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的散文

2024-04-22

墓志铭的散文(精选10篇)

篇1:墓志铭的散文

墓志铭的散文

秦桑田是一位脑瘫残疾人,四肢枯萎,且变了形。周围的人,外出做生意的打工的在家种菜养猪的忙这忙那,他什么也不能干,觉如大家不一样,同局外人,低人一等,垂头丧气。

后来,幸好找了一点能干的活,看看书写写字,日积月累,能写一点文章,常弄一些在报刊上发表,村里有了喜庆,或逢年过节,别人娶亲,写个婚联,老了人写写祭文,春节时,家家都要贴春联,都找他写。那时是人多的时候,他也跟大家一样忙忙碌碌,能和大家一起,跟大家没有了距离,不知不觉间,他忘了自己是一位残疾人,还以为跟大家是一样的人了。

那一天,在乡里当宣传干事的玉柱,开着政府的小汽车,特意回村里找他。

玉柱有一个朋友,是一位做矿石生意的大老板。老板的父亲死了,花了一万块钱打了一块汉白玉的`墓碑,老板就想请人写篇与墓碑相配的墓志铭。玉柱说因为没有时间写,才回来叫秦桑田。

秦桑田眼睛一亮,这不是说明,这也是和平日里人们叫他写东西,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赖,所以才叫他吗?秦桑田喜形于色,跟往日受人之托一样,愉快兴奋地跟平时写东西一样干起来。

他因为不能坐,看资料呀,写呀,都只能站着。写墓志铭有一份介绍死者生平的资料,那资料是别人手写的,字迹很潦草,看几遍才能看清楚。写的时候,要构思文章的行文布局,要推敲字词的使用。这样就要一些时间。常人坐着不那么累,他站着就很累了。看了一会写了一会,就把上身趴到桌子上,在桌子上趴累了,就爬起来站着。站站趴趴的变换着姿式……

墓志铭写出来之后,玉柱就来拿。玉柱一看乐得合不拢嘴,秦桑田在玉柱高兴神色的照射下,脸上开了花。

玉柱临走时,拿出一百元钱,指了指带来的一袋苹果,说:”这是老板给你的。”秦桑田一个劲往外推:“写点东西怎么要别人的钱呢!”玉柱说:“不要推让,就么一点钱这么一点东西,若请别人,这点行吗?你嘛,总是不能做什么事的,写点东西都只能站着写,老板问我该给你一点什么,我说拿这苹果和钱就行了。”这时候,旁边来了几个村里人,都说:“是呀是呀。”

秦桑田脸上的花霜打一样焉了。

篇2:墓志铭的散文

轮回遮住我眉眼,阳光在风中彳亍。

这些年,一个人,走过太多路,遇过太多人,见过太多事。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困顿,有过迷茫,也拥有过,也失去过。经历过,成长过。

无意间翻看曾经的聊天记录,无意间翻看空间里的那年今日,总是觉得那么的可笑,但也是深深的无奈。钟表可以回到起点,但是时间不会,过去了便是真的过去了。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或短或长,都不重要。因为有些事无关乎风月,仅仅是光阴的见证,留住过往,是一种理想中的梦想。

青春似乎从来都与孤独与爱情分不开,不知从何时起以前那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得多愁善感,总是在空间里多了他们或淡或浓的忧愁,每一句话语背后是他们正在经历的青春。有些人成功了,变多了一种幸福的味道;有些人失败了,有一种心碎的声音,似乎觉得不会再去爱了。太多的.说不清楚,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对不起。有时候,爱情来的太快,就像是龙卷风,让你措手不及;有时候,爱情走的太快,追不上的白马,卷起一地的落叶,扑打你身上,更增添了荒凉的意境。

小四曾经说过: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我不在乎你不在乎我。有时候很想问问自己,曾经的海誓山盟,地老天荒都忘记了吗?你曾经的梦想都去哪里了?曾经许下的你会一直都在是骗人的吗?再多的承诺不过是弹指一瞬间罢了,等你明白时,你就长大了。

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写满了忧伤,因为我明知道有些事无法去躲避,因为我想用我的忧伤去麻木我的心,这样就不会心痛。如果说相遇注定是个错,那么我愿意一直错下去。

弱水三千,化作心中不曾消失的那股泉眼,流尽心中的痛,是我不愿提起的回忆。

篇3:墓志铭的散文

一、极淡与极致的高度统一

归有光散文历来被视作唐宋派的代表, 甚至是明代散文最高, 虽然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他不属于唐宋派, 但是也好, 非也罢, 人们最感兴趣的仍是《项脊轩志》一类的文章。作为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 归氏所作有《史记》风神, 开辟出唐宋未有之境, 《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文章以极淡之笔写出动人之情, 历来受人称赞。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认为, 归氏的优秀作品不是那些严格按照道学家文论要求所写的文章, 那些恰恰是糟粕, 他写得好的是回忆往事、哀悼亲人的散文, 较少道学气息, 抒情气氛浓郁, 语言朴素, 前所罕见。郭预衡认为, 归文的这类文字得到“必传”不是偶然的, 自古以来书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章虽多, 但像这样一往情深的却不多见, 归文发自肺腑, 抒情自然, 并不说教, 和历来宣讲伦常道义的文章相比, 独具特色。夏咸淳《明代散文流变初探》说归文既无王慎中、茅坤的气势, 又无唐顺之的洒脱, 但其有平淡朴素之美, 长于写人间真挚感情, 尤其善于叙悲。

