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2024-05-09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共6篇)

篇1: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一大优势作物,由于乌兰察布市气候冷凉,十分适宜马铃薯的生产,所以生产的种薯感病轻,增产效果显著.

作 者:赵玉平作者单位:乌兰察布市种子管理站,内蒙古,集宁,012000刊 名:内蒙古农业科技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532关键词:

篇2: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录入时间:2009-4-24 9:13:00

(2009年3月8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及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领导:

我受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其食用价值和经济地位在当地居首位,种植、销售、贮藏、饮食等各方面都传承和凝聚着世代乌兰察布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乌兰察布人尊重自然、经济规律,运用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种植技术,经营方式逐步升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如今的马铃薯产业以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乌兰察布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乌兰察布具备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来自自然气候方面的独特优势。我市地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海拔高,空气干燥,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多呈沙壤性,自然特点与马铃薯生长禀性相吻合,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独特的地域及气候特点使乌兰察布生产的马铃薯具有薯型好、芽眼浅、淀粉含量高等优良属性,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具有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抗凝沉性,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均好于国内同类产品。我市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比较好,在全国享有盛誉。二是来自科研技术力量方面的优势。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时间较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些研究项目在国内、国际均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奖励。三是来自区位、交通方面的优势。我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处于环渤海、京津冀、呼包鄂经济圈的辐射范围之内,处于晋冀蒙三省交界处,距北京326公里,交通极为便利。京包、集张等五条铁路贯穿全境,国道和高速公路交织成网,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便捷的交通为马铃薯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市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去年种植面积为426万亩,鲜薯总产440多万吨,在全国地区级排名第一,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之一。农牧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的53%,占农牧民纯收入的39%,马铃薯种植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以基地和良繁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统筹考虑各地的自然禀赋、种植规模、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坚持种薯、专用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相结合,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基地建设相统一,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重点建设了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6个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70%,其中四子王旗播种面积达70万亩,是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多的旗县之一。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察右后旗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全市北部区域已形成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80公里,近25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带。2003-2007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400多万亩,年均鲜薯总产量400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1/2,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从2006年开始,充分发挥我市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的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的装备步伐,将良种、良法和优良设施进行综合配套,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过去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目前全市已有大型喷灌机600套(覆盖面积30万亩),约占全国总量的50%。同时在旱地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配方施肥、包衣拌种等旱作集成技术,每年覆膜马铃薯面积达100万亩,使旱地马铃薯亩产达到1.5—2吨,全市马铃薯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马铃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我市马铃薯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从现在开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种植面积保持至450万亩的规模,通过集成技术的应用,力争平均单产达到1800公斤/亩,总产量稳定在800万吨。种薯基地稳定在150万亩,种薯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商品薯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达到550万吨。[Page]

发展马铃薯产业,良繁体系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质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作为打造“中国薯都”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实现组培脱毒、温网室快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目标,加强同国际国内马铃薯专业组织、国家行业机构的联系和合作,聚合市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对夏波蒂、大西洋、脱毒紫花白等十几个新品种进行选育和改良、推广,促进了产业整体升级。目前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正在我市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山东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在我市成立了种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5000亩,原种一代生产基地3万亩,原种二代生产基地44万亩,6座种薯贮库共30万吨。目前已建成5万吨种薯贮库,2008年装备了50个大型喷灌机,种植原原种2万亩,2009年将扩繁原种田30万亩,生产原种6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马铃薯微型薯2亿粒,原种一代6.6万吨,原种二代88万吨,到时可向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提供大量种薯。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已建成1万平方米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年产脱毒苗2500万株,脱毒微型薯1.25亿,原种一代1400万公斤,可满足11万亩种薯田生产需求。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生产基地主栽品种有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

二、以做强龙头做深加工为抓手,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推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农牧业增效的潜力在产业化,产业化增效的关键环节在加工转化。几年来,我市扶持和培育了富广公司、奈伦精淀粉公司、博仓薯业、卓资龙的等一批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19家。目前,乌兰察布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粉条、粉皮、粗淀粉加工点一万多个,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马铃薯加工转化率由“十五”期初的不足5%提高到25%左右,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工产品主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薯蛋白、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粉条、粉皮等。产品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全粉1.2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3万吨精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企业;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薯蛋白1400吨的生产能力,其中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今年,内蒙古博仓薯业有限公司2万吨全粉项目将投产,兴和兴隆2万吨保鲜速冻粉条等一批加工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和投入生产,一批薯泥、全粉加工项目已开始立项,利用马铃薯加工废渣开发保健醋、人用薯蛋白保健品等研究项目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马铃薯加工正在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领域迈进。我市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目标是,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鲜薯加工总能力提高到50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依托基地,还要规划建设马铃薯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国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开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使我市马铃薯加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以强化储藏营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手段,稳步扩大马铃薯销售市场

近年来,平均每年农民自食20多万吨,用作饲料约15万吨,自留用种约40万吨,三项用薯75万吨,占年均总产量的20%左右;当地年均加工量10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5%左右。其余均作为种薯和鲜食商品薯外调。其中每年调拨种薯60万吨,外销鲜食薯165万吨。每年200多万吨的外销量,储藏和营销成为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我市建成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加上农户土窖,总储存能力可达200万吨,实现了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2008年农业部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立项推广宁夏大学“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我市商都县被列为全国4个试点地区之一,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一项目是通过对马铃薯传统贮窖进行技术改造,建成新型强制气调贮藏窖,可有效解决传统贮窖普遍存在的出芽烂薯严重、保鲜功能差、损失率高的问题。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使我市马铃薯贮藏水平迈上新台阶。[Page]

