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

2024-04-15

某某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共7篇)

篇1:某某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

**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

按办事处调研课题的要求,结合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突出村级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补偿办法的新建议。

1、地价;地价的增加是我们区位优势环境改善的必然,是安置村级问题的主要收入,在土地日益珍贵的大环境下,**工业园已在几个月前由3万元升至5万元,建议我们从现行的4.4—5万元升至5—5.5万元。

2、青苗补偿和附属物补偿;因补偿前后处理多以引发互相问题,有时措伤工作和气、抵消积极性、降低配合程度。“多拿钱好办事”,村干部有“我为村民×户群众从办事处多争取钱好处置”的思想和行动,这是个别问题中存在的,也带来普遍性的意识。为此建议青苗补偿和附属物补偿如此运行:青苗补偿执行市政府2005.1号文件不再体现,青苗和附属相提并论,不论什么季节占地,在当年永久性补偿的基础上,以占地当年每亩2000元资金包干的方式拨付至村,由村对地面附属物中的大棚、树木、房屋等清障,(一个政策下去,不分附属物多少),由村根据本地发包时的约定等实际情况,实现村民自治,以“剩余价值”去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避免目前清障中村干部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也-1-

克服乱搭建、乱栽种村干部清理阻止力度不够的问题。

3、迁坟补偿:迁坟虽没有明显的多报领现象,却有迁坟不及时的问题,鉴于部分地块有历史原因,有的坟数相对集中,迁坟以园区公告形式半月内迁移。由占地企业、园区、村、户四方现场清点,企业付款。

二、对村优惠的新想法。

园区设施资金投入,企业建管和服务上相对有轨可循。村级工作、村干部工作、村书记工作则是至关重要的,是基础,是环境,直接关系到村企关系的处置。对经济工作认识和支持,决定着园区步伐的快慢。因目前园区内村集体经济均相对薄弱,尽管经历园区建设的实景展示,会议统一思想,外出学习等教育,从认识到行动上有提高,但具体到某个事项上还是考虑“小集体”的时候时有发生,为此建议办事处对园区所在村优惠规定完善如下几条:

(一)明确道路占地未安置企业前不补偿。办事处出资硬化、绿化、配套设施,村出地,两级负担(占承包户的内部调剂)。两侧建企业后征至路中,补至路中(村以前和今后自行安置的企业除外)。某个入住企业办完土管局交费后剩余资金,在办事处土地专户上明确归被占地村所有,支付永久性补偿,不得在规定年限内提前用完。

(二)如遇公共设施和企业占地确需损坏、改迁水利等生产设施的,按其工程量现行造价的100%一次性补偿。由村自行确定处置方案,不为其补产或代修工程。近两年为此争论不休,意见

很大的**、**村问题酌情补偿水利设施工程款,基本上能扭转日积月累的“村提户减”问题。

(三)新修道路改善园区、村容面貌,力争对接园区干线路的,在享受“村村通”国家政策的同时,在当年完成工程后,办事处每平方米补助10元钱。

(四)设立内村居为园区服务先进奖,奖金拉开档次,一等奖1个10000元,二等奖2个1000元,不设三等奖。对园区工作造成群体性问题或不配合党工委办事处对园区统一任务要求的,扣发村干部年终奖励的10—50%,直至取消奖励。

三、新型工作例会制度的建议

每周一次利用晚上1个小时的时间召开园区工作碰面会。由园区办汇报问题,当场合议解决方案。包括村企关系、企业定点、市直手续等,参加人员除固定人员外,需高层领导和相关村书记、企业经理参加的由园区办在会前向分管领导请示。每次会议有记录,凡会后对议定之事仍有疑虑或不同意见的,本人在二日内直接向党工委书记汇报复议,逾期即视为无意见须坚决贯彻。参会人员和与会村书记出勤适当补助,做到“花小钱、办多事”,解决“少等靠、多效率”“等靠之间多变故”的问题。

四、园区规划重点建议。

我们斥资硬化的路两侧,随着企业入驻,现在可利用的地片很少,接洽大项目不易谈成,小项目放在路边也可惜了土地,为此建议二点:

(一)沿已硬化的干线路和规划中的干线路两侧各200米以内,为园区办统一招商安置大项目地域,村和个人均不得挤占(具体位置村须请示园区办)。

(二)两块大地的规划。

1、明樊路以西,铝土矿以东,浅井路以南,济青北路以北约600亩。

2、东风煤矿以北,王家寨村以南,宏建西墙以西至巴漏河,约1000亩。称村级工业小区开发的“触角”未延伸至此和乱搭乱建、乱栽种现象较少的时机,请专业规划部门按地形地貌高标准规划做图,按功能分区,大中小型项目分类布局的设计。根据设计先拿出一条框架路来,在招商造势的同时,全盘考虑如济南药业、济南砼类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在济青北路西延段和砚池段上。

以上汇报虽然征求了园区办工作人员的意见,但仍是小范围的工作建议,尤其是标准界定方面是设想,不当之处,请领导指示。

园区办公室:***

****

篇2:某某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

近年来,牛首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有关会议精神,立足“一区三园五城”(普陀堰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度假区,牛首工业园、襄樊现代物流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张营新城、竹条新城、尚庄新城、熊集新城、牛首新城)的建设目

