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2024-04-25

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共7篇)

篇1: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

实施细则

根据《维西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维西县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为扎实有效推进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工作,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按照行政管理权限,实行分部门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坚持经费保障与行政成本控制相结合、行政责任与加强监督检查相结合,重点控制公务用车购置和管理,以及会议、庆典、外出考察等内容,确保行政成本控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努力实现公务用车购置经费控制零增长,会议、管理和外出考察经费压缩30%的目标。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2年7月上旬)

1、组织学习培训。组织各站所、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文件和规定,准确把握实施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政策尺度和方法步骤,确保开好头起好步。

2、制定控制措施。按照行政成本的主要内容,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控制措施,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发的表格,完成我乡的统计表格填报工作。

3、启动宣传工作。根据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步骤制定宣传计划,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适时适度宣传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营造舆论监督环境。

(二)推进阶段(2012年7月至9月底以前)

1、摸底调查。完成2011年行政成本控制指标摸底调查和表格上报。各站所、各部门完成行政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制定和上报工作。

2、重点调研。对前期开展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单位进行调研,收集、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做好指导工作。

3、分类梳理。针对控制内容,召开各站所、各部门参加的座谈会,收集整理工作推进的相关情况。

4、研究对策。对控制工作中暴露出的情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对策措施。

(三)整改阶段(2012年10月底以前)

1、阶段性总结。完成上半年行政成本控制工作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上半年工作总结上报县人民政府。

2、社会化监督。将上半年推行行政成本控制情况在相关媒体上公开。

3、针对性整改。召开工作会或座谈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深化控制措施,对各单位提出具体整改要求。

(四)深化阶段(2012年11月底以前)

1、组织重点抽查。组织专门力量、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工作检查组,有重点地对各单位进行抽查,查缺补漏。

2、推广先进经验。积极推广行政成本控制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奖惩分明,对推进不力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

3、加强制度建设。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部门支出管理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

(五)总结阶段(2012年12月底以前)

1、问效问责。组织各站所、各部门对行政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上报情况。乡财政所将各单位目标完成情况汇总后上报乡人民政府。

2、督查考评。年末,乡效能办公室要组织要组织纪委、财政所、乡党政办公室等单位组成督查组对各站所、各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评,对措施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未完成行政成本控制任务的站所和部门,由乡纪委进行问责。

三、主要措施

(一)严格控制公务用车购置和管理。2012年各单位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实现2012年公务用车购置经费零增长。

1、严格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全乡行政机关购买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必须严格执行《维西县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的通知》。乡机关公务车辆的调配、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必须报县车编办审批,经县财政局研究同意。除特殊原因外,未达到规定报废年限的车辆一律不予批准报废。

2、严格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使用。2012年,乡机关公务用车必须在编制内购买、配备和使用。乡行政机关要明确专人管理公务用车,建立健全本单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制度,实行公务用车使用批准和登记管理,公务用车实行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制度。

3、规范公务用车采购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要通过招投标方式,增加对自主品牌汽车、节能环保车型的采购,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统一保险、定点维修制度,节约财政资金。

(二)严格控制会议、庆典、论坛的数量、规模、规格和经费。为确保2012年会议、庆典、论坛开支经费在2011年基础上压缩30%的目标顺利实现,减少会议数量,控制会议规格,缩减会议规模,缩减会议时间,切实降低会议成本,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会议庆典论坛审批制度。全乡召开的会议分为两类:一类会议包括:乡党代会、乡人代会;二类会议包括: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名义由部门组织召开的会议(含各种座谈会)。

一、二类会议统一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审批召开。会议时间除一类会议按有关规定的时间召开外,其它各种会议的会期一般不超过半天。一类、二类会议会议地点原则上在乡政府会议室举行。乡属各单位确需举办的庆典、论坛活动,根据庆典、论坛规格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具体组织方案,经费预算情况,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审批,未经批准,一律不准举办。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名义举办的庆典、论坛等活动,报县委委、县人民政府审批,同时报上级纪委备案。

2、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及运用,切实减少办文办会经费支出。

3、严格执行会议定点接待制度。组织召开一类、二类会议原则上选择乡机关食堂承担会议接待,保证按政府采购会议定点饭店的协议价进行结算,不得挪用其他项目预算经费开支会议费。规范公务接待,杜绝奢侈浪费。在公务接待中,鼓励使用本地接待用品。