按照“大生产、大流通、一体化”的要求,我市不断强化流通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着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产、加、销协会,目前,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注册的马铃薯经济人200多人,在马铃薯销售高峰期,全市参与营销的人员可多达10万余人。建设了产地批发市场11个,年交易量1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0万吨左右优质种薯由我市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150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百宜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8万吨。

同时,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和市场销售,在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下,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等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购销网点,建立了10多个直销窗口,并建立了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和交易平台,建立了马铃薯信息网站,并通过举办大规模的马铃薯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知名度,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扩大。

四、以马铃薯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不竭动力

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历史悠久,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于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在主持参加国际马铃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期间,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2008年8月,农业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马铃薯高产技术研讨与观摩现场会,向全国马铃薯产区推广了我市建设马铃薯喷灌圈的经验。在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利用方面,乌兰察布已经造就了两位知名的马铃薯专家张鸿奎(原乌盟农科所副所长)和宋伯符(原乌盟农科所研究员),而且培育了大批农民技术人才。随着产业的不断推进和逐步壮大,需要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此,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已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引进丹麦设备组建了国内第一家“马铃薯加工研发培训中心”,建设了综合实训基地,为培养一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以弘扬马铃薯文化为载体,逐步提升乌兰察布马铃薯品牌影响力

我市创办了每年一届,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的马铃薯文化节,通过马铃薯节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推动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乌兰察布首届马铃薯文化节”,吸引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十多个省市区的有关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央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众多媒体对“马铃薯节”作了宣传报道。马铃薯文化节坚持“以文化立形象,以情结聚人气,以展示酿商机,以节会育市场”的理念,使马铃薯节的特色和马铃薯文化深入人心,为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和健康发展开创良好局面。2008年,国家工商局批准我市马铃薯注册“图木苏”(蒙语“图木苏”即汉语“马铃薯”)产地标识,极大地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的内涵。今年2月20日,我们又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着力培育以产品、品牌和文化为重点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使“中国薯都”的内涵更加丰富,思路更加切实可行。[Page]

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不朽的饮食价值,为乌兰察布市发展和弘扬马铃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乌兰察布当地流传的“后山(阴山南北麓)有‘三宝’,莜面、山药(马铃薯)、大皮袄”的民谣,便是早期马铃薯文化的纯朴写照,充分显示出马铃薯一直以来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和人民大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发展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产业规模较大,我们有信心在国家“小土豆、大产业”的号召下,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早日把乌兰察布打造成“中国薯都”!

篇3: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一、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 产业化经营格局, 并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 其集群效应不断得以体现, 产业效益明显提高, 马铃薯已经成为当地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是中国的北部边疆。面积5.45万平方公里, 人口280万。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乌兰察布市土壤多为沙性土, 昼夜温差大, 雨热同季, 降雨集中在马铃薯生长季节, 十分适宜马铃薯的生长。该地区所产的马铃薯不仅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品质佳, 而且感病轻、产量高。乌兰察布的土地和气候特征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马铃薯种植一直是乌兰察布的传统优势产业

乌兰察布市是连接东北、平北、西北二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 连接京津冀和呼包银鄂两个经济圈的车要节点, 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 北通南联的交汇点, 也是中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国际通道, 优良的区域交通条件为马铃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情况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主要分布在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 在乌兰察布市这六个旗县的马铃薯总播种面积占到乌兰察布市总的播种面积的60%以上。

2006年至今, 乌兰察布市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00万亩上下马铃薯的总产量达到了400万吨。如2011年种植面积为426万亩, 鲜薯总产440多万吨, 产量居全国地市级之首, 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内蒙古自治区的半壁江山, 约占全国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的6%。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这一时期, 乌兰察布市初步形成了产、储、加、销的产业一体化和集约化发展格局, 实现了由农作物向经济作物的发展, 使马铃薯产业成为了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阴山北麓, 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60%, 2008年形成近25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带。全市马铃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加工专用薯基地建设的重点是依托龙头企业, 配套先进的种植技术, 提高原料保障率。乌兰察布市先后引进推广了一系列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 如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目前, 各类喷灌机达1 800套, 喷灌覆盖面积50万亩以上, 膜下滴灌总面积达135万亩, 滴灌马铃薯面积占80%以上, 良种、高垄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实现了组装配套, 综合运用。

(二) 马铃薯的储存情况

据调查, 乌兰察布市鲜薯年均产量在400万吨左右, 除200万吨于产后直接外销外, 其余200多万吨需经贮藏环节逐步销售。乌兰察布市在充分利用当地农户自建贮藏窑的基础上, 政府部门也同时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导工作, 以企业为主体, 先后建设了装备世界先进调控设备的现代化储库4处60万吨。加上该市原有2700座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储窖, 总储存能力超过200万吨, 仓储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 实现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 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 延长了企业的加工期限。

