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2024-04-21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通用7篇)

篇1: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就业发展研究课题组

摘 要:本文从筛选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假设,即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更加复杂化,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因学历不同存在明显区别。基于 2008-2012年毕业的本、专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本、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状况从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和教育相关因素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假设。关键词:本科毕业生 专科毕业生 初次就业 人力筛选

一、引言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680 万人。《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 2010 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 2011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 90.8%,与 2010 届(91.2%)基本持平;专科院校 2011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比2010 届(88.1%)多 1.5 个百分点 [1]。本科与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这是否意味着本专科学历层次对就业的影响在减弱?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就本科、专科教育与个人就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 究。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信号,它是人们向未来雇主传达本来是不可观察到的生产率的一种方式。教育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服务,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教育成就被用来作为挑选的手段,它是通过一纸文凭反映个人的先天能力,对社会只具有信息价值。随着高校的扩张,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上升。但由于就业机会有限,雇主为更好识别求职者,便把工作对求职者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据此理论并联系现实情况,本文做出假设: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减弱,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化,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因学历层次不同仍有明显区别。为验证假设,本文针对毕业时间段为 2008 年-2012 年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根据问卷所得结果并利用已有的就业数据作为参照,从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和教育相关因素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就业结果

对就业结果的分析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的最直观途径,在这一部分主要比较本专科生就业地点选择、专业对口率、就业单位选择、月薪、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

1、籍贯—初次就业地点

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本、专科生,其初次就业地点的选择都与其出生地一致或接近。通过对籍贯与初次就业地点的两配对样本进行 t 检验,Sig.(2-tailed)=0.01,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通过问卷结束后的深度访谈得知,本专科学生回出生地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利用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就业机会。

2、专业对口率—初次就业意愿

统计结果显示,本专科学生就业时,专科生更希望找到完全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比例为 16.7%,高于本科生 11.6%。另一方面,本科生找到“与专业相关,但不一定要对口”的倾向更强烈,选择此选项的人数超过一半。实际就业时,专科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61.9%,比本科生高出 3.4 个百分点。

3、就业单位选择

在就业工作类型选择时,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私营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人数超过了国有企业。本专科学生中,42.1%的学生初次就业单位都选择了私营企业。选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人数合计才达到此比例。但在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本科生为专科生的 2 倍多,本科生占明显优势。

4、月薪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将本专科生的平均月薪以毕业时间为标准进行比较发现,近4 年,本科

生的月薪总体稳定,2012 年较 2011 年有所下降。专科生的月薪处于逐步上升的阶段。本专科学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在2009年差距最大,约1000元。但差异逐渐减小,至2012年,本专科学生的月平均收入很接近。本科生较专科生在学历上的优势逐渐减弱,这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更高的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削弱了本科文凭对雇主的吸引力。

5、晋升机会

对于 “是否晋升” 问题,本专科学生在晋升率上完全相等,均为 31.7%,68.3% 的毕业生则从未在工作单位晋升过。

6、对初次就业单位的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毕业生对所获工作的一种主观感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上级对待职员的方式、工作的稳定程度等方面。每个人的心理预期不同,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也会不一致。调查中发现,本科生的工作满意度均值为 4.15,专科生为 4.03,本科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略高。无论本专科生,对“同事间的相处方式”最为满意,而对“要求下属做事的权力”的满意度最低。

7、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

对于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专科生与本科生都选择“至今未换工作”的占了大部分,分别是 39% 和 50%。总体而言专科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短于本科生,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自身学历影响,致使难以胜任工作要求。

8、工作变更次数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 1),专科生中 48.8% 的人至今没有变更过工作;本科生中 52.4% 的人至今没有变更过工作。选择变更工作两次的,专科生比本科生高 10.1%;选择变更工作三次及以上的,专科生比本科生高

2.7%。可见专科生变更工作次数一般要多于本科生。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发现,教育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地点选 择、单位类型选择、晋升机会,甚至自我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都无明显影响。但在进行就业方向选择时,专科学生更偏向于专业对口的单位。这是因为专科生接受的教育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从而促使其选择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更强烈。此外,本专科生在工作稳定度这一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专科生的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较本科生短,其变更次数也更多。

(二)求职过程

求职过程是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其实 践 与 探 索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就业预期等因素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通过该阶段,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同,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获得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

