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2024-05-08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精选6篇)

篇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国质检特函〔2007〕910号

关于印发《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规则(试行)》和《特种设备重点

监控工作要求》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现场安全监察行为,开展特种设备重点监控,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有关规定,质检总局制定了《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报告。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七日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行为,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质监部门)对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下同)单位、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含气瓶充装单位,下同)实施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第三条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全面检查,是指按照本规则规定的检查期限、检查项目、检查内容,对被检查单位进行的全项目检查。

专项检查,是指针对具体情况,对被检查单位实施的特定项目检查。

第四条 实施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应当有2名以上持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证书的人员参加;根据需要,可以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参与检查(以下统称检查人员)。

第二章 全面检查 第五条 对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的全面检查,由省级质监部门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

全面检查的特种设备生产单位的数量,每年不得少于本辖区取证单位总数的15%-25%,并重点安排群众举报投诉或者取证未满1年的生产单位进行检查。

第六条 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全面检查,由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质监部门制定计划,并由市、县级质监部门分级组织实施。

每年全面检查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数量,由各省级质监部门确定。其中,属于重点监控设备或者当年发生过事故以及管理混乱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每年全面检查次数不得少于1次。

第七条 全面检查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内容,按照《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附件1)、《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监督检查项目表》(附件2)的规定执行。

其中,对在用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检查实行抽查方式,对一个使用单位,其每类在用特种设备至少抽查1台。

第八条 实施全面检查时,发现被检查单位存在其他违法、违规问题时,应当一并予以检查,并作为全面检查的增加内容记录在案。

第三章 专项检查

第九条 特种设备专项检查包括:安全监察机构接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报告的重大问题的检查、专项整治检查、节假日检查、重大社会活动检查、上级交办事项的检查以及举报投诉检查等。

第十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时,发现以下重大问题之一的,应当填写《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发现重大问题告知(报告)表》(见附件3),并在检验当日告知受检单位,并同时报告受检单位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安全监察机构和县级质监部门:

(一)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重大问题。1.未经许可从事相应生产活动;2.不再符合许可条件; 3.拒绝监督检验;

4.产品未经监督检验合格擅自出厂或者交付用户使用。

(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重大问题。1.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 2.未办理使用登记; 3.使用报废的特种设备; 4.使用存在故障、异常情况经责令改正而未予改正的特种设备;

5.使用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6.使用未经定期检验的特种设备; 7.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第十一条 特种设备专项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实施:

(一)对检验机构报告的重大问题的专项检查,由县级质监部门实施检查。未设立县级质监部门的地方或者县级质监部门无力实施检查的,由市级质监部门实施检查。质监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派出检查人员。

(二)专项整治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实施。

(三)节假日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安排实施。

(四)重大社会活动检查由各级质监部门按照同级政府的要求实施。

(五)上级交办事项的检查,按上级要求实施。

(六)举报投诉检查,由接到举报投诉的质监部门或者通知其下级质监部门在2个工作日内派出检查人员实施。第十二条 专项检查的检查项目、检查设备种类或数量,由实施检查的质监部门的安全监察机构针对实际情况,参照附件

1、附件2自行确定。

第十三条 专项检查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数量,不计入全面检查的被检查单位任务数量内。

第四章 检查程序

第十四条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程序主要包括:出示证件、说明来意、现场检查、作出记录、交换检查意见、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采取查封扣押措施、现场处罚和整改复查等。

第十五条 检查人员进入被检查单位,应当首先出示有效证件,向被检查单位说明来意。

第十六条 检查人员应当遵守被检查单位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自身和被检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

第十七条 检查人员有权行使现场检查权、查阅复制权和调查询问权。

被检查单位因故不能提供有关书证材料的,检查人员可以书面通知被检查单位后补。

被检查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检查人员进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场所检查,或者不予配合、拖延、阻碍正常检查,或者拒绝签字、签收相关文书的,可以认定为拒不接受依法实施的安全监察,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 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项目、内容、发现的问题等及时作出记录,填写《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原始记录表》(附件4)。

检查原始记录表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放在案卷中。第十九条 检查人员将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处理措施等信息汇总后,制作《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记录》(附件5)。

检查记录应当由被检查单位参加人员和检查人员双方签字。签字前,检查人员应当就检查情况与被检查单位参加人员交换意见。

第二十条 有证据表明生产、使用的特种设备或者其主要部件不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或者在用设备存在以下严重事故隐患之一的,应当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一)使用非法生产的特种设备。