在抒情散文中, 归有光用朴素简练的文笔, 刻画剪裁一些生活琐事, 以寄托他的感情和理想, 写来如诉家常, 娓娓动听, 十分清新自然。他的文章如风行水上,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归氏善于把复杂内容凝缩在短小的篇幅中, 也善于用参差不齐的语句表达多层次的意思。这些成就, 启迪了后来的桐城派大家, 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

二、抒情艺术中浓郁的民族特色

归有光散文之所以独具特色, 在于其散文以极淡之笔抒极致之情, 具有中华民族崇尚的含蓄等浓郁的民族色彩, 即中国散文的民族特征。

(一) 文质彬彬。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认为, 先秦两汉散文, 大都可以归结到实用文体中。即使到了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以后, 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性也没有削减。曹丕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但是, 追求实用并不等于就摒弃文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归有光的文章既重视实用性, 又文采斐然, 他写了很多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文章, 相当实用, 有御倭的, 治水的, 伤民的, 等等;就抒情散文来说,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世美堂后记》、《思子亭记》等也无一不是有感而发、有意而作。

(二) 情真意切。

孔子有“情欲信”的主张, 欧阳修也提倡“事信”的原则。从先秦老庄到司马迁的《史记》, 王充的《论衡》, “真”永远都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人们把《史记》称为“实录”, 杜诗称为“诗史”无不包含这一含义。归有光的文学成就与《史记》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他的创作“得龙门家法”。他的散文语言在清新、平淡中饱含深情, 动人心弦。归有光四十三岁时, 长子亡故, 这对于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悲痛至极, 筑思子亭, 并为之记。在《思子亭记》中, 他饱含真情地写道:“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 山池草木, 门阶户席之间, 无处不见吾儿也。葬在县之东南门, 守冢人俞老, 薄暮见儿衣绿衣, 在厅堂中, 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 长天寥廓, 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 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在《先妣事略》中, 作者回忆了这样的细节:“孺人中夜觉寝, 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 无一字龃龉, 乃喜。”现在我们看来, 会觉得有点可笑, 但在当时却是十分真实的。一个封建社会里对子女严格要求、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形象十分深刻。夜半醒来, 尚且如此认真督促, 白天要求之严就可想而知了;背诵一字无差错才高兴, 可见母亲对内容已烂熟于心, 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殷切希望。这些真实感人的事件的描写, 十分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三) 简言传神。

在《寒花葬志》中有对婢女这样的描写, “一日天寒, 爇火煮荸荠熟, 婢削之盈瓯。予自外入, 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削之盈瓯”表现了寒花的勤快利索, “持去不与”则突出了寒花天真烂漫、活泼俏皮可爱的特点。短短几句, 几个动作, 就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形象塑造了出来, 她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这么可爱的女孩却在如花之时离开人世, 怎不让人伤心感怀呢?《项脊轩志》中有一段文字:“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这段文字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 没有加以铺陈形容, 只是客观地记叙了修缮的经过及前后的不同面貌, 却蕴含了浓烈的情愫, 于质朴中见深情。

(四) 精于选材。

文章选材很重要。袁枚《随园诗话》卷一言:“熊掌、豹胎, 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 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 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 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 趣欲其真, 人必知此, 而后可与论诗。”[2]他喜欢选取身边琐事, 用朴素的文字慢慢道来。黄宗羲也在《明文案》卷三《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点明:“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 一往情深, 每以一二细事见之, 使人欲涕。”[3]

这种风气倒并非归有光所开创, 而是古已有之。苏轼就有许多杂记文, 篇幅短小, 近于随笔小品。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中最仰慕的恐怕就是苏轼了, 在文章中提到得最多。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更是给了归有光以直接的影响。可以说, 他的几篇抒情散文名篇无一不是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来抒发胸臆的:看到老屋想起祖母, 看到枇杷树想起妻子, 等等, 都是怀旧思亲哀悼家人的, 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这些看似非常平常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恰恰是穿越时代、超越阶级等形态意识, 描写人类真性情的文字。因此, 归有光的作品异常动人, 具有一种很深的穿透力, 几百年后仍然让人唏嘘动容, 感伤不已。

三、归文抒情艺术特色的成因

风格是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是作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完美体现。因此, 每一位艺术成熟的作者都会在特定的时代和独特的生活经历中, 因自身的先天禀赋、思想感情、气质风度、品行性格、学识修养、兴趣爱好等众多因素的无形或直接影响, 作品中必定会融入并体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来, 从而产生出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来。

风格即人。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与众不同的, 都有他的特色之处。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风格, 推崇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与独创性, 反对毫无个性的平庸之作与重复模仿作品, 认为作品应该反映出作者个人的审美理想、个性气质、艺术修养来, 并提出“文如其人”等风格与人格统一的品评观念来。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情真意切, 词约意丰, 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切又都是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由于久困场屋, 加之家庭变故, 归有光屡受情感折磨, 这就使他的论文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归有光十八年间两次丧妻, 中年又丧子夭女, 虽然才高八斗, 在当时人们重视的事业———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 苦不堪言。生活对他极其不公, 甚至于非常苛刻、残忍, 他的心灵也因此遭到巨大创伤。但他的修养和气质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声嘶力竭地表情达意, 而只能通过如泣如诉的文字来宣泄感情。他用怨而不怒、含蓄委婉的风格, 从构思、立意到遣词造句, 都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一种悲伤之至却欲说还休的情感。从某种角度来讲, 事业蹉跎与家庭变故反而玉成了他的散文创作, 正所谓“诗人不幸诗坛幸”, 才使之取得了明文第一的成就。

摘要:归有光散文被视为明代散文代表, 影响深远, 归有光抒情艺术一直为人所称道。其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与其体现中华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息息相关。归有光散文在语言、选材、文与质的处理等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本文分析其抒情艺术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归有光散文,抒情艺术,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王锡爵.附录《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981.

