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2024-04-15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精选6篇)

篇1:《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沈从文《边城》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全面准确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同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3、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诠释那“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教学难点: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初识《边城》

预习作业:

1、阅读小说《边城》

2、体会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3、感受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安排设计上和以往的小说有何不同。

4、将自己的心得在小组内交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一 导语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 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篇2:《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李怡婷朗读。

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是小说的结尾,我们如果看过小说对这句话应该是有印象的。其实我读完这部小说,我会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会为翠翠能不能得到幸福而充满期盼,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节文字来进入文本。如果我们再读了第一部分,你从中能读出什么?请我们的班长先来说说。

吴天伊:自然朴实

师:你读出的是朴实,自然朴实,从哪里可以读出?

吴天伊: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环境的话,茶峒这个地方是类似世外桃源的,保持着它一直不变的一些风光、古城和它的自然景象,像第二段描写的。

师:大家看第二段的描写。

吴天伊:对它当时地理环境的描写就可以把读者带到那个景里面去,好像真能看到那些河、那些山。

师:其实这一段对茶峒的描写是不多的,但是我们能够凭借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去想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保持自然原貌的、一种生态化的景色。好,你读到的自然朴实是从先环境的角度来看的。

吴天伊:还有一个是人的角度。首先是第二段,对渡船人有一个描写,说他并不收取船费。后面详细描写渡船人和翠翠的生活背景,就使人感觉是很纯真、很善良的一群人。

师:在你刚刚分析的过程中,你又有一个对人的概括,你们注意到了吗,她用了一个纯真善良。其实这是有关系的,他们自然淳朴的本性表现出来的在为人处世方面是一种善良和淳朴,从爷爷的不收船费,你来接着说。

吴天伊:翠翠的天真活泼,在第六段,还有第五段翠翠的身世背景,她的爸爸因为不想违背一个人的责任,有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去死。她的母亲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所以把她生了出来,也是因为她想和爱的人在一起,所以故意吃冷水死掉了,很直接,没有其他顾虑,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的。

师:你看出了她性格的什么?

吴天伊:刚烈、执拗

师:一种刚烈、执拗,其实我们从这种刚烈和执拗之中我们同样能看出她的善良和淳朴,这个善良与淳朴好像是边城中这些人的一个特性。用一种极端的话来讲,甚至里面的whore都有一种良善的本性,都不会让人心生厌恶对吧。这个善良淳朴是这一代边城人的共性,是不是?好,请坐。还有什么补充吗?蒋子晗?

蒋子晗:······

师:哦,你好像后面一部分写得比较多,请坐。针对第一部分,你们还想说什么呢?丁德立举手了,请说。

丁德立:还有一种孤独忧伤。

师:孤独忧伤,怎么讲?

丁德立:首先是整个环境,第一段描写就是“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师:他注意了第一段,这一段不留意是容易滑过的,我也在这一段有圈划。丁德立,你告诉大家你圈划了什么?

丁德立:好多“一”。

师:对,这是一个边城,有一条官路,有一小溪,一户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如果要改的话,完全可以改成有一户人家,家中有爷爷、翠翠,还有一只黄狗陪伴他们,完全可以这样来写对吧。这样的表述和文中的表达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一样,所以你从中看出了孤独对吗?好,这种孤独感你从其它地方看出来了吗?

丁德立:还有第四段,爷爷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子。

师:丁德立,我们真是知音哪,我也划了这个地方。我觉得把这两者和在一起看,我也读出了丁德立所说的这种孤寂。你觉得还有一种忧伤在哪里?

丁德立:我觉得第五段翠翠父母的故事虽然壮烈,但也是一个悲剧。

师:刚刚你说是一个悲剧,应该是悲伤,但你用了一个忧伤,忧伤好像还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在,怎么讲?

丁德立:也有寂寞。

师:这里面也有一种寂寞是吧,怎么看出来的?思昊,你能补充吗?德立请坐。 顾思昊:根据第十段,这里有一个细节描写。

师:细节?写什么呢?

顾思昊:写出了翠翠对事物有一种好奇感。

师:从这一段中你是读出了一种好奇,还有什么?

顾思昊:从这个好奇可以反映出翠翠平时生活的平淡,所以她对一切都是好奇的。

师:其实你这些是结论,我们应该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如果要圈划的话,你可以画出什么?

顾思昊:必争着

师:什么要争着?

顾思昊:争作渡船夫,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

师:她必争着作船夫,干什么?

