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自查报告

2024-05-12

不作为自查报告(共8篇)

篇1:不作为自查报告

“不作为、慢作为”自查报告

根据我院“不作为、慢作为”的学习要求,结合自身,通过查找,在思想和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

个人思想上总是认为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工作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感到满足而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认为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在工作成绩上有更大的突破,工作的热情不高,总是满足于完成既定的工作和任务。有些工作限于被动落实上级工作安排,没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行动。

(二)贪图安适,放松了吃苦耐劳作风的锻炼。

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的意识有所淡薄,滋长了享乐思想,就导致工作上有了惰性,受了点苦、受了点累就有情绪,结果就是艰苦工作干得少了,吃苦耐劳的作风下降了,工作不敢大胆负责,没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干工作不愿意较真。

(三)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有时会习惯性的按传统思想考虑,凭喜好、兴趣、特长来选择性的考虑工作方式方法,有时急躁冒进,只追求结果。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是要敢于担当,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迎难而上,坚持敬业奉献,勇于开拓进取,克服精神懈怠和封闭保守思想,不等不靠,积极主动。

二是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通过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做到工作标准要严,自我要求要高,查找问题要细,整改措施要实。

三是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自身修养。时时刻刻做到自查、自警、自省、自励,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加强创新意识并积极培养创新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次学习活动所查找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将严格按照我院相关要求,时刻警惕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篇2:不作为自查报告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和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增强服务功能,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意义十分重大。有签于此,我院把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把贯彻落实工作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工作,以及不作为慢作为专项整治,作为促进全院管理的一项大事来抓。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院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省歌舞剧院“不作为慢作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负责此项任务的开展、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具体部门和人负责行动沟通和情况汇总、通报等事务,一把手总负责,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解决好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存在的问题,责任到人,所有党员、干部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保证专项整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改进作风,自纠自查,提高效能

本次专项整治工作,我院以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逐项对照检查作风转变情况,优化环境、提高效能、推动发展为目标,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纠自查、落实重大责任”三大攻坚战为重点,坚持依靠群众、专项治理、评改结合、公开公正、不断创新的工作原则,对照教育实践活动中作风方面查摆出的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影响作风的突出问题,促进院各部门进一步转变作风和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改革、服务发展的工作水平,为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三、严明纪律,刚性约束,专项整治

我院全方位深入摸排权力行使、制度机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划分廉政风险等级,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管用和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将重点整治四大问题:一是严明党的各项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着力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软弱涣散、纪律松弛、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切实维护党的纪律的刚性约束。二是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的落实,巩固和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监督检查,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严肃纠正和坚决查处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各类问题。三是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和配套制度,按照厅领导小组相关实施办法抓好具体落实。特别是严格“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加强对财务、办公用房和车辆的管理,努力建设节约型、廉洁型院团。四是按照教育实践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不作为慢作为,公款送礼、公款吃喝、奢侈浪费,超标配备公车、公车私用,多占办公用房,“三公”经费开支过大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设立xxxxxxxxxx举报投诉电话,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及时发现违纪违法问题。

四、职权梳理,强化监督,统筹推进

我院对内部管理职权和业务行政职权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理顺院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决策行为,按照职权程序合法的要求,对行政职权全面梳理,明确行使权力的主体、依据、运行程序和监督措施,努力消除职责交叉、权力边界模糊的用权行为。配合上级部门全方位深入摸排权力行使、制度机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划分廉政风险等级,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管用和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形成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效能建设工作机制,切实把该项活动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坚决整改以下六项主要问题:

1、认真查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抓住问题实质,研究解决办法;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公开办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行为,靠制度管人管事;

3、坚持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坚持班子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配合,分工协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人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4、大力营造氛围。主动宣传开展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以及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同时,抓好反面典型的曝光,形成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舆论氛围;

5、强化社会监督。在加强自纠自查的同时,充分发挥效能监督员(民评代表)、退休干部的监督作用。通过组织集中检查、明察暗访、日常督查、民主评议和群众举报等形式,实现监督检查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篇3:不作为自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对策研究

1 2013年度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在省、市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 在学校专业系部及相关职能处室的密切配合下, 通力合作, 在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13年度, 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个班次, 累计年培训5409人次。

2013年度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 岗位培训类:村卫生室人员合理用药培训、江苏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带教师资培训、社区B超、X线、心电图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等, 共计5个班次, 培训622人。 (2) 继续教育类:心电图基础知识培训, 共计1个班次, 培训114人。 (3) 职业技能培训类:初中级养老护理员培训、中级医药商品购销员、中级中药调剂员培训、中高级眼镜验光员培训、中高级眼镜定配工培训、中级保健按摩师培训、眼镜验光技师暨眼镜定配技师培训班、眼镜验光高级技师培训班等, 共计17班次, 培训1180人。 (4) 社区教育类:常州社区大学“一校 (院) 一品”社区教育项目建设, 20讲, 受众600人次;社区课程, 授课69次, 受众2000人次。