[2]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南雷诗文集》 (上) [M].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1:380.

篇4:伟大的墓志铭

哈利卡纳索斯的莫索林是加里亚的统治者莫索罗斯的巨大陵墓。这位国王在位于公元前373年一公元前353年,当时加里亚是波斯的附属国,莫索罗斯又是波斯王国在当地的斯图拉普(即总督)。莫索林是古代了不起的建筑,其建筑面积之广、雕刻装饰之华美无与伦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到罗马时代,莫索林成了大型陵墓的通称,这个称呼沿用至今。莫索罗斯是马莱萨的哈克托那斯之子。在他的统治期间,将首都迁到了滨海城市哈利卡纳索斯,并娶其妹阿特米茜娅为王后。

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是阿特米茜娅为其夫建造了莫索林,因此他们推算建筑时间为二人卒年时间的相隔阶段(即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51年)。但是很明显,如此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最有可能的是在莫索罗斯生前就开始动工,大概是在定都哈利卡纳索斯后不久,即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65年之间,而完工于公元前350年左右,阿特米茜娅刚刚去世之后。

古代的哈利卡纳索斯位于现今土耳其西南部的波德兰,它的港口现仍被15世纪马尔他骑士圣约翰所建造的一座庞大的十字军城堡所覆盖。莫索林遗址就在其附近的一块平地上。地势比港口略高,目前被留在一个清真寺内。

近年来莫索林遗址已经被全面地发掘整理,但它的原貌还不是十分清楚。这个陵墓的主要建筑结构已经不存在了,所剩的残存物就是一个在岩石上凿出的方形墓坑,供莫索罗斯灵柩下葬用的石台阶,重新得以复原的墓室轮廓及四处散落的破碎柱鼓和建筑石。

莫索林遗址实在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东西。要试图再现它的本来面目,必须综合考评许多来自别的方面的材料,尽管其中有些东西杂乱无章,存在着争议。这些材料主要包括三类:

首先,是古代学者特别是老普林尼的撰述;

其次,霍斯庇泰勒斯爵士在波德兰修筑圣彼得城堡时从莫索林遗迹上拆除下来的一些雕刻品和建筑石料;

再次,就是对莫索林遗址的两次主要发掘。第一次是在1856年~1858年,由查理斯·牛顿爵士领导的,发现了许多雕刻品及建筑材料碎片,目前都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另一次就是1966年一1977年,由阿胡斯大学教授克里斯汀·杰普生领导的丹麦人进行的一次挖掘,他对遗址进行了现代化的整理和保存。要复原这个著名的古代建筑,将会遇到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将逐一考证以上所讲的诸种材料。

到目前为止,在古代学者留下的文字资料中,最重要的就是老普林尼在他的公元75年前后写成的《自然史》中对莫索林的一段记载,它对任何复原工作来说都是最基本的依据,因此据图伯纳拉丁版本翻译如下:

谈到斯科帕思,我们也不要忘记当时他的竞争对手贝尔雅克思、蒂莫舍乌斯和列奥查尔斯,因为他们共同完成了莫索林的雕刻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正是这些艺术家们的杰作使莫索林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个陵墓是加里亚国王莫索罗斯的妻子为亡夫修建的,莫索罗斯死于第107次奥林匹克大会的次年。陵墓南北各长18.9米,正面稍窄一点,四周长132米,高约7.6米,环绕了36根圆柱,故称“柱廊”。东边的雕刻出自斯科帕思之手,北边的是贝尔雅克斯的杰作,南边是蒂莫舍乌斯的雕刻作品,西边是列奥查尔斯的。在他们的根本任务未完成之前,王后就去世了,但他们把此项工作看成是他们的荣誉和技艺的体现。因此,就一直支持下去直到柱廊完工。这时他们开始互相竞争,第5个艺术家也参加进来。柱廊以上部分是个角锥形建筑,其底部各点高度相等(即与水平面平行),向上收缩24级汇聚顶部,最高点是个大理石雕成的驷马车,是庇西斯的作品,包括它整个建筑高达42米。

可以看到,普林尼的记载中包括了许多详尽的史料和数据,并且好像来源很可靠。但是普氏的著作版本众多,说法各异,其中一些数字也不能相吻合。例如,如果周长为132米且南北是长边,那么每个长度就一定会大大超过文章中所说的18.9米,除非基座不坐落在平地上。尽管存在这些困难,莫索林的面貌还是大体被勾勒出来,并且基本上不会再有大的出入。

在平面图上莫索林呈长方形,底部边长分别是36米和30米,这正好等于普林尼所说的132米周长。它42米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一个高大的平台,即底座,在普林尼的记述中简称为“下部”,大概有18米高。它的上面是由36根圆柱组成的柱廊,每边安排11根或9根——从发掘中我们看到,这些圆柱都呈现出爱奥尼亚风格。柱廊再以上就是角锥形的顶部,一共有24级,向上缩小为一个小平台,上面矗立着精美的驷马车塑像。普林尼所提到的7.6米,显然只是这个建筑的某一部分高度,最有可能指的就是从柱底到柱顶的整个柱廊的高度。如果是这样,在剩下的总高度中,大概有6.6米属于角锥顶,6米属于马车及底座。