顾思昊:她想看之前她没有看到过的小牛、羊群、新娘子的花轿,为了让这个时间长一点,她懒懒地让船缓缓地过去。

师:如果我们已经看到过电影,这个镜头应该出现过,她懒懒地,是想时间过得慢一点,可以多看一点。这些东西,她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候看得到吗?(生答看不到)她看不到所以想多看一眼,那她跟爷爷之间是一种什么方式。这第一部分好像也有祖孙的一种生活方式,看到了吗?我们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要趁这个机会争着上去,要懒懒地、慢慢地,并且仔细打量,她上去以后还要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装扮新娘子,她心理在想些什么呢?我们有必要去看看她跟爷爷通常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在哪里?

顾思昊:第八段

师:第八段,“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思昊,你读一下这一段。

顾思昊朗读第八段。

师:在这里,可以显示出祖孙两个通常是怎么过日子的,作者用了一种排比的手法,或···,或···尽管好像很多,但仔细想想看,如果长年累月过这样的日子,什么样的日子? 顾思昊:只有三个人。

师:只有两个人和一只狗

顾思昊:它已经是家庭的一份子

师:对,他们已经把它当作家庭的主要成员了。

顾思昊:如果长时间面对这些,他肯定有一个视觉上和精神上的疲劳。

师:你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翠翠和爷爷着想。这是长年累月的就是这样,总是这样,可见这是生活的一种孤独感。所以它才会有后面这一段,如果联系起来看,就更能理解表达了翠翠的一种怎样的心理了,所以你读出了好奇,还有什么?看她装扮新娘,我们刚刚在介绍翠翠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语,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对情感有一丝懵懂的少女形象。如果就到这里为止的话,十一段就没用了,这一段写什么呢?除了好奇,还有什么?

她争着帮爷爷去办货,看到许多她之前没见过的事物,哪里是需要圈划的知道吗?哪些是作者强调的?“莫不给”,就是说什么都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爷爷身边呢?“总把”,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说了之后呢?还不容易忘记。我们怎么去圈划重点,怎么去读出意味来,然后前后联系去读,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吧。那从刚刚读的,她除了有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还有什么?同时还有一种渴望、向往。

刚刚我们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了。人物是有群体的,就是边城中的这些比如说坐渡船的人;有个体的,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爷爷、翠翠。人物的形象也出来了。看看这一部分内容,在环境上面,除了你们说的自然朴实,还有点什么?他说这是一个湘西的边境,通过边境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而且交通只靠渡船,那可见它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这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小说的三要素,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两个——环境和人物。我们说一篇文章,开头的第一部分一般是起笔定调的,作为小说的第一部分,它其实也在整体的介绍,同时也为后面人物的塑造、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我们文章是选择了两个章节,第一节和第十三节,为什么不选其它章节?它彼此之间肯定是有关联的,同意吧。在读懂第一节的这些东西对读第十三节的内容、理解翠翠的内心有什么关联?有点难说。宋元明想说什么?

宋元明:可能是翠翠很有好奇心,没有见过很多东西,所以不难想象翠翠在十三节中会胡思乱想。

师:你从她的好奇马上就跟十三部分的胡思乱想勾连起来了,你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可能是”,等会我们再来看看是不是。思昊,你来说。

顾思昊:可以从我刚刚说的那部分“独自装扮新娘子”的心理,在第二部分也是写出了翠翠的情窦初开,但她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底没有说出去,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作了一个铺垫。 师:这个很有意思的,通常我们说心中有爱就说出来,她为什么没有说出来?如果是一个上海姑娘可能就会说出来了,但她是翠翠,她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当中的,所以这肯定是翠翠才有的一种表达对吗。还有什么勾连?

先想到这儿,好的。雪涵,你说。

朱雪涵:前面说她的生活是平凡朴素的,没什么曲折,在十三节第二段里又说道好像生活太平凡了,便忍受不住。

师:我发现你们是会读书的,一下就读到十三节的心理。好像缺了什么,太平凡了,于是有了让人想出走的想法。这和前面也有关系,有原因的。还有什么?我们还不能完全读清楚,那慢慢读,先回过头来十三部分,我为什么要突出翠翠的内心?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昨天看到的课后练习当中着重要我们思考的,翠翠为什么会感到“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首先我们把十三部分读一读,先是一到十三节。我们请两位同学,以段为单位读,吴天伊和蒋子晗来吧。在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有任务的,就是围绕翠翠的心理来概括几个镜头。

吴天伊和蒋子晗朗读。

师:谢谢两位。我们听到在他们俩朗读的时候,虽然有反串,但吴天伊读得很有爷爷的样子,更难得的是我们蒋子晗把翠翠那种柔弱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说明他很用心地读这一段。刚刚

