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4-05-24

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通用6篇)

篇1: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XX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校园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用心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证明在物质礼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个性是此刻,校园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潜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必须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资料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到达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好处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潜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取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靠,帮忙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群众,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忙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构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群众意识。

3、高年级:帮忙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必须自我监督潜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用心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XX、9-20XX、8)(一)准备阶段:(20XX、9-20XX、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校园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二)实施阶段:(20XX、1—20XX、12)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三)总结阶段:(20XX、1—20XX、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xx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XX 课题负责人:XXX 课题组长:XXX 课题组成员:潘XX XXX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到达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校园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校园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和作用。

(二)从校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校园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校园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潜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此刻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校园的群众活动,封闭自我。此刻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群众活动表现也较用心。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此刻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礼貌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潜力和素质,校园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XX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修改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潜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校园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忙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校园开设了“知心姐姐 4

信箱”,学生能够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透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透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潜力。

(2)加强校园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校园教育效果,也是校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用心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XX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XX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XX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忙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职责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明白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忙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立刻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推荐,推荐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 5

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透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校园的基本单位,是校园的基层组织,校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透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校园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校园课题组与教导处一齐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应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校园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务必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透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校园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资料看,各科资料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能够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能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潜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用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理解教育。因此,优雅、洁净、礼貌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 6

理影响。今年校园用心建立“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秀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构成一种用心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仅提高潜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构成和发展。一方应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贴合心理教育的要求,校园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校园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透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忙。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此刻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持续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忙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构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校园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潜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校园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潜力和创造力。20XX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XX年10月校园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带给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用心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XXX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修改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透过讲座,参与校园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用心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XXX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忙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XXX的《父母就应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校园个别心理状态 8

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校园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透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校园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校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校园,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校园,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校园,市示范家长校园大观区科普特色校园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理解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校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校园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篇2: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如每年都不可避免的“高考作弊”、“金华火腿”“太仓肉松”事件等这些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据《北京晨报》报道,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了免受家长责骂竟将考卷“调了包”;另有一位平时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因为在期末考试中发挥不好,竟然逼迫家长给老师送礼以求得好成绩。当家长送礼未遂时,该生却怪罪家长“不舍得上礼”。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成都一小学的一次家长会上,全年级238人中竟有9名学生“聘请”了临时家长。而在我们身边,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道德习惯、诚信意识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其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诚实守信的意识。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诸如党内的腐败现象、社会上一些人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的存在,学生耳闻目睹,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少年儿童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使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固他们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教育他们从小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守法纪的人,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

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品德之优劣,事业之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打下的基础。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进行诚信教育,正是绝好的时期。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本学科教学的主旨在于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这其中作为公民最重要的素质之一的诚信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为本学科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研究有学科的必要性与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这些原因,要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中,乃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研究与实践,以此塑造初中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极其重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党中央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公民道德十条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中小学生守则》第九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六条: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3、儒家诚信思想。在儒家经典文献中,诚信问题一直备受历代儒生的高度关注。诚信是人立身之本,是做人之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论语》首篇《学而》中,孔子及其弟子反复地谈到“信”,足见孔子及其儒家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诚信,是现代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即生活即教育。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了学生诚信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道德层面目标: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及其良好的社会道德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实践“诚信”的自觉性。

2、行为层面目标:有效提高学生对“诚信”的道德情感体验,完成诚信品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让学生做到“三守”:守信、守时、守纪;“三诚”:诚恳、诚实、诚信;“三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三不”:学会做人不撒谎、自主作业不抄袭、诚实考试不作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出小学生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方案,做到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科层面目标:通过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效落实诚信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本校独有的诚信文化积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研究的预期目标为: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正确评价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培养出一支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而促进品德组全组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诚信道德内化的教育目标。在开展诚信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 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

 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时,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 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合作意识。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寓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诚信意识,指导学生自觉的诚信行为。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有效方法。

3、挖掘诚信教育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园文化积淀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辐射与指导作用,发掘校园的精神、制度、物质文化中诚信的内涵,整合学校内部的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实践领域实现诚信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优化、统一。

