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04-27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通用8篇)

篇1: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致考生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原上海农学院并入,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学校现有21个学院/直属系和12个附属医院,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7个,覆盖理、工、医、管、法、经、农、文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2个,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49个国家重点学科点,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国家实验室(筹),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3个部门重点实验室,2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863”高技术网点开放实验室。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工程院院士1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现有在校全日制研究生约10000人,其中博士生约3800人。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设施,设立各类奖学金和实行“三助”(助教、助研、助管)资助制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放型国际化合作办学理念,以及地处上海改革开放前沿优势地域的良好就业前景,都为我校研究生的培养和全面成长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

一、招生人数

我校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约3500名,本简章中所列各学院招生人数为学院招生规模数(含统考生和免试推荐生, 免试推荐生约占35%)。各学院可根据初试情况确定各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

二、报考条件

1、凡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69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应届和历届本科毕业生均可报考(历届本科毕业生须在复试时提供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

2、身体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3、除条件1、2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同等学力身份报名:A.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生毕业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B.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网络学院应届毕业生);C.已满足A条件且参加自学考试未获得毕业证书者。以上考生不得跨专业报考,报名时必须提供下列材料:大学英语四级(或四级水平)证书(报考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考生须提供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大学教务部门开具的相应专业本科的8门专业课程成绩单。在统考初试成绩合格后,还须加试二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

4、报考工商管理硕士者除符合条件1、2外,还应满足:大学本科毕业三年以上、大专毕业五年以上、研究生毕业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毕业后没有就业或就业时间不符合要求者不允许报考。

5、报考法律硕士者除符合条件1、2外,还必须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生;

三、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

时间:10月(具体时间以研究生院信息网公布为准)

报名和查询网址: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www.chsi.com.cn)、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信息网(www.shmeea.com.cn)、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网(www.gs.sjtu.edu.cn)

第二阶段:现场确认时间和地点

现场确认时间:月上旬(具体时间以研究生院信息网公布为准)

地点:在上海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必须到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现场确认,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下列考生只能到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现场确认:报名参加MBA联考、单独考试、强军计划的考生、以同等学力身份报名的考生。

现场确认手续:凭本人身份证(或军官证)、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应届生凭学生证;同等学力者(不含MBA专业的`考生)提供专科毕业证书(成人应届生凭学生证)、成绩证明及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确认报考资格,并办理交费和现场图像采集等手续。

四、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由教育部在当年招生通知中规定(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

考试地点由报名点另行通知。

五、考试科目和复试

1、按教育部规定,教育学、历史学、医学三个学科门类初试科目一律调整为三门,其中第三门满分为300分,且大部分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其余学科的考试科目为四门: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西医综合、中医综合、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余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由我校自行命题。

2、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教育学、历史学、医学三个学科门类的第三门初试科目满分值为300分,其余基础课(含统考科目)和专业基础课(含统考科目)的满分值各为150分。

3、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4、复试:采取差额复试,以面试为主,辅以必要的笔试,原则上按1:1.2的比例确定复试人数,各专业可根据生源情况适当加大复试比例。复试形式和内容由各院系根据各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它知识和能力的考核统筹考虑后确定,并在复试前通过各院系网页向考生公布,复试成绩计入总分,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六、我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校建立四类培养资助体系,保证录取的全部符合资助条件研究生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资助。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将实行动态评定管理方式,入学考试成绩优秀、在学期间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获得高等级奖学金。同时,研究生还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各类助研、助教和助管“三助”岗位的资助。

七、其他

1、上海交通大学代码:10248。

2、在校的非应届学生不得报考。

3、我校实行师生互选制,报名时请写明报考学院(系所)及专业,入学一个月内进行师生互选。(医学院考生除外)

4、各招生专业对考生报考的具体要求已在本简章各招生专业备注栏中注明,请考生认真阅读。

5、应届本科毕业生入学时须持学士学位证书报到。

6、在医学院招生目录备注栏中,“▲”指相应的研究方向招收医学/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型),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持有相应的医师资格证书;“●”指相应的研究方向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科研型)。

7、我校招收单考生、港澳台研究生简章另行制订。

八、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40

电话:(021)62821069 传真:(021)34206841

主页:www.gs.sjtu.edu.cn

Email:zhangy@sjtu.edu.cn

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网址:yjsy.shsmu.edu.cn/,点击网站首页“直通车”里的“研究生院”

电话:021-53068810 传真:021-53068810

Email:zhangjie@shsmu.edu.cn

地址:上海市重庆南路227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院分院

邮编:25

篇2: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人数

我校2013年拟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约4500人(含医学院),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约2350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150人,推荐免试硕士生约占65%。各学院(系)根据预录取推免硕士生和统考生初试的情况,确定分学科(专业)的实际招生人数。