(三) 马铃薯的加工企业情况

据调查, 乌兰察布市大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70多家, 年营业额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20多家, 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以上企业达到16家, 其中有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农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四子王旗润凯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全粉1.2万吨, 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之一;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3万吨精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 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综合加工企业之一;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薯蛋白1400多吨的生产能力, 其中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 国家专利局已受理其专利申请。乌兰察布市在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商都县三个县里集中发展三个精淀粉和变性淀粉年产达到10万吨的加工企业, 使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年产量达到45万吨, 其中变性淀粉产量占到35%以上。加快以节水灌溉为主的规模化专用薯基地建设步伐, 依托乌兰察布市的16家精淀粉加工规模企业所形成企业的马铃薯加工企业集群, 与国外相关领域公司的合作, 延伸精淀粉产品, 生产变性淀粉, 开发营养无矾水晶粉、蔬菜粉、方便粉等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乌兰察布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转化率由“十五”期初的不足5%提高到25%左右, 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0亿元, 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四) 马铃薯销售情况

1. 马铃薯销售情况

为加快推进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 拓宽马铃薯流通渠道, 扩大“中国薯都”知名度,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 从2011年开始, 先后在北京、集宁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中国薯都·乌兰察布马铃薯展洽会”。

乌兰察布市依托于乌兰察布市北方马铃薯、乌兰哈达北方马铃薯、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北方土豆营销合作组织、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马铃薯产业协会等11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 (全国6个马铃薯批发市场, 乌兰察布市就有两个, 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方马铃薯批发市场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北方马铃薯批发市场) 。

据调查乌兰察布市现已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 注册的马铃薯经济人200多家, 在马铃薯销售的旺季同时参与销售的人员达到10万多人。全市建有乌兰哈达北方马铃薯、东八号北方马铃薯等产地批发市场12个, 年交易量10亿多公斤。为了提高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知名度, 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半径, 乌兰察布市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购销营业网点, 建立了10多个直销窗口, 并建立了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和交易平台, 并定期举办大规模的马铃薯经贸洽谈会。

2. 马铃薯产业物流状况

乌兰察布市主要农产品物流园区:集宁现代物流园农畜产品物流区、乌兰察布市综合物流产业园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区、贲红综合物流园区马铃薯交易区。乌兰察布市目前已形成一级以上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结构, 全市由纵横交错的2条国道, 6条省道, 34条县道和214条乡道构成连接市内外高效、便捷的公路交通网。市内共有5条铁路, 目前营运的铁路途经乌兰察布市八个旗县市区, 覆盖率达到73%。近年来, 由于公路的迅猛发展, 乌兰察布市汽车运输能力达到近190万吨, 其中马铃薯运输量常年在90万吨左右, 是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外销的主要运输途径。火车的运输主要集中在卓资县, 运量不足5万吨。公路运输网遍布乌兰察布市的各旗县。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以乌兰察布市银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锡林郭勒蒙发物流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市分公司、上海嘉闵物流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市集宁蒙送物流有限公司、乌兰察布市力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初具规模的多家第三方薯业物流企业。

二、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集群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加工转化能力较低

龙头企业通过带动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 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是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特点, 因此促进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是加快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业从数量、规模和加工能力方面虽然有了较快发展, 但是, 现代高科技大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 缺少资金技术雄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企业。2005年至2006年期间, 由于淀粉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大, 拉动了淀粉粗加工行业无序的投入, 大量的、盲目的投资建设, 不仅对淀粉行业影响非常大而且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从整体上看, 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为数不多, 大多数只能进行季节性生产, 综合加工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低, 没有真正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马铃薯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方面, 没有建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联动关系。从加工转化能力看, 虽然目前加工型企业众多, 初步形成集群规模, 但龙头企业加工转化级数少, 精深产品少, 增值能力差, 以致整个产业集群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

(二) 单位成本高, 科技含量低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产量和种植面积虽然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但单产并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为每亩1000千克, 不足发达国家的1/3, 自治区的马铃薯单产为每亩909.1千克, 而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单产为每亩853.76千克。一方面是受到脱毒种薯普及率低, 马铃薯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是土地分散, 专业化水平较低,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生产模式虽然有部分是以土地连篇承包方式种植的, 但是大部分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 整体生产规模小, 效益低, 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也不利于喷灌圈的建立, 也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土地集约化经营以及马铃薯标准化生产。

(三) 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不明显, 企业管理相对落后

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有些企业封闭保守、胡打乱拼, 使相关产业处于盲目无序、自乱阵脚的不健康状态。集群内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关联系统, 整体应变能力差, 抗风险能力差。目前, 集群内各大企业主要与其域外的马铃薯经销商以及上游的经销商发生经济联系, 而且由于加工原料生产趋同, 形成竞争关系, 如淀粉加工业, 虽然他们对马铃薯开发的项目和深度不同, 但在原料、市场和人才上都存在竞争。虽然这有利于农民增收, 但却不利于增强集群内部的协同效应。另外, 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 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合作不足。再者,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扶植建立起来的企业, 而由域外引进来的企业则不是很多, 其知识、管理、信息的获得和管理模式创新度与国内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本地围绕这些大的加工企业, 形成了一些服务业, 但还没有形成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专业化很强的企业。

三、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对策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作为一种粮食作物而言, 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实践证明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产业已经是农民们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想要茁壮发展, 必须要优化马铃薯产业结构, 提升贸易价值。因此, 寻求克服这些问题的办法是至关重要的。

(一) 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新型合作社

现阶段的订单农业主要有培育龙头企业, 企业与农户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科研单位和农户间签订种薯扩繁购销合同、农户自行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的统一种植、共同销售也是一种订单农业模式、农户和经销商签订供销合同等模式。

(二) 政府统一调控, 规划马铃薯的生产

有了政府的组织, 马铃薯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科学化和社会化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在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政策上加大对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支持, 要加大投入马铃薯育种课题经费, 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搭建一个良性的舞台。

