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后记

2024-05-09

开天辟地教学后记(精选14篇)

篇1:开天辟地教学后记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开天辟地教学后记。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教学这篇课文,我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能概括全文的段落,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结构的特点。精读课文时主要通过不同内容以“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盘古?”来深入学习,体情悟道,教学反思《开天辟地教学后记》。还要让学生体会神话传说的主要特点,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乱想的,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有其合理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及精神,还要理解课文的特点及写法,是神话故事,丰富、短小,故事性不强; 神奇,幻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是阅读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应予以强化。

篇2:开天辟地教学后记

开天辟地教学后记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教学这篇课文,我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能概括全文的段落,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结构的特点。精读课文时主要通过不同内容以“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盘古?”来深入学习,体情悟道。还要让学生体会神话传说的主要特点,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乱想的,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有其合理性。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及精神,还要理解课文的特点及写法,是神话故事, 丰富、短小,故事性不强; 神奇,幻想, 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是阅读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应予以强化。

篇3:教学后记应记哪些方面

1. 记成功的做法。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 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成功的临场发挥、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和授课片断、恰如其分的媒体应用等等。成功的教学, 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 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 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 记失败、失误之处。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 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 如表达含混、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教案与实际脱节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 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仔细查找根源, 寻求对策, 亡羊补牢,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并能对促进今后的教学, 进行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3. 记课堂灵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方法, 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 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 具有瞬时性, 有很高

■李国军

的参考性, 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时有突发事件发生, 教师机智灵活地应对, 恰当地处理, 也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4. 记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

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小型的教学改革时, 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 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 主要优点有哪些, 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 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 写下这些后记, 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 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 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5. 记同行之共识。

通过各种听课、说课、参观、教研等活动,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借鉴其他教师独到的教学方法, 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还可以记下听、评课中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 并引以为戒。或者请听课教师如实指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哪些符合学生实际, 哪些不受学生欢迎, 哪些学法指导到位, 哪些学法指导还是空中楼阁, 并做好记录, 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方向的依据。只有时常听记同行的意见, 才能做到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对教学有所帮助。

6. 记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 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 对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也就是突破了重点难点。如果教师从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 既丰富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后记记录下来, 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7. 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给课堂增添异彩, 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 对教师来说, 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 (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 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 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 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 应给予鼓励, 并及时记录下来, 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8. 记再教设想。

教完一节课后, 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4:《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讲读结合,通过多样的读让学生在了解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到课文的优美之处。教学《开天辟地》第7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文中对偶句相反相称、句式整齐的特点,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领悟排比、想象等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体会盘古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内心深处树立起盘古巍峨高大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概述内容

1.齐读课题《开天辟地》。

2.课件出示成语,用上成语说说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出示的成语为本单元练习4中“读读背背”的内容。这八个成语集中反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用上成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整体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品味文字,感悟品质

1.默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 子,再读一读,体会盘古是个怎样的人。

2.全班交流:

句1: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1)出示凿和斧的图片,了解凿和斧的作用。

(2)做做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的动作。

(3)加上动作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直观认识凿和斧,通过朗读,学生的头脑中已然出现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斧光凿影,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响着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盘古的力大无穷和开天辟地的不易。)

句2: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1)这个巍峨的巨人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地之间,这一撑就是多少年?

(2)如果天地还有可能合拢,他就会继续撑下去;如果还需要他撑上一百年,他就会再撑一百年;如果还需要他再撑上一万年,他就会再撑一万年!

(3)朗读体会盘古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句3:就这样盘古一撑就是几千万年,直到天地再也不会合拢。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含着微笑倒下了。

(1)“倒下了”就意味着死去,为什么盘古是含着微笑倒下了?

(2)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盘古的勇敢无畏。(相机板书:勇敢无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碰撞,进一步感受到盘古的伟大心灵,他的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打动了学生,所以对盘古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三、朗读对句,体会韵味

1.师述:盘古开天辟地成功了,我们不仅被这个神奇的故事吸引了,其实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2.自由朗读,体会对偶句的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当。

3.指导朗读。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

5.交流并出示文中其他对句,齐读。

(设计意图:文章中出现了较多的对偶句式,通过逐层深入学习,寻找类似句子,从而发现这种句式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感悟写法,迁移运用

1.按要求自学第7自然段:(1)圈一圈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变成了”,数一数一共出现了几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盘古的身躯化生出了世间的哪些事物?用笔画一画。(3)读一读这段话,哪些词语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画面?