从普林尼的著作中我们还可以知道,正是雕刻装饰品的丰富多彩和上乘质量使莫索林赢得了建筑史上的美誉,但这一点在以后的复原工作却总是未加以重视。普林尼称四个著名的希腊雕刻家分别负责建筑的一面:斯科帕思在东面,贝尔雅克思在北面,蒂莫舍乌斯在南面,列奥查尔斯在西面。而在顶部除了由庇西斯创造的驷马车外,没有提到其他某个人的作品。曾经有过一本描述莫索林的书,作者是维特鲁维乌斯和萨特罗斯。通常认为庇西斯就是维特鲁斯所说的庇西奥斯。这本书早已失传,它很可能就是普林尼记述莫索林的资料来源。

那么莫索林内部又有什么东西呢?同样,可供考证的材料很少。我们已知道,波德兰城堡中有许多绿色火山石是从莫索林内拆下来的,由此看来,它内部大多数地方可能是实心结构。考古家杰普生认为,像一些埃及金字塔一样,它可能是两处枕梁顶内室,一个在墓室上面;另一个位于柱廊之后,以取代传统的希腊塞勒式结构。是否存在一条进入内室的通道呢?不存在是很奇怪的,哪怕仅仅是为了维修的方便,但我们对此仍然是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这座神秘、奢华而又显得不必要的建筑呢?它仅仅是野心勃勃的莫索罗斯的随意之作吗?或是一种奇妙’的象征?几乎可以认为,它存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开创者之墓,纪念开创者莫索罗斯,或更精确地说,是纪念哈利卡纳索斯的复兴者莫索罗斯。它并未准备成为一个王家陵墓以安葬其他王室成员,也无任何材料表明除莫索罗斯外还有其他人葬在那里。但是,如此宏大的精心建造的陵

墓总使人怀疑还有其他不寻常的动机。

值得讨论的是,莫索林这个奇异的建筑融合了来自三种文明的不同特点,利西亚的、希腊的和埃及的。巍峨的长方形平台是利西亚陵墓建筑的特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赞塔斯的纳雷德墓,现已在大英博物馆部分复原;平台之上的柱列是源于埃菲斯的希腊爱奥尼亚式,精致的脚石和底座支撑起细长的带有凹槽的柱身,涡形的柱头和略低的柱顶盘上雕有齿饰和线脚;而巧夺天工的阶梯状角锥顶则可能是埃及文化的结果,尽管一些人只把它看作是驷马车组的华丽基座。这座建筑物兼采众长,风格多样,但它的装饰却全部采用希腊的建筑和雕刻样式,并且聘任希腊最好的艺术家来完成,显示出莫索罗斯对希腊文化的偏爱。然而从整体来看,它不啻为一个加里亚文明优越论的宣言。很可能莫索罗斯和阿特米茜娅曾企图建立起以哈利卡纳索斯为首都的加里亚帝国,并据此把莫索林作为希腊及非希腊文化荟萃的象征。虽然历史并没有这样发展,但一代人过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实现了可能曾萦绕于莫索罗斯心头的梦想。

鲁西安,从事创作于公元2世纪,他的作品多是愤世嫉俗的写实之作。在他的《死者的对话》里,他虚构了发生在阴间里的哲学家狄奥根尼斯和莫索罗斯之间的一席对话,用预示性的语言为莫索林加上了一个绝好的墓志铭:

“告诉我,加里亚人,”狄奥根尼斯说,“为什么你如此高傲,总是企图享受远胜于我们的尊荣?”

“这是因为,”莫索罗斯答道,“我长得高大、漂亮、屡战屡胜。但最重要的是,在哈利卡纳索斯的上面,我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纪念塔,并用最好的大理石制成逼真的雕塑,用最完美的形式加以修饰,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

狄奥根尼斯回答:“我的漂亮的莫索罗斯,在这里你的健与美已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举行一个选美竞赛,我看不出你的头颅骨比我们大家强多少,至于您的陵墓和名贵的大理石,大概只能给哈利卡纳索斯人增加一些向游人炫耀的资本。而您本人似乎从那里得不到什么,除非您声称您比我们大家多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被那么多石头压在底下。”

“这么说这些都是徒劳无用的!”莫索罗斯大声嚷道:“难道莫索罗斯和狄奥根尼斯平等了?”

篇5:墓志铭的诗歌

就会

入土为安

三尺之躯

或化为

一个黄土堆

或化为

一抔灰烬

化为一个黄土堆也好

化为一抔灰烬也罢

我们

都会有一个墓碑

而墓碑之上

镌刻着

墓志铭

死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

——墓志铭

面对死亡

为什么不够坦然

因为

内心有愧

岁月的长河里

历史的年轮中

我们每个人都在

悄然写着

自己的墓志铭

每个人都想

写好自己的墓志铭

然而

最终又有几人能够如愿

我们每个人

只有

在岁月的长河里

在历史的年轮中

努力去改变自己

去不断完善人格

篇6:网上流行搞笑的墓志铭

1、花依依:感谢神幂,我终于能见到在我有生之年无法见到的我的偶像,比如梅艳芳,比如张国荣,比如------

2、戈达斯:在轮回的路上等待我们一起重新的碰面!三缺一,就差你了!

3、王二狗:曾被人骂过,也骂过人。老娘早就教导过:“要勇于尝试新事物。”现在好了,可以当面骂骂小鬼儿啦~

4、鸟人涅槃:闪开,墓主开始信春哥了!!!

5、m1130m:活似死,烂活;死还活,好死!

6、易网情深的网易:抢沙发的太多了,我现在住30亿层楼,快到地面了都。

7、杨柳舞风:可以起来的时候总想多睡会,想起来的时候,却没有机会了。

8、无毒的牛奶:死了就让我安息吧!别让人知道里面是我!