二、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仅限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符合A或B条件的同等学力考生(不得跨专业报考):A.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3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B.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时必须提供下列材料:大学英语四级(或四级水平)证书(报考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考生须提供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大学教务部门开具的相应专业本科的8门专业课程成绩单。在统考初试成绩合格后,还须加试二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考生本人需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7)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不得报考);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仅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方可报考)。

(8)报名参加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推免硕士生

(一)招生对象

1、国内重点院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占用申请者母校推免指标)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祖国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3、未受任何纪律处分。

(二)申请材料

1、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申请表;

2、本科成绩单1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处公章,装入自备信封密封后须在封口处骑缝加盖教务处公章);

3、获奖证书复印件各1份;

4、CET6≥440,或TOEFL≥90(600),或IELTS≥6.0。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成绩单;

5、申请人还可提交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复印件。

(申请人提交的全部申请材料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责任自负)

(三)申请办法

1、申请人可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参阅招生专业目录,并进行网上报名(http://yzb.sjtu.edu.cn/admission/registeronline/examwaiver/registerstep1.ahtml)、打印申请表,备齐全部申请材料后,直接寄送至所申请学院(系)的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具体截止时间以院系网上公告为准)。

2、各学院(系)组织对申请人提交材料的资格初审;通知初审合格的申请人前来我校参加差额复试。

3、复试合格的拟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硕士生,须持我校的接收函,到所在学校教务处领取当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签发(加盖公章)的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推荐免试硕士生专用)和推荐免试硕士生网报号码,并按照当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的规定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

4、凡我校录取的上海地区推荐免试硕士生,须在11月上旬登录“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完成“确认网报信息、上传本人图像照片、缴纳报名费”的本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工作。

5、我校根据教育部下发的网报信息,确定推荐免试硕士生的录取名单。

(未获得推荐免试硕士生网报编号及未正式办理全国研招网和现场报名手续的申请人,不予录取)

四、统考硕士生

(一)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1、网上报名:报考2013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2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更改。

(4)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统考。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5)考生(含推免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2、所有考生(含推免生)均须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时间:2012年11月5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在上海市参加入学考试的上海交通大学考生(含报名参加我校单独考试、强军计划的考生、以同等学力身份报名的考生),须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完成“确认网报信息、上传本人图像照片、缴纳报名费”的本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工作;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应到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3)现场确认程序:凭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或学生证进行现场资格审查和报考信息确认,并办理报名交费和考生本人现场图像采集等手续。

(4)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

(5)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进行现场确认;

(6)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二)初试

(1)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7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2)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3)初试日期和时间:2013年1月5日至1月6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4)初试科目

1月5日上午 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月5日下午 外国语

1月6日上午 业务课一

1月6日下午 业务课二

(5)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题及复习资料。

(三)复试

篇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影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因素

1. 国家对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的制度规定。

(1) 招生条件过度强调学士学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文件, 一所高校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 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10%。按此规定, 一所高校录取10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 只能有10名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而现实情况是, 大量已经参加多年工作并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拿到本科学历的工程师们, 由于曾一直处于精英化的大学教育时期, 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他们工作出色, 有很强的工作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问题, 希望继续深造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 由于10%的条件限制, 使得无学士学位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大大高于有学士学位的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这些考生没有拿到学士学位并不代表他们的理论水平或者工程实践能力差, 事实恰恰相反,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而且在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在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 录取分数线单一, 对不同地区没有区别对待。在职工程硕士采取的是统一划线, 对西部地区没有区别, 仅在文件中规定“新疆、西藏地区不参加GCT成绩百分位排序”。培养在职研究生, 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是提高当地人员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但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统一划定一条线, 而且分数线一直偏低, 导致在职研究生的质量很难保证。 (3) 允许录取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人员。国家允许高校录取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的考生降低了在职研究生的招收质量。虽然国家对高校录取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的考生数量有具体规定, 并且区分了西部高校、西部考生以及不同工程领域给予了不同的招生名额, 但是, GCT考试成绩百分位30%以下的分数过低, 400分的总分, 后30%的分数一般在180分以下。如果录取如此低分考生, 质量确实难以保证。

2. 在职工程硕士生源组织的力度和政策。

我们强调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质量, 生源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组织好的生源才能有效的进行学员的选择, 从而保证招生的质量。影响一个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一个学校的声誉、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质量等都影响到考生对一个学校的选择;学校的各项政策也会影响到师生员工对组织好生源的积极性等。

3. 国家联考和学校专业课笔试与面试的水平。

要保证在职工程硕士招生质量, 科学的选拔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试题目的难易度、灵活度, 面试题目的难度、面试技巧的把握都将影响到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选择。国家和学校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寻求合理的适度的测试方式。

