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2024-04-17

应急预案编制目的(共6篇)

篇1: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泸州医学院反暴力恐怖事件工作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一)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地处置发生在学校内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校园安全和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境内外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在学校内实施的给校园安全和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主要包括:

(一)对学校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等要害部位实施爆炸、纵火、破坏的;

(二)对学校集体活动和外出活动实施恐怖袭击的;

(三)劫持车辆、绑架师生、威胁人质安全的;

(四)在学校食堂、水房等饮食场所投毒造成集体食品中毒的;

(五)袭击各类考试安全的;

(六)其他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

三、反恐怖组织机构、职责

学校成立恐怖袭击应急处置工作领导组,下设6个具体工作小组,在领导组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开展工作,并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一)成立泸州医学院恐怖袭击应急处置领导组 1.组

长: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副组长: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成员:各单位、部门党政负责人

2.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校园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有关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决定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决策和措施,确保校园恐怖袭击事件处置工作及时、有序、高效。

(二)工作小组职责及任务分工

1.报警组

长:保卫处处长

成 员:治安科科长、副科长、两校区校卫队长

责:当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和辖区公安机关报告情况。同时及时续报事态发展、处置措施、发生原因及造成当前损失等情况。最后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情况收集和文字报告。

2.应急分队组

长:治安科科长、副科长

成 员:保卫处、治安科全体干部职工、校卫队应急小分队

责:发现险情后,及时担任应急处突任务,将恐怖活动控制在最小范围,防止恐怖人员内外勾结,预防事件扩大化,最大限度的减少师生的生命财产损失。3.外围控制组 组

长:保卫处副处长

成员:保卫处治安科全体人员、校卫队应急小分队 职责:

(1)当确认突发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在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的同时,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

(2)做好事发地点秩序维护、交通保障,人员疏散、师生安置等各项工作,尽可能的阻止事态的扩大。

(3)在现场的统一指挥下,积极参与调动有关人员,按分工和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救援处置工作。

4.疏散组

长:保卫处处长、学生部部长

成员:保卫处调研科、学生部学生科等全体人员 职

责:掩护并组织受到恐怖险情威胁人员及时进行有序疏散、撤离危险区域。

5.救护组

长:后勤管理处处长 成员:卫生科科长及工作人员

责: 对受伤人员进行初步包扎等现场紧急救护。并将伤者及时就近送医院或等候医院医务人员到现场对伤者进行治疗。

6.调查及善后工作组

长: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保卫处处长

成员:院办、保卫处工作人员、辖区公安、国安机关有关人员

职责:负责进行事件调查,认真分析事发原因,明确相关责任,为及时有效处理事件提供准确依据;做好沟通联系,及时反馈情况,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四、反恐怖事件的预测预防

(一)各单位、部门的信息员收集信息要及时。各单位、部门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任务和特点,适时分析本单位、部门的安全形势,尤其是做好敏感时期、重大活动期间不稳定因素的摸排,疏理问题苗头,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信息渠道要畅通。各单位、部门一旦发现恐怖事件的苗头,须及时向学院指挥中心报告,杜绝隐情不报、截留信息等现象发生。

(三)各单位、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工作,提高警惕性,不信谣,不传谣,及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四)各单位、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教育教师要依法施教、服务学生,不能因自身因素而引发矛盾直至激化发生突发事件,切实做到防范恐怖、警钟长鸣。及时落实监督机制和重大问题领导责任追究制度,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五)加强应急小分队建设,提高保卫处干部职工、校卫队员的工作能力,做到训练有素、认真负责,关键时刻具有能站出来、冲上去的勇敢精神。同时不定期的聘请专业人员训练,进行反恐演习,从而确保其在关键时刻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六)保卫部门要做好反恐怖事件的预防工作: 1.加强学校大门门卫的管理工作,做好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确保各种防范器材、技防措施到位到点。

2.严格学校各大门车辆进出的登记、管理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发现可疑人员或不法分子非法侵入校园应及时报告或报警。

3.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4.经常性地与辖区公安机关、派出所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校周边地区存在的不稳定的因素(人或事),采取有效对策。

五、反恐怖事件的应急响应

(一)及时上报。一旦掌握恐怖事件征兆或发生恐怖事件时,报警组应立即向学校反恐怖领导组报告和向公安机关报警。

(二)恐怖分子入校袭扰师生事件处理办法。学校发生恐怖分子闯入校园袭扰师生事件,立即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向110指挥中心、学校反恐怖领导组报告,迅速组织师生转移,等待救援。