(三) 培育和提升马铃薯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成单位, 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乌兰察布市应将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围绕拉长马铃薯产业价值链条, 做大做强企业集群, 变大企业拉动为产业带动, 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 中小企业为网络”的集群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的价值链和企业间的技术传递链的整合, 实现企业间的高度合作与协同。要重视大企业本地化与国际化的结合, 在“走出去”的同时, 更加重视在产业集群中发展, 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发挥骨干作用, 推动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形成。

(四) 加强政府对马铃薯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经济中的作用。一是政府要做好马铃薯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规划, 坚持市场导向, 结合产品结构调整, 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政府要建立有利于马铃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三是政府要大力支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四是建立区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中介机构, 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大力发展生产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五是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为加工企业与市场的沟通、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农民的沟通、与相关行业的沟通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服务。政府要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 凡涉及与行业相关的计划、预算、政策、资金等都需经过行业协会的评估和认可, 才可实施。使生产、科研和流通都能处于良性、有序、协调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腾.中国马钤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与攻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张立菲.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D].黑龙江:中国农业科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2013.

[3]马旺林.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 2012

[4]包玉德.关于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 11:16-17.

[5]孙春梅.立足乌兰察布资源优势, 打造“中国薯都”[J].区域经济, 2014, 2:155-156.

[6]武聪明.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链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6.

篇4: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一、乌兰察布市现代农牧业实施情况

借助国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契机,全市从2006年开始重点支持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喷灌圈、微喷、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的农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现代农牧业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多年来,全市共新增大型喷灌机765台,中型喷灌机204台,实施膜下滴灌115.89万亩。新建日光温室和网室大棚5217亩。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在市民丰薯业厂区内建造10亩连栋温室三座,同时在民丰薯业公司完善配套一处大型马铃薯组培室一处,面积10000平方米。连栋温室的建成,每年每亩可生产微型原原种120万粒,可种原种生产田200亩,可生产原种500吨,可提供4000亩合格种薯田用种,最终可解决农民8万亩耕地的种薯。组培室项目的建成,为全市马铃薯种子的培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从2008年以来,全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共投入191228.89万元。其中,中央补贴8500万元、自治区补贴35000万元,自治区奖励以奖代补资金37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9948.2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64499.2万元,整合各类支农资金59581.44万元,地方配套19948.25万元。

二、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切实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现代农牧业领导小组。为了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用好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乌兰察布市成立了现代农业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在财政局下设办公室。与此同时,各项目旗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

2.组织成立驻乡镇苏木工作队。旗县组织成立设施农业驻乡镇苏木工作队,分别深入现代农业建设乡镇苏木协助和指导工作。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全旗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和重要意义;指导、协助所在乡镇苏木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作;协调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租赁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协助地方制定和完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3.召开马铃薯现场观摩会。为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膜下滴灌工程效益的再认识,分别在察右后旗、四子王旗等地区组织马铃薯现场观摩会,通过对膜下滴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与大田作物现场观摩对比,使广大干部群众直观真切地感受到膜下滴灌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有力推动了全市膜下滴灌种植水平的提高和种植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各地区以不同的形式,组织种植户赴甘肃、宁夏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膜下滴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聘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对广大群众进行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有力推进了全市膜下滴灌工程的种植水平。

4.成功举办“乌兰察布市第二届马铃薯节”。通过举办第二届马铃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全市马铃薯产业规模,马铃薯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销往国外。尤其是2010年,在南方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全市马铃薯产量不减,单价创下历史最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二)强化技术保障,切实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1.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组建与规模经营面积相适应的农业、水利等技术指导小组或技术服务组织。技术服务组根据服务项目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在项目建设与作物生长期间,技术服务组常驻项目区,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铃薯膜下滴灌、喷灌圈机械使用、维护与作物种植专题讲座,与技术人员签订技术服务责任状,明确服务项目、服务责任和奖惩办法,有效调动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

2.推广应用综合农艺措施,围绕节水灌溉和机械化作业,配套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农业增产新技术。各地区制定了新品种推广实施方案、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实施方案。根据近年来的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种植情况,筛选出多个高产优质新品种,推荐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种植。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优先保证满足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对新品种的需要。2014年,为了推广应用综合技术,在全市各旗县实施了1.1万亩马铃薯推广试验田,在种植过程中通过分片种植不同品种、分类实施肥料、分级施种马铃薯种薯,统一浇灌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

(三)严格规范项目管理,切实保障项目实施。

1.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与项目旗县签订建设责任状,要求建设项目的工程和材料采购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程序组织实施,并严格实行预决算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组织人员经常对项目工程进行实地查看,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大型喷灌进行GPS打点,对采购合同原件进行验证和核实,防止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规范操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跟踪核查,确保项目落到实处。有关部门人员对资金额度大、项目规模大的旗县进行核查,重点检查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工程验收和后续管理、档案管理、资金整合、资金到位情况及项目建设配套制度。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保障资金合理利用。

1.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为了确保现代农牧业项目如期完成,多次召开分管旗县长,农牧、林业、水利、农机、财政、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协调会,积极落实重点项目旗县项目配套资金,超额完成整合任务。三年来,累计整合各项资金59581.44万元,整合资金占投资额的31.3%。整合的资金包括:农机具补贴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沙源工程资金、土地整理资金、民办公助资金、地方水利建设资金、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抗旱补助资金、生产资料贴息贷款资金、水利以奖代补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资金、农牧业生产救灾资金、老区促进会水利建设资金、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扶贫集中连片开发资金等。