大部分专科生和本科生都在毕业前就已找到工作,毕业前至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本科比专科低4.7%(见表 2)。专科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用时比本科生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高职大专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吻合;其次,高职大专院校更注重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的效果显著;再次,专科生的就业预期低于本科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相对较少 [2]。表 2.获得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 专科

毕业前找到工作

53.7%

一个月内

24.4%

一至三个月

14.6%

三个月到六个月

4.9%

半年以上

2.4%

合计

100.0%

本科

毕业前找到工作

47.6%

一个月内

28.6%

一至三个月

11.9%

三个月到六个月

4.8%

半年以上

7.1%

合计

100.0%

2、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

统计结果显示(见表 3),绝大部分的专科生和本科生都通过自己及家庭或朋友关系获得第一份工作,选择“自己争取”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 18.2%,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相比专科而言本科的学历层次更高,个人就业竞争力更强,同时目前的就业市场普遍对高学历人才更加青睐。39% 的专科生和 28.6% 的本科生通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获得第一份工作,可见社会资源对于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对于通过学校资源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人中,专科生比本科生高出14.9%,这与专科教育更加针对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就业指导等有很大关联。

表 3.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

专科

自己争取

36.6%

家庭或朋友关系介绍

39.0%

学校资源

24.4%

合计

100.0%

本科

自己争取

54.8%

家庭或朋友关系介绍

28.6%

学校资源

7.1%

其他

9.5%

合计

100.0%

3、自费培训经历

有过自费培训经历的专科生比本科生多 2.8%,说明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更有需求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其它能力,以更好地就业。但专、本科生二者的差异并不明显。

4、第一次求职中最困扰的问题

专科生与本科生在首次求职过程中的困扰问题并未出现较大差异。大多数专科生与本科生都认为第一次求职最困扰的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实践经历的不足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道路上的普遍障碍,有些被访者就

表示“毕业前做的那些实习感觉都没什么用,那会毕竟还是学生,别人不会主动教你什么。正式上班后还是感觉实践经历不够”。

5、对单位优先考虑因素

专科生与本科生对单位优先考虑的因素并未出现较大差异。高校毕业生最优先考虑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地域。可见,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最能体现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的收入和福利,以及工作地域。只有 6% 的专科生、8.4% 的本科生将家庭期望作为找工作的优先考虑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专科生能比本科生更快的寻找到第一份工作。此外二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未表现出学历层次较高的明显优势,专科生也并未表现出实践经历较丰富的优势。

(三)教育相关因素

1、对就业的关注

专科生就业意识萌芽要早于本科生。专科生普遍从二年级开始关注就业机会和相关就业信息,而本科生集中关注就业问题则大都是在大四期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科生较早地就开始接受与专业就业配套的相关技术学习与实践,因此他们会较早地对今后就业方向产生认识。

2、学校教学中的有益环节

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认为对他们初次就业起到帮助作用的有益环节主要是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和专业学习。本专科生在这三项的选择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对于“参加院级比赛”项目,本专科生产生了较大分歧,本科生认为“参加院级比赛”对就业有帮助的占 31%,而专科生中仅有 2.5% 认为其有帮助。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实行通识教育,因此本科生更多的对各种院级比赛较为感兴趣,而专科生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因此各类纷繁复杂的比赛对其就业或者吸引力并不大。

3、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被访者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实践环节不够,教学内容方式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虽然一直在强调专科生接受的是较为专一的技术性培训教育,但仍有 68.3% 的被访者认为实践环节不够,这说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诸如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找到适合的实习方向等问题依旧是目前高校实践环节的症结所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专科生在校期间产生明确的就业意识要早于本科生。与此同时在原本以为实践经历会更多的专科生群体当中仍旧有多数认为自己初次就业时的问题是在校期间实践环节不足,那么本科生实践经历缺乏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被调查者多认为实践是最有益同时也是最不足的环节,这足以引起高校教育对相关环节的重视。

三、结论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将结论概括如下。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时的月薪水平逐渐趋于持平状态,差距正在逐年缩小。相较于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持续时间短、变更次数多,其工作专业对口率高于本科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专科生稍高于本科生。虽然专科的学历层次不及本科,但二者在求职过程中的自费培训经历无明显差异。专科与本科毕业生都表示在首次求职过程中缺乏实践经历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扰,同时社会关系的匮乏、求职技巧的欠缺和个人能力的不足也成为他们在首 次求职过程中的障碍。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环节对其今后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均认为学校给予的实践机会不足。总的来说,综合就业结果、求职过程和教育相关因素三方面的表现,本、专科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发展状况上的差距虽有缩小,但区别仍比较明显,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减弱,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化。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

