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2024-05-18

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共7篇)

篇1: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 各层级教学计划结构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学期计划需要对学年计划的内容进行具体分配, 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单元, 规划好各单元的承接关系、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配等。因此, 学期教学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以下要素进行详细制订 (见表1) 。

二、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背景下的学期教学计划制订

(一) 体育教研组制订的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指出, 体育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选修。其中, 必修内容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模块, 选修内容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选择球类、技巧类等模块。

以笔者学校为例, 共设足球、篮球、排球、形体、武术5个选项课程。因此, 体育教研组在制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时进行如下安排 (见表2) 。

(二) 排球选项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以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为例, 2015年9月1日正式开学, 2016年1月23日正式放寒假。除去期中、期末、法定节假日等, 本学期实际有效课时数为34±1课时 (不包含月考等其他临时性事务影响) 。

笔者根据教研组的总计划安排、本学期实际有效课时数、实际学情需要, 结合对学期教学计划的理解, 最终对高二年级排球选项课作出如下安排。

1.第1课次:室内理论课。由于高二在新学期开始前, 学生根据文理分科重新打乱编班。排球选项的学生也被打乱在不同时间段上体育课。所以新学期第一节课, 安排室内理论课, 以便重新统计人数、分组、调整编班。

2.第2~5课次:武术校本课程、复习排球球感。笔者学校是全国武术传统项目学校, 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个单元4课次进行武术自编套路学习, 以普及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同时这个单元的每节课也会让排球选项的学生练习5分钟垫、传球, 以恢复学生球感。

3.第6~14课次:田径必修课程。按教研组安排, 10月底即将统一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所以在这段时间里, 将要带领学生重新复习每个测试项目的动作要领, 改善动作协调性, 提高5项基本身体素质。

4.第15~17课次:选修排球传垫球。从上学期结束前至本学期第15课次, 学生将近有4个月时间没有进行系统的排球学习。因此, 需要利用3节课的时间对高一学习的垫、传球进行系统的集中复习。其主要目的: (1) 恢复、巩固球感; (2) 培养新学习伙伴、小组间的配合默契度。

5.第18~28课次:选修排球扣球。这个单元安排了11课次, 主要学习排球上步扣球、接发球后上步扣球、打防等内容的学习, 以及上步扣球的考核。目标: (1) 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了解扣球环节在排球运动中的位置; (2) 知道完成扣球前的准备因素; (3) 掌握扣球技术; (4) 以扣球带动垫、传球技术的提高。

6.第29~32课次:选修排球防反单元。主要进行接发球、传球、扣球的连贯练习。其主要目的: (1) 将之前单一的垫、传、扣球有机集合起来; (2) 增加学生学习排球兴趣; (3) 为下学期排球站位、战术学习打下基础。

7.机动:2课时。10月中旬~11月初, 针对即将开展的“金秋校园田径运动会”, 学校安排利用这两个机动课时帮助班级选拔参赛选手、练习参赛项目、学习团体趣味比赛项目等。同时, 根据制订的运动会主题, 协助班级排练运动员入场仪式的队列表演。但由于学期前无法明确校运会具体日期, 所以这两节课作为机动课, 在需要时插入即可。

8.机动调整——室内理论课。由于笔者所在城市, 秋季多雨、冬季会下雪, 而学校只有1座室内篮球馆, 无法同时容纳200多名学生同时上体育实践课。所以, 每学期都有不少室外实践课因天气原因被迫改为室内理论课。笔者会根据自己的专项特点和擅长项目, 进行室内理论课的备课。根据以上思路, 以及对制式、自制学期教学计划各自优点, 制订出学期教学计划 (见表3) (√为主教材, △为副教材) :

三、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意义

(一) 针对性强

高中的选项教学注重对学生个人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因此, 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学期计划”, 可以突出选项教学的特点。当我们将高一~高三共6 个学期的“学期计划”放在一起, 便可清楚地看到, 任课教师对本选项学生由浅入深、由精到专的递进式教学理念。

(二) 计划明晰

无论是笔者还是其他人, 都能快速、直接、清楚地知道高二排球选项教学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单元安排、课时分配, 从而指引本学期教学工作。

(三) 科学合理

在每学期前, 首先翻看本学期校历, 清楚了解本学期实际有效课时数后, 再参考教学内容、学情等因素, 便可科学地制订“学期计划”, 并以此制订详尽的“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 最终服务于日常教学活动。

(四) 贴近教学

由于学校事务影响, 使得上课的实际进度与原计划会有些许差别。同时, 有很多教师容易将“周次”与“第x周”混淆。因此, 笔者取消“制式教学计划”里的“x周”这一栏, 用“课次”代替, 使得“学期计划”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况。

