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个精彩而努力作文

2024-05-01

为活个精彩而努力作文(精选4篇)

篇1:为活个精彩而努力作文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有意义呢?

相信这个问题只要有思维的人都曾想起也都想过,但不同的人想的方式和结果也会不同。有的人想的只是眼前,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吃了这顿不想下顿,整天无所事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磋砣着自己有限的岁月,耗费着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这样的人不为名不为利,对自己几乎没什么要求,吃孬喝好穿衣住行无所谓,枉来世一遭来去无意义。这样的人不但不能做,连做朋友的资格都不会有。

有的人想的则是很深很远,把奋斗目标定的很高并付逐于实际行动。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实现与否,总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努力地去拼去搏,总能把自己的潜力挖了再挖,总能把自己的所能发挥到极致,每天过的都很充实,每天也都有新的收获。星转斗移无怨无悔,慢慢地向预定的奋斗目标靠近。成功,非他莫属。羡慕也佩服这样的人,人活一辈子本该如此。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名就要留好名。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成功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试想一个人什么准备和付出都没有,那成功从何谈起?所以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收获多了经验才会丰富,才会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技巧,才会慢慢走向成功。付出与成功是成正比的,只有付出了才有可能成功,付出是成功的前期铺垫。成功是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的最终向往和终极目标,也是奋斗的最高境界。

身为女流之辈的自己身弱力微,虽没有如此大的理想与目标,但也有自己所盼所想,也时刻想着盼着能有更大的收获与成绩。人生短短几十年,愿做个努力奋斗,不怕苦不怕累世人看得见的人。虽不如别人的功大劳多,但是羡慕别人的同时定能发挥自己的极至与潜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收获最大的成绩。

虽然自己的所想所做太过于简单与平凡,但依自己目前的能力,不一定是最终实现的目标,但却是今生奋斗的方向。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多学多问,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给自己一份满意的奋斗答卷。当暮年回首时,也可以如他人一样无怨无悔无憾在心,也不枉来世一遭枉活今生。

为活个精彩而努力!

篇2:作文,因“情境”而精彩

生活情境———储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盛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 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来呢?置身生活情境是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某个场景之中, 利用真实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 迅速捕捉瞬间灵感和内心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强烈感受, 从而写出富有特色的生动的文章。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 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 从这块生活的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 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写出真情实感。比如, 父亲节、母亲节前夕, 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在班级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 开办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运动会、参观等活动, 为学生创设情境, 储存作文的素材, 激发写作的愿望。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老师要善于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引导学生作文。这样不仅让学生有话可写, 写好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在进行时”, 还会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细心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提高学生捕捉生活信息的能力。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作文是生活的一种需要, 是生活的一部分, 用自己的笔写诚实的话, 写真实的生活。

文本情境———迁移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在“工具性”操练———析词解字、分析段落、理解中心……常常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解读成一个个语文技能、技巧练习的“例子”。其实, 就其课文而言, 它既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也是传播思想的工具。每学完一篇课文, 学生们总有一些话儿想说, 总有一点想法要抒。随文练笔便是给学生畅所欲言、“表情达意”、充分展示内心世界的一个小天地。

因此, 每上完一篇课文, 我便来个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乘兴涂鸦:写下自己的一点认识或想法。如学完《师恩难忘》后, 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之恩历历在目, 学生的心情都随着作者一起激荡, 久久不能平静。我便结合文本布置了三个练笔内容:1.根据自己的经历, 仿写一篇老师教导的文章, 字数不限;2.写一段感谢老师的教导并祝福老师节日快乐的话, 体裁不限;3.自拟题目, 写一篇与老师有关的小文章 (三题任选一题) 。我的目的很明确———只要孩子们肯将心里的话写下来就行了。多写多练之后, 你就不用担心学生们的写作技巧不会提高。

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 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 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结合一些优秀的文章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达到读写结合。在平时的练笔中, 我布置的内容很广泛, 从不加约束。如《滥竽充数》的续写、改写古诗《游园不值》、学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写一篇新闻报道、为《诺贝尔》中的主人公写自传等等。因为花样常新, “要求”不高, 学生们总乐于接受, 并认真对待这项任务, 因此取得的效果也就较为显著。

模拟情境———体验

模拟情境是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抓住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 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再现, 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特点的目的,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人或物的特点, 为写作积累生动的习作素材和情感体验。如角色扮演、音乐渲染、游戏表演, 都属于模拟情境。

