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全国I卷高考作文

2024-04-23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全国I卷高考作文(精选11篇)

篇1: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全国I卷高考作文

管仲、鲍叔牙和齐桓公姜小白这对君臣之交、莫逆之谊的传奇经历想必只要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能对此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夷吾与叔牙之间的管鲍之交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成语出自《列子?力命》,管仲辅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之后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但是世人对管鲍之交更多的解读在于朋友之间的志同道合、相知相助、形同手足、亲密无间,有谁会挖掘这两位先贤的“神交”却是源于利益。这种源于商业利益而结成的利益盟友关系常常被传统伦理纲常斥责为“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现实中人们的求名趋利也因儒家体系在文化思想上的独裁桎梏而常常显得讳莫如深——尽管整个社会生活依然按照“自由人的趋利行为”而正常运行着。或许是由于思想统制和文化纯洁性的需要,往往很多实在的事物却需要粉饰以道德的色彩,使其能在后人吹毛求疵的质疑声中依然完美无瑕、无懈可击。

管鲍之交便是一个典型。与其说是夷吾和叔牙之间是“最纯洁的”友谊,不如说他们之间是最有默契、最成功的买卖关系。先前两位“神交”贩布织履之时,便是叔牙做的第一笔投资,虽然短期内只亏不赚,然从长线来看则是回报丰厚,不可计数。鲍叔牙是个精明的卖家,他认定了管仲就是一个贵极无价的珍品,在苦苦觅得识货的买主齐侯姜小白之后,便果断出货,坐收渔利。正是齐桓公这位买主的赏识,使管鲍两人从此飞黄腾达,齐国也因此国势日盛,终成春秋霸主。在此我们不得不惊叹鲍叔牙的慧眼独具和深谋远虑。但与其他买卖不同的是,管鲍和齐侯之间的买卖,不仅仅只涉利,它还维系了二人的前途命运和齐国的国运兴衰。

如此解读管鲍之交虽然有铜臭化经典之嫌,然每个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源和值得挖掘的空间。管鲍以及后来的异人和吕不韦都可以称为成功的商业营销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玩,这也是古典文化带给现代商业文明新的启示。

篇2: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全国I卷高考作文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另外,管仲还有一个特点是,善于因势利导,”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比如齐桓公因蔡姬改嫁而攻打蔡国本是无理,但管仲就顺便去征讨楚国,谴责它不向周朝进贡,这次征伐在当时好像又有了正义的旗帜(或者叫幌子?),等等,好几个例子。这很有意思,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管仲经常在顺从齐桓公的指令的同时还在为他的过失补台。更有意思的是管仲与鲍叔牙的朋友关系,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刚开始管仲为公子纠做事,鲍叔牙跟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公子纠死后,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从此管仲被任用,襄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管仲非常感念鲍叔牙的情谊,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段话很有说服力,哪里去找鲍叔这么善解人意的好朋友啊?

篇3: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主题高考作文

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一步回到城中以继承父位。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欲纠先回城,便用计接近小白,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心窝,之后,管仲看见小白吐血,急忙逃走。其实管仲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这才躲过一劫。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而管仲被鲁国掳去。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设法救出了管仲,并择良辰吉日亲自来到郊外迎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一时间齐国百姓纷纷为之动容,回到宫里,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下命“不问贵贱,不许犯夷吾之名,皆称仲”,以字为敬也。齐桓公曰“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之后,管仲智辩俞儿助桓公兵定孤竹,兴兵伐郑,尊王攘夷,使桓公成了中原霸主。甚至,管仲逝世之前,在病榻上时,还在与桓公讨论谁当宰相之职,一片臣子之心,可歌可泣。

齐桓公的成功是离不开管仲的。他非常尊重贤臣,因此也得到了贤臣的尊重。这些尊重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深入到行动中,他们用行动来表现对彼此的尊重,因此双方互利共赢。