2.交流:

(1)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9次“变成了”。像这样相同句式的句子就叫排比句,显得十分工整。(相机板书:工整的排比)

(2)体会作者9个“变成了”的作用。(相机板书:无私奉献)

(3)交流盘古的身躯化生成了世间的哪些事物?

(4)思考盘古的身躯与化生成的万物有着怎样的关系?

(5)小结:想象一定要与原来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似之处,这样的想象才合理。(相机板书:合理的想象)

(6)交流:讀这段话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板书:生动的语言)

3.展开合理的想象,像作者这样用上排比的句式、生动的语言,完成小练笔:

浓密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洁白的牙齿变成了 ,

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头, 变成了 ,就连

也变成 了。

4.交流评议。

5.引读第8自然段,总结:记住这个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的大神——盘古;记住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分析本段的写作特点,从而归纳出:工整的排比、生动的语言、合理的想象。然后提供句式,引导激发学生也像作者这样写一写,为学生的仿写降低了难度。学生想象奇特,妙笔生花:“蓬乱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洁白的牙齿变成了闪烁的星星,草裙变成了绿油油的草地,就连脸上的微笑也变成了盛开的花朵……”)

作者简介:张燕华,女,1980年1月出生,江苏扬中人,本科毕业,就职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

篇5:《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传说,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有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把盘古“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整个世界”的过程写的生动有趣。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现将我教学这一课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阅读课文 把握结构

在第二课时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课文浓缩成了四个成语,是哪四个成语?”接着直指课文的中心句提问“如果让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是哪句话?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再次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同时也把握了这节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了解课文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二、抓住重点 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裂开一条缝”“咔嚓”“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

接着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天,脚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老师旁白: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让学生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盘古“精疲力竭”“微笑着倒下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盘古微笑着倒下了?让学生思考,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结合文本 展开想象

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想象会让你惊叹不已。在教学盘古的身体化为万物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想象是根据所想象事物 与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的,不是瞎想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方便记忆课文内容,而且由此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某个部位还可能变成什么。学生对盘古其他身体部位的想象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在想象的同时体会盘古为了人类而自我牺牲、献身的精神。让学生明白盘古的身体化作了万物。再想象,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什么?以此揭示盘古奉献的品质。然后教师以例句导引学生进行练笔,既是想象能力的训练,也是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多种形式 指导朗读

初读课文,只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只有对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后,才能读出味道。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己读、指名读、找同学评价比读,引导学生感受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积聚多少能量,当他爆发时会怎么样,让学生最后通过齐读这种方式,将盘古的神力鲜明呈现出来。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在学生找出盘古是用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后,提出盘古如何用神力开天辟地这一问题时,忘记先让学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再去回答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准确找出答案,虽然随后在引导下找出了答案,但是走了弯路,课后细想才知道在上课时要细心尤其是要注意细小环节,如果一个小小的环节出错,就会影响下面的教学。

篇6: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是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逐段讲述的。导入课题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心中一定会想“这天地是怎么来的?人类的祖先是怎么来的?”,其实古代的人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于是编出了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关于人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叫“女娲造人”。传说在女娲造人之前,这个世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天,没有地,于是世间又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想探究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于求知欲特别旺盛,好奇心特别强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充满新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设计一个考一考,用上“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这三个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概括能力。

逐段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启发思考―自主阅读―交流体会―适当点拨―理解想象”的方法教学。教学第二段的时候,设计这样的问题:盘古是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后的情况怎样?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读后的体会,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点拨。如:“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可以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巨石崩裂”可以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感受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微笑地倒下”感受盘古面对死亡,坦然无畏,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让盘古高大巍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教学第三段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经过。引导学生把世间事物美好的特点,跟盘古美好的心灵联系在一起,体会盘古把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人类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然后设计一个想象说话:发挥想象力,说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哪些事物?

