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2024-05-05

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精选8篇)

篇1: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的制度与流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要求,为更好地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特制定本制度。第二章:法定传染病病种 第二条:甲类传染病:鼠疫 霍乱

第三条: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第四条: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黑热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包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第三章:监测、报告管理

第五条:首诊医务人员,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下列规定报告: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疑病例的报告按《霍邱县二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方案》进行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食物、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立即上报防保科或行政值班。

3、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疑似病人时,立即上报防保科并上报传染病报告卡。

4、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伤寒副伤寒、立即、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时,正确、完整填写传染病报告并在当天下午3:00前上报防保科。

5、对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要做到分型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也需报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片+、菌培+、痰检-和未痰检四类。

第四章相关人员职责

第六条:医院成立报告管理小组:由医院领导、防保科、临床科、检验科、放射科人员组成。管理小组检查、督促、奖惩信息报告工作。张宁是网络直报员。

第七条门诊医生:职业中毒按《职业病防治法》诊断标准执行,诊断慎重(疾病名称后加“?”),确诊由县疾控中心诊断。发现肺结核或疑似病人应填报肺结核转诊通知三联单,一份交病人,一份与传染病报告卡一同上报,一份留底。所有报卡按规定时限报防保科,信息报告各种资料到防保科领取。

第八条:放射科落实负责人员,正确、完整登记当天发现的传染病(陈旧性肺结核除外的肺结核球、可疑肺结核病人等)。

第九条:检验科落实负责人员,正确、完整登记当天发现的传染病。第十条:药房:不准配用于肺结核的药物

第十一条:防保科负责信息报告的资料收集和发放工作。

第十二条:防保科接到第五条中的二、三款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每月一次检查,核对临床科、放射科、检验科等门诊日志。第五章:奖惩

第十三条临床医生发现肺结核或疑似病人应填报肺结核转诊通知三联单,每转诊一例,奖5元(以上级核实为准)。对信息报告完成好的科室和个人以奖励。

第十四条违反信息报告制度,漏登、漏报、迟报、误报、违反肺结核用药、配药规定者,发现一例处50元罚款。并承担因违反本制度引起的相应后果。第六章:报告流程

第十五条:责任医疗卫生人员→预防保健科→医院指定领导→霍邱县疾控中心→霍邱县卫生局→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卫生部

篇2: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1、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进行疫情信息网络监 控;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加、罕见传染病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为业务科室及时提供传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员每日应分别登录系统进行审核确认与查重。

3、疫情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保持疫情电话通讯畅通,节假日将疫情报告电话转接办公室电话上,同时保证24小时信号通畅。

4、定期向上级卫生行政单位、政府和有关领导报告并通报本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周边省份和地区传染病疫情等相关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发现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乙类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该病人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6、雄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辖区内发现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黑热病、包虫病等)暴发、流行时,及时向辖区畜牧站报告(专报),并在疾病流行期间互相通报各有关疫情信息。

7、中心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内容有法定传染病监测分析、各类传染病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报告及时性评价和重点提示五大部分。

8、报告程序 防保科接到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其它乙类及丙类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时,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同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话记录表》后,报相关部门。

9、报告内容 主要报告内容有疫情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可能传播途径等),疫情发生简要经过,当地卫生机构对疫情处理措施等。

10、报告时限 从防保科接到疫情,报告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辖区内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于2小时内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篇3: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 平台下子系统 《 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 ,人口资料来源于 《 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

1.2方法从网络直报系统导出安阳市2013年法定甲乙丙类共39种传染病报告数据,使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整理,结合系统自带统计分析功能, 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 构成和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

2结果

2.1疫情概况2013年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21 363例,总发病率401.26/10万;与2012年比下降17.66%;报告死亡24例(艾滋病8例,狂犬病6例,肺结核5例,乙型肝炎4例,梅毒1例),病死率0.11%; 与2012年比上升60.04%。其中无甲类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14 461例,年发病率271.62/10万;与2012年比下降25.59%;发病前5位的是乙型肝炎、肺结核、丙型肝炎、梅毒和痢疾,合计占总构成的96.39%。丙类传染病7种6 902例, 年发病率129.64/10万;与2012年比上升6.01%;发病前5位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合计占总构成的99.79%。 乙丙类传染病总体排序前10位中,乙、丙类传染病各占5种。与2012年比,除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上升外,其他病种均有明显下降。见表1。