[2]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2003-

201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课题组成员:程子航,轩通,高茜夕,王力维,曾田瑶,王娜。

篇2: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针对近几年社会就业竞争形势严峻问题,对我校2010级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做了调查并做出以下统计分析报告。

我校2010级毕业生共1423人,初次就业人数为1392,初次就业率为97.8%。

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图一)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图二)

从以上图表对各专业初次就业情况做以下分析:

路桥工程系毕业学生人数为496,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459人,初次就业率为97.9%,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380人,自谋人数为79人。

汽车工程机械系毕业学生人数为463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453人,初次就业率为97.8%,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394人,自谋人数为59人。

港航工程系毕业学生人数为85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83人,初次就业率为97.6%,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62人,自谋人数为21人。

物流与运输工程系毕业学生人数为221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216人,初次就业率为97.7%,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181人,自谋人数为35人。

机电与管理工程系就业学生人数为185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

181人,初次就业率为97.8%,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135人,自谋人数为46人。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初步分析如下:

从专业分析:今年我校各专业系的毕业学生就业率比较理想,均在97%以上,整体就业形势较好。根据本次统计情况,学校还需对未就业学生进行后续的跟踪服务,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统计中的具体操作还应进一步完善。

篇3: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就业对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根据自身几年来负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经历和就业指导工作总结的经验,对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1 就业情况

1)目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数年来全国高校大规模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2009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11万,截至2009年,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近400万,就业队伍可谓庞大。再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可见,全国高校大规模连续扩招,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产业结构状况等都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外在因素。自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以来到现在,整整十年的各类人才积聚,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行业的调整、经济的转型和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将面临长期的就业困难期。

2)计算机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的自身原因。面对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如何帮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详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和择业动态,确保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做到心中有数,长期以来特制定毕业生就业倾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综合几年来回收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就业意向表明要找专业对口而未做第二选择的毕业生都占60%以上,不管是从事如计算机的销售与技术服务、支持,数据录入,办公网络管理等计算机专业相对低端的工作,还是如从事软件开发、编程,网络工程师等计算机专业高端工作。并且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上,毕业生大多数倾向于留在工作环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地置好、生活条件优厚的沿海发达地区。虽然国家现制定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和到基层锻炼,但是,就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的统计,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沿海开放城市,及各省省会城市仍是大学生首选就业之地。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的择业主要趋向专业化,就业区域趋向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的大城市。

经过对毕业生这种就业观念的深入了解,获知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态:大学期间花了好几万的高昂学费学习专业,毕业后如果能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用工作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并做出相应的专业成果,否则就浪费了专业。就业区域大城市化,是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人文素质高,薪金待遇高。如此看来,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没得到转化,就业被专业化和就业地点理想化的思想牵制。

2 思考与对策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的分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虽然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期,但是IT产业仍是一个就业前景比较好的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多,而是大学生培养模式不能适用市场需要,就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与市场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几年来的就业指导工作,我觉得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就业指导工作细化,把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就业指导工作期限不能局限于毕业前期给毕业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进行指导,而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求职的技巧,学会了解企业和就业市场,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引导学生不仅在大学期间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而且要进行为就业和自身发展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的特点,及时定位,找准发展方向。临近毕业,应深入毕业生队伍当中,听取毕业生的就业心声,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根据毕业生的职业正确定位提供就业机会,推荐具体工作岗位。

2)就业信息与时俱进,保证获取就业指导信息途径通畅。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必须拥有庞大的信息量,多方位和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时刻关注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把这些优待毕业生的政策和最新的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输给学生。

3)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任课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根据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专科生大一主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马哲等基础课程,专业课集中在大二一年和大三第一个学期学习,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上完了所有专业课,但是专业课上完并不等于学好了、消化了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根本解决。所以课程设置有待改进。应加强市场调研,对就业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己的毕业生主流的就业岗位与市场需求,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淘汰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特别对计算机专业的专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既要适应科技发展的知识基础与结构要求,又要以人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精的毕业生为出发点,从而确保毕业生就业。再者,大学生虽然要培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不能全靠课堂上从老师讲学中获得,但是任课老师作为教学者,作为知识传授者和指导者,应该摘取课本中实用性强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并且所教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应根据专业发展的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