2.按照专款专用原则,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为了加强和规范使用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财政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对项目旗县的资金管理采取“三专一封闭”管理,并将资金管理方式写入责任状,对出现挤占、挪用和滞留项目资金,致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的地区,限期追回并相应扣减年度预算指标,并取消项目的后续扶持计划。

三、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产业取得的成效

(一)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投入,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大发展。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资金的扶持下,全市马铃薯产业在稳定种植面积、科技示范引领、农机装备、良繁体系建设、种植品种布局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008年全市实施现代农业种植面积仅为23万亩,2014年已达到200万亩,增长了7倍。特别是2010年全市遭受了夏伏70多天的连旱,旱作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但节灌马铃薯亩均产量达到4500斤以上,且商品率高达85%。

(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1.土地整理和流转,为规模经营创造了基本条件。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实施项目区,农户通过对承包土地的地块进行调整、清障和平整,使项目区零星分布的土地实现了集中连片。项目区内农田作业道路、排灌渠系、地埋管道、机电井、输电线路基本配套,已经具备了大型机械作业和实施节水灌溉的条件。

2.农业机械和节水灌溉设备的配置,为规模经营创造了物质条件。全市七年来共购置大型喷灌机765台、中型喷灌机204台,各类在种植、施肥、收获等农机具逐年增加,项目区通过购入大中型农机具,初步具备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能力。

3.规模经营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和节水设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机械化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引入到项目区中,小而全的分户经营已不再适应机械化规模经营,农民学习、掌握新的农业增产技术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使项目区内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同一作业区内基本统一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进入实用阶段。低毒低残留农药施用技术和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项目区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节水化灌溉、机械化作业、模式化栽培、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资金的投入,催生了农民自发合作规模经营。在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资金的扶持与推动下,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目前,项目区普遍采用以下几种经营形式:一是公司租赁经营。公司和农户签定长期租用合同,租赁费一年一付。该种经营模式以商都县尤为典型,商都县主要依托希森公司,租用农户土地,支付租赁费,大力发展大中型喷圈。二是个体户承包经营。由个体户承包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该种经营模式在各地区均有,承包户有的是当地农民,有的是外地农民,采用承租的方式,从当地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三是农民联户经营。各地区农民根据自己的分布情况,采取三户、五户或更多户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选出管理人,统一组织耕种、统一浇水、统一施肥。四是成立农民协会经营。通过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由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协会为手段,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形成复合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实施,全市催生出农机合作社152个,还有用水合作组织、营销协会等合作社。合作社实现了统一播种,统一施肥、喷药,统一收费的三统模式,亩均收费低于市场价,深受合作农户的欢迎。

(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投入,推动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不少原来对实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建设持怀疑、观望、甚至抵触心态的干部和农民改变了观念。他们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才是摆脱繁重体力劳动、走向富裕的正确道路。目前,全市乡镇村干部和村民开始讨论今后如何采取新的经营形式,提高规模经营水平,配套发展规模种养业等问题。

(五)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投入,实现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1.推动了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乌兰察布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种植旱作马铃薯,亩产在1500斤左右,效益较低。现代农牧业项目建成后,实现了“两增”、“三省”、“一降低”。“两增”,增加单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省”,节省了水资源、节省了用电、节省了化肥;“一降低”,降低了经营成本。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碌碡壕子村,全村3630亩耕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人均达到17亩。大旱之年的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户均16.5万元。

2.种植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能。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农民增加收入。随着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力度的加大,种植结构的优化,增收效果将越来越明显,现代农牧业发展规模经营前景广阔。

(六)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灌农业,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通过几年来的实施,现代农牧业项目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地灌水实践经验,土渠年灌溉定额为350—400立方米/亩;管道年灌溉定额为180—200立方米/亩;喷灌年灌溉定额120—150立方米/亩;滴灌年灌溉定额为80—100立方米/亩。通过分析测算,土渠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在0.45左右,管道灌溉水利用系数0.8左右,喷灌水利用系数达0.9左右,滴灌水利用系数达0.95左右,每亩膜下滴灌马铃薯生育期平均灌水为105立方米。如果采用大田漫灌方法,每亩地最少灌水350立方米,膜下滴灌比漫灌平均节水245立方米,平均节水率为70%;采用喷灌方法,每亩需水245立方米,膜下滴灌比喷灌平均节水140立方米,平均节水率为57.1%。由此可见,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农业,是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项目资金投入不足。2007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喷灌面积只有11.6万亩,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新增200万亩喷灌面积。按照中央、自治区补贴金额,共计补贴43500万元,每亩仅能补贴217.5元,实际成本每亩约1200元,每亩缺口982.5元,上级补贴仅占每亩成本的18.13%,远远不能满足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资金整合机制不完善。

现代农牧业实施三年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59581.44万元,涉及支农专项18个项目。由于支农专项涉及许多部门,各种专项资金都有各自管理规定,都要求建立专户、专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资金整合和实施,需要自治区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建议上级部门整合涉及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农民自筹资金困难。实施现代农牧业一个复杂的项目工程,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农民拿钱。多年来,全市农民已自筹资金64499.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73%。目前,全市还有贫困人口29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还比较低,加之近年来干旱少雨,广种薄收,农民再拿钱去发展现代农业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加大对农牧民的补贴力度,让强农惠农政策普照千家万户。