9、白云姐:房间有点小,有点冷。。。。。

10、嫩草我爱吃:欢迎,继续扰乱我平静的生活,和活着的时候一样!

11、美麟的人间仙境:下个轮回见!

篇7:鲁迅的遗嘱及墓志铭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鲁迅写下了若干短文,其中《死》便是鲁迅正式交代的遗嘱。

在这份遗嘱中,鲁迅向后人交代了七点。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务,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篇8:墓志铭的散文

墓志铭在墓碑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埋葬于墓中并刻有墓主事迹的石刻。随着历史的演进, 不同朝代的墓志铭, 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不同的新特点。中国古代的墓志铭源于石刻墓碑, 而石刻墓碑又是碑刻的一种。碑刻, 即是将文字刻在石碑上借以长期流传的文化产品。碑刻产生于甲骨泯灭、钟鼎衰微的秦汉之际的摩崖刻石, 如秦代之《泰山刻石》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东汉后期群雄混战的局势和汉末晋初禁碑令的推行, 客观上促进了墓志的兴盛, 并最终促成了墓志文体的形成, 它的出现乃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孔子曾言“慎终追远”[3], 即为了缅怀祖先, 必须重视丧葬之事。而墓志铭的主要作用便是“慎终追远”, 从墓葬文化的角度而言, 其在我国丧葬领域内地位十分重要[4]。所以, 墓志铭也便成为古代文体学重要的一部分, 值得人们深入挖掘探索。

总的来说, 墓志铭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 它拥有固定的形制;其二, 它拥有惯用的行文风格;其三, 它埋于墓中并具有标志墓主身份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变迁, 每一个朝代, 每一个时期, 墓志铭的内涵都与时俱新, 体现出了时代的表征, 并不断发展。

一、春秋至东晋为墓志铭的发轫期

《庄子》有云:“卫灵公卜葬于沙邱, 掘之得石墩。有铭曰不凭其子。灵公夺而埋之。”[5]可知春秋之时便有刻铭于墓中者, 此时墓志铭的特点是文字极为简约, 尚处于萌芽阶段, 并未成型。

《博物志》记载西汉南宫殿内的《王史威长葬铭》中道:“明之哲士, 知存知亡。崇隆原野, 非宁非康。不封不树, 作灵垂光。厥铭何依, 王史威长。”[6]可见西汉之时墓志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铭文整齐押韵, 篇幅也增长了许多, 但是仅有评价而缺少叙事, 仍旧不成熟, 且有铭无序。

汉末经济凋敝, 战乱频繁, 曹操严令禁厚葬立碑, 魏晋也承其政策, 导致民间墓碑逐渐稀少。为了不便被人发觉, 人们将原本立于地表的刻石埋于墓中。后来虽然禁令被废除, 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墓葬习俗, 因而造就了墓碑立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墓中的格局。

西晋时期, 出现了掩埋在墓室之中的、初具后世墓志铭形制的圭形、圆首、方首的碑。其中有自称为“铭”的长方形或圭形的墓中石刻, 如元康九年的《晋贾皇后乳母美人徐氏之铭》, 尽管其已经有了墓志的形制, 但是这些地下碑志还不能被称为墓志铭, 因为它们还不具备墓志铭应有的文体构造, 并没有固定的形制, 惯用的行文风格。因此西晋只是东汉墓碑向南北朝墓志铭转换的一个准备阶段。

东晋时期, 南方墓葬中也开始使用墓志, 可是内容较为简略, 其文只记载死者姓名及卒年, 形制也并没有固定, 有方形石质, 有长方形砖质, 大多都以墓砖文字代替了墓碑。近几十年发掘的东晋士族官僚墓葬, 如王、谢家族的墓志, 几乎都无“铭”, 只简要记录姓名、官爵、家世、卒年等。因此东晋的这些墓志,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墓志铭, 只能称为墓志铭的萌芽。

二、南北朝时期墓志铭日趋于成熟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 墓志的名称正式出现, 逐渐稳定下来, 并拥有了自己的格式和风格, 成为当时墓葬中普遍采用的丧礼用品。墓志铭所镌的文字一般以散文记叙死者姓名、籍贯、郡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 称为“志”;而文末有数句三言、四言、六言或四六相间的韵文加以概括并表达悼念之意的称之为“铭”, 而合称则为“墓志铭”。墓志铭字数不等, 有的寥寥数语, 有的洋洋千言, 篇幅一般控制在随墓主下葬的石碑大小范围之内。魏晋之时, 人们崇尚清谈, 论辩辞藻华丽, 声律优美, 骈文成熟, 这也影响到了墓志铭的文体风格。墓志铭吸收了骈文的华丽, 用典的特征, 骈四俪六的语言, 使文体的言辞更加富有美感, 文体的内容更加富有内涵;它还注意汲取散体文常用的韵散结合、史家笔法, 以备志传之需。这就造就了南北朝时期的墓志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语言骈化, 辞藻华丽, 用典繁多, 韵散结合。南北朝之时出现了许多墓志铭美文化的代表人物, 如萧绎的《中书令庚肩吾墓志》不仅用典良多, 而且文章对仗工整, 是南北朝墓志铭之代表作:

荆山万重, 地产卞和之玉;随流千初, 水出灵蛇之珠。故能胤兹屈景, 育斯唐宋。掌庚命族, 世济琳琅, 遂昌开国, 蝉联冠冕。父易, 高尚其道, 遁肥贞吉。关吏早逢, 恒表真人之气;少微晚映, 还彰隐士之星。肩吾气识淹通, 风神闲逸, 镬鼓辞林, 笙簧文苑。入为度支尚书, 任同北斗, 锡韩棱之剑;朝此南宫, 识郑崇之履。余以其为人也。瑚琏之器, 无渐垂棘;才己梓之材, 有均廊庙。故赠散骑常侍中书令, 盖放贤也。[7]

全文气势磅礴, 文采飞扬, 句式骈丽, 对仗工整。作者运用典故赞颂庚肩吾, 烘托出墓主才能之卓越, 品行之高尚。

此外, 庾信所著《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则更是这一时期墓志铭的典范之作。这篇墓志铭由骈体文写成。吴明彻为当时的名将, 由梁入陈很受信用, 屡建战功。后被北周所俘, 客死异国。关于他晚年客死于周时的情形, 文中这样写到:

归平津之馆, 时闻枥马之嘶;舍广成之传, 裁见诸侯之客。廉颇眷恋, 宁闻更用之期;李广盘桓, 无复前驱之望。霸陵醉尉, 侵辱可知;东陵故侯, 生平已矣!大象二年七月二十八日, 气疾暴增, 奄然宾馆……游魂羁旅, 足伤温序之心;玄夜思归, 终有苏韶之梦。遂使广平之里, 永滞冤魂;汝南之亭, 常闻夜哭。呜呼哀哉![8]

庾信在这篇墓志铭中饱含感情地写了吴明彻的一生际遇, 痛挽之情溢于言表, 被骈文家推为“志文绝唱”。是一篇情文并茂、深切感人的人物传记, 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由上可见, 南北朝墓志铭已然成熟, 并拥有了自己的语言特色, 文章布局和地位。

三、隋唐时期墓志铭的发展达到顶峰

自唐以来, 墓志铭的写作更加流行, 一些稍有名声的文人, 几乎都写过数量不等的墓志铭作品, 像蔡备、韩愈等人还以撰写墓志铭著称于世。不论从个人的生活, 还是从文人的写作方面来看, 墓志在唐代才变得真正重要起来, 虽然南北朝时墓志已经很盛行, 但与唐代比较起来, 其间的差距还是很大。从现有已出土的和文献记载的墓志看, 除皇帝和下层贫民外, 墓主的身份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 无所不包;作者身份上至皇帝, 下到布衣, 甚至僧道妇女, 各种人群应有尽有。人死之后撰写墓志, 成了唐人葬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 只要稍有身份的人身后, 都有一篇墓志留存在墓中。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需求, 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个供给, 作者的数量因需求的增多而急剧膨胀。与前代墓志在志石上多不署著者姓名相对应的是, 在唐代, 尤其是中后期, 署名已蔚然成风。

其中, 韩愈所作的墓志铭在当时较有代表性。他的墓志往往着意于对死者性格的刻画, 写的绘声绘色, 实际上就是一篇传记文学。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中, 在志文的末尾附写了一段王适娶高氏女为妻时的趣事:

初处士将嫁其女, 惩曰:“吾以龃龉穷, 一女, 怜之, 必嫁官人, 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 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 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 且选, 即官人, 侯翁女幸嫁, 若能令翁许我, 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 白翁。翁曰:“诚官人耶?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 翁大人, 不疑人欺, 我得一卷书, 粗若告身者, 我袖以往, 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 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 果信不疑, 曰:“足矣!”以女与王氏。[9]

通过这样的具体记述、刻画, 完全把一个“怀奇负气”富有传奇性的人物性格凸显出来了。这种写法类似于司马迁《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文学手法, 可见韩愈在这其中极大地增加了墓志铭的文学性, 实际上把它变成了一种文学散文作品。

又如《柳子厚墓志铭》, 是韩愈这类文章中比较著名的一篇。它既记述了柳宗元的一生行迹, 又评价了他的文章、才学、道德, 并对柳宗元罹祸遭贬的坎坷一生深表痛挽之情。文章中把叙述、议论、抒情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如文中记柳宗元与刘禹锡同时被贬, 柳宗元被贬柳州, 刘禹锡被贬播州。刘家有老母, 播州乃远郡, 柳宗元出于朋友间的义气, 宁愿以柳易播与刘禹锡交换, 甘赴远地。韩愈则生动地记载了这件事, 并不能自已地发表了一通议论, 勾勒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 酒食游戏相征逐, 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握手出肺腑相示, 指天日涕泣, 誓生死不相背负, 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 仅如毛发比, 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阱不一引手救, 反挤之, 又下石焉者, 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 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 亦可以少愧矣![10]

从韩愈墓志文写作新变的各个方面看, 新变带来的结果使墓志由实用文向文学化方向发展;墓志的议墓倾向逐渐在淡化, 墓志的写作也正在摆脱传统的写作方式, 而以一个新的形式出现;表现手法趋于多样化;人本身的价值得到凸显。这一切变化, 使韩愈所作的墓志完全遮掩了前人的光辉, 也使得后人提起墓志的写作, 必以韩愈为宗, 而这也正是后来的“金石例”类著述以他所作墓志为范例的理由。后世作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所作墓志无不以他为楷式。当然, 墓志的写作也是为他本人赢得散文大家的称号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后人提起他的散文创作, 无人不把他的碑志文列为第一。由于墓志铭本是为记述死者生平而作, 不宜于作者发表议论, 但韩愈却能打破旧的格局, 在叙事之中穿插议论与抒情, 这种创造无疑是对墓志铭的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上可知, 唐朝的墓志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写作者注意到人物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的写出墓主的不同品质, 墓志的结构由过去单一的线性结构逐渐走向多元化, 语言已经完成了由骈到散的转化, 使之朝着有利于叙述和描写的方向发展, 人物形象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 虽然还存在部分概念化的弊端, 但与初期的一片模糊相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而总的来说, 墓志铭发展到唐代已然十分成熟。