篇3:《边城》文学欣赏课实录

教师:边城, 一方拂去了人间烟火的如诗如梦的乐土, 一片未曾被现代文明污染的青山绿水, 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凤凰小城。翠峰如簇, 薄雾缭绕;沱江似练, 缓缓流淌。这里萦绕着淳朴的湘西情调, 更承载着作者的美好理想:这是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边城是一泓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的清泉, 边城是一首田园牧歌式的无韵之诗, 边城是一幅不饰雕琢的天然之画。

二. 检查预习效果, 理清小说人物关系

教师:边城风景如画, 边城的人至善至美。时隔多年, 《边城》这部经典之作, 仍然款款走进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重温经典。请同学们回顾《边城 (节选) 》中的人物,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天保、傩送兄弟同爱翠翠, 但没有为争翠翠兄弟反目, 而是互相谦让, 手足情深。爷爷五十年来守着渡船, 忠于职守;“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情表示理解, 不加一个重的字眼”, 表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教师:如果说这些人物的心灵都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的话, 那么翠翠就是这些宝石环绕着的最亮的一颗。

三. 学习新课

教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翠翠的心灵歌谣吧。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景物能够衬托典型人物。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呢?

学生:林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漫天飞舞、枯萎凋零的花瓣恰似她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水生嫂月夜编席,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勤劳能干的水生嫂, 劳动场面富有诗意。

教师:典型景物对典型人物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景与人水乳交融, 使人物鲜活生动起来。同学们看, 《边城》中与翠翠联系较为紧密的景物是什么?

学生:白塔、碧溪砠、渡船、桃花色的晚霞等等。

教师: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 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渐渐懂得一点人事了, 对生命有了奇妙的感悟, 会想到生死, 能感到孤独;而这一切对她又非常飘渺, 如梦一样, 不久便消失了, 爱情也在这朦胧中降临。文中对什么植物的反复描写让我们能体味到翠翠这种青春的萌动呢?

学生:虎耳草。

教师:对, 虎耳草。虎耳草的花语是“真切的爱情”。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几处写虎耳草的地方。思考:为什么写虎耳草浓墨重彩?虎耳草与翠翠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学生找出《边城 (节选) 》有四处地方写到虎耳草。教师展示虎耳草盆景:叶, 心形;花, 紫红色。)

教师:中国文学作品传达感情的方式很含蓄, 感情往往借助一定的意象表现出来。不光虎耳草, 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传递爱情的如:

水乡——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南国——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就是通过虎耳草这一意象, 解读自然之女翠翠的爱与梦。

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文中第一次写虎耳草的地方。

一生读:“老船夫做事累了, 睡了, 翠翠哭倦了, 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 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 上了白塔, 下了菜园, 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 她仰头望着悬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 平时攀折不到手, 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一切全像是祖父说的故事, 翠翠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

教师:虎耳草结合了什么在写?为什么要写歌、写梦?“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此刻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学生:虎耳草结合了歌与梦在写。写歌和写梦是因为在歌声中、在梦中去摘虎耳草。歌是爱情的歌, 写梦体现翠翠对爱的憧憬。“顶美顶甜”反映了翠翠欣喜幸福的心情, 反映出她天真纯洁的性格。

教师:那翠翠欣喜幸福之前, 她有怎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归纳。

学生:翠翠感到欣喜幸福之前, 心绪是“薄薄的凄凉”;假想出走吓唬祖父, 感到“空落悲伤”。少女的春心萌动, 但无人可诉说, 听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后“神往倾心”又“沉重”。

教师:翠翠憧憬着爱情, 她的爱情之旅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第二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生齐读)

教师:“得到了虎耳草, 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是什么含义?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心理?体现了翠翠什么性格?

学生:实际上此时翠翠已经明了她爱的对象是傩送, 她不是不知道把爱的心迹表露给谁, 而是不知道该怎样表露, 反映了翠翠迷茫的心理和含蓄内敛的性格。

教师:翠翠不知道怎样向傩送表白, 所以才有爷爷进城打探, 打探到底谁唱了一夜的歌。爷爷打探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来品味文中第三处写到虎耳草的地方。 (生分角色朗读相关语段)

学生:唱歌的是傩送, 傩送与翠翠心灵相通。爷爷打探到是傩送唱歌后, 爷爷又试探翠翠:“翠翠, 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 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 你预备怎么样?”“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 请保山来提亲, 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 你那神气不愿意, 是不是?可是, 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 想走马路, 为你来唱歌, 向你攀交情, 你将怎么说?”爷爷把傩送为翠翠唱了一晚上的歌变相告诉了翠翠。