2 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拓展培训领域, 深化教学改革, 密切与企业关系, 加强内部管理, 实现了学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 学校社会培训工作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1) 思想不够解放, 创新意识不强。 (2) 教学资源服务社会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3) 培训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 培训需求调研, 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培训实施、效果测评、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都存在改进的空间。

3 培训保质增量的对策研究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 继续教育处、教务处、护理系、医管系、后勤管理处等职能处室和专业系部负责人为成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工作开展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加强硬件建设, 全面系统地提升培训场所整体功能, 更好地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

(1) 加大教学装备的投入, 提升培训场所整体功能。为培训工作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演示设施、实践技能培训设备等基础设施。 (2) 加大现代化办公室设备的投入, 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加速现代化办公室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教学计划的管理、学员档案的管理等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 实现办公系统现代化、网络化, 避免教学管理工作随意性, 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3.3 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增强培训针对性

充分发动专系部、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培训工作专题调研, 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对培训的需求, 研究开发培训课程, 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培训方案。

3.4 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3.4.1 精选优秀教师, 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精心选择高学历、高职称, 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 组成专业教学团队, 确保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3.4.2 强化教师专业培训, 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1)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修,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2) 加强教师现场实践调研工作, 虚心学习、刻苦钻研, 真正的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水平。 (3) 加强教学研讨活动, 面向培训学员的不同层次水平, 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件制作、教学方式及手段等进行研讨、总结, 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5 严格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

3.5.1 积极建立社会培训工作制度和人员职责

积极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培训内部的规章制度, 抓好制度的落实,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社会培训实现依法培训和规范培训。

3.5.2 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呈现出常态化

经常召开学校负责人、职能处室和专业系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培训工作联席会议, 对如何开展学校培训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 并对开展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沟通和交流, 多方共同协商, 征求意见、建议和想法, 确保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3.5.3 抓好常规管理

针对生源差异大, 办学形式多, 学校不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各专业、科目均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统编教材, 任课老师严格按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每班配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做班主任, 职能处室执行教学巡视制, 认真做好记录。

3.5.4 建立教学督导队伍

聘请熟悉教学规律、热心教学管理的老师参与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随机听课、抽查备课笔记。定时召开学员座谈会, 了解教学情况。对教学效果的优劣进行量化测评, 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3.6 依法按章办学, 杜绝违规现象

(1) 健全学校社会培训工作规章制度, 做到招生宣传、财务票据、教学资料、学员资料等档案齐全, 并配有专人保管。 (2) 办学项目均按省、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有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文件执行。 (3) 培训收费均执行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 并使用正式发票, 无乱收费现象。经费积累用于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

3.7 形成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1) 将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分为纵向班和横向班两大类型, 凡由学校或继续教育处组织联系的为纵向班;凡由部门自行联系组织的为横向班。 (2) 制订学校社会培训工作奖励制度, 提高纵向班课时金发放标准。横向班经费除上交学校部分外, 其余部分由系部掌握使用, 其构成为系部管理费和教师课时金两部分, 教师课时金按学校继续教育处教师聘任制度的有关规定发放, 系部管理费可用于系部培训开拓、教师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 (3) 将教师参与的社会培训、社区教育等教学工作, 其工作量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教学工作量考核中,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的对外培训业务因培训目标分散, 培训对象的素质参差不齐, 加之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涉及面广, 从而造成了教学和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另外业务上协作单位多, 各方面的工作衔接和矛盾处理比较复杂。基于以上原因, 学校对外培训工作要做到扎实、规范,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另外培训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新矛盾, 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对外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并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工作方法, 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最大限度的提高培训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怀宝.论高职院校参与社会职业培训的可行性[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5) .

[2]刘宝莲.试谈职业技术学院与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J].内江科技, 2007 (01) .

篇4:不作为自查报告

【关键词】 IPCC 中国 气候变化 评估报告 全球治理

【作者简介】 肖兰兰,青岛农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 D815/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6)02-0059-19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60200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主要任务是召集世界上最优秀的气候、环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的可能对策进行整合和评估。IPCC并不是一个科学研究机构,而是一个由科学家参与的政治机构,其目标不是探索地球变暖的科学知识,而是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综合并作出政治评估。 从其成立至今,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及2014年先后公布了五次评估报告,五次评估报告都直接推动了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并对国际公约的签署和通过,以及国际气候治理机制的建立、完善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了IPCC的历次评估活动,参与的人员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对IPCC评估报告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持续增大。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科研阵地,IPCC仍将是各国气候科研较量的重要场所,为此,中国必须“内外兼修”,积极应对,提升在气候科学层面的主动权。

一、IPCC的成立、结构及作用

IPCC是国际社会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科学最为重要的国际机构。气候问题之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界特别是IPCC不断发布有关气候变化与人类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事实。