专题点评:基于“三个结合”, 学期教学计划更有效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 是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本学期气候条件, 将学年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时数组成规模和目标不同的教学单元, 并制订出单元评价项目的教学文件。“凡事预则立。”学期教学计划是教学正常进行的保证,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然而, 一些体育教师不会计划, 或者计划不当, 计划不严密, 致使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被打乱, 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基于此, 本栏目策划了“如何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这期选题。

本期选登的来稿, 既有理论方面的阐述, 又有实践方面的介绍, 对优化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但是, 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特点有哪些, 学期教学计划的格式有哪些, 各有何优缺点, 这些问题缺乏优质来稿。刊登的文章, 也许是限于版面和篇幅, 还停留在“说理”层面, 如何具体操作展开不够, 更缺乏体现地方特色的优质学期教学计划样本供参考。如何优化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制订, 除了刊登文章所涉及的策略之外, 笔者认为还需要基于“三个结合”。

一、与学情研析相结合

任何计划的制订, 无不基于准确掌握与深入研析学情之上。综观很多体育教师的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计划成为“通用公式”, 通用于所有平行班级, 缺少基于班级的个性分析;更多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缺乏学情分析这一内容。众所周知, 每个班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学生的运动基础、接受能力、班级特色等因素各不相同。让这些班级执行“通用计划”, 显然失当。笔者认为, 一份完整的学期教学计划, 应该包括班级学情分析。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前, 应该提前深入学生实际, 进行班级情况分析。如班级、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原学习等级分布以及学风情况等, 着重分析学生的基础情况, 如优秀率、及格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运动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掌握等情况及师生关系等, 兼顾优缺点。特别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做详细分析, 分别列出学困生的致困原因, 便于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辅导。若是起始年段还应分析学生的来源情况。基于此, 教学计划才能切合不同的班级, 才有针对性与可行性。否则, 再好的教学计划, 也只是教师的主观臆想, 或者就是形式主义。

二、与地方要求相结合

各个地方的气候季节特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求与特色各不相同。在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时, 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统筹兼顾, 有序安排。

在气候季节方面, 北方和南方相差很大。南方的四、六月份, 雨水较多, 这些时段里, 应多安排一些机动的室内课或理论课, 便于教学计划的顺利推进。北方冬季, 可以结合雪与冰的元素, 安排与雪、冰相关的运动项目, 如滑雪、滑冰、打雪仗、滚雪球、玩冰壶等。

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各地对体育教育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安排, 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计划, 就需要整合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 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如笔者所在的常州新北区, 每年暑期进行“三大球”、健美操等比赛, 10月份进行田径比赛, 12月进行冬季跳绳、踢毽、跳长绳、长跑等比赛。作为教师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就需要提前将项目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 提前教学相关项目, 既为选拔优秀学生服务, 更为普及运动项目、渗透项目文化作好铺垫。再如, 常州市要求在11月前, 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体育教师就需要在秋期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 把体质项目的教学、练习、测试与补测等工作, 提前安排到十月甚至九月份进行, 确保体育教学符合地市要求。

在学校要求与特色方面,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与体育文化, 在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时, 就需要结合所在学校的这些特色项目, 拿出足够的课时数, 用于传授、推广特色项目。如笔者所在的孟河实验小学, 把健美操作为特色项目进行打造与推进, 要求每个年级段, 每学期拿出不低于20学时, 用于健美操教学。如果教师对“学校意志”置若罔闻, 那这样的计划起码得不到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可谓吃力不讨好。还有, 广播体操是学校的“门面”, 领导和群众都很关注, 开学初, 提升广播体操的精神面貌就成了“头等大事”。作为体育教师, 就需要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 将广播体操的复习安排在前两周, 利用体育课堂, 快速提升做操质量。

三、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杠杆。只有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 才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 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然而, 在很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 竟然没有教学评价方案。一学期如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体能如何评, 测试哪些项目, 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又是怎么样?技能如何评?技评哪些项目, 各等级的具体评价要求怎么样?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如何评?一学期体育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有哪些?检测与考核方式是平时的口头问答, 还是面试或书面测试?态度与参与, 还有情意合作, 平时如何记录, 具体要求如何?体能、技能、知识、参与及平时表现, 各项目成绩所占学期成绩的百分率是多少?这些要素, 缺乏最起码的规划, 会使教学评价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就不要了”的尴尬局面。常州市教科院设计了学期学生学习评价方案表格, 要求教师详细规划学期评价事项, 就能较好地计划教学评价。

篇2: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摘 要]高校成人学历内部融合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和依据。在分析学历继续教育现有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适应个性化需求、共享优质资源、保持差异化和以职业为导向的改革目标,从制度的选择、课程的构架、课程的类型上进行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学年学分制;课程模块化;课程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54-03

一、引言

在教育部《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中,对网络教育试点工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网络教学还要与卫星电视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活动等传统远程教育相结合,推动传统远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可见网络教育在试点之初就承担着和传统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的历史使命。