2.2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2013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5和10月为峰值点,呈双峰分布。2011—2013年法定传染病总体月份分布也体现出5月份发病高峰和10月份小高峰。见图1。

2.2.2地区分布全市共10个县(区)报告发病率在298.70~581.24/10万,前3位为北关区(581.24/10万)、 汤阴县(558.15/10/万)和文峰区(517.53/10万),后3位分别为滑县(298.70%/10万)、林州市(320.58/10万)和内黄县(378.41/10万)。

2.2.3人群分布2013年法定传染病男性发病率为459.31/10万,女性发病率343.95/10万,发病率性别比男∶女=1.34∶1,男性高于女性(χ2=443.19,P<0.01)。

2.2.3.1职业分布农民发病11 498例,占53.82%; 其次为散居儿童4 722例,占22.10%;家务及待业1 494例,占6.99%;学生1 100例,占5.15%;幼托儿童617例,占2.89%。农民发病前3位的病种为乙型肝炎、 肺结核、丙型肝炎,散居儿童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发病为主,学生以流行性腮腺炎和肺结核为主, 幼托儿童主要病种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

2.2.3.2年龄分布0~4岁段发病为1 056.72/10万, 高于其他各段发病率。9岁以下各年龄组以0岁组发病率为2 387.96/10万,各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 25~29岁段表现为一个发病小高峰,65~84岁年龄段相对其他年龄组发病率较高。见图2。

2.3传染病分类构成

2.3.1乙类传染病按不同传播途径分类,血源及性传播疾病9 791例(67.71%)、呼吸道传染病3 916例 (27.08%)、肠道传染病553例(3.82%)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播疾病201例(1.39%),新生儿破伤风无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前3位的是乙型肝炎 (6 548例,占66.88%),丙型肝炎(2 052例,占20.96%),梅毒(1 014例,占10.36%);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3 830例,占97.80%)为主;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细菌性痢疾(492例, 占88.97%);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播疾病以布鲁杆菌病 (163例,占81.09%)为主。

2.3.2丙类传染病报告7种,以肠道传播疾病为主,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 657例(38.50%),手足口病2 201例(31.89%),合计占丙类传染病的70.39%;呼吸道传染病中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分别报告1 301和518例,合计占26.35%;其他途径传播方式传染病共225例(3.26%)。

2.3.3输入性疾病23种法定传染病中输入性疾病有3种,其中恶性疟21例,登革热和黑热病各1例。恶性疟在本市首次报告于2010年,登革热和黑热病均为2013年首次报告。

2.4重点传染病分析

2.4.1病毒性肝炎为法定传染病首位,共报告8 649例,发病率162.46/10万,较上年下降31.17%。男女发病率比0.98∶1;15岁以上各年龄段发病率在55.10/10万~376.89/10万之间;发病职业以农民(6 213例, 占71.83%)为主;各月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分布。各型肝炎构成以乙型肝炎(6 548例,占75.71%)和丙型肝炎 (2 052例,占23.73%)为主,两型肝炎分列法定传染病第1和第5位 , 发病较上 年分别下 降34.42% 和18.85%。其他型肝炎中甲型肝炎24例、戊型肝炎19例, 未分型6例。乙型肝炎0岁组发病率为17.57/10万, 1~9岁各组发病率在6.40/10万及以下,15~19岁组上升为52.08/10万 ,20岁以上各 年龄段发 病率在104.18/10万~263.45/10万之间,以25~29岁段为最高。 各县区报告乙型肝炎发病率在46.96/10万~223.48/10万之间,文峰区最高,林州市最低。丙型肝炎20岁以下各年龄组除0岁组 (17.57/10万) 外,其他组极少报告 (2.72/10万以下),20岁以上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趋势,发病率由10.01/10万逐渐上升至154.84/10万;各县区丙肝发病率在16.05/10万~81.10/10万,林州市发病率为最高。

2.4.2肺结核居法定传染病第2位,共报告3830例,发病率为71.94/10万,与上年比下降11.46%。男女发病率比2.04∶1,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1,P<0.05); 以15岁以上年龄发病为主,发病率在49.50~200.07/10万之间,25~29岁组和65~69岁组呈现为2个发病高峰; 主要发病职业为农民(82.35%);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分布;各县区发病率前3位的是林州市(108.46/10万)、汤阴县(98.46/10万)和安阳县(84.13/10万)。

