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

2024-04-19

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通用11篇)

篇1: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

在抗日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县出了个舍身救人的抗日英雄。

(1913--1943),1913年出生于县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性格刚直,见义勇为,无私无惧,好打抱不平。1935年,本村农民因生活所迫,以刮盐土晒小盐谋生。当时盐巡稽查得很严,农民无法正常营生。对此,气愤不平。一天盐巡又到村稽查,便组织农民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当场将盐巡打了一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满怀革命激情,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宣传抗日救亡、写标语、画漫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调到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同年,又先后担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职务。1943年10月,按照县委安排,组织抗日工作队到各区帮助、检查工作。带领赵诚、刘健、刘继广等几个干部进驻六区。进入六区的第一天,他们在大王庄村堡垒户家里开会。恰巧,这时村中有人去世,站岗放哨的房东大娘刚去吊唁,从饶阳长途奔袭的日伪军就进了村,其中一股进入了工作队开会的堡垒户院落。事情来得太突然,既无迎敌准备,又来不及隐蔽。意识到:冲出去硬拼,敌众我寡,肯定会吃亏;如果在简陋的地洞内坚守,一旦发现伤亡会更大。他毅然决定突围,并沉着地下达了命令:“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洞口马上就会暴露,我们必须冲出去。第一,大家都要准备牺牲;第二,把文件掩埋好;第三,我和赵诚先往外冲。出去后,我向东北方向突围,赵诚向西北方向突围,尽可能分散行动,减少伤亡,立即准备!”他简短的话语,含着无限的刚毅和果敢。大家紧急埋好文件后,第一个冲了出去,向在院内捉鸡的日本鬼子“啪啪”开了两枪,随着枪响,日本鬼子一窝蜂似地向他涌去。随后,趁敌人不注意,赵诚也冲了出去,其他几名干部陆续往外冲。他们迅速翻过围墙,分别往不同的方向突围。边打边撤,一直把日军吸引到大王庄村东北角。

突出重围后,他没有顾及自己,为吸引敌人,掩护战友,他选择了一个洼坑,作为有利地形向日本鬼子继续射击。日本鬼子的子弹雨点般向他射来,他身中七弹,昏迷了过去,一时停止了对敌射击。日本鬼子误以为他的子弹打光,便呼喊着“捉活的,捉活的!”从四面向他包围。这时,苏醒过来,立即又投入战斗,直到身上又中三弹,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时,年仅30岁。

如今,在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周边墙上绘画了20多幅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该村的抗日故事,其中一幅就是“舍身救人的抗日英雄的”,成为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活教材。

篇2: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

10月24日下午,为了素不相识的孩子,长江大学的学子们义无反顾,奋不顾身地跳入了汹涌的长江,在激流中搭起人梯,挽救了我的孩子,英雄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同学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不仅救出了我的儿子,也等于救了我的全家。是他们给了我的儿子第二次生命。感谢你们养育了这么优秀的儿子,也感谢长江大学培养了如此道德高尚的学生。

在此,我们全家向英勇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同学致以深切的哀悼,向养育了英雄儿子的爸爸、妈妈致以崇高的敬意、诚挚的感谢,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此时此刻,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愿英雄安息,他们的精神将永存。

家长张洪林伍晓华

20xx年10月26日)“您的这种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感动。”昨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厦门民警覃智泉在上海出差期间,舍己救人。上海方面近日写来了感谢信。

3月底,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覃智泉到上海出差,3月31日晚上7点,他和上海一家对口单位的总经理陈进等公司人员,在商谈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有关业务工作后,步行途经上海宝山区牡丹江卢宝杨路路口时,突然一部超速助动车迎面疾驰而来。

眼看助动车就要撞上陈进了,覃智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从后面飞步上来,将陈进推到一边。陈进安全了,但覃智泉的身体却被疾驰失控的助动车撞了个正着,他的头部与助动车的扶把和前轮磕碰后,又被助动车的惯性冲撞出好几米,重重地摔倒在地,顿时满脸鲜血直流,昏迷了过去。

经急救,覃智泉于4月1日凌晨3时许脱离危险。事故造成覃智泉面部左眼角钝挫伤,鼻梁左侧和下唇贯通伤,共缝合十余针。他的嘴唇上方留下了一道永远的伤疤。

对于这些,覃智泉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没什么好后悔的。”

昨日上午,舍己救人的勇士赖彩祥专程从大埔县茶阳镇恋墩村赶到梅城,给本报送来一封感谢信,感谢本报对其见义勇为事迹的报道,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他和他年迈母亲的诸多关爱。

篇3:小英雄姜墨林的抗日故事

姜墨林, 192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红土墙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双亡后, 姜墨林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 年幼的他就已干上了繁重的农活, 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肆意掠夺, 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整个东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的境地。姜墨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 幼小的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儿童团里露头角

1932年, 刚满11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下组织———中国共产主义儿童团。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他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虽然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 但论起本领来却是超群出众的, 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因此, 地下党组织常常派他到日军占领区做侦察工作。无论情况多么危险、任务如何艰巨, 姜墨林总是积极热情地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 并能出色地完成。每当侦察途中遇到敌人的追问盘查, 他总能运用机智巧妙的办法, 摆脱敌人的纠缠, 闯过一道道险关。他还以唱歌、跳舞的方式, 向当地群众宣传抗日救国, 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游击队中立战功

姜墨林的抗日活动, 很快就引起了宁安县境内日军和汉奸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和培养姜墨林, 地下党组织决定把他调入游击队。1934年初, 13岁的姜墨林参加了党直接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 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看到这么小的战友, 战士们私下议论:“他能拿动枪吗?枪一响他不得吓哭呀?”看到战士们担心的目光, 姜墨林在心里暗下决心, 不练出过硬的杀敌本领誓不罢休。经过一番勤学苦练, 他射击的准确度有了显著提高, 还学会了写便条和一般书信。有一次, 在镜泊湖北面的杨胖子沟一带, 姜墨林所在的同盟军与日军交火了。战斗一打响, 他迅速找到一块大石头作掩体, 瞄准敌人, 稳扣扳机, 一枪就打死了一个日本兵。面对远处冲过来的日本军官, 手疾眼快的姜墨林投出了一枚手榴弹, 炸得敌军官血肉横飞。战斗结束后, 战士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他刮目相看。