4、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践行诚信之道。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的诚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同样是教学相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为学生的行为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在诚信教育中关键要提升教师的诚信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全校1-6年级的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环境创设中,不断挖掘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践行诚信行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2、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作为个案,将课题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3、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诚信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诚信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诚信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在大量活动个案与实践资料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不断反思,积累经验教训,撰写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广泛宣传发动,浓厚舆论氛围

1、通过动员大会与主题班队会,让全体学生人人都知道“诚信教育” 的重大意义。

2、充分发挥载体功能,利用黑板报、专栏、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诚实守信”教育活动。

3、充分发挥德育队伍资源优势,关工委、校外辅导员、综治副校长等都是宝贵的德育资源,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潜移默化,更有助于提升宣传效果。

4、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使教育活动深入到班级、到学生、到家庭。

(二)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诚实守信的内容。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诚实守信的专题教育活动。

2、不仅德育课程中要重点突出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在其他相关学科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艺术等学科中也有机渗透诚实守信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环节上,教师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诚实守信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如语文学科进行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背诵古诗文,初步理解含义;中高年级会讲解,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受到我国传统美德熏陶,体会自己的行为,增强诚信意识。

班队会活动利用榜样激励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上门参观、走访、校刊文稿等形式,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要求教师与家长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情境体验,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三)抓好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效益。

师德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诚实守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用饱满的热情真诚地赞美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抨击各种不良的行为;要在以其广博的才学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人格与正义融入一言一行中,用楷模的力量去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启迪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让每位教师以良好的师德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表率和模范。

(四)开展多种活动,促进道德内化

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下优劣。诚实守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校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

1、召开“诚信从我做起”动员大会。号召全体师生诚实守信,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向全体师生提出课题要求。并向全体同学发出诚信倡议书。

2、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 1—6年级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 3—6年级开展以“诚信”为内容的手抄报制作比赛。 1—2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绘画比赛。 1—6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国旗下一分钟演讲。

3、通过班队会等活动进行诚信教育。班队会课信息量更集中,也是向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各班均举行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

4、将诚信教育活动作为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有效延伸,提高德育的整体性。

5、倡导班级每月评选“诚信之星”。学期末再从中评出学校“诚信之星”。并在校园进行宣传,形成榜样。

6、将学生的诚信表现列入星级班队评选之中,让教育常规化,日常化。

7、各班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8、各中队每学期都出一期“校园盛开诚信花”为主要内容的板报。

9、各中队每学期评选优秀“诚信少年”。

通过开展诚信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明理诚信的环境中,为他们人格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10、开展“诚信与税收”宣传活动。

为了进一步在校园内创设诚信氛围,使广大师生树立诚信意识,提高文明素养,强化诚信观念,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扎实推进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2009年4月份第18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学校少先队联合丰泽区国税局开展了“诚信与税收”宣传活动。

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下午,全校师生上了同一个主题“诚信与税收”的班队课。队员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税收知识后,在自制的宣传单上绘画、创编广告语,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了“诚信纳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税收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动人画面,发出了“今天小小宣传员,明天诚信纳税人”、“诚信纳税,幸福万家”、“依法索要发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倡议,号召身边所有人加入诚信纳税的队伍中,为建设和谐泉州尽一份力。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我们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一)理论成果

通过研究,形成诚信教育的一般性原则如下:

1、主体性原则。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从而增强诚信行为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阶段性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或惩罚。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小学中年级的孩子

常以一种“对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即“你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你,你对我说谎,我也对你说谎”。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还发现,他们认为抄别人的作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损坏别人什么。因此,对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

3、示范性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的发展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的代表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学生个体往往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响应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4、实践性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个体诚信发展直接动力来源于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和他人或社会对其诚信水平的期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如果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放弃诚信可以不受处罚反而能获得可观报酬的经验时,那么即便个体具备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动机甚至诚信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一部分个体也会选择放弃诚信。在诚信教育中,我们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5、结果与过程并重原则。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例如,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是不同的。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例如,中国人对孩子好坏、成功与否的看法多半是看重他们的最终学业成就。如果孩子在重大考试中通过作弊或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家长或教师竟会给予默认甚至赞许。这种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有了被容忍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积累经验、促进成长