二、实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的保障措施

影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招生方面探讨保障工程硕士质量的方法。

1. 树立全方位的招生理念。

(1) 以追求在职工程硕士招生质量为目标。要树立全面的招生理念, 以高质量为目标。不能片面追求招生数量, 忽视招生的质量。学校的声誉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培养出社会评价度很高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在职员工报考。 (2) 结合行业特点和办学优势, 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要积极结合行业特点和办学优势寻求高质量生源。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该高校六十多年来培养的大量人才分布在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和大型通信企业, 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 使企业对员工知识更新要求越来越高, 要利用这些校友资源, 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人才, 一方面扩大高校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 (3) 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用人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在考虑扩大工程硕士生源的基础上, 也要从用人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入手, 为企业考虑, 将科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不仅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上合作, 还要考虑毕业生的分配和科研项目等各方面合作, 要和企业建立良性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 (4) 真正为在职工程硕士考虑, 实现研究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化。在办学理念中, 要考虑学校、企业, 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硕士本人的利益, 要实现研究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化。不仅使他们真正学习到知识, 拿到硕士学位, 而且尽量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减少学员的费用, 减轻学员物质方面的压力。

2. 展开招生宣传, 运用多种途径寻求高质量生源。

目前各学校在优秀生源争夺方面竞争激烈, 但从下列数据可以看出, 并不是工程硕士的市场已经处于饱和, 生源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需求处于潜在状态, 需要有效的强化和激活。“据推算, 目前全国有56.4万名高校教师以及约130万名研究机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不具备研究生学历。预计其中将有相当部分的人将通过非全日制的形式提高学历层次, 仅此两项就可以在2015年前每年稳定地提供10万名左右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活社会的潜在需求。 (1) 扩大招生宣传对象的范围。对南京邮电大学而言, 要从电信、移动公司等运营商向开发商等公司扩张。目前南京邮电大学的生源主要集中在电信、移动等运营商, 还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集中在中兴、华为等开发商, 所以要扩大招生宣传的范围。 (2) 扩大招生宣传者的范围。做好招生宣传不仅是招生部门的事情, 也是全校的事情, 要形成人人抓生源, 人人关注招生质量的问题。学校出台相关政策, 让学校教工利用自己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展开多方面的合作, 包括在职研究生的培养。 (3) 结合行业特点和办学优势, 扩大学校的特色宣传。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该校是以工学为主体, 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江苏省属重点高校。“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内涵之一, 正好抓住社会发展机遇和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特色, 吸引信息领域的有志之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4) 利用优质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做宣传。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是吸引生源的重要指标。南京邮电大学非常重视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集中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指导论文。必须让考生了解学校培养的质量, 才能吸引到优质的生源。

3. 作好入学前考试选拔工作。

入学前考试选拔工作是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招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注重选拔质量, 对参与招生选拔的老师进行高标准筛选, 同时定期培训, 形成一直有丰富经验的面试团队。

4. 国家对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制度做必要的改革。

国家的招生制度是方向指挥棒, 决定着招生的范围和规则。国务院学位办正在酝酿在职工程硕士招生改革工作, 应在学位设限、分区对待以及成绩限定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如: (1) 区别东西部地区分开确定分数线, 同时根据每年考试的情况, 在现有基础上, 适当提高分数线。 (2) 取消录取GCT成绩后30%考生的情况。

摘要: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扩招,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稳定在职工程硕士招生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影响招生质量各因素的前提下, 探讨了确保在职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时伟.数量与质量关系辩证法——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1) .

[2]张卫刚, 等.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 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A].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进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51.

[3]王万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8) .

篇4: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制度;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41-02

根据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经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甄选人才,即招生。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话题因几次扩招受到空前关注,而研究生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概念及现状

所谓“研究生"是指大专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所述,2007年全国共录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20014 人,比2006年增长5.50%。其中硕士研究生361952人,比2006年增长5.89%。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增加的同时,招生的重要性也得到研究学者的普遍认可。沈跃进(1992)认为研究生招生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宝英(2009)认为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董世平、徐国英(2010)认为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其生源质量之间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国际上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成果举世瞩目,在研究生招生制度上也自成体系,为很多国家所效仿。沈跃进(1992)指出美国研究生招生工作由各高等学校自行进行,招生计划通常由研究院制定。招生类别从录取性质上分为正取生、备取生和试读生,按学习时间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郑浩(2004)指出美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只是入学资格获得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性要素,录取要综合考虑个人成绩、研究兴趣、研究潜能和教授推荐信;常宝英(2009)指出美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权呈现分离状态,且对申请人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非常重视。