(三)校内发现不明物体(装置)事件处理办法。学校内发现不明物体(装置),立即向公安部门和学校反恐怖领导组报告,保卫部门及时设置隔离带,封锁和保护现场,同时迅速组织学校师生紧急疏散,等待公安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如遇恐怖势力和铤而走险分子制造的爆炸、枪击、绑架、施放毒气(药)、挟持人质以及其他恐怖破坏活动时,应在第一时间向辖区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启动反恐怖预案,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稳定现场人员情绪,防止出现现场骚乱;

2.立即封锁中心现场,配合公安机关缉拿犯罪嫌疑人; 3.配合公安机关组织力量疏导人群,有序撤离现场至安全地带,并组织力量救护伤员;

4.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救护、调查取证等工作; 5.严控各出入口,保证通道畅通,同时防止犯罪嫌疑人逃离;

6.配合公安交警对外围道路进行临时交通管制,保证现场的无关车辆尽快有序离场。

六、反恐怖事件的后期处置

(一)如在恐怖事件中发生人员伤亡,本着救人为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所属单位、部门领导负责组织处置善后工作,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件调查工作的同时,按国家、学校有关规定做好安抚家属及善后处置工作。

(二)在公安机关对事件发生现场取证完毕后,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应迅速对遭到破坏的有关房屋设备进行维修,以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三)对经历恐怖事件的师生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做好校园稳定工作。

(四)由党委宣传部组织及时发布有关恐怖事件查处信息。

七、反恐怖事件的应急保障

(一)经费保障

学校应将处置恐怖袭击事件所需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保证经费专项使用。

(二)物资保障

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强反恐怖事件应急处置的物资储备,保障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三)纪律保障

参与应急处置的各部门在接到行动指令后,要迅速组织人员、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在领导组的统一指挥下,明确职责,快速投入应急处置。各部门要加强联系沟通,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工作中要严格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恪尽职守,及时处置。

(四)预案演练

学校反恐怖应急领导组要按照本预案,指导相关部门适时组织应急处置的实战演练,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完善预案,切实提高防范和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能力。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保卫处牵头制订,报学校批准后实施。根据形势发展,保卫处应会同各单位、部门及时修订完善预案,报学校批准后执行。

(二)奖励与责任追究

1.奖励:对在恐怖袭击事件应急处置行动中,能够出色完成任务,作出显著成绩或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单位、部门和个人,应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2.责任追究。各单位、部门的党政负责人为本单位的反恐怖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凡在处置恐怖事件过程中,因工作延误、失职、不服从指挥、不负责任而造成矛盾激化,产生严重后果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篇2: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为了提高职工消防应急能力,全力、及时、迅速、高效地控制火灾事故,保障企业财产和人员的生命安全,加强消防意识;掌握消防技术,使员工在遇到突发火灾的情况时,能够及时有序的撤离到安全区域,保证生命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事故损失和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

模拟火灾场景:综合楼B幢四层办公区,在X月X日下午2:30左右,突然发生火灾。四层火灾的烟雾已经通过电梯机井、楼道、楼梯等处,蔓延到五楼办公区。四层火灾发生初期,员工甲用身边灭火器进行扑救,未能达到扑救效果,火灾继续蔓延。公司主要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公司火灾应急预案。

本次火灾应急预案演练设置等级为二级响应。火灾影响范围基本处于场内范围,第一时间组织抢险组人员对起火点进行扑救,同时紧急疏散办公区域人员。

二、演练程序:

1.应急救援指挥部设在门卫值班室。2.应急救援总指挥XXX,宣布演练开始。

3.应急救援现场指挥XXX,负责指挥协调各职能组相关工作。XXX、XXX为应急救援车。4.各职能组负责人及组成人员。(见附表)

5.应急救援总指挥XXX,宣布演练开始后,由服务中心XXX用手提式扬声器发出的警报声模拟火灾报警铃声。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XXX立即组织人员用楼道内的灭火器第一时间灭火,同时,向公司XXX报告发生火灾的情况(根据起火点现场情况,随时报告)。起火现场火势未得到控制或无法控制,此时,向119报警求助(报警时要简述火灾情况,说清楚火灾发生单位所在区域、地址、附近明显标志物、联系电话,必要时派员引导救火车至火灾现场)。在119未到达之前,各职能组展开救援、疏散工作。6.抢险组:负责人XXX,负责组织安保人员(4-6人)扑救起火点火源。

7.疏散组:负责人XXX,负责一层至五层人员安全、有序的疏散。此时,电梯关闭(电梯关闭前,注意疏散电梯内的人员),所有被疏散人员从各楼层安全通道(楼梯)向楼前广场安全区域疏散。(疏散演练时间2分钟)