2.4.3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居法定传染病第3位,丙类传染病首位,共报告2 657例,发病率为49.91/10万, 与上年比上升97.89%。男女发病率比1.58∶1,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0,P<0.05);0岁组发病率为1 884.31/10万,1岁组为649.84/10万,2岁组为91.68/10万, 19岁以下发病率随年龄降低,20岁以上随年龄升高, 1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在4.15/10万 ~25.05/10万之间;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9、10月份为发病高峰; 县区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龙安区(78.69/10万)、文峰区 (68.13/10万)、高新区(66.63/10万)。

2.4.4手足口病居法定传染病第4位,丙类传染病第2位,共报告2 201例,全人群发病率为41.34/10万, 较上年下降30.08%。病例全部发生于0~14岁段,发病专率为187.06/10万;男女比1.23∶1,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1,P<0.05)。1岁组发病率为907.09/10万, 0岁组为310.39/10万,2岁组为513.58/10万,3~14岁组发病率随年龄降低;以4—6月为发病高峰。2013年进入10月份后报告发病数有明显回升,与2012年疫情不同,但与2011年发生趋势一致。县区发病率在20.95/10万~77.76/10万,前3位分别是龙安区(77.76/10万)、 汤阴县(64.97/10万)和北关区(63.19/10万),林州市 (20.95/10万)为最低。

2.4.5流行性腮腺炎居法定乙丙类传染病第5位, 丙类传染病第3位,共报告1 301例,全人群发病率为24.44/10万,以14岁以下年龄发病为主,0~14岁段发病率为97.48/10万,男女比1.28∶1,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4,P<0.05);集中于4~9岁段,6岁组发病率236.98/10万为最高;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以4—6和11月至次年1月为2个发病高峰;县区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北关区(100.45/10万)、殷都区(79.22/10万)、文峰区(50.06/10万);林州市发病率(8.87/10万)为最低。

3讨论

安阳市网络监测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显示,2013年全市乙类传染病报告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其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3病种分列乙类传染病前4位,梅毒、艾滋病近年表现为快速提升;肺结核仍是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主要病种[1,2,3],位居法定乙类传染病发病第2位;细菌性痢疾仍然是主要的肠道传染病[4],近年表现为高低起伏;布病是主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持续快速上升,与文献[5-6]报道的疫情趋势一致。丙类传染病报告则以肠道传播疾病为主,其中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分别为丙类传染病前2位、乙丙类传染病3、4位;法定传染病发病数前10位病种中乙、丙类各占5席。

2013年全市疫情总体较2012年明显下降,主要受到乙类传染病中乙型肝炎、肺结核、丙型肝炎和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的影响,该4种病种均在2013年发病前5位内,与2012年比发病率均有明显下降。2012年国家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进行了调整,安阳市加强了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统一培训,提高了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即避免了跨年度病例的重复报告,又避免了病原携带者的“误报”,因此2013年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报告较2012年明显下降。肺结核2005年报告6 233例,2013年减少到3 830例,疫情逐年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肺结核防治项目工作实施成效显著[1,2]。手足口病疫情在2010后呈高低起伏,2010年和2012年为高发年,而2011和2013年为低发年, 较2012年报告减少30.08%。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应予以高度重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疫情快速上升原因,针对性开展控制措施。

分析显示,个别病种表现为明显的区域性高发现象,如布鲁杆菌病在林州市和安阳县高发,受当地地理、经济等环境因素影响,两县属山地、丘陵地区,畜牧养殖业发达;流行性感冒在汤阴县高发,与该地区对传染病诊断和报告标准的把握与其他县区不一致、相对过敏感有关;丙型肝炎以林州市高发,受当地医疗环境影响,林州市为历史食管癌高发地区,近年来实施二级预防,广泛开展院前介入性检查、筛查和治疗,感染机会增多。应进一步开展疾病区域高发原因调查,以实施针对性控制措施。