标,不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一是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牛首镇实际情况,牛首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即以牛首、竹条两集镇为中心、以张营、熊集为发展聚集区,以长寿岛、普陀堰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刘岗、张湖两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李冲村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完善城镇体系与村庄布局规划,对每个村的产业发展、村庄布局、道路交通、绿化美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分别进行了近期和长期规划设计。各村因村制宜,完成街巷硬化绿化、村内绿化美化,对临街墙体进行粉刷。在抓好绿化、硬化、美化的同时,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公共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为牛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是创新了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农

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牛首镇积极筹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主动抓好了试点工作推进。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规范流转土地,全年实现土地流转不低于3000亩。

三是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围绕新农村建设目

标,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重点做好普陀堰、黑龙堰、白龙

堰、黄龙堰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大对所属

4条干渠50公里清淤整治力度,完成受益农田1000亩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交通方面,新建通村公路60公

里。改善农村公交环境,在现有3条通村公交路线的基础

上,力争再发展一条农村公交路线。加强落实农路的管护

措施,着力搞好农路绿化和路检工作,切实改善农民朋友的出行环境;二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大兴植树造林,完成低产林改造1028亩,荒山造林430亩,在张岗、新

中两村进行“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全年植树30万株

以上;三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围绕汉十复线、316

国道沿线14个村进行国道环境整治,通过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确保沿线各村环境始终达到在“五清”、“五

无”标准;四是实施农村风貌改造工程。完成36个村庄

规划编制,抓好刘古岗、张湖两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

设。切实规范农民建房的申报、审批程序,加大对无证建

房、超标建房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建房监管网络体

系,确保全镇农民建房合规、安全、美化,适宜人居;五

是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工程。以全区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全力支持和协调共建单位深入我镇各村,着力将牛首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按照“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高效种养业,推进产业

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我镇在巩固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316国道沿线13个村为

载体,大力实施“绿色蔬菜走廊计划”,建设万亩高科技

农业示范园,目前已建成大李营千亩莲藕,汉江源、巨

龙山、鑫顺天、农兴达等一大批蔬菜种植基地;以围绕

建设全市养殖大镇为契机,全力开展“畜牧养殖业规模

推进计划”,新发展养殖大户50户,规模养殖户3户,牲猪出栏5万头,家禽出栏45万只,半年创造产值达7500

万元;以“明国”、“翔毅”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有序推进“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全镇新注册李

珩、永久发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两家,农业生产向组织

化、品牌化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牛首镇将大大力实施“四大计划”,实现了农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集约化、高

效化水平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1、绿色蔬菜走廊计划。牛首镇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

范园以熊营、刘岗、庞营等13个村为载体,规划建设集

聚“农产品加工物流、高效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三大

功能的示范园。“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将以其独

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生态资源,有效促进农民高起点的发

展各具特色的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及农事

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园”项目,大力发展近郊“一

日游”,从而把园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2、农产品加工业崛起计划。对现有涉及东汇、妞妞

等企业集团的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服务力度,2010

年落实妞妞公司隆中牌大头菜2000亩基地的规划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调引进北京龙建、上海致盛

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入驻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实行重

点跟踪、扶持,着力培育一个具有相当数量、规模和实

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有力促成牛首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

3、畜牧养殖业规模推进计划。围绕建设全市养殖大

镇,继续深入推进生猪“万头猪场”模式、肉牛“165”

养殖模式,2010年新发展养殖大户300户,规模养殖户

13户,牲猪出栏14万头,家禽出栏75万只,年创产值

1.5亿元,推进全镇规模养殖达到养殖总量的50%以上。

4、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在规范“明国”、“翔

毅”等原有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引领辐射作

用,2010新发展涉及以养殖、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2个。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稳

(一)资产积累状况平稳。2009年全镇村级集体总

资产9765万元,与2008年的相比增长12%,集体净资

产6530万元。

(二)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较低。2009年收入(不含

土地征用补偿、转移支付)按村组分,5万元以下的村

32个,占总村数的89%;5—10万元的村3个,占8.3%;

10—20万元以上的村1个,占2.7%;全镇当年集体经

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32个,占村总数的89 %。

(三)集体兴办经营实体少。目前村办集体企业

只有2个(袁营砖厂、黄庄砖厂),而且规模都比较小,经营收入不多。村经济来源渠道减少,其收入来源主要

靠砖厂经营收入。

尽管我镇在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底子薄。据调查,全

镇除袁营村、黄庄村、牛首村经济收入成递增趋势,其

他各村经济发展缓慢或呈萎缩趋势,制约了新农村发展的进程。

(二)大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兴办企业投

资、上交税收,形成时间多为80、90年代。

(三)农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

题。农业信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发展;农

业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农民信贷难、融资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四、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热情高涨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已成为牛