(一)IPCC的成立

随着气候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政府意识到构建一个新的国际气候评估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联合国大会批准,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联合创建IPCC,旨在定期为决策者提供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知识、气候变化影响与未来风险、适应与减缓方案的评估报告。它不进行任何科学研究,也不监测气候相关的数据或参数,只是对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评估和再加工,从而告知各国决策者气候变化是否存在风险、存在哪些风险、存在多大风险,确认科学界在哪些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在哪些方面依然存在分歧,未来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IPCC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对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开放,目前有195个成员国,成员国政府参与评估的整个过程。IPCC的相关工作流程、机构成员以及主席都由成员国代表大会磋商决定。科学性与政府间的双重性质,决定了IPCC以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为决策者提供严格和相对平衡的信息。各国政府通过接受其评估报告而承认其科学内容的权威性,因此尽管IPCC的工作与政策相关,但却不是政策说明;相反,IPCC追求政策上的中立。

(二)IPCC的结构框架

IPCC成员国涵盖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员国,各成员国政府代表参与的IPCC全会是其最高决策机构。IPCC全会按照世界气象组织划定的区域选举由30人组成的IPCC执行局,负责其决议的执行和日常事务管理。IPCC在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内设秘书处,有书记、副书记各一名,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派官员担任。IPCC执行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和帮助IPCC项目工作及时有效的实施,加强不同工作小组间的协调与合作,应对需要IPCC及时作出处理的相关紧急事件。

IPCC专设三个“科学”评估工作组和一个任务小组。三个“科学”评估工作组分别涉及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社会和经济分析等方面。任务小组是指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任务组(Task Force on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完善一种方法论,以便核算和记录一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减缓情况。每个工作组设两位共同主席,一位来自发达国家,另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均由IPCC全会选举产生。包括任务小组在内的各个工作组都得到相关技术单位(Technical Support Units)的技术支持(图1)。

IPCC评估报告写作组的专家基于自愿而非有偿参与IPCC评估的相关工作,需由各国政府推荐并得到IPCC执行局同意。评估报告包括若干章,每章有两位专家担任本章写作小组的召集人,原则上要求一位来自发达国家,另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同时每章需要有五名以上主要作者,要求至少有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贡献作者由每章的主要作者根据本章所需要解决的具体技术性问题予以招募;每章还要求有2—4名评审编辑,负责各章作者对专家和政府评审意见采纳情况的督查。

nlc202309030355

IPCC各工作组的评估报告从初稿到定稿,至少要经过三个环节,首先是专家评估,其次是政府/专家评审,最后是形成英文的《政府决策者摘要》(Policymaker Summary)。 从第三次评估报告开始,新增加了一份《技术概要》(Technical Summary),内容比《政府决策者摘要》更为充实具体。

(三)IPCC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问题演变为一个政策议题的过程中,科学信息和研究机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评估可以被理解为社会过程,这种过程有助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政策形式的知识,进而对实际决策过程产生某种形式的影响。 IPCC通过其复杂程序出台的评估报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增进了人类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鉴于全球气温在进入21世纪后的反常表现以及由此导致的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加上科学界尤其是IPCC在评估预测气候变化问题上作出的卓越贡献,国际社会对地球正在变暖这一论断已无太多怀疑,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IPCC通过定期的科学评估为全世界提供了最为全面、权威的气候变化科学信息,其历次报告都以更肯定的语气证实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真实性”,报告结论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制定气候政策的重要依据。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FAR)公布,直接推动了1992年联合国里约气候会议的召开,会议签署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的起源。1995年,IPCC发布第二次评估报告(SAR),以更肯定的语气证实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直接推动了《公约》议定书——《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通过。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TAR)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相关技术性问题的具体落实,促使其满足“双55” 生效标准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成为“巴厘路线图”谈判进程的重要科学依据,其中很多结论直接被相关谈判决议案文引用。 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对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其对全球温控目标的设定(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以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再次证明了IPCC评估报告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科研基础地位。

二、中国专家在IPCC评估报告中的参与情况

从1990年开始,IPCC先后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中国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梳理和分析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情况, 本文将分组分析中国参与IPCC报告的动态发展,以期发现中国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变化及特点。

就中国专家参与IPCC第一工作组的编纂状况来看(表1),作者召集人在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首次实现零的突破,人数为1人;主要作者的增长幅度最大,由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1人增加到2014年第五次评估报告的15人;贡献作者参与人数有所起伏,由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8人下降到第二次评估报告和第三次评估报的5人和4人,到第四次评估报告又有所增加,达到11人,之后又恢复到8人;评审编辑则由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1人上升到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3人。

就中国专家参与IPCC第二工作组的编纂情况看(表2),作者召集人在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实现零的突破,由1人增加到第五次评估报告的3人;主要作者则在1995年第二次评估报告中实现零的突破,此后有所起伏,2014年达到8人;贡献作者在1995年第二次评估报告中参与人数最多,达到9人,此后有所下降,2014年降为6人;评审编辑在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的参与人数为3人,2014年下降为1人。

就中国专家参与IPCC第三工作组的编纂请况看(表3),1990年IPCC评估报告主要章节只列举了作者召集人的参与人数,共有23位,中国专家1人。1995年IPCC评估报告中,中国两名专家参与其中,作者召集人和评审专家各1人。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中国主要作者实现了零的突破,5人参与其中,贡献作者1人。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中国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贡献作者以及评审编辑的人数分别为1人、11人、3人和1人,到2014年第五次评估报告,人数稍有变动,分别为3人、14人、3人和1人。与前两个工作组存在少许差异,IPCC第三工作组中,中国专家从1990年开始就担任作者召集人的职务。