篇7:《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样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

1、节省了重复教学的时间。

课文的教学如果不与这些词语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练习的时候,学生还是要花时间去温习课文的内容,并理解词语,从而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一结合,就不必再花时间去进行讲解。

2、词句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

关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3、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篇8:勤写教学后记 提高教学能力

一、记成功经验

成功的教学, 往往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 以恰当的方法去设计教学环节。那么, 如能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和引起共鸣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 这就是“成功录”。一次, 在教完一篇文章之后, 因为距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 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key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 结果学生情绪高涨, 有好几篇文章意境优美, 我修改后推荐给了学英语报社, 被录用了两篇,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此, 我详细地写下了教后记, 觉得通过key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 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去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如, 我在教现在进行时时, 曾出示一幅画有一位学生正在学习, 而旁边他的爸爸正在看报的简笔画。在示图时, 我先把这学生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i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is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学生纷纷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效果颇佳。我及时写下了教后记, 并针对这一做法, 总结出《简笔画在时态教学中的实践》, 获得了省二等奖。

二、记教学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时会突发奇想, 迸发灵感, 使得教学效果超出预期, 而这些灵感往往是特定状态下产生的, 并非备课时预设的, 它具有瞬时性, 稍纵即逝, 这就要求教师课后要及时记录, 否则时间久了, 很难回忆起来。同时, 作为教师, 一般来说每上一节课总会或多或少的有自己较满意的地方, 这就是“精彩”之笔。一次, 我在讲解look for与find, listen to与hear的区别时, 碰巧班里小李同学丢失了自己新买的钢笔,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我便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临时作了调整, 对学生们说:“One student in our class lost his new pen.I am sorry to hear it.He likes it very much.He has looked for it everywhere, but he can’t find it.He is sad.Now he is listening to me, but he may not hear me.”学生们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 小李同学的思维也马上就集中过来了。于是, 我写下这样的“教后小记”:本节课在讲look for与find, listen to与hear的区别时, 没有按原定内容讲授, 而是根据临时得到的材料作了更改,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受到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认为,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但灵活驾驭课堂教学又显得更为重要。据此教学案例, 我写就的《教师应是一名智者》被《教书育人》刊发。

三、记败笔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难点、重点, 安排不当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我们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即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作为教师, 我们会经常碰到学生向我们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数时候, 我们对学生的提问不是采取启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是会马上直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我认为这种方式最便捷, 也省时间, 就是说如果教师把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这是最简便的, 好像也是最有效的, 因为学生学起来很快。但过了几天, 学生还是忘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对此写下了教后记以进行反思。我们任何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学生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究、发现, 最后找到语言的规律。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 去自我探究, 英文叫self discovery, 就是教师给一些指导, 但并不直接给出答案, 让学生去观察。例如,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句子, 在句子里有一个重点的句型反复出现, 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 或者观察这些句子, 就能看到其中的重点语言现象, 然后他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这样, 那他们记忆肯定就更深刻了, 理解得可能也更好, 这样的学习方法可能花的时间更多, 但是效果会更好。可见, 如果我们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多积累“病因”、“病例”, 会收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

四、记学生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 有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 是认识的主体, 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这应该是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的综合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总会有“闪烁的火花”在跳跃,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独到的见解, 课后及时把学生的这种见解、答语等记录下来, 这样不仅使学生好的方法、好的思维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独特的见解也能补充与完善教师的教学, 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在学习“No Smoking”时, 小王同学收集了常见的英语标志或符号, 并进行了展示, 使学生对Police, Polite等标语词印象深刻,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方面的满足和兴趣, 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我课后及时将其记录下来, 可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正所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生难能可贵的见解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也可以拓宽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及时地捕捉、记录下学生的独特见解, 以达到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

总之, 一点一滴的收获, 一丝一缕的感受, 都应记录下来, 做到有“感”必“发”, 有“发”必“录”, 有“录”必“思”, 有“思”必“改”, 并把这些作为“信息”储存起来, 等到适宜的时候, 活跃的思维便会把这些“信息”连接起来, 去指导教学, 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得好:“教师要经常整理自己的思路, 整理素材, 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用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就能从容不迫地做出成绩来。”实践为总结奠定基础, 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 这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2]吴本虎.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及其任务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10) .