首镇广大干群的共识,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热

情高涨。元至八月全镇共引进内资1.9亿元,工业总产

值达到4.1亿元,增长33%。规模企业达到14家,总产

值达到2.73亿元,增长43.2%。祥镭激光、泰和集团、华泰天成等企业先后落户园区,湖北先开环保、妞妞食

品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新建标准厂房9.7万平米,牛

首工业园初具雏形。以襄樊普陀生态公园、黄龙堰会议

中心为代表的重点商贸项目和以长寿岛生态开发为重点的旅游经济蓬勃兴起。长寿岛旅游经济自我发展,效应

初显,近万名市民前来旅游观光,生态旅游招商规划基

本完成;普陀堰旅游休闲度假区完成9个球道土建工程,与该项目配套的9米宽的铁路涵洞已经完工,移植景观

树木共计2万余棵。以牛首美邻超市、竹条广源超市为

代表,新增商贸企业5家,新建村级商店18家。仅2010

年,牛首镇在建、扩建和向上争取的各类项目达19个,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投资

达39亿元;村镇面貌大大改观,玉皇街东路、政府街东

路两条集镇道路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为牛

首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镇区经营秩序、卫生秩序,集

镇环境形象开始改善,村庄建设规划、316国道牛首段沿

线8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得到积极落实。生态建设工程深

得民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长寿岛、黄庄两村新改

造低产林面积2000亩,建沼气2000口;通过实施农村

公路“村村通”工程,建成新中、茶庵等村通村路106

公里,开通302、306、308三条通村公交路线;通过实

施“安全饮用水”工程,两大集镇初步实现自来水供应,张岗村水厂项目已经达成意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5个村卫生室

通过达标验收;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大,计生水

平明显提高;民政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1105户3019人

享受到农村低保,524户1227人得到社会救助。通过增

添锅炉和太阳能热水器,福利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条

件进一步改善;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事业,镇达标文化站房

建设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全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到

篇3:课题汇报课的反思

这堂课是复习课:九年级历史上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讲好历史复习课是最难的。首先,内容太庞杂,需要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学习。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则更高。第三,需要时时刻刻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项都是是比较乏味的。

另外长期的传统教学课堂使学生多半不敢言、不敢动、不敢思,或不想言、不想动、不想思,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懒惰,依赖心理特别强的被动、压抑的状态。而且世界近代历史的呈现方式是以点、面为单位,缺乏线,造成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总是支离破碎,不能形成横向、纵向的比较和内在的联系。

为此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无论是情境导入、目标的展示,还是合作探究、构建框架、拓展提升,都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方面:1.形成质疑——问题——探究——解释——再质疑——再探究——再解释的模式教学。2.通过知识的问题化,问题的层次化、梯度化,使学生能基本把握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3.艺术地把握引导时机,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学生学习,形成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具体到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以现实带历史,以历史鉴现实

运用当今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的政界名人的照片(奥巴马、伊丽莎白二世、奥朗德、普京、安倍晋三)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再通过老师的预设问题和思绪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分析、交流、讨论、归纳等方式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层层构建新知识、新体系,提高了学生归纳提升、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

一、宏观感知,把握单元体系

出示两个问题引导:世界世界近代史开启了什么时代?你能说出“那个时代”世界都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吗?用幻灯片播放了5组那个时期重大事件中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分析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知识归类,深化理解

设计了两轮归类,先是让学生根据刚才归纳的历史事件去分类,这次分类的标准都是平时做题经常看见的,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学生完成的速度快,质量也高。第二轮分类是要求根据这些历史事件的过程去深度挖掘,这时候我注意观察到学生的眼神——困惑,我就以屏幕上两次改革为例子进行引导:两次成功的改革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改革,使学生豁然开朗,然后进入合作学习。这两轮归类都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设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最终目的不是一定要解决问题,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断产生新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构建框架,深化理解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了一定认识,可是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又设计了构建框架来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四、链接中考,反馈提升

节选2012年和2013年的中考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注重学生审题和答题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但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

1. 教学内容设计容量过大,授课时间过紧,有些内容草草带过。

2. 合作探究时,有些学困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不高。

今后努力的方向:

1.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驾驭教材、学生和课堂的能力。

2.复习课涉猎的历史年代长、区域范围广,教学设计要选取恰当的历史线索。

3.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要注重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篇4:某某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小课题研究; 探索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6-0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校应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大科学课堂”,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如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在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学习:

一、引导学生确立课题

1.课题的切入点要小,可操作性强。教师要能预测到,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努力下完成课题研究,能够有所收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的基础是与小学科学教材的紧密结合,它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学生在学习《塑料》一课时,对“塑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塑料的应用”产生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存打好基础。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课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例如,胥河水污染的调查研究报告。

二、协助学生研究课题

这是小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并适当提出自己的推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落实安全措施,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

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

三、组织学生交流分析

共同交流提炼是小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必定有许多收获,有许多新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困惑。这些收获和新的认识比较零碎,不够全面,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归纳。根据学生共同交流情况,很多时候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的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共同交流提炼。根据学生实际探究情况,如此循环研究,使这个小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四、成果展示要隆重