(二)使用的特种设备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装置失灵的。

(三)使用应当予以报废的特种设备或者不符合规定参数范围的特种设备的。

(四)使用超期未检或者经检验检测判为不合格的特种设备的。

(五)使用有明显故障、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或者使用经责令整改而未予整改的特种设备的。

(六)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的。当场能够整改的,可以不予查封、扣押。

第二十一条 查封、扣押可能引起被检查单位停产停业的,检查人员应当事先向本质监部门主管局长报告,并取得同意。

在用特种设备因连续性生产工艺等客观原因不能实施现场查封、扣押的,可由被检查单位在检查记录上说明情况,暂不实施查封、扣押,待被检查单位正常停用后予以查封、扣押。其间发生事故的,由被检查单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查封、扣押的期限为15天。因案情复杂等情况,需要延长查封、扣押期限的,应当报上一级质监部门批准,但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天。

第二十三条 检查时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检查人员应当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附件6),责令被检查单位立即或者限期采取必要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

(一)发现有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行为。

(二)发现有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为。

(三)发现在用设备存在事故隐患。

第二十四条 质监部门的检查人员通过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化系统或者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报告,发现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事故隐患的,可以不经过现场检查直接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

第二十五条 被检查单位在用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或者有以下严重违法行为的,经现场报告本质监部门主管局长同意或者经本质监部门案件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检查人员可以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责令使用单位停止使用特种设备:

(一)明知故犯或者屡次违规、违法的。

(二)妨碍监督检查的。

(三)转移、毁灭证据或者擅自破坏封存状态的。

(四)伪造有关文件、证件,或者作假证、伪证,或者威胁证人作假证、伪证的。

(五)发生一般及其以上事故(按新事故分级标准执行)的。

第二十六条 被检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检查的质监部门应当在3个工作日之内报告上一级质监部门:

(一)依法应当撤销、吊销或者暂停许可证书的违法行为。

(二)拒绝接受检查的违法行为。

(三)存在区域性或者普遍性的严重事故隐患。

(四)被检查单位对严重事故隐患不予整改或者消除的。

依法应当撤销、吊销或者暂停许可证书的,应当在检查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向发证机关寄送处理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据材料复印件。

第二十七条 接到下级报告的上一级质监部门,应当对所报告的问题在3个工作日内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对依法应当撤销、吊销或者暂停许可证书的违法行为,属于本机关发证的,依法予以处理,并督促下一级质监部门依法给予其他行政处罚。

(二)对拒绝接受检查或者不予整改、消除严重事故隐患的,指导下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直接对被检查单位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或者组织进行检查。

(三)对存在区域性或者普遍性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在指导下一级质监部门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在管辖的行政区域内全面组织排查、整治,认为有必要的应当报告上一级质监部门直至国家质检总局。

第二十八条 被检查单位存在本规则第二十六条第(二)、(三)、(四)项情形之一,需要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质监部门应当提出工作建议,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或者通知有关部门。

第二十九条 检查提出整改要求的,检查人员应当在整改期限届满后3个工作日之内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复查程序按照本章上述规定进行。

第三十条 发现被检查单位应受行政处罚的,现场处罚案件由检查人员按照《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当场实施处罚。立案处罚案件按照《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办理,其中,吊销(撤销)许可资格案件由发证质监部门的安全监察机构承办,其他立案处罚案件可以移交质监部门专职执法机构承办。

质监部门专职执法机构承办特种设备违法案件,负责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第三十一条 发现被检查单位或者人员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第三十二条 检查时发现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鉴定评审机构、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三条 被检查单位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可以记录在案;拒绝签收相关执法文书的,可以采取留置、邮寄、公告等方式进行送达。有条件的,可以采取邀请第三方作证、照相、录音、摄像等方式取证。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除本规则所附专用文书外,检查使用的调查笔录、通知书、查封扣押文书、封条、续页、案件移送书、送达回证等其他文书,一律使用质量技术监督执法文书。

第三十五条 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在检查及整改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检查信息录入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化系统。

第三十六条 检查收集的资料、制作的各类文书等证据,应当及时立卷存档。

第三十七条 本规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重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切实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规定,现就开展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重点监控设备范围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参照以下因素确定本省(区、市)的重点监控设备目录:

(一)发生事故后可能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后果的特种设备;

(二)重要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

(三)经检验判为限定条件使用的特种设备;

(四)关系国家重大经济安全的特种设备。

二、分级监管规定

对重点监控设备实行分级监管,分级监管范围由省级质监部门参照以下因素决定:

(一)设备使用单位的隶属关系;

(二)设备级别或者参数;