突袭双河镇显身手

1935年12月下旬, 日军集结了大批兵力, 向我游击根据地进行疯狂“讨伐”。经部队党组织研究决定, 姜墨林所在的教导大队参加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以转移日军的目标。双河镇上住有四五百户人家, 驻守着日伪军400百余人。东关据点作为双河镇核心据点, 地势险要, 戒备森严。姜墨林等十几名队员被选拔参加摧毁东关据点的突击队。当时正值隆冬时节, 原野、山岗上白雪皑皑, 森林中的积雪一丈多深, 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 寒风刺骨。姜墨林率领突击队, 在风雪交加中急速行军了两天两夜, 到达双河镇后, 顾不上行军劳累, 立即编组, 准备战斗。他们抓住拂晓前的有利时机, 个个像“小老虎”, 飞越一丈多宽的壕沟, 靠近了敌人的铁丝网。就在他们正要动手割断铁丝网时, 被敌人发现了。霎那间, 敌人机枪、步枪的子弹像雨点似地射向他们, 处境十分危险。只见姜墨林沉着果断, 指挥战士们立即原地潜伏在雪坑里。然后, 他把突击队分成4个小分队, 命令从不同方向挖雪挑沟, 匍匐前进, 直奔敌人碉堡。二十米、十米、五米……当突击队接近碉堡时, 姜墨林首当其冲, 提着一捆手榴弹向敌人的机枪口里推。刹时, 只听“轰”的一声, 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敌人的机枪哑吧了, 日伪军鬼哭狼嚎。姜墨林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要枪不要命, 投降吧!”果然, 有的伪军扔下枪逃跑了, 有的举手投降。后继部队上来后, 迅速占领了敌人的这个核心据点———双河镇。

雪岭歼敌展英勇

突袭双河镇的战斗, 歼灭了日伪军100多名, 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为避免敌人增兵报复, 我部队决定立即撤出双河镇, 向深山密林中火速行军。由于连夜的雪山密林行军, 队伍早已人困马乏, 于是在一座山岭中休整。炊事班战士立即生起篝火, 化雪水做饭, 警卫班战士负责警戒;姜墨林和其他战士抱着枪支, 坐在雪地上, 靠着大树酣睡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工夫, 黑夜中忽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炮声, 随后听到有人高喊:“掩护部队占领阵地!”姜墨林猛地从熟睡中惊醒, 意识到敌人已经追上来了, 他揉了揉眼睛, 急忙拿起枪飞奔到山岗上一堆石砬子后面隐蔽起来, 瞄准追过来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战斗越来越激烈, 姜墨林和战士们也越战越英勇。面对疯狂扑来的一群敌人, 姜墨林从腰间抽出一枚手榴弹, 高声喊道:“同志们, 胜利不能让敌人夺回去!狠狠地打呀!”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 敌人纷纷倒下。这一场战斗, 姜墨林率领的“小老虎”队共打死日军七八十名、敌人战马一百多匹。

后勤保障显机智

1936年2月以后, 在党中央“八一宣言”精神鼓舞下, 东北抗日斗争不断高涨。主力部队向北转移到牡丹江、松花江下游一带活动。姜墨林所在的原五军教导大队, 已改编为二路军指挥部直属教导团, 他也经常受省委和总指挥部的派遣, 到敌人严密控制的牡丹江、林口等地活动, 有时要传达紧急指示, 有时要购买军需物资。有一次, 组织上派姜墨林去牡丹江下游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办事处送信。他一路上乔装独行, 机智行事, 把信件顺利交到负责人冯丕让处长的手里。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 姜墨林有时穿上一身破烂衣服, 装成一副流浪儿的样子;有时又装作与同伴打架, 哭哭啼啼地躲过警察, 每次都想尽办法, 把组织交给的任务出色地完成。

1937年冬, 大雪封山, 气温骤降。由于日军的疯狂“讨伐”, 部队人员越冬急需的粮食和棉衣成了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粮食和冬季服装紧缺问题, 总指挥部决定派姜墨林率领一小部队, 突破敌人封锁线, 找地下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帮助补充所需的军用物质, 如地方解决不了, 就自己想办法购买。姜墨林受命后, 仔细谋划、谨慎行事, 采取灵活、分散的办法, 把钱分发下去, 发动老大爷、老奶奶、儿童买棉花、布匹等物品, 再把这些物品零零散散地带出城外, 送到指定地点集中。不到一星期的时间, 就集中起来上千斤棉花、一百多匹棉布, 还有一些棉鞋和其他物品。聪明机智的姜墨林, 把组织上交给他的艰巨任务完成得非常漂亮, 难怪总指挥部的领导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危急关头勇献身

1940年深秋, 由于斗争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姜墨林率领小部队, 转移到绥芬河大青山一带活动。一天, 他们小部队来到战略要地乜河镇。镇上驻守着万余名日伪军, 镇南有一个驻守二十余名日军的敌人据点。黑夜中, 姜墨林率领小部队趁敌人毫无防御准备之际, 发起奇袭,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就将驻守的二十多名日军全部消灭。得知据点被摧毁的消息, 敌人立即纠集几百名骑兵、步兵, 向姜墨林小部队追击而来。姜墨林果断改变转移方向, 直奔东宁县南部山区。但当部队到达二十八道河子时, 已被敌人层层包围在河谷里。姜墨林深感情势危急, 与几名党员商量后, 立即烧毁了文件, 砸碎了电台, 并顽强进行反击, 但终因寡不敌众,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攻击下, 姜墨林所率小队战士接连倒了下去。当阵地上只剩下姜墨林等4名战士时, 他一边狠狠地向敌人射击, 一边命令其余3名战士:“你们赶快突围, 回去报告总指挥!这里由我顶着。”突然, 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姜墨林的腿上, 他忍着疼痛, 又对敌人猛烈地开枪射击。正在紧急关头, 机枪突然哑了, 他迅速掏出盒子枪, 瞄准蜂拥而上的敌人, 一枪打倒一个, 一连消灭十几个敌人。最后, 姜墨林停止了射击, 愤怒地凝视着围上来的敌人, 毫无惧色。当敌人逼近时, 姜墨林用最后一颗子弹, 从容不迫地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就这样, 这位年仅19岁的小英雄姜墨林, 壮烈地牺牲在抗日救国的英雄阵地上。

