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伟大的援建者们的一封信

2024-04-14

致伟大的援建者们的一封信(精选7篇)

篇1:致伟大的援建者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援建叔叔阿姨们:

您们好吗?

当我回想起当初那一阵阵哀痛声,那一片片废墟,至今我的心任隐隐作痛。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的家乡伤痕累累。是您们,是您们这些日夜兼程赶来的北京援建者们,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我们的房子已经全部倒塌,变成了一片片废墟,我们也没有地方居住了。许多小小的生命也被死神夺去了。那一边,一个人正被房子压着,起不来,那一边一条本畅通无阻的道路,也被那些石块房砖挡得无路可去。是您们,是您们,把倒塌的房子重建成了楼房,是您们,是您们把无数的生命从死神那里夺了过来。让他们重见了生的希望,是您们搭帐篷让我们有了居住的地方,是您们把那些山间小路修成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是你们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犹如花园一样。

现在,我们家乡的狭窄小路,已经是人们走的舒服的沥青路了,那些板房也修成了小区公寓,道路两旁的花草绿化也多了许多,以前医院设备很差,现在已是高科技发展,还有那些公物设备游玩区也增添了许许多多健身器材。一流的健身设备也在许许多多地方安装了,到处都焕然一新。太多的变化让我都看得目不暇接。

北京援建者们,谢谢您们给我们增添了这些东西,增添了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我以后长大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一定会报答您们的.。我现在就给自己下定了目标:必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一定报答这些援建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快乐生活,这么多灿烂微笑!啊!援建者们,谢谢您们!

谢谢您们为我们创造了这么美好的中国梦,也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生活。这些中国梦就是我们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些中国梦就是我们理想的山清水秀,这些中国梦就是我们幻想的学校、家庭、公园……啊!援建叔叔阿姨们您们辛苦了!我想深深向您们敬一个充满感激的礼,还想大声对您们说:“谢谢你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您们的辛勤付出。啊!我再次代表全汶川5。12地震受难的人们,向援建的叔叔阿姨们赤诚的敬意!

如今,我的家乡正以美丽的面貌奔向未来更美好的生活,欢迎叔叔阿姨们来玩玩,来看看这个曾经洒满你们汗水的地方!

此致

敬礼!

祝你们安康

曾被您们援助过的一个什邡小女孩刘心霜

5月25

篇2:致伟大的援建者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质疑者们:

你们好!

小陈举报父亲的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质疑的内容无非是老陈是小陈的父亲,小陈是否应该举报父亲。我认为小陈是勇于揭发错误的人,从各种角度来说,这种举动是正确的。

首先,举报是在尝试各种方法后的无奈之举。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不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而举报是在这之后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举报也是出于对父亲安全的考虑,或许举报后的处罚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保障了安全则是对以后不用遭受更大利益损害的保障。小陈的举报通过深思熟虑,是为了父亲的安全,并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或许还有人会说,就算父亲做错了也不应该举报,那是不孝。请问什么是孝?敬爱、孝顺父母长辈是孝。父母做错事不揭开那叫“愚孝”。时代在进步,早已不是那个“三纲五常”的时代了,只有将长辈的错误指出,纠正回来,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这样当我们老去时,和谐、信任的社会美德便会广泛传播,而不会导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情了。孝可为而愚孝不可为,在面对这种事时,我们更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曲直,而不是让愚孝蒙蔽了双眼。

再者,面对父亲违反规则的行为,小陈勇敢地指出错误,是对社会规则的尊重。社会因规则而秩序井然,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尊重规则,规则才能行使其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苏格拉底受公民审判被判死刑,明明可以越狱却为了维护规则而凛然赴死。尊重遵守社会规则,是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做到的`,小陈的举报无疑是做到这一点的体现。她的做法值得称赞,而不应遭到质疑。

篇3:致朋友们的一封信

您好。值此建国六十周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 请接受我们杂志社全体同仁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