8.救护组:负责人XXX,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治和报120送医院急救。

9.保卫组:负责人XXX,负责损失控制,物资抢救,对事故现场划定警戒区,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保护事故现场不遭破坏。

10.调查组:负责人XXX,负责协助相关部门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经济损失等,将调查的情况及时上报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11.后勤组:负责人XXX,负责抢险物资、器材器具的供应及后勤保障。

12.经过与消防战士共同努力,火灾被扑灭。现场指挥XXXX副总经理向总指挥报告火灾扑灭情况。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13.参加预案演练的全体人员及员工,在综合楼广场集中,总指挥总结预案演练结果,同时,提出冬季防火要求。分析火灾应急预案的适宜性,对完善火灾应急预案提出意见。

三、现场布置及所需材料; 1.

公司消防设施布局图。2.

综合楼各楼层布局图。3.

公司区位平面图。4.

篇3: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1 应急预案要有针对性

为了预防和控制事故, 必须要编制应急预案, 在此基础上达到装置本质的安全性, 对相关的管理、应急等具体措施要进行细化。在预防和管控事故的过程中, 总体上要借助于编制预案实现, 这些应急预案应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而且还要做到3个“熟知”:

(1) 熟知危险源; (2) 熟知周边环境; (3) 熟知救援资源。

2 明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工

2.1 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从企业来看, 负责安全、环保以及生产等领域的企业高层领导为事物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总指挥;副总指挥则由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来担任。指挥部的成员还涵盖了安全环保、生产管理、设备、技术、交通疏散、后勤、检验、医疗室、对外联络办公室等若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

2.2 指挥部职责

发生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后, 指挥部要尽快地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如果发生了危险化学品事故, 总指挥或由总指挥委托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的现场指挥工作, 不但要构建现场指挥部, 还要在最短时间内拟定和批准现场救援方案, 尽快开展现场抢救。

2.3 各相关部门职责

对企业来讲, 参与到应急预案中的相关部门差不多涵盖了企业的全部部门, 例如, 内外信息联络办公室、安全环保监督、事故区域、消防救援、交通指挥、行政后勤、生产物资、技术设备以及医疗等具体负责的部门。这就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他们的职责, 尽可能有条不紊地做好应急工作。

3 应急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在启动以及实施应急预案的过程中, 要清楚地界定它的级别以及层次, 这样才可能避免千篇一律地实施应急预案。例如, 如果事故的范围较小, 而且非常易于控制, 但却调用了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 将会极大地浪费多种资源。还要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危害程度以及从业人员的相关评估结果, 而且可能会触发事故的现场情况的分析结果, 尽可能详细地界定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

4 应急救援的实施

在应急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时, 通常情况下涵盖了报警、接警、出动应急队伍、成立事故应急指挥部、全方位地开展应急处理, 做好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物的处理, 控制火灾等若干活动。

4.1 事故的报警与接警

要及时准确地开展事故报警, 这是能否尽快控制事故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会涉及到所在单位报警、开展初期的事故应急处理, 开展受伤人员的前期施救工作, 疏散相关人员, 综合调度相关部门的警情、确保上传与下达指令的畅通性, 而且相关主管部门以及主管领导还要准确地判断警情。

4.2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在建立指挥部时, 要考虑以下若干问题:首先要考证当地在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而且最少还要确定两个点, 要各自位于预案主题对象的上风向, 其次是在设置指挥部时, 应尽可能地接近事故发生地前沿, 这样便于指挥应急救援, 而且也有便捷的交通。

4.3 实施救援

在接到报警相关的应急指令后, 各主管单位应立即及时派出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赶赴到事故现场, 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 开展快速的救援工作, 及时管控事故发展状态。此过程成为了开展事故应急救援的关键, 涵盖了以下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任务:界定危险源的释放点、对危险源实施控制, 抢救中毒人员以及受伤人员、将受困人员解救出来, 及时做好区域警戒以及交通管制, 要尽快地疏散和撤离相关人员, 开展灭火、处理泄漏物, 做好环保工作。

(1) 危险源控制。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 一是工艺应急控制, 二是工程应急控制。

(2) 抢救中毒、受伤和解救受困人员。这一环节是应急救援过程的重要任务。主要任务 (1) 将中毒、受伤和解救受困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地带, (2) 进行现场急救, (3) 转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4.4 警戒与疏散

首先是要撤离危险区域内的非应急人员, 还要注意在不能管控事态发展时, 应尽快撤离应急人员;其次是要疏散周边人员, 应尽可能地将周边人员向上风向转移, 还要派出专业人员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达安全区, 不得在低洼处滞留, 还要清楚地知道是否还有人滞留在着火区以及污染区, 再就是要悬挂或设置显而易见的疏散标志。

