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演讲稿

2024-04-22

马原演讲稿(共8篇)

篇1:马原演讲稿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所谓科学就是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而狭义的技术则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 1页,共 2 页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全面,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土壤板结、产生太湖蓝藻现象,更严重的使人们遭受核辐射等不同程度的伤害。“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努力做到:改变观念,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等。

第 2页,共 2 页

篇2:马原演讲稿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这本书中写过一句箴言——“密涅瓦的猫头鹰, 总是在黄昏才起飞”。“密涅瓦”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而停在她肩膀上的“猫头鹰”便是名为“反思”的哲学智慧,每当黄昏降临,百鸟重归寂静之后,这只智慧之鸟在夜幕中悄然起飞。古希腊哲学往往给人以神秘,古朴的印象,因为古希腊的哲学与神话常常是密不可分的,而年代久远也使得一部分史料变得不可考证,这无疑为古希腊哲学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可是,越是神秘的事物越有让人探幽寻秘的欲望,我们今天就浅谈古希腊哲学中那些深奥又浅显的道理。古希腊哲学分为诸多派别,其中有一类是否分为派别尚有争议,那就是所谓“智者”,智者虽以传道授业为己任,但却不盲目信任所谓真理,而是崇尚思索和讨论,喜爱辩论与怀疑,常常动摇和否定现有的知识框架,有时甚至因对科学与哲学的向往而怀疑神灵,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于真理的追寻来说却是难能可贵。伟大的哲人、“智者”普罗塔克拉曾得出这样的伟大论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既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它为我们展示了人的主体性,鼓励我们以自己本身为标准,始终对外界的一切保持探索的态度。

数百几千年过后,这远古的预言逐渐显示出它的正确性,古往今来,多少的科学发明和哲学发现,都建立在后人对前人的怀疑上,想列举出来未免太过艰难。不过,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有价值的哲学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对传统观念的反叛,除了灵感与创新的火花,我更为他们敢于对现有观念进行反思,更勇于挑战现有的权威的批判精神而感到倾佩。我想,这些能够于现有所了解中得到新知的“天才”们,不会不清楚自己的新理论或是学说将会带来的巨大震动,他们不但不会获得嘉奖与鼓励,反而会饱受现有权威的压迫,以至于一生命运不济,备受压迫,默默无闻,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得不到承认,甚至难以发表。直到多年以后,才有后人重新发掘这些知识,重新得到大众的承认,而本该享受所带来荣誉的勇敢探索者,却经历了一生坎坷,早已长眠于地下。但是,我们仍然为这些勇士的勇敢精神所吸引,也仍然有着无数新的勇士,将自己的尸骨堆成世界哲学进步的阶梯,帮我们一步步接近光明的前方。

同为著名的古代文明,我想也谈谈中国的哲学,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深远的历史,中华民族也是优秀的民族。但是,在我们类似古希腊哲学环境时代,百家争鸣的诸子哲学,却先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被主流社会所不容,不断地被边缘化;到后来,唯有儒家哲学被汉代皇家挑选作为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讽刺的是,汉武帝本人对法学情有独钟;慢慢的,儒学开始向宗教转化,由一门哲学变成了经学。在基督教慢慢统治欧洲的同时,印度的佛教也蚕食着中国,可悲的是,中国的儒家道家这时更应该称为儒教道教,彻底变成了类似宗教的产物,无力与外来的佛教做抵抗。最终,宗教彻底战胜了哲学,盲从的宗教取代了理性的哲学,始终也没能成功反转。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元明清三朝近600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儒释道三教鼎力的状态,由于缺失了哲学反思,短缺了怀疑、批判、否定能力的中国,陷入了思想僵化的漩涡中难以挣脱,社会发展停滞,在外敌的入侵中总是一盘散沙,被侵略者的铁蹄所践踏。