《经营与管理》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 已走过二十六年的路程。二十六年来, 风雨彩虹相伴, 辛苦欢乐相随。杂志人辛勤地耕耘, 默默地奉献。当时二十几岁的年轻人, 如今已是人到中年;三十几岁的中年, 如今也是年近“耳顺”。但我们始终是“痛并快乐着”, 因为我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有广大读者朋友的关注和期待, 有广大作者朋友的无私奉献;更有长期帮助我们的朋友们的鞭策和鼓励。没有你们, 我们走不到今天;没有你们, 我们的耕耘将没有动力;没有你们, 我们的奉献将无从谈起。

感谢你们!衷心地感谢你们, 我们的朋友们!

“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 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 朋友多了春常留, 以心相许心灵相通, 让我们永远是朋友……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每当听到这首歌, 就会想起老社长说过的话:我们每日应有三省, 一省是否为读者朋友提供了高质量的精品杂志;二省是否为作者朋友们提供了交流思想、创新管理的平台;三省是否为支持我们的朋友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因此, “吾日三省”, 成为杂志社的座右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如果说《经营与管理》杂志是我们的眼睛的话, 光明就来自作者朋友、来自读者朋友、来自所有慷慨地支持我们的朋友。

相逢今生, 尘缘珍贵。我们始终被缘分所牵:您与我们相识、相知是缘分, 您为我们投稿是缘分, 您手中、案头有了一本我们的杂志是缘分, 您为我们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更是缘分。缘是天意, 分在人为。无论缘分深浅, 得到就是造化。当我们从老社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的时候, 我们之间就结缘了。缘分似“月老的红线”将我们牵到了一起, 注定我们还要交往, 还要相识、相知, 还要相濡以沫, 还要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就让我们用心来守候。

在此为您奉上最新出版的一期杂志, 如果能对您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 那就是我们全体杂志社同仁最高兴的事。虽然我们为朋友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可能很有限, 但我们的心是真诚的。

请相信我们, 一定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 做得更好。

一定会的。

篇4:致伟大的援建者们的一封信

针对很多学校数学学科教学成绩比较差的实际情况,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真分析同学们数学成绩不佳的原因,总结了造成成绩不理想的7种情况,在全校各班共抽取了1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和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1、应该记的没有记住,当遇到计算或者证明的时候,运用不上定理、公式或者法则;2、数学解题方法多,问题复杂,搅得人头昏脑胀;3作业不是亲自动手动脑,抄别人作业上交,做错的题目不及时纠正和反思。根据同学们的这几种情况,借学校《雏鹰》校刊,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同学们学习数学和提高成绩有所帮助。

一、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数学这门学科,很多人认为太枯燥、太复杂。其实,这是人们对数学认识的一种误区。数学源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为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服务。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的存在。学数学,解数学题,这和同学们平时玩游戏一样,当我们以必胜的信心去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难题的时候,就会获得刺激、愉悦的美妙体验。这种喜悦之情和我们平时玩游戏闯过一关又一关的体验是一样的。

学好数学,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把这种信心当做学好数学的驱动力,以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作为车船,去游览数学中的精彩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小说精彩,学数学攻难题破难关更精彩。

二、提高听课效率

同学们学习数学感到吃力和困难,可能和平时听课效率有关。所谓听课效率指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程度。如果在课堂上听不进去,课外练习和测试效果当然不理想。如何提高我们听课效率?我认为同学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课前预习。现代的教育目的是开启人的智慧和潜能,而不是强硬灌输。现在老师上数学课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教给学生数学公式,然后教你运用公式,而是引导你去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例子,去发现数学规律,然后又用这种规律去回答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上新课前你都要去预习新课内容。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读新课内容的文字,更主要是掌握里面的内容,针对不懂得、有疑惑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探讨,向老师讨教。

(2)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你分析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一些必要的数学例题,在老师分析过程中,要紧跟上老师的思路,有疑难问题及时提出以得到尽快解决,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甚至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三、一定要做一定量的数学练习题