篇9:《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语文课应该是扎扎实实地阅读课,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会走进文本,获得体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盘古的奉献精神,从而感悟像盘古这样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品质是值得称赞和传承的。要解决这个难点,我觉得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在读读、谈谈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感到好奇,但是理解起来会比较肤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注重以读代讲,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抓住作者对文章中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去感悟“盘古把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他亲手开辟的世界”,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

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八册第8课《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物动作、心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谁知道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一篇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板书),去领略神话故事的精彩,感悟人物的品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大家还记得我们的读书秘诀吗?相信你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感知

(一)屏幕出示——我会预习和读书

1.阅读:正确流利。

2.字、词:先读后查做标记,字词句子不分家。

累 恒 衡 岳 嵩

混沌 孕育 血液 开创 合拢 混浊 逐渐 支撑 奋力 矗立 漆黑一团 顶天立地 雨露甘霖

3.句子:画出好句、重点句和不懂句。

(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查课前布置学生按照“读书四步法”读文和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评价鼓励(师:好习惯要坚持)

(三)屏幕出示——我会思考和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认为哪句话突出了中心和主题?故事分几部分写的?

2.想象一下盘古未开辟天地之前,天地是怎样的?盘古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三、品读感悟(采用读书方法三:有感情、思问题、做标记)

(一)屏幕出示——我会合作和交流

1.找出第二部分中(2、3、4自然段)中的每个自然段中的重点句。

2.在第二自然段中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词?

(轻—重、清—浊等几组反义词 )

3.画出这部分内容中的动词,说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指名读题,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交流汇报

(三)品读欣赏词句

1.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身体也跟着长高。一年365天,18000年就等于6570000天,盘古共长了约433620000米。课文中哪个字最能代表这位神巨人的形象。哪个词最能突出他的精神?

2.交流:这么漫长的时间,他为了什么在支撑?(为了不让天地合拢、为人类获得光明、造福于人类),引导读出(感激、崇敬)语气。(交流词义,用词造句)

3.观看盘古奋力支撑天地的图片。

4.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括号里应填的词

盘古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 )和( ),遗留的声音,成了轰隆的( );左眼变成了( ),右眼变成了( );他的头成为( );他的脚趾成为( );他的肚子成为( );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 ),另一个成为( );他的血液化为( );头发和汗毛全都变成了( );就连他的汗水和泪水也化成了( )。总之,盘古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亲手开辟的世界。指名汇报交流。板书(深化万物)

5.品读下面的句子,用恰当的词代替,理解词义并造句。

(1)盘古劈开混沌的大蛋,世界终于有了天地之分。( )

(2)盘古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 )

(3)盘古死后,身体化为风云、日月、山川、 草木、雨露……( )

四、拓展升华

(一)屏幕出示——你谈、我谈、大家谈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各抒己见。)

1.积累和分享:名言、人物或故事。(师生交流)

2.回归整体,再品读中心句:“盘古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他亲手开辟的世界。”

(二)读书方法四:谈收获,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的品质)

五、布置作业

1.将盘古开天辟地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身边的人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2.课外继续阅读积累更多中外古代的神话故事。

六、板书设计(略)

篇10: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开天辟地》是五年级品社下册的一课,课文主要讲了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学本课首先让学生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中国 共产党的资料。如人物的照片、名言故事等,搜集歌颂党及伟大领袖的诗歌曲。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于是在课堂上按自己搜集的资料分成类,分别讨论、探究,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地方成立的?都有哪些人出席了会议?同时通过出示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图片、浙江嘉兴南湖一条游船图片、毛泽东图片、董必武图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等 12 人,()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选举产生了***机构,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每年的 7 月 1 日 为党的生日;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接着又出示李大钊画像及《新青年》杂志封面,介绍李大钊和陈独秀 1919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封面,通过课堂上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通过学习激发对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崇敬和热爱。

从这一教学片段中,我认为主要通过搜集资料来开发本节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搜集资料是上好课的关键,从而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篇11: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让学生读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之中。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我说:“是啊,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想他心地很善良。”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让我们感动。盘古临死的时候,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受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以及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但没能仿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神话题材的文章,讲的是巨人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劈地而勇于奉献的精神。故事想象力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篇12: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认读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神话故事并能概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自主认读字词,通过情境创设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学习盘古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混沌”、“支撑”、“顶天立地”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概述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概述故事,体会并学习盘古的伟大精神。教学方法:以读做促思解、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今天生活的世界吗?(预设:喜欢)

师:传说在很久以前世界上什么都没有,没有天、没有地„„那想不 想知道我们今天生活的美好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课开天辟地,你就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引导学生理解“开”“辟”的含义

3、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指名交流)