(二)英制下的英国、新加坡、香港

英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闻名于世界,它认为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做支撑就无法发展研究生教育,故在研究生招生时比较重视本科就读的学校与学习成绩。在英制教育影响下的新加坡、香港亦是如此:胡丽娜(2008)指出新加坡研究生招生由各大学的各个学院录取,分为研究型和修课型;汪基德(2008)指出研究生入学没有全港统一的考试,申请时提交本科学位、英语成绩和个人研究计划一篇便可,这体现了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

(三)德国

德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中有重要地位。但在德国,硕士研究生不属于研究生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招生只指博士研究生。

(四)日本

日本经济的高速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紧密联系。李旭(2006)指出日本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外语、专业知识和口试组成,外语主要考察对学术期刊的翻译能力;王威(2008)指出日本以本科教育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扩大研究生招生范围,注重招生对象的多层次和多背景。

三、我国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招生制度问题的研究

吴佩林、魏勇(2004)认为现行的招生制度对招生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机制;梁大战(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的集权化管理使高校缺乏自主权。

2、对招生模式问题的研究

赵研(2006)把招生模式分为考试型和非考试型两种;杨晓晰(2009)总结了国家教委自1985年将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后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3、对招生考试问题的研究

李旭(2006)在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陈明灿(2006)指出有必要加大力度改革研究生的考试流程与人才选拔方式;张喜梅(2007)在中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对硕士研究生报名的年龄限制、单位证明等条件会导致不公平现象,自主出题的专业课成绩统一划线也没有可比性,导师在考试中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覃红霞(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组织中统一与多样有矛盾,招考公平与扩大自主权有矛盾,教育公平与有效选拔人才有矛盾;岳爱武(2009)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从酝酿到现今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卢洋(2010)指出现如今没有健全完善复试制度。

4、对考试科目问题的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其初试一般是外语、政治、专业课。李旭(2006)指出研究生考试内容过于片面,忽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赵研(2006)认为公共课中的外语和数学难度太大,分散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张永泽(2007)指出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太多且难以统一,有必要由“四”改成“三”;梁大战(2008)指出考试科目的内容不合理;覃红霞(2008)指出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的公共性与专业性有矛盾。

(二)对单一学科或学校招生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学校与专业进行,在众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中也有部分是针对单一学科或学校招生制度进行的研究。赵令湖、吕海燕(1998)针对地学类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思考;晋建华等(2004)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进行初探,提出要注意考察报考者入学前的临床能力;董世平、徐国英(2010)针对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研究表明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性。

(三)前期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从国外高等教育强国到我国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但内容上却不尽全面。对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我国等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基本限于招生考试,以下内容涉及较少,可进一步补充:

(1)招生模式

众多文献中,仅一篇文章论述了招生模式,并将招生模式分为委培型和定向培养型,但这样的分类并不完善。另一篇文章简略提到了招生模式,且分为考试型与非考试型,也不尽全面。我国研究生招生模式在外界看来比较混乱。例如,现如今存在的招生模式究竟有哪些类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委培、定向培养、专业硕士的招生有什么区别,公费研究生招生模式与奖学金制度的招生模式的区别等。

(2)对不同学科招生制度的单独研究

已有部分研究针对单一科学进行,但并没有体现不同学科招生的区别。由于不同学科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统一的招生制度必然不利于学科发展。例如我国是否可以借鉴英制将研究生招生分为研究型和授课型的方式,是否可以借鉴香港对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招生的不同理念进行改革。

2、研究结果不够深刻

目前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结果仅体现在表层,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批判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合理的同时并没有深刻的研究结果以证实这个观念,仅是重复表达现如今招生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却未能用实证结果证明制度不利于怎样的人才培养,为什么不利于此人才的培养。纵使对国内外招生考试制度研究颇多,也未能就其考试方式、考试科目做具体研究,基本千篇一律的泛泛之谈。

3、研究方法不够丰富

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并没有运用丰富的研究方法,甚至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在论述招生制度不适合人才培养的时候,不妨以研究生培养标准做效标进行实证研究,以数据分析证实招生制度的不合理。

(1)效度测量——实证招生制度是否真的不利于人才培养

借用对考试效度测量的方式,以研究生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做效标,并与其考研成绩做相关分析,得出区分度和效度。若是效度高,则证明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具有有效的筛选力;反之,则不利于人才培养。

(2)量表法——考查招生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方面

倘若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那么可以通过测量研究生的各种指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证实招生制度阻碍了研究生培养的哪一方面。例如运用创造力量表测量创新性,智力量表测量智商,态度量表测量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满意度量表来测量对读研生活的满意度等。

(3)问卷法——进一步考查招生制度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有效性

问卷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研究生招生制度因不同专业、不同模式可能有不同的鉴别力。可以通过问卷收集信息,并运用统计软件交叉分析,得出招生制度的优劣在研究生培养上是否存在专业性、模式性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文献资料整理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使用。

综上所述,从1992年到2010年,对国内国外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空白可以深入研究。既然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那么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入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不仅使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研究者,也可以吸引众多留学生来中国,使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跃进.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J].中外高教研究,1992,(9).