4)校企实训相结合,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适应专业市场的需要。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各大企业在给公司注入“新血液”时,都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直接给公司带来效益。而对专业感兴趣并且就业必须专业化的学生虽然拥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实习经验,虽然有实习经验,但是能完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去从事计算机专业高端工作肯定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跟经营计算机行业的企业合作,由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相关硬件设施,企业承担提供一定的设施使用费用,提供实训知识和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需要开发的项目。学生运用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短期的实训,掌握一门开发的计算机语言或是技术,企业给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发现技术过硬并且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吸收为公司员工,而且可以减少对这类员工的技术开发培训。通过实训的学生积累了实训经验,会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

5)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突破就业专业化的思想,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很多学生对学了专业但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并且没有专业技能,而无法从事专业对口工作感到惋惜,对这类型的学生,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应指导他们根据SWOT或者其他方式对自己进行职业分析,找出自己的职业兴趣,分析自己具备的优势,确定职业,以便有针对性地找工作,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专业技能不强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虽然面对专业化工作没有优势,但是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人文素养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学生是备受市场青睐的学生。所以在专业技能没有优势的大学生应该注重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就业难,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找准了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按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注重实训过程和动手能力,并展开校企合作,为IT产业培养高端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市场会乐意接受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从大学生自身来讲,大学生学习应变主动为被动,强化学习,加强技能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注重素质拓展能力培养,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2]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2):76-80.

篇4: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琰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现状的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851(2004)-02-0055-0

4近两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专科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全国共有 212万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其中专科毕业生为108万,相较于2002年的72.7万,多出了将近35万。今年是我国高等院校扩招后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的高峰期,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去年增加32%。这对今年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将会持续存在。

一、当前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形成原因

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责任的主体上来讲,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原因,有教育机构方面的原因,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从责任的属性上来讲,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总之,造成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需要从深层次分析、了解和把握。

(一)政府的政策导向力度不够,体制改革措施不到位

根据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包括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可以来去自由,户口保留原籍,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等等,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社会所抱的期望值还有相当的差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着重宣传轻措施,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要以利益导向为主,宣传导向为辅,目前政府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创业条件仍然十分有限,广大毕业生眼中的到西部就业和创业的希望和前景依然模糊,采取的措施依然无法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另外,政府机构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选拔与任用机制﹑人才流动和利益分配机制,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使得大量有能力的毕业生难有用武之地。

(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的情况,在择业时喜欢到大城市,喜欢到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当公务员,喜欢从事白领职业。而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以及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中小型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急需高级人才的地方和部门,毕业生却不愿意去。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没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做科学、全面、理性的思考,没有磨练意志、提高技能、汲取经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这也影响了毕业生建立正确的择业取向。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量的专科层次的人才,使得这一档次的人才过剩,特别是某些热门的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另外,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高职教育还难于满足这种要求,造成供需两方面在需求结构上的矛盾。

(三)社会认知观念保守,企业价值取向偏狭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等级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地域观念和终身职业制观念也严重。人的身份和地位观念往往左右着职业选择的去向,忽视一些当代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在这种背景下,生产者、劳动者总是处于从属的、低下的位置。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中长期存在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这种思想长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求学取向、就业取向。在一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人的身份,以身份决定人的地位的社会里,多数大学毕业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当技术工人的。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影响则是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的偏狭。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攀比、虚荣心理,喜欢不计成本地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执迷于“高学历情结”。

(四)高职院校不“职业”,技术人才欠技能

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高职院校在办学及学生培养方面,往往表现的并不“职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及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教育模式方向靠,教学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里通过面授方式实现,教学课程设置大多数仍然是老面孔,缺乏新意,不能反映该学科当前发展的最新内容。担任教学工作的教职人员绝大多数属于“学院派”,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实战,重传统轻创新,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无法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最高诉求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要求,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技能训练要么远远不够,要么就是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毕业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胜任本职工作,这给供需双方造成了很大的矛盾。

二、突破高职院校专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解决此一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法,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一)打破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认知壁垒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要作出根本性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蓝领”与“白领”之分已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领域的变化特征。职业领域的划分已从两极化趋向序列化、多元化,“蓝领”与“白领”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中间出现了大量诸如“灰领”,“金领”等职业型态。从工作内涵来说,各职业型态之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每一个体的职业生涯是呈阶段性分布的。一般初入职场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事较低层次、“蓝领”工作性质明显的职业,经过一定阶段的磨练后,才转入较高层次、具“白领”特性的职业行当。不断涌现的新型职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为广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在求职时定位合适,心态端正,认识到位,遵循职场生涯的发展规律,就会求有所获,干有所成。