教师:傩送既然与翠翠两情相悦, 按道理说他应该趁热打铁, 将爱情进行到底, 但他没有继续为翠翠唱歌, 翠翠这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抓住关键句。 (师范读)

“月光极其柔和, 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 隔溪应和, 实在太美丽了。翠翠还记着先前祖父说的笑话。耳朵又不聋, 祖父的话说得极分明, 一个兄弟走马路, 唱歌来打发这样的晚上, 算是怎么回事?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 沉默了许久。”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 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 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 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去, 在房门边摸着那个芦管, 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 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 吹了个长长的曲子, 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学生:这两段文字把翠翠的心情刻画得很细致。首先, 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现了她的期待。其次, 歌声“久候不至, 自己吹芦管吹不好”, 用“草虫的清音复奏”衬托翠翠这时候纷乱的心情。第三, 翠翠听爷爷吹芦管, 她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 “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教师:月华如水, 翠翠“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 满心都是期待。在爷爷的芦管声中, 她驿动的心寂寞守侯, 沉醉于对爱的幻想中。翠翠跟爷爷聊天, 后来又央求爷爷唱歌她听, 在爷爷的歌声中, 翠翠是怎样的心理呢?我们来一起赏析第四处写虎耳草的地方。

(学生读) “翠翠忽然说:‘爷爷, 你唱个歌给我听听, 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 翠翠傍在祖父身边, 闭着眼睛听下去, 等到祖父不作声时, 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听来的歌。”

学生:翠翠主动要求爷爷唱歌她听, 印证了爷爷唱的就是傩送那天晚上唱的歌, 她的心里踏实了。

教师:翠翠在歌声中无比沉醉, 她对爱的表达也由先前的含蓄羞涩变得勇敢热烈了。几处虎耳草的描写与翠翠爱情意识的觉醒是紧密联系的, 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一) 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纯洁、含蓄羞涩, 在爷爷讲父母故事的鼓励下, 她大胆追求爱情, 变得勇敢热烈, 坚定执著, 虎耳草寄寓着她爱情意识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二) 主题:

作者笔下的湘西, 自然风光秀丽, 民风古朴纯洁。人们不讲等级, 远离功利世俗, 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外公对孙女无私的爱, 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 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 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都突出了湘西人心灵的明净无瑕。

五. 拓展探究

1.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 你选择什么植物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

2.结合虎耳草续写翠翠的爱情之梦。 (任选一题, 100字左右。)

学生1: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 圣洁高贵,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爱情是无比神圣、不容亵渎的。莲, 温柔娇羞, 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 坚定执著。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在时光的来回里摇曳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学生2:我选择梅花来寄寓当代的爱情。梅花洁白, 代表着爱情的冰清玉洁。梅花凌寒不屈, 傲然绽放于冰天雪地中, 象征爱情的坚贞伟大。就算零落成泥碾作尘, 梅花也要散发自己的缕缕幽香, 爱情何尝不是这样坚毅无私呢?

篇4:《边城》(节选)课堂教学实录

师(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进行预习,了解了写作背景,掌握了作者生平,熟悉了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边城》自1934年问世,距今穿越了八十年的悠悠岁月,那里有绵绵青山,沧桑古城,吊脚竹楼衬着白色孤塔。有人说,边城那里的山是归根山,那里的水是忘情水,那里的石是三生石,那里的人是有情人。这节课,就让我们紧跟着沈从文先生,去看看那山、那水、那人。

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已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三个学习目标:1.品读重要情节,感受湘西的风俗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人性之美;3.探讨小说主题,领悟悲剧的艺术魅力。

师: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我们再来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今天这节课,是以大家的展示交流、合作学习为主。我看了大家完成的导学案,一组是做得最好的,给一组的整体预习加4分;其次是四、五、六组,各加3分;给三组加2分,二组加1分。二组有同学有部分题没有做完,请及时补上。除了奖励分数之外,还特别奖励一组两次答题机会。首先是把导学案上第一题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请一组同学派代表。请大家看题目,第一题是关于小说情节的,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导学案,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请注意课文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一组同学代表迅速在黑板上板书:

第三章:庆端午 赛龙舟 第四章:看划船 遇二老

第五章:因躲雨 见大老 第六章:忆往事 谈未来(其它组同学看自己导学案)

师:下面请其它组的同学看看自己写的跟一组的答案有什么差距,(生看黑板片刻)其它组同学有意见吗?(学生表示没有)

师:看看他们写的,第四章“看划船,遇二老”省掉的主语是谁?