4、带着脑中的小问号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积累字词

5、课件反馈字词记识,教师纠正易混字音

6、组内读文,了解大意,交流汇报

三、阅读感悟,引导想象

1、了解神话故事

师:天和地真的是这样由来的吗?你们相信吗?(预设:不信)教师相机介绍神话故事。

2、齐读第一自然段

a.自由说对“混沌”一词的理解

b.引导小结最初的世界,相机板书(一片混沌)

c.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画面(出示图片)

3、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a.学生边听边思考:为什么盘古要开辟天地?

b.指名反馈(相机引导:向往光明)

c.引导找出重点字词、句子

(哪个字给你印象最深刻?哪个句子最特别?)

d.通过不同形式朗读、做动作体会,促进思考,帮助理解字词、句子。师:天地分开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读了第三段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a.做动作“支撑”,理解词义。

b.集体做支撑的动作齐读第三自然段,体会盘古的艰辛、疲累„„

5、同桌互读第四自然段

a.互相交流感受,指名汇报(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精神„)b.说说天地发生了什么变化?盘古有什么变化?(板书顶天立地)c.说说你对“顶天立地”的理解,用词语说话

师:盘古死了,他是否就停止了开天辟地?

6、开火车朗读第五自然段

a.引导小结主要内容,身躯化生万物(相机板书)

b.具体都化作了什么?快速浏览指名回答,课件出示图片集体回顾 c.想象还可能化生成什么,用„„成了„„说话。

四、引导概述,升华情感

1、看图片、看板书概述故事,用文中的一句话概述盘古。

2、升华情感

师:此时此时刻,神话故事中离我们遥远的神——盘古仿佛就在我们身边,看到„„你会想到盘古?你有什么话想对盘古说?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让我们口耳相传,把这个神奇的故事更广泛、更生动地流传下去吧!

六、板书设计开天辟地

一片混沌

盘古开辟天地坚持不懈

顶天立地无私奉献

篇13:写好“教学后记”的有效方法

一、由点突破, 引发思考

由点突破, 即抓住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加以研究;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教师就教材处理上的用力点进行反思;从师生关系相互交流的特点上思考等。抓住“一点”的目的是要加以突破、引发思考, 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观念的重新认识。因此, 撰写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局限于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情况或问题, 而要对这些情况或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要有感而记, 有记必思;要通过教师自己的认真思考,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教学后记往往集中于对教材处理的环节进行小结。如, 在一次内容为“足球的脚内侧传接球”的课堂中, 笔者进行了新的尝试, 打破备课、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等直观式的教学方式, 而是把教材处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辅之以一些挂图与动作技术要点, 让学生在自学自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该次尝试, 笔者在后记中这样写到:“我们的常规教法是教师备课、备学生;设计教案, 安排教学步骤;教师上课。这种常规教学当然是切实可行的, 但是否非得如此沿用不可呢?未必。”事实上, 教师可以把相关学习内容交给学生 (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而这种方法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拨也能做到有针对性, 真正“点”中要害, “拨”到关键。此外, 后记的主体内容应该是就实践活动进行议论, 一味叙述过程是不可取的。

二、前后比较, 分析异同

“前后比较, 分析异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把教学前的教案设计和教学效果联系起来, 在课堂结束后, 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这样不仅能发现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能检验教学效果, 对备课与教学都有利;二是把同一教材内容在两个不同时间内的教学情形作比较, 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总结经验。这样, 教师就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如,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 笔者讲了一节“支撑跳跃”课, 当时的课后总结如下:组织教法与场地布局缺乏新意;没有体现新课程精神;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充分发挥。对此, 笔者后来又重新设计教案、授课, 进行了“放开教学”, 其效果也远远好于公开课。对于第二次课取得的效果, 的确出乎笔者意料, 对此, 笔者进行了再次反思, 两次共写了一千多字的教学后记, 并进行了比较, 这一做法也让笔者的教学有了新的突破。而且, 该教学后记还在公开刊物上获得了发表。