姜墨林牺牲后, 敌人在他的衣兜里只找到一张纸条:“中国必兴, 日寇必亡!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救国胜利万岁!”日本军官看后, 气急败坏地举起姜墨林的遗体, 抛入湍急的二十八道河。

篇4:救人英雄的三大遗憾

“阿福”向来低调做善事,香港记者几经转折找到他最后的挚友。从他的家人及朋友口中得知,“阿福”有三大遗憾,包括遇不到愿意嫁他的人、内地仍有很多孤儿和失学儿童需要帮助,以及在行善之路上,难以找到低调做实事的同道中人。

汶川地震后结识挚友

黄福荣在4月14日出事后,在深圳居住的小树收到一个来自青海的电话,告诉他老黄(黄福荣)在7.1级大地震中,为了拯救被压在钢筋水泥下的老师和3个孤儿,结果在余震中遇难了。伤心的小树,起初不敢相信这噩耗。立刻致电黄福荣在香港的家人,翌日即起程到青海玉树县,陪伴黄福荣胞弟,接这位挚友回家。

小树和摩卡与黄福荣的结缘,拜中国上一次特大地震所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小树夫妇和来自各地的义工到四川洛水镇建帐篷学校,第一次遇见黄福荣。

“每天傍晚,都会有个40多岁的中年人匆忙赶过来帮我们铺地砖、搬桌椅。他无声地来,悄悄地走。”摩卡忆述,在洛水认识老黄时,最初以为他是当地人。

“有一回,天下着大雨,满布地震后泥泞的废墟,将我们原本拟定的帐篷学校校址变得泥泞不堪,这个神秘的中年人又和我们一起,淋着雨,蹲在地上,将废墟中的砖头一块块码平。从那时起,我们知道他叫老黄,在香港做货车司机,年轻时就开始奔波内地,热心从事公益事业。汶川地震几天后,他就来到灾区不同地点,从红白到涧底再到洛水,寻找自己可以做的事。”

摩卡说,他们的年纪都比老黄小,习惯称呼黄福荣做“老黄”。在他们心目中。老黄既害羞又善良,而他独来独往、到处行善的性格,是天性使然,亦夹杂着后天的遗憾。

虽然认识时间不长,却由于性格比较低调,黄福荣与小树夫妇异常投契。黄福荣每次到深圳,都会打电话给他们,过时过节更会带同香港特产如老婆饼或月饼。不经意地敲开他们的房门,总是那一句害羞的开场白:“想你们了,就来看看。”

“老黄(黄福荣)去世当天,我先生一直说欠老黄的。因这两年老黄不管每次去哪里,都会过来和我先生吃顿饭,只是这次,我先生因为要装修房子,把约会推到待他自青海回来时,这一推,成了我先生永远的遗憾。”摩卡哀伤地说。

渴望找到另一半

黄福荣在港驾货车为生,收入不高,却将省回来的一分一毫,救助内地孤儿和灾民。他经常到内地救灾扶贫,一去便是几个月,到处飘泊,可以想象他很难找到意中人。据曾接触他的记者说,黄福荣性格内向、说话不多,一次由深圳步行到韶关的筹款活动中,他说自己曾有女朋友。分手后便没再拍拖。

然而,看着小树夫妇的幸福生活,黄福荣亦相当羡慕,找不到同行人生路伴侣,他不无遗憾。摩卡忆述。黄福荣曾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跟他们说:“看你们两个真好,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

黄福荣将人生献给慈善,似乎亦已有孤独终老的心理准备,单身更令人无后顾之忧。“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黄福荣曾称。

心系孤儿失学童

黄福荣近年经常往返内地做义工或参与慈善活动。原来是受他父亲感染。黄福荣有五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三姐黄月秀接受传媒访问时说,黄福荣自小目睹父亲经常帮助朋辈及乡里,早已养成一颗善心。

中学毕业后,他曾与朋友开设铺头卖电脑。后与朋友合营货柜运输公司,但数年前转做司机,全身投入到内地行善。

黄福荣对内地孤儿和失学儿童尤其关心,今年3月到青海前,他曾跟小树夫妇说:“过几天要去青海。听说那些孩子很穷,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刚好这段时间有假期,想去扶贫两个月。”临别前,老黄又嘱咐摩卡多收集旧衣,然后寄到青海给他,再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汶川大地震后,黄福荣亦专挑重建学校及图书馆的工作,希望可尽快给孤儿重返校园。

黄福荣多年来帮过不少人,这次有份到青海接遗体的小谢,亦是由老黄抚养成人。据摩卡所讲,今年2月,老黄突然带了小谢来探望他们。小谢一直称呼老黄为“哥哥”。原来几年前小谢的双胞胎哥哥患上血癌,与他仅有一面之缘、患上肺病的老黄,毅然担起照顾他的责任,不但为他寻找医治药方,更在经济上不断支持他。

小谢哥哥临终前,老黄将身上的5000元交给他,鼓励他撑下去。小谢哥哥明知自己时日无多,将这笔钱交给了正在读书的小谢,小谢才能完成学业。哥哥临终时更嘱咐小谢,日后必须规老黄如亲哥哥般尊敬。“这次小谢千里接老黄回家,这种感情才是至真至善吧。”摩卡说。

找不到同道中人

“老黄总是说做事情不为别人,简单些好。”摩卡说,黄福荣默默帮助别人,从不拿来炫耀,甚至刻意避开闪光灯的注视。例如四川帐篷学校开幕,有电视台记者来采访,老黄立刻转身就走。在洛水镇时,摩卡又在临时搭建的图书馆重遇老黄,问他为什么不去学校时,老黄腼腆一笑说:“现在那边都是记者,不喜欢,嗯,不喜欢。”

与老黄成为好友后,摩卡才知道,灾区有那么多义工,但老黄一个也没联系;不交朋友不是因为老黄孤僻,只是他找不到值得尊重的朋友。摩卡说,老黄之前参加过很多民间志愿组织,好几次悄然离去,再寻新的去处,原因亦是如此,他觉得那种团队不纯粹,真正做事的人永远不会热衷炒作。