數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其他学科,对公式、定义、法则、定理的记忆和理解是通过计算和练习加深记忆的,可以说,学数学基本上不用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和运算法则,它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深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和运用。在选择练习题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学问题动手做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动手做一做。在动笔之前,一定在注意审题,找准切入点,如果做的是几何证明题,要弄清题目告诉什么条件,要证明什么东西,回忆一下相关知识,再结合图形,找准找齐证明材料,再动笔;做代数题目,先看清楚做的是什么运算,回忆运算法则,再动笔,做完后再考虑还有没有其他解题方法,对于类似的、已做过的类型看一看,想一想当时怎么做就行了,以便节约更多的时间。在做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当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气馁,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同学或老师讨教,千万不要抄袭别人的练习,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解数学题的经验!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每上完一堂课、每学完一章节内容,都要自己梳理一下本章节内容,回忆一下都学了哪些知识,每次作业和测试过后,都要反思一下,哪些地方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要认真反思和总结,对待同样类型的题目不能出现第二次甚至于第三次错误。

篇5:恋物者们的标准收藏

穿越时空的影像

Erik kessels,一个怀旧而有趣的荷兰人,他收集与影像有关的一切,并把它们编辑成册、出版、展览,每一帧影像背后的情感在穿越过时空后在此时此刻得到复诉,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回忆在被回放。

如果说影像总是被用来记录逝去的时光,那么Erik kessels则是一个寻找别人的过去并将它们赋予意义的人。他收集印有图像的立方,也收集人们在婚礼上的照片、不同的人(甚至动物)获奖时图片、逝去的老人们年轻时的留影……新郎抱起新娘时相同的笑脸、人们成功一刻的快乐,还有那些也曾年轻的回忆,它们虽然属于别人,但每一幅场景我们都似曾相识,当它们集结到一起,那些往往一闪即逝的情感开始被放大,曾经微不足道的喜悦在此刻变成了永恒。

Erik出生于荷兰南部的一个小城镇,五岁时便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橱窗设计师,小时候对一种叫“帕尼尼”(Panini)的足球卡片和贴纸的兴趣算是开启了Erik的收藏之路,“不过收集本身并不十分有趣,只有在你从收集来的东西中有了新发现后,趣味才会产生,而此刻你所发现的东西一般平常并不容易看到。”与总是追求完美画面的人不同,Erik更看重的是照片本身所诉说的故事,比如那些在人们去世后仍被珍藏在家庭相册里的照片,它们出自家人之手,这些“业余摄影人”在拍相片时不怕犯错,也不怕拍得不漂亮,所以相片中的人都很自然,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便是Erik在图片中找到的最美的东西。

1996年与朋友合作开办了KesselsKramer广告公司后,Erik一直担任公司的创意总监和艺术总监,他对影像的痴迷便是源于他的工作,“作为一名设计者我一直在学习与影像进行交流,影像在广告活动和平面设计中非常重要。”其实于陌生人而言,就单独的影像本身并不会意味太多东西,但当相同的场景被组合成一个系列,人们心中的共鸣就会越来越强烈,这种趣味便是Erik对影像的兴趣所在,他以这种方式诉说着不同人生的相同故事,也以此丰富着每一个人生片断的意义。

Erik爱逛跳蚤市场,而做这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时令他最焦虑的便是看到别人饶有兴趣地翻看某本相册,这时Erik往往便会在旁边很神经质地走来走去,在这个人到底买还是不买的问题上纠结半天,“我觉得自己这样可真是傻透了,呵呵。”

《GRACE》专访Erik kessels

你的职业与收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一直希望通过我所收集的各种新旧照片来说一个故事,我会编辑它们,并将它们集结成册出版。在职业方面,作为一名设计总监,在为客户制作宣传广告时,我也总是试着以说出这个公司或品版背后的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你如何评价自己?