①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了让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学校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更新教育理念,使德育为首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教师的心灵。近两年来,我校教师围绕课题开设的公开课和撰写的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洪纯红老师撰写的《关注生活性 体现活动性 彰显开放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一文获福建省2010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她执教的《买东西看什么》一课获泉州市2009年品生品社课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陈淑贤老师执教的《说到就要做到》一课参加泉州市区《生活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性教学研究》课题研讨暨市直学校校级教研获得好评。

②积累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校采用行动研究法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品德课及咨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是正确的,既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整体的关注、促进了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初步形

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又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师们已能熟练地运用心理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的整体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和成绩使我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学生方面——健全身心、塑造人格

课题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给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情感等都带来了明显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做到良好诚信行为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示范小学”、“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诚信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我们的实验对教师自身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全员参与;并且应在教育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今后设想

篇3: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篇4: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1.结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3)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

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1)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2)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4)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可以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1)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2)会议鉴定。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 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1.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2.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2)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问;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3)结论: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要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 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2.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3.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做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4.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意思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四、 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照着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

参考文献

[1] 李政.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及实际操作.教育科学研究,2001⑸.

[2] 吴建深.教育科研报告的撰写.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⑸.

[3] 冯永熙.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及撰写结题报告.基础教育,2003⑺.

[4] 王少元.中小学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问题和对策.宁夏教育科研,2006⑵.

[5] 张建.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池方浩,池哲萍.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篇5: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阿克苏市第七小学王利娟

一、课题研究背景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怀有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迷失时,感恩会象一盏最明亮的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感恩象一只春蚕,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倾注给我们热情,感恩是整个太阳,感恩是和煦的春风,感恩是甘甜的清泉,给予我们严峻的态度和细腻的爱。感恩是一种美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但如今有很多小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个性变得很自私,缺少感恩情怀,但这一现象的冷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歧。所以培养感恩这一生活态度会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

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丽红老师负责三名学生。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养成目标8岁

有了感恩老师的教育父母亲外出打工,哥

张青青

8岁

之恩

王巍

感恩父亲的艰辛体贴

8岁

父亲挣钱的辛苦

卡地亚

感恩同学之间的关心

8岁

帮助

刘丽红老师负责的三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性别

年龄

养成目标

家庭情况 父母在家

单亲家庭

哥在家

单亲家庭

家庭情况

性别 年龄

将金铭

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

古丽斯乃

懂得父母的艰辛,主动帮

8岁

家里干家务

父母在家

王洋

知道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

8岁

之恩

父母不在跟爷爷奶奶生

蔡新新

理解父母管自己那么严的8岁

原因,主动关心父母

父母在家

实验目的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模式。2.实践目的: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三、感恩教育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1)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的研究过程,它是我行动研究的生命力。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经常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工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我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了我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感恩拥有„„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开展了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

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篇6: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课程,主题性活动是它的主体内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课程领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走过场,无实效。针对这些问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到有效实施策略探讨,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论教学研究等艰辛的历程。这些研究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课程实施的主体还是学生,没有成熟评价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是一份没有正确批改的试卷,老师稀里糊涂,学生也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低效的,甚至也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研究工程。

2.很多老师只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成果。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数学综合实践上的培养责任非常多。但是,现实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后并没有实际性的收效,很多老师还是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何种方式真正转变老师的这种评价观念,如何催生健康有效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在课程研究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3.课程理念的落实,学生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基于上述愿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思考把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作为研究重点,拟定课题为:小学数学活动课堂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改变教师观念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探索等方式,难以控制学生。学习过程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如教师真接讲解,即能节省时间,又能直指问题词的结论,省时省力。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感受。

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活动的内容是不参加考试,有一些教师就人为的把这部分知识给省略掉了,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要彻底转变教师这种想法,就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教师能够有章可依的主动的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智力水平的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不同的差异。以往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往往有偏科和厌学的情绪,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也会产生一种被需要和被认同的情感,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实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数学上得到发展”的课程目标。3.改变家长的教育理论

很多学生的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意识,在他们心目中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高,一切就都好了,形成一种重成绩而轻能力的思想。然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就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得到家长的帮助,更有助于家长理解新的教育理论,改变他们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思想,更好的和学校配合,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共同努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是指在数学活动课上对学生按照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把班主任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习学习负担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进行研究,总对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课的分课型课时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数学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方式、及评价的时间、评价的延伸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理念。2.建立数学活动课的分年级分段的教学模式。3.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

