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2024-05-24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通用6篇)

篇1: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2010-05-11 08:57:46[发表评论]

新华报业网讯(记者刘海琴仇惠栋)昨天,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评价中心出台了《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该报告中提出了2010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几大挑战,并首次提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概念。

城市发展面临五大问题

报告中提出了今年我省城市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如扩大需求受到制约、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城市转型显得滞缓、城镇发展问题增多、城市文化保护不力等。

报告显示,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低于全国,但近几年仍然存在扩大趋势,2007年为2.50:1,2008年为2.54:1,2009年又扩大到了2.57:1。报告对现有的文化保护提出批评,由于现在城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是建立在完全商业化的机制上,到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文化得不到应有保护,城市文脉发生断裂。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越来越单调,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立交桥成了普适风景,而曾经熟悉的城市记忆、文化街区、生活环境正在消失,使得城市变得陌生。

何谓幸福城市

报告对我省城市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低碳城市建没、加快智能城市建设,并首次提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概念。

何为“幸福城市”呢?报告中指出,幸福是一种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的、甜密快乐的感觉。幸福城市是集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城市,幸福城市给市民提供一种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的生活。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智能城市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生存型城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城市转型,加快幸福城市建设。

报告中认为,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475美元,城市的水平更高一些,已经具备了建设幸福城市的良好基础。加快建设幸福城市,必须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实效。要继续实行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的相关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市民收入,使发展成效真正体现到市民福祉的提高上。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成果,以民生福祉倒逼城市转型。

同时,报告中建议,应该制定包括主客观指标具有人本特色的“幸福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幸福的指挥棒交到百姓手里。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平安城市、畅通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愉快感、舒畅感、甜密感,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分享幸福城市的幸福。

篇2: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的地理区域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3个大区,在每个大区分别选取3个城市,共9个城市;在这9个城市中,每个城市选取2个区调查,共18个调查区;每个调查区选取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3600名,剔除无效问卷485份,有效问卷3115份(其中男1277,女1838)。

1.2调查方法

在每个调查区、调查点选取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老年健身点和购物中心等地方进行发放问卷,用指导语指示被试者填答问卷,被试者填写好后当场回收。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打消被试者顾虑,鼓励真实作答。

注:以“*”表示P <0.05;以“**”表示P <0.01;以“***”表示P <0.001(下同)

注:锻炼强度(1=轻微运动,2=小强度运动,3=中等强度运动,4=大强度但不持久,5=大强度并持久); 一次锻炼时间(1=10 min以下,2=11~20 min,3=21~30 min,4=31~59 min,5=60 min以上); 锻炼频次(1=1个月一次以下,2=一个月2~3次,3=每周1~3次,4=每周3~5次,5=大约每天1次);

1.3研究工具

体育锻炼情况测量使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5],幸福感测量使用Campbell等人编写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人口学特征测量采用陈爱国编制的人口统计学调查问卷[7]。

1.4数据处理

数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 ±SD)表示,采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显著性为P<0.05。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

调查发现,受试老年人幸福感量表得分(  ±SD) 为4.85± 2.18,该得分低于国内其他学者使用同样的量表老年人测试的得分[8]。而幸福感量表的得分越低,幸福感水平越高,因此,该研究调查的老年人群体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

2.2幸福感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考察老年人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在地区、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收入、吸烟、饮酒以及BMI(身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均不具有显著性(P >0.05);而在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和社区活动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 (婚姻,P =0.019,P <0.05;健康状况,P =0.000,P <0.001;社区活动, P =0.004,P <0.01)。具体表现为:有配偶者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无配偶者;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水平越高;社区活动频率的增加, 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2.3幸福感在体育锻炼各因子上的差异

2.3.1体育锻炼与幸福感的总体效果

由于部分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而该研究主要探讨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所以首先把人口统计学因素作为一个整体为第一预测变量,体育锻炼为第二预测变量,幸福感为校标变量建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

方程模型一是把所有人口统计学因素为整体作为预测变量, 以幸福感为校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R2=0.069,F =5.957,P=0.000 (P<0.001)方程模型一具有极显著性;方程模型二是控制所有人口统计学变量,把体育锻炼作为预测变量,以幸福感为校标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R2=0.122,F =7.462,P=0.000(P<0.001)。两次R2的变化为0.122-0.069=0.053,即排除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体育锻炼对幸福感净的贡献率为5.3%。