生(齐答):翠翠

师:因躲雨,见大老,又是谁?谁忆往事?

生(齐答):翠翠

师:实际上在这部作品当中,主人公就是翠翠,除了翠翠,还有与她相依为命的(生答:爷爷),也就是祖父。现在看看我们一组代表展示的预习成果。请大家评价一下,如果满分是2分的话,大家看一组能不能给满分?(生答:能)好的,给他们加2分。

师:因为一组的整体预习非常好,还有一个机分给他们,当然,这个机会给一组之后,其它组还可以质疑。那就是第二小题,小说情节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起到什么作用?请一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节选部分情节结构采用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形式上的跌宕美,交待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的内容。

师:那你的关键词是什么?(生答:插叙)现在能不能告诉我,根据王佳思同学写的内容,哪些是插进去的内容?

生:第四章的端午节是两年前的端午节,第五章的端午节是一年前的端午节。这两部分是通过第三章写端午节插进去的部分。(师: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大家肯定了一组的意见,还有没有新的意见?(生答:没有)那毫无疑问要给一组加上2分。

师:一组的同学总结了小说情节的特点。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生:人物、情节、环境……

(接下来采取站立交流的形式,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组展示,质疑。老师笑容亲切,学生表现积极,对人物概括简洁明了,板书速度快,质疑气氛热烈,并伴有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很好。)

师:我们看到了,边城的人都是善良的人,那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生激烈讨论,发言精彩,老师相机引出了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学生口头展示续写故事的梗概并提出极有深度的新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并鼓励学生写下课后反思。)

篇5:边城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力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边城》是沈从文运用散文化的笔调为读者构筑的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也是理想化的社会模式。教学本文,可以用探究发现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断唤醒学生生命个体中人的意识,进行多元化的对话,探究发现文本的意蕴。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回顾前两课内容,直接进入主题。1.文本情节的概括。

2.边城山水美景及赛龙舟、捉鸭子、放烟花风俗、的理解。3.人物形象的分析(翠翠和爷爷)。4.边城标题的理解。

探究课上想到此文主旨的难度性,回顾上两节课内容的同时也引出探究主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有方向性的去思考。二.引导探究,体味文章主旨。

活动前方法指导:必修一单元导读把握主题: 一)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环境、人物、情节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小说标题的理解。

(人物的性格的刻画往往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的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活动及相关要求:把班级学生以四人一组的方式分组,小组成员讨论并得出代表本组的主旨理解,请一个代表以书面的方式系统的表达出来。表达先观点加分析,呈现在黑板上以观点为主,分析口头表达。鼓励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勇敢表达出自己本组的见解,不管对错及全面与否。十五分钟后学生在黑板上呈现观点。从湘西边城环境看

• 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西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簧、河里上下的船只、河边的吊脚楼、原始古朴的碾场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风物,给人一种桃源式的生活环境。(安静祥和之美)

• 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高山丛林中男女对歌定情)狮子龙灯、放烟花等名俗及边地特有的婚嫁礼仪。(古风犹存的文化氛围之美)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从人物形象看

• 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依赖祖父、活泼可爱、天真娇羞、纯洁无暇、善良、对爱情专一,痴痴地等待着爱人,不管她何时回来,也不管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与坚守中显得分外娇艳。(爱与美的化身:作者的审美理想)

• 老船工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仁义、古朴厚道(天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顺顺的好爽慷慨)作为美好道德的象征,从某一方面展示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

• 在那里善良厚道的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就是男女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爱、邻里之爱,没有心机、阴谋、私欲和倾轧。从情节看(着眼于整本小说)

• 湘西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作者无意开掘这一爱情故事的悲剧内涵,刻画悲剧性格,而是意在创造出一支审美理想化的田园牧歌。从标题上看

• 1,地理上边远偏僻,客观上与世隔绝。

• 2,文化上民风淳朴,保留许多传统文化的生活习惯,与主流城市相对的边缘乡村。知人论世

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了这篇小说,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总结【主题】

赞美: 边城生活环境的安静祥和之美,边城文化环境的古风犹存的之美,边城翠翠般集爱与美于一身纯洁的爱,边城民众的道德之美,因为其中寄予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与理想人生形式。

批判: 现代文明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实,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的现实;

呼吁:推崇利用传统美德来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三. 拓展延伸。阅读沈从文都市题材:《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比照都市人物与乡村人物的不同,更好地理解《边城》的主旨。

篇6:《边城》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 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 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上一篇:韩立福教学模式怎么样下一篇:制鞋工艺流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