黄福荣走了,挚亲固然悲痛莫名,小树夫妇亦十分哀伤。老黄曾承诺,他俩9月来港时,会做他们的导游,如今一切已成泡影。他俩望着家中代为收集的旧衣,只有无限感触。“我还希望,他会在某一天,敲开我们的房门,像以前那样害羞地告诉我们:想你们了,就来看看。”摩卡伤感地说。

(摘自香港《东周刊》)

篇5:火海救人英雄王锋事迹材料

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

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被房东维修、粉刷,新的租户已开始入住。然而,大门上漆黑的门框,楼梯上被烟熏的扶手,仍记录着5月18日凌晨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咋恁大烟呢?”王锋把妻子潘品推醒,说着就打开了卧室房门,只见一楼公共大厅已浓烟滚滚。

“着火了,快救人!”王锋顾不上穿衣服,打开楼门大喊。

他们的房间离大门最近,王锋把女儿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转身冲进火海,一把拉起吓呆的妻子和儿子往外跑。

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

“赶紧报警!”王锋冲妻子喊了一句,再次冲入火海。

从7月以来,这对夫妻一直租住在这里,依托邻近的一所小学办了个托教班,平常给二三十个小学生提供一个吃饭、午休、写作业的去处。那一晚,两个孩子和王锋聘请的老师姚雪留宿在这里,王锋就是去救他们的。

“浓烟太呛,门从里面已经打不开了,王老师从外面把门踹开,拉着我们往外跑,他连鞋都没穿。”回忆当时的`情景,姚雪至今心有余悸。

再次出现在楼外时,王锋身上并没有怎么受伤。他又一次转身,第三次冲进了火海。潘品想拦,却没有拦住。

王锋奔上二楼、三楼,把所有住户的门都拍打一遍,才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邻居顾学文看到震撼的一幕:一个“黑炭”从火中跑了出来,全身皮肤都烧焦了。

王锋一边跑一边呼喊:“楼上有人,快来救人啊!”

听到呼救的邻居们纷纷起床,加入到救火队伍中来,有人端着盆,有人拿着锅。

消防车鸣着警笛赶来。王锋怕消防队员找不到路,又跑到巷口去迎接,于是就留下了那50多米长的血脚印。到了巷口,他再也站不住了,一屁股坐到地上……

当人们扶他上救护车时,他仍然喘着气说:“让别人……先上车……,我不要紧……”

在这座失火的三层小楼内,除王锋外,其余20多人,无一人受伤。他最先发现火情,离出口最近,却烧得最重。

医院诊断证明,王锋全身98%的面积烧伤,烧伤休克,肺部重度呼吸道烧伤,双眼烧伤。

98%,意味着什么?正常人的一个手掌所占面积是1%,王锋全身只有两块手掌大的地方是好的。

南阳首次动用专机救治平民

“抢救,要不惜一切代价!”南阳市委发出指令。

由于肺部重度呼吸道烧伤,王锋手术后肺部开始感染败血症,需要紧急转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时间紧迫,南阳市作出决定,包机送他直达北京。

这是当地首次动用专机救治平民。

巨大的螺旋桨旋转带动风声,像是急促的呼吸声。7月12日,专机用1.5个小时飞越近1000公里,安全抵达北京,那里的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随即,一场与死神争夺英雄的战斗又打响了……

而今,王锋烧伤的皮肤变成了黑痂,黑得像炭一样。经过第一次植皮后的胳膊,已经斑斑点点地长出了粉红色的皮芽。但全军烧伤所所长柴家科教授说:“此前经过55天的救治,王锋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稳定中还存在危重。”

王锋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

“要不是王锋,我们可能就被烟熏死了!”住院当天,房东一家筹来2万元钱救急。

“要不是王老师,躺在医院的可能就是我。”被救的老师姚雪和孩子们提到王锋泣不成声。

感动与爱心像是一股股涓流汇聚起来。

“我叫李宾,你要是放心,两个孩子就放我那,和我的孩子一起吃,一起住。”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赶到医院,找到潘品,主动承担起照顾王锋一双子女的任务。

手机尾号为6136的一位上海女士看到王锋火海救人的报道后,与8位同事共同捐款7900元。

……

出事后,潘品的手机响个不停。到目前,王锋已经收到240多万元捐款。这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如果把王锋彻底治愈,所需费用将高达上千万元。

“每一笔都花得很沉重。”潘品说。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说,想要顺利度过生命危险期,恢复健康,王锋还有很长一段要路要走,后续保障依旧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的持续关注。

8月4日,潘品34岁的生日,但她一点过生日的心情也没有,以往每年都给她过生日的丈夫马上要接受第5次植皮手术。

篇6: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

川教体办字〔2009〕42号

关于组织开展学习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

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

各区属学校(单位)、乡镇(开发区)中心校: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等15名同学冒着生命危险,跳入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救起了两名不慎落水滑入江中的少年。其中,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日前,教育部决定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全市广大师生自觉以英雄群体为榜样,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全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师德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教体系统组织开展学习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广泛组织学习活动。各单位要借助校报校刊、校园电视广播、教育网站、宣传橱窗、墙报壁报等传媒手段,通过举办征文、演讲、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入了解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1

正确把握英雄群体崇高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入学习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前赴后继、相互救助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们胸怀理想、勇于担当的可贵品格,在全区教体系统掀起学习英雄、争当先进的热潮,营造学英雄、见行动、担使命的良好氛围。

2.注重结合教体实际。各单位要把学习英雄群体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活动与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委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化师德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要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把责任和奉献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的行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把学习英雄、热爱英雄、颂扬英雄的热情转化为推进全市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全区教育体育继续走在前列作出新贡献。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和覆盖领域,使全体师生能够从中受到教育、触动思想、提升境界。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师生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丰富、创新思想教育的活动载体和方式,充分发挥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各单位要认真抓好学习活动的宣传工作,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加大投稿力度,不断扩大活动的影响。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主题词:学习先进事迹通知

篇7: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

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大家在缅怀英雄的同时,纷纷学习英雄事迹,表示要让英雄精神在帕米尔高原世代传承下去。护边员阿力木江·阿力甫:“拉齐尼哥哥是个非常热心的人,他是我的榜样。他曾经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边境线。我会努力完成拉齐尼哥哥没有完成的夙愿,像他一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护边员。”

3月3日早上十点,在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六小学六年级三班,老师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拉齐尼·巴依卡的英雄事迹。拉齐尼·巴依卡舍己为人,忠诚坚守的精神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学生王恺丰:“我非常感动,我也要好好学习他的精神,为社会做贡献。”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环路北社区党委书记盛筱榆:“通过学习拉齐尼·巴伊卡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们倍受触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坚守一线,履职尽责,真抓实干,让榜样精神化为工作动力,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3月2日,昌吉市公安局组织党员干部集中收看拉齐尼·巴依卡同志英雄事迹的视频资料。广大公安干警表示,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和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昌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黄新:“作为一名刑侦民警,我要学习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把岗位当阵地守、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做到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忠诚的人民卫士。”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税务局征收管理科副科长周伟强:“我将向先进学习、向先进看齐,学习拉齐尼·巴依卡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的精神,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在新时代做奉献、立新功!”