进一步对人口统计变量、体育锻炼量与老年人幸福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方程模型一是把人口统计学各个因素作为预测变量,以幸福感为校标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整体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0.000,P<0.001)。方程模型二是把整体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第一预测变量,把体育锻炼作为第二预测变量,以幸福感为校标变量进入线性回归方程:发现体育锻炼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0.000,P<0.001),锻炼水平作为预测变量的回归系数B=-0.338(B<0),表明体育锻炼水平与幸福感指数得分呈现负相关,而幸福感量表得分越低幸福感水平越高,也就是说幸福感水平随着体育锻炼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2.3.2幸福感在锻炼持续时间与锻炼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参照《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计算及等级评定方法,将老年人问卷填写的一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计算得分并划分为低锻炼水平组、中等锻炼水平组和高锻炼水平组,将锻炼持续时间小于1个月的为1组,1至6个月为2组,6个月以上为3组,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考察不同水平的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差异,该研究以所有人口统计学变量为协变量,以幸福感为校标变量进行3(锻炼水平)3(锻炼持续时间)双因子多元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可见 , 锻炼持续 时间对幸 福感的影 响具有显 著主效应 (P=0.009),锻炼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主效应(P=0.000), 而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水平的交互作用对幸福感影响的主效应显著(P=0.004)。

进一步比较幸福感在锻炼持续时间与锻炼水平上的差异发现: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中、低锻炼水平的老年人幸福感水平提高;而高锻炼水平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先下降再升高,呈现V型曲线。

2.3.3幸福感在锻炼强度、一次时间、锻炼频率因子上的差异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幸福感在体育锻炼各因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幸福感在锻炼强度、一次时间、锻炼频率上存在差异,差异水平分别为P=0.000,P=0.000,P=0.001。为了进一步探讨出体育锻炼与幸福感的关系,明确幸福感在体育锻炼不同因子水平上的大小差异,该研究继续对幸福感在体育锻炼有明显差异的因子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以因素水平为横坐标,以各组所对应的幸福感量表均值为纵坐标的折线图(见图1)可以看出:锻炼强度、一次锻炼时间、锻炼频率所对应的幸福感量表值最低点分别为横坐标上3、4、4区域,3对应的是中等强度,4对应的分别为一次时间31~59 min和每周锻炼3~5次,而幸福感量表得分越低幸福感水平越高,即进行中等强度且每次持续31~59 min,每周3~5次的体育锻炼更有益于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3结语

(1)该研究调查的江苏省城市老年人群体幸福感水平较高。

(2)江苏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在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有配偶者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无配偶者;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水平越高;社区活动频率增加,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增高。

(3)体育锻炼与幸福感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具体表现为:进行中等强度且每次持续31~59 min,每周3~5次、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的体育锻炼更有益于幸福感的提升。

摘要:探讨江苏省城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幸福感的剂量关系,为通过体育锻炼手段提高老年人幸福感提供实践依据。使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以及人口统计学问卷,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的江苏省9个城市36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研究调查的江苏省城市老年人群体幸福感水平较高。(2)江苏省城市老年人幸福感在婚姻、健康状况、社区活动情况上存在差异;(3)体育锻炼与幸福感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具体表现为:进行中等强度且每次持续31~59 min,每周3~5次、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的体育锻炼更有益于幸福感的提升。

篇3: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瞭望东方周刊》发起并主办的“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与推选活动近日揭晓,颁奖晚会于2009年12月26日在陕西西安举行。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背景下讨论城市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受,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描绘一张更为细致的和谐社会图谱。

获得2009年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有20个城市,其中包括10个副省级/地级城市和10个县级市。

10个副省级/地级城市,分别是杭州、成都、宁波、西安、昆明、长沙、南京、银川、南昌、长春。其中,杭州市因连续多年在这一调查推选活动中表现优异,成都市因为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对民生贡献突出,分获‘‘建国六十年特别大奖”。宁波则因连续三年获奖,而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

入选的10个县级市是: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湖南长沙县、江苏江都市、浙江余姚市、云南安宁市、四川都江堰市、辽宁海城市、广东增城市。