通过对IPCC三个工作组先后五次评估报告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始终派专家积极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工作,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中国专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绝对数量呈上升趋势(图2)。作者召集人由1990年的1人上升到2014年的6人,增长6倍;主要作者由1人上升到37人,增长37倍,是所有指标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贡献作者由13人上升到17人,增长1.31倍;参与总量则由15人增加到60人,增长4倍。

nlc202309030355

第二,中国专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相对数量变动不太明显,但对评估报告的影响力度却有所提升(图3)。中国参与IPCC报告评估专家人数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呈绝对上升趋势,但由于全球参与IPCC评估报告人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所以从相对数量层面来看,中国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专家人数(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和贡献作者)的变化并不明显。1990年,中国专家参与人数占全球总量的2.98%,1995年和2001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007年又有所提升达到3.46%,2014年又下降到2.81%水平。如果从参与人员的结构看,变化却较为明显。就作者召集人来看,1990年中国的作者召集人占全球总量的2.5%,2014年该比重上升到4.69%;从主要作者来看,1990年,中国主要作者占全球总量的1.75%,2014年上升到6.65%;从贡献作者来看,中国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由1990年的3.21%下降到2014年的1.17%。一般说来,作者召集人和主要作者对章节内容的贡献和影响程度要超过贡献作者,所以,中国作者召集人和主要作者所占比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影响程度的提升。

第三,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力度处于明显劣势(图4)。一国参与IPCC评估报告人员的数量和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该国对IPCC评估报告内容影响力度的大小。由于IPCC第一工作组的评估报告是第二、第三工作组评估报告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一国对第一工作组评估报告的参与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第二、第三工作组评估报告的参与情况。因此,这里选取中美参与第一工作组近三次评估报告为例。在近三次评估报告中,中国专家人数(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贡献作者以及评审编辑)所占的比重与同期美国专家所占的比重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无论是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贡献作者还是评审编辑,美国的参与人员数量和结构要远远超过或优于中国,这无疑决定了中国在影响报告内容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的弱势状态。

第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IPCC报告评估中的参与优势并不明显(图5)。由于研究基础、科研条件、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纂方面普遍处于劣势状态。但仅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在IPCC评估报告中的参与优势也不明显,以中国、印度以及巴西为例。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撰中,中国除了主要作者这一指标(占参与总量的6.65%)稍具优势外,其他方面均不占有优势。如中国作者召集人占参与总量的4.69%,低于印度的6.25%;中国贡献作者占参与总量的1.17%,低于印度1.65%和巴西的1.31%,中国评审编辑占参与总量的5%,低于巴西的7%。

纵向看,中国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人数从绝对数量值来看是上升的,参与结构也不断在优化,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参与IPCC评估报告能力的增强。但从横向看,无论是专家数量还是参与结构,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即使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优势亦不明显。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IPCC评估报告参与人员数量与结构“此起彼伏”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各国在影响IPCC评估报告内容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又体现了各国在气候谈判科研主导权方面的较量。

三、中国对IPCC报告内容的影响和建构

一国对IPCC评估报告内容的影响和建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在气候研究和谈判问题上的话语权。因为在科学研究与法律安排之间,“碳政治”的作用就是按照既定的政治目的和意图对科学研究的结论加以选择、组合和评估,由此产生一整套发挥着政治功能的科学话语,或者以科学面目出现的政治报告。与其说IPCC的报告影响着国际公约中的法律安排,不如说为了实现国际公约的预定安排,IPCC必须发布与此相适应的科学评估报告。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内容的“作为”对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及建立相对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安排意义重大。在中国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专家人员数量增长相对不太明显的情况下,中国对IPCC报告内容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与中国政府对气候问题的高关注度、对参与全球气候问题治理的积极性以及中国举足轻重的“碳大国”地位紧密相关。

(一)推动IPCC报告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1988年IPCC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国际组织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倡议和推动下成立的,“成本—收益”原则成为IPCC评估报告编纂过程中遵循的首要原则,公平原则在前两次评估报告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此后的报告编纂过程中,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大对报告编纂的影响力度,促使报告内容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例如,在对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框架草案的建议稿中,中国政府强调,当前大纲较为低调地处理可持续发展,过分强调稳定浓度和减排选择,建议增加“可持续发展与减缓能力分析”,并将“减缓能力差异分析”、“公平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等问题单列,并考虑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地区内的内涵差异。 同时,中国政府还建议,在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时,要关注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影响的不同认知,建议在“区域影响评估”编写中应考虑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区域影响的结论。 根据IPCC最终公布的报告内容可知,中国的上述建议和主张基本都得到采纳。在IPCC评估报告编写过程中,公平和公正原则主要通过报告内容向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等议题倾斜体现出来。IPCC报告内容由偏重减排向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的转移,体现了报告编纂遵循的原则由偏重效率向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转移,是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认识和研究深入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和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IPCC报告编写过程中斗争的成果。公平和公正原则的引入使IPCC评估报告的内容更具合理性和现实性,因为它不仅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对全球福利的总体影响,还考虑到具体减缓政策对不同国家及国家内部影响的非均衡性。