“对我来说在做某件事时保持一种无安全感的状态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永远不要让满足来得太快,如果你在工作中会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觉,我想那就对了。”

谈一下你的家庭。

“我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21年了,我们有三个孩子,一个14岁,一个12岁,还有一个7岁。”

你的收藏会影响或改变你吗?

“不会改变一个人,一件爱好唯一的作用可能便是给予了你的生活一个清晰的焦点。”

PS:Erik kessels所有的收藏均编辑成册,并由KesselsKrame出版,所有作品在www.kesselskramerpublishing.com上有售。

自由的玩具

导语:袁龙军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别人一进自己公司便发出“啊,这个就是我小时候最爱的玩具”的感叹。

在新疆长大的袁龙军浑身散发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虽然已在设计界叱咤多年,仍不禁让人想用“顽皮”来形容他。他收藏紫砂壶、玛瑙和唐卡,也收集邮票、糖纸和铁皮玩具,有人因此说他幼稚,他却自得其乐,每一件藏品在他眼中不会因价钱而有贵贱之分,因为只要是他喜欢的,就有价值。

没有一个明显的起点,袁龙军从小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当拿到第一笔工资就花了一半买来一个青铜器时,他正式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爱好。其实说是“经营”似乎有些不恰当,因为他从不会在乎那些玩艺儿是增值还是贬价了,买铁皮玩具,他也不会看重它是新是旧,“有时生了锈的玩具更好看。”袁龙军在乎的仅仅是第一眼它们带给自己的感触,对袁龙军来说,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藏品都有它自己的时代背景,所以它也代表了那个特定的语境,这让我觉得我们在时间里都是过客。”他说。

马未都对收藏艺术品的人说“我们都只是在暂时保管它们”,所以真正爱好收藏的人只是把这看作另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然后通过藏品的变化看历史变迁,袁龙军便是如此,没想过办展览,更没想过把它们卖掉。“通过我收藏的铁皮玩具,我可以看到创意和设计变化的过程,这可以帮助我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的。以后我甚至可能会去做玩具设计。”

同是支边青年的父母从小就给了袁龙军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于是这个天生的乐天派似乎永远豁达、简单。在新疆长到17岁后,他来到重庆,大学毕业以后的日子虽然不是总一帆风顺,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快乐的。也许因为学艺术出身,他对美的东西始终执着地热爱着,也正是这种热爱让他看待世界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眼光。“一个人保持童心很重要,当我把铁皮玩具归集起来给它们拍照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设想一些故事情结,一个队伍中我会设定一个指挥官,然后再给它配两个副手……我觉得热爱和情趣是生活品质中最重要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防范,小时候那种好奇心与无知无畏的天真总让人怀念,玩具让自己找回曾经不被关注但如今却已越发稀少的东西,这种重获旧梦的感觉让自己很踏实。”

袁龙军不要生活太复杂,铁皮玩具的世界就是他的小天堂。在把玩中他可以通过与玩具的交流让自己放松下来,那些平时很难放下的烦心事在玩具面前却能渐渐消散,“收藏是种心态,有着让人安定的力量。”

《GRACE》专访袁龙军

你为获得一件藏品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吗?

“曾经在新疆看上了两块石头,最开始没有下手,但在离开的路上一直惦记着,最后临上飞机了实在放不下,一跺脚还是打个车去把它买了。还有一次在越南买了一个东西,但离开越南是不允许带走那里的任何东西的,于是自己为了带走一件藏品,托许多朋友辗转了数个国家,最终拿到手时半年都过去了。”

看《功夫熊猫》了吗,对这部极富创意的电影怎么看?

“这部电影让我们有太多反省。我们中国人的熊猫永远只会吃竹子,但外国人的熊猫就可以吃面、吃包子,甚至还可以有一个鸭子老爸。我们太多的东西都被束缚而难以突破了。”

为什么对铁皮玩具这么痴迷呢?