篇3:作家马原畅谈自己的文学梦

据《乌鲁木齐晚报》消息, 小说家马原今年8月在佛山举行的南国书香节上, 以“一个中国作家的文学梦”为题, 讲述了自己对文学、对小说创作的最新感受与思考。面对现场的很多青少年读者和年轻的文学者, 马原的“文学梦”从小时候讲起:“我是一个文学的孩子。从四五岁时, 我就开始阅读。在家乡的一个小图书馆里, 借阅各种童话、民间故事, 五本五本地借, 而且阅读速度越来越快。”马原甚至谈到, 11岁那年, 他读到霍桑的成名作《红字》, “那个时候, 我已经读过《静静的顿河》了, 但是《红字》给我最大的震动, 对小说的神秘感, 是从这部小说开始产生, 我开始想, 我以后也要写小说。为了一次一次地读这个小说, 我第一次做了个偷书贼”。《红字》开启了马原的写作梦。大学毕业后, 马原到了西藏工作, 并开始发表小说。“很多人谈起先锋小说, 都会谈我的《拉萨河女神》, 其实这是我一个很普通的作品, 但没想到这部作品一下子让我红了。”马原后来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小说, “我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 这个开头句子, 让大家惊讶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于是, 1984年到1988年, 大家纷纷写“还可以这样写”的小说, 这就形成了80年代的“先锋文学”。

篇4:马原:小说已死,马原重生

小说已死:“这个概念被透支解释了”

在这个眼球年代,文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影视圈,而作家们就像那些大小明星——拿出来的作品优劣固然最重要,但在读者中长期保持脸熟、让自己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微博上也成了日常的功课。然而这一次重归文坛的马原却是个例外——他可是彻彻底底销声匿迹了近20年。可是当他挑了个三十七度的酷暑周末在上海图书馆开讲座时,离开场的时间还有很久,场下的读者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场地——坐着的和站着的——大家都没有忘记他。

“很久没有望着这么多双眼睛,有些紧张,讲的时候有点语无伦次。”回到休息室接受采访时,马原从口袋里掏出写了好几页的讲稿翻了翻,忽然发现还有好几点没讲到:“好在这个是公众讲座,如果是在学校上课,下次还得把没讲的补上。”事实上,马原的这次复出讲演倒确实可以看作是他十几年前的某一堂小说课的“补讲”,因为在那堂课上,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小说已死”,当时就语惊四座,之后被很多人在很多场合作了很多次引用或者质疑,却至今都没有被马原本人公开再阐释过。而这一次终于可以当面问他,马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小说家的话你别太当真,因为小说家的职业就是虚构。”

其实,这十几年来,马原一直想还原当初那堂课,解释为什么提出这么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那不过就是一堂课,课上提出了一个话题:小说死了?并没有很复杂的用心,就只是当时我个人对小说创作现状的判断。可能因为时间太久了的缘故,现在大家只记得‘小说已死’这四个字了,当时的语境与内容已不被知道。”这让他多少有些无奈。马原说,当时的背景是,他查阅了从欧洲文艺复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间近500年的世界小说史,有一个突出的感觉:曾经助推过小说大范围流行的造纸工业化和印刷术等技术力量已趋于平缓;异军突起的电影、电视及随之而来的网络新媒体拉开了“读图时代”的大幕,而读图永远比读字更直接,“一个画面比一部长篇小说更有力”,人们有了更好的选择后,自然将听故事的兴趣迁移他处。另一方面,小说在样式上经过几次成功或不成功的自我突围后,也已在上个世纪末走到了尽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几乎没有出现我特别愿意奉为楷模的大家,最近10年谁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根本不知道。”在马原眼中,小说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19世纪以来的那些伟大小说家们的群像如同整个砸到面前的巨大山脉,是后来人根本无法逾越的。“我说‘小说死了’,是说小说在公众广泛接纳和阅读的意义上越来越不重要了。即便从那时到现在仍然在生产大量的小说,但这些小说和以悲剧为美的价值评估标准也相去甚远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已死”。

销声匿迹:“公众的漠视是我离开的结”

1985年,马原在西藏写出了《冈底斯的诱惑》,从此名声响彻文坛,但马原说:“写小说虽是离上帝最近的工种之一,却也是苦差,等同于进窄门。”于是之后的20年他走出了这道窄门,作为小说家的马原从文坛上“消失”了。