篇8:智勇双全的抗日英雄石嘉植

一、神头岭战斗初露锋芒

1938年2月, 日军兵分九路围攻晋南抗日根据地, 129师奉命由正太路南线前往晋东南参加反围攻。2月下旬的一天, 日军第108师团的一个辎重大队从山西潞城向北开进, 夜宿神头岭[3]462。为了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 团首长命时任情报干事的石嘉植到敌人驻地进行“剖腹侦查”。石嘉植化装成商人模样, 巧妙地进入村里, 很快摸清了日军司令机关所在的院落、兵力的分布、部队装备等方面情况。回来后, 他立即向首长作了汇报, 并提出由他带领一个加强班, 趁深夜摸进敌人驻地, 出其不意消灭驻扎在村西头的一个小队的鬼子, 以打击敌人的锐气。起初, 团首长不同意, 因为这样做太危险。石嘉植就向团首长分析了敌人刚到达疲劳的特点及依仗人多势众、武器好易轻敌的心理, 并详细谈了自己的杀敌计划。团首长听了他的分析和计划, 经过再三考虑, 给了他一个12个人加强班, 让他带领着前去杀敌。为确保万一, 团首长派了一个加强连埋伏在村北准备随时接应他们。

午夜时分, 石嘉植带领战士摸到敌驻军村口, 见一个日军哨兵正抱着枪来回游动。他让战士就地隐蔽, 自己悄悄移动到—个碾盘后边。当敌哨兵走过时, 他一跃而起, 一刀将敌哨从后胸洞穿前胸, 这个哨兵还未来得及喊一声就扑倒在地。石嘉植然后带领大家迅速冲进村西头日军一个小队的宿舍, 用枪托、刺刀对熟睡的日军一顿狠刺猛砸, 当即消灭十几名敌人。一个军官重伤未死, 摸到手枪开了一枪, 被石嘉植跳上炕头又补了几刀。

枪声惊动了敌人, 敌营里顿时一片人喊马叫。石嘉植估计敌人一定会包围他们, 就机智地命令战士们全部换上日军服装, 背起缴获的枪支弹药撤离。果然不出所料, 加强班刚到街上, 石嘉植透过灯光看到东西各有一队日军正向村中跑去, 断定敌人是在集合。这时, 他心中忽生一计, 命令战士卧倒, 分别朝东西两边的敌人猛烈开火。这一打, 两边敌人都以为对方是八路军, 于是就互相打起来, 机枪、步枪响成一片, 双方伤亡很大。当敌人弄清情况时, 石嘉植已经带领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枪支弹药胜利而归。此次战斗, 加强班无一人伤亡。为表彰石嘉植, 1938年5月上级在义井镇召开了庆功大会, 军区授予石嘉植“威震敌胆的英雄”称号[5]458。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还特意让石嘉植等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 拿着缴获的枪支拍了照片。新中国成立后, 这张照片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并收入画册。

二、德石敌工队大显身手

1937年冬至1938年5月, 129师派兵四下冀南, 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 于1939年组建了冀南军区。1940年, 日军修筑了一条从德州到石家庄的运输线———德石铁路。沿路两旁, 敌人修筑了大批据点和碉堡, 仅德州至龙华一段, 在33公里的距离内, 就修筑大小据点17个, 碉堡17座, 铁路两侧还挖了封锁沟, 凭借这条铁路和据点, 对冀南根据地实行分割、“扫荡”[5]459。为了冲破敌军封锁, 打通和冀中的通道, 分化瓦解日伪军和获取情报, 1940年冬天, 冀南军区决定成立一支从德州到石家庄铁路沿线为活动重点的地下武装“德石敌工队”, 任命石嘉植为队长。

1. 组建敌工队。

石嘉植目睹敌人的残暴罪行, 义愤填膺, 他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投入了组织敌工队的工作。他化名“马玉宗”, 在地下党组织的协助下, 首先发展景县龙华火车站工人张芝涛为队员, 以张的“内弟”的名分在张家落脚, 并很快学会了本地话, 拿到了“良民证”。据张芝涛回忆:“他白天下地干活, 在干活中熟悉当地方言和风俗习惯, 晚上就让我那12岁的女儿教他本地话。仅仅两个月, 便由一个白净文雅的书生变为一个油黑粗壮的大小伙子了, 说一口蛮够味的当地土语。”[6]19在对景县的生活适应后, 石嘉植接着以做“收购棉纱”生意为掩护, 走村串街, 吸收了于青莪、申月川、丁庆文、岳立章等十几名铁路工人和爱国青年, 把队伍拉了起来。石嘉植带领敌工队员, 打鬼子、除汉奸、取情报、烧军火, 扰得日伪军坐卧不安, 焦头烂额。

2. 转移县大队。

1941年春的一天深夜, 敌工队队员岳立章送来一份敌人的列车调度情报。情报称:明早3点有一列由衡水开来的加车, 过龙华站到青兰停车20分钟, 再返回龙华待命。石门通天津的客车在清凉店停车让加车通过。石嘉植看完情报不由地眉头紧锁。因这几天, 景南县大队正住在青兰南四华里的陈加官村, 他断定敌人的列车到青兰很可能要对县大队进行袭击。于是石嘉植急忙和张芝涛摸黑跑了20多里, 通知驻青兰附近陈家官村的县大队火速转移。县大队前脚刚走, 300多名日军后脚扑来。正是由于石嘉植率领的德石敌工队准确获取情报、火速通知转移, 县大队才转危为安。关于此事, 张芝涛在回忆录中写道:“县大队接到情报立即转移到南刘庄。果然第二天拂晓, 300多名鬼子的快速部队把陈家官包围起来, 但是扑了个空。”[6]19