[2]常宝英.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

[3]董世平,徐国英.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优秀生源选拔[J].学术纵横,2010,(4).

[4]郑浩,常思亮.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招生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2004,(3).

[5]胡丽娜.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9).

[6]汪基德,杨改学,周凤瑾.香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香港电教,2008,(10).

[7]吴佩林,魏勇.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4,(6).

[8]陈明灿.试论我国所示研究生招生制度[J].商业经济,2006,(9).

[9]李旭,张群,王红梅.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10]张永泽,岳志伟,余伯阳,于锋.浅议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四改三”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11]张喜梅,牟宏,李旭.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 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12]梁大战.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高 教论坛,2008,(8).

篇5: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

(4)除满足上述(1)、(2)或(3)者外,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a。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下同),须有毕业证书原件;b。进修过本科相应专业至少8门主干课程(即专业课),须有省市自考办或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合格证明原件;c。外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其他语种相应等级),须有相应证书或证明原件;d。不能跨专业报考(即所学大专、本科专业与报考专业均需相关)。以上a、b、c、d等条件需同时满足。进入复试时,还须加试2门本科主干课程且须合格。

对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生(不含自考生和网络学院应届本科生),按同等学力人员的要求(即上述第(4)项中的b、c、d,以及复试时须加试2门)。

上述各类以同等学力报考者必须直接到我校进行现场确认(将按上述要求审核资格),报名点须选上海师大,考试地点也在我校。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我校有单独考试权,报名、考试的时间、手续均与全国统一考试相同。参加单独考试者需本科毕业(至录取入学时)满四年,且单位同意委托培养。单独考试者现场确认、考试地点均在我校,报名点须选上海师大,具体简章另待通知。

五、复习资料和部分参考书购买等问题可参见招生信息栏的“复习迎考相关信息”。具体专业方面问题请询相关学院,各学院联系方式已在专业目录中列出,也可浏览各学院网站。我校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均在网上公布,无印刷版,请勿来人来函索取。

六、我处联系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研招办;邮 编:34;联系电话:64322314。学校代码:10270。研究生处网址:yjsc.shnu.edu.cn。

注: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内容若有调整,以新的为准(请关注我处网站)。

篇6: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试点单位。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校简介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18个专业学位类别。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5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学校现有各类研究生近9000人。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对外交流合作广泛。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二、培养目标及招生计划说明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计划招生人数参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其中各学科专业所列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具体招生计划数国家教育部尚未下达。所列招生数包括定向就业与非定向就业类别拟招生总数,也包括本校拟接收推免生数。最后录取人数可能会根据国家招生计划、推免生接收情况、考后生源情况和学校条件等有所调整。

三、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除上述人员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者,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可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且须合格。其中报考学术型专业者还须同时满足以下各项条件:a.进修过本科相应专业至少8门主干课程(即专业课),须有省市自考办或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课程成绩合格证明原件(本科结业生不需要);b.外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其他语种相应等级),须有相应证书或证明原件;c.不能跨专业报考(即所学大专、本科专业与报考专业均需相关);d.报考点必须选“上海师范大学”,网上确认(现场确认)阶段将按上述要求审核资格。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在校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得报考。

报名参加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上述要求以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报名参加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上述要求以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报考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的人员及报考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即MPA,非全日制,主要利用周末及其它业余时间学习)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报考暑期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主要利用暑假及其它业余时间学习)的人员,除符合上述条件以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它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报名时需注意正确选择“教育硕士管理中心(筹)”(学院代码901)中相应专业的“暑期在职教育硕士”方向(方向代码60),考试方式为“全国统考”,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复试时考生除携带其他要求的材料外,还须提供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报考并加盖公章的介绍信或证明原件,我校将按上述要求审核资格。

报考规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即上海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结合项目,非全日制,主要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及部分工作日学习)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上述第(一)、(二)、(三)各项的要求;

(2)获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已获国家承认的硕士及以上学位;

(3)已完成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并已经获得合格证书;

(4)经所在单位推荐,并经区教育局同意报考。

报名时需注意正确选择“教育硕士管理中心(筹)”(学院代码901)中相应专业的“规培教育硕士”方向(方向代码50),考试方式为“全国统考”,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报考点为“上海师范大学”。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除提供其他要求的材料外,还需提供上述的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以及经审核盖章的《“上海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结合项目”推荐审批表》(点击下载)。