然而这消失的20年里他也没闲着。 在这20年里,大多数人都知道他在上海的同济大学做了老师,但其实这中间他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取名《中国作家梦》。行动的缘起自然是本着对文学的热爱,马原很想趁着当事人大都还在,把中国文坛那些有思想有声音的人聚拢到一起,用影像记录下来,“那应该就是一部完整的‘新时期文学断代史’了吧”。为了这个理想,马原用了17个月,走了近两万公里,采访了120位作家,拍了4000多分钟的素材带,最后剪辑成720分钟,分成24集。他投入了近百万元,但纪录片完成后,由于灰心于“现在的观众根本不关心文学”,这个纪录片目前仍然被马原“金屋藏娇”中。在这20年里,马原还拍了一部电影,以自己的小说《死亡的诗意》为主线,把几个小说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那是2004年,之后他得了糖尿病,电影没拍完,投资人跑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如今半成品也被马原“雪藏”在家里。与小说无关的日子,马原甚至还干过房地产,如果坚持下去,他说也许现在接受采访的就是“开发商马原”了。

其实在这20年里有很多人问过马原,为什么说不写就不写了,马原有时候说两句,有时候扯开去,答案总是语焉不详。如今终于有了面对面的机会,把这问题抛给马原,他想了想说,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自己有个心结。“我为什么不写?小说原本是小说家的生命方式,是他以全部热情来做的一件事,可是差不多是20多年前,曾经辉煌的文学却突然被公众漠视了。”马原不无遗憾地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特别适合文学的年代,有太多人都在读小说,那时我们去大学讲课真觉得自己是英雄,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充分尊重。但那之后,人们确实忽然对小说不关心了,而我不愿为不专注的读者写作,这在我心里是一个很大的结,我自己过不去——优秀的小说家在写的时候一定是全力以赴的,可是我全力以赴去做的,读者却不需要了,这让我非常沮丧。”

“再就是我的写作遇到了瓶颈。”率真的马原对此直言不讳,“我对写作要求很严,有天突然发现写不出好小说来了,就决定不写了。其实很多人迈不过这道坎儿,海明威碰到过,他于是把猎枪放进嘴里自己扣动扳机,还有开煤气自杀的茨威格,以及用丝袜上吊的三毛。至于原因,没法解释,写小说的能力丢得那么突如其来,正如它来得那么突如其来。我的手在、眼睛也在,可就是写不出来,没有办法。”于是,2000年,马原转行做了大学老师,给学生讲小说、讲阅读,可是有一天,他觉得连大学生也没有兴趣“听小说”了。“我是1991年停止写小说的,因为读者没兴趣读小说了。之后我开始讲课,我讲课很认真,就像我写小说一样——如果我讲课一个半小时,备课至少要三天,比如讲《好兵帅克》,80万字的书,我讲3个小时,但要读一周。可是后来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关心你在讲什么,这让我很难过。今天是一个实用的时代,那些曾经影响你的作家和名著,在很多人看来却根本没有太大意思,这也是我的写作和讲课中断的原因。”

小说家的灰心迅速传染了我,如海绵吸水,无声而飞快——是的,在这个实用主义至上的时代,那一片理想主义的星空,我有多久没有仰望了?我们常常去抱怨“太现实的社会”,而这“太现实的社会”不正是我们每一个“太现实的个人”组成的么?幸好理想不死,星空不灭,马原还在写——此次携长篇复出的马原,不正是自我纠正后走出现实困境的正例么。对此,马原表示:“今天我拿出《牛鬼蛇神》,或许正如你所说,我已经克服了困境。这是20年来第二个让我开心的事情——第一个当然是重新结婚并且生了儿子。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而能够再写小说则让我对今后的生命有了更多的信心。”

劫后重生:“我只能以小说家的方式回来”

因为文学的边缘化和公众对小说的漠视而灰心封笔的马原,缘何20年后又以小说家的身份回来呢?对此马原说得无比坦荡,是因为自己一场大病后,趟过了生死线,忽然又有了强烈的言说欲望。“我想,无论干什么工作的人,他生了大病后都会变成哲学家,而我正巧又是个写小说的,小说是我的方式,我没有办法,只能以写小说的方式回来。”