(四)土地规模化经营受到限制。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需要集约化土地,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承包到户,由于当地农民意识不高,没有大局观念,或者缺少资金,只要有一家持不同意见,就无法统一实施、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浇灌。建议国家制定在农村全面推行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的政策。

(五)农民素质仍需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农民本身。目前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务之急。采用先进的节灌设备后,需在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灌溉制度、施肥技术、品种选择等多方面进行改善,只有加强农机与农艺的配套,加强技术的集成,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灌溉农机设备的最大作用和效益。建议国家加大对现代设施农业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农膜“白色污染”治理亟待加强。近年来,随着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灌农业与旱作覆膜的大面积推广,地膜的年均用量在逐年扩大,虽然采用了以旧换新的措施,但由于国产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极容破碎,不易收集,造成残膜回收率很低。建议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制定奖惩政策,大力宣传农田残膜危害土壤、污染环境的严重性,深化农村广大群众对残膜危害的认识,同时实施奖励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对利用残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工厂,应按国家有关利用“三废”的政策,给予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开发废旧农膜再利用技术,防止污染转移,大力提倡利用天然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以部分取代塑料薄膜;开展经济、适用的可降解农膜的研究,积极探索合理使用农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财政局)

篇5: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普洱市位于北回归线上,热区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黄金地带。目前,普洱已成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本文从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咖啡历史和现状困难和问题思路和措施

普洱小粒咖啡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其咖啡豆风味独特、质量优异,综合质量超过全国和云南省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类小粒咖啡。近年来,普洱咖啡产量、产值连续增长,出口退税跃居全市加工出口产品首位,现已成为普洱市“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

1、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普洱市栽培咖啡有上百年历史,由法国传教士引种至澜沧、江城、景东、景谷、孟连等地零星种植。1956年,普洱从海南调入小粒咖啡种225公斤,在江城、思茅等地试种。江城哈县在康平曼老街创建咖啡农场,种咖啡250亩,1961年收获咖啡豆1000公斤;景东、孟连两县亦有零星少量种植。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管理不善,病虫危害,产量少,加之销路不畅,咖啡生产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开发利用热区土地资源,咖啡生产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1987年,普洱市(思茅地区)与广东省东莞市进行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咖啡生产。1988年,普洱市(行署)在江城召开咖啡会议,把咖啡列为重点发展的一种热带作物,成立咖啡办公室组织实施。1989年,全球咖啡巨头之一的雀巢咖啡公司进驻普洱试种咖啡,试种成功的咖啡内质成分咖啡因、维生素、氨基酸等含量均达到或超过雀巢总规定的标准。雀巢总部专家菲勒感叹道“这真是世界第一流的咖啡”。1990年,宁洱、江城,孟连、墨江、景东、澜沧、景谷、思茅8个县(区)推广种植咖啡27118亩,采摘面积648亩,产咖啡豆15.8吨。1998年,普洱市出台《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咖啡园建设、水滴灌溉亩增产30%咖啡试验、有机咖啡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等,实现平均亩产商品咖啡米125公斤,最高亩产鲜果2638公斤/亩(商品米400公斤)。根据试验成果,于1999年6月制作了一万份“思茅小粒种咖啡高产优质栽培规程图”。1999年,成立了普洱市咖啡试验示范场,主要负责全市咖啡栽培、加工新技术运用研究及新品种引试。12月下旬,普洱咖啡受到严重的低温霜冻,12万亩咖啡不同程度受灾。针对受害情况,普洱提出了一系列霜冻后的补救措施与防害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编写了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表齐全,既有科普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云南省思茅地区咖啡寒害与对策》。2000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16.58万亩,占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34.404万亩)的48.18%,采摘面积达6.57万亩,咖啡豆产量4603.3吨,占云南省产量(11149吨)的41.29%。2003年,率先在全国组建咖啡产业联合会,以“为会员服务、维护会员共同利益、发挥咖啡产业整体效益”为宗旨,坚持诚信自律,规范咖啡行业的生产技术、产品标准和市场营销行为。2006年,普洱市根据GB/T1.1、GB/T1.2编制了中国咖啡的唯一综合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54.1-10-2006,标准名称是《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小粒种咖啡思茅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考评验收,并申报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1.454万公顷(21.81万亩),占中国咖啡种植面

2.94万公顷(44.16万亩)49.39%,占云南咖啡种植面积2.93万公顷(43.9万亩)49.66%;咖啡产量2.32万吨,占中国咖啡产量3.6万吨64.44%,占云南产量3.5万吨66.29%;平均亩产125公斤,产值44476.26万元,出口2.24万吨,出口额6290.91万美元,而且,2009年/2010年采收季节首次取得了美国纽约期货价中间值之上5美分/磅的价格优势。2010年,普洱市制定了《普洱市咖啡产业“十二五”规划》,并拟定到2015年,普洱咖啡种植面积达60.6万亩,产量