职业分布显示,农民报告发病数最高,与文献[7-8] 等报告以散居儿童为主不同,但安阳市0-4岁段发病率高于其他各年龄段。传染病以农民为主要构成除因我国农民人口基数大特点以外,还与农村相对卫生条件差有关,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以农村儿童为主;也与农民的职业特点有关,如布病,发病多数为农民养殖人员。提示应加强新农村文化卫生知识宣传,增强农村卫生防病意识,加强重点场所和职业人群传染病防护知识宣传,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近年随着手足口病疫情的影响,丙类传染病对法定传染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几种重要的丙类传染病均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易引起群体聚集性疫情发生,安阳市近年报告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以发生于学校的丙类传染病暴发为主。手足口病于2008年纳入国家法定丙类管理传染病后,近年持续位于较高发病水平,呈隔年高低起伏状态,其疫情严重程度受当年人群感染优势毒株致病力影响,以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致疫情较重[9,10,11,12,13]。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近年呈逐年增高趋势,以婴幼儿为主,有明显的秋季高发特征;流行性腮腺炎是造成托幼机构和小学传染病暴发的主要病种,2008年国家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之前, 由于未纳入常规免疫范围,属自愿自费接种疫苗,接种率低,易感人群数量较多;另外,流行性腮腺炎隐性感染者作为重要的传染源,流行期间不易发现,管理难度大,给疾病的传播和流行提供有利条件。流行性感冒于2009年曾全市一过性高发,近年疫情较为平稳,但由于流感病毒的易变异性,仍随时潜在较高的暴发风险,不容忽视;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预防手段,但因疫苗价格高昂,属自费接种,人群实际接种率低,易感人群广泛。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14,15]可使学校早期发现传染病疫情并及时隔离控制,但实际学校卫生工作中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是引起学校传染病暴发的重要原因,应引起卫生和教育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部门间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近年全市输入性疾病逐年增多,目前主要为国外务工人员归国恶性疟病例,2013年新发的登革热和黑热病病例也均属外出务工人员感染病例。这3种输入性疾病均属于虫媒传播,但安阳市当地存在造成该疾病传播的媒介生物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本地传播和流行风险,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处置管理。

综合分析提示,安阳市传染病防控应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重点,继续加强肺结核的监测与管理,高度重视梅毒、布病、艾滋病等快速上升疾病的控制,加大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丙鲁杆菌类传染病防控力度,做好恶性疟等输入性病例的监管,开展区域高发病种的调查研究。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安阳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定和调整传染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阳市2013年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年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21 363例,总发病率401.26/10万,前5位病种乙型肝炎、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和丙型肝炎,农民发病11 498例(53.82%)为构成最高,其次为散居儿童4 722例(22.10%);0~4岁段发病率1056.72/10万,高于其他各年龄段;血源及性传播疾病9 791例,占67.71%;呼吸道传染病3 916例,占27.08%。发病以5和10月为峰值点,呈双峰分布。结论 安阳市法定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为主,4岁以下儿童和农民为重点人群,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分布;传染病工作应以控制血源及性传播和呼吸道传播疾病为重点,加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常见丙类传染病的防控。

篇4: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初探

[关键词] 社会舆情;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制度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15-1

一、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首先,通过下面一组案例了解社会舆论,尤其是社会舆情对司法的影响:

(一)泸州二奶继承案:2001年,黄某立遗嘱将财产遗留给情人张学英,并进行了公证。黄去世后,其妻拒绝将其遗产交付张。张遂提起诉讼,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更引发了法律界的争论,网络上舆论纷纷,给审判机关带来了很大压力。法院判定遗嘱无效。二审维持原判。

(二)李思怡案:2003年6月4日,长年吸毒的成都妇女李桂芳因偷盗被抓,后被送去强制戒毒。李桂芳被抓后,曾多次极力哀求抓她的人去救出被关在屋里的无人陪伴的女儿李思怡,但都遭到拒绝,最后只是简单的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在戒毒所里求助时同样没有给予答复,其家人及邻居也都未接到通知,导致其3岁幼女李思怡被困家中活活饿死,直到6月21日才被发现。四川媒体记者在网络发文,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涉案民警被以涉嫌玩忽职守罪提起公诉。8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法院对原金堂县公安局城郊派出所副所长王新和民警黄小兵公开宣判,以玩忽职守罪分别判处王新和黄小兵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