本次调查活动继续沿用著名学者奚恺元主持研究的幸福学评价体系,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速度、文明程度、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房价、人情味、治安状况、就业环境、生活便利等12类具体指标。

100个城市入围

为了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人们对于幸福城市的理解和感受,本次调查活动所涉及的城市范围更为广泛,将县级市也纳入进来。考虑到副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市在经济、人口等因素上的差别,对它们分别研究比较。

组委会委托零点调查公司,在入围的50个副省级/地市级城市和50个县级城市中进行了覆盖60多万人的独立入户调查,全国各地参与报刊、手机短信和网络问卷调查者,累计约3000万人,是近年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城市调查推选活动。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

与2008年相比,本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副省级/地级城市中,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有所下降。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居民开始关注经济指标以外的因素。

就入选的副省级/地级市来说,那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必然特别注重民生问题的均衡发展,要么是丰富教育资源,要么是城市品质提升;而那些中度发达城市由于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压力较小,也颇受青睐;另外,那些拥有独特风景资源的城市也往往得分较高。这些都说明,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

连续几年的城市幸福感调查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程度,社会总体幸福感更应值得关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很多与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例如情感状况、社交关系、生活环境等。

与副省级/地级市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届调查中首次参与的县级市中,入选前十名的大都是东部沿海城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城市规模有限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能够带给居民较明显的幸福感提升。

考虑到不同职业和年龄层的市民对各种媒介的接触机会不同,本次调查的方式分为:人户调查(组委会委托北京零点调查公司负责)、报刊调查、网络调查、网络投票、手机短信投票等五种方式。最终结果则是这五种调查方式根据不同的权重综合计算而来。

人情味最浓:成都、宁波、杭州

人情味,是指被调查者对当地人情味浓厚程度的感受。综合五种调查方式的结果看,成都、宁波、杭州等成为人情味最浓的城市。上榜的城市大都是一些休闲特征较明显的城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就縣级市而言,人情味最浓的前三名分别是: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和江苏吴江市。

就业机会最满意:宁波、成都、西安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以出口为主的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在就业机会满意度方面,注重自身创业的宁波位居榜首,成都、西安紧随其后。

而县级市进入前10名的基本上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名列前茅的是:江苏宜兴市、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

交通:银川最满意

有趣的是,无论是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还是报刊、手机短信投票,对于自己城市的交通状况满意度最高的都是宁夏银川,大部分大型发达城市则未入榜。若想在交通状况方面获得居民的肯定,大型发达城市任重道远。

而很多县级市虽然经济发达,但人流量和交通状况尚在负荷之内,因此很多相对发达的县级市在这一项调查中仍位居前列,其中江苏宜兴市、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列前三。

生活便利度南京获第一

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不同,这次进入生活便利幸福度前10名的城市多了一些新面孔,南京荣登榜首。

而生活便利幸福度排名前10位的县级市,一方面自身发展较好,另一方面都紧靠发达的地级市。前三名分别是: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

西安、杭州、成都医疗卫生幸福度最高

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入选的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比如杭州,也有诸如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地区。

对县级市来说,长三角城市的医疗卫生整体优势非常明显,占据了前10位的大部分席位。山东邹平县获得冠军,江苏吴江市、湖南长沙县分获第二第三。

南京继续领跑教育幸福感

和2008年调查结果类似,在城市教育状况幸福感的排名中,南京继续领跑,位列榜首。西安、杭州分列第二第三。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既与当地知名高校的数量正相关,更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

教育状况幸福感排名前10位的县级市榜单上,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位居前三。

安全幸福感最高城市:宁波、西安、杭州

在城市治安幸福度排名前10位的副省级/地级城市中,宁波夺得冠军,成为居民的治安幸福度排名最高的城市,随后是西安和杭州。县级市的城市治安幸福度排名榜单上,山东邹平县夺得冠军,江苏吴江市、江苏宜兴市分列第二第三名。

环境:杭州、成都、宁波、西安幸福度高

就环境幸福度排行榜前10位的副省级/地级城市而言,杭州、成都、宁波、南京、西安等地的山清水秀或环境不断改善获得了市民的好评,分列前四。县级市的环境幸福度,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分享前三名。