(三)地方质监部门的监管能力。

三、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义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运行。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督促使用单位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安全管理:

(一)建立完善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二)确定本单位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并逐台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

(三)确保重点监控设备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定期检验率100%;

(四)定期培训安全管理及作业人员;

(五)按规定对重点监控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校验;

(六)建立完善应急救援措施及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进行1次预案演练,并对演练情况予以记录;

(七)对经检验判为监控使用的重点监控设备,认真落实监控措施;未按规定整改的,不得带病运行。

四、地方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

各级质监部门应当对重点监控设备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确定本辖区重点监控设备名单,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

(二)建立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人;

(三)每年至少进行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四)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五)通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举报投诉等发现重点监控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发现使用单位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查处;

(六)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上一级质监部门以及有关使用单位报告或通报重点监控设备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

(七)省级质监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状况,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人民政府。

五、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义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重点监控设备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重点监控设备检验责任制,落实检验责任人;

(二)对使用单位按期申报定期检验的重点监控设备,确保检验率100%和检验工作质量;

(三)对未按规定报检的重点监控设备,及时发出检验通知书并抄送同级质监部门;

(五)对检验结果判为限定条件使用的重点监控设备,以及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重点监控设备,及时书面告知使用单位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六)对检验提出限期整改或者限定条件使用的设备进行跟踪,确认使用单位整改情况,发现未按规定整改或者未按限定条件使用的,及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七)发现重点监控设备使用单位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使用特种设备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立即书面告知使用单位改正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各省级质监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本要求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资料下载:  附件.doc

篇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施“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正确使用,精心维修保养”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定期检验率、隐患整改率、事故结案率符合规定要求,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

(一)三落实

“三落实”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含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核对其是否附有法规规定的相关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企业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地位,也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特大安全事故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予以责任追究。这些无疑对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根据情况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内,设置相应数量具有特种设备基础知识和安全技术,懂得法律法规、管理业务、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应急处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具体从事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2、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人员

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

(1)协助使用单位领导认真贯彻执行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2)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参加特种设备订购、设备进厂、安装验收及试车。

(3)组织制定或修订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对制度、规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5)编制特种设备的年检定期检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6)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应当向原登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销。

(7)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8)参加特种设备的事故抢救、调查、分析、报告、处理;

(9)协助有关部门对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技术培训、考核;

(10)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及技术资料的管理。

使用单位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

(1)贯彻贯彻落实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2)组织对作业人员技术培训和进行安全教育;

(3)参与制订制定或修订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4)对特种设备各项制度、规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督促检查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和定期检修计划的实施;

(5)解决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有关人员提出的问题,如不能解决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3、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各级岗位责任制。这是使用单位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有利于分清工作职责,确定各自的工作范围,便于实行技术责任、经济责任和安全责任考核。

(2)基本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特种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登记、备件管理、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技术档案 管理和统计报告等制度。这些制度的贯彻实行,奠定了使用管理基础工作。

(3)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制度。有安全检查、日常维护保养、检修、定期检验等。

(4)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这是保证正确使用特种设备,做到安全运行和维持正常生产(使用)的先决条件。

安全技术档案主要包括: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卡)。

(二)两有证

“两有证”是指特种设备要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要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1、特种设备凭证(或标志)使用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应当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 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2、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机动车辆等设备的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作业知识和事故应急处理知识,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使用单位要努力培养“四懂四会”(懂特种设备的结构、性能、用途、工作原理,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的作业人员。在特种设备运行过程中,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特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认真填写运行记录或工艺生产记录,严禁违章操作,拒绝执行违章的指挥。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及时采取安全规程规定的事故应急措施。

(三)一检验

定期检验是指经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接到使用单位提出的定期检验要求后,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的检验。通过定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和消除危及安全的缺陷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

使用单位应做到:

1、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上次检验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根据使用单位自身的特点,安排定期检验计划,确保检验工作如期实施;

2、检验时,要做到按计划的检验时间停车检验,并向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提供定期检验所需要的条件及资料,配合他们作好检验检测工作;

3、检验后,对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或存在问题的设备,已经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并达到合乎使用要求的,要及时办理有关注册、变更手续。凡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4、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四)正确使用

为达到特种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目的,应当正确确定特种设备使用条件,加强使用过程中技术要素控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超压、超温、超速、超负荷运转。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学校、幼儿园、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旅游风景区等公众聚集场所运行的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因此,使用单位更应采取措施保障作业人员能够正确使用特种设备。此外,还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设置安全隔离区和明显的安全标志,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五)精心维修保养