3. 智取敌情报。

为了在德州站住脚, 石嘉植通过关系, 与一个在德州发售伪满州国报纸的青年赵柏川交上了朋友。他和张芝涛、赵柏川一起, 在德州建立了“满州国大北报百川分销社”, 石嘉植任外务主任兼大北报驻德州记者, 赵柏川任社长, 张芝涛任记者[5]460。他们利用“请示”、“审批稿件”的名义, 频繁进出日军驻德州的山口旅团司令部。从此, 石嘉植和队员们在敌人的心脏里同敌人周旋。1942年4月29日, 是日本天皇裕仁的生日, 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为表示效忠天皇, 妄图对解放区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铁壁合围”。为反击“铁壁合围”计划, 冀南军区敌工部指示敌工队“把情报做到敌人前边去”。凭着一身虎胆, 石嘉植决定窃取山口司令的文件。窃取文件, 首先要能进入山口司令办公室。石嘉植到山口司令处“听训示”时, 注意到山口办公室的墙角下有一块一尺见方的水泥盖板, 下边伸出—根暖气管子, 判断地下有条暗沟通到外边, 他决定通过这条暗沟秘密进入山口办公室。道路有了, 还要搞到办公室文件柜的钥匙。石嘉植通过司令部特高班的马清新, 拿到一块按有文件柜钥匙印子的红胶泥, 然后找小炉匠做了三把厚薄不同的钥匙。

这天夜里, 石嘉植带着和龙、梁臣、张芝涛等五个敌工队员, 翻墙进入敌司令部, 在烧锅炉的吕八哥的接应下, 钻进暗沟, 在狭小潮湿的沟道里爬了几十丈, 来到山口办公室下边, 用力托开盖板, 钻出洞口。石嘉植用配好的钥匙打开了文件柜的锁, 挑出如调兵命令、据点兵员火力配置统计以及一份预定庆祝日本天皇寿辰时向抗日根据地“扫荡”的计划等重要情报。然后, 石嘉植他们又悄悄地返回。当夜, 石嘉植把这几份极为重要的情报用一块旧木板钉到一辆马车下边, 让张芝涛的妻子装作清明上坟的模佯, 送到了城外的八路军情报站。

三、龙华镇被捕英勇不屈

1943年初, 由于德州地下情报组织遭破坏, 加之叛徒出卖。石嘉植不幸被捕, 关押在龙华日本宪兵队监狱。敌人知道他是敌工队长, 因此不惜一切代价, 千方百计地想从石嘉植身上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面对着敌人的威逼利诱, 石嘉植表现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1. 威武不屈。

龙华日本宪兵队队长西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为了让石嘉植开口, 他对石嘉植用尽了各种酷刑。灌辣椒水、用钉铁钉的木板打、用刺刀刺、用烧红的铁筷子烫……石嘉植一次次昏死过去, 又一次次被凉水泼醒。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 石嘉植大义凛然, 英勇不屈, 敌人不但一无所获, 反而遭到了他的痛骂和反抗。一次, 在敌人的审讯室里, 西泽让石嘉植说出德州地下共产党的情报组织, 石嘉植冷笑道:“要我说好办, 先给我去掉手铐, 请我坐下!”西泽一听, 连忙照办。当汉奸们给他打开手铐后, 石嘉植“亲近”地向西泽身边靠了靠, 趁西泽不备, 抓起身边的凳子狠狠地向这个特务头子头上砸去, 顿时, 西泽头破血流, 抱头狂吼怪叫。

2. 富贵不淫。

敌人见硬的不行, 又来软的。中队长福田见石嘉植遍体鳞伤, 假惺惺地请来日本军医为他包扎, 并把他抬进一间精心布置过的房间里:靠窗有一张十分讲究的滕床, 床上铺着三层日本毛毯, 上面放着两床大红绸花被, 一对绿底红花的缎子枕头。靠门放着一张八仙桌, 桌上放着擦得发亮的细瓷茶壶、茶碗, 还有花瓶、穿衣镜。北边放着沙发, 上面铺着黄色毛毯, 披着绿缎子, 当中摆着檀木茶几[6]。石嘉植觉得自己又在面临新的考验, 他暗暗下定决心, 不管敌人耍什么花招, 都要战胜它!福田半夜里向他住处送进一个花枝招展的姑娘, 他揭起一块地砖把姑娘赶跑;福田封他为伪军大队长, 他把任命书撕得粉碎;福田为他大摆酒宴, 宴席成了他与敌斗争的有力场所。一次酒席宴上, 日军队长福田举杯说:“石队长, 请为中日亲善而干杯!”石嘉植举起酒杯道:“为中日两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干杯!”接着石嘉植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跑到我们中国来杀人放火, 荼毒百姓, 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你们宣扬的‘中日亲善’。”福田气得怒吼起来:“你的八格牙鲁, 子弹的给!”石嘉植把头高昂, 平静地说:“有胆量, 你就开枪, 老子保证眉头也不皱一下!”

在石嘉植面前, 敌人一次次失败, 便恼羞成怒, 决定杀害石嘉植。1943年5月3日, 敌人把石嘉植绑到龙华镇南街的一根木桩上, 后边押着难友们。福田说:“只要石嘉植投降皇军, 你们都可以释放。”众难友一个个怒目而视, 福田拔刀砍倒了一个难友。当福田举刀正要砍杀另一个难友时, 石嘉植飞起一脚踢掉他手中的军刀, 并向老百姓喊道:“同胞们, 日本鬼子欠下的血债要记住,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摘要:自1937年8月参加抗战到1943年5月英勇就义, 石嘉植用勇敢和智慧,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与日寇英勇斗争的神话。1938年2月, 石嘉植带领一个加强班到日军驻地“剖腹侦查”, 被授予“威震敌胆的英雄”称号。

关键词:石嘉植,德石敌工队,抗日战争,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

[1]史新民, 渭南抗战实录[M].渭南:渭南采佳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2006.

[2]河北省冀南革命史编审委员会编, 冀南革命前辈风范录[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 抗日英烈谱[M].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

[4]于振华.中华民族英雄[M].北京:京华出版社, 1994.