4.5 火灾扑救

在不同危化品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下,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采用不同的火灾扑救方法来扑救火灾。通常情况下, 在本企业人员、技能、装备等存在不足时, 应邀请专业消防队来扑救火灾, 但是, 在火灾初期所开展的自救显得至关重要。

4.6 泄漏物的处置

如果在现场发生了物料泄漏, 为了预防发生二次事故, 要及时对物料开展覆盖、收集、稀释处理。从已有的事故经验来看, 如果不能合理地开展泄漏物处理, 则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事故的影响。通常应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1) 围堤堵截。为此要围堤堵截或引流到安全地点。储罐区发生泄漏时, 要及时关闭雨水阀, 防止物料外流。

(2) 稀释与覆盖。通常是用水枪或消防带向有害物蒸气喷射雾状水加速向高空扩散, 使其向安全地带扩散。

(3) 收集。对于大型泄漏, 可选择用防爆泵 (隔膜泵) 将物料收集到容器或槽车中, 小量的可以用沙子、吸咐材料、中和材料等吸附中和。

(4) 将收集的泄漏物运送至废弃物处理场所处置, 用消防水冲洗少量的物料。

5 结语

以上是结合本企业编制预案和参加应急救援时的几点体会, 但事故现场是瞬息万变的, 要求救援的现场人员应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不能一味死守教条,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8 (10) .

[2]张荣.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操作人员安全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篇4: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企业堵截事故源、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以及一旦事故爆发能够及时应急、将事故损失化减到最小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黄河水电公司龙羊峡分公司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尽管我国早就颁布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但具体落实到企业及其基层,不少管理者与执行者仍然感到茫然无措,不知从何着手。黄河水电公司龙羊峡分公司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从生产经营单位的各自特点入手,在编制的依据、原则、预案内容、注意事项和演练等方面进行要求与规范,对企业安全隐患防微杜渐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

编制依据

黄河水电公司龙羊峡分公司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前,首先应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对重大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因此,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依据就是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

分析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就是不但要分析容易发生的事故,还应分析虽不易发生但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包括: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故类型;导致那些最严重事件发生的过程;对潜在事故的描绘(如管道破裂、安全阀失灵、容器爆炸、火灾等);非严重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事件的时间间隔;如果非严重事件被中止,它的规模如何;事件之间的联系;每一个事件的后果等。

预案内容

在对重大危险源潜在事故及事故后果的分析基础上,就可着手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黄河水电公司龙羊峡分公司对编制预案确定了基本原则,那就是:生产经营单位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本单位、本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如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进行编制,同时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为第一目的,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编制预案内容重点涉及:潜在事故性质和规模及影响范围;危险报警的设置、报警方式、与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通讯联络方法等。

应急系统

黄河水电公司龙羊峡分公司应急控制系统如图显示:

在编制预案中应考虑建立应急控制中心,应急控制中心负责指挥和协调处理紧急情况,保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顺利执行。应急控制中心一般包括总指挥和指挥部成员,总指挥由生产经营单位法人代表担任。其职权是:判断是否可能或已经发生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是否要求应急服务机构帮助,并实施场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安全的地方,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继续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人员撤离;与消防人员、地方政府和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在危险源现场实施交通管制;对难以解决的紧急情况作出安排;向新闻媒体公布权威信息;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复受事故影响地区的正常秩序。

篇5: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一、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为正确、科学、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重特大伤亡事故,防止伤亡事故扩大,减少损失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二)科学性原则。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制定预案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严密、统一、完整的应急救援方案,使预案真正具有科学性。

(三)实用性原则。要讲究实效。应急救援预案应符合企业现场和当地的客观情况,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便于操作。

(四)权威性原则。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工作,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救援工作的管理体系,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权限和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等一系列的行政性管理规定,保证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保证预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律保障。

(五)从重、从大的原则。以本单位可能发生最高级别的事故考虑。

(六)分级的原则。分级制定,分组管理和实施。

二、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应急救援预案通常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一)对紧急情况和事故灾害的辨识、评价;

(二)对人力、物资和工具等资源的确认与准备;

(三)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有效的应急组织;

(四)设计应急救援行动战术;

(五)制定事故后的现场清除、整理及恢复措施等。

应急预案除上述要素外,还应该实现下列要求:明确应急系统中各机构的权利和职责、建立培训及演习等准备程序、对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论述、对特殊危险建立专项应急预案等等。

三、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步骤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成立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组,并进行分工,明确职责;