《意见》中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68所高等学校里,绝大多数目前已完成了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院级行政合并工作,将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三种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纳入一体化管理。由于自学考试有一套国家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其与另两种教育的兼容性较小。而成人教育的夜大及函授因与网络教育存在共性和交集,促使他们可能率先走向学历继续教育内部融合之路。

两种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而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和依据,对两者的融合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保证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前提。因此,探索融合背景下的教学计划改革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成人教育(夜大、函授)和网络教育现有教学计划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化和融合的要求,论述应遵从的设计理念和原则,探索改革的思路。

二、存在的问题

教学计划是依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性质对教学活动的框架进行设计,是课程的体系结构。这既包括了狭义上的课程学习的结构和任务,也涵盖了广义上的教学计划实施步骤和执行准则、教材选择的范围和编写等。因此教育的对象和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定位的关键。

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目标。两者的教育对象都是需要依靠接受“学历补偿教育”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成人求学者,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高等教育活动。

尽管目标和定位如此清晰,但实际情况却是,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现行的课程学习结构主要源自对全日制计划的简单复制或适当删减。而全日制的教学计划是以研究型人才作为培养定位,以阶梯式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严谨,理论性强,并不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历继续教育,更不适应成人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在教学计划的实施步骤和执行准则上,一直也存在着学分制之争和推行上的弊端。目前成人教育主要采取学年制度,网络教育则分化为弹性学制、学年制度、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混合制度。弹性学制由于过于放任,出现了选课逻辑混乱、选课过多或过少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给教学辅导、学习支持和考试安排等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学年制度则对每学年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虽然整齐划一便于管理,但统得过死,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理论上综合了完全学分制度和学年制度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失科学合理的设计,出现了专业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调、选修课宽泛缺乏专业深度、学习者随意选课凑学分等一系列现象。

如何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以提高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准则,探索适合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教学计划模式,是教学计划改革的核心问题。

三、改革的目标

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教学计划改革应解放思想观念,兼顾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和职业需求,促进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适应个性化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教育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实施各教学环节的时候要做到开放灵活。故教学计划改革时应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做到开放,即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课程种类;二是要全面考虑学习者个性化特征差异,包括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教育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从原有的标准化设计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因学习者的特征而施教。

(二)共享优质学习资源

教学计划改革的目的是为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提供依据和标准,即依据教学计划搭建“无缝对接”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教学计划为标准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考虑到网络教育历时十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批优秀课件资源可供成人教育的学习者使用,因此两者的教学计划中一致的课程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以保证成人教育的面授教学和利用网络教育课件资源进行网上教学的相互衔接。

(三)保持差异化

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收入,缺乏国家财政的支持,需要直接面向成人教育市场,以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现阶段只能是逐步融合,融合是为了促进发展而不是合并,加之每种教育产品有不同的市场需求,所以教学计划不能完全统一,应保证两者产品之间的差异化。

(四)以职业性为导向

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在教学上应该做到“有教无类”,但在课程的构架上应考虑“因人而异”。成人学习者是社会中的“人”,是职场中的“人”,“职业性”是成人学习者的最大特性。以往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注重的是完整性、系统性,却没有考虑学习者也是“职业人”,忽视了课程的针对性和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因此应把强调职业性贯穿于改革的理念中,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行业或企业的耦合性。

四、改革的探索

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由于以往行政管理上的分离,即便是同专业同层次所执行的教学计划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逐步融合的宏观背景下,既要解决教学计划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特色,笔者认为应基于上述改革的理念和原则,可以从制度的选择、课程的构架、课程的类型上进行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一)学年学分制

受传统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的制约,成人教育大多按学年制执行教学计划,即要求学习者在规定的学年内修完各学年规定的科目。网络教育凭借多媒体资源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摆脱了束缚,可在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制上灵活选择。

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者选课自主权和自由度上。学年制对课程的管理过于刚性导致学习者完全没有选择权,这既不贴近个人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历继续教育开放灵活的特点。学分制满足了学习者的自主权,却因为自由度过高而不利于后续教学管理的开展。学年学分制给予学习者限制性的自主权,保障学习者选择权的同时,又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经过网络教育界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业界在成人学习者的选课权必须要有所约束上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学年学分制最适合学历继续教育,也是“因材施教”教育观的体现,加之从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学年学分制更有利于教学和管理上的融合和统一。

(二)课程模块化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阶梯形的课程构架,因其组织结构就像搭建的阶梯而得名,这种模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顺序和学科系统性,以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为目标,其缺点是组织结构刻板,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成人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有学者引入英国开放大学的“模块化课程设计”思想,提出将专业课程按难度和深度分成多个模块,通过对每个模块的学分分配来控制学生的选课。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优势在于,保证了课程的逻辑性,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重叠,学习者可以从职业或行业的需求出发灵活的选择课程。