篇4: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高考状元作文

童妍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是个跟我同龄、爱笑、十分可爱的小女孩。有一次,我生病了,她十分关心我,还不时问我:“你没事吧?”这样我感到十分的暖心,她真是个好女孩!还有一次,我摔倒了,那天下雨,我在雨中不慎摔倒,她连忙跑过来问道:“你没事吧?”“没事。”我硬撑着看着衣服上那脏脏的泥水,我不禁泪如雨下。因为我十分担心,生怕这些衣服的泥水会洗不掉,爸妈会骂我。童妍把我扶到教室后,就赶紧拿出纸巾替我擦去衣服上的污水,我十分感激她,也帮她一起擦,替她减少负担,少擦一点,免得累坏。我想,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应该这样做的。我觉得:只要我们心连心,就一定会战胜困难,雨过天晴的。其实,童妍也十分热心。每当我生病的时候,他总是十分热心、贴心,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总是挺身而出,帮助我一起解决;每当我十分难过伤心时,她也会来给予我希望和安慰,替我分担,陪着我一起伤心难过……

总之,童妍十分热心肠,是个好女孩,跟她交朋友,我很开心。有她这样的朋友,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我也是童妍的好朋友。有一次,她抱着一大堆本子去办公室,我心想:本子一定很重吧!让我来帮你分担一些重量吧,让你轻松点儿。我忙跑过去帮她抱本子,看着她那十分可爱的笑容,我也开心地笑了:“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帮帮忙的。”还有一次,她有个题目不会做,当我看到题目时,立即帮她解答了出来。听到她的夸赞,我还有点不习惯呢!

篇5: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高考优秀作文

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朝时齐国两个生死之交——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鲍叔牙和管仲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了,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总会多拿一些钱,别人为鲍叔牙打抱不平,而鲍叔牙总是说是我让他多拿的,因为他家太贫困了。还有,管仲去当兵,可每次冲锋的时候,他总是躲在后面,收兵的时候总是跑在最前面。很多人都耻笑他,而鲍叔牙却说,你们错了,管仲可不是怕死,而是家里有一位老母亲等他回去奉养。管仲听了非常感动,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后来,他俩分别去当齐襄王两个儿子的老师,在两个儿子争夺王位的战争中,鲍叔牙用智慧战胜了管仲,让公子小白当上了齐桓公,并解除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仇恨,又向齐桓公推荐让管仲当宰相。

鲍叔牙无私帮助困境中的管仲,让我喜欢,这不由地让我想起我的朋友让我遭到冷淡的事。在做数学题时,我的铅笔钝了,向他借卷笔刀时,万万没想到竟遭到拒绝。在我的周围,怎么还有这么小气的人呢?如果大家都象鲍叔牙那样有爱心,无私的帮助别人,让所有的人都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该有多好呀。

让我最佩服的是鲍叔牙将宰相的位置让给了管仲,使管仲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政治家。看到这,我想起我们要多考虑别人优秀的一面,多宽容别人的小缺点。四年级时,高于婷总是爱向老师打小报告,选大队长时,我们这些调皮的同学本来都不想投她的票,可是再三考虑,我想到她各方面的优点,她成绩全班数一数二,在班里能组织大家活动,最后还是觉得她最能胜任大队长啦,于是我不拘小节选了她,现在她是老师的好助手呢。

篇6: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全国I卷高考作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秋战国时期,名臣良将们尽忠竭力至死方休的故事感人至深,丹青留名。其中,管鲍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事迹又一度传为千古美谈,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知人善任;管仲的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我今天想和同学们谈谈的是鲍叔牙的识才之能。

管仲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在管仲早年困顿之际,鲍叔牙从不独善其身,不计较让自己更穷困的至交,不嫌弃多次见逐于君的好友,逆境之中,鲍叔善遇管仲,这不仅是二人交谊所至,更重要的是鲍叔认为管仲有胜己之处,有过群之才,久后能成大业。这是鲍叔的过人之处,有识才知能,不拘小节,不计小利。