(三)河南“喝水门”案:2010年2月18日,河南省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已在看守所内死亡。亲属查看尸体后,发现死者身上有多处伤痕。对此,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当地警方“喝开水死亡”的说法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喝开水”一词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同时,不少网友也发出检察机关能否查明事件真相、能否依法公正处理的质疑。河南省检察院监测到鲁山县“喝水门”事件的舆情信息后,指示平顶山市检察院介入,迅速查明了4名公安人员的刑讯逼供行为,4名涉案人员被依法批准逮捕。至此,这起网络舆论事件才渐渐平息。

以上几个案例,都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舆情对案件审判产生影响,包括积极影响(李思怡案),也包括消极影响(泸州遗产案);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机关的舆情监测与相应的举措也对案件结果起到重要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舆情监测,后者对前者有什么影响,又应该怎么去完善,笔者将在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想法。

二、网络舆情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研究员在国内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研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

三、舆情监测制度概述

(一)舆情监测制度的概念。舆情监测,是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的一种监视和预测行为。

(二)舆情监测制度建立保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四、舆情监测制度建议

(一)加强对各类网络论坛,尤其是市县级论坛的舆情监测。加强地方网络舆情监测,应建立以当地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为先锋、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后盾、以同级司法网站为互访对象的舆情监测网,搭建夯实的技术平台,对网络不良信息严格管理和控制。

(二)加强全国性、主流论坛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引导。全国性、主流论坛往往是舆情热点事件的“孵化器”,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类主流论坛和网络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影响力,可以与传统新闻媒体一样通过“议题设置”把网民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三)加快司法部门对涉法网络舆情的应变速度。畅通网络与司法部门的舆情沟通渠道,确保司法部门能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决策。司法部门应拓展自己的网络传播阵地,创办好法院网站,对题材敏感、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在充分策划后及时公布结果。这是平衡网络舆情与司法审判关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处置、媒体舆情应对和信任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5: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账号保密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第六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条例中

(五)信息系统使用人员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发现账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六)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使用部门和个人应建立传染病数据使用的登记和审核制度,不得利用传染病数据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对外泄露传染病病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资料。

安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6:7、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执行。

二、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专职疫情管理人员及时收集、登记、核对后按规定的时限上报。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应按规定的时限将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当地卫生组。

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及时上报。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于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在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缓报、瞒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疫情。同时,疫情监测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和“有事即报”制度。

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

四、专职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收集、登记、核对、报告和自查工作。

五、各单位要派专人完善和维护已建立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如遇网络不通的情况,系统管理员要及时调试网络或向分管领导、上级部门申请解决。专业人员应每天上、下班时间要上网收取网上通知,以便及时收到各种文件和数据,同时做好登记,并及时送分管领导阅示或相关科室办理。

六、当有重大疫情发生或流行时,各单位要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制,并向辖区内各报告单位通报疫情值班电话、传真号码,保障电话、传真全天24小时通畅,对值班电话进行详细记录。除特殊原因或另有规定的外,尽量使用国家统一使用的软件或文字传真的形式报告。

七、中心每年应投入专项经费,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转和硬件更新。

篇7: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为了加强我院疫情报告,做到及时、准确,不漏报、不错报、不瞒报、不缓报、不谎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疫情管理制度如下:

1、全院每个医务人员均为疫情报告责任人,都有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义务。对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向卫生防疫站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禽病毒、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各临床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如实按要求项目进行填写,不得缺项、漏填。

3、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报信息科,住院病人还需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和病历中登记或记录。

4、信息科负责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收发和核对,设立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并在规定时限内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5、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由责任报告人报告科主任,科主任立即向信息科报告,信息科负责向院领导报告,由院领导在发现之时起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

6、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7、医务科、信息科、预防保健科负责对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每月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四下午由医务科召集疫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对我院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报告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①门诊日志;②住院传染病登记簿;③信息科传染病报告总登记簿;④病历;⑤检验科相关检验结果的登记簿;⑥计算机网络直报的情况。由信息科负责对检查结果进行如实登记。

8、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情况如有发现瞒报、缓报、谎报,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对于检查发现未按要求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下列行为之一的,予每次罚款十元,一年之内累计达3次(包括3次)以上者,考核不予评优、评先进,并扣发全年劳务费的30%。

①责任报告人漏报、缺项报,未按要求及时报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

②未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特别是门诊日志和住院传染病登记薄)的登记、网报的; ③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9、本制度自二0一三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xx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小组