大约在两年前,在一本人物周刊的采访中,马原第一次向公众详细透露了他的身体状况——他生病了,先是带状疱疹,之后“又在胃里查出了东西,中医和西医都这么说”。那个时候马原刚刚结婚,娶了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妻子,妻子是一个圈外人,几乎不看马原的小说。关于这一段突如其来的打击,马原的朋友龙占川在《牛鬼蛇神》的前言中这样记录:“2008年,马原在上海被初步诊断为胃部肿瘤,在肺穿刺检查是否为恶性肿瘤的过程中,马原逃离了医院,拒绝手术并拒绝继续治疗。我劝他听医生的,接受现代文明,积极手术,他当时就对我讲了他的理论——肿瘤与身体相依附,你不和它过不去,它会和你相安无事,如果你动它,后果会一损俱损。”于是马原迅速辞掉了同济大学的教职工作,去了海南休养治病。为什么去海南呢?马原说得特别坦诚:“上海的水有问题,水多么重要,连水都不干净,怎么可能不生病?”于是,马原举家迁居去了年轻妻子的家乡海南,每天喝干净的水,骑自行车健身。四年之后,他写出了这本《牛鬼蛇神》。

然而这本20多万字的新书,却自它还未与读者见面起就不断引发着话题:早在去年年底,获得优先刊登的《收获》杂志主编就在微博上为《牛鬼蛇神》大力造势,说看了手稿激动得彻夜难眠;相关编辑更是不断向媒体坦言“为能读到这样的好作品而激动不已”。如今单行本已出版上市,很多读者看后却觉得文笔粗糙,“不像马原写的”,因此争议很大。对于评论界和读者对《牛鬼蛇神》的褒贬不一,马原并不想过多回应,他说,“时间会给出答案。”

记者:停笔多年,你在动手写《牛鬼蛇神》的时候,是有什么触发点么?

马原:创作这本书的缘起,是海南文联主席韩少功一直在搞海南长篇小说大奖赛,2010年年底,他向我发出了召唤,当然我最后没有得到他的大奖——我是一个与获奖无缘的人,虽然我是很多大奖的评委。

这还跟我的朋友格非有关。4年前,我患上了肺部肿瘤,3年前,我和格非在北京见面,他对我说,你要是再写小说,你的小说世界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生病会让你看到比原来大得多的世界。格非的话一直深藏在我心里,我这次写作也算是对那次聊天的回应。

记者:你的回归作品选择了“牛鬼蛇神”这个题材,有什么意义么?

马原:其实我写这本书的灵感和老子有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这段话时,没有说比3更大的数字,所以在我的小说章节上也没有比3更大的数字,最终,无论哪段故事都归于零。而我意在通过归零这种方式,和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形成一种巧妙暗合。

记者:虽然你说“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是面对一些读者认为你的新作不如旧作时,会不会又生“心结”?

马原:说实话,尽管我是一个自负的人,但一代人的时间跨度也让我有些不自信。我现在60岁了,要让20岁、30岁的人都来理解和叫好,确实很难。所以,既然离开了20年,我希望现在大家能把我看成一个新人。40岁之前,我很看重自己的文学创作对历史的影响,看重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60岁之后,我更看重能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我并不喜欢金庸、琼瑶的作品,但我特别惊异他们的作品在汉语世界竟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希望写出同样为大众喜闻乐见、但又绝对属于我自己的作品。

记者:所以,作为一个“新人”,你还会继续写下去对吗?

篇5:马原课程讲稿

概论

(讲义定稿)

班 级:森林保护142 指导老师:迪丽娜尔 小 组:第四组

成 员: 杨航、王雪萍

刘书艳、刘媛媛

黄茜茜、王朝伟

一、讲课主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小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自我介绍:班级、小组、成员。

三、开始讲课:

引语:【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互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那在人类出现以前呢?那段也叫历史吧,不会也是人类创造的吧?难道马克思错了?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历史”一词的解释:(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

大家认为马克思里面讲的历史应当是哪一种解释呢?我想他讲的历史应该是第一种,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一).关于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两种观点

1.英雄史观:是历史学观点中认为历史都是由伟人、帝王将相等少数精英人士所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英雄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举例:英国历史学家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的灵魂。

德国的黑格尔曾把拿破仑称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认为这些伟大人物是为了满足世界精神对于发现自己,实现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创造历史的。】

2.人民群众观: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和发展的前提。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中的人”。

【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发展中的历史阶段上或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他们的具体作用不在本课程讨论范围之内,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就好了。