总而言之, 墓志铭发端于春秋, 经历了汉末禁碑的洗礼, 逐渐成熟, 到南北朝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到唐朝成为了文人争相撰写之物。其篇幅逐渐增长, 语言逐渐丰富, 并表现出了与其时代对应的语言特征, 文章的内涵也不断增多, 适应了时人之需求。从开始的有铭无序到后来拥有了惯性的行文规则, 墓志铭渐趋稳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非公务应用文的一种, 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章必功.文体史话.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9:160.

[2]余果.朱东润传纪文学理论研究, 2011, 4:2.

[3][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2458.

[4]黄蓓.魏晋南北朝墓志铭流变及文体特征研究, 2009, 4:3.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1993:68.

[6]张华撰.博物志.万卷出版社, 1998:87.

[7][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 (四十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873-874.

[8]徐宝余.庾信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3:78.

[9]马其昶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VOL3:127.

篇9:墓志铭的背后

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再次得人邀请,为他人作墓志铭。这次所作墓志铭的对象不同,死者是一为官多年、清廉有加、德高望重的官员。范仲淹一生最反对贪官污吏,尤佩服清正廉明的官员,对此墓志铭,自然格外重视,不敢怠慢。范仲淹磨墨铺纸,凝神聚思,每一字一句都是经过良久思忖,方才落于纸张之上。

白天,范仲淹忙于朝堂政事,殚精竭虑;晚上,范仲淹挑灯夜战,斟酌字句。数日后,墓志铭写出,范仲淹拿过来看了又看,改了又改,一直到认为完美才为止。即便如此,范仲淹还是不放心,找到了同在朝堂为官的富弼,希望他为自己的文章把把關。范仲淹已经是才高八斗,却为何要找这个叫作富弼的人?

富弼,与范仲淹相识在酒楼之上。彼时,范仲淹等文人大腕们常在酒楼上聚会,吟诗作赋。富弼那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就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聆听别人诵诗。直到有一次,富弼将自己的作品念了出来,震惊四座,从此他的诗每每都成为诗会的压轴之作,大家称赞他为“洛阳才子”,而范仲淹对其更是欣赏万分,说他有“王佐之才”。并且,范仲淹把富弼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富弼得到晏殊垂青,并且还蒙晏殊将女儿许配于他。所以说,范仲淹对于富弼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当然,范仲淹把自己写的墓志铭交给富弼看,完全是因为富弼的才情过人,且为人正直,从不敷衍妥协。所以,范仲淹和富弼之间的关系,被外人赞誉最多的不是范对富的知遇之恩,而是两人的真挚友情。

富弼看过墓志铭后,很恭敬地交还给范仲淹,笑着说:“很好,真的很好。”他又把话锋稍转了一下,“但是,我建议您还是再给尹洙看看。”

富弼说完,范仲淹猛地拍了一下大腿:“是呀,我怎么没想到。”

尹洙就是师鲁,文采冠绝天下,范仲淹未成名之前,一直视其为偶像。范仲淹和其相识之后,尹洙对其礼遇有加,不辞指点。一直以来,范仲淹都把尹洙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也因为才情过人,志趣相投,也便亦师亦友。所以,富弼尊重范仲淹,范仲淹尊重尹洙。

范仲淹将自己的文章递交给尹洙,尹洙看完之后还是比较称赞其文采飞扬,言辞真诚,但是对其中一点提出了异议。尹洙说:“你的文章名满天下,后人会把你的文章作为典范。但现在你的文章中,却把转运使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确实,这样写很清雅,也易迎合阅者心理。但事实这些是前朝官员的称谓,现在已经没有了。后人看到你的文章,必定很疑惑,就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考证。这个麻烦,难道不是你造成的吗?”

范仲淹一席话听完,满脸大汗,感到惭愧不已,连忙对老师道谢不已,感谢其指出谬误之处。但范仲淹随后向老师吐出疑问:“按照富弼的水平和眼光,他应该能看出来,可他怎么没对我说呢?难道刚正不阿的他,居然也落了俗套,因为怕得罪我而忽略真理?”

尹洙笑着摇摇头道:“非也。”

“那是……”范仲淹也奇怪了。

“尊重!”尹洙哈哈大笑,“他是在尊重你啊。”

范仲淹豁然开朗。他对富弼有提携之恩,虽然后来友情渐浓,但富弼一直视他为老师。老师的文章有谬误之处,富弼完全是出于尊重,才知而不说。但是,富弼又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犯了常识上的错误,所以才绕了一个弯子,让他把文章给尹洙看看。

自此后,范仲淹和富弼的关系更加亲密。世人都道范富之交缘起范对富弼的提携,富对范的报恩。却很少有人知道,两人之所以称为挚友,那些所谓的前因只是引子,真正的秘诀还是在于做人与处世的原则——懂得尊重别人,别人亦会同样地尊重你。

编辑 袁恒雷

篇10:数学家的墓碑和墓志铭

作者 佚名 提供人 徐贻林

2011年6月17日如同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设想的那样,一面“黑板”立在他的埋骨之地,上面写着他最爱的数学公式。在诞辰100周年之际,陈省身终于叶落归根,葬在其母校南开大学的校园里。没有葬礼,只有一个简单的揭幕仪式——6月18日,在南开大学出席“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等众多著名学者将来到这面“黑板”前,向陈先生致意。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与那些英雄们的纪念碑或墓碑相比,大概只有数学家的墓志铭最为言简意赅.他们的墓碑上往往只是刻着一个图形或写着一个数,这些形和数,展现着他们一生的执著追求和闪光的业绩。

1.最古老的数学墓志铭

“过路的人!