(二)收集有关资料:含收集水文、地质、基本情况,本辖区的地理、气象、环境、人口、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社会公用设施和应急救援力量现状。

(三)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对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来说,企业应系统地确定和评估危险因素、重大危险源,它们可能导致什么事故和紧急事件发生,即对危险源进行潜在事故分析。并且不仅要分析那些容易发生的事故,还应分析虽不易发生却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企业所作的潜在事故分析应包括以下问题:

l、可能发生重大事故;

2、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过程:

3、非重大事故可能导致发生重大事故需经历的时间;

4、如果非重大事故被消除后,它的破坏程度如何;

5、事故之间的联系;

6、每一个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

要分析重大危险源所存在的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以便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贮存管理和处置方面完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可从生产厂家附带的危险物质说明书中获得危险物质的特性。

(四)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就可着手进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根据各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具体情况不同,应急救援预案也应有所区别。编写的内容要具体细致,落实到人:每一项任务要注明执行单位、负责人、配备器材、通讯方式、行动路线、实施步骤等。编制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编制一个现场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2、企业必须进行重大事故潜在后果的评估;

3、对于一个只有简单装置的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可安排工人在一旁观察并要求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报告应急机构,由应急机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对于具有复杂设施的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更具体,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危险,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关系进行预测和评估:

(2)制订与场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实施机构进行联系的计划,包括与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系;

(3)在存在重大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报警和通讯联络的步骤;

(4)任命现场事故的管理者和现场主要管理者,并确定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5)确定应急控制中心的地点和组成;

(6)在事故发生后现场工人的行动步骤、撤离程序等;

(7)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外工人和其他人的行为规定。

5、在存在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应制订事故现场的工人应采取的紧急补救措施。特别应包括在突发事故发生初期能采取的紧急措施,如紧急停车等:

6、预案应包含召集在危险源其它部位或非现场的主要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的规定;

7、企业应确保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所需的人员和应急物资等能及时、迅速到达或供应;

8、企业应与事故应急服务机构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并保证一旦事故发生以后有足够的人员和应急物资以执行应急处理预案:

9、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需要社会应急服务机构帮助的情况下,企业应弄清这些服务机构到现场开始进行抢救所需的时间,然后考虑在这个时间内工人能否抑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10、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应充分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由工人生病、节日和危险设施停止运行期间工人不在岗位时,应配备足够的人员以预防和处理事故发生。

(五)形成应急救援预案的文件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应急行动的有效工具。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包括总预案、程序、说明书、记录的一个四级文件体系。

l、一级文件——总预案。它包含了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

2、二级文件——程序。它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程序内容十分具体,例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它的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指南,但同时要求程序和格式简洁明了,以确保应急队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格式可以是文字叙述、流程图表或是两者的组合等,应根据每个应急组织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本组织的程序格式。

3、三级文件——说明书。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个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监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4、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从记录到预案,层层递进,组成了一个完善的预案文件体系,从管理角度而言,可以根据这四类预案文件等级分别进行归类管理,即保持了预案文件的完整性,又因其清晰的条理性便于查阅和调用,保证应急预案能得到有效运用。

(六)对预案进行评估:

预案编制出来后,要通过演练、收集同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救援中的经验教训,检验预案每一方面的实效性,便于预案的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更新。

(七)预案的修订和完善:

要定期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维护,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八)将应急救援预案分送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下发相关执行单位。

四、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应急救援预案编写的基本格式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一)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含企业的概况,主要包括企业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企业的平面图。

(二)周边环境、社区的基本情况。

(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1、危险源的事故特征

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导致事故发生的过程,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

2、危险源的地理特征。

企业所处的具体位置和气象条件,发生事故的扩散范围,扩散路线和模式,周边人口分布情况,重要目标及设施。

3、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图。

(四)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含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立、人员配置、职责任务、人员安排、指挥权限、预案的启动、报告报警方法、通讯联络方式、对外信息报告和发布规定等。

(五)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建立、任务和训练:含应急救援人员配置,任务职责,抢救程序,抢救目标定位,个人防护设施,训练及管理措施等。

(六)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含与事故类型相适应的救援设备设施的配置数量、品种、分布及存放位置,平时的保养和维护。

(七)事故现场应急抢险的方案和处理程序:含与事故类型相适应的处置方法、技术措施、工程抢修、处置程序等。注意:每一个危险源要有一套现场处理方案和处理程序。

(八)紧急安全疏散方案:依据对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主要包括现场指挥,撤离路线与方案,撤离中的防护方法及设施;周边人员的疏散组织及方案,事故外围的工作组织和人员行动准则。