“一把铁皮枪就能强烈地吸引住自己,它与原木或绒布玩具不同,有着不同的零件,拆装的过程中自己的好奇心总能得到满足。加上带着童年的回忆。”

记忆的漂流瓶

收藏有千千万万种,瓶子这个物件听上去令人感觉平淡无奇,但北京的刘卓泉却对其情有独钟,他和他的一万多个瓶子一起,记录着过去的和正在流逝的时间。

2006年,一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刘卓泉想做一个“化学”装置作品,需要在瓶子内部画些有关爆炸的图像,于是他到王府井一家化学商店里买了一大堆瓶子,回来摆在桌子上后,各式不同的瓶子放在一起如同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那一瞬,他发现瓶子原来如此美妙,于是,瓶子激活了他的想象,他从此开始了瓶子的收藏。

虽然艺术常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生活中刘卓泉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他用内画法在瓶子内画出自己的记忆:父亲的遗物、小时的玩具、脑海中的花草……他用丰富的主题展现着自己多彩的情感世界。每件作品都由他亲自设计,包括选什么样的瓶子,画什么东西,如何构图,在内壁上如何喷砂等等,他和助手们一起,将自己的收藏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刘卓泉坦言自己喜欢让一件特别熟悉的东西看起来变得陌生。“我们这代人(60年代)对瓶子是有情感的,那个时候家里一个瓶子会用上许多年。记得小时候经常会抱一个瓶子跑几里地到供销社打酱油,而现在什么东西都是批量生产或一次性的。”消费型社会打破了人与物和人与时间的关系,在这个疯狂逐利的时代,什么都像是临时存在的,生活因此变得焦躁不安,人们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仿佛对时间失去了耐心,于是刘卓泉希望通对瓶子的收藏找回一些对时间的感悟。

刘卓泉自称是一个到处行走的人,爱好陌生的地方,越远越好。这么多年里,他的生活基本是走哪算哪,所以,收藏一度对他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因为除了旅途中一站又一站的记忆,他并没有收藏什么东西的条件和嗜好。但因为瓶子,他喜欢上了泡酒吧,为了得到一个好瓶子他变得不惜成本。在酒吧、商店、废品收购站等任何地方能看见他觉得不错的瓶子的地方,刘卓泉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

至今,他收集的瓶子数量已无从计算,但他始终笃定:空间不是问题,只是时间有限。在他眼里,作为消费品,每个瓶子都会携带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他也总能从中获得艺术的想象力。

透过瓶看瓶中物,会给人一种不同于直视某件东西的观看感受,它们似乎被封闭、被隔绝了。刘卓泉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让收藏变成了一种艺术,如同漂流甁一样,他用自己的瓶子传递和记录着信息,他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选择什么材料和方法来做,对生活的感悟都是我继续收藏和创作的前提。”

《GRACE》专访刘卓泉

能简单描述你最新的一个作品么?

“我刚刚完成的一件作品叫:‘将来是过去的灰’(配图)。在这个作品里我主要想探讨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将来’到底是什么?过去又意味什么?或者‘时间’到底是什么?我想人其实是生活在多个时间里:现实的时间、梦幻的时间、心理的时间,收藏其实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通过收藏与在其中创作,您分别想表达的是什么理念或感情呢?这二者表达的东西一样吗?

“时候,我很难去区分摆在我工作室里的那些空瓶子或者有残留物的瓶子和创作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它们那个在先那个在后,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艺术便是什么样子,许多事情是随机形成的。在作品表达上,我更多的是在等待,等待某一天发现一个合适的东西刚好放进一个合适的瓶子里。”

您是否会将这种收藏一直延续下去?

“会继续,而且希望最后一个瓶子里就是我自己。 ”

您如何评价自己?