音乐专业学位中各非全日制方向的授课时间为周末及寒暑假。

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定向就业原单位的人员,录取时须签订定向合同。

报考我校美术(除艺术管理方向)、艺术设计专业学位(详见我校专业目录专业方向备注)的考生网报时必须正确选择报考点为“上海师范大学”。

我校不接受单独考试方式的人员。

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截止规定日期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招生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未尽事宜详见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相关文件。

四、报名方法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缺一不可。详见“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网址:http://yz.chsi.cn)的相关公告或教育部有关文件。

注意: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网上)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参加复试时将认证报告交我校核验。网报时请注意核对所填内容,是否准确完整,很多校验问题都是填写错误所致。

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报名完成后,考生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五、初试

初试日期由教育部确定。初试科目详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目录中所列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六、复试录取

我校将在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基础上,结合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确定相关学科的`复试分数线。我校复试由学院分别组织,复试办法和程序等信息届时请见我院网站或学院相关通知,差额比例由学院确定,一般不低于120%。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法律(非法学)、公共管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可除外),复试时还须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且须合格。对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由相关学院自行确定是否加试。各学院将在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集体领导下,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规定,综合初复试成绩,按照“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定向就业者录取时须签订定向合同。

考生体检在复试拟录取阶段进行,体检工作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进行。

七、学费及奖助

根据上级文件,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研究生均需要缴纳学费,详见我院网站公布的“学费标准”。我校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积极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发放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对象为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定向培养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另外还将通过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对于部分优秀高校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录取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及我校录取的推荐免试研究生,将提供一次性生源奖学金(录取类别为非定向),详见我校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办法。

八、学制及证书

我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3年不等,详见“学费标准”。毕业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符合学校授予学位条件者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

九、参考书购买等问题可参见招生工作栏常见问题中的“复习迎考相关信息”。复习资料和具体专业方面问题请询相关学院,各学院联系方式已随同列出,也可浏览各学院网站。我校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均在网上公布,无印刷版。

篇7: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

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实际招生人数最终以教育部下达计划为准)。陕西科技大学热忱欢迎有志于祖国现代化建设,在科学技术以及管理领域锐意进取的考生踊跃报考。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在硕士生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5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符合(一)中第1、2、3、4各项的要求,可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专业学位)。

6、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且具有下列条件的,可以报考工商管理硕士(MBA):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

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7、符合(一)中第1、2、3各项的要求,且具有下列条件的,可以报考我校单独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为所在单位定向培养的在职人员。除工商管理硕士(MB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其余招生专业均可报考。

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突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我校学术型硕士各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各工程领域、艺术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均可接受具有推免资格考生申请。

拟被我校接收的推荐免试研究生,须为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独立学院、小语种学生),必须由其所在本科院校教务处或研究生院(部)批准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占其所在本科院校推免生计划,占我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

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需由原本科院校提供校验码,按要求网上填报报考信息并现场确认,并不得再次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四、报考流程

硕士研究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院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考我校工商管理硕士(MBA)考生、单独考试考生和艺术类考生,必须选择陕西科技大学作为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阶段:

1、网上报名时间:

预报名时间为209月25日-9月28日;正式网报时间2014年10月10日-31日。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http://yz.chsi.com.cn(公网),http://yz.chsi.cn(教育网)(以上报名时间仅供参考,具体以研招网公布时间为准。)

2、考生登录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照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网上公告的要求报名,如实填写报考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并正确选择报考点,牢记网上注册的用户名及密码,以免造成无法考试或录取等不必要的损失。在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报考我校考生网上填写报考信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考生须按照要求如实、准确地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凡因考生个人原因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行承担。

(2)考生网上报名专业、研究方向及复试科目的选择:登陆“中国研究生研招信息网”进入我校2015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系统,在网上报名时选择对应的研究方向代码及名称,将复试专业科目代码及名称填写在“备用信息1”中。

(3)所有考生(含推免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修订版)和《2015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二)现场确认阶段:

所有网上报名的考生(含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单独考试考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持学历学位证书或学生证(已注册至报考当年/当学期)、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网上报名编号等,到网报时正确选择的报考点进行报名费缴纳、现场摄像和信息确认,否则报名无效。

1、现场确认时间:2014年11月10日-14日。

2、现场确认地点:网报时正确选择的报考点。

3、现场确认基本流程:

(1)考生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网上报名编号以及报考点要求的其他报考材料,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报考资格审验。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2)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3)考生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4)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自行承担。

(三)“准考证”下载打印及初试安排

1、考生在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具体时间以研招网公布为准)。

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打印“准考证”时须使用A4复印纸,在使用期间“准考证”正反两面不得涂改。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考试地点了解考场有关注意事项。考试地点由报考点指定,详见准考证的说明;对在准考证上未打印出考试地点的考生,考前要注意查询报考点公布的有关信息。