当年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辅佐公子小白,两人各为其主,战场厮杀,而当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幽囚之际,鲍叔牙却能向齐桓公大力举荐管仲,并且将百官之上,人臣之尊极的相位,毫不犹豫地让给管仲,可谓“识人”。同学们,我们可以设想,假若没有鲍叔牙的识人之能,管仲只会在大牢中无人问津地死去,因郁郁不得志含恨而亡,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宏图霸业也不会有实现的一天,中国的历史上更会少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鲍叔凭借自己的过人的智慧,容人的雅量,识人的眼光,留住了一位政治英才,这与当时当时统治阶级争利于市的所为形成鲜明的对照,是他难能可贵之处。不难看出,没有鲍叔,难得管仲。如古人所说:“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伯乐有之,良马必出,欧冶有之,利剑必出,鲍叔牙正是这样的一位善于识人的“伯乐”与“欧冶”。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中国古代从来不缺乏这样的智慧,高祖刘邦能取天下,是其善用运筹策帷决胜于千里的子房;是其善用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周文王于渭水边寻访姜太公,刘皇叔三顾茅庐求见诸葛亮,这些都是有识人之能、独具慧眼的人,而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成就了丰功伟业。

古人治国用人的聪明智慧,足以让后人从中受到“知兴替”的有益启发。同学们,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拥有识人之能呢?我认为,拥有识人之能首先要向鲍叔牙一样不拘小节,具备容人之量,凡属真正的人才,凡是怀珠抱玉者,都希望用人者是识才者,能够慧眼识珠,拔识自己于未显之时。我们要做珠玉,但我们也做识珠玉之人,“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其次,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名利,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篇7: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全国I卷高考作文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

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

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

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

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

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

篇8: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我发言的题目是《甘为绿叶衬红花》。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作为霸主登上了人生巅峰。这一世的伟业可以说归功于鲍叔的知人之明。

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鲍叔对其直言,如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而后齐桓公听取了鲍叔的忠言,非但未杀管仲,反而重用了他,而鲍叔情愿做管仲的下属。这种品德正如司马迁所言:“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人们赞扬多的是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居功自傲,甘为人梯的品德。也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鲍叔不正是管仲的伯乐吗?

齐桓公多次会天下诸侯,没有动用武力就制止了战争,这就是管仲对齐桓公的报答,他协助齐桓公成就其霸业,达到极盛的顶峰。这个层面看,管仲确有他的贤明之处。

有关鲍叔的品德,还有一些小故事:当时管仲很贫穷,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利润时,他总想多分一点,但鲍叔知道后,并不认为他是贪心,而是认为他家里贫穷,需要这些钱财;当他替鲍叔谋划事情时,总会陷于窘境,但鲍叔从不认为他愚笨,只是安慰他说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当他多次被国君驱逐时,鲍叔没有说他不成器,而是安慰他没有遇到好的机遇……

鲍叔推荐管仲后,一直辅佐其左右;齐桓公也一直在鲍叔的激励中成长,有两位智者辅佐,最终成就齐桓公的一番事业。

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自我认同感也随之增加,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频频出现。很多人都想争第一,网络上网红频频出镜,都争着想做那朵红花,谁也不曾想去做绿叶。

我们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小了说,为我们默默付出的父母,不就是衬托我们的那片绿叶吗?大了说,我们团结拼搏的国家,不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绿叶吗?而我们每一个社会中人,都是自己成长中的那朵红花,灿烂地盛开在那片绿叶中。

生活中的很多人,就像鲍叔那样,甘愿做绿叶,去衬托红花的美。比如幕后的科研人员、比如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再比如每座城市的清洁工……见过夏季的凌霄花吗?大片的绿叶藤上,有几簇小喇叭的橘红色小花,高高地攀在大片的绿色藤蔓上,很是惹眼。

篇9: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的读书会,我想和大家就管仲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在全国进行政治整顿,实施经济措施,使当时齐国大治,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可以说,没有管仲的谋略与治国之才,齐桓公的春秋霸主之业可能不会很容易实现的。

可能大家要说:是鲍叔牙的知人识人、甘居人后成就了管仲,或者说是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宽阔胸襟成就了管仲。没有这两个人的推举和任用,管仲的才能又怎么显现出来呢?