孟子说过样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我看来,对于历史的影响也是如此。】

(二).唯物史观在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坚持的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索历史创造者问题。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三).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例如工人、农民创造了这个社会最原始的物质资料,没有工人、农民的创造,其他的都是无本之末.另外,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自己是生产、生活中缔造丰富的精神食粮,后经文人骚客创作,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四、总结:

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个人的历史并不等于创造社会历史。我们不否认英雄伟人们的作用,我们也深深敬佩伟人英雄们为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不仅时势造英雄,群众也造英雄。因为英雄伟人们也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群众响应英雄伟人们的号召,没有群众对个人的支持与帮助,恐怕也就不可能有那些所谓的英雄和伟人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五、问题:

篇6:马原读书报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怀着对马克思深深地敬佩之情,我手捧《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津津有味的品读起来,以祈求能在和世纪伟人的贴心交流中体验一个伟人的深刻思想,启发自己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第一遍浏览完整篇文章,我大略的理解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可是对于其中的深刻思想却是似懂非懂。我没有灰心,因为我深知,想要深刻体会一个伟人的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一遍又一遍的诵读文章,并上网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辅助理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对于文章中的深刻思想有了一丝自己的理解

纵观全文,序言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结构明朗。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第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该部分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四部分是简短地叙述了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第五部分是指出进行科学研究应持有的态度:必须杜绝一切犹豫和怯懦,而应该勇敢、坚定。整遍文章段段相连,环环相扣,其间的思想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常言道,书犹药也,善读者可医愚。确实如此,品读数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在深深感叹马克思穿越千年的深刻思想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启发,初步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通读全文,我将全文的精华思想概括如下:首先,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竖立着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次,关于社会变革演进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社会革命,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上述深刻思想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作为千古一遇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可谓是名副其实。对于上述深刻的思想,我在此就不做论述了。

读完全文,我在敬佩马克思深邃的思想之余,还深深地折服他那种务实求真,踏实钻研的科学精神。马克思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求真诚实精神,足以让人尊敬。其实,熟读序言,我们知道马克思进行了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其间遇到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还说:“ 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马克思会不惜花时间去研究,只为“自己弄清问题”。这是一种多么务实求真的钻研态度啊!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经济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世风浮躁,各类学术造假层出不穷,真正能踏实专注地搞学问的大师级人物屈指可数。在当今的浮躁社会,我们呼唤马克思,需要马克思的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

想想自己平时的学习态度,我不禁一阵汗颜。马克思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所遇到的艰难不可计数,像“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雇佣劳动》一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等等,可是他都一一的战胜了。像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麻烦就半途而废,这跟马克思相比,简直让我惭愧不已。从今以后,我要以马克思为榜样,务实专注的学习,遇到问题踏实研究,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篇7:马原读书报告

中山大学]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姓名: 吴敏

学 号: 15343081

院 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12月2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记得第一次看《共产党宣言》是上中学的时候,再一次的重温使我体会到了它鲜明的观点、严谨的体系、紧密的结构以及生动的叙述.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指引着工人阶级运动和前景的方向.里面的那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更是为无数人传述.《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 代资本主义并走向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目的,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的历史任务.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工人解决前景的方向,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有着最强大的解放自己的愿望,是推动历史_x0005_前景和解放的动力.工人阶级是解放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产生以后,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迅速地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影响并形成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政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觉悟中产生了,也最终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斗争转换为自觉斗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以及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终 工人阶级发挥的历史作用、承担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接受后,就会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实事求是的原则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由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原理,作为实践者应当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基本原理的个别性和一般性都应该由清醒的定位与认识.应该严格区分基本原理和具体原理,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原理,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解决具体问题.违背基本原理就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方面,是觉得不允许的.马克思主义发表不到一个半世纪后,社会主义的实践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巴黎公社的创立;第二次高潮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一系列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生动的论述,对其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具有历史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现代化尚需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在这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先行者,因此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也可以从资本 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决不是什么空想,而是已经或将要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是经过革命政党和人民持久奋斗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崇高理想.同时表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它要经过多次的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这样迂回曲折的历程.《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必须坚持的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真理的力量是谁都无法抵挡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从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他和人民一道,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把一个逐步摆脱了贫困并开始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带进了21世纪,从而产生了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的希望是有价值的人类生活的唯一基础.《宣言》所表达的思想和传达的精神是符合人们价值去向和发展目标的.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动,以新的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 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站在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一定会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和发展!