展示课题成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手段。展示课题成果的形式很多,有实物展示、版面展示、主题班队活动、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会等。展示课题成果要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科技活动等有机结合。如:撰写课题报告是学生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很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并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收集的信息量很大,涉及的领域又多,要写成一篇高质量的课题报告,难度较大。更大的困难不是资料的多少,而是文体的要求。因此,可以进行学科整合,与语文教师紧密合作,让学生知道课题报告的格式,指導学生撰写课题报告,逐步提高课题报告的质量。根据有关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参加上级科技竞赛活动,是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最好的办法之一。

篇5:人保局职称股课题调研工作汇报

本次调研提纲中涉及人保部门的有2个课题,即第13点: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如何?投入情况?激励政策?第15点:全县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如何?社会保障建设有哪些项目?现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第13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情况

县是个人口小县,财政弱县。近几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扎实推进“一引三培人才工程”(即:引进县内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事业单位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在工业园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农村培养“双带”致富能人),着力培养和推荐“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是全省唯一连续两年均有入围人选的县,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自2012年以来,我县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2人,其中:刚性引进23人,柔性引进19人。今年为和美药业刚性引进张和胜博士、驰邦药业柔性引进严琨和张志航2位博士。

1、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做好全县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同时,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部门和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人才工作格局。

2、工作机制到位。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推动人才政策和工作的落实。建立县级领导结对联系人才制度,每年春节,全县县级领导都集中安排走访慰问活动,给每位联系对象送上组织的关怀和慰问品。建立县级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将联系点建设成为示范点。目前全县已创建人才工作示范点8个,其中普正药业集团已列为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联系点,是省委组织部在市的唯一一家非公企业人才工作联系点。

(二)科技创新人才投入情况

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人才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县财政每年预算15万元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并安排30多万元对全县“十大优秀人才”、“十佳名师”等获奖者和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各县直单位每年都安排了一定的人才经费,保证人才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

2012年4月,县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并出台了《县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明确了人才引进有关程序和优惠政策,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政策依据。今年我县又在制定《县关于对企业优秀人才实行优惠政策的暂行办法》,帮助园区企业引进人才。

二、关于第15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会保险参保情况。2012年,涉及人保部门的社会保险共有五个险种六大块,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再加上今年7月1日启动的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我县是全县第四批启动的试点县)。其具体参保情况如下: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情况。截止8月底,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9512人(不含离退休),完成年任务19840人的98.3%,其中企业13661人,机关事业1343人,其他4508人;全县实际缴费人数达17349人,完成年任务17348人的100%,其中企业11498人,机关事业1343人,其他4508人;实际征缴养老保险费4992万元,完成年任务4970万元的100.4%。

2、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情况。截止9月20日,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9.49万人,其中1.992万到龄老人自7月份开始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

3、失业保险参保情况。截止8月底,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9360人,完成年任务9360人的100%。

4、医疗保险参保情况。截止8月底,全县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1900人,完成年任务55100人的112.3%。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缴费人数19600人,完成年任务17800人的110.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300人,完成年任务37300人的113.4%。

5、工伤保险参保情况。截止8月底,全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100人,完成年任务14900人的114.8%。

6、生育参保情况。截止8月底,全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400人,完成年任务10700人的97.2%。

(二)社会保障建设项目情况

1、打造全民创业示范平台。玉梁创业示范街创建以来,县创业指导中心积极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后续扶持等创业指导服务。目前,玉梁创业示范街对街区的招牌广告、门牌标识和装修风格进行了“三统一”,已有103名创业者入驻创业示范街经营,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为他们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其规模和成效得到了省就业局领导的充分肯定,7月21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对我县创建玉梁示范街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篇6:某某工业园调研课题的汇报

组别:湄潭队绿色食品加工业课题组

组长:卢

组员:徐龙泉

单位: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时间:2012年8月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员:卢俏

徐龙泉

李艳

王军)导论

1.1 调研背景

绿色食品产业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企业及其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以及其他绿色食品专业部门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特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由此构成统一的产业结构体系。通常谈到的绿色食品产业主要是指绿色食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统称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因其产品安全、营养、健康而备受青睐。

绿色食品产业的特征:(1)经济活动专业化。

(2)经过专门认定。

(3)具有统一的标识。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从以前的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到现在追求健康安全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因此绿色食品加工业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素有“茶城、酒乡、粮仓”之称,先后被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授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综上所述,湄潭县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在校研究生,我们希望寄自己所学理论于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对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1.2 调研目的

基于湄潭县本身的地理优势、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以及市场的导向作用,我们调研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了解湄潭县绿色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为湄潭县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 调研方法与对象

基于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结合前期对湄潭绿色加工业发展状况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本课题组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问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对湄潭县的复兴镇、永兴镇、湄江镇和天城乡这四个代表乡镇及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进行了相关调研。

复兴镇等四乡镇在湄潭县为自北向南分布,地理位置具有代表性。其中,复兴镇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为随阳山茶叶示范带(含栗香茶业公司随阳山有机茶厂)等;湄潭县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种植基地“万亩茶海”位于永兴镇;天城乡以种植茶叶和辣椒为主,是著名品牌“老干妈”辣椒食品的基地之一;湄江镇核桃坝村为湄潭县茶企业发展的起源地,同时有知名公司,如兰馨茶业公司、四品君茶叶公司等入驻。