2、初试时间:2015年1月初(具体时间以研招网公布为准)。

五、复试及录取

1、报考我校的考生,初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基本分数A类线要求后,我校将适时组织安排复试。复试、调剂、体检、录取等工作将按照教育部、陕西省招办的安排和部署进行。与我校有关的初试成绩查询、复试通知、录取及通知书发放等信息,考生届时可登陆我校研究生院网站(网址http://yjsxy.www.sust.edu.cn)进行查阅。教育部对研究生招生工作要求如有变更,我校将及时予以调整并在学校网站发布相关信息。

六、特别说明

1、我校2015年招生目录及说明中如有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以国家文件为准。

2、我校2015年实际招生专业以国家最终下达审批招生专业为准。

篇8: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招生管理的灵活性与科学性

调整研究生招生体制是改革的关键。在这方面, 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招生体制是典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具体表现为招生自主权在各招生院校, 招生院校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确定生源计划、设置课程和录取标准; 社会性的考试服务机构根据招生院校的需要提供考试服务, 招生院校根据考试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 自主选用任何一家考试机构提供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这种模式的优点非常明显: 招生院校和导师自主权大, 可以根据人才需要和自身条件进行人才选拔培养; 考试机构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 考试更加科学、公平、经济; 录取标准多元, 符合人才选拔规律, 效度高。欧洲一些国家的招生体制则是“学术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术和知识的代表———教授或教授委员会为主导力量决定招考方式。研究生招生不设考试, 教授或教授委员会根据学生成绩、论文或研究报告、面试等环节决定录取与否。这种模式与这些国家的学术传统以及招生规模有关, 利弊参半。有利的方面是导师作为招生主体, 自主权大, 体现了高层次人才选拔的专业性; 其弊端是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 选拔效率低, 成本高,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还容易滋生腐败[1]。

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建议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 在坚持当前统一管理的模式下,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向地方和招生单位逐步下放研究生招生中的一些核心权力。包括: ( 1) 下放部分招生计划制定权。全国总体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仍由中央制定, 但不是每年下达一次具体到各类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招生计划, 而是每5年下达一次各省分类型招生计划。各省再在综合评估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学科实力、教育资源、历年报考生源数量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分类型下达各招生单位的招生总量计划。招生单位则可以在省下达的招生总量计划范围内,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相对自主地、动态地制定年度招生计划。 ( 2) 扩大自主划线招生单位的范围。在现有考试方式未做变革的情况下, 逐步将所有“211”高校确定为自主划线招生单位。第二步是, 在完成第一步改革的基础上, 再用3 ~ 5年的时间, 建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和监督, 考试机构提供考试服务, 招生单位自主决定招生计划、自主确定考试方式与录取标准的招生体制。

二、调整招生结构, 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性质

今后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在控制当前研究生总体规模的基础上,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招生的结构。要确立硕士研究生以专业学位为主、学术型学位为辅的招生基本原则。特别是传统文科专业及一些纯理论性理科专业, 要大幅降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总体比例控制在3∶7左右。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术型硕士规模过大、供过于求的问题, 实现学术型硕士的精细化培养, 也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切实配置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上。

三、改革招生初试, 提高考试方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考试方式上, 第一, 将当前“以初试成绩为主、复试成绩为辅”的考试录取标准, 改变为“以初试成绩为辅、复试成绩为主”的考试录取标准。将初试定位为资格考试, 通过初试者方可进入复试阶段, 但初试阶段的成绩不带入复试阶段。这样, 国家可以在基本要求层面保持对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总体控制, 而招生单位和导师也可以基于复试, 切实拥有招生的自主权。第二, 简化初试形式, 取消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 只保留全国统一考试及推荐免试招生方式。这样有利于总体上把握生源质量, 避免当前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做法。作为补充, 对于那些原本通过单独考试解决的有特殊情况和要求的考生, 国家可以组织实施专项硕士计划, 以推荐和面试的方式录取考生。第三, 调整初试次数, 变1年1次为1年2次。两次初试可考虑放在每年的3月和9月举行, 在校大学生只有升入四年级后方可参加初试, 这样可以保证应届大学生能有2次参加初试的机会。同时, 所有参加初试的考生, 初试的单科成绩具有2年有效期, 超过2年仍未获得初试资格或未通过复试的, 需要重新参加相关科目的初试。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考试与管理任务, 也可以增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弹性, 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协调学习、考试、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考试内容上, 第一, 不再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国家统考科目。只在复试阶段要求考生提供大学期间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单, 以及由其所在单位出具的思想政治表现评定表。第二, 不再将外国语作为每一位考生必须参加的国家统考科目。可统一依据一定时间限期内的各权威性的外语等级考试成绩, 划定招生资格线。听力和会话能力, 仍按现制, 放在复试阶段考察。国家可以针对那些获得外国语等级成绩超过4年, 或没有获得外国语等级成绩的考生, 组织实施统一的外国语考试。第三, 改变目前全国统一命题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并存的格局, 改为全部统一命题[2]。第四, 今后全国统一命题的初试, 主要设置三门科目的考试: 外国语、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其中, 外国语为部分未达相关外国语等级考试成绩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能力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理运算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专业基础则根据一级学科层面考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考虑考试内容的设置。第五, 实施专业特长生破格录取制度。对于初试科目中外国语和综合能力2科未达到资格线10分之内, 但有特殊才能的考生, 由本人申请, 递交相关证明材料, 招生单位审核, 报省考试院审批同意的, 可以破格参加复试, 破格比例不能超过招生单位年度招生总计划的1%。

