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尔基艰苦读书的故事

2024-05-13

有关高尔基艰苦读书的故事(精选7篇)

篇1:有关高尔基艰苦读书的故事

高尔基读书的故事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散文诗名篇《海燕》等。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十一岁时,高尔基被送到绘画师的家里工作。(这是第二次进绘画师的家了。第一次由于不能忍受那里非人的待遇,只好逃了出去,到了伏尔加河的‚善良号‛轮船上当洗碗工人。)在那里,他的工作比以前更加繁重。主人严禁他读书,看书要受惩罚,书要被没收。但是高尔基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当晚上人们睡熟之后,他便偷偷地拿出书来看。没有灯,他就借用神龛上长明灯的光亮,有时还点上一支小蜡烛,读得津津有味。绘画师的母亲是个守财奴,她把家里的蜡烛数得一清二楚,并且量好了尺寸,一发现短少,就揪住高尔基痛打一顿。高尔基没有办法,只好用铜锅映着月光来读书。他读书非常专心,有一次不慎烧坏了茶炊,老太婆就用木棍把他毒打了一顿,木柴上的小刺扎进了高尔基的皮肉里,使他疼痛难忍,人们只好把他送进了医院。

高尔基读书的故事

有—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面帮助我在—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lO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lO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篇2:有关高尔基艰苦读书的故事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

“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 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的权利。

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 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鲁迅

篇3: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 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就是摘录式笔记, 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储存语言,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 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 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 和缩写差不多, 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 只是读书纪要, 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学写读书笔记, 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 养成随读随写,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 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 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 是一种综合训练,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 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 更有效益。所以, 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 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 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 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 比如怎么读, 遇上什么问题,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 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 确定详略, 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 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 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 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 但是, 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写读后感, 跟阅读一样, 也要分辨主次, 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 概述要点, 抒写体会这三要素, 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 以表述感受为主, 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 读是前提, 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 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 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 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 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 一般不会凭空而论, 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 述感太少, 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 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 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 喧宾夺主, 详略失当。因此, 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 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 引述要准确精练, 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 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 力求摘录准确, 提要精练, 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 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 联系实际, 开动脑筋, 生发感想, 力求想得深广一些, 活络一些, 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 但是, 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 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 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 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 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 或做资料索引, 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 上课才能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精华, 或思想内容上的, 或表达形式上的, 掌握教学的重点, 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心中没有重点, 什么都讲, 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 什么都写, 到头来文章平平, 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 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 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 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4:高尔基的读书观

可是同一个高尔基,在给画家列宾的信里却又说:“我,一个人,是不满意我自己,一个作家的,因为我读书太多,而且书劫夺了我的灵魂。由于读书,我丧失了大量独特的、我自己的东西,我从大自然那里专门赋有的东西。成为作家之后,我就开始自信:我在自己的思想上是不自由的,正如其他许多作家一样;我有时所运用的事实和思想,都是我从别人书中拾取来的,而不是自己凭自己的心灵直接体验来的。这是十分令人难受的。”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读书多了反倒有害吗?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此,还是在一般情况下全都如此呢?

这封信写于一八九九年,高尔基只有三十一岁,前一年刚刚出版两卷本的短篇小说集,是俄罗斯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他由于刻苦自学,从流浪汉成为职业作家,应该说辉煌的创作前程刚刚开始。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读过的大量书籍,在他的头脑中搅在一起,他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很好地消化它们,因而在当时产生这样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苦恼,这种不甘于随波逐流、因袭前人的苦恼,使他高出于当代流行的作家之上。他在探索,在追求,在找寻自己的路。在诉说了上述的苦恼之后,接下来他在信中又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与阐述:“一个人用反射过来的光亮去照耀东西,是不是很好呢?是不很好的。我以为,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上是自由的,必须仅仅是代表自己、为了自己、关于自己才说话的,同时对自己所说的一切都要负责。当一个人被别人问道:你怎样有这个或那个思想的,而他答道:我是从这个那里拾取来的——这实在是不好的。……我所以不喜欢我们的当代文学,还因为它的悲观主义。生活并不象人们在书中所描画的那样糟糕,生活是更光明的。生活中的人比书里的好些,甚至比有才华的书里的好些。”(引文中的着重点都是原有的)