篇8:马原“死灰复燃”

一道海峡隔开海岛和大陆,这让马原感到惬意。仿佛他的内心也如此,有一条已然分割的界限,有些事有些人在此岸,而马原在彼岸。这个身高1米84的东北佬,“会写小说的汉人”,已然适应了南方海岛潮湿闷热的环境,他离开故乡辽宁锦州太久了,所有的回忆,都不过存于《上下都很平坦》那22万字的虚构里。

虚构和现实彼此穿越,那是马原的方法论。但二十年来,他只在現实中生活,虚构的小说一笔未动。3月15日,他的32万8千字的新小说《牛鬼蛇神》在《收获》上发表。消失20年的马原,回来了。

多年前,他在西藏写作一举成名,他的“马原叙事圈套”影响了很多同道中人,他被称为先锋五虎将之一。“在一定意义上,《牛鬼蛇神》这本小说是死灰复燃。”马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可能我一辈子再也写不了小说了”

马原留着圆寸,穿着青灰色加厚衬衫,胸口处还绣着花儿。给他拍照,他微低着头,目光往上看,有些调皮,笑起来很卡通。一只书包斜挎在身上,远远看着,像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

在很多人眼里,一个字概括他,则是“狂”。这一点,他倒无所谓,说起自己当年写小说,他滔滔不绝:“那时激动,因为灵感四溢。”

“不瞒你说,这20年,我做了很多次尝试,最后我已经认命了,觉得自己真正有灵感的人生阶段已经过去,可能我这一辈子再也写不了小说了。”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江郎才尽,20年里,马原不止一次害怕。他很绝望。海明威拿猎枪打掉半个脑袋,那就是绝望。一同成名的先锋作家格非也有过绝望的时期,想自杀。马原说,我也这样。

但现在,那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回来了,59岁,抓住了中年的尾巴。

《牛鬼蛇神》说起来很简单,两个男人的故事,大元和李老西。大元是作家,有马原的影子,李老西的大名叫李德林,是海南岛上的农民。文革大串联时,两个人都还是少年,在北京相遇,成为朋友。后来大元回拉萨,李老西回海南。

许多年后,社会变迁,大元忙忙碌碌早已不再写小说,也渐渐想不起自己海南岛上的老朋友。偶然之间,他来到海口,意外与80后的退役女运动员阿花相遇,然后相知相恋结婚。婚礼上,大元才看到,自己的老丈人正是李老西。

马原擅长叙事圈套,在他的小说里,马原常常成为角色之一,让人不辨虚实。如今的 《牛鬼蛇神》,你也可以这么看,但也可以视之为一面镜子,马原将自己和生活照在里面,藏了太多密码。这本小说构思了很久,但写得很快,2010年2月动笔,11月竣稿。写之前题目就有了,马原属蛇,他老丈人属牛,他那时候就想“牛鬼蛇神”是一个多好的书名啊!

这次写小说,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一场生死。

此前一段时间,马原得了糖尿病并带状疱疹发作,然后被查出肺部有阴影。“肺的病,有四年多了,期间我有很多关于人本身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考。”他说。马原是信神的,在他早年的小说里,一览无遗。作家洪峰对马原的评价是,“他说话经常磕绊,想半天,最后给你一个很神乎乎的词儿。”

“我比较迷信,信骨血,信宿命,信神信鬼信上帝,泛神。”马原承认,“面临生死,很多事情就看通透了。年轻时,命算啥?斗气比命重要。但今天我一定不是这样。”

新作里,马原将海南吊罗山和西藏作为两大主题,西藏离天近,通神,而海南是鬼气重,那儿最大的节是七月十五,中元节。马原的老丈人,是纸工,专门为鬼节服务,一个中元节的收入抵得上平日大半年。这就是小说里李老西的原型。而小说中,两个小孩长成两个男人,最后居然成为翁婿,这个大的架构,在朋友韩少功看来,太漂亮了。“这是我马原的强项,我是一辈子都在研究叙事门道的。”马原不谦虚地说,“小说更重要的部分,是哲学部分。”

