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点有

1、善于质疑,有自信心、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2、创新性学习方法有

2、自主性、探索性、未来性三方面的特点。

3、建立创新目标,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可以从

3、学习成绩、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

4、教学创新评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4、全面性、个体性、动态性。

5、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指标有

5、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二、单项选择题。(6小题)

1、根据创新的需要而选修知识,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不学,直接进入创新入门。这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方法,我们称之为(1)A)

A、直接式学习法B、间接式学习法C、模仿式学习法D、自学法

2、(2)C)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以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

A、直接式学习法B、模仿式学习法C、探源索隐学习法D、创新性阅读法

3、我国传统教学的基本特点是:(3)D)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创新教育D、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4、构建创新性教学观的核心是(4)B)A、注重掌握“为什么”的知识B、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C、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D、“四个”学会

5、(5)C)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体现。A、创新意识B、创新情感C、创新能力D、创新思维

6、教学创新评估的焦点应放在(6)B)上,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A、教师主体B、学生主体C、教师、学生双主体D、教材

三、多项选择题。(9小题)

1、创新型学生具有与一般学生不一样的个性,主要体现在:(1)ABC)A、善于发现别人忽视的车两B、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立性C、坚韧性 D、创新意识E、与众不同的性格

2、创新型学生的学习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2)ABCD)A、善于质疑B、有自信心C、勤于思考D、勇于创新E、理论联系实际

3、创新性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在怎样才能达到自主性地学习这个问题上我们普遍认为,要求学生做到:(3)ABCD)

A、具有较强的自觉性B、不断增强主动性C、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D、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性E、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4、未来性是创造性学习方法的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ABCDE)A、能够有准备的学习B、能够有选择地学习C、能独创性地学习D、对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 E、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5、在如何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5)ABCD)A、具有创新意识B、学会提出问题C、养成学习习惯D、要从科研起步E、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6、创新性学习指导在内容上包含两个层次(6)AB)A、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指导B、创新性学习方法与技能的指导C、记忆知识 D、理论联系实际E、自我意识

7、创新性学习指导的方法要求教师在进行指导时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那就是(7)ABCD)A、学习指导与优化教学方法相结合B、学习指导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 C、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D、学习指导与实际相结合 E.学习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8、“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内涵作了界定,并将其区分为:(8)AC)A、是什么B、为什么C、怎么做D、谁E、哪里

9、动态性原则是教学创新评估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是:()A、评估标准是发展变化的B、评估时间是随机的C、评估过程是动态的 D、评估内容涉及诸多方面E、评估人的选择上进行了充分考虑

四、简答题(4小题)

1、谈谈如何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

2、谈谈创新性学习指导的方法有哪些?(以上答案要点参见第五章内容详解)

3、如何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4、简述教学创新目标的涵义。

五、名词解释:(3小题)

教学创新教学质量评估教学创新评估

(以上答案要点参见第六章内容详解)

创新教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3小题)

1、(A)是指以一个学校为基本单位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教学创新模式。A、整校制B、分校制C、单校制D、一校制

2、学校领导者关于学校发展的根本看法中,最核心的发展观应是(B)A、发展是硬道理B、以创新求发展C、以质量求生存D、以效益求发展

3、教学创新要求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应该确立的首要的质量标准是(D)A、分数B、知识量C、思维品质D、身心健康

二、多项选择题(3小题)

1、校长在学校实施教学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A、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宣传动员者 B、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组织领导者 C、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检查督促者 D、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执行者 E、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指导者

2、学校管理为教学创新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个统一:(ABC)A、目标、意志和行动的统一B、条件、任务和荣誉的统一C、发展、成果和效益的统一D、计划、控制和实际的统一 E、时间、空间和人的统一

3、教学创新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社会评价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主要体现在(AB)A、“分数”与“能力”之争B、人才的“去”、“留”之争 C、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之争D、分数与素质之争 E、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争

三、简述题(2小题)

1、为什么说教学创新不仅是学校而且是全社会的事情?