(二)探索建立高职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虽然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掌握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实中的培养模式仍然偏向于学历教育。从课程设置、师资构成、教学特色、管理机制、培养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来说,都带有浓重的学历教育色彩。由于培养的学生在学历上无法和公办院校的本科、研究生相比;在实践技能上又无法达到教育培养的目标,使得高职教育偏离了主方向,丧失了主战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突出强调自己的技能性、实操性,彰显自己的卖点:经历过什么样的实践锻炼,具有什么样的技能特长,持有何种专业技能证书,一旦上岗能够马上胜任工作等。有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应该和这种需求特征相适应。首先,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改变以往以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为侧重训练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课堂内教学为主转为以课堂外训练为主的培训机制;师资结构改变以学院理论派为主体的教授群体为以社会实践派为主体的实战团队;高职院校今后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用于学生技能训练的机构和设施方面,将课堂变为实战演练场,使学生变为实习者。其次,高职院校应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协作机制。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用于实战训练的场所和设施,学生苦于缺乏实战锻炼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企业则是一个理想的实训舞台,具有得天独厚的应用技术和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协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职学生。在校学生的相当部分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到工厂车间里去,把问题从课堂带到车间,再从车间带回课堂,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循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连接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解决了用人之需。

(三)寻找走出就业“困境”的突破口——实行毕业生多证制度

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如果能够获得一种或多种相应专业或跨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会使自己在择业时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是基于职业准入制度而形成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佼佼者。在德国有279个行业普遍采用行业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在我国,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战略规划的需要出发,政府开始重视并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去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实施《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的文件,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当前,高职教育中,学历与职业资格并重这一趋势已然形成。在就业市场中,不管是已经实行准入制度的行业,还是没有实行的行业,用人单位都开始关注学生是否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都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及时地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有关职业资格培训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能够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双证书制度或多证书制度。

(四)具体对策

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定位时,要把着眼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跟着市场走”。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最具潜力的就业领域,如服务行业中的中低端,制造业,这些领域涉及范围广,人才需求量大,是就业机会最大的领域,这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广大高职毕业生应及时分析,把握这种趋势,更好地调整就业取向,实现顺利就业。

2“跟着政策走”。针对高等教育扩招后出现的毕业生就业人数高峰现象,国家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就业的优惠政策,为广大高职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舞台。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基层也是人才迈向成功的起点,只有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高职人才才有希望获得成功。广大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创业条件虽然艰苦,但容易出成绩,容易取得成功。广大高职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失为一种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3“跟着梦想走”。在一个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社会中,人们追求成功的路径日益多元化;在一个崇尚财富创造的时代,自主创业日益成为人们致富的首选。当代大学生富有激情,充满朝气,追求财富,崇尚成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和毕业前的创业特训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激情人生谱写一曲异样的精彩乐章,不失为一种进步。国家积极提倡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开办条件,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希望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4“跟着老师走”。高职毕业生无论从学历层次还是技能熟练程度来讲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可行的途径就是继续深造。但是,为了避免走传统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的老路,应改变在学校培养为在企业培养,参照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做法,利用高职院校的学位授予资格和企业具备训练培养的技术和条件,联合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影响这一战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大量熟练的高级技工。高职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将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

篇5: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工医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所医学院校2013届药学专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在其毕业返校进行论文答辩时, 对其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毕业一年后, 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每次发出问卷509份, 两次分别回收508份、505份, 回收率分别为99.8%和99.2%。

2 调查情况与分析

2.1 就业形势认识

对就业前景的认识进行调查时, 3.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充满信心”;49.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有一定的信心”;“感到迷茫, 缺乏信心”的毕业生占38.0%;只有10.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心灰意冷, 毫无信心”。毕业一年后的调查显示, 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到本科院校继续读书和已经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占94.5%, 只有5.5%的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还在观望。由此可见, 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客观, 但求职时有一定压力。

2.2 期望薪资与现实薪资情况 (见表1)

调查显示, 毕业生对薪资的期望较务实, 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大多数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及现实月薪都在1 000~2 500元, 少数高于2 500元, 只有极少数低于1 000元。

2.3 理想工作与实际工作情况 (见表2)