这儿埋葬着丢番图。

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

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

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

请你算一算,丢番活到多大,才和死神见面?”

请你算一算,丢番图到底活到多少岁? 解:设丢番x岁。

答:丢番图的寿命为84岁。

古希腊的大数学家丢番图(246—330),大约生活于公元246年到公元330年之间,距现在有二千年左右了。他对代数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丢番著有《算术》一书,共十三卷。这些书收集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每道题都有出人意料的巧妙解法,这些解法开动人的脑筋,启迪人的智慧,以致后人把这类题目叫做丢番问题。

这里要计算的是丢番的寿命,不可能会有小数点的出现。前面有几个很显眼的分数出现“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七分之一”,要想用这些数求出整数,只能求他们的公倍数。其实丢番所活的寿命就是这些数的最小公倍数。至12=3×2×2,6=2×3,7是素数,相乘就是2×2×3×7=84

2.阿基米德是物理家?不,他认为他是数学家

阿基米德是物理家?不,他认为他是数学家。因为在他的墓刻着圆柱容球的几何图形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人们称他是“数学之神”。也是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人们把他与牛顿、高斯并列为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

在公元前212年,在阿基米德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就是叙拉古城失陷之时,他还在潜心研究画在沙盘上的一个几何图形。当罗马士兵闯入他的房间,举剑向他刺去的一刹那,他还在喊:“不要动我的图!”但罗马的士兵并不认识这位不起眼的数学家,还是一剑刺了下去,伟大的数学家便倒在了血泊里……

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就是在圆柱体容器里放了一个球,这个球要顶天立地,四周碰边。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3.王子与正十七边形

高斯(1777—1855),德国著名数学家。他研究的内容涉及数学的各个领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数学王子”。

在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2+3+……+100=?

这时,其他同学正在埋头苦算,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办法迅速算出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50=5050.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前100项的和的问题 在他18岁时就有了堪称数学史上最惊人的发现:他用代数方法得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圆内接正十七边形的方法。他为此而特别高兴,并决定一生研究数学。

高斯去世后,按照他的意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了一个正十七边形,以纪念他少年时最重要的发现。

4.鹦鹉螺壳上的数学(等角螺线)

这种螺旋线是一种在自然界贝壳、动物(蜘蛛网)的角和花朵(向日葵的种子盘)常见的基本图案。

等角螺旋线的作法如下:

以“斐波那契数”为边长画出一组正方形,由于数列中每项都是前二项之和,所以不论你停留在哪个斐波那契数,这些正方形都恰能转着圈地码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斐波那契矩形”:再连接着每个正方形的对角画出四分之一圆周——螺壳就这样诞生了。等角螺线是自我相似的;这即是说,等角螺线经放大后可与原图完全相同。

几何学,这研究空间的和谐的科学几乎统治着自然界的一切。在铁杉果的鳞片的排列中以及蛛网的线条排列中,我们能找到它;在蜗牛的螺线中,我们能找到它;在行星的轨道上,我们也能找到它,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原子的世界里,在广大的宇宙中,它的足迹遍布天下。

等角螺线是由笛卡儿在1683年发现的。雅各布.伯努利后来重新研究之。他发现了等角螺线的许多特性,如等角螺线经过各种适当的变换之后仍是等角螺线。他十分惊叹和欣赏这曲线的特性,故要求死后将之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并附词“纵使改变,依然故我”。可惜雕刻师误将阿基米德螺线刻了上去。

5.毕生的算数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1540—1610),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把自己一生最得意的成就写在墓碑上,独一无二的贡献的确可以引起世人对他伟大贡献的尊重与认同。对于这位数学家来说,一个数字足以给他的生命无与伦比的光环和荣耀。

π=3.141 592 653 589 794 238 462 643 383 279 502 88

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6.供人演算数学的墓碑

陈省身生于1911年,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是第一位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誉为“微分几何之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的贡献。2009年6月2日电国际数学联盟及陈省身奖基金会2日在香港宣布成立全球数学大奖“陈省身奖”,以表彰终身成就卓越的数学家,并纪念已故国际数学泰斗陈省身教授。获奖者除获得奖章外,还将得到50万美元奖金。

陈省身的外孙、建筑师朱俊杰为他设计的墓地朴素简洁。“黑板”为墓碑,公式为墓志。“黑板”上以白字刻着陈省身当年证明高斯邦内公式的手迹,正是这项工作使他开创了数学的新时代。陈省身葬在河边一处绿树掩映的斜坡上。高2.1米的墓碑是一面凹、一面凸、一面平的三面体,近似于陈省身代表性论文中的几何图案。正面以黑色花岗岩为“黑板”,上部为数学公式,下部刻着陈省身夫妇的姓名,此外别无他物。这是为了体现数学家“简朴的生平”。陈省身喜欢黑板,九旬高龄时仍为南开学生开课讲授“数学之美”。他多次表示,自己愿与夫人郑士宁合葬在南开校园,丧事从简,不要坟头,不立墓碑,墓前栽上几株小树,再挂一面黑板,供人演算数学。

结束语

上一篇:《顶碗少年》读后感400字下一篇:从感恩出发,从谦卑做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