特种设备使用后能否经常保持完好状态,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达到安全经济运行,除了正确使用外,还必须精心做好日常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

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做出记录。使用单位在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

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和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自检、维修,并做出记录。

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用单位自己维护保养,另一种是具有相应资格的专业单位进行的维修保养(如电梯维修保养),必须经省级质监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维修保养活动。

使用管理安全要求及“明确并落实三方安全责任”:

1、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

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主体责任的内容:

(1)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

(2)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按《条例》规定申报注册登记;按期申报定期检验,不使用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设备;

(4)对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熟知管理制度,掌握操作规程,按章作业并持证上岗;

(5)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对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修保养,并定期检查;

(6)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使用年限的,应当及时予以报废,并办理注销手续;

(7)制定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适时演练;建立重点特种设备监控制度;建立事故报告制度,保证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相关部门,同时及时采取救援措施防止发生灾害,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

2、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

篇3: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一、接受、配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

《条例》明确对特种设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察, 可概括为设计、制造、安装、维修 (保养) 、改造使用、检验、使用等7个环节。其中, 设计、制造、安装已“先天”造就了特种设备的品质, 检验、维修和改造则是“后天”确保其功能的保障, 只有在使用环节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使用环节, 使用单位应严格执行《条例》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他们的重点工作是搞好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 实施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工作, 逐步建立使用环节的动态管理机制, 接受和配合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检查, 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水平。

二、履行定期检验义务

为及时发现和消除特种设备的缺陷隐患, 防止事故发生, 国家对其实施的是法定的强制性定期检验, 以达到延长使用寿命, 保证安全与经济运行的目的。因此, 使用单位应做到:

(1) 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 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单位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根据使用单位自身的特点, 安排定期检验计划, 确保检验工作如期实施。

(2) 主动与检验单位落实检验时间和有关的工作要求, 检验单位接到定期检验要求后, 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进行检验。

(3) 应按计划的检验时间停车检验。

(4) 检验后, 应针对特种设备技术状况和检验单位出具的检验报告, 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符合使用要求的, 及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 不得继续使用。出现故障或有异常情况时, 使用单位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 待消除安全隐患后方可重新使用。

三、实施使用管理要点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已涉及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 由于其结构、种类和工况条件、用途各不相同, 在各产业、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管理形式亦不尽相同, 管理工作基础也各有特点。但在使用与管理上, 都应以“一个夯实、二个求实、三个落实”、“正确使用”和“精心维修保养”作为工作的落脚点, 这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根本保障。

1.“一个夯实”的含义

“一个夯实”是指使用单位要夯实特种设备使用管理的基础, 即加强特种设备综合管理, 掌握特种设备的准确底数。对使用单位来说, 只有掌握各类特种设备的确切底数, 才能逐台进行管理, 避免产生漏洞。但在实际中发现, 一些单位存在着“底数不清, 参数不准”的情况, 特别是设备数量多、门类繁杂的单位, 设备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安装位置及登记牌号等内容都不一致, “张冠李戴”现象严重, 给注册登记和日常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为防止此类问题发生, 除了要认真贯彻《条例》及特种设备的法规、安全技术规范, 增强人们对特种设备管理的法制观念和相关知识外, 建议采用“表、证、档、账、标”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 “表”, 即《特种设备注册登记表》。使用单位应准确填写与注册登记设备属性一致的原始参数及内容, 管理人员应认真核对, 并将其生成电子文件, 报当地安全监察机构登记备案后存档。

(2) “证”, 即《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特种设备在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向直辖市或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记应当置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3) “档”, 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按照《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的要求, 档案内容应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 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定期检验建议和定期检查记录;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附属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应按单台独立成册, 按类别存放、记录和妥善保管, 避免损坏和丢失。

(4) “账”, 即《特种设备管理台账》。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管理台账》, 将本单位所有特种设备按其属性、类别、系统等记入台账。应详细记载设备名称、型号、出厂编号、注册登记牌号、安装具体位置和检验日期等内容, 便于日常查阅。

(5) “标”, 即《登记标志》、《安全检验合格标志》。按《条例》、《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要求, 对特种设备实行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制度, 并发放《登记标志》、《安全检验合格标志》。使用单位应按规定要求将其置于该设备的明显位置上。