7.3万吨,产值达30亿元。8月、9月,全球的另一家咖啡巨头——星巴克也踏入了普洱,与普洱市政府举行了推进咖啡产业发展洽谈会,并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咖啡鲜果脱皮加工厂153个、脱壳加工厂42个、深加工厂3个,咖啡豆品牌8个:雀巢、桑莱特、北归、澜沧江、阿拉比卡、莱福山、曼老江(汉德)、塞纳,深加工产品品牌3个(曼崖、北归、首品),咖啡馆(室)31个,出口企业9个,咖啡产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涉及农户2万余户。其中:桑莱特咖啡脱壳精选加工厂已经拥有中国最大的咖啡初加工生产设备,年加工咖啡豆1.2万吨(每小时加工10吨),可以同时加工出8个级别的咖啡米,标准化的咖啡脱壳生产线一次完成脱壳、粒度分级、重力分级、抛光、色选、自动称量打包等流水作业,使咖啡一级品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了中国咖啡初加工一次性与世界接轨。

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普洱小粒种咖啡豆品质好、口感好,著名美籍华人梁厚甫先生曾撰文称:“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含油多,还带有果味,是创汇的宝贝。”但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也没有开辟出一块稳定的国内外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宣传不够,价格偏低。近年来,普洱种植的大部分咖啡豆仅靠收购咖啡原料的商贩出售,而且价格被大户控制,良好的品质获得国际市场偏低的销售价格,制约了咖啡的发展。

2.2管理体制不规范,市场服务不到位。在种植环节上,咖农千家万户,咖啡园高度分散,定植、修枝、施肥、灭虫存在不科学不规范问题。在销售环节上,未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仅依赖本市的几家咖啡厂。囿于自身利益,现在不少咖啡厂家已蜕变成中间商,凭借手中资金雄厚这一优势,贱买贵卖,严重损害广大咖农的根本利益。

2.3咖啡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短、利润低。目前,全市现有的咖啡企业,基本上以收购原料为主,深加工困难,没有形成咖啡产业链,附加值偏低。

2.4缺乏咖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咖啡产业已发展了20多年,但至今仍无一个能带领全市咖啡行业共同应对国际咖啡市场变化的龙头企业和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共享品牌,不利于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不利于带动消费,产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5最早种植的咖啡树急需更新。咖啡树的生命周期是25年,但由于普洱独特纬度条件和土壤、气候等条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普洱的咖啡一般两年后就开始挂果,比其他地区要快两至三年,这也让普洱的咖啡的生命周期也从正常的25年缩减到了23年。2010年是普洱试种咖啡的第22个年头,新老交替的现实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在最早种植咖啡的农户和企业面前。

3、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普洱是中国咖啡最大的种植基地,咖啡种植环境最好、咖啡品质最优、咖啡产量最大,咖啡产业最具发展前景。普洱市紧紧抓住桥头堡机遇,将以发展普洱茶产业的决心来培植咖啡产业,用发展烤烟产业的机制来加快推进咖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1发展思路。以“抓好标准贯彻、抓好基地管理、抓好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开拓消费市场、延长产业链”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管理,培育龙头,拓展市场,走精品咖啡之路,全力打造“中国咖啡之都”。

3.2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咖啡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7万吨,总产值达15亿元,把普洱建成全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

3.3发展措施。

3.3.1加大领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做好原有咖啡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咖啡产业发展,积极研究分析咖啡产业发展形势,制定出台鼓励产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优惠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咖啡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咖啡产业发展。

3.3.2确立品牌意识,加强督促指导。组织有关人员对咖啡产业进行调研,对生产、流通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在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确保普洱市咖啡整体质量;在监督管理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对生产、流通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引导大家按《标准》进行生产和流通,确保“思茅咖啡”的优良品质;在流通方面,要求各家出口公司严格按照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中咖啡豆的分级标准进行寄样、报价和出货,低于该标准的应注明是“级外豆”。对申报出口的咖啡,凡是符合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

准》中咖啡豆质量标准的咖啡按所达级别给予粘贴“思茅咖啡”品牌标识,确保“思茅咖啡”的品牌质量,维护思茅咖啡品牌声誉。

3.3.3申报“中国咖啡之都”,打造“普洱咖啡”品牌。抢先注册地域品牌对整个产业的龙头地位、平台搭建和带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德宏州和海南省北海市正在申报“咖啡之乡”,为此,建议市政府积极争取将“中国咖啡之都”这张地域名片落户在普洱,为普洱小粒咖啡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4以科技为支撑,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力争中国咖啡话语权,在积极争取“国家咖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的同时,积极筹备组建普洱市咖啡研究院,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开发档次,推进咖啡产业由资源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由小规模、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建设高起点的生态经济咖啡园区,使咖啡的产量、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促进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坚持走“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三统一”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加工的模式,对咖啡进行连片规模、标准化种植。

3.3.5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一批咖啡种植和管理人才。依托普洱热作学院、普洱中等专业职教中心、普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按照“证书式”培训的要求,把职业技术教育延伸到咖啡种植区,对农民群众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咖啡种植和管理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咖啡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为咖啡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篇6:对发展盘县马铃薯产业的思考

吴 蓉

〔内容摘要〕 发展盘县马铃薯产业要从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生产基地、提高加工能力等方面着手。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马铃薯 对策

〔作者介绍〕 盘县农业局

马铃薯是盘县的特色作物,具有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经济作物的特点。《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将马铃薯列为全市六大优势农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盘县马铃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盘县马铃薯发展现状

(一)生产概况

盘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区域广泛,各乡镇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冷凉山区。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市场价格的提高,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的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2005年,盘县马铃薯播面达到30.41万亩,平均亩产1020.7公斤;马铃薯播面占全县粮食播面(玉米、水稻、小麦及马铃薯)的26.4%,产量占粮食总产量(按5:1折算)的18.2%。