nlc202309030355

(二)推动IPCC报告编纂和评估范围的不断拓展

IPCC前两次报告旨在通过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政策工具进行综合描述、分类和比较,为政策制定者实现《公约》目标做准备,政策分析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减排模拟主要以二氧化碳来进行,主导性的政策解决工具则是碳税。但这一关注范围明显过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力于推动IPCC评估报告覆盖更大范围。例如,中国对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结构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大量建议。对于第一工作组的编纂工作,中国政府建议要重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并对最新的科学进展进行评估,将气候系统的反馈和过程以及最近区域变化的研究成果分别编写成章等;对于第二工作组的工作,中国政府建议要重视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加大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的力度,关注不同区域脆弱性的差异,加强有关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估和研究等;对第三工作组的工作,中国政府认为应加深对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考虑发展中国家减缓能力的有限性等。

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适应问题逐步成为IPCC第二工作组的重要议题,报告内容不仅考虑到多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问题,而且提出更多的政策选择工具,评估报告的结构和内容也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和政策需要。例如,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国在地表大气观测、古气候模拟、云和气溶胶和模式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评估报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国的五个气候系统模式参与了其中的评估与模拟,其研究成果在评估报告中引用较多。可以认为,中国对评估报告内容和范围的拓展有着重要贡献。

(三)促进IPCC评估报告内容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中国本着平衡、科学和客观的原则,对气候评估报告涉及的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归因和应对从不预设结论,而是通过不断证伪的方式来促进科学的进步。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是确立“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目标,到本世纪末必须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以内。

为实现这一升温阈值,IPCC曾提出一项解决方案,即到2050年,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百万分率)以内,其中附件I国家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40%,到2050年要减排80%—95%。对非附件I国家到2020年要在“照常情景”(BAU)水平上大幅减排(可理解为大幅度减缓CO2排放的增长速率,但排放总量还可增加);到2050年,所有非附件I国家都要在BAU水平上大幅减排。

从表面上看,这一减排方案似乎比较合理,发达国家首先承担硬性减排,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硬性减排责任,发达国家充分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和现实需求。但仔细研究会发现,IPCC的这一减排方案并不公平,它严重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和未来排放空间。在450ppm目标前提下,温室气体浓度从2005年的380ppm提高到2050年的450ppm,如果以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来估算,可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255.11GtC(十亿吨碳)。以1990年为基准年,40个附件I国家达到中期和长期减排目标后,在2006—2050年间,其排放量将为80.04GtC—101.27GtC,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1.37%—39.70%。如果按2005年不变人口(不考虑2005年至今出生的人口)计算,附件I国家今后人均排放权是63.31tC—80.10tC(吨碳),为非附件I国家人均排放权(29.32tC—33.36tC)的1.9—2.7倍。如果按各国预测人口逐年计算,附件I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权为61.23tC—77.28tC,是非附件I国家的2.3—3.3倍。 如果国际气候谈判接受IPCC这一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将背负沉重的减排负担。以中国为例,如果接受发达国家25%的中期减排目标,中国到2019年即用完排放权;如果将目标提高到40%,也只能将排放权延续到2021年而已。 所以,对IPCC评估报告诸多看似“公正”的科学解决方案,中国一定要有基于自身科学研究基础的认知和判断,实现对IPCC科学评估报告内容的证实和证伪。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IPCC仍将是国际社会参与气候变化评估的最为重要的平台。中国在IPCC评估报告中的“烙印”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气候变化研究水平,也是中国(专家)在气候关键问题上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IPCC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谈判及政策走向的引导性决定了中国必须积极参与气候评估,掌握全球气候动向,并努力使其研究成果和观点在报告中得以体现。

四、中国参与IPCC后续评估的战略选择

IPCC的科学评估是在一个政治上约束性较强的国际制度构架下实施的,结果必然是“科学”与政治联姻,科学背后可能有政治背景,政治意愿可能通过科学体现出来。 IPCC不仅是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场所,而且是研究者和政府官员的会议谈判场所。 为此,中国必须努力做到积极参与、扩充文献、提升能力、掌控流程,从科学领域掌握国际气候问题的主动权。

(一)积极参与是前提

争取来自世界各地科学家相对平衡的参与是IPCC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原则,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一原则尽力促进中国专家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和影响。当前,中国参与IPCC科学评估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政府代表直接参与IPCC报告评估;二是政府通过指定本国的科学家参与IPCC的相关工作,允许他们以作者、评审专家以及其他功能形式参与其中。从第二种参与方式来看,参与IPCC报告评估的专家无疑具有双重功能:第一,他们不得不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二,他们作为科学过程的一部分,又要致力于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馈给决策者。 如何平衡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参与IPCC评估报告始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反过来,这一现实问题也是制约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参与现状来看,中国参与IPCC报告评估的专家主要集中于政府机构,缺乏企业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积极和广泛参与。