前两年,马原将病中思考整理出来,叫做《以常识做三问》,三问是终结诘问,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他将这些哲学思辨,镶嵌进小说里。小说中每一卷里的章节,各有4段,从3到0,马原故意反着标顺序。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倒叙,而是在正常叙事里的故意翻转,实现某种归零,也是完成了一种终极诘问。所有的0节,单独连着看,其实就是那部《以常识做三问》。

小说编辑叶开起初不解,和《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商量,为何马原用了“0”。程永新说,把零视为无,这样你可以回望一段古老的箴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归零,是个很有趣的方法。

“我以为我赶上了

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最近一次出现在媒体上,马原的身份是洪峰的朋友。隐居在云南的洪峰,除夕夜被人打伤。他们是都在当年的先锋写作五虎将之列。

他说洪峰的境遇与自己很像,早早离开圈子,在远离中土的地方安家,都娶了小自己20多岁的80后女子为妻,都遭遇到家长里短的琐事的困扰,都老来得子,都有一堆平常生活的烦恼。

其实,与洪峰最像的是,马原同人打交道也心存畏惧。其实,他的生活相当封闭,几近离群索居。

在《牛鬼蛇神》里,主人公大元喜欢一本叫《刀锋》的书。书里的主人公叫拉里,从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归来后,忽然对身边的一切生出深刻的怀疑。他有一笔数目不大的遗产可以继承,这让他能够过一种不必为生计工作的游手好闲的日子。他决定什么都不做,只是读书和到处走走看看。

不写小说的这20年,马原也是如此,“在社会上流浪”。好友何立伟有句名言:“忍看朋辈成主席”。马原为自己庆幸,他恰好不在此朋辈之列。当年一马当先地写作,马原让人为之狂热,照理来说,就这这种势头,他可以一本一本写下去。但是,后来他仿佛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客收起刀剑,拂袖而去,做了很多别的事情。

3月某日,春光渐近,而海口的太阳更加凶猛,此时马原的谈话,不疾不徐,带着东北话特有的舒坦和平静:“我想是出于无奈吧。少小迷上文学,一定是体内孕积了太多理想、幻想的因子。

在写作许多年之后,忽然很迷茫,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幻想、理想这些奢侈的东西。似乎钱成了唯一价值,或者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我于是以为我运气不好,赶上了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相当沮丧,就和自己说,不写也罢、不写也罢。”

他那句“小说已死”流传甚广。

“也许是我的错吧,太把小说当回事了。不那么较真的话,就写呗,又喜欢写故事,又赚钱又出名,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可是马原拗不过这个弯,他认定做什么都能够解决生计,不必非拿小说来糟蹋。于是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写小说。一停20年。

“没有一天是跳帧的”

1953年,马原出生在锦州一个铁路员工家庭。在遇见小说前的几十年,这个东北青年“干过农民、渔民、汽车装卸工、铆工、筛河石的力工、钳工、整备工、泥瓦工,曾经像猪一样能吃,曾经一次把我的一百九十三斤的土杠铃连续举了十几下,我有许多过去时态的英雄业绩可以夸口。”

1985年,他写了《冈底斯的诱惑》,声名鹊起。两年后,他又干了件大事儿,与女作家皮皮结婚后,生了个10斤胖小子,取名马大湾。

1992年左右,马原不再写小说,一晃至今20载,马大湾已长成小伙子,让不再写小说的父亲意外的是,儿子在国外留学,偷偷写了一部长篇,出版时,没提“写小说的汉人马原”半个字。不想炒作。

写小说是苦差,在马原看来,等同于进窄门。所以这20年,他走出了这道窄门,让很多人觉得,马原隐了。

马原笑着说,那是读者的立场,而我个人的立场是,这20年,每天都是扎扎实实过来的,没有一天是跳帧的。

他的确干了很多事儿。他到上海,在同济大学做老师,一口气教几门课。一堂90分钟的课,他讲一篇名著,有时是“马原的”,为此常常要用三四天备课。几年下来,他的教案整理成书,有百万字。“我用解剖的方式去看别人,去看小说本身,我自己乐在其中,还惠及我的学生,我的读者。”他说。