2.“二个求实”的要求

“二个求实”是使用单位求实有否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求实有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 使用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 (以下统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 , 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考核合格, 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 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安全管理工作。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是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管理, 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 特种设备凭证使用。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分为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实施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和办理使用登记证, 是国家对特种设备使用采取行政管理和实施安全监察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行政规定, 逐台 (套) 使用登记, 促进使用单位合法使用特种设备。在使用登记时, 对安全技术状况较好, 没有缺陷危及使用安全的特种设备发放使用登记证, 从行政和技术上明确了使用单位在正常的工作和操作条件下, 可以使用该台 (套) 设备, 期间还要履行定期检验的义务。为使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除了对本体要求外, 还必须根据特种设备的各自特点, 装设必要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相关附属仪表, 并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保证其灵敏可靠和正常运行, 达到安全保护的目的。

(2)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人的因素决定一切, 任何机械、设备都离不开人的监视、控制和操作。因操作不当或违章操作引起的机毁人亡事故屡见不鲜。故此应对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和安全作业知识, 做到“四懂四会” (懂特种设备的结构、性能、用途和工作原理, 会使用、保养、检查和排除故障) 。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和安全规程, 认真填写运行记录或工艺生产记录,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严禁违章操作, 拒绝执行违章的指挥, 积极主动参与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 确保特种设备的正常使用与安全运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 应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3.“三个落实”的内容

“三个落实”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1)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党和国家历来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 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不仅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也会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 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此, 确保特种设备安全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人们:安全就是生产力, 安全就是效益, 没有安全, 生产力就不能发展, 社会就不能进步。

为进一步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法》中第五条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条例》第五条明确了“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

《安全生产法》和《条例》的实施, 对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进一步予以明确, 无疑对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这是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有利于分清工作职责, 确定各自的工作范围, 便于实行技术、经济和安全责任考核。

(2) 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 是做好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以国有集体经济为主, 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今天, 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已趋向多元化发展。对某种 (类) 特种设备而言, 拥有者可能是集团、有限责任制公司或个人, 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对不同的企业、组织或个人来说, 也有其不同的内容。就一般企业管理而言,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可以是专职的, 也可以是兼职的, 但必须遵循特种设备管理的一般原则, 协调好与生产安技、财务、劳资、教育培训等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做到既有明确的分工, 又要密切的配合, 能够共同推动和促进特种设备的使用实行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同时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内, 应根据本企业特种设备使用数量及技术状况, 指派相应数量具有特种设备基础与技术知识、懂业务管理、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具体从事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特种设备运营使用单位, 应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对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 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 可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3) 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随着现代化管理方法日趋完善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 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也越趋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各自的使用特点, 逐步探索和适应其运行规律, 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章制度, 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消除企业内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管理与生产之间的不协调因素, 有效克服不讲责任、职责、工作效率与经济效果的不良现象。因此, 科学地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逐项落实执行, 是管理好特种设备的重要条件和降低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

由于特种设备各有其特点, 使用范围广, 使用单位错综复杂, 从十几万人的特大型企业到个体私营业主, 管理层次和管理形式都有所不同, 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 但都应包括: (1) 各级岗位责任制。这是使用单位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 有利于分清工作职责, 确定各自的工作范围, 便于实行技术、经济和安全责任考核; (2) 基本工作管理制度。包括特种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登记、备件管理、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技术档案管理和统计报告等制度。这些制度的贯彻实行, 能够奠定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 (3)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应具有安全检查、维护保养、检验、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维修保养、改造、事故报告及接受安全监察等制度; (4) 操作规程。主要包括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这是保证正确使用特种设备, 做到安全运行和维持正常生产 (使用) 的先决条件; (5) 应急预案。建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 以及重点特种设备的监控制度, 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以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性事故与危害,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4. 正确使用

特种设备的存在价值在于使用, 而任何特种设备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特定的工作条件, 其使用寿命长短, 生产运行效率的高低, 又直接影响到使用价值。虽然特种设备一般都给定了初始的使用寿命范围, 但使用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特种设备的实际寿命, 影响到正常生产 (运行) 秩序和经济效益。主要措施有: (1) 正确确定使用条件, 加强使用过程中技术要素的控制, 严禁超压、超温、超负荷运转; (2) 合理制定操作规程和严格执行; (3) 合理选用安全保护装置, 确保灵敏可靠; (4) 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严禁违章作业。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学校、幼儿园、体育场馆、娱乐场所、旅游风景区等公众聚集场所进行作业, 可能危及公众安全的, 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 设置安全隔离区和明显的安全标志, 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防事故发生。