调查显示, 医院药房药师工作受到较多毕业生青睐, 但实际就业情况表明, 药学专科毕业生要进入正规大医院还有一定难度, 药品企业管理和药品企业高级技工虽然也是毕业生期望的工作, 但刚毕业就从事企业管理或担任高级技工也是就业单位难以接受的, 药学专科毕业生要从事科研工作, 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又都不足。就业实际情况表明多数毕业生最终选择了药品营销或其他职业。

2.4 工作所在地

毕业生在工作所在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 38.5%的学生希望在本省工作, 愿意在生源所在地工作的占29.4%, 22.0%的毕业生决定去大城市, 只有10.1%的毕业生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就业一年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32.3%的学生在其家乡顺利就业, 13.4%的学生在南方城市打拼。这表明生源地的人脉资源优势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快速发展创造的较多机会和高薪待遇对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5 主要就业途径

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途径方面, 50.9%的毕业生选择现场招聘会, 21.8%的毕业生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 18.2%的毕业生通过亲友或熟人介绍, 9.1%的毕业生直接上门推销自己。现场招聘会在毕业生就业途径中具有优势, 快速与便捷的网络在毕业生就业途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2.6 选择工作考虑的主要因素 (见图1)

调查显示, 在选择工作时, 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成为毕业生考虑的首要因素, 其次则考虑工作稳定与否, 收入高低是毕业生选择工作时考虑的第三大因素, 然后是其他和兴趣, 创业机会大小是毕业生考虑最少的因素。

2.7 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见图2)

调查显示, 缺乏工作经验是应届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次, 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实际岗位与期望相差悬殊也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再次, 不了解就业市场、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就业信息量少、缺乏就业技巧等问题的存在, 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 缺乏社会关系、所学知识与实际差距太大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较为苦恼的问题。

2.8 就业所具备的素质能力 (见表3)

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兼职或其他社会工作,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获校级及以上奖励, 但较少学生参加过除学校设置的课程外技能培训, 获得过技能证书的毕业生更少。

2.9 调查结果

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 13.5%的毕业生选择“降低标准”;81.7%的毕业生“调整期望值, 但不一定降低标准”;1.9%的毕业生不降低标准;有2.9%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如何应对。

2.1 0 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

在回答“求职择业过程中, 你最希望学校为你提供的指导服务”时, 27.7%的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信息, 25.0%的毕业生希望在求职、面试技巧方面加以培训, 16.9%的毕业生希望对就业政策、形势进行全面分析, 16.1%的毕业生提出要对职业礼仪与形象加强指导, 14.3%的毕业生提出要对职场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进行剖析。

2.1 1 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与能力 (见图3)

毕业生一致认为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诚实守信、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与能力 (按重要性大小排序) , 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乐于参与竞争的品质与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 结论与建议

篇6: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1.1 高等教育“普遍化”, 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

自1999年以来, 全国高校持续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 大学生也由过去的“精英”转变为“普遍化”。社会市场化机制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高, 级别高的医疗机构人员编制趋于饱和, 提高门槛是大医院的用人趋向。“三甲”医院所需的医生岗位要求是研究生以上学历, 而县一级医院也要求本科学历, 至于临床专业毕业的专科生, 只有一些药房, 影像、检验等辅助科室才愿意接收, 而口腔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到一些私人的诊所就业。还有很多医疗单位在招聘人员时, 都希望能招到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工作经验丰富、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人才。专科起点的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考证合格后才有行医资格, 这就给医学专科毕业生增加了就业难度。

1.2 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 就业意向趋高

医专毕业生往往就业目标不准确, 就业期望值过高, 存在“好高骛远、有业不就”现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卫生单位是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但毕业生热情不高, 总认为乡镇卫生院位置偏远、生活艰苦、条件落后、薪水待遇差等, 很多毕业生都抱以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抱有互相攀比的心态, 即使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 但因某些方面条件比不上其他学生的就业单位, 就会自动放弃[1]。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希望专业对口, 一些药店、制药厂、医疗行业的公司来招聘人员时,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接受非临床岗位。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他就业机会, 但大多数医学专科毕业生都不愿意放弃临床医生岗位。这些因素都给医学专科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增加了障碍, 使他们的就业空间变得更加狭小。