四、健全复试制度, 提高复试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的定位、形式与内容的变化, 复试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建议: 第一, 复试每年举行一次, 具体时间由各招生单位自己确定。各招生单位确定复试时间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结合1年2次的初试时间安排复试时间; 二是各招生单位复试的时间应尽量错开。第二, 复试包括2个环节、5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笔试, 进行专业课1和专业课2两项内容的考试; 然后是面试, 进行外国语听力和会话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三项内容的考察。第三, 取消调剂制度。第四, 坚持差额复试。差额比例不低于1∶1. 5。如果报考考生人数等于或少于计划招收名额, 则通过减少招收名额的方式实现差额复试。第五, 强化复试的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复试考生产生方式、面试分组方法、面试的评分方法、面试成绩与总分的关系、面试的结果、总分排名、录取的基本原则等, 都应该通过校园网、公告栏张贴等渠道明确地告知参加复试的教师、考生及相关工作人员, 接受大家的监督。

五、完善推免制度, 改进优秀应届本科人才选拔机制

第一, 取消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学校的限制, 使每所本科院校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同时, 可根据学校综合实力分配不同的推免指标。第二, 统一为各专业推免生比例设置一个上限。第三, 禁止用强制手段将学生留在本校, 亦不可硬性将学生推免资格规定为学术型或专业学位型。第四, 建立推免的管理信息系统, 以避免工作混乱和信息黑箱。同时, 合理安排推免工作的时间, 各招生单位复试时间尽量错开, 以保障招生单位推免工作的秩序和学生的选择权。第五, 探索推荐免试与公开招考有机结合的方式。考虑将推荐免试定位为“免初试”, 他们同样都要参加公开招考的复试。

六、优化工作方式, 提升招生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增进效率, 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根本目标。以上建议, 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的。除此之外, 现行招生工作中还有两个方面直接妨碍着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公平与效率, 结合实际, 建议: 改进工作方式与程序, 完善网络应用和服务功能。其一, 可探索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网上机考。这样, 可以优化命题 ( 采用试题库形式) 、试卷寄送、试卷评阅、成绩登报等工作流程, 减轻工作任务。其二, 建立更具综合性的网络报名系统, 增加报考条件的审核功能。报名工作环节中, 考生网报时增加考生上传电子照片、网上支付报名考试费, 并确认考试资格; 加强网络验证, 和教育部学历、学籍库互联, 网络在线自动验证, 并要求考生打印核对, 以简化资格审核、现场确认等工作环节。其三, 改进招生数据的管理流程, 建议逐步取消数据的上传下载功能, 推广实时在线的招生管理系统, 提高数据的安全和权威性。

七、建立保障机制, 形成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整体的、系统的改革, 必须有相关工作作为支撑, 并与其他制度形成联动, 改革才能切实展开, 取得实效。第一, 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的监督与惩罚机制。强化对招生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 要进一步完善申诉规则和程序。考生和导师权利受到侵害时, 应能够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进行必要的申诉, 请求处理。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应制定复议制度, 规范复议的程序、处理方式和结果反馈办法。第三, 要深化招生专业进退机制与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建立招生单位招生专业与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步进退机制, 鼓励招生单位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学科布局规划和定位, 凝练学科方向[3]。对一些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难、生源不足的专业, 可以通过学位授权审核定期评估, 予以撤销, 并将报考生源数量和招生质量, 与授权学位点定期自评结果挂钩。第四, 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计划分配的联动机制。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 成绩突出, 评价较好的导师, 可适当增加其招生名额。

参考文献

[1]陈睿.关于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考试, 2011, (2) .

[2]孙晓.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旅游服务管理专业课程整改意见下一篇:职员季度工作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