课程模块化虽然适用,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在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工学矛盾和人生阅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具体到微观有很多情况,比如同一专业的专升本学习者,有的前置专科学历和本科相同,有的则跨了专业,有的学习者所学专业和工作基本吻合,有的希望毕业后凭新的专业文凭换份工作等。类似的情况大量存在于学历继续教育中,因此一份理想的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还要保证课程适量和难度适中。

(三)课程多样化

笔者认为可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加深课、选课修和实践课。其中公共基础课除了英语和计算机外,还应增加学习指导类的课程,例如学习导航、专业概论和专业写作等。专业加深课是贴近行业领域的针对性课程,高升专的专业加深课需体现课程的技能化,专升本的则应偏重实用性。选修课是针对职业方向或行业细分类的课程,供学习者根据职业和兴趣进行选择,比如会计专业的职业方向包括资产评估、保险精算等。

由于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同,高升专的教学计划可减少专业加深课,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专升本则可考虑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减少实践课。此外对于前置学历跨专业的,应要求学习者适当增补高升专层次的理论基础;对于能马上学以致用的学习者,应多提供专业选修课。

五、总结

教学计划的改革还牵扯到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理念,应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配套实施,特别要强化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单位也在开展非学历教育,因此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认证转换机制也需要通过教学计划的改革来实现,但本文没有给出说明,这也是本文研究者准备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义勤.网络教育教学计划改革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2(2).

[2] 冯晓英,等.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与方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3] 齐坤等.远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英国开放大学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7(9).

[4] 王立慧等.搭建学历继续教育“立交桥”的思路设计——兼论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教育的融合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2(3).

[5] 徐皓.开放教育如何成为力量——教育部“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带来的思考之一[J].中国远程教育,2007(9).

篇3: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教育部"卓越计划"阶段检查方案的思路是对本科专业的检查分为五个阶段: (1) 论证专业培养方案; (2) 检查课程整合情况; (3) 检查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4) 检查企业学习阶段落实情况; (5) 接收专业认证。按照阶段每年检查一个阶段, 对教学环节质量成熟度进行评估, 评估通过则进入下一个阶段。九江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推进教学改革, 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 实现卓越培养。为达到这一目标, 本文进行以下探索。

1 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质量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 主要包含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恰当及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 (如年龄、先前知识和动机等) , 牵涉到众多的教学因素, 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和内容的处理, 对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组织地处理等。而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教学质量的定义为: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参与教学活动的许多环节, 并能较好的反映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非常重要。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 情景教学, 激发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 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应用环境, 从而产生学以致用的心理暗示,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身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良性的学习环境又能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率,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 小组讨论, 开放学习

合理分组, 通过小组讨论, 把一些学生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在讨论解决, 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的问题。对组员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知识点讲解的不足, 有针对的对共性问题一并解决。分组学习中各个组员的知识构成和来源的不同, 使得每个成员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有所差异, 在开放学习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加上教师的适当讲评总结,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接收。

(3) 动手体验, 及时总结

作为工科类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就是动手能力, 通过及时的实验和动手操作, 既能实现学生实践的愿望, 又能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进而更加有效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动手实践。通过项目形式的实践培养, 结合报告的书写和总结, 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项目开发及实施环节, 向卓越工程师更近一步。

2 推进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阶段检查明确了教学方法改革情况,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卓越计划"实施小组, 结合教育部阶段检查的各个环节, 保障教学质量前提下, 达成一致的教学理念:

(1) 瞄准目标, 统筹安排。彻底吃透"卓越计划"内涵, 站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整体优化层面, 按照"卓越计划"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及配套工作安排。

(2) 转变观念, 强化实践。"卓越计划"实行"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深入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的培养学生与企业的目标不完全一致, 采用的手段的也有较大的不同。学校学生的考核方式大多是试卷考核, 理论内容的掌握便成了重点。企业人员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动手实践, 动手能力就成了企业的主要追求目标。由于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转变观念, 在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企业的动手能力强的作用,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 结合实际, 多元实现。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多元化。可以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的检查, 实现对其质量的控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和信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教, 校园网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加入形成对教学不足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微课、募课, 甚至是部分内容由学生讲解, 教师补充的方式,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又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每次的学习中, 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3 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卓越人才, 教学质量的高下成了能否培养卓越人才的关键。具体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保障

为了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实际, 科学设计各项制度, 能为计划的实施起到有效的导向与保障作用。从"教"的角度, 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工程学院鼓励一线教师外出充电学习, 从2012年6月至今, 学院先后有10人参与了"嵌入式开发"、"安卓开发"和"Java程序开发"等各种培训,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九江的《在职教师挂职锻炼》也为教师到企业一线提供了保障, 学院的"双师型教师"的政策也为"卓越计划"的校企结合提供了师资保障。从"学"的角度, 通过把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单独开班, 单独进行教学管理、成绩考核、师资调配, 调动资源, 确保校企的所有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切实达到培养目标。