此外,马原拍了一部纪录片,取名《中国作家梦》。1992年,朋友张英说,“新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已经告一段落,趁着当事人大都还在,把这些人聚拢到一起,应该就是一部完整的“新时期文学断代史”。

马原当此为真知灼见,完全不考虑商业前景就做起来。他自掏腰包,十七个月几近两万公里跋涉,采访了120位作家,拍了4000多分钟的素材带,最后剪辑成720分钟,分成24集。

但彼时正是社会转型之初,商业主义蓬勃而起,谁还愿意花时间为这样的片子买单?至今,这部体量庞大的片子,被马原金屋藏娇了。

后來,他还拍电影。以自己的小说《死亡的诗意》为主,几个小说的元素糅合在一起,那是2004年,他累坏了,得了糖尿病。电影没拍完,投资人跑了,后来是一系列复杂的事情,再后来就不了了之。半成品也被马原雪藏在家里。

前些年作家方方问他,要不要在她主持的《名流》丛书上推广一下?算了,现在时日不多,不太愿意将时间放在整理旧作上,耽误不起。

而混影视圈时,他还帮人家写了很多剧本,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拍。其中有马原自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的唐代历史剧《玉央》,60多万字。米开朗琪罗做出大卫雕像后,很激动,他说,大卫根本不是我做出来的,他本来就在那块石头里,我只是从石头里找出来。马原写《玉央》时,就有这种感觉。“我将来肯定要将它变成小说,这是百分之百的。”马原说。

“不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

我们都是些认真的孩子”

与文学无关的日子,马原还干过房地产。

一个公司的执行董事,拿百万年薪,做过很多大项目。马原一直对房子“很感冒”,大概爷爷是地主,骨髓里有做地主的基因,到哪儿先看房看地。后来他的那些做商人的朋友就觉得,大马哥对房和地的见解很独到,对他们有用,就邀请他加盟。而另一个个人原因是“少年时就是一个金融疯子,对经济学,宏观和实体经济学痴迷,是专家级的”。

但商业上繁琐的事儿太多,他不喜欢,实际上前后做过三段,每一段时间干几个月就感到厌烦,辞职。然后朋友又找他,给他加薪,又接着做。但终究没做到底,否则现在你们看到的,应该是开发商马原。当生活完全经济化后,内心不快乐。有一定刺激,但不像哲学、文学那样真的给人享受。

2011年2月2日那天,晴,冷。马原忽然很想再写一部小说。就是如今的《牛鬼蛇神》。现在写作方式是他口述,徒弟敲字,他看着大屏排版。他腰上有伤,不能久坐。口述《牛鬼蛇神》时,他激动不已,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看着墙上50寸的大屏幕指挥。

久违的激情。

金斯伯格30年前来中国,一批中国作家与他座谈,很多人看着温文尔雅的金斯伯格感到疑惑,你们的小说很先锋革命的,怎么听你说话很保守?金斯伯格回答很有趣,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小伙子,而人到中年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中年人。

老朋友格非,最近出的《春尽江南》,风格迥异于当年,马原觉得这天经地义,恰如金斯伯格所言,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状态,无论格非、苏童还是余华,他们当年都是“崔健”,真的一无所有,但今天,他们都是泰斗级的标志性人物,业内的大佬,心态能一样吗?

“而我马原是出了问题的,我的青春期似乎还保留着,《牛鬼蛇神》里还为老不尊,还是有诸多少年轻狂,也能看到太多当年的影子,我敢说它是诗意的,有太多激动在其中。”马原说。

他再次引述得意之作《零公里处》的几句话:没有什么能够,抹平我们额面的皱纹,因为我们过去热爱,现在也仍然热爱生活。相信吧,不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我们都是些认真的孩子。

现在,马原每天写六七个小时,然后在海风椰子树下和徒弟骑单车锻炼身体,也会练书法,画画。他说,想努力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写小说,一个就是绘画。他打算向出版方毛遂自荐自己的一幅自画像,作图书封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原演讲稿】相关文章:

马原论文题目05-01

马原科技范文05-17

马原原文范文05-17

马原实践主题04-17

马原案例教学04-25

马原学习报告04-25

马原复习整理04-27

马原实践心得05-07

马原6道大题05-07

马原课后感想05-08

上一篇:监察大队责令改正通知书下一篇: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开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