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系贵州省目前规划建设面积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2009年升级为市级工业园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是贵州省、遵义市确定重点建设的园区之一。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大体表现为绿色食品原料的生产遍布湄潭县各乡镇,呈现以国营、集体和企业的基地、示范园区为主,并带动周边农户和个体为辅的生产型结构。绿色加工企业主要集中于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少量乡镇企业达到绿色加工的标准。

2.1 湄潭县部分乡镇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湄潭茶叶初加工呈现以企业为主、农民及个体为辅的生产性结构。茶叶加工体系主要由国营茶场、茶叶公司、集体企业、个体加工厂、家庭手工作坊构成,加工经营有四种情况: 一条龙生产企业, 发展模式:公司(茶场)+原料生产基地+ 农户,生产基地初加工,终端加工和精选包装设在工业园区;二是乡镇茶叶企业(初加工半成品与精制成品销售)+ 农户茶园;三是收购茶叶精制销售的合伙或个体企业;四是家庭手工作业。目前, 国营茶场、集体茶场以及茶叶企业是茶叶的主体, 茶园规模大, 生产经营一条龙。由通过退耕还茶政策发展起来的农民家庭茶园, 茶园面积小, 以幼龄茶园为主, 这类家庭茶园多数是自办手工作坊, 有少量的简易设备, 生产、加工、销售由家庭统筹安排, 自主经营。没有设备、没有加工技术的农户只有依附于较有实力的农户加工厂。在偏远地方未建立加工厂的地方, 茶农只有靠手工制茶,加工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茶青浪费现象普遍严重, 而且难以形成市场规模、品牌优势, 内耗资源多, 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信息不灵, 在安全生产、税税收方面政府难以控制。2.1.1 复兴镇

复兴镇位于湄潭县北,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以种植茶叶、烤烟、油菜、辣椒为主,畜牧业以养殖生猪和青田鱼为主。

复兴镇2004年至2006年着力打造了随阳山茶叶示范带,2006年到2007年又重点打造了观音阁茶叶示范带茶园一万亩。其中,随阳山栗香有机茶厂带动了茶叶示范带的发展,实现了全村人均两亩茶的计划。在发展种植面积同时,茶厂还十分关注茶青的农残问题,成立了随阳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依靠社员的互相监督,实现茶青低农残甚至零农残的目的。2.1.2 天城乡

天城乡处于湄潭县东南面,主要经济作物包括茶叶、辣椒和烤烟等,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0余亩,辣椒种植面积达7800余亩,主要为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及老干妈等品牌企业提供原材料。2.1.3 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湄潭县东部,湄江河上游,农业以茶叶、茅贡米种植和青田鱼养殖为主,是湄潭县茅贡米生产基地、青田鱼繁育基地。著名的万亩茶海坐落镇内,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部分厂家都在此设有原料种植基地。目前永兴镇茶园面积达5万余亩,占全县茶园面积(22.5万亩)的25%以上。永兴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0余家,产量1500万斤,产品有“湄潭翠芽”“遵义毛峰”等。永兴镇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加工厂有玉喜制茶厂、茗珠制茶厂和吉泰茶叶制茶厂。制茶厂主营茶叶加工,以湄潭翠芽的加工、销售及茶叶深加工的生产为主。2.1.4 湄江镇

湄江镇位于湄潭中心,是黔北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茶乡”,全省唯一的茶叶科学研究所位于湄江镇境内。全国著名茶叶专业村“核桃坝村”拥有优质茶园5000余亩,主要产品老茶农牌“核伦春茶”闻名国内外。

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位于湄江镇内,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兰馨茶业公司、四品君茶叶公司、陆圣康源公司等,主要经营茶叶的制作和深加工。

2.2 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部,是贵州省目前规划建设面积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规划面积18.76平方公里,按A、B、C三个区域进行建设,划分为分为茶叶产业、食品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七大功能区。目前,A区综合产业项目高度密集,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B、C区规划中。园区现有入驻企业52家,其中,投产企业28家,具有代表性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栗香茶业公司、陆圣康源公司、兰馨茶业公司、茅贡米业等。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园区自规划建设以来,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2.1 栗香茶业公司

贵州省湄潭栗香茶业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占地28368.8㎡,清洁化名优茶叶初加工生产线2条,清洁化名优茶叶精加工生产线1条(含包装)、厂房面积3660㎡。并在永兴镇流和渡、复兴镇随阳山自有高标准有机茶园1280亩,建有清洁化名优茶叶初加工生产线各2条、占地面积14094.38㎡、厂房面积4570.93㎡(其中流河渡1484㎡、随阳山3086.93㎡)。相关制茶设备358台(套),名优茶年生产能力可达到500吨。同时配套在永兴、马山、复兴、洗马等乡镇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形式建有茶园生产基地4个、茶园总面积38680亩(其中:高标准示范茶园3000亩),辐射带动茶农11800户,约48000人。2010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有机茶认证茶园面积4954亩。2007年在永兴镇干河沟-流河渡-长水田建有“贵州省无性系优质茶苗繁育基地”1个、苗圃面积1200亩,年茶苗繁育能力可达1.2亿株。2.2.2 陆圣康源公司