(2) 经费保障

在学校层面的1:1经费配套政策原则上, 稳步开展"卓越计划", 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学院明确"卓越计划"专业的教学津贴系数按照1.5倍计算, 并设立专项的培养培养者经费, 强化师资的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教研教改及教材建设设立专项经费。师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费用:教师差旅费、学生往返交通费、接待费用通过预算预报审批报销。企业项目经费:导师劳务费、企业管理费及接待费用通过费用预算审批报销。所有费用须要有费用说明, 保障经费应用到实处。

(3) 机制保障

为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必要的保障机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员选取和管理:参与"卓越班"的教师和学生采用"政策激励、师生自愿、择优录用"的选拔原则, 管理采用"定期考核、末位淘汰"去留原则。教学文件的制定审核:人才培养的标准、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案严格实行制定、审核、修订的机制, 确保教学文件的质量。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 签订培养方案, 确立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各方的特点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目标。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信息员的教学信息收集网, 通过定期座谈, 实现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调整, 保证教学秩序的有序和平稳开展。定时定量进入企业实习机制, 每届学生在大二和大三的暑期定期参与企业的阶段培训, 大四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 形成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企业学习阶段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与规范, 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与完成质量, 予以合理的监管。通过企业现场考察、学生座谈、和企业指导教师交流、参与资格证书的考取等方式, 实现培养质量的监控。

"卓越计划"是九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突破口, 想要顺利完成"卓越计划", 须要每个参与者的认真执行每个环节, 包括学校和企业环节。各种保障机制的落实也为计划顺利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形成九江学院自己的培养特色, 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摘要:在高校实施"卓越计划"中, 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验收指标。本文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进教学改革及各种教学质量的保障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卓越,教育质量,积极性,教学改革,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

[2]李曼丽, 胡欣.优秀工程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阶段及其影响因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 .

篇4: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47-03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了在部分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竞争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1,2]。合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2014年12月获批成为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我们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开展了以培养后备工程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以便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过大,内容过于抽象,不明确,不具体。为了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改后的培养目标为:(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2)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3)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我们修改了培养规格和要求,增加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要求,并强调学生毕业后不但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要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三)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明确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的构成。知识要求:掌握人文、自然、专业、工具性知识及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能力。学会通过不同途径,运用不同方法主动获取各种知识,以适应学科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2)应用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能够在多种环境、场合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学会书写各种文书和报告,熟练掌握各类应用文体,能用一门外语进行阅读、翻译;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计算机信息使用能力:要具有计算机办公、文字处理等操作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有关科学研究、工程技术领域最新信息;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正确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的一些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较深刻的认识;综合实验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和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设计或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装置的安装和调试,使用实验仪器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工程应用能力:在材料工艺设计中,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数据,进行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计算,掌握设备选型、设备结构、工艺流程的设计,并能熟练使用CAD工程制图。(3)创新能力。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透明表象看本质,发现不同于寻常的细微特征;想象力: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从已知的现象中推想象出新事物;思维力: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成果。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为以后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在校期间的锻炼和实践,让他们具备一些科研基本潜质,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素有所了解,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培养方式改革。企业实践学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核心,我们采用“三加一”的培养方式,其中前三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工程基础三方面的知识,培养工程技術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一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在此期间,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二、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突出和强化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从传统课程教学“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教学模式转向“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能力培养和工程教育[3,4]。

(一)模块构建。在实施工程教育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提升能力、强化实训、完善素质”的要求,将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三大模块,每部分依照能力和素质导向和要求进行整合,构建出若干个课程教学模块,模块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和一定的区分度。这三大模块的内容:(1)理论知识(模块I)。自然科学知识:数理化、生物、信息科学等;应用和工程技术知识:工具类知识(语言、计算机、工程数学、制图等)、学科类知识(化学、化工、材料学、矿物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史、哲学、政治、经济、管理等。(2)应用能力(模块II)。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逻辑学、辩证法、创造学、工程哲学等;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制造、操作、调试,金工、土木、管道等;交流与合作能力;适应与竞争能力等。(3)综合素质(模块III)。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心理等。对于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三大模块,又可从不同的方面,根据实际的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分,又可分为若干子模块。

(二)模块化教学团队建设。各模块构建后相对稳定,相应教学的任课教师即组成为该模块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的教师加强协调互动,开展团队教学研究,使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在模块构建后,确定各模块负责人,要求各模块负责人之间加强沟通,定期召集负责人讨论教学问题。同时加强模块教学团队和社会的联系,深入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将企业对人才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重要指标来指导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另外,还要加强与校内相关专业的合作,一些教学模块中的课程可请外系教师担任。不定期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或企业专家来校给教师作报告,择机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锻炼。