2、学校如何与政府、社区和家庭协同实施教学创新?(答案要点参见第七章内容详解)

四、论述题(2小题)

1、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什么?(答案要点参见第四章内容详解,联系实际回答,要有创新观点。)

2、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堂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答案要点参见第二章内容详解)创新教学……期中辅导信息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__、__、__。

2、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从智力因素上说,主要源于三大障碍: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思维障碍、__、__、__;从非智力因素上说,也常出现动力障碍、意志障碍、行为习惯障碍__、__、__三种障碍。

3、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善于质疑,有自信心、勤于思考、勇于创新__、__、__、__。

4、建立创新目标,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可以从学习成绩、创新人格、创新能力__、__、__等方面入手。

5、教学创新评估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全面性、个体性、动态性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主可指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在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培养构成创造力所需要的一些特质。

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A)A、提高国民素质B、贯彻教育方针C、培养四有新人D、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2、创新过程的工作系统是(C)A、创造欲、责任心B、创新思维C、创新能力D、创新情感

3、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中,(A)要求教师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A、综合优化原则B、参与性原则C、价值性原则D、对象性原则

4、根据事物之间在形状、结构、性质、作用等某方面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特点,进行联想,引发出某种新思考、新设想叫(D)

A、相似联想B、再造想象C、原创想象D、对比联想

5、(B)是不以现成的描述为依据,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塑造出全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A、相似联想B、原创想象C、再创想象D、连锁想象

6、(D)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的一种思维特征。

A、思维B、多向思维C、纵向思维D、横向思维

7、如果说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起点,(A)则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内核。A、创造性思维B、发散思维C、集中思维D、逆向思维

8、指导——自学教学方法中的教师充当的角色是(A)A、认知的引路人B、学习的指导者C、控制者D、知识的构建者

9、(A)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 A、教师的创新意识B、学生的创新意识C、创新精神D、创新能力

10、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称这种执着追求而成真的现象为(B)A、期望效应B、皮格马利翁效应C、心理认同D、需要效应

11、(C)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以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

A、直接式学习法B、模仿式学习法C、探源索隐学习法D、创新性阅读法

12、(C)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体现。A、创新意识B、创新情感C、创新能力D、创新思维

13、教学创新评估的焦点应放在(B)上,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A、教师主体B、学生主体C、教师、学生双主体D、教材

14、学校领导者关于学校发展的根本看法中,最核心的发展观应是(B)A、发展是硬道理B、以创新求发展C、以质量求生存D、以效益求发展

15、教学创新要求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应该确立的首要的质量标准是(D)A、分数B、知识量C、思维品质D、身心健康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中正确的有:(ABD)A、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 B、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C、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一种教育理论,但不是教育实践 D、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E、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2、以下关于教学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有:(ABCDE)A、教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B、教学创新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C、教学创新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和细化 D、教学创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 E、实施教学创新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创新主张在教学中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ABC)A、参与学习B、主动学习C、创造地学习D、积极学习E、发挥想象

4、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主要有(ABCD)A、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B、心理科学基础C、教育科学基础D、教育实践基础 E、党的教育方针

5、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有(ABC)A、流畅性B、变通性C、独特性D、多维性E、相关性

6、创新性的指导——自学教学具有的主要特点有(ABC)A、教师是问题的创造者,而不是最后的解决者 B、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点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引向深入,并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学生自学的发展。

C、教师的指导功能集中表现在组织学生自学上 D、学生的自学进程是在教师有条不紊的指导控制之下进行的 E、不仅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也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7、质疑——发现教学有这样的一些优点,主要表现为(ABCD)A、能充分地利用和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B、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换 C、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的自学能力 D、有助于学生更加长久地保持和记忆教学知识点E、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8、创新型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ABCD)A、善于质疑B、有自信心C、勤于思考D、勇于创新E、理论联系实际

9、在如何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BCD)A、具有创新意识B、学会提出问题C、养成学习习惯D、要从科研起步E、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10、校长在学校实施教学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A、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宣传动员者 B、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组织领导者C、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检查督促者 D、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执行者E、校长是学校实施教学创新的指导者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什么?

2、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堂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

1、参考第四章内容,联系实际回答。答案不求一致,若有创新观点,并能自圆其说者,可酌情给予高分。

上一篇:军训开幕式简讯8.2下一篇:初三学生中考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