篇8:传染病信息网络监测制度

1 内容与方法

1.1 监测内容

包括症状监测指标及异常情况事件报告。其中,症状监测信息包括发热伴呼吸道、腹泻、发热伴皮疹症候群的学生因病缺勤人数,异常情况报告则根据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65号)的要求,对学校班级或宿舍在短期内出现聚集性病例、传染病疫情、严重病例及其他异常情况进行事件报告。

1.2 数据采集与传输

学校和托幼机构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由学校疫情报告人(校医或卫生老师担任)负责每天对全校学生因病缺勤及发病情况进行登记排查,相关资料登记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日志本上,每天将3个症候群监测信息通过“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每日网络报告。用户计算机上不需要安装本系统和任何特殊的软件,只要具备一般硬件及上网条件,通过IE浏览器输入指定的网址,即可使用监测信息系统。2010年4月,全区分别对辖区用户进行了使用前的培训。一旦发现聚集性症状或暴发疫情早期的异常情况,24小时之内进行异常情况事件的电话报告。异常情况的报告包括事件的班级或宿舍、发病人数、事件发生的时间段、病例的症状及人数等其他信息,如学校的班级或宿舍布局情况、采取的处理情况等,异常情况分首次报告及新增报告,新增报告为动态报告事件后续发展情况,直至事件平息。

1.3 数据整理

“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对发热伴呼吸道、胃肠道腹泻和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的学生缺勤、缺课人数按时间段统计以及按照学校类别等多种复合统计汇总模式,基础数据及统计数据均可导出Excel。

1.4 结果解释与响应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人每日浏览“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及时审核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报告的异常情况。对于报告的小事件,疾控部门首先通过电话指导学校自行进行核实和处理,视报告事件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并通过信息系统监测事件的发展情况。

2 运行情况

2.1 用户数量

监测中学、小学及托幼机构等学校478家,含托幼机构213家、小学139家和中学126家,监测覆盖学生人数近40万人。

2.2 学生因病缺勤、缺课上报情况

2010年5—10月份,450所学校及托幼机构坚持每日及时上报学生因病缺勤、缺课信息,学校和托幼机构上报数据27 901条,缺课总人次数为57 033人次,其中,发热伴呼吸道症候人次数为11 907人次,占缺课总人次数的20.88%;发热伴出疹症候群人次数为1 402人次,占缺课总人次数的2.46%;胃肠道腹泻症候群人次数为808人次,占缺课总人次数的1.42%。

2.3 监测信息反馈及预警

学校、托幼机构学生因病缺课信息监测预警信号主要通过绝对值预警产生,一所学校/幼托机构当日某项症状出现达到5例及以上,即认为是一个预警信号。世博会期间,学校、托幼机构共发出预警信号409个,信号响应核实小组每日对产生的预警信号进行核实。经核实,共发现11起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集聚性事件,相关分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取了现场处置措施,及时指导各学校和托幼机构做好季节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见表1。

3 讨论

回顾近年来本地发生的传染病局部暴发疫情,每年约70.00%发生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对这些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实施高效和敏感的传染病流行监测,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强的迫切性。通过以上分析数据表明,“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在本地区已较好地建立并运作正常,基本掌握了相关传染病及症状群在本地区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流行规律及基线水平。异常情况小事件的及时报告,为后续及时调查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切实做到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四早”。该系统也为卫生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和托幼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传染病防控信息交流的良好平台。“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的成功运作总结起来有4点经验:(1)《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及时颁布为整项工作奠定了法规依据。(2)“学校症状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对症状监测及传染病报告的实质内容、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和综合机制予以了统一及规范。(3)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良好沟通合作是整项工作的关键。(4)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信息交流,壮大和巩固了校医防疫队伍,提高了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的能力,同时也保障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在全区范围内广泛铺开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症状监测工作;通过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对症状监测数据异常信号做到快速、准确判断,以进一步发挥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着手开发地理信息系统,与现有的各种监测系统有机结合,从对事件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3],从而为科学的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齐小秋,祈国明,等.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2]Buehler JW.Review of the 2003 National Synrdromic SurveillanceConference—lessons learned and questions to the answered[J].MMWR,2004(53):18-22.

上一篇:学习焦裕禄试题下一篇:体育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