脱毒马铃薯应用于生产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盘县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到20.11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的66.1%;平均亩产1324.7公斤,高出平均单产29.78%;脱毒马铃薯产量26.64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85.83%。

(二)种薯推广情况

解放前后,盘县主要栽培品种有乌洋芋、毕节白花洋芋、转心乌、大白花、小白花、金洋芋等。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引进马铃薯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50年代引入的河坝洋芋、巫峡洋芋,60年代引入的红洋芋,70-80年代引入的马尔科、疫不加、米拉、和平、黄心洋芋等。90年代中期,盘县农业局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建立,脱毒马铃薯在盘县得以较快推广应用。目前推广的主要脱毒种薯有会-

2、合作88、脱毒米拉、金冠、榆薯CA、坝薯10号、凉薯97、威芋3号等。

(三)种植技术现状

盘县马铃薯的主要栽培技术一般采用间作、套作和净作,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与玉米进行间套作(或分带轮作),高山地区采用净作,栽培季节是春种秋收。近年随着脱毒技术的应用,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了脱毒马铃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从季节、密度、施肥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稻田种植技术、免耕种植技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四)加工企业现状

现已建成盘县兴龙淀粉有限公司,年精淀粉生产能力1万吨。同时,六盘水市境内还有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2个:市食品总厂“天使牌”薯片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能力1500吨,年生产薯片800吨;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5000吨。这些龙头企业对盘县马铃薯产业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盘县马铃薯生产发展较快,面积逐年扩大,良种普及率有所提高,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迅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马铃薯加工开始起步,马铃薯生产正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在盘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主要有:

(一)种植水平低下,单位产量不高。长期形成的传统种植方式没有彻底改观,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缓慢,良种普及率不高,先进栽培技术应用面小,管理落后,施肥水平比较低下。总体上看,马铃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单位产量水平较低。

(二)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比较单一,专用型品种少,绝大部为食用型品种,饲料型、菜用型、工业用品种比较缺乏,且质量普遍偏低。在目前推广的几个品种中,如会-2号,水分含量高,干物质含量低,芽眼较深,外观品质差,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

(三)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生产能力弱。盘县虽然较早建设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但规模小、生产能力较弱,仍不能满足生产用种的需要,所需种薯有相当一部分从云南、威宁等地方调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四)产业化程度低。盘县马铃薯生产产业化起步晚,规模小,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一是龙头企业少,生产规模小,运转不正常,带动力不强;二是没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绝大部分马铃薯在本地消费,外销量较少,商品率低;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信息服务体系、信贷等)不健全,马铃薯生产盲目性较大,生产能力弱。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潜力

(一)盘县马铃薯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盘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地带,山峦起伏,高差悬殊,平均海拔170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降水量1400毫米,气候温凉、雨量适中,土壤以偏酸性的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特殊的生态及气候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提高单产潜力大,且干物质积累高,品质好,产品极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气候冷凉,被誉为“马铃薯天然留种基地”,繁育脱毒种薯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施用化肥、农药水平低,环境污染小。

(二)马铃薯及其制品市场逐渐扩大

马铃薯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及各种维生素等成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禾谷类作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逐渐向注重营养价值高的方向转变,对马铃薯的需求日渐扩大。地方小吃如烙锅洋芋、油炸洋芋条(片)、烧烤洋芋串等发展很快,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马铃薯还是轻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及医药制造业的重要原料,用于制造淀粉、酒精、葡萄糖、油炸制品、膨化制品、脱水制品等产品。由于马铃薯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许多发达国家日渐减少马铃薯生产,马铃薯生产重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马铃薯出口创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脱毒马铃薯繁育规模不断扩大

除盘县农科所马铃薯脱毒中心外,全市境内还有市农科所脱毒中心、凉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微型薯200万粒左右,年繁育脱毒种薯8000吨左右,其生产规模正逐渐扩大,为推广脱毒种薯提供了强有力的种源保障。目前选育引进的品种主要有会—2号、合作88、威芋3号、坝薯10号、大西洋、费乌瑞它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四)广大农户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已基本解决温饱,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勤劳致富的愿望强烈。应通过做好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等工作,提高农户种植技术水平,加大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搞好销售及加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打好盘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

四、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盘县马铃薯生产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很大,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机遇,用好用活各种政策,充分利用盘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加快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一是稳步推进生产规模。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稳步增加播面。到2010年,使全县马铃薯播面稳定在50万亩左右。

二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位产量。农技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大力开展马铃薯先进栽培技术推广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最大限度地提高马铃薯单位产量。到2010年,单位亩产达到1500公斤左右。

三是优化品种结构,增加优良品种比重。积极推广脱毒种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马铃薯。到2010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率达到95%以上,优质专用品种推广率达25%左右。

四是完善和提高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完善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完善管理机制,改善生产环境,扩大生产规模,到2010年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繁种基地1万亩,基本实现种薯自给。

五是大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结合省、市马铃薯发展规划基地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优化布局,扩大规模,依托基地带动千家万户。

六是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改造和提升现有加工企业,不断推广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引进资金,在马铃薯生产主产区建设大型龙头企业,努力提高马铃薯加工比重。

七是建立健全马铃薯销售体系。建立和健全马铃薯及其制品营销网络,如组建马铃薯协会等,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等,帮助农民推销产品,提高马铃薯商品率。

八是加强引导,强化管理。马铃薯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服务、生产、营销等环节,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上一篇:市场营销项目绩效考核下一篇:《英语影视欣赏》教学大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