诚然,这两人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我觉得,管仲的个人才能更不能忽视。

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优化进步,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真可谓:贤者可安天下,人才可促发展。

回望历史,姜子牙渭水垂钓,等来姬昌的求见,最终辅佐武王成功伐纣,建立了周朝;商鞅“徙木立信”,确立“法家治天下”的理念,这一思想甚至还在当今“依法治国”的方略中闪现;李冰治水,所建造的“都江堰”至今还在造福当地人民……这些谋政、治水方面的人才,只是我们窥见历史的一小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还可以看见无数的文学、科学、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他们的出现,传递着社会文明的火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优化着社会的功能,最终造福着当时乃至后世百姓。

再看今朝,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更是空前。先有终南山、李兰娟院士在面对疫情时铿锵有力的指导,消除人们心头的恐慌;再有北斗团队放飞最后一颗星,最终组网成功的消息让全民疯狂。科技人才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大家有目共睹。而网红主播李佳琦作为人才引进落户上海,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并获得百万购房补贴,同样振奋人心。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不管哪方面的人才,对社会的进步,对百姓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齐桓公的九合诸侯、称霸天下为后人所敬仰,鲍叔牙的知人善用,甘居其下为后人所称颂,但是,管仲的谋世之才,治国之能同样应该为后人所看到。正如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也遗憾地称:“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贤者可安天下,人才可促发展。人才,是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是百姓生活的改良者。我们应善待,应铭记。

但愿,大家在谈到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时候,不要忘记了管仲的倾力相助;而鲍叔的极力举荐,也恰恰是因为他真切地看到、也深深地知晓管仲的旷世之才。

所以,善待人才,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是我们这些后人,在面对这段历史时,应该有的一种姿态。

篇10: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发言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今天读书讨论会的主题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谁更令人感佩”,刚才几位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倾向于齐桓公,认为他有王者之志,且成就一代霸业;有的则推崇管仲,认为他有辅相之贤,且成为一代名相。而我对鲍叔感触最深。下面跟老师同学们分享我的一点感触和思考。

老师教导我们,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都应德字为先。有远大之志和过人之贤固然重要,但是二者如果没有以德济之,恐怕也是水中捞月。管仲有贤,如果没有鲍叔知贤护贤,早已死于非命;桓公有志,如果没有鲍叔荐贤让贤,恐怕终究壮志难酬。鲍叔之德,不仅仅在于知贤护贤,更在于荐贤让贤;从这个意义上说,鲍叔远胜于伯乐。鲍叔之所以最令我感佩,就在于他的知贤,护贤,荐贤,让贤!

同学们,毋庸讳言,人性是有弱点的,不是吗?但凡庸人恶人或不知贤,或知贤而妒贤,或知贤而毁贤,或知贤而害贤。秦桧之妒岳飞,最终败了大宋长城;魏忠贤之害杨涟,最终毁了大明江山。相形之下,知贤、护贤、荐贤、让贤,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鲍叔之知贤、护贤、荐贤、让贤,是大识大行,是一种大境界;但是他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境界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以为其背后,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使然。正是基于爱国情怀,基于对齐国的热爱,他的胸怀才会如此阔大;正是胸怀如此阔大,才有如此之大识大行。可以说,正是爱国情怀成就了他的大写人生。

同学们,读书在于切用,读经在于明德;读管鲍,对于我们青年学生,同样富有启迪意义。青年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命运。青年学生将来能否成为国之栋梁,德是关键,而爱国情怀,无疑是德之核心。总书记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是的,我们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成长成才,跟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