1.3“僧多粥少”, 工作岗位竞争激烈

虽然现在国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出台了一些像“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公务员招考”等的就业政策, 但是毕竟工作岗位太少,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全国第一考的“公务员招考”为例, 2012年国考计划招考17 941人, 而最后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达110余万人, 总竞争比例为62:1。也就是说, 一个工作岗位将有62个人去竞争, 这使工作岗位竞争愈发激烈。

2 提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

2.1 在校期间着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

在校期间指导毕业生要及早明确职业目标,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充满自信, 勇敢地去面对竞争,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毕业生“先就业, 再择业”。我们也要让毕业生清楚地认识到, 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 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 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 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2.2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毕业生构筑就业平台

首先, 我校每年会在实习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之际, 邀请我校前届优秀毕业生, 特别是一些在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 到校为毕业生开设讲座, 向毕业生讲述他们就业和择业的经历、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经验, 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 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其次, 我校向各个医院或医疗机构发出邀请函, 组织大型招聘会, 邀请就业单位直接到校招聘毕业生, 为毕业生构筑就业平台。据统计, 近两年当场和就业单位签约的毕业生达40%。另外, 学校还组织教师带领毕业生下到基层医院, 调查基层医院的就业需求、工作环境和医院发展趋势。学校“三管齐下”, 帮助毕业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就业。

2.3 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我们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 要以创新的思路, 积极引导医学专科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我们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部队医院、社区医院和民营医院就业, 增强自身专业知识, 并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认真复习, 积极备考;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自愿服务西部, 号召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到医学相关行业如船医、保健康复、健康讲师、医药咨询服务、药品营销、器械推销等非临床岗位就业;鼓励医学专科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 积极创业[2]。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我们应引导毕业生转换思维, 改变观念, 那么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3 我校近两年医疗系毕业生就业去向 (见表1)

(%)

通过调查, 根据我校近两年医疗系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有效数据统计, 2011年, 医疗系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7.3%;2012年医疗系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7.2%。

4 结语

虽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前景不乐观, 但我校根据专业特色, 认真分析影响医专毕业生就业率的原因, 迅速找出提高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率的策略。从现有的调查与统计情况分析, 我校近两年医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是不错的。我们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逐步深入, 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会有一个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标.新时期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 2003 (4) :92-96.

篇7: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蓬勃发展中的医学专科院校,定位于培养“服务河北,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医学技能人才。近几年,学校将医学技术类专业作为我校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与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明确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我们就眼视光技术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近两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1 近两届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眼视光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是我校医学技术系重点发展的两个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眼镜公司管理与技术岗位、眼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眼科从事验光、配镜以及协助临床眼科医生开展初级眼科保健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各级医疗卫生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近几年,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8届毕业生99人,平均就业率达到95%;2009届毕业生137人,平均就业率为91.2%。据人保部公布的数据计算,全国今年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较去年增加52万人,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据此计算,除去已落实去向的415万人,全国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实现就业。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0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

总体而言,我校近两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于全国同等水平院校的平均就业率,这说明我校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但从就业质量这一层面看,专科毕业生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2 医学技术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2.1.1 眼视光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图1)

从就业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眼视光技术专业80%~90%毕业生都在眼科专科医院、眼科门诊和眼镜公司就业,专业对口率和工作稳定性非常高,其中6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的是眼镜企业,符合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2.1.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分析(图2)

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很高,但从就业质量上看,毕业生就业方向较灵活,2008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集中在省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74%。2009年毕业生虽然专业对口率较高,但在省市、县、乡、村各级卫生组织分散就业。每年有接近10%的检验专业学生选择升学深造。

2.2 毕业生就业类型(表1、表2)

从近两年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医学检验技术毕业生在就业率中体现出的优势不明显,眼视光技术等毕业生就业率相对来说保持在较高水平。

医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由于基数较大,仍然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市场需求基本稳定,专科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就业市场急剧萎缩,反映出学历层次与就业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就业率也越高。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日前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不同学历之间就业率差异显著:专科为34.7%,本科为77.9%,硕士为90.4%。另据教育部6月底公布的统计结果:截至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签约率达到50%左右,其中,专科(高职)生签约率约30%,本科生签约率约60%,研究生签约率约80%。可见,专科学历层次制约学生就业[1]。

2.2.2 医疗行业人事制度限制专科毕业生正式签约的门坎,医学类高专生多为“体制外就业”