由于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运行伴随高度的危险性和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因此运营使用单位应做到: (1) 每天使用前, 应进行试运行和例行安全检查, 并对安全装置进行检查确认; (2) 应将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 (3) 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熟悉上述设施的相关安全知识, 并全面负责安全使用工作, 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会议, 督促、检查安全使用情况; (4) 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配备相应数量的营救装备和急救物品; (5) 乘客应遵守使用安全注意事项的要求, 服从工作人员的指挥, 工作人员应向游客讲解安全注意事项。

5. 精心维修保养

(1) 特种设备使用后能否保持完好状态, 提高使用效率, 延长使用寿命, 达到安全经济运行, 除了正确使用外, 还必须精心做好日常维修与保养工作。

(2) 特种设备维修保养, 是使用过程中自身的客观要求。鉴于特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 会因操作条件变化, 运动部件转动造成振动及运动磨损等, 导致技术状况发生变化, 甚至产生严重缺陷或隐患, 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势必影响正常运转或引发事故。所以, 做好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及时排除隐患或改善其使用状况, 既能防患于未然, 减少不必要损失, 又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 并作出记录。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处理。

(4)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和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检修, 并作出记录。

篇4: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思考

[关键词]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或设施,诸如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设施设备不断增加,特种设备数量和种类的比重逐渐加大。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对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稍有疏忽,就会给教师、学生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力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

一、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实验室也在不断兴建和扩建,进而致使实验仪器和设施增多,实验项目增加,一些如木材实验室常用的高压反应釜、物理化学实验室常备的各种气体钢瓶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常用的高压蒸气灭菌锅数量也相应增加。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甚至要接触到大型的起重机,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使用实验室的累积开放时间和实验室使用效率都明显地有所增加,实验室设备的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另外,电梯锅炉等非实验设施设备分布较为分散,管理权多划归后勤公司管理,管理人员业务的素质不高,人员情况复杂。归纳起来,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种设备分布分散,所属权相对独立,管理难度大;(2)各实验室设备精良,特种设备种类呈不断上升趋势;(3)特种设备所涉及的试验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4)实验室特种设备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5)电梯、锅炉、起重机等非试验设备的管理办法滞后;(6)无证上岗,甚至尚未经过培训和考核的人员擅自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现象较为普遍。

二、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表现主要有爆炸性事故、毒害性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电梯事故等。爆炸性事故是特种设备的常发性事故,主要易发生在锅炉及高压容器的使用过程中。毒害性事故大多发生在使用具有化学药品和有毒物质的设备的化工实验室。机械伤害事故主要易发生在有起重机、弧焊机等大型、高温或冲击运动机械设备的实验室。设备损坏事故主要发生在突然停电或电路故障有用电加热、存在机械高速运转设备的实验室。电梯在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舒适、快捷之余同时也存在着对人身安全的隐患问题,电梯突然停运、电梯突然自由下滑都会发生电梯事故。其他还有诸如气储罐及其压力管道泄漏,气瓶火灾等具体表现形式。

2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1)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转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想,觉得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投入大而产出小,认为特种设备和普通设备没有太大区别,不需要加以特别管理。而且普遍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所谓的重大安全事故不太可能发生,忽视了对设备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学院使用部门全体教师员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宣传。

(2)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的问题。很多高校安全工作由保卫处负责,但并没有明确的特种设备安全的责任单位,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保卫部门人员有限,没有精力分管全校几百台甚至更多的特种仪器设备每天的安全运转,而在保卫部门中配备精通各种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员又难度较大,无法实现对某些专业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另外,还表现在责任落实不够明确,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理。

(3)安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些员工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安装及维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种设备登记档案的建立,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事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他们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把关能力、科学监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些是出于安排人才家属的考虑,大多学历不高,有些是与原来专业知识不对口,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而有些人年纪较大,接受特种设备管理的能力本身有限。

三、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分析了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整体情况前提下,今后的工作要在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基础上,从注重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入手,切实做好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实现网络动态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教育。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的人、机、环三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所导致事故持续高居60%以上的比例。所以,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乃是管理工作重点努力方向。在教师方面,要求对实验室中所使用的特种设备操作规程非常熟悉,向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教授的第一课,应该是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教育课,在接下来的各项实验中,也都要贯穿安全知识的教育,避免学生在今后进行的实验或科研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引起安全事故。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应要求其克服麻痹思想,工作时间绝不能脱岗,在学生方面,进入实验室前就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流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在学校方面,应定期进行安全事故应急演习、演练,聘请专业人员讲解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和使用方法。

2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从设备招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维修等环节都要严格管理。要改变由保卫部门只负责事故后管理的简单模式,采取设备管理部门及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多部门联合,并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管理各阶段的职责,进行全程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各院(系)院长(主任)是本院(系)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院(系)的安全管理。各实验室主任是所属实验室安全