鲍叔名垂青史,成就了大写人生,不在于有辅相之功,而在于有阔大的胸怀,在于有炽热的爱国情怀。读史使人明智,同学们,读《史记》管鲍故事,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立志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必须把爱国放在第一位。

篇11:管仲鲍叔牙齐桓公高考作文素材

世人皆知成语“管鲍之交”,多形容二人情谊之深,互为知己。“管”即管仲,鲍即鲍叔牙,二人皆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

管仲家中一度穷困潦倒,鲍叔牙相对富裕,在古代以财产定等级的风气下,鲍叔牙却仍然和管仲结为知己,并且处处为他着想。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管仲与鲍叔》一文中曾提到“……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长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意思是二人常一起经商做生意,管仲家贫,常常将大部分的利润分给自己。但是鲍叔牙看破不说破,就算知道了,也只是笑笑而过,并且之后一如既往地善待管仲。

后来,鲍叔牙成为齐国公子小白的门客,而管仲则为暂居鲁国的公子纠出谋划策,二人均成为了政客。齐国**后,国君被杀,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小白和纠身为国君的.合理继承人,纷纷赶回齐国。

但在路上,管仲为了让自己服侍的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在背地里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以期使他受伤好放弃王位。但是这一箭,却恰好被公子小白腰带上的饰品勾住,从而幸免于难。

后来小白得以坐上王位,史称齐桓公,而管仲也因为伤害齐桓公被囚禁。

齐桓公认为在自己是公子的这些年,鲍叔牙出力最多,献策最好,因此想要让他当宰相来帮自己治理国家。而鲍叔牙十分谦虚,推脱说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冒着杀头的风险,大力举荐尚在牢狱之中的管仲。

鲍叔向恒公进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之后齐桓公不计前嫌,欣然应允,派人将管仲接回朝内当宰相。鲍叔牙得见昔日好友,甘愿在背后指导辅佐管仲为相。

最后终于成就一代霸业,以至于后人称颂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是“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读到这里时,应有许多人感概管仲之贤,鲍叔牙之义,齐桓公之仁。管仲足智多谋,有才干。鲍叔牙在朋友陷于耻辱境地时不曾走开,而是施以援手,可以说是管仲的“伯乐”;齐桓公则胸怀宽阔,光风霁月,任人唯贤,令人敬佩。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痴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字里行间都是对鲍叔的感激与惺惺相惜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常常被后世引用,来表达对知己的欣赏。

而今年全国语文一卷作文中,也以这三人的故事命题,后人赞叹齐桓公创造天下霸业宏图,孔子却说这是管仲的功劳;司马迁也说世人不称赞管仲这样的贤才,而是更多地褒扬鲍叔牙这种慧眼识珠的伯乐。可见三人各有千秋,为世人津津乐道。

《史记》曾记载:在管仲出任宰相的这些年里,说不上是大国的齐国,竟然在海滨之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称其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故’。

可以说在当时,齐国已经成为较为强大的一个国家,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就连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君主贤德,社会富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到最后其他国家都尊齐国为主。

而齐桓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可以说齐桓公任命管仲,是绝佳的选择,而管仲突出的能力和鲍叔牙的慧眼识珠,也旁敲侧击地显现出来。

后人对这三个人物的喜爱赞颂程度不一,大多数人只道齐桓公会用人,宽容大度抛却个人恩怨,但是却忽略了这三人中在背后默默奉献的鲍叔牙——鲍叔牙谦逊仗义,不计小财小利。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伯乐眼光和对朋友的忠心不移,就没有当日能够施展才华的管仲;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自知之明,甘居人后,齐桓公就会因此失去贤才,或许鲍叔自己当上宰相齐国也会繁荣昌盛。

但是会造就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所创造的春秋霸业吗?答案不得而知,但相信大家心中已有决断。

上一篇:跟爱人说晚安暖心说说下一篇:自我勉励的青春励志名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