篇6:重庆被劳教者们的“后劳教生活”

重庆一度是“因网络言论被劳教”重灾区,任建宇是受害者之一。他大学毕业考上“村官”,正在重庆彭水县某镇工作。因在腾讯微博和QQ空间的言论,被处以两年劳教。实际被劳教460天。

2012年12月28日,任建宇劳教申诉案在重庆市高级法院二审开庭。为重庆市劳教委辩护的律师,即是谭宗泽教授。谭教授的辩护意见是,任建宇的起诉超过了法定期限,应予驳回。任建宇的辩护人用谭教授向社会公开发表的著作予以反驳。谭教授与人合编的《新编行政法学》一书第457页的观点是,“起诉期限,恢复人身自由以后计算”。谭教授笑了笑,说“这是我2001年的观点”。最后,法庭驳回谭教授2001年公开发表的观点,采纳他法庭内观点,维持原判。

但后来,劳教委仍然给予了任建宇国家赔偿,其中包括13000元的精神赔偿。

任建宇接受了。其他与任建宇同样命运的重庆“网络言论罪”劳教人士中,上法庭起诉国家赔偿的,获得的实际赔偿大致在这个价位:自由赔偿是按同一个公式计算的,精神判赔大致都在一万五左右。

谢苏明跟任建宇一样受过大学教育。一年来,他致力于重振他劳教前开辟的服装设计、生产和批发生意,并且还开了网店。他的劳教理由是因为在网上评论了“虚伪的政客”。

刘世银,非重庆籍,大学毕业在重庆工作,因为在网上猜测“打黑可能接近尾声”被判劳教,获释后立即逃出重庆,现在浙江打工。因被劳教他与前女友分手,并重新找到女友,很快要结婚。

彭洪在同龄劳教人士中学历最低——小学。但他喜欢思考,有书生气质。在重庆审判前公安局长文强的时期,他在一幅叫“保护伞”的新闻漫画后面评论道“这伞好怪哦”,被判劳教两年。

……

无论赔偿情况如何,这些因网络表达而改变人生的“同教”们,都在忙于生计,恢复生活。问他们感受,没有一个能释怀。

他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国家赔偿的数目太少,没有人乐意接受这份相当于带薪休假的赔偿。另一个问题是,他们认为,把他们送去劳教的公务员应该受追究。

任建宇的生活相对平静。一年来,他在找工作。有人指点他,申请回归“村官”岗位。但这不现实。他开过一个不成功的网店,卖他家乡著名的白酒。最近找到的一份工作,是在家乡的一个建筑公司做文字方面的工作。显然,这也不太正式。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篇7:致伟大的援建者们的一封信

1月份的挪威北部小岛Manshausen上,终日无法直接见到太阳的身影。太阳直射点仍在南半球游移,阳光的热度远得似乎遥不可及,仅把余晖洒在山巅与海岸,投射出温柔的霞光。这里的天空由黑夜主宰,不但能看到久违的满天繁星,且分外闪亮,如同宝石镶在黑天鹅绒上,恰到好处的光芒胜过任何人间的鬼斧神工。在这样一片天空下,很容易想起欧洲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里面有一句话,用来形容这三位北极探险者再合适不过: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真正的标志。

北冰洋情缘

一望无际的白色冰原,看似纯粹得几近无瑕,实则暗含着无穷的凶险,难以捉摸的浮冰间出没着寂寞而冷酷的北极熊,在这里,人类文明所衍生出的不可一世随时可能被击得粉碎。远处蜿蜒的海岸线则同样凶险,从北欧出发,经巴伦支海,沿欧亚大陆北方海域向东,直到白令海峡——北冰洋东北航道过去常年在冰盖下沉睡。对于帆船航海来说,这条“传说中的航道”更像是一场噩梦。尽管在全球变暖这一背景下,北极圈的生命春天难以避免地到来,轻型船只在短期内通过北极航道成为可能,但这一海域依然危机无数,令有着悠久航海传统的西方极限帆船航海高手们也望而却步。可想而知,当来自“黄土文明”的郭川和他的团队在2015年初提出,将驾驶一艘99英尺的三体帆船不停靠、无补给、无动力通过北极东北航道时,在整个世界航海圈引发了怎样的质疑。