一次作文课前, 我创设了现场演示情境:1.教师身穿西服并系上平时不太用的领带, 态度严肃地走进教室。2.在讲台上放下文件夹, 准备拿出钢笔, 然而左找右找就是没有, 一会儿摸摸口袋, 一会儿翻翻抽屉, 一会儿抓抓脑袋, 一会儿唉声叹气, 满脸的着急相……3.“唉, 到底放哪儿去了?瞧我这记性……”4.开始点名。面对老师的表演, 学生惊奇万分, 纷纷议论, 伴随着师生间简短的对话之后, 学生便动笔写了起来, 《模特儿老师》、《一次表演》、《老师今天怎么了》、《找笔》一篇篇精彩的佳作出现在孩子的笔下。

一个好的模拟情境可以吸引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可以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寓教于乐,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 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只是沉浸于愉快的玩乐之中, 没有做到认真观察、仔细聆听, 之后无从下笔。因此, 在模拟表演时, 教师一定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提出要求:一边玩, 一边用眼睛看、用脑子想、用嘴巴描述, 还可以穿插安排学生或教师的采访,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见所闻所感, 从而做到用词准确、语言规范, 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想象情境——创造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没有什么本事, 只不过善于想象而已。”想象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想象情境,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生成想象习作的快乐。这种新鲜灵活的情境式习作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 是教师智慧的灵光在学生身上的投影。

例如写作《假如我是……》, 我首先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课前, 同学们都想知道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其实我是个特别爱幻想的人。 (放课件) 请看,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我要画出坚固的大堤, 让洪水不再泛滥;假如我是市长, 我要让城市所有住房困难的人住上新房…… (板书:假如我是……) 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心愿聊天室”。1.假如你就是童话世界和魔幻世界的人物, 具有神奇的本领, 你想实现怎样的心愿呢?2.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棵特别神奇的树, 它是由一位园艺师根据自己的大胆想象培育而成的。假如你是那位园艺师, 你想做什么呢?3.下面我们放松一下, 欣赏两段歌曲《我是一片云》、《我是一只小小鸟》, 假如你是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是一件物品, 你想实现什么心愿呢?

通过想象情境, 学生能想象到很多有趣的情景, 写好想象作文也就不成问题了。想象作文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学生的童真童趣, 学生也从想象训练中得到想象习作的素材, 提高了想象作文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最大本事就是能把一个学生本身潜在的创造想象力诱发出来, 并在这个过程中与被教育者相互渗透, 使双方得到升华。

“偶发”情境———生成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其生成的教学资源具有不可确定性, 常常会出现与教前预设不相一致的情景、因素或事件, 我们称之为“偶发事件”。如果教者具有比较敏锐的课程意识, 就会从这些偶发事件中提炼和生成正面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巧于利用, 善于开掘, 偶发事件就会成为训练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

“三八”节那天的语文课上, 我想让学生说说在这个节日里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然后让他们写一则关于“三八”节的日记。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今天是他的同桌李亮的生日。我听了, 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和我的课前预设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啊!但看到全班学生满脸惊讶的样子, 我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了教学方案:我带着全班同学齐声祝贺李亮的生日;接着让全班同学把最真诚的祝福写在纸上, 亲手送给这位同学;最后, 我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棒棒糖 (本想奖给考试进步最大的学生的) , 送给他作为生日礼物。此时班上掌声四起, 李亮同学感动的向大家频频鞠躬。

看着孩子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情感世界里, 我趁机引导他们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特殊事件》、《祝你生日快乐》、《双喜临门》、《意外的惊喜》等各具特色的文章在学生们的笔下诞生了。偶发事件是学生眼之所见到、耳之所闻到、心之所感受到的, 巧用偶发事件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 自然成了学生习作中的美味佳肴。

篇3:生命因我们共同的努力而精彩

下面,就是一位肺纤维化患者家属口述实录——

2005年的夏秋之际,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是非常的难熬和心焦。那时,爸爸被肺纤维化这个病魔折磨3年多的时间,已经日渐虚弱。从发病最初有点喘,到后来要吸着氧气才能入睡,再到当时几乎24小时不能离开氧气。一个本就不强壮的老人,已经瘦得只有40几千克,就连上洗手间的短短十几米路程,他都没有体力一口气完成,要分成几段,走一程、歇一阵。不仅如此,每天听着他声嘶力竭的咳嗽声,我们心疼得都快要窒息了。我曾经在内心里无数次地呐喊:为什么要让爸爸得这样的病?他那么善良,那么坚强,那么与世无争,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折磨?