2.2.3 兰馨茶业公司 2.2.4 茅贡米业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市场化角度来衡量,在规模化、产业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湄潭县绿色食品原材料方面问题

绿色食品原材料,如茶叶和辣椒等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湄潭县各乡镇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地理环境的制约,资金匮乏,水利设施不健全和群众意识落后等,使得本地绿色食品原材料的种植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种植面积小,发展不均衡,管理分散。虽然近几年发展起了永兴的万亩茶海等茶叶种植产业带,但是也存在监管不严,农残检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3.2 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方面问题 3.2.1产业融资难,投资能力不足

融资难已成为目前制约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银行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银行大多不愿承担风险贷款给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湄潭县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都面临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多数中小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加工小作坊在资金方面更是困难重重。投融资担保平台资本规模小,且目前仍是政府性平台,担保抵押融资范围小,孵化金融资本能力弱。另外,招商渠道单一,招商人才匮乏、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也影响着招商引资成效,制约着外来资本的引入。贷款难、担保难、融资环境和招商力度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规模扩大。

3.2.2产业集聚配套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湄潭县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区域布局、规模、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看,大多数都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下,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更形不成集约化生产。生产环节的粗放化、零星化,严重地制约了地方拳头产品的形成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和缺乏市场而无法做强做大,产业链无法拉长,抵御风险能力无法提升。

大多数的加工企业还处于出售初级产品的低层次阶段,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了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综合效益不高。绿色食品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严重制约了湄潭绿色食品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层次的落后又直接影响着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规模,使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3.2.3技术人才匮乏,科研投入不足

湄潭县作为一个县级地区,其对人才的吸引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绿色加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科技投入跟不上,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和对外交流,造成生产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中小型加工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工艺技术,虽然近年来部分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技术力量任很薄弱。

3.3 湄潭县绿色食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问题

3.3.1 营销环节薄弱,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经营的分散,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使绿色食品不能形成统一的销售体系,仅靠老的方式和老的客户维持销售,未能形成营销的网络化和多元化。另外,绿色食品加工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名牌品牌战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个湄潭县品牌众多但名牌少,导致竞争无序化,市场竞争激烈、资金流转困难、品牌宣传成本高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困扰着加工企业的生产销售。

3.3.2 监管机制不健全,行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包括产地环境,农业品投入,生产控制,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控,才能保证最终消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调查发现,目前支撑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些保障措施不全,标准、认证、监测等不够完善,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对加工企业、营销企业,批发市场,产销协会等经济责任主体的监管,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从而大大影响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态度。

3.3.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在检测服务方面,标准化工作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卫生方面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例如食品包装袋是否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加工原料是否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标准,废料的排放是否有破坏环境的渠道,这都是绿色食品加工业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在信息服务方面,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和操作人员缺乏、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应用水平较低,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与科研单位、上下游企业间联系不够紧密,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阻碍着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信息的传递。

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方面,规范化制度、创业辅导、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人才培训、对外交流、政策法律服务等都亟待完善。

另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土地价值增值缓慢,对扩大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效用不够明显,同时也对加快招商引资和企业进驻带来一定影响。

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健全,影响了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对策

4.1 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原材料方面问题的对策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茶叶和辣椒等种植面积不能大幅度增加,但可以引进高产、抗虫和高质的新品种茶树和辣椒秧苗等。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一些单位可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灵活借贷,同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尽量避免农民因资金短缺而影响生产。政府应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保障基础设施完善的前提下,还应进行大力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集体意识,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面积种植整合为种植基地,便于集体管理和销售,对于所得农产品,应建立统一的检测机构,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检测,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2 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方面问题的对策 4.2.1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引导

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应积极为加工企业和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信贷渠道,降低信贷门槛,灵活担保。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加工农户的特点,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套餐,满足实际信贷需要。金融机构要高度关注农产品国际市场行情,掌握当地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信贷资金运用情况,积极探索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防止信贷过度集中和新的信贷风险发生。

政府部门应从湄潭实际出发,制定有效的拓展政策措施。一是制定落实绿色食品加工业行业贷款贴息、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二是引导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顺应国际国内产业梯次战略转移趋势,不断扩展招商引资领域。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担保公司,为中小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基地建设提供担保。四是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门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提高符合条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比例;增强对中小企业业主的信用评估与授信,对一些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企业,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五是筛选一批龙头企业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实现上市融资。

4.2.2 调整和优化绿色加工产业结构,实施绿色产业升级

坚持产业延伸与产业重组并举、存量提升与增量优化互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从局部的层面努力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走专业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同时推动示范区的建设,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项目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搭建基础平台。按照市场需求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业,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通过技改向系列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促进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把分散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组织起来,实行联合舰队的“兵团作战”,开发大基地,壮大大龙头,突出大品牌,抢占国际大市场,以联合的优势、集体的智慧、整体的实力,把湄潭的绿色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还应立足湄潭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激发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发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食品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研究并出台支持绿色食品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鼓励,把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战略升级和深度开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2.3 加大科技和人力资源投入,提升经营水平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的力度,实现科技创新,从而在理念、工艺、设备以及品种等方面创新,把科技创新贯穿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