一次航行是否成功,80%取决于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对于郭川与他的专业团队来说,具体的筹备不成问题,但是与亲自走过这条航道的人面对面交流,得到信心与认可,这对于郭川来说很重要。团队辗转联系到拥有丰富的极地探险经历的Borge Ousland,为了见证北极冰融,2010年他曾在单季节内环绕北冰洋一周,并邀请了航海经验丰富的Thorleifsson船长负责航行事项。2013年夏季,Thorleifsson与郭川团队在法兰克福会面,他已事先了解过郭川的航海经历,因此听了郭川的构想后,性格开朗乐观的他兴奋不已:“我爱这个计划!”Thorleifsson从不盲目相信别人,丰富的航海经验让他做出肯定的判断——郭川完全够格完成这次航行。

2015年9月3日,郭川率领5名国际船员驾驶着“中国·青岛”号,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海港出发,经历12天3小时7分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停靠、无补给、无动力北冰洋东北航线航行。2015年12月21日,郭川在摩纳哥皇家游艇会的年会上,从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手里接过年度突破奖的奖杯; 2016年1月14日的伦敦船展上,帆船界权威杂志《帆船与航行》(Yachts& Yachting)举行年度颁奖典礼,郭川以北冰洋创纪录航行荣获年度成就奖。

重返挪威

北极东北航道航行出发之前的一周,郭川曾停留于挪威北部的希尔尼克斯港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而此次登上Manshausen岛是他第一次深入探访这个北欧国家,在陆地上欣赏其冰雪塑造的美丽。对于冰雪,郭川的感情很复杂。在成功穿过极限帆船航海高手们视若畏途的“死亡航道”之后,有人说他的名字可以列在巴伦支、白令之后,他表示:“从航行的角度,我不希望看到任何冰,因为它们太危险了,随时可能撞坏我们的船。但看到北冰洋的冰随着全球变暖日渐融化,又令人很伤心。尽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有机会探索东北航道,但内心深处,我还是渴望北极能有更多的冰。”

祖祖辈辈生长在拥有悠长海岸线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人似乎与生俱来与冰雪有缘,深沉碧蓝的海水、纯白无际的雪原、变幻莫测的冰川,都能引起他们莫大的兴趣。Ousland先生在他记录北极航行的《北方航道——北冰洋的历史性环航》一书中写道:“在千万年的时间长河中,冰雪一点一滴地雕刻出挪威,使它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我是如此地被冰川与雪原所吸引——它们已是我生命中持续的召唤。”

对Ousland先生的第一印象始自我们站在Nordskot码头岸边,看他驾驶游艇前来接我们去他的小岛。对于天生四肢颀长有力的挪威人来说,驾驶游艇也许不比骑一辆自行车更困难,吹着口哨,敞开绳套,在海面上风驰电掣。那艘2010年环绕北极的“Northern Passage号”此刻就停在Nordskot码头,郭川执意要去看看这艘了不起的船。三位北极航行者站在这艘玻璃纤维三体帆船前谈论起那次了不起的航行,对于航海探险的迷恋溢于言表。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人似乎很难想象,这么轻巧的一艘船如何在险恶的北极航道上乘风破浪长达4个月之久。很显然,这对驾驶者的航行本领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说,北欧人具有水上活动的传统与天然条件,那么郭川的成绩更多源自其自身的天赋与努力。