(九)现场医疗救护方案:含事故应急救援的医疗救护方案,医疗服务机构的联系,简单救护设施配备,伤亡者抢救方案和分工,抢险专业队伍的救助技能、自救和个人防护技术知识。

(十)专家咨询系统:由与事故有关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直接组成,包括专家名单和联系方式。

(十一)社会救援预案的联系协调:含了解当地救援机构及救援力量,救援设施能力,当地政府救援预案,与当地救援机构的联系方法。

(十二)事故后的恢复程序:明确事故后检测、检查受影响地区的办法,应急状态的取消程序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十三)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含预案的培训范围、时间和演练要求。

(十四)应急救援预案的维护和修订:

l、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评审与修订方法、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情况

(1)地理、气候情况;

(2)危险源情况;

(3)本地域或企业灾情预测;

(4)救援力量分布等。

2、组织机构的构成及职责

(1)组织机构的组成,包括各种队伍的编制;

(2)各类人员的职责。

3、各种应急程序及其他文件

(1)应急程序;

(2)各种说明书;

(3)记录表格;

(4)有关图表。

4、各种制度

(1)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制度。

(2)对预案演练、修改的一些制度规定。

五、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重大危险源评价是编制预案的重要依据,所以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预案编制的基础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初步的信息,确定了本地域或企业的危险因素后,必须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和触发因素等。最后确定重大危险源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程度等。

(一)危险源普查

在危险源辨识和评价之前,应对危险源进行普查。

(二)危险源辨识概述

根据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火工、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某个车间仓库可能是危险源;从一个车间来说,某工序的一部分可能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决定于三个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者危险物质的大小,危险源能量强度越大,潜在危险性越大。因此,潜在的危险性是危险源的固有属性,决定着事故的规模和程度。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其现实的危险性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相同。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存储条件(如堆放方式、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的障碍物、通风及其他物品情况),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化学稳定性,设备状况(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

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湿度、风速)变化、雷电、雨雪、地震等。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因此,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危险源评价时,应全面考虑这三项因素。

危险辨识是辨识出危险因素,即潜在和固有的危险性、触发条件、存在条件,危险性评价是对辨识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以确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程度。

(三)辨识的原则

危险源的辨识原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前期的搜集信息工作已经为危险源的辨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后的资料基本确定了危险源的范围,哪些是重大危险源,即哪些可定为预案编写的依据,要经过辨识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上的原则,因为细小的遗漏也可能对导致重大事故因素的忽略,酿成灾难性的后果,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危险辨识的内容

在危险源调查之前,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例如,是对整个地域、企业,还是某个车间,或某个车间的其中一个工艺过程。然后要从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性)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所分析的系统进行调查。

危险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区域平面图:总图,包括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有毒、有害、危险物品(或物质)分布;建筑物、构筑物分布;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运输路线等。

?区域的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气象条件;抢险救灾的支持条件等。

?区域的危险源分布,包括:危险源的种类数量、危险程度、危险源的所属者或管理者等。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的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工艺布置;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设备性能;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性质、危害;使用的能量类型及强度;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油库、危险品库)等。

?作业环境情况:安全通道情况;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作业空间布置等。

?操作情况: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事故情况: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故及危害状况;事故处理应急方法;故障处理措施。

?安全防护:危险场所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标志;燃气、物料使用安全措施等劳动组织、管理措施。

(五)危险辨识方法

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任务:第一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为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特征的过程。

事故后果可分为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及财产损失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可细分成各种具体的伤害或破坏类型。可能的事故后果确定后,可进一步辨识可能产生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在危险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危险辨识的方法主要有:

?分析材料性质的方法;

?分析生产工艺和条件的方法:

?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

?利用安全评价和分析方法;

?利用经验。

下面对以上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分析材料性质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险辨识的基础。危险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应分析:急毒性、慢毒性、致癌性、诱变性、致畸性、反应性、暴露极限、生物退化性、水毒性、环境中的持续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自燃材料、稳定性、燃烧、爆炸性。

初始的危险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将它们分类为各种火灾危险源。然后进行危险评价工作。

有关材料性质的数据可来源于供应商、制造商或行业协会、专业组织及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按照GB一16—87《建筑设计防水规范》(97修订版)进行分类。毒性物质可参考国家标准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

2、生产工艺和条件分析

生产工艺和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仅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水的沸点,那么水的存在就具有蒸汽爆炸的危险。因此,在危险辨识时,仅考虑参考材料性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考虑生产条件。分析生产条件和工艺可使有些危险材料免于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例如,某材料的闪点高于400℃,而生产是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的,那就可排除这种材料引发重大火灾的可能性。当然,在危险辨识时,尤其要注意下述石化、化工工艺或设备的危险性:

(1)生产或加工有机或无机化学品,特别是用于此目的的设备,如:

a、烷基化;b、氨解产生的胺化、氨基化;c、羰基化;d、冷凝、缩合、凝聚;e、脱氢;f、脂化;g、卤化和卤素制造;

h、氢化、加氢;i、水解; j、氧化;k、聚合;l、磺化;m、脱硫和含硫复合物的制造;n、硝化和氮复合物的制造;

o、磷的化合物的制造;p、农药的制药等。

(2)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加工或用于特别目的的设备,如:

a、蒸馏;b、萃取;c、溶剂化,媒合;d、混合;e、干燥等。

(3)石油或石油产品的蒸馏、精练或加工的设备。

(4)焚化或化学分解全部或部分处理固体或液体物质的设备。

(5)生产或加工能源气体的设备。

(6)煤或煤的干馏设备。

(7)金属或非金属生产设备(用湿法过程或用电能)。

(8)危险物质的储存设备。

此外,还可参考原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规定》,对有关危险品的工艺条件和场所进行辨识。

3、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

相互作用矩阵是一种结构性的危险辨识方法,是辨识各种因素(包括材料、生产条件、能量源等)之间相互影响或反应的简便工具。实际使用时,这种方法通常限制为两个因素,做成二维矩阵,分析时也可加入第三个因素,做成三维矩阵,如果多种因素作用很重要,且有能力详细分析,则可建立n维矩阵来分析。

相互作用矩阵是对称性的,所以只需完成一半(图中无阴影部分)。因为化合物A与B的作用和B与A的作用是相同的。

相互作用矩阵分析的因素不仅包括危险物质本身,还包括以下因素:

(1)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力、静电等;

(2)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粉尘等;

(3)结构材料,如碳钢、不锈钢、石棉填料等;

(4)常用污染物,如空气、水、锈盐、润滑剂等;

(5)生产设备或区域中处理其他材料产生的污染;

(6)长期和短期作业对健康的影响;

(7)库存、排放或废物处理的规定限值。

在构造相互作用矩阵时需分析生产条件。为了分析正常和非正常的生产情况,需要构造几个相互作用矩阵。构造相互矩阵后,就应检查矩阵中每个相互作用的潜在事故后果,如不了解某个相互作用的事故后果,则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已知的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在矩阵中适当的位置注明(有时一个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几种类型事故)。将相互作用矩阵分析结果与需要辨识的潜在事故进行比较,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价。

4、利用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

许多安全评价和分析方法既可评价风险,也可以识别风险。如:安全检查表、如果——怎么办/检查表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提供一个需要回答问题的清单,对于特定的企业或公司,检查表可通用,并保证分析的一致性。只要分析人员充分使用,安全检查表可成为危险辨识非常有用的工具。

如果——怎么办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允许分析人员更具创造性地利用其经验。每一种方法探索问题的方式不同,但都要求分析小组提出和回答一系列问题,从而揭示可能产生的、不期望的后果。因此,更有可能发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

5、利用经验

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自己的经验来完善危险辨识工作。如果企业的经验已文件化,也可以像其他资料一样用于危险辨识。但是危险辨识不能仅仅基于企业的经验,因为企业的经验来源于已经发生的事故。事实上确实存在着某方面没有发生事故,而有危险的情况。因此企业的经验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6、危险辨识的结果

危险辨识活动的结果,通常是可能引起危险情况的材料或生产条件。

(六)危险评价及评价方法的选用

危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此作为预案编制的依据。

危险程度不仅与固有的危险因素有关,发生事故的概率还与事故防范能力、事故抵消因子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如:同样两个危险源,其中一个具备严密的防护措施,而另一个只有一般的防护措施。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较大,所以,危险源辨识后还应对危险性进行评价,用以确定真正能够发生事故的概率及后果的严重度,而不仅仅考虑危险源的固有危险性。各种评价方法正是针对以上因素,有不同侧重,适用于不同场所的危险源评价。

目前,用于生产过程或设施的危险评价方法有十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和半定量评价方法等几大类。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不同的评价对象,应根据评价对象的规模、复杂程度、工艺类型(行业类别)、工艺过程、原材料和产品、作业条件等情况,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事项:

1、根据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选择评价方法

随着评价对象规模、复杂程度的增大,有些评价方法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费用相应地增加,甚至超过容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先选用简捷的方法进行筛选,然后确定需要评价的详细程度,再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规模小或复杂程度低的对象,如机械工厂的清洗间、喷漆室、小型油库虽然属于火灾爆炸危险场所,但可采用日本劳动省劳动基准局定量评价法(日本六阶段法的一部分)、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等较简捷的评价方法。