房价幸福度:昆明一马当先

居民对于所在城市房价的幸福感受,位居前列的几乎都不是超大城市,昆明一马当先,紧接着是宁波、成都。

而房价幸福度较高的县级市,大多临近大城市。可能是因为这些县级市的市民通常将本地房价与附近的大城市比较,因此获得幸福感。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吴江市分获前三。

经济发展幸福度:杭州第一

就经济发展幸福度而言,副省级/地级市中,杭州排名第一,随后是昆明、宁波、成都等。一些大型经济发达城市未能进入前十,这可能是由于市民对于城市发展的感受,并非取决于当地的GDP总量,而是取决于城市的发展速度是否容易被人们所感知。

而县级市的发展幸福度却和经济规模一致,排名前10位的城市,基本上也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江苏宜兴市分列前三。

文化娱乐:成都登榜首

成都居民2009年在大多数幸福度指标上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文化娱乐幸福度也不例外。其他获选前10的城市大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经济水平较高。娱乐幸福度排行榜上,成都、杭州、长沙、昆明、宁波分列前五。

县级市中,娱乐幸福度排行榜前四名的城市是,湖南长沙县、山东邹平县、江苏宜兴市、江苏昆山市。

文明程度:杭州、昆明、西安位居前三

市民文明程度幸福度排行榜前10位的副省级/地级市,与教育幸福度前10名的城市大部分重合,这显示出教育与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正相关关系。杭州、昆明、西安、成都成为市民文明程度幸福度排行榜上位居前四的城市。

在县级市的文明程度幸福榜上,江苏宜兴市获第一,山东邹平县、江苏吴江市和湖南长沙县位居其后。

篇4: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摘要:为切实做好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工作,受亭湖区政府委托,亭湖区统计局于2014年10月份在亭湖区各街道、乡镇范围内的城乡居民中开展亭湖区2014年环境保护社会公众满意率调查,以便了解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工作。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满意率;调查报告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范围是亭湖区各街道、镇下属的社区和村及市直和区属机关单位,在全区城乡共抽选1000个样本,市区五个街道各80个样本,农村五个乡镇各80个样本,另有市直和亭湖机关单位各100个样本。按性别分:男性样本594份,女性样本406份。按年龄分:18-35岁有205人,36-55岁有545人,56-65岁有250人。

二、环保工作满意率总体情况

1.从总体来看,亭湖城乡居民对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满意,总体满意率达84.56%。

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垃圾处理、环保教育等五个方面满意率均超过80%。其中,政府在环保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最受公众的认可,满意率达88.53%,噪声环境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满意率也较为理想,分别为86.37%和86.65%,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方面的治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众满意率分别为80.77%和80.50%,略低于其他方面。

2、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的知晓率较高,多数人对创建工作有信心。

70.9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亭湖区正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其中有377人是通过电视、广播得知,占知道人数的53.2%,262人通过报纸,50人通过网络获知,可见媒体在宣传生态区创建方面占据主要力量。

3、农村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机关干部满意率最低。

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总体满意率为94.72%,远远超过城市居民80.85%的满意率,市、区机关人员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满意率仅有71.79%。41.7%的受访者对创建工作表示很有信心,30.2%较有信心,一般占15.0%,3.8%表示说不清,只有9.3%的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创建工作得到大家的肯定。

4.居民建議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市民对当前环境感到满意,但也有不少市民对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市民集中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畜禽粪便治理、农村河道治理整改、加大政府参与力度、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等几方面,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环保工作五个各方面满意率情况

1.空气质量方面,总体满意率为80.77%,建筑工地扬尘受关注。公众对空气质量和控制空气污染治理效果较为满意,满意率分别为84.78%和84.61%,在控制建筑工地扬尘和控制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方面有更高的期待,满意率分别为73.82%和79.86%。

城市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率为77.61%,明显低于农村95.29%的满意率,而机关人员对空气质量方面满意率仅为63.59%。

农村居民对空气质量各方面满意率都较高,城市居民对控制建筑工地扬尘方面最为不满,城市受访居民中有33.50%表示对这方面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机关单位中更是超过半数受访者对建筑工地扬尘提出抗议,满意率仅为48.50%,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另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成为城市居民的困扰,这方面满意率也仅为75.00%。城市中对三产服务业油烟和城市小锅炉烟尘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得到公众的认可,满意度分别为81.30%和81.55%。