那年中秋节前夕,爸爸的病情突然加重,高烧,呼吸困难,送到医院的时候,脸已经因为缺氧憋成了紫色,开始出现抽搐症状。急诊的医生告诉我们,如果晚一点,恐怕抢救都来不及了。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一天我可能会失去爸爸,这种想法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爸爸住院的那段日子,为了不让他担心,我白天陪在医院做出轻松、坚强的样子;晚上回到家里每每想到爸爸的病情,就忍不住在被子里偷偷地掉眼泪。为了治疗爸爸的这种病,我和哥哥咨询了北京呼吸专科的名医,也在互联网上查找了各种资料,得知肺纤维化这种病在国际上都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这种病是不可彻底治愈的。医学上目前能做到的,只有控制病情的发展,而控制也只是4~5年的事情。看着一辈子要强的爸爸如今只能躺在病榻上,离不开氧气瓶,话也不能多说几句,我心如刀绞。

在医院,爸爸好几次拉着我的手说:“让你妈和你们都受累了。这病我自己倒没什么,看着你们这么辛苦地照顾我,我真还不如早点走了算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强忍着眼泪,笑着宽慰他说:“爸,你说哪儿的话呀!”

有一天,哥哥神情凝重地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在爸爸的病床前开了家庭会议。哥哥说,经过多方了解,肺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肺移植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发展缓慢,而且因为肺为开放性器官,手术技巧要求极高,手术后并发症多,细菌感染机会多,开放引起的灌注损伤比身体任何器官都大,因而手术的风险也非常大。当时国内此类手术也不过50余例,在2000年前完成的20多例肺移植中,目前仅有2例长期存活。听到这里,我们的心一沉,心里有千万个不愿意让爸爸去冒这个险。这时,哥哥话锋一转,告诉我们,他打听到无锡有位陈医生曾经赴国外完成人类第一例肺移植的加拿大多伦多总院肺移植中心进修学习,他的医术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各地慕名前往无锡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而陈医生也曾赴常州、徐州、南京、青岛、大连等城市开展肺移植。为了救爸爸,哥哥先前已经几次赴无锡与陈医生见面了解情况,并走访了经陈医生做过肺移植手术的两位患者,目前两人的基本情况都很乐观。爸爸听了,沉默了良久,然后说:“我知道,如果手术不成功,就下不了手术台,但是我愿意试一试,与其这样半死不活,不如搏一下。”

于是,为了救父亲的命,我们一家人来到了无锡,在陈医生的安排下,爸爸开始了各项检查,并且由于陈医生的对症用药,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可是肺移植需要供体肺源啊!听说有很多患者都是在等待供体肺源的过程中离开人世的。因为人的肺在离开人体超过6个小时就不能用了,所以远距离取肺源是不现实的。那段日子,我们一家人每天不知道要跑多少次医生办公室,给陈医生也打了数不清的电话,询问肺源的事情,可是陈医生并没有因为我们一次次的打扰而显得不耐烦,每次都是耐心解释。我们都觉得他理解了我们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的家里人一样贴心。

2005年11月29日,经过一番周折,我们终于等到了供体肺源。在爸爸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看着爸爸躺在手术车上虚弱地向我们挥手,渐渐地被推进手术室,我觉得他是那么地无助,在这样的生命大劫难面前,我却不能陪在他的身旁,我忍了那许多天的眼泪像决堤的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过了不知多长时间,陈医生来到手术室门口,他刚刚取了肺源回来,看起来很疲惫,然而,他还是停下来安慰在手术室外煎熬的我们。他伸出手来握了握我的手,他的手很软,很暖,我觉得在握手的那一瞬间,他让我感受到了他的信心,也给了我力量。他说,放心,我们会成功的。

6个小时之后,陈医生走出来,我们一拥而上围住了他,我屏住呼吸听他说:“手术非常成功,老哥很配合,出血不多,手术过程没输血。他的心脏已经因为肺的问题受到损伤,我帮他做了小小调整。”说完,陈医生就被其他的医生请走了,我们还不想他走,好像有很多话要问要说,可是就是不知要从何问起,要怎么说起,像是觉得看见陈医生在,心里就踏实。然而,事后才听当时在手术现场的一位医生说,陈医生口中的“小小调整”,难度其实相当于是一个心脏搭桥手术,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工作陈医生也只是这样谦虚地一带而过,可是有了这个“调整”,爸爸的心脏就能更加健康有力地跳动了。

手术后20天,我们迎来了爸爸65周岁的生日。此时的爸爸已经不用吸氧气,可以完全自如地说话聊天了。在吹蜡烛的时候,爸爸眼眶里含着泪说,我没想到我还能这样过生日,这是我的第2次生命,这次生命是陈医生给我的。