极寒与酷暑

在Manshausen岛附近划kayaking(皮划艇)的时候,郭川独自一人驾驭着其他人二人一组都颇为费劲的皮划艇,在水上轻松自如地前进、转弯、掉头、“刹船”,迅速而又轻盈,展现着他在海上的英姿。团队中的人都亲切地称呼郭川为Lucky Skipper(幸运船长)。确实,想要多次完成创世界纪录的挑战,除却完善的准备与丰富的经验,运气也必不可少。但谁也没想到,他的运气在这天还成就了一顿鲜美的晚餐。时近此地的夜晚,下午两点左右,Ousland驾驶游艇带我们出海钓鱼,狂风使鱼饵无法停留在海底,给钓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郭川还是钓到了一条金黄色的大鱼——一行人唯一的收获,在渐黑的天色中摇头摆尾,闪烁着幸运的光芒。

nlc202309081257

晚上,Ousland邀请郭川与Thorleifsson一行共同在室外烧炭供暖的木桶中泡热水澡。因为室外温度太低,穿着泳衣泡澡的同时,需要头戴毛线帽子。在挪威深邃的星空下泡着热水澡,喝着冰啤酒,这样特别的体验着实令人难忘。不知谁心血来潮,提议走出热水,跳入近旁的挪威海。近40摄氏度的温差让一位女士哇哇大叫,郭川则表现出一贯的沉稳内敛,就像他在航行生涯中无数次承受极寒与酷暑时一样。

不难看出来,郭川是一位非常有性格的人。他像是时刻都在思虑一些问题,同时又显得胸有成竹。上世纪90年代,他就毅然从令人羡慕的体制内岗位上脱身而出,追寻自由。但在如今这个自由得几近浮躁的时代,他又牢牢掌控着自己人生的“体制”。一次,团队在英国停留,有人建议去相距很近的华威城堡一游。当时,郭川并未参观过这座举世闻名的城堡,但他正处于自己制订的某个学习计划之中,于是在大家去游玩时,他独自坐在车里进行着当天的计划。郭川内心对航海似火的热情,与他外表的冷静沉着,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他非凡的掌控力,也解释了为何偏偏是这个中国人,完成了诸多航海界的“第一次”。

心无止境

对许多人来说,年近半百似乎人生就已进入了尾声阶段,至少黄金时代已然过去,能笑对往昔种种已属不易。然而对探险家们来说,这正是经验、热情、体能的最佳平衡时期,他们的征途,仍然是无尽的星辰大海。

被问及接下来的计划,Thorleifsson表示他将与同样热爱探险的儿子去加拿大北部度假,享受与寒冷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自由感觉。挪威人似乎天生有着对探险与自然的渴望,因此,谈及对郭川航海事业的评价,Thorleifsson的欣喜溢于言表。他认为来自一个近代曾经长期封闭港口的国家,郭川能在航海领域为中国人赢得一席之地,这对于中国航海与世界航海,都有很大的意义。

Ousland则一直心系全球变暖这个对地球不利的现象,依然致力于见证冰川的消融,计划在10年间走遍全球范围内的20座冰川,将于今年4月前往的阿拉斯加冰川,是计划中的第7座。Ousland说,他并不是喜欢危险与刺激,但他不想长时间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在家固然很好,但他总忍不住想,在路上会发生些什么奇妙的事情呢?Ousland十分尊敬郭川为航海所做的一切努力,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面对面交流,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惺惺相惜让他们如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一起吃饭、泡澡、喝啤酒,分享着对探险与环境的看法。

对于郭川来说,过去的事情似乎已经悄然过去。他从不妄言未来,而是专注于做好目前计划的准备工作。即使在世界航海界屡获殊荣,但郭川依然喜欢“船长”这个称呼,因为一声“郭川船长”,意味着他与他心爱的帆船始终绑定在一起。2016年,郭川计划再次扬帆远航,做一个“单人不间断横跨太平洋”的纪录航行。船体维护结束后,他将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到达奥运会的举办地里约热内卢稍作停留,之后经巴拿马运河到达旧金山,在那里等待最佳时间窗口。预计10月中旬从旧金山出发,单人不间断横跨太平洋,最终抵达终点上海。如果成功,这又将是世界航海史上一个新的世界纪录。

上一篇:高校业余田径训练下一篇:树大财务观,开财务管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