三、综合归纳, 整体考察

“综合归纳, 整体考察”就是要抓住多个环节与多层关系加以总结, 所写的内容要广泛, 而且, 既可对某一个环节加以分析, 也可对一个教学活动中的多个环节加以分析, 甚至还可对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师生关系等进行整体考察和分析。这样写出来的后记才有益于全面、具体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师生讨论, 交流心得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所采取的教学措施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而且写教学后记是完整教学活动的延伸, 也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关系。因此, 在写教学后记时,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这一最为活跃的因素。那么, 怎样才能把学生纳入到写教学后记的工作中呢?笔者认为, 最具体、最实用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教学、研究教学, 相互交流见解和心得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把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 侧重考虑的是自己教的情况, 而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的问题较少。因此, 教师很容易陷入“自我陶醉”中。对此,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更多地倾听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要求, 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 及时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事实上, 有时学生的一个见解或办法, 可能会让教师茅塞顿开。而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写进教后记, 并认真分析,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记得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前几个月, 就有学生在笔者和他们的谈话中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 他们认为笔者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组织安排过多, 一堂课上完后觉得都学会了, 但却不能将学会的技术进行运用。这些意见对笔者此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如, 笔者开始注重对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把握, 开始注意删繁就简、提炼教学语言

五、理论透视, 力求创新

教学后记主要是对教学实践所作的小型总结, 一般是叙述事例并阐发感想, 进行议论。因此, 教师可以不求其理论深度, 不必把其当做教学论文一样来写, 但写的多了, 提高了档次, 自然就可以形成论文, 而且也有必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审视。因此, 在撰写教学后记的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用教育科学理论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要将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体会上升到教育科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总结, 把课堂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14:《道士塔》教学后记

下面就我曾上余秋雨《道士塔》所遇到的情形来谈谈以上提出的问题。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大意很好把握,但文章很长,所以我在授课时只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理思路、自寻答案:1、在处理敦煌文物的过程中,王道士都做了些什么?2、对于王道士,余秋雨是怎样评价的?(从课文中找原话)3、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又是如何看待的?理由何在?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在赏读课文时很容易找到答案,也是按照我预想中进行的。可是在第三个问题上就出现了分歧。当然,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意见是一致的,都认为余秋雨将主要矛头指向道士王圆箓是不公正的。但是在自由发言时有两位同学不由自主地辩论起来,甲同学认为殖民者最大的特点是侵略和贪心,为了得到这些宝物他们会不远万里、不择手段,如果得不到宁可毁掉也不会让他人得到,并举了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例来证明王道士的低价变卖实质上是保护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所以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乙同学则说当时敦煌莫高窟地处偏僻的大沙漠,如果王道士不发现这些宝物或者说如果他不抱着邀功请赏的念头将文物送给那些官员,也许这些宝物就不会落入一个外国人之手,也就不会引来大批的冒险家,所以祸根还是由王道士引起的,那么指责批评他也无可厚非。甲乙两方的辩论精彩地进行着,这时他们的辩论又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一位同学也认为错不在王道士,但却反驳甲提出的侵略者会不远万里来敦煌的观点。很明显,讨论的指向出现偏差,这时我提醒大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同时我也不失时机地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推出。正当我为这堂课可以圆满结束而高兴时,另一位同学语破天惊地冒出一句:祖先的文化在现实中真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不用他们留下的文化去换取更先进的文明?将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也许能得到一丝赞叹,可如果把它们换成钱财去投资教育、进行科技研究不是更实在……

说实话,在备课过程中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个环节,而且乍一听他说的也有道理,并且很有代表性,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比如像兵马俑,我们说它是文物,但有人认为那样一堆泥巴留着有什么用,研究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此时,怎样对他的问题作出评价?肯定?抑或是模棱两可?还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祖先留下的遗产,我们后人是没有权利去变卖它的,更何况,如果卖掉这些文物,而研究历史时我们还得依靠外国,这岂不是一种悲哀?但这个问题我们此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花时间解决,我事先也没充分准备,所以我当时告诉学生可以在这周的练笔本上各抒己见,有可能我们还会举行一场辩论赛来探讨这个问题……

反思:虽然我当时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但这堂课下来,我还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授课过程中,一个教师再怎么考虑全面都不可能想到四五十个学生可能会突然冒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突发性的提问,该怎么办?当学生思维出现误区时该怎么办?当学生转移问题时又该怎么办?而同时,一方面我们的课堂还必须承担着“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从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过程与方法,三要评价情感与态度。尤其是要关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合情、合理。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教师该如何处理,既能让学生满意,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都说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可是面对这个常说常新的问题,面对学生那不可预估的大脑,教师又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这些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问题。

上一篇:木兰诗诵读设计下一篇:谈一场不赶时间的恋爱优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