2.水环境质量方面,总体满意率为80.50%,水体水质引担忧。

公众对工业废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湖泊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满意率分别为80.79%、83.52%、84.03%。而对河流湖泊等景观水体水质最为担忧,满意率为73.67%,更有10.30%的人对此表示“很不满意”。

农村居民中对水体水质满意率为86.18%,成为农村各项调查中满意率最低的一项。城市居民对水体水质满意率为73.80%,机关人员满意率更低至48.50%,水体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

3.噪声环境方面,总体满意率为86.37%,噪声污染有所控制。

公众对噪声环境的整体满意率较高,对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娱乐噪声等各方面的治理效果都比较满意,满意率都在85%以上,农村各种噪声的治理满意率都高达95%以上,城市和机关的满意率也较为理想,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81.57%和76.16%。

4.垃圾处理方面,总体满意率为86.85%,农村畜禽粪便引不满。

垃圾处理方面的治理成效也比较显著,对生活垃圾收集的效果满意率为88.37%,对治理环境卫生满意率为86.43%,对工业建筑垃圾治理满意率为85.15%。城市居民普遍认为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善,但对工业建筑垃圾的处理略有微词,城市居民满意率为81.07%,机关人员满意率为70.35%。农村居民对畜禽粪便处理有所不满,满意率为87.75%,低于农村各方面平均水平,在居民建议中也多次被提及。

5.环保宣传教育方面,总体满意率为88.53%,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公众对政府重视环保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表示满意,公众满意率在五个方面中最高,达88.53%。34.70%的人认为政府对环保非常重视,34.10%的人认为比较重视,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满意率达91.09%,对政府环保方面宣传教育工作的满意率为89.07%,而对市民的环保意识,满意率为85.44%,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满意率为79.08%,机关为76.26%,在遇到环境问题时,仍有30.40%的人表示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解决,公众环保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四、农村分乡镇情况

被调查的五个乡镇中黄尖镇的满意率最高,达到98.46%,南洋、盐东、便仓各镇满意率分别为96.22%、95.35%、89.86%,最低的新兴镇也达到89.86%的满意率,环境治理程度较为理想。

调查结果显示,新兴镇在水环境质量和垃圾处理方面还有待改善,满意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5.16%和85.91%,便仓镇在水环境质量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满意率为88.44%,相对略低,但从总体来看,各乡镇村民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给予肯定,对环境整体满意率较高。

新兴镇在对河流湖泊水体水质和畜禽粪便治理效果两方面与其他乡镇的差距,满意率分别为74.68%和73.75%,与其他乡镇差距较大。而这两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关联性,畜禽粪便的任意排放往往会造成河流水体水质的污染,而新兴镇村民在环境保护建议中也多有提及畜禽粪便的问题,因此,对新兴镇畜禽粪便的治理刻不容缓。

五、城市各街道对比

城市居民中,毓龙街道对环境的满意率最高,达88.15%,文峰、先锋两个街道满意率偏低,分别为77.22%和73.25%。

篇5:易混淆的城市与城市化概念

鬼城属于地理学名词,即指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鬼城现象是随着城市化推进,出现越来越多的新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城市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因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被形象地称为“鬼城”。

鬼城与鬼城现象从表现看是房屋空置率高,出现“城大人少”的情况。但从产生原因看,鬼城是由于地区资源枯竭、人们没有经济保障被迫废弃造成;而鬼城现象源于各地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根源在于中央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模式,使得许多地方想方设法搞大项目、大投资重复建设,空城鬼城是投资拉动经济的极端表现。

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村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具体说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商业区与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即指城市内部全市性或区级商业网点集中的地区。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商业区又划分为中央、区和街等不同层次、规模的商业区。商业区一般位于大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商业区的特点是商店多,规模大,商品种类齐全。

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是大城市中心集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与之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功能区。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国际上大量著名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中心商务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便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等。

城市形状、形态和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形态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的条件限制,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状等形态。另外政治、经济对城市形态也产生影响,如华盛顿、巴西利亚为保护城市环境,将其分为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