经过医生、护士的精心护理和家人的细心的照顾,爸爸的身体逐渐得到了恢复。2006年春节,我把爸爸接到了澳门,他已经开始散步恢复体力。我的同事们看到他,谁都不相信他曾经做过那么大的手术,曾经身体虚弱到连楼都下不了。每逢别人这样说,爸爸总是说,这都是医生的医术高明,之前我连门都出不了,哪还敢想到澳门来啊。

现在,爸爸的体重已经恢复到60千克,上楼下楼、买菜做饭、逛街出行都不成问题。他游览了澳门、香港,不仅走出了家门,还和我们一起爬山,今年爸爸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移植患者运动会。爸爸说,将来还要出国,到国外去游览,和妈妈一起享受这得来不易的晚年生活。

每次看到爸爸妈妈幸福的笑颜,我的心里都会涌起深深地感激,会想起陈医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德,以一流的医术和医德造福患者。”我们全家由衷地感谢医生用精湛的医术、高超的技艺挽救了我爸爸的生命,也用高尚的医德,让爱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里继续流淌。其实医生救过的患者又何止十个百个,而爱,就是这样得到传递、延续。

篇4:作文因“我”而精彩

经过一番思考, 我觉得得让学生动起来。高一上学期开学之初, 我花了两个礼拜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我从诗歌的修辞、技法、景情理、意象法等诸方面, 结合具体诗词进行讲解。课一开始, 我就明确告知学生, 我的讲解仅仅是引子, 两周以后, 全班学生要逐个上讲台, 进行诗歌鉴赏, 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

两个礼拜, 我带领学生欣赏了八首唐宋诗词。把有关诗歌鉴赏的修辞、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以及景情理、意象法的术语给学生细致讲解, 因为这些讲解和具体的诗歌、诗句联系起来, 学生的课堂反应还是比较好的。课后的反馈也表明,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规术语和方法。我也表示, 为了降低难度, 可以适当借助参考资料。

第三周开始, 在每节课开始时, 我组织学生采取抓阄的办法, 确定本节课的诗歌鉴赏主讲人。这样, 使得每一位学生在上课前都至少要准备一首各不相同的诗歌的鉴赏。我要求学生的发言时间大致控制在三分钟。

毋庸讳言, 开始的一个礼拜, 学生的表现虽不能说是“惨不忍睹”, 最多也就是“差强人意”罢了。但是, 这种迷惘是短暂的。在这一周时间内, 学生诗歌鉴赏后, 我会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 从学生的声音、语言到仪态到鉴赏的内容等, 点评以表扬为主, 也相应地提出建议和意见。我的指导思想是, 用点评对学生进行引导, 把具体的要求放在点评之中, 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在点评过程中, 我特别强调的是学生有没有“自己的”内容, 换言之, 学生的发言中一定要有“我”。经过两个礼拜的磨练, 学生逐渐明确了诗歌鉴赏的路子。更重要的是, 学生开始重视“我”在表达中的重要性, 而这正是我的目标。

进入高二, 按照作文教学计划, 写作训练是议论文的写作。想起以前学生议论文的学生腔、八股腔, 我就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怎么办?想学生不写这种难为自己更难为别人的文章, 就要正本清源, 让正确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在学生脑海中深深扎根。高二学生刚刚开始训练议论文写作, 宜未雨绸缪, 毋临渴掘井。

经过一番思考, 我觉得最好的办法, 还是要“自致其知”。

于是, 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我的故事以及我背后的中国梦》演讲视频, 事先, 我将这篇演讲的文字稿印发给了学生。我花了一节课时间, 结合这篇演讲的结构、修辞、语言等方面的内容, 给学生分析演讲的要求、思路、演讲的技巧等要求。课后我还印发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等三份演讲稿。

高二年级选科分班、重新组合, 一个班的大部分同学是互不认识的, 因此, 我要求, 学生在演讲时, 先介绍自己, 以便同学们互相认识。每一个课安排一位学生演讲, 与高一年级的抓阄定人不同, 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的准备, 演讲按照学号顺序进行。由于事先明确到人, 演讲者可以好好准备。

具体操作中, 我对学生演讲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学生从一开始上台可以带讲稿、看讲稿, 逐步过渡到带讲稿但不看讲稿, 直到不带讲稿。学生的表现, 也从最初的忐忑拘谨、扭捏不安, 渐渐地变得慷慨陈词、挥洒自如。学生的自信心上来了, 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高涨。同学们的掌声, 更是鼓起了演讲者的勇气。作为语文教师, 我更看重的还是学生在演讲中, 有没有自己的思考、看法、想法。或许, 学生的观点有点儿稚嫩、偏颇甚至可笑, 但是,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 通过及时地指正、适当地引导, 学生原来粗浅的“我”, 就会逐步成为有思想、敢担当的“我”。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再看学生的作文、随笔, 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更让人高兴的是, 学生的“我”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学生充分注意到“我”的重要性。