(三)对模块化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采用模块化教学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1)教学内容整合。传统的课程讲究完整性、系统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大,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经过模块化改革以后,确定了模块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每个模块对应某种能力),学生在学习完这个模块以后,必然能够达到这个模块对应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对应的模块知识点,可能涉及到两门或三门课程,这样势必打破传统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线,要求授课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对符合能力培养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对于不符合的则要弱化或删除。(2)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培养还是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我们通过对学生的就业统计发现,近几年本专业的学生到混凝土、玻璃加工、新型建筑材料企业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可适当补充或加强相关方面的教学模块。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模块之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建设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培养目标,在基础实验及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企联合工程实训平台建设,如建立“嵌入式”实验室,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来指导实验;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巩固专业认知实习与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开放式实验室[5]。

四、建设符合卓越工程需要的教学团队

积极探索和建立“教师-工程师”新机制,加大工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培育优势学科和创新团队。加强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我们要求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不小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小于50%。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从事主干模块教学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必须有其中之一毕业于材料类专业。整合企业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企业的工程化特点,让青年教师定期进企业进行培训。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为了增强教师的企业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并建立从企业聘请工程师作指导师的机制,让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此外,我们通过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聘请企业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企业工作人员的经验交流等方式,以评价“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改革培养方案。

六、构建“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三加一)

企业生产实践是“卓越计划”不可缺少核心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好学习方法。学生在企业中可以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对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实习活动,我们制定了企业培养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掌握材料的制备原理、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相关的工程基本理论,熟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对材料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对设备进行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对新产品、新技术能够进行初步研发的能力;具备所必需的信息分析、设计筹划、数据处理、实验测试、检验表征、评价控制等技术的能力;了解国家政策及产业发展趋势;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二)实施过程。了解、认识企业:为了让学生对企业有个全面的了解,让企业工程师在学生入驻到车间一线之前,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策略、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入驻一线实习:企业工程师结合学生及本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先安排合适的岗位进行体验式实习,让学生了解本部门的生产职能和运行机制,熟悉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然后选择与专业更为密切的固定岗位,如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岗位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在此岗位上,完成后面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此期间,加强校企交流与探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

(三)考核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网络考核与評估平台,考核学生在企业各环节、各时期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考核。

(四)师资配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即由企业工程师和本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聘请用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开设课程,有针对性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七、考核和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在执行学校提出的N+2考核模式基础上[6],将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上。如学生在实习的综合表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第二课堂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都可成为考核评介的重要内容,均要在毕业成绩单上反映出来。

作为地方型应用本科高校,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试点的契机,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并以我校的国家首批“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为依托,先后在多个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的优化等,都吸取了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改进教学方法。当然,新的教学体系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今后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卓越人才,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键.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

〔4〕蔡苇,符春林.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28-30.

〔5〕肖秋国,申少华,刘清泉,彭美勋,陈丽娟.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6):79-81.

篇5: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多问学生“渴不渴”

教育的真正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所有让教师烦恼的困难都是由学生未解决的问题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之事就是消除所有组织学生发现他的问题的障碍。教师必须设法帮助和鼓励孩子表现生命力和好奇心,并用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为主,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工作就像牵一匹马到水边。从前我们不能使学习者去学习,正像牵马人不能使马喝水一样。马没有喝到水,我们常常怪罪老师,认为“教不严,师之惰”。然而这并不能责备教师。因为我们的教学体制并没有如学生所愿,并没有考虑过每一个学生的特别需求。“马”没有喝“水”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牵“马”到水边,而在于我们有没有关心他们到底渴不渴。就像教学,我们不应只想着灌输知识给学生而不顾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的承受范围,这样难免会造成他们的反抗或者是一味服从,这些都将严重损害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

爱默生曾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要老像威严的父亲,不要去侵扰他的宁静。”教师应做孩子思想的伴侣,友好的朋友,做他的美德的热爱者。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避免传统学校长期以来的师生之间的情绪冲突。这也与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课程由传统专制走向合作民主,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实现师生合作,共同质疑,共同解惑,共同体验的过程的观点不谋而合。

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学习而学习

文中认为“只有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正视学习,我们的年轻人从学校里面走出来才能真正是有教养的。”我们来反观下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有多少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初中生是为了考个好高中,高中生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大学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习目的极为功利化,学习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为了其他目的,那么势必造成学习者难以正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纯粹益处,也难以从知识中学会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考试作弊,学术不端,考证泛滥的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只有重组学校的机构,让学生的能量从课程表和教室中解脱出来,学生们才能开始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应变力并且做到精神集中,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前提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浮躁的学术氛围,使得“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四、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和合同作业