篇6:城市景观肌理相关概念解析

(一)景观

20世纪在地理学的基础上演化出的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看作为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认为景观具有结构、功能、动态三大特征。它包含地理区域的含义,但远不止是地理科学家用自然科学方法所能分析和理解的,它更重要的是注重人的生活体验,是人在大地之上和社会之中的栖居之所;景观作为系统,具有整体有机性和复杂性,从后花园到城市、区域国土、都犹如生命的机体,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复杂的联系;景观是符号,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视觉审美过程对象的风景;人类生活的空间和环境;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的符号;一种地表现象;一种综合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一般指城市的风景或者城市的三维物质形态,包括城市环境和城乡结合环境。对城市景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满足物理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空间的愉悦感和舒适感,保持增强地方文化特色。城市景观具有社会文化生态视觉多种价值,国外学者在研究城市景观的控制与规划时强调景观的视觉质量,并认为景观控制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塔纳德认为城市的发展破坏了环境的美感。景观作为视觉感受的对象必须通过全面的规划进行控制。

(三)城市肌理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城市肌理还有深层次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从城市肌理形态构成角度看,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组织规律。这是从广义上的、排除了价值判断的定义。

考慮到城市肌理的历史生成过程及其蕴涵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城市肌理是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组织规律的人类城市聚居形态。不同的学者对城市肌理的定义是不同的,经梳理城市肌理从直观上看是城市的“皮肤”,是城市形态的外在视觉表象;从更深层次上看,城市肌理是城市的抽象形象,是城市的各种要素,在一定的密度下,并按照某种组织规律,在一定的范围空间上的一种重复、叠加结合而形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城市的规模、形态、布局、骨架、形体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活动、建筑形式、人或其他特征。它的形态要素可以是同构的、相似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拼贴的。

密度,是城市肌理的必要条件,不满足一定得密度,无法形成城市肌理;重复,是肌理形成的最为一般的方式,重复的单元之间一般是相似的或者有着某种关联性的;叠加,说明了城市肌理包含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用“层”来分解;规律或原则便是城市肌理形成的内力,它推动着城市肌理的发展。

不难看出,城市肌理有具象和抽象两重含义,我们在设计、理论中经常看到的城市肌理更多的是从它的抽象含义出发的。城市肌理是城市建筑与外部空间的一种共存的组织与驾驭。如果各种城市片段有机地被组织到肌理当中,同时一个城市的肌理能够被感知和体验到,那么基于这种城市肌理的城市或城市空间就有可能是成功的。与声乐相同,之所以其能成为音乐,那是必须经挑选后重加安排。只有通过元素和材料的选择与合成才能构建好园林。人与自然之间巧妙平衡的理想。如果缺乏一种联系或平衡,城市空间就会支离破碎,无法形成有机的城市肌理,其结果就成了无效的空间资源。研究肌理,不应仅仅是一味地对图形的追求,而应该注重其结构、内在运行机制等等,以及与其它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城市肌理是城市深层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结合形式,反映了构成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变化,是表达城市空间特征的一种方式。城市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城市是否具有魅力特色,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度。城市肌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细部,触及人的视觉和各种感知。城市是个整体,建筑、道路、院落地块、绿化等是组成这个整体的要素,城市肌理是由城市要素的叠加构成,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拼贴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在城市肌理上有各自独特的体现。

二、城市景观肌理及其特征

通过上述概念的简述,可把城市景观肌理定义为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组织规律的人类城市及镇乡聚居的双形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市景观肌理这一概念。反映在建筑密度上,也就是从平面格局的视角城市肌理可以理解为镇乡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也就是城市立面形象视角可以理解为水体、山川、河流、农田农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景观肌理的形态特征包括:1.城市景观肌理有尺度层级性。研究尺度适合于城市级与分区级城市设计,层级分镇区及镇乡两层面。2.城市景观肌理有一定的规模,主要表现为面的性质。适合于描述城市空间分类中某些面的要素。3.城市景观肌理的组织规律有两种:一是图形规律,可以运用形态分析方法来研究;二是城市约定俗成的形态积淀,由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过程决定。4.城市景观肌理要求有一定的密度,形态比较紧凑。次序井然,韵律抑扬。基于这样的概念,文章试图总结其存在的内在特性。

通过对城市景观肌理概念及其本身特性的分析,为其分形及组织关系等提供了分析依据,使研究方向更为明确,为城市景观规划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

上一篇:一分钟的面试自我介绍这样做才精彩!下一篇:元旦晚会开幕式简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