原本容易“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的学生作文, 因为有了“我”而色彩纷呈。我所教班级的学生, 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有几位同学的习作, 还在报刊上发表了。在作文教学方面, 可以说是取得了一点成绩。

经过对学生诗歌鉴赏、演讲活动的思考、对学生作文训练情况的分析, 笔者认为:高中生的语文活动特别是作文中, 时时刻刻都要有“我”。这样就能使学生的作文富有个性、充满趣味, “作文因‘我’而精彩”。具体地说, 有如下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 作文中有“我”的存在。学生作文之所以千人一面面目可憎, 是因为学生忽略了“我”这一个具体的有着鲜明个性的载体。有位同学在写题为《牵挂》的作文时, 写自己的父母如何牵挂自己的冷暖、学习等等。看了这篇作文以后, 我感觉到他的文笔还是不错的, 但是, 立意庸常。很多同学都会写这一类事情。我建议这位同学, 能不能写除父母之外自己亲密的家人, 因为每个人在构思“牵挂”时, 都会首先想到父母, 要写就写有自己个性的内容。和这位同学交流以后, 他告诉我, 其实他的心目中, 和祖父是感情最深的。四年前, 祖父去世。现在, 祖父居住的老房子, 也总是关门上锁。对此, 他的心里, 总是难以放下。于是我指出, 和祖父感情深可能很多同学都会如此。但是, 祖父的离世、老家的门锁, 是一般人不会有的意象, 是个性化的素材。如果引入作文, 应该能够感动读者。这位同学接受我的建议后, 结合自己的感悟, 写了一篇情深意浓的追怀祖父的文章。修改后的作文, 有了“我”, 有了“我”的味道、“我”的个性, 因而成了这一个。我们常说, “只有感动了自己, 才能感动别人”。而能够感动自己的, 不就是“我”的真情实感吗?

其次, 作文中有“我”的经历。文似看山不喜平, 现在的学生, 基本都是两点一线:家———学校———家———学校。说他们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有着个性特征的内容, 似乎是不太现实。但是,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一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 有的学生是农村的, 有的学生是城镇的;有的学生是住校生, 有的是走读生;有的学生喜爱文科, 有的同学偏爱理科;有的同学对《红楼梦》了如指掌, 有的同学对《三国演义》烂熟于胸。如果作文中没有“我”, 那么一个班的同学, 写同一个题目, 很可能“英雄所见略同”。我强调学生要写自己的经历, 具有个性的经历。有一学生, 作文中总喜欢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的东西。我和他交流时, 发现他的经历很有特点, 小时候是在广州度过的, 后来到南京上初中, 因为父母回家乡创业, 高中到我校就读。这样的经历,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所以, 我建议他,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 从中找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有了这种思路, 他以后的作文, 写了一些“异域风情”, 我有针对性地辅以写作方法的指导、语言表达的训练, 很快该同学的作文脱颖而出。

再次, 作文中有“我”的思考。“我”的存在和经历, 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使他们的作文各具情彩。而学生的记叙文中的理性、议论文中的说理, 就需要“我”的思考。古语说, “人心如面”。一个人的思想, 是具有个性的“这一个”。面对同样的景物, 各人的感想不同;对同一个事情, 各人的角度和想法各有不同。学生作文时, 如果能写出“我”的见解, “我”的想法, “我”的看法, 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会缤纷斑斓。只要是“我”的思考, 学生的观点, 即使浅陋也很有意义, 毕竟这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何况, 任何思考, 都是由浅入深的。学生在作文时, 容易引用别人的观点, 一来, 这是学生长期背诵记忆的“成果”;二来, 这样的观点, 虽然不新鲜, 但是比较正确保稳。在学生演讲中, 我注意强化学生“我”的含金量。一开始, 只要是自己的见解、想法, 哪怕稚嫩一点、肤浅一点, 在点评中, 我都充分肯定;随着演讲的继续, 学生自己能够感知观点如何确立, 可以更好地阐释, 对于高于一般人的观点, 我极力表扬;再后来, 对于学生演讲中有个性、有理性的论点, 我大声叫好, 并且明确地指优擢秀, 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推介。我感到, 学生在演讲水平提高的同时, 他们自己的识见也开阔了。

上一篇:教师节写老师的作文下一篇:云山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