教师应尽可能避免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避免以讲授式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坚持以合作自由为原则,拓宽学生思维广度,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道尔顿教育计划中课程安排有大教室讲授形式,还有小团体合作型讨论和个人合同作业,学习组织形式多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师是道尔顿教育实施的关键。道尔顿的教育体系要求老师也成为学习者,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时俱进,充实自己。这包括建设教师入职时的培训体系,也有入职后的评价体系。未来的教育将会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多的是学习理念和时代精神的提升,教师需要引领未来的建设者成长,必须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把握时代的脉搏。一个缺乏活力的、没有创见的教师也造就同样缺乏活力、没有创见的追随者。但是,作为一位教师,如果他有信念、有经验,拥有关于孩子的知识和对孩子的爱心,就能产生百倍的效果。道尔顿计划用事实提醒当今的教育工作者时刻保持激情活力,减少职业倦怠。

六、完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

道尔顿教育对教师的评价综合了各个维度,包括学生的评价、同事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最终教学结果(所教学生的成就)和管理者的评价构成了教师评价的多元体系,这种评价方式将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提升自我,避免教师形成唯分数论的观点,构建良性工作竞争机制和合作体系,不断自我反思和成长。

七、团结其他科目教师

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门课程的教师不顾其他课程的作业量,加大作业量,只关注本门课的成绩,这样不免引起师生关系以及师师关系的紧张,而书中指出任何存在敌视感觉的地方,都会减少快乐、活力和学习上的成功。但是,如果所有的专业教师都能够使自己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关注某一特殊科目,就不会有敌意产生,所有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孩子们想学,应当运用每一种方法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种想法,哪怕以停止挑剔并成为一个向导和朋友为代价。这样学生自然树立起“哪里有知识,他们就到哪里”,而不会受到教师的管制和约束,他们感到身心自由。

正如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与提高,完善自身的教育信念,保持一颗向上求学的心态,才能把知识、技能与情感传递给下一代接班人。

关键词:《道尔顿教育计划》,素质教育,启发

参考文献

[1]于建福著.素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6: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关键词: 线性代数 案例教学 卓越工程师

数学是工程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是很多工程专业需要的。当然,对于卓越工程师专业也不例外。“卓越计划”,要求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传统数学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的需要,必须对现有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变为全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并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专业,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大量数学基础,其中《线性代数》课程就是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之一。

一般工科学生初学线性代数,通常都会感到困难。这种情形在国内外皆然。瑞典数学家Lars Garding在其名著Encounter with Mathematics[1]中说:“如果不熟悉线性代数的概念,要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看来就和文盲差不多。”然而“按照现行国际标准,线性代数是通过公理化表述的,它是第二代数学模型,这就带来了教学上的困难”。事实上,当我们开始学习线性代数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二代数学模型”的范畴当中,这意味着数学表述方式和抽象性有了一次全面的进化,对学生学习造成了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必须对其进行教学改革。

1.上课要富有激情

线性代数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比高等数学抽象许多的数学课程。因此授课时,教师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上课,那么无异于给学生唱“催眠曲”。因此,上课时,一定要富有激情,把讲台当成舞台,把学生当成观众,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语言的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关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从而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线性代数》时会感觉很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没有动力学下去。这时就要通过一些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或兴趣点,让学生愿意进一步了解这门课程。

如“矩阵”这个概念在线性代数中很重要,很基础,为了让学生对它感兴趣,可以先给学生介绍矩阵的英文——MATRIX,并告知这可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的名字——《黑客帝国》。学生自然会很好奇,进而愿意多花些时间了解这个概念和相应运算。

再如矩阵运算中,矩阵与矩阵的乘法是较为麻烦的一种运算,如果一上来就给学生介绍乘法前提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过程怎么算,那么估计只是做了一次“填鸭式”教学。这个时候,不如从具体例子中体现矩阵乘法。我在给土木专业学生讲课时是这样介绍的:“以后大家都是要去做工程的,如果老板现在给了以下两张表,现在老板要求通过这两张表,整理出各个工厂所有钢筋和水泥的总价格和总运输费。”

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例子总是会更加关注,然后通过这个例题,让学生发现矩阵的乘法有什么前提,结果是什么样的矩阵及要得到结果进行的运算过程。

再举个例子,讲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时,可以先介绍一些相关应用——面孔识别。

现在有400个人的人脸图片,都是256×256图像,维数65636维。为简单起见,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个工具,我们把这组图片降到5维,也就是只用5个特征脸表示一张人脸图片。那么这5个特征脸是什么呢?

3.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线性代数》的第一章是行列式,一上来,学生可能就懵了。为什么要把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相乘,再求代数和?这样运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不妨用类比法给学生介绍。向量这个概念学生中学已学习过,代表的就是向量的大小,体现了向量的一个属性。方阵的行列式这个数值,体现了方阵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可逆性。通过计算一个方阵的行列式是等于零还是不为零,就知道这个方阵是不可逆的还是可逆的。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另外,学习《线性代数》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做题时经常出错的地方。与其强调学生千万不要犯这个错、那个错,不如来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把错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查找哪里有错,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更深入也更主动。

4.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线性代数》这门课,就要引导学生对它感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2]。通过案例[3],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巩固与应用能力,注重学生不仅学习到基础知识和理论,而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Lars Garding.胡作玄译.数学概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尚志.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漫谈[J].教育与现代化,2004(1):30-33.