4.探索1-5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互相衔接,对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纵向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与实施的要求。

2.调查访问法:对课题组、当地教育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3.实践教学法: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创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班”,并及时总结经验。

4.理论分析法: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有效评价。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4年4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

2、文献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收集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3、行动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7月,学习有关理论,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实践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广泛搜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及时进行交流为课题提供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依据实施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和工作紧密结合。

4、总结阶段:2014年9月~12月。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分析研究结果,谈论总结一年的实践体会。整理编写有价值的操作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在这基础上做好结题工作,并拟定今后的深化研究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实践活动课与传统教育的评价不同,传统教育评价注重的是结果,重事不重人,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重点,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分层分级评价。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立足教育的发展趋势,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承认现实教育条件的限制,正视终结性评价的不可避免性。尝试建立操作性强,客观公正的有效评价体系。我组老师经过了近三年的实验研究,创设了“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采用多种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多元智

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因此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的课堂评价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定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应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而多元化是个性的一种体现,不仅仅是在教育领域,在其它领域多元化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评价不仅仅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如何评价学生还得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如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评价表(附件1),除此我们还觉得“多元化评价”的范围还可以往其它的层次拓展,“多元化评价”的涵义不只是形式,“多元化有效评价”最终还是得根据学生的需求形成。

例如在《制作年历》这节综合活动课中,设计了以下过程。

(1)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2)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代表说明制作的方案和设计意图。

(3)全班学生充分评价展示的年历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又如在上《营养午餐 》活动课时老师先展示自己的午餐菜谱,让学生小组交流评价老师设计的营养午餐,评价老师设计的菜谱是否科学、合理。让学生帮助老师修改设计合理的菜谱。

在这节课上,教师一改往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放下“居高临下”的评价态度,反过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这样反而让学生有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使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民主、宽容的评价氛围。

通过上述二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

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2.活动的方式多样化

学生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之前,都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调查,并能结合课堂的学习内容,对要做的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而且我们才用多种不同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归纳为:“语言激励型”、“肢体赏识型”、“精神鼓舞型”、“物质奖励型”等。如:①快来和老师握一下手吧,把你的智慧传到我的身上。②老师用手抚摸孩子的头,“你终于敢大胆的表现你自己了。”③拍拍孩子的肩膀,“你精彩的发言又一次的超越了你自己,你真棒!”。又如,表现出色可以在学生光荣榜上画上一颗五角星,表现非常出色可以画上一颗五角星再加“+”好等。这些方面的评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鼓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值得研究。但学生的反应往往只是一个微笑。高效的评价应该是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影响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那就需要从其它的层次进行研究。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最自以为豪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他人的认同,也需要自我的认同。不仅仅是听别人说“你真棒”,更需要听自己说“你真棒”。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如:完成得很好,可以画一个红苹果给自己;完成得较好,可以画一个青苹果给自己,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完成得不好,可以画一个苦李子给自己,以示批评;本着发展性的原则,在进行评价后可以再给得青苹果和苦李子的学生一次乃至几次机会进行补充和修正,以得到红苹果为最终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完成后充分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能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之后,我们上了一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优美的图案的实践活动课,课上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设计得很好,图案非常优美,有些同学的想法却很简单,设计出的图案也很单一,于是我们让同学们相互学习,不管哪位同学都要到别的同学那里学习,学完之后再对自己的作品修改。结果很多同学原先设计得并不美观的,都在别人那儿学得一招半式,然后把自己的图案还修改得像模像样。接着我们把每位同学设计的图案贴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并在每张图案上写上了一句表扬的话。结果差不多每位同学都感到很轻松、很骄傲,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表扬。这也许要比直接展示几张好的作品效果要好的多,我们的评价不是针对几个优等生,我们要使每位同学都要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又如我组老师上了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先在同学和家长之间进行调查,然后汇总所有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最后得出计算结果,再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并进行了评价实验。评价方式有老师随堂评价加小组评价及互评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基本上我们采取鼓励性评价为主,再加上建议性评价,学生表示满意,由于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学生都感到特别放松,能尽情地发表看法,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也积极大胆发言,效果比较好。学生对于这种新型的学习活动方式很接受也感到很放松,因为这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用到了不仅是一种的数学知识。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不再是老师一句话肯定或否定了,学生自己也当起了评价者,每位同学都具有了评价别人的权利了,学生相当受鼓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多媒体已走进了课堂教学,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的动画,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调皮可爱的卡通形象加之机器人的配音给予学生的表扬是令之无比欣喜、欢悦的。因此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活动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组老师在实验课时也曾尝试过,学生表现为很兴奋、新鲜。在平时偶尔用一下效果比较好,不过使用多媒体评价也得看准时机,如果泛滥成灾,将会大大影响效果。