篇5:不作为乱作为自查报告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我局成立了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由副局长刘永兴同志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明确了这次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专项整治的各项整治重点的责任领导和责任科室,为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是广泛发动宣传。我局召开了全体职工会议,传达学习《关于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行动的实施》的文件精神,并进行了宣传动员。

二、整治重点自查自纠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策措施推进重点工作任务方面,我局能够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规定、衡水市委十二条规定和市委双八条精神要求,从自我做起,互相监督,确保要个要求没有顶风违纪现象。

(二)对于办事吃拿卡要现象我单位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禁接受宴请或者接受有偿服务。

(三)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情况,我局采取了了严格的措施以保证此种情况不会发生。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我局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开拓创新,讲究方法,积极进取,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在充分查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提出整改措施,承诺整改时限。三是从完成任务、办事效率、工作作风、遵规守纪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转变提升。

(四)党支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方面,我局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初领导干部签了《xx市干部廉政承诺书》,主管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中层干部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支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任责任落实。

(五)对于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我局制定责任到人的详细分管,在此基础上互相监督,互相提高,以确保责任到位,杜绝失职渎职行为。

(六)对于干部在岗不敬业问题,我局强化日常监督,把治理庸懒散拖问题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各科室负责人切实履行职责,即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又要管好下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查找到位、措施到位,明确治理的重点、措施、方法、步骤,做到有的放矢,务求实效,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

(七)对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由局综合科负责进行跟踪督办。

三、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我们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要求全体干部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高度,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

二是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全体干部职责分工,做到了按时上下班、外出办事告知、有事请假。对上班迟到、早退、中途离岗等行为做出了处罚规定,严肃了工作纪律,使机关内部管理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篇6:经典不作为乱作为自查报告

实践中,群众对领导干部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行政不作为。一些领导干部既有权力,也有能力,但该管的不管。现实中碰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党和国家都有政策规定,但他们就是怕惹麻烦,怕干砸了影响政治前途,所以能躲的就躲,能推的就推。有些干部明明知道有些群众生活很困难,急需政府关心帮助,但他们就是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这里面有行政效率低下、管理方法落后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不愿作为、不想作为。

其二,行政乱作为。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该管的,胡乱插手;该管的,乱管一气。这里既有干部执政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也有干部个人的品德问题。比如,不是依法办事,不把手中的权力用到为人民服务上,而是滥用权力,违法行政,甚至以权谋私,走向腐败。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不能依法行政、科学行政。这其中包括领导干部自己是否守法,其行政作为是否在宪法和法律容许的范围内,能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是否从根本上尊重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是否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很显然,领导干部行政作为与不作为,对执政成效影响很大,群众感受深刻。在其位不谋其政,固然有问题;滥用权力,违法行政,有时候比不作为的危害还要大。

篇7:不作为乱作为整治自查报告

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也是一种腐败,突出表现为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贻误发展,又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作为乱作为自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不作为乱作为整治自查报告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沐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政府系统在庸懒散浮拖问题专项整治中严肃整治为官不为问题的通知》(沐府办函〔20xx〕1号)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我乡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通过长沟统计所全体人员共同的查摆问题,经梳理归纳后,统计所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业务指导不够,深入基层不够,深入企业、市场、住户等一线次数相对较少,对一线了解不够深入;二是对调查对象的联系不够,对调查对象的一些实际问题没能及时解决,搭建服务平台比较单一,开展统计服务不够主动;三是缺乏工作创新,工作稍显死板,缺乏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缺乏创新性,工作效率存在提升的空间;四是日常业务学习有待加强,所内成员较为专注自己所分管的具体工作,对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统计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二、整改措施

针对长沟统计所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长沟统计所积极探索新方法,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对统计工作基本情况作了认真的梳理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深入一线调研,加强业务指导

要积极深入企业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掌握相关数据的第一手资料,摸清基层统计工作需求。结合统计执法检查和日常收审报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基层单位进行统计报表制度再讲解,加深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对制度指标口径的理解,从而提高数据准确性。

(二)加强沟通协调,提升工作效率

为确保各专业数据及时填报,准确把握企业上报情况,在上报阶段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重点关注往年容易出错的企业,询问填报情况,规范填报方法,明确填报口径,耐心解答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通过短信平台、微信群、电话指导、邮件回复等方式进行问题解答,提高企业上报数据积极性。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在学习中坚持与时俱进。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其次,要有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胆气。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敢干才能突破,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创新作为自身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使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碌碌无为成为压力,从而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推动发展的工作风气。

(四)注重日常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组织全所人员每月召开所务会,集体讨论工作重点难点,钻研指标涵义,拓宽知识面,熟练掌握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学习《统计法》、《保密法》相关知识,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执法能力。完善保密制度,加强保密防护措施。并加大对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统计工作的强大动力。

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和国家的致命伤,那么,为官乱为、为官不为则是党和国家的慢性病。而不管是致命伤还是慢性病,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对为官乱为、为官不为的有关现象不进行严肃整治、严厉问责,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不作为乱作为整治自查报告范文(二)