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学科可根据情况再设一个学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分级签定安全责任状,树立从上到下、安全事故人人有责的新观念。设立专门管理单位,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组织全校的特种设备安全培训工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工作。

3加强特种设备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培养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安全防护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每年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安排,组织几次特种设备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和集中学习,举办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及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对全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优秀的职工进行通报表扬、资金鼓励等多种奖励形式,促进职工的积极性,将其安全管理业绩直接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对于极少数不能胜任岗位的职工实行短期暂时下岗,到期后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聘任,形成一个可上可下的流动管理机制,使其产生危机感,责任意识逐步提升,从而促进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

4推行两级管理,实现网络化动态监管。特种设备应注重档案管理。两级管理有助于二级单位管理工作的细化和优化,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简化了校级管理部门的工作,保证了信息交流快速通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各二级管理单位应聘请相关专家对新购入的设备进行特种设备鉴定确认,确定为特种设备的仪器设备则要注册登记,详细记录和掌握特种设备的地址、设备名称、设备功能、设备台数、设备种类和使用单位的联系电话等,并及时上报设备管理等职能部门。应该建立特种设备的安全服务网络,对特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测,对不合格或故障设备作出迅速处理反应,校级职能部门对大型的新增特种设备如电梯、起重机等采购和安装进行监理,防止设备竟标压价和安装偷工减料等现象,以消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验收环节聘请专家对安装质量进行验收,形成双保险,保证投入使用后安全运行,设备运行中按照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标准,加强对保养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和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设备要坚决予以停用或拆除,处理不了的要报告当地政府以便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5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高校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应有章可循,除了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应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基本校情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不同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较为详细的日常检查维护的内容、范围时间及具体要求。规章制度是实践的总结,需要在实践中予以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全面贯彻现有条例的同时,对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事项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听取师生员工的反馈意见,使管理更具人性化,为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和更优质服务。

6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特种设备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只要使用特种设备就有危险,就有发生事故并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后果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及不同的救援预案,防患于未然,特种设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要立即组织指挥学生疏散,远离事故现场,力争无人员伤亡。并且,按照预案立即组织实施扑灭事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力争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遇有人员伤亡等情况,要做到事故应急救援不拖延、不推诿,并立即送伤员到医院进行抢救,有关单位负责人要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助工作,校设备管理部门、保卫部门要及时查明原因,发生重大的特种设备事故或当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不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时,应立即报警和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请求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指挥部给予支援,协助市有关部门处理事故和责任认定工作。

篇5: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

为加强对重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切实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规定,现就开展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重点监控设备范围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参照以下因素确定本省(区、市)的重点监控设备目录:

(一)发生事故后可能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后果的特种设备;

(二)重要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

(三)经检验判为限定条件使用的特种设备;

(四)关系国家重大经济安全的特种设备。

二、分级监管规定

对重点监控设备实行分级监管,分级监管范围由省级质监部门参照以下因素决定:

(一)设备使用单位的隶属关系;

(二)设备级别或者参数;

(三)地方质监部门的监管能力。

三、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义务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运行。各级质监部门应当督促使用单位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安全管理:

(一)建立完善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二)确定本单位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并逐台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

(三)确保重点监控设备使用登记率、持证上岗率、定期检验率100%;

(四)定期培训安全管理及作业人员;

(五)按规定对重点监控设备定期进行检查、维护、校验;

(六)建立完善应急救援措施及应急预案,每两年至少进行1次预案演练,并对演练情况予以记录;

(七)对经检验判为监控使用的重点监控设备,认真落实监控措施;未按规定整改的,不得带病运行。

四、地方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

各级质监部门应当对重点监控设备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确定本辖区重点监控设备名单,并将有关信息录入动态监管信息化网络;

(二)建立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人;

(三)每年至少进行1次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四)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五)通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举报投诉等发现重点监控设备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发现使用单位违法行为,应当及时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查处;

(六)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上一级质监部门以及有关使用单位报告或通报重点监控设备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

(七)省级质监部门应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状况,并上报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人民政府。

五、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义务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对重点监控设备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重点监控设备检验责任制,落实检验责任人;

(二)对使用单位按期申报定期检验的重点监控设备,确保检验率100%和检验工作质量;

(三)对未按规定报检的重点监控设备,及时发出检验通知书并抄送同级质监部门;