在以上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大受鼓舞。学生的数感、估算、口算、解决问题、创造意识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数学活动中更多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

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大多都比较微小,但是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重在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及信息量的多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过程的评价。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当学生想出一种与众不同好方法时,教师要结合此方法的精妙之处进行边讲边评,有时还可以故作不知,请他指点。评价过程不需要任何表扬,学生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源于知识本身。

4.上述评价方式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成长

(1)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标指出,学生过程性学习也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数学活动课中,感受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系活动课的知识就会更乐于的学习,那么对于他们还没有明白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

中,也会促进他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因此我们在追求活动——学习——提升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势必会依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时间结构、知识结构、师生关系结构等,有效的活动可以有利于促进这个结构的良性发展,方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可以说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认清课堂上的各种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学生的能力实现了由过去重知识、重技能转变到重思维、重创新的转变,学生由怕学转变为乐学,积极动脑,动手实验,普遍喜欢上数学课,成绩有所好转。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责任感

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关注学生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占着主体地位,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因此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学生自己“放手一搏”,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势必得到锻炼。在未来,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通过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潜能,从而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等得到反馈,其中语言表达就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下的数学综合实践课堂,通过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活动主体等的转变,教学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原来的“满堂灌”转变成了由学生唱主角,对于学习的困惑、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感受等等都需要通过他们的表达来传递给老师,在久而久之的“畅谈”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得到锻炼和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行新型的评价制度,改变了许多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唤醒了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从而对自己的学业负责,提高了学习成绩。另外,学生作为互评的角色,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公平、公正地对同学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3)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授法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要从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入手,教师在引领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会感受到新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教学的良好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好的依据新课标的引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

师转变思想,在其他教学设计上,也能更好的应用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加之活动课的多元评价的方式。同样的讲授,搭配不同的教学风格,明显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一位严肃刻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对学生的评价视而不见甚至做出消极评价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非重要因素。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然后设计符合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于是慢慢有意识地形成重学生、重过程、重感情的教学模式,加上新观念下教师的个人魅力,新的教学风格就形成了。此外在课堂中按照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以评价的方式反馈,从而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数学活动课也是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之一。

(5)有利于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升自身业务,提高团队意识

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科研意识较强,积极主动性高。我组在研究本课题时教师坚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师们不仅提高了理论业务,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经验。处在教学的第一线,觉得有事要做,有事可做,有时值得做,主动性、自觉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组教师研读了有关专著、文章,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好途径。也写出了一些与之有关的论文(见附件3)。教师们在学习工作中互相学习,积极研讨,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较上一年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如图)

(6)有利于回归“以人为本”

本课题是研究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引导有差异的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体,在接近或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不断超越,这正是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回归。

(7)对“数学生活化”理念得到进一步理解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生活化只是数学学习的手段,决不可喧宾夺主。不要强求生活化。因此我们教师要建设“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创造性的应用。

我们也认识到了教师虽是落实“数学生活化”这一理念的能动主体,但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潜在的真正主体。教师“数学生活化”的主体作用往往以某些外显的教学行为呈现出来,而学生对“数学生活化”的主体作用则体现为更直接的内隐的结构同化。教师充分

尊重学生这一极具人文色彩的学习主体在学习中“生活化”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由于我们的研究志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两方面着手,力求整体改革,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实验效果还要作长期跟踪。实验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改进。如:

1.如何将现有的一些成果进行推广,乃至深入,有待努力。

2.怎样把数学活动课的数学方法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

3.如何使教师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评价探究》 张红芳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年第20期 3.《多元化教学评价初探》 冯万行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第1期

上一篇:移动OA——实现手机移动办公下一篇: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黄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