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第一巡视组的要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等热点问题,按照《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官不为、为管乱为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我中心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等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现将我中心加强自纠自查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汇报,具体内容如下:

一、开展为官不为、为管乱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迅速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部署召开了专项整治工作动员会议。

2、广泛征询职工意见,制定《钵池山中心岗位职责清单》梳理各部门工作职责,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编制职责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厘清部门职能边界,解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并要求职工对照职责清单认真贯彻执行。

3、对照《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官不为、为管乱为

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为官乱为、为官不为的整治内容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在为官不为、为管乱为方面,发现存在遇到难事绕道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现象,对有些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针对发现的现象,中心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公开整改承诺。

4、加强督导检查,形成长效机制。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加大对作风问题的检查、整治和问责力度,积极探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把整改治理工作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加强督导检查,制定详细的督导检查措施和办法,认真检查,确保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列出具体案例,形成处理意见。

二、下一步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我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征求的意见建议,明确改进措施,着力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净化和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一是加强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医疗机构九不准》及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及时清洗思想上的灰尘,把群众放在第一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转变作风,完善《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职业道德考核工作制度》。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在广泛征求基层及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逐步贯彻落实。

篇8:不作为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贵阳市财政局、贵阳市农业委员会筑财农〔2011〕2号文件,安排我区实施2011年第一批中央购机补贴资金为270万元;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农业委员会黔财农〔2011〕65号、78号文件,安排我区实施2011年第一批、第二批、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6万元(二批分别为45万元和21万元)。

二、实施购机补贴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我区共完成中央资金225.859万元、省级补贴资金59.999万元,共接收1765户农民提交上来的购机补贴预申请,经调查核实,确定实施补贴各类农业机械共1363台套,其中:微耕机1180台套、拖拉机3台套、玉米、稻麦脱粒机128台套、畜牧水产养殖机械8台套、单体塑料大棚10座,其它机械34台套,兑现补贴资金总额(中央和省级)285.858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购买农机资金455.372万元,受益农户1332户。机具都全部到位并投入使用,具体工作进展情况见下表:

三、自查开展情况

1. 加强组织领导

为落实好2011年的购机补贴工作自查活动,我局高度重视,不拘于形式,不走过场,成立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自查活动领导小组,区农业局分管农机的副局长任组长,区农机管理站全体工作人员为成员,自查组深入各乡镇、村寨和各农机经销公司销售点,主要采取进村入户、现场察看、查阅有关资料、档案、100%电话和系统购机核实等形式,同时还通过现场随机询问的形式,深入了解农民机手对购机补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 加强对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宣传

对国家购机补贴政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购机补贴政策大力宣传,主要利用各乡(镇、办事处)赶集日,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与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开展农机推广演示会5次,举办农机推广现场会及机具操作、维修培训会300余人次。积极向前来咨询的农民解答购机补贴政策,耐心讲解各种农机具的性能及优点,增强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尽力地把国家购机补贴政策都宣传到家喻户晓,让农民充分了解购机补贴政策的变化动向和知晓申请补贴的条件和程序,真正做到让农机补贴政策深入人心。

3. 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把好购机申请和核实关

严格遵守、规范购机补贴操作程序,履行政策公告、预申请、申请、公示、公示确认、审核申请、购机、购机核实、资金结算等补贴操作程序。农民购买农机具时必须由本人持本人身份证和提交经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初审盖章的《预申请表》,亲自到我区农机管理站进行申请、照相系统录入办理。

在购机核实上我们采取的是:严格按申报购机农户数的100%电话、系统核实和购机数的30%以上进村入户抽查等方式,核实农户的全部购机信息,包括是否购机,购买的机具品名、型号是否与购机补贴申请表上的机具及型号相同,和是否得购机发票和是否有重复申报等。

通过核实,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真正确保补贴资金不流失、不被套用,让补贴农机具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真正做到了目录指导、差价购机。

4. 加强购机补贴信息管理,完善档案

对我区农民已购的补贴拖拉机进行办理入户上牌手续,对农民提交的购机补贴《预申请表》、购机补贴《申请表》、《经销企业供货表》、发票(加盖发票专用章)、已购补贴机具的购机补贴资金申请表一起装订整齐成纸质材料成册编号归档,并对购机农民的个人及所购机具和购机补贴资金等材料一起及时的进行核对、汇总和收集登记整理成电子档案,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专人保管,档案完善。

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廉洁自律情况

为了管好用好2011年中央及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使强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我局在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中,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省财政厅、省农机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黔财农〔2005〕67号”)中规定的操作程序、补贴对象、原则、标准、管理、监督办法贯彻执行,不折不扣地遵守、执行各项工作纪律,规范操作和落实购机补贴工作中的“五项制度”、“三个严禁”、“八个不得”、“四个禁止”。

1. 构建阳光补贴机制,严防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一是实行补贴机具竞争择优筛选制:

按照贵州省2011年购机补贴目录,让农民在目录范围内挑选购机,充分尊重农民自主购机和谈价议价的权利,区内所有购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首先必须向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提出预申请,经区农机管理站审核审批并录入购机补贴管理系统,打出申请由区财政局盖章后方可购买,并承诺二年内不能擅自转让、出售该补贴机具;

二是受益对象实行公示制:

对我区所有享受补贴的农民名单、补贴金额等,在实施区域内公示,为方便农民,我们对价值较低的机具和微耕机采取购机和公示同时进行的办法,接受我区农民群众的监督;

三是管理实行公开监督制:

年度购机补贴机具生产厂家、型号、补贴标准向社会公开,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机补贴宣传,确保购机补贴落实到位,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并实行跟踪服务,按照谁销售、谁负责、谁服务的原则,区农机管理站经常督促经销商做好机具售后服务工作,定期对机手进行安全操作、维修保养等培训,建立购机补贴档案,按受社会监督;

四是成效实行考核制:

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自觉接受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农机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定期、积极主动地向上级农机主管部门通报实施的进度和情况,认真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积极组织落实。

2. 严格遵守“三个严禁”

没有采取不合理的政策来保护我区的落后生产能力;没有强行的向购机农民推荐农机产品;没有发现借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之际而乱涨价的情况。

3. 严格遵守农业部“八个不得”的要求

做到在本区内没有指定农机经销商(公司),没有参与农机经销商(公司)销售农机产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补贴对象;严禁将国家和省级推广目录外的产品纳入补贴目录;没有保护落后强行向农民推荐补贴产品;没有向农民和企业以任何形式收受任何其它额外费用,更没有收受农机经销商(公司)的回扣;没有以任何理由拖延过办理我区农民购机补贴手续和补贴资金的结算手续;没有委托经销商(公司)代办代签补贴协议或机具核实手续;没有以购机补贴的名义召开过机具展示会、展销会、订货会。

4. 严格遵守“四个禁止”

我区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没有向购机农民、农机生产企业、补贴产品经销商(公司)收过任何费用,和以工作经费不足为由向企业和农民收费。

在我区农民前来办理购机补贴和审查农机经销商(公司)来报账的资料时,从来都没有以任何理由刁难过农民和农机经销商。

五、购机补贴使我区农民增收奔小康、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进村入户核查,让我们看到我区广大农村处处涌动着依靠农机奔小康的热潮,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工作强度,同时改善了我区乡镇的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购机补贴给我区农机化工作增添亮点纷呈,极大地调动了我区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1. 湖潮乡广兴村村民张国兴,是一养鸭户,于2011年6月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购买了一台9LT-Ⅱ型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和一台9KJ-300型压块机,据了解,通过自己加工饲料一吨可节约300元,一天喂鸭需1千斤饲料,一个月下来就可节约4500元,三至四个月就可找回购买的这二台机具。

湖潮乡磊庄村王朝珍,现喂有300余只小鸡,是一养鸡户,于2011年6月享受国家购机补贴,购买了一台9LT-Ⅱ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通过自己加工饲料,一吨可节约200元,一天喂小鸡需700多斤饲料,一个月下来就可节约2100元,四至五个月就可找回购买的这台机具。

2. 我区燕楼乡政府,为鼓励燕楼村的农民“弃牛用机”,凡燕楼村的农民购买一台微耕机,政府可再补贴300元,极大地调动了燕楼村的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改善了燕楼乡燕楼村的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今年是实行网上购机的第一年,农户普遍反映购机程序复杂、烦琐,农民需要跑我区农机管理部门至少二次以上,如到我区农机管理部门提出预申请表后,不能马上得到购机申请表到农机销售公司买到农机具,只有等到区财政部门盖章后才能得到,因此,有些农民在购置植保机具、水泵等小型农机具时,怕麻烦就不会要这点购机补贴了。

2. 在电话和实地购机核实中,有少部分农民不理解,不给予配合,影响购机核实,还有进村入户购机核实时,由于有相当部分农民外出作业或打工、走亲戚,无法找到购机者本人和看到机具,给购机核实带来很大的难度。

3. 有个别农机销售公司在我区各乡镇设的代销点,存在有不清楚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问题,没按我区要求:“各农机经销商在我区各经销点必须悬挂公示栏(包括机具信息、购机总价、补贴情况、我局监督电话、投诉电话、各代销点维修电话等内容)”,导致我区部分农民不知他们购买的农机具的销售价和能得到多少国补贴和省补。

4. 购机补贴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我区农民购机的需求,这与我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相差很大。

5. 建议今后的补贴资金和补贴政策早落实,以免影响到每年的春耕生产,给具体实施造成工作的被动。

6. 由于购机的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仅靠购机时的短暂培训,不能有效地使他们做到正确的使用和维护,甚至他们对一般常见故障也不能自己排除,因此,建议适当下拨一定的培训经费,来加强培训的力度,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机具的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消除农机具的非正常损坏和避免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7. 农户普遍反映农用油料价格涨幅较快,使其农机作业成本相对提高和严重的影响农业生产,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燃油补贴政策。以减轻农民使用农机的成本负担,从而极大提高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上一篇:镇2021年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方案下一篇:宣传交通安全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