协议就业率指就业率中正式签约的部分,签约率越高说明就业质量越好,这部分在总体就业率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好。而灵活就业率概括起来就是没有与单位签订正式协议或合同的,试用的,实际上处于一种未确定或未稳定状态,这也是媒体、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字和就业质量质疑最多的,这部分在总体就业率中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从近两届毕业生来说,虽然80%以上的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实现了合同或灵活就业,但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较低,灵活就业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校医学技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其稳定性较差,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目前社会岗位对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学历上有严格的限制门坎,盲目提高就业准入门槛,也加大了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虽然我校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有半数以上能够实现在县级以上医院就业,但受到医疗行业人事制度制约,正式签约率仅为2%左右。很多同学持有“提高个人学历层次,才能找到好工作”的观点,选择升本继续深造这一就业捷径,所以我校毕业生升本率呈现上升趋势。

2.3 毕业生工资月收入起薪点

医学技术类专科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同工同酬”难以实现。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差异,其中专科毕业生为1307.4元,本科毕业生为1501.7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995.9元和2983.9元。(表3)

(%)

从我校2008年毕业生的起薪点分析可以看出,我校起薪点高于1000元的毕业生仅为40%,半数以上毕业生的起薪点在1000元以下。“体制外”就业使得专科层次毕业生在工资待遇方面也受到限制,很难实现“同工同酬”。

3 提高医学技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立足当前,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完成每年度就业工作目标;着眼长远,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1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我校近几年来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进一步分析医学类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找准科学定位,注重特色发展,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对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夯实专业基础,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主动接受社会的挑选。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它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这一主要途径来实现的。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方能在求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逐步完善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约束的办学运行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课程与专业的机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打牢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掌握科学方法,具有基本人文修养、良好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完成知识的获取、道德的锤炼,风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这对于将来要走上临床道路的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2]

建议在实施主辅修制的同时,要鼓励学生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自由发展,促其形成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使其思考问题眼界宽广,思维发散,敢于突破,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个人能力基础。

3.2 鼓励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进行有机联系,成为“一专多证”的医疗卫生人才

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人才市场,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个重要的求职砝码,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应当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将专业学习和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持有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为求职创业增加成功砝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论证考取某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必要性。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可盲目考证,要和日后就业创业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例如,护理专业的学生报考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无疑会对未来的护理工作产生帮助。

3.3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投入,进一步理顺就业工作体制、机制

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深化“一把手”工程,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要继续贯彻执行校领导就业工作联系制度、就业率通报制度、奖惩制度、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校和各系部的职责,任务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确保就业工作任务完成。同时,要继续加大对就业创业工作的人员和经费投入。选拔招聘优秀辅导员加入就业工作队伍,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分批分层次组织开展“职业指导师”培训,让所有工作人员都取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做到持证上岗。

3.4 不断建设和完善系统化、全程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开通《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提供《职业生涯测评网络系统》,发挥在线的职业素质测评作用;开通就业咨询站,为在校学生提供简历制作、形象礼仪、时间管理、团队精神等就业辅导内容。(2)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网站的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就业网站的功能,以网络为媒介,将就业网站建成方便学生、方便用人单位的操作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我校的网络就业市场建设,使之与各地区人才市场相链接,以达到信息量最大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渠道。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就业橱窗、校园BBS、学校就业公告栏等载体为每一位毕业生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需求信息搜集、发布机制,使毕业生反应迅速,在应聘过程中能够抢占先机。(3)继续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实施“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对贫困毕业生实施师生一对一帮扶,包干负责帮助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难”毕业生就业。

3.5 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构建高层次、多元化的就业市场格局

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化矛盾的形势下,我校要加大力气主动出击,拓展多元化的就业渠道,不仅要保持原有就业市场的稳定性,还应继续扩大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占有率,扩大我校毕业生在省内外医疗卫生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力。同时,大力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到基层去”应当成为毕业生就业很重要的渠道。

3.6 加强对毕业生质量跟踪和就业市场调研,以理论研究指导带动实践工作

要整合校内各种资源,成立由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职业指导专家、专职学管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展就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调研,重点开展针对医学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和困难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获取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前瞻性信息,为推动我校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鼓励就业工作人员积极申报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以及就业、创业领域的课题研究工作,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摘要:对我校近两届医学技术类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全程跟踪调查,经过对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扩展毕业生就业空间。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学技术类,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付姝兰,陈维.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例.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5-27.

[2]陈良和.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36-38.

上一篇:读常新港的逆行的鱼读后感下一篇:赴法院慰问演出串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