2、根据评价对象的工艺类型和工艺特征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大多适用于某些工艺过程和评价对象,如道化学、蒙德、国内化工部的评价方法等适用于化工类工艺过程的安全评价。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适用于机械、电气系统的安全评价。

3、根据评价对象的危险性选择

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对危险性较高的对象往往采用系统的较严格的评价方法(如事件树、事故树、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等);反之,倾向采用经验的、不太详尽的评价方法(如直观经验分析、检查表法)。

评价对象若同时存在几类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往往需要用几种评价方法分别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规模大的、复杂、危险性高的评价对象往往先用简单的、定性的评价方法(如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等)进行评价,然后再对重点部位(单元)用较严格的定量法(如事件树、事故树、火灾爆炸指数等)进行评价。

4、根据评价目标选择

虽然对系统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评价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但在具体评价中可根据需要(或用户提出要求)对系统提出不同的评价目标,例如,危险(危害)等级、事故(故障)概率、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危险区域(半径)等;故需要根据评价目标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

5、根据现有资料情况选择

如果评价对象技术资料、数据齐全,则可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选择相应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若对象属于新开发性质,资料、数据不充分,又缺乏可类比的技术资料和数据,则只能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等方法进行概略性评价。

一些评价方法特别是定量评价方法应用时需要有必要的统计数据,如各因素、事件、故障发生概率、评价标准目标值等作依据,若缺少这些数据,就限制了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6、其他因素

包括评价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完成评价工作的时限、经费支持状况、评价单位设施(软、硬件)配备和评价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习惯、爱好等。

(七)评价方法简介

1、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属于这类评价的方法有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及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便于操作,评价过程及结果直观,目前在国内外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类方法含有相当高的经验成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系统危险性的描述缺乏深度。不同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

2、指数评价方法

指数评价方法同时含有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两个方面因素,指数评价法的采用,避免了事故概率及其后果难以确定的困难,使得系统结构复杂、用概率难以表述其危险性单元的评价有了一个可行的方法。这类方法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之一。但其也有缺点: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不够,特别是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不够,特别是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予考虑。各因素之间均以乘积或相加的方式处理,忽视了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的差别。

3、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是根据零部件或子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求取整个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即按危险源点的范围进行划分。首先应对系统进行划分,可按设备、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子系统,也可按作业单元划分子系统。然后分析每个子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源点,一般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然后以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即危险源的区域。确定危险源的区域可用下述方法界定:

(1)按危险源是固定还是移动界定。如:运输车辆运载的危险源属于移动危险源,危险源地点随机变化;储油罐、锅炉等属于固定危险源,其区域范围也固定。

(2)按危险源是点源还是线源来界定。一般线源的危害较大。

(3)按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分危险源的区域。如有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的场所。

(4)按危险设备所处位置作为危险源的区域。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油库、氧气站、变配电站等。

(5)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险源。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和其他危险源等。

(八)活动潜在危险性的辨识

除了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可以发生重大事故外,一些没有危险源的场所因为举办某些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事故。如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火灾、洛阳东都商厦的火灾,死伤数百人,但正常情况下桌、椅、日用品并不属于危险品。英国希斯伯莱足球比赛因拥挤造成96人死亡。除一道铁丝网外,甚至没有任何可以算作危险源的物质,但因众多球迷的涌入,使靠近铁丝网的很多观众因挤压窒息死亡。这些都属于同一类由活动引起的事故。因此,经常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也因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具有类似潜在事故危险性的活动的特点

(1)人数众多:

(2)场所狭小,或人员高度集中:

(3)人员盲目疏散时,易堵塞出口。

2、容易发生这类事故的场所或活动

(1)影剧院、歌舞厅、游戏厅:

(2)宾馆、学校:

(3)汽车、火车站:

(4)其他场所的礼堂:

(5)焰火、篝火晚会。

3、这类场所或活动容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1)火灾:

(2)爆炸:

(3)由于拥挤引起的窒息、脏器损伤、外伤等伤害:

(4)拥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垮塌。

篇6: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企业堵截事故源、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以及一旦事故爆发能够及时应急、将事故损失化减到最小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黄河水电公司龙羊峡分公司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作 者:甘泉 作者单位:刊 名:企业文明英文刊名:ENTERPRISE CIVILIZATION年,卷(期):“”(8)分类号:F2关键词:

上一篇:感人的QQ空间签名下一篇:生本教育的思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