[3]王利东,刘婧.从应用实例出发的线性代数教学模式探讨[J].2012(6):83-85.

[4]王跃恒,李应求.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教学研究[J].2011(8):59-61.

篇7:2017—2018下学期继续教育计划

1 实践教育的作用

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为突出应用,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背景和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更为举足轻重。

1.1 促进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重点。实践教育的作用在于从问题开始训练研究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感知、实践设想、突破创新的机会,在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实践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条件。

1.2 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需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1.3 提高大学生能力的关键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情况日趋严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同时,引发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裁员甚至破产,大学生就业难更加凸显出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在有一大批毕业生求职无门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在感慨招不到理想的大学毕业生,而近年的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赶超本科生,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突出地体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失,加强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举措。

2 实践教育的现状

当前工科教育不尽如人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与验证为主线,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零散,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特别是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非常薄弱。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术、重验证轻创新。多数学校安排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动手较少,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实际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规律。对创新型人才来说,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同样重要,当然实践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长期积累,但集中教育阶段在系统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工作阶段中不可得的。

2.2 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重越来越小,与教育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高校毕业生,他们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工程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人事制度的限制,学校与企业间相互兼职难于操作。

2.3 学生缺乏培养动手和解决问题的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从小学到中学,接受的是长期、全面的应试导向,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考试机器,知识不全面,缺乏实际动手动脑能力,缺乏自主思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缺乏某些品德。

2.4 产学结合困难

从教育与外部的关系来看,经济与产业依靠教育不够,院校面向企业也不够,缺乏产学合作,影响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而实践需要条件,因此各国的工程教育中与产业结合都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我国20世纪60年代产学结合还是做得相当不错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企业对与学校和科研单位结合兴趣不大。由于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认为人才可以从市场上获取,没有必要与学校建立关系,因此产学结合逐渐陷入困境,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大学生的生产实习越来越困难。当然,行业院校与所属的产业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联系。但在近期变化中,不少工科院校与产业部门的关系从行政上被切断,产学结合由此遇到了更加严重的困难。

从学校这方面来说,如何设计实践课程,使学生到企业去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添乱”,这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产业方面要理解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而不单纯是学校的任务。如果缺少产业合作,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企业也找不到可用的人才,这是全社会的损失,从这个角度讲,积极开展产学合作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3 提高实践教育水平的实践与构想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状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1 更新观念,进行教学改革

应该按照面向工程、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改革思路进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其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院校工程教育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要坚持“面向工程”的办学方向。应根据现代工程师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等要求组织工程实践教育,要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从专业和教学两方面进行结构调整。其一,要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调整专业结构,逐步提高与技术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的比重,适度加强与资源和人口特点密切相关的专业,又不可过于削弱基础产业所必需的传统专业。其二,要改革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教育;拓宽专业面,走大专业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道路;适度充实经济、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2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能力建设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工程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打造一支素质、能力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特有的素质要求。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具备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应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联合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既鼓励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应建立工科类专业教师接受工程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另外,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和科研团队,发挥知识技能互补、相互学习提高等团队作用。

3.3 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1)高校应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内容不能多是演示性、认识性实验,而应该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我们申请的国家财政部教学实验平台项目—“汽车类教学实验中心”已获批,项目将按汽车技术基础实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地方汽车产业急需人才实践等4个平台建设。引进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特别是实验室开放机制和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措施,使实验室和学校得以同步发展。

(2)高校应大力推进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构建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高院校办学效益的一个战略性措施。建设一批生产实习与工程设计的实践基地,为院校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我们建立了江苏悦达集团(乘用车、专用车和拖拉机等)、江苏江淮动力集团(汽油机和柴油机)、中大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内燃机及新能源客车)、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江苏森风汽车集团等校外实习基地。

3.4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结构,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以精练理论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突破口,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基础类实验课程、应用类实践课程外,还应增加创新、综合类课程,如创新设计实验、产品创意设计实践和综合实验等课程。学生主要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设计制作,主要训练学生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设计的能力。注重实践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延伸,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

3.5 加强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让广大的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最新的技术成果,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丰富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企业走向社会,及时得到社会需求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及时地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中,适时地调整和充实实践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高校应切实做好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搭建好实习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摘要: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布点实施,工程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践教育。根据社会现实和需求,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状,探索提高实践教育水平的措施,进行实践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43

[2]黄值,郭见彩.实践教育与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2:63~65

[3]许继安.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0,1:217~218

[4]朱高峰.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12:1~4

[5]朱高峰.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4:3~7

[6]王春.北欧国家创新体系对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8~9

[7]朱威同.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0~12

上一篇:努力开创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新局面下一篇:最新资管新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