[5]刘连源主编, 冀南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一卷) [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篇9:35年前救人英雄遭遇尴尬

八名战士被困水中

1975年10月6日上午,原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公社东坡大队的群众正在黄河滩区收花生。突然,天降大雨,河水猛涨,黄河滩区一片汪洋,晒在黄河滩上的花生被洪水冲走。在附近驻训的解放军连长范孝玉带着几十名战士立即赶到黄河岸边,副排长许会清,班长陆瑞田带着马国华、周继平、赵西兰等6名战士把两只空铁皮油桶和一块床板绑在一起,做成木筏划到黄河中去抢运花生。

当时风雨交加,河水冰凉,陆瑞田和战友们忙到中午已累得精疲力尽。突然,捆油桶的绳子断了,他们只好趴着在激流中拼命挣扎。下午1点钟左右,四肢无力的陆瑞田几次沉入水底,慢慢失去了知觉。下午6点钟左右,陆瑞田苏醒了,他发现自己躺在连卫生队的暖气房里,旁边还躺着一位青年。战友告诉他,他就是被这位青年救起的。

原来,这天上午,东坡大队民兵排长刘元生坐木筏也在黄河上打捞花生。中午时分,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吃饭的刘元生。突然听到上游传来呼救声,他急忙呼喊叔父刘根才一同去救人。由于风大浪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奋力划行才赶到出事地点。

刘元生看到,陆瑞田已经人事不省,被放在漂在水上的一块木板上,副排长许会清也快不行了,其他几名战士也已四肢无力。

战士获救后昏迷不醒

此时,已经昏迷的许会洁和陆瑞田被洪水越冲越远。刘元生急忙脱掉衣服一头扎进水里,快速向陆瑞田游去,在叔父的帮助下把他抬上木筏。接着刘元生又把许会清救到木筏上,最后将其余6名战士也拉上了木筏。但这里离河岸有几百米远,他们10个人如果都挤在小小的木筏上,遇到风浪势必会被打翻;另外,已经昏迷多时的陆瑞田急需救治,怎么办?

情况万分紧急,来不及多想的刘元生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他让两名会水的战士下到水里,用手推木筏,自己则一只手托着陆瑞田,让他头仰着,一只手在水中划,用力往岸边游去。

离岸边还有几十米远时,长时间在冰凉的水中浸泡,加之又饿,刘元生的体力也已耗尽,腿开始抽筋,他先后沉入水中三次,幸亏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他们用绳子把昏迷不醒的刘元生和陆瑞田绑在一起拖到岸上。此时已是下午6点左右。

这天下午,刘元生的妻子郭金鹏迟迟没见丈夫回家吃饭,就拖着怀孕的身体到山坡上去找。当时,她看到黄河里有几个人影,她不知道丈夫正在那里救人。

一位邻居告诉她:“刘元生在黄河救人,快不行了。”这时,一辆军用吉普车从她身旁疾驶而去。郭金鹏看到车上趟菪一个人盖着被子,露出一双脚。郭金鹏问一位战士,刘元生是不是不行了。这位战士说:“他是暂时昏迷,你不用担心。”

终于见到恩人

刘元生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军医告诉他,他的双腿因长时间在冰凉的水中浸泡,起满了拳头大的青包,休养一段时间就能消肿。刘元生担心怀孕待产的妻子,在部队卫生队住了两天他就回家了。两天后,妻子生下了儿子。

部队领导和当时的公社武装部领导专程到刘元生家看望了他,并赠送给他一面镜匾。镜匾上写着:“英雄勇救解放军,跟党永远向前进。”后来在搬家中,镜匾被毁坏了。大队还召开群众大会,对他的救人行为进行表彰。几天后,被刘元生救起的许会清、陆瑞田,也登门向刘元生表达谢意。

1975年冬天,陆瑞田所在部队到外地冬训。第二年3月,他从部队复员回到江苏如皋县(现为如皋市)农村老家。陆瑞田一直不忘刘元生的救命之恩,他多次给刘元生写信,但是,因为名字和村庄记错,信被退回。

2004年10月,陆瑞田终于和恩人联系上了,接通电话后,陆瑞田话语哽咽,他邀请刘永生到他打工的上海见面。

2005年3月,刘元生来到上海,在火车站出口处,陆瑞田抱着刘元生激动地痛哭。在上海的几天时间里,陆瑞田请假陪他看丁东方明珠电视塔,并合影留念。

让陆瑞田感到心酸的是,刘元生为救自己和战友们竟落下一身病,可是自己经济条件不好,他也无能为力。

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未果

刘元生救人后双腿起的疙瘩一到阴雨天和冷天就疼痛。以前,因为年轻身体好,还能忍受。从1995年开始,刘元生的双腿疼得越来越厉害,后来连农活也不能干了,经医生诊断,他患的是脉管炎。这些年,他曾到郑州、西安等地求医。前几年,刘元生到郑州一家医院治病,每星期往两条腿上打针就需1200元。因为没钱,治疗了半个月他就回家了。经过治疗,右腿病情有所好转,但左腿越来越严重。医生告诉他,他的左下肢部分中小动脉已经坏死,要尽快手术。而刘元生家境一般,无力承担手术费用。

今年7月26日,记者在刘元生家看到他的左下肢肿大,脚踝以上部位已经变黑。刘元生说,这是动脉坏死,现在只能踮着脚走路,走一会儿要歇一下,病发作时钻心疼。

曾有群众告诉他,你是因为救解放军患的病,你应该找有关部门反映,看能不能得到救助。

刘元生告诉记者,他先到当时的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民政所反映,他提供了当吋在现场的几位干部目睹他救人的书面证明材料。民政所的工作人员说,民政所没有这笔款项,让他到区民政局。民政局告诉他,他做的是好人好事,不属于民政部门的优抚对象。

刘元生又先后向相关部门反映,最后,材料都转到了湖滨区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如果能找到当时的驻军,民政部门可以协调部队医院为他治病。可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上哪里去找呢?