(五)对检验结果判为限定条件使用的重点监控设备,以及发现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重点监控设备,及时书面告知使用单位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六)对检验提出限期整改或者限定条件使用的设备进行跟踪,确认使用单位整改情况,发现未按规定整改或者未按限定条件使用的,及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

(七)发现重点监控设备使用单位违反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使用特种设备或者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立即书面告知使用单位改正并书面报告负责监管的质监部门。各省级质监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篇6: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一、许可项目名称

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资格许可

二、设定依据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十四条:“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的制造、安装、改造单位,以及压力管道用管子、管件、阀门、法兰、补偿器、安全保护装置等的制造单位,应当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活动。”

第十六条:“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的维修单位应当有与特种设备维修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及必要的检测手段,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相应的维修活动。”

三、申请条件

申请从事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取得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当地政府依法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件;

(二)有与安装改造维修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三)有与安装改造维修设备相适应的场地、设备、检测手段;

(四)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并能有效运转;

(五)有与安装改造维修范围相适应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并能有效执行;

(六)能够保证安装改造维修设备安全性能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

具体条件见有关安装改造维修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

四、实施机关

(一)下列特种设备安装、改造单位资格许可的受理、审批,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实施:

1.压力容器

大型压力容器的现场组焊由相应级别的制造单位进行。

2.电梯

随制造许可范围一同申请。

3.起重机械

随制造许可范围一同申请。

4.客运索道

5.游乐设施

随制造许可范围一同申请。

(二)下列特种设备安装、改造单位资格许可的受理、审批,由国家质检总

局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实施:

1.锅炉

2.压力容器

除大型压力容器的现场焊接由相应级别的制造单位进行外。

3.电梯

(1)随制造许可一同申请;

(2)只申请安装改造。

4.起重机械

(1)随制造许可一同申请;

(2)只申请安装改造。

5.大型游乐设施

(1)随制造许可一同申请;

(2)只申请安装改造。

(三)所有特种设备维修单位资格许可的受理、审批、发证,均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实施。

五、许可程序

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资格许可包括申请、受理、试安装改造维修、鉴定评审、审批、发证等程序:

(一)申请

申请安装改造维修资格许可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单位)填写申请书(申请书从相关网站下载,一式四份)向许可实施机关提出申请,并附以下材料(各一份):

1.依法取得的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当地政府依法颁发的登记、注册证件复印件;

2.安全技术规范需要的其他材料。

(二)受理

许可实施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受理的在申请书上签署受理意见,并返回申请单位。不同意受理的,向申请单位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三)试安装改造维修

按照规定需要准备试安装改造维修设备的,申请单位应当在受理后,进行试安装改造维修。

(四)鉴定评审

申请单位应当携带经批准受理申请资料,约请鉴定评审机构进行现场实地鉴定评审(鉴定评审机构由国家质检总局在相关网站上公布)。

鉴定评审按照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进行,鉴定评审机构在完成现场实地鉴定评审工作后,向受理机构出具鉴定评审报告。

(五)审批、发证

许可实施机关经过审查,履行审批程序,符合条件的颁发《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正、副本各一份)。不符合条件的,向申请单位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

国家质检总局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受理、审批的,以国家质检总局名义颁发许可证。

国家质检总局设立特种设备许可证办公室(地址、电话、电子邮箱在相关网站上公布),负责申请书的接受和许可证的发放。

具体程序见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

六、许可期限

(一)许可实施机关接到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工作,并将签署意见的申请书返回申请单位。

(二)鉴定评审机构在接到鉴定评审约请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安排,在3个月内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并在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后的3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评审报告报告。

(三)许可实施机关在接到鉴定评审报告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批准手续,并在10个工作日内颁发许可证。

(四)申请书被批准受理后,申请单位应当在1年内约请鉴定评审机构完成鉴定评审工作,大型设备可以延长至2年,否则应当重新办理申请受理手续。

七、许可增项

获证单位在其有效期内需要增加许可项目、种类、类别、品种等的,按照重新申请办理手续,但如果基本条件(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未发生变化的,可以不履行鉴定评审程序。

八、复查换证

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的有效期为4年,有效期满6个月前,应当按照许可申请的程序和要求办理复查换证。复查换证的具体要求见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

九、变更与延续

(一)获证单位因单位名称、地址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许可证的,应当填写变更申请书(在相关网站上公布),出具变更的相关证明,由发证机关换发许可证。

(二)获证单位在按照规定办理复查申请后,由于单位地址变更、改制、灾害、战争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需要延续取得的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许可有效期满30日前办理延续手续,但延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

十、收费依据

上一篇: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可以晨读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