抓好科技培训,实施人才战略,夯实发展基础。生产力中人是第一要素,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科技。必须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加工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开发特色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与培训提高实用科技人才结合起来。更新人才观念,着眼于发展大局,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和待遇留人,使各类人才和能工巧匠能够竭诚为湄潭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献力。政府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鼓励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积极培养当地的人才。

结合茶产业、优质米业、中药材、辣椒产业布局,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筛选一批短平快项目,从加工技术上进行突破。加强合作,搞好项目建设。加强与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依托他们在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推动科技项目实施,努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 解决湄潭县绿色食品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方面问题的对策 4.3.1 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建立稳固的销售网络

加快外贸带动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采取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积聚。重点培育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高、企业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大、对地方经济拉动能力强的区域品牌,充分发挥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纽带作用,引导产业积聚。坚持市场多元化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加快品牌的整合,大力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以质取胜。

对于企业而言,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找出自身发展的亮点,并以此亮点为基础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建立自己的品牌的同时还应注重品牌的营运,注重产品质量,主动为用户提供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出示相应的绿色食品质量证明;污染物排放要达到规定标准,实行清洁生产;凡超过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期限的产品,不得再以绿色食品名义销售。

市场销售要由原来以直销为主转向以连锁、代理、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为主,由以国内销售为主转向国内国外并重,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色大米的销售,实现了绿色食品销售的提档升级。

在电视台、报刊以及互联网络上,播发专题报道和宣传片、广告片,进行反复宣传,形成了形象广告和产品广告交相呼应的立体宣传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展销会和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打响名牌,打开和拓宽市场。

有市场,绿色食品加工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建设和完善绿色食品现代物流体系,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络上狠下了功夫,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省内销售体系建设,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销售网点。积极拓宽外埠绿色食品销售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企业,聚集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经济区等区域市场,初步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绿色食品销售网络。

4.3.2 逐步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

搞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的环境监测和质量监测,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依法严格管理好绿色食品标志,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制,促进绿色食品事业健康发展。要逐步建立起全民监管的制度,如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等等。通过监管机制的创新和不断完善,确保绿色食品加工业各环节标准化规程的实施。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实现原料、加工和流通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市场准人为突破点,狠抓源头,对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进一步规范,严格按照清洁化加工进行生产,达不到要求的及时整改,否则不准生产。

4.3.3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绿色食品加工业会化服务体系,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健全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现代市场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建立各种中介机构和自律性组织。注重人文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业信用管理及服务制度。

努力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培训、检测和信息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技术培训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食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集团;在检测服务方面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

加强绿色食品加工后的贮藏、保鲜、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满足设施化、生态环保化、市场化的要求,促进园区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调研总结

总体来看,湄潭县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品总量已初具规模,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认证规范基本建立,监管制度全面推进。目前,湄潭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食品的需求大幅度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兴起,更加深了人们对食品质量的关注。值得重视的是,农村食品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这为湄潭扩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食品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将为湄潭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湄潭要突出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绿色产业空间,并且延伸到生态保护、资源工程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废弃物产业、信息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品牌优势、产品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进程,打造代表精品农业形象的国家品牌,全面实现持续、健康地发展,对湄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实践小结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小组依托湄潭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下属四乡镇及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围绕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工作。对农产品,如茶叶、稻米、辣椒和药材等的种植、加工或深加工、销售等各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调研,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了解了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经验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调研队员的努力,能够为湄潭县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前期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我们对湄潭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大体了解,获得了一些宏观数据。中期通过走访村镇,直接和茶农、稻农和菜农直接对话,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整个绿色食品加工业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同时对工业园区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企业进行走访,了解公司的现实生产状况。最后,基于队员们收集到的资料,认真撰写了此份调研报告。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吃了很多苦,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快乐。在认真做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有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还有队友之间坚固的友谊。从实践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做一份调研,更学会了如何去沟通和交流,不仅是和政府部门,还有企业公司领导、工人、农民等。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需要我们每次都变换角度去交流,以便获得我们需要的东西,在每次的角色变换中,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定位自己,如何去换位思考,如何去组织语言,如何去最大程度地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怀疑的眼神,略带嘲笑的口吻甚至是闭门羹,但是,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深入最基层,用心感悟,收获成长。虽然大家对于此次社会实践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调研结果还是不够深刻和广泛;虽然有不足,但是我们尽了全力就不后悔!

最后,衷心感谢贵州省湄潭县县委组织部、人社局以、绿色工业园区管委会及复兴镇等四乡镇对我们此次调研活动的帮助和支持,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2] 湄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 [4]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 徐小平,陈应美.湄潭县特色农产品发展探析.安徽农学通报.2010,16(04). [6] 田野.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川改革.2003,(11).

[7] 许春燕.高效综合型绿色食品园区建设模式与对策思考.工业技术经济.2005,24(2). [8] 邹家文,沈建通,张洪元,等.湄潭:山区农业县的工业化跨越道路——对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的调查.理论与当代,2011,(08). [9] 辛绪红.谈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管理.农业经济.2003,(05).

[10] 王文军,张晓.绿色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商业研究.2007,(02). [11] 翟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2).