见义勇为难认定

在上海和陆瑞田见面后,刘元生的心头又燃起一线希望。可陆瑞田告诉他,他所在的部队番号数次更改,在多次裁军中,这支部队可能被裁掉了。最后,陆瑞田写了一份刘元生勇救自己和战友的详细经过。在材料最后他写羞”一个永远感恩的人”。

去年7月27日,记者和远在上海的陆瑞田取得了联系。一提起刘元生救人的事情,陆瑞田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刘元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可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对刘元生的病情也无能为力。现在,他正在联系寻找当年的其他7位战友,让他们为刘元生提供证明。

在东坡村,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刘元生救人的事。该村一位姓党的退伍军人说,刘元生当初为救解放军落到这步田地,实在让人心寒。一位村干部也有同感,他说,他们能做的就是以村委会的名义出具证明。

刘元生的现状引起了三门峡市湖滨区政府的重视,7月26日,三门峡市湖滨区副区长王东春主持召开了办公会。会上,区民政局认为,刘元生不属于优抚对象,民政部门无能为力。区政法委有关人员认为,刘元生救人发生在35年前,现在部队找不到,一些关键人也已去世,认定他见义勇为难度较大。

采访中,会兴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聂宏宝说,他非常同情刘元生的遭遇,三年前民政所已为刘元生办了农村低保。几天前,他专程看望了刘元生,镇里没有让其治病的费用,他们班子成员就为刘元生捐了1000元。

聂宏宝告诉记者,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原来的部队,让部队承担刘元生的治疗费用。问题是,找不到部队怎么办?亟待手术的刘元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篇10:舍己救人抗日英雄先进事迹

和严寒一起袭来的,是拉齐尼·巴依卡牺牲的噩耗。拉齐尼·巴依卡是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护边员。这一天,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他,为救一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

一周前,他还兴高采烈地上街买了一套崭新的民族服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为两个月后去北京参加两会准备的。而这次在喀什大学参加汉语培训,也是为了在两会中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令人心痛的是,这套崭新的服装,却永远地失去了它的主人……

12月,我和同事赵瑞熙专赴海拔4300米的新疆军区红其拉甫边防连,采访报道连队官兵卫国戍边的事迹,也被连队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护边的壮举深深感动。

篇11:抗日英雄事迹资料

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邓世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参战,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世昌: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但“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世昌”号命名一艘远洋综合训练舰,以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将领

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将领,是以其所任之北洋舰队提督一职而为其军事生涯之最辉煌顶点的;而他在这一显赫职位上所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又将他送到生命的尽头。甲午战争,使丁汝昌交上了厄运,给这位英勇却不善战的海军统帅披上了一件充满悲剧色彩的厚重外衣。

在丰岛初战之后,丁汝昌数次率舰队出海未能击敌,他就开始受到朝廷一些高级文官的奏参。8月26日,朝廷将丁汝昌革职,经李鸿章多次上奏力保,丁汝昌方得“暂免处分”,但日后“倘遇敌船猝至,有畏缩退避情事,定按军法从事,决不宽姑。”

在山东半岛战役中,丁汝昌始终处在戴罪留任而以观后效的境地里,情绪悲观低落,内心矛盾重重,自然难以从容指挥战事。1895年1月24日,丁汝昌在打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致海军如败,万无退烟(台)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寒心,大局更难设想。”

丁汝昌:

在冰天雪地而又炮声隆隆的威海卫军港内刘公岛上,久经沙场的丁汝昌知道,处于日军严密海陆夹击之中的北洋舰队已形同瓮中之鳖而在劫难逃。丁汝昌更清楚的是,这支由大清王朝花费巨资历时二十年建成的舰队一旦被日军彻底歼灭,在北京城等待他自己的只能是一座断头台。因此,丁汝昌此时已下定战死在刘公岛的最后决心,他甚至还请来六名木匠为自己打制了一口棺材,并亲自躺进棺材里一试尺寸是否合适。1月27日,丁汝昌给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写了一封亲笔信,这封信真实地流露出丁汝昌当时悲观失望至极的心态:“······汝昌以负罪至重之身,提战余单疲之舰,责备丛集,计非浪战轻生不足以赎罪。自顾衰朽,岂惜此躯?······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言官逞论列曲直如一,身际艰危,又多莫测。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顾,尤罪。若自为图,使非要击,依旧蒙羞。利钝成败之机,彼时亦无暇过计也。”

丁汝昌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因丁汝昌“获咎甚重”而未对他议恤。直至光绪皇帝死后的1910年(宣统二年)4月2 5日,清政府方以丁汝昌当年在战争中“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其原有官职军衔。丁汝昌的遗体被运到安徽老家,安葬在无为县严桥乡梅山村的小水鹳山的土岗之上。一代无大作为的海军统帅,就这样长眠在安徽无为的山冈上。历史,就是如此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丁汝昌不管怎么说也算个英雄,因为最后被困刘公岛时,眼见败局已定,便自杀殉国了。《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九,记载到(27):“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集西员计议。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众心已变,不如沉船夷炮台,徒手降,计较得。‟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阎锡山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黄继光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抗日英烈之戴安澜将军

1904年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

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抗日英烈之佟麟阁将军

佟麟阁(1892—1937),河北高阳人,中国抗日英雄。出生于农民家庭。

1933年初,日军进逼热河,二十九军奉命调至长城一带迎敌,他参加了长城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长城抗战失败后,回驻张家口,兼任张家口警备司令。同年5月,日军进逼华北,冯玉祥响应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号召,在张家口建立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冯被推举为总司令,他任察哈尔省代主席兼第一军军长。与方振武等部配合作战,收复宝昌、多伦等地。8月,抗日同盟军失败,被迫撤销,改任张家口公安管理处处长,一度到北京香山隐居,消愁度日,等待时机报效祖国。1937年初,应冯治安、赵登禹等人邀请,出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军训团团长。在军训团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不断侵逼我国,是我们的仇敌。抗日保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个人一定和大家一道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为民族的生存而战斗,为国家的荣誉而献身。”

抗日英烈之赵登禹将军

1898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山东荷泽人。家境贫寒,塑造了他的嫉恶如仇的性格。1922年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和凤翔剿匪,屡立战功。1929年,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1930年,改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九旅旅长。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奉令率部作为先头部队,移军通县,继驻三河、蓟县,构筑工事备战。日军主力在飞机数十架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与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起指挥南苑驻军顽强抵抗。右臂中弹负伤,部属劝其退出战斗,执意不肯。未久,腿部等处亦受伤,仍督部力战。后奉命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不幸被日军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殉国后,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抗日英烈之谢晋元将军

上一篇:《<论语>选读》复习试题及答案下一篇: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