篇5:有关读书的真实故事:读书,真好

旁边的桌子上坐着一对母子,母亲抱着一本《格林童话》,阿姨的眼里充满慈爱,幽幽长发披在肩上,那小男孩吮吸着手指,咧开小嘴,无比的快乐,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紧紧地盯着插图,痴痴地笑着。

阿姨抱着男孩,一字一句清楚地而缓慢地读给他听,像涓涓细流静静流淌。有时几个好句子还要反复读上几遍,当听到精彩时刻,小男孩就迫不及待地问:“还有呢,还有呢!”阿姨总是耐心地摸着小男孩的头,依旧用深情的声音读着,时而还用手指指着读,小男孩也读得入了迷,跟妈妈一起小声地读了起来。在读到开心得情节时,他总是嘴角上扬哈哈大笑,这或许是对白马王子的夸赞;在读到伤心情节时,他总会露出苦瓜脸,抱着妈妈,这或许是对小人鱼的叹息;在读到精彩之处时,他会总会拍着小手,发出欢呼。这或许是对渔夫的臭骂,对比目鱼重获自由的欢呼。阿姨也在那儿时笑时愤,眉眼弯弯。

读书者是宁静的,他可以抛开世俗凡物,甚至可以抛弃自己,沉浸在书中,去追求心灵的宁静。

岁月静好,光影蹁跹,幸福如此简单。

作者|五(2)班匡郭妍

篇6:有关古人读书的故事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下面总结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囊萤照读:车胤

凿壁借光:匡衡

悬梁苦读:孙敬 刺股苦读:苏秦

映雪夜读:孙康

手不释卷:吕蒙 警枕砺勤:司马光

牛角挂书:李密

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

隔篱就读:贾逵

埋头读书:狄仁杰 铁杵磨针:李白

开窗苦学:李铉

破庙读书:沈约 燎发读书:陈寿

勤学不倦:白居易

画虎入虎山:厉归真 偷读定林寺:刘勰

苦读:林则徐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篇7:有关读书的睡前故事

这是我的小主人,是一名中学生,每天晚上她都坐在我的身旁写作业,我也很喜欢陪着她。

我这里年龄最大的就是“字典”,它是最早被放在我的身上的。在小主人上小学时,一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都会踮着脚尖,使劲的伸着小手够我身上的字典。但我可能太高了,她每次够时都憋得小脸通红,皱着眉头,最后无奈的急匆匆的找妈妈来拿,那时的她真可爱呀,让人哭笑不得,我真想弯弯身子让她一伸手就拿得到。

就在小主人上小学时,我就与她有了深厚的友谊。至少我觉得是这样。

突然有一天,她兴冲冲的回到家,换上了一件不同的校服,至今我都忘不了当时她满脸的喜悦与兴奋,我明白,小主人她升初中了。我也替她高兴,到了初中学业就重了不少,那我和小主人的接触就更多了,我们的友谊就更加深厚了吧……

可是,我好像想错了。

小主人有了一个新的朋友——手机。那是一个很狡猾阴险的家伙,在小主人面前就是一副很乖的样子,她一走,就露出了挑衅的笑容,面对着我。

小主人自从上了初中后,晚上也会有不认识的字词,但是她没有像以前那样,从我的身上拿出字典,而是随手掏出了一部手机开始在屏幕上点着什么,最后比着写下词语的意思。小主人长得明明比以前高了很多,一伸手就可以够得到我身上的字典啊,她为什么却非要用手机呢?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小主人升入了初二。她好像一年都没有再跟我交流了,没有跟我玩了。

初二刚开学的时候,妈妈把那个破坏我和小主人友情的手机拿走了,我亲眼看着她将手机的电池拿了出来,那嚣张的家伙终于走了,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狼狈的很呢。可小主人却不是很开心,虽然不情愿但她还是听了妈妈的话。

过了两天,我正在打个小盹,忽然被一个熟悉的声音惊醒,“字典,字典在哪呢?”是小主人!在那呢,在那呢,字典,就在你小时候最熟悉的地方啊……“呼。”小主人拿出字典,吹了吹它身上的灰尘,翻开了有些陈旧的书页。这才发现,字典它身上的灰尘已经这么多了啊,自己的身上也有了灰尘。

现在,我和小主人又多了交流,尽管不是每天,但我已经很满足了,至少她没有忘记我。

上一篇:歌颂我的老师作文800字下一篇:电力施工作业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