篇7:工业调研汇报材料[推荐]

2010年以来,**工业集中区管委会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始终坚持“工业兴县、工业富县、工业强县”的战略不动摇,园区开发、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同步进行,初步实现园区见规模、项目见成效、服务见水平的工作目标,园区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现将有关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2010以来工业发展情况 1、2010年,园区工业企业50家(规模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35.25亿元,增加值98505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28.6%,贡献率93.5%;亿元以上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4.76%,贡献率77.6%; 2、2011年上半年,园区工业企业128家(规模企业92家),上半年工业产值20.52亿元,增加值756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42.9%,贡献率98.5%;亿元以上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为10.7%,贡献率85.6%。预计2011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万元,工业增加值

万元,实现税收 万元; 3、2011年1-10月份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4、2011年已竣工3家,预计可竣工投产项目

家; 5、2010年全年实现税收9246.3万元; 2011年上半年实现税收8952.88万元;预计2011年全年实现税收

万元。

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园区工业经济虽然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但因工业基础底子薄、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工业经济受金融政策的影响比较大。目前,国家金融政策收紧,企业融资困难,特别是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部分企业产生资金链断裂现象,如龙祥葡萄洒酿造项目、卓文新林木制品加工项目资金链断裂现象严重。

二是工业基础底子薄。**镇原本是一个农业大镇,自园区开发初期,工业企业仅有数家,工业经济基础底子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业生产条件相对滞后,且**镇水利资源不足,工业用水短缺,使园区工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全园区工业经济产业链短。机械产业是园区的主导产业,但目前园区仅有中恒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汇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两家机械制造企业,工业经济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未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未发挥。

四是土地规划指标不足。受土地规划和土地严控的制约,当前园区2000年-2020年土地规划指标剩余量不足800亩(含已建成的**工业集中区安置小区、部分居民点所占用的500余亩的土地指标),土地规划指标的不足将直接制约了我园区开发建设工作,同时也极大影响了新建项目的落地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项目用地问题,促进工业项目的落地、投产。

五是企业招工用工难。企业招用工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如虹达科技

电子项目、中恒通机械制造项目等招用工问题突出。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和2012年工作思路、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任务。根据县“十二五”规划,我园区工业发展目标是:建设“两大基地”,打造“实力园区”。主要任务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好产业发展平台,努力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以 深加工、物流业等为主的产业园区,力争 业产值突破100亿,深加业产值超过200亿。

(二)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围绕培育百亿产业、打造百亿园区、集聚十亿企业的目标,结合园区产业定位,集中推进机械制造、农林产品加工、物流等三大产业集约化发展。力争新上亿元项目 个,培育规模工业企业 个,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 亿,税收 万元。

(三)2012年主要工作措施:一是详细制定园区发展规划。结合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县“十二五”规划、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特别突出建设制造业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建设,制定实施步骤,逐步推进园区配套建设,促进园区的各项要素的集聚,推进园区建设。二是扎实开展创建“星级”企业评比活动。规范企业经营,促使入园企业开展“比学赶超”全面提升企业经营文化,提高企业的创新力、资金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企业自身建设,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企业道路。三是积极拓展园区作为空间。充分打好山海协作品牌,深化山海协作文章,促进农林产业升级换代。以中恒通公司为依托、积极融入东盟制造业(**)工贸新城建

设,做好相关产业链衔接。四是大力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全面加强园区管委会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无小事,实干兴园企”的服务理念,倡导真情、真心、真意的情感式服务,努力打造“投资**,留在**,赢在**”的服务品牌,不断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对意向落地项目做好跟踪服务,促其早签约、早落地;对在建项目做好综合服务,促其早竣工、早投产;对投产项目做好保障服务,全力帮助企业化解融资、用工等方面的困难。营造平安和谐的生产环境,力促投产企业乘势做强做大,力促园区投资平台乘势聚集机械制造和农林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为**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作出应有贡献。

四、促进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园区管委会将不断强化措施,破解工业经济发展难题,努力推动全园区工业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

1、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为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构筑良好的平台;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为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提供有力支撑,使工业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

2、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围绕园区产业定位,不断开展产业招商,吸引一批实力雄厚的机械制造企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着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农林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全园区工业加快发展。扶持发展重点企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产业抓支柱,产品抓名牌的原则,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形成支柱优势。全面实施骨干带动战略,利用品牌优势、管理

优势、技术优势,加快膨胀企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增强园区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3、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始终秉承“服务无小事,实干兴园企”的服务理念,诚心待商,真心服务,用心协调。只要企业有所呼,我们就有所应,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帮助企业破解融资、招用工等难题,主动为入园企业全程协助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等一切证照的办理手续等。使入园投资者安心、舒心、放心,为园区后续开发树品牌、羸商机。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园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促进园区工业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4、建议建立园区资金调度制度。园区资金投入大,需统筹资金不少,建议园区资金调度制度,政府按季度安排园区建设资金,便于园区有的放矢地推进建设,有步骤的拨付工程、征地拆迁资金。

5、推进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出台鼓励工业企业创新相关政策,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工业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综合住院部主管护师竞岗演讲稿下一篇:冬至快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