(四)严格控外出考察。2012年乡行政机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2012年外出经费零增长,外出考察经费压缩20%目标的实现。建立外出学习考察报备制度,规范经费审批报销手续。乡行政机关应结合本单位职能,制定年度外出学习考察计划,外出学习考察的人数和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上年度水平,经费一律压缩20%。乡机关应严格执行差旅费管理办法,规范本单位外出学习考察的审批报销

手续,按照审批的人数、天数、路线、公务活动情况以及经费计划进行核销,不得核报与公务无关的开支和计划外发生的费用。

(五)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形象。

2012-7-6

篇2: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根据《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在XX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决定》、《XX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各乡镇人民政府XX县级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决定》、《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乡镇政府XX县级行政机关推行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和XX县财政局《关于印发XX县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局行政成本控制工作,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行政机关进一步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节俭理政、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制止奢侈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效能政府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行政成本控制按照行政管理权限,实行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经费保障与行政成本控制相结合、行政责任与加强监督相结合,确保本局行政成本控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20XX年,从严控制本单位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因公出国经费零增长,公务用车购置经费零增长,楼堂馆所一律不新建,会议、庆典、论坛和出省、出州考察经费压缩20%。

三、实施步骤

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潘文明局长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郭俊海、纪委副书记许广平为副组长,本局各股室负责人为组员的XX县经济商务局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财务室,在XX县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

2.做好宣传工作。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广泛宣传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政策,组织学习有关文件,适时宣传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实施阶段

1.制定本单位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方案。按照行政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在县财政局的指导下积极制定本单位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将工作方案上报县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并下发本局各股室执行。

2.做好有关数据统计工作。根据县财政局的要求,在4月上旬,认真完成本单位XX行政成本控制统计报表基础数据上报工作,为20XX年实施行政成本控制工作打好基础。

深化阶段

1.数据上报。7月上旬,根据《XX县行政成本控制制

度推进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本单位20XX年上半年行政成本控制统计报表基础数据上报工作。

2.认真做好上半年行政成本控制工作总结。7月中旬以前,对本局今年上半年的行政成本控制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节约行政成本,并将总结材料上报县行政成本控制制度推进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

3.抓好整改落实。针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进行整改落实,全面推进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的施行。

考核总结阶段1.做好自查自纠。11月,本局要对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对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开展自查自纠。

2.全面总结和迎接考核。20XX年1月,我局将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全面完成20XX年全年行政成本控制统计报表数据上报工作,对本年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总结情况上报县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做好迎接县政府考核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严格执行党委、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三定”规定。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 “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构主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事项,必须由机构编制

机关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审批。坚决做到不超编进人,不虚报人员冒领财政资金。

严格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使用。20XX年,严格执行编制部门核定的车辆编制。公务用车实行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管理使用制度,实行公务用车使用批准和登记、公务用车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等制度。

篇3: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行政成本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向社会或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行政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行政成本的扩张速度尤为惊人。据资料显示,1978年的行政成本支出费用为52.9亿元,到了2006年,该数据攀升至7 488.68亿元,增幅高达140.56倍,年均增长率19.35%,而同期GDP、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幅对应为58.34倍、33.23倍和35.02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13.45%和13.66%。到2010年,行政成本的支出更是增长了282倍,年均增长率达19.3%,而同期GDP、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5.82%、14.37%和14.68%,可见行政成本的增速远高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增速。行政成本增长过快、规模偏大,给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危及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的和谐。

针对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早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同志就指出要“反对铺张浪费,坚决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保证重点支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2012年6月,我国通过了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建立健全机关运行经费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等机关运行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情况”,对行政成本的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可见,分析并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行政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行政成本控制的系统动力学基模构建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提出了系统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被应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笔者拟借鉴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来构建行政成本控制的系统基模,为解决行政成本控制问题提供思路。

1. 解决“成长上限”问题,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也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政府公共管理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提高行政效率是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为提高行政效率,笔者建立基于行政成本控制的行政效率“成长上限”基模(见图1)。该基模的因果链是: (1) 行政效率→+公民满意度→+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政府行为规范程度→+行政效率; (2) 行政效率→+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意识→+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气馁→-行政效率。

图1显示,行政效率的“成长上限”基模由两部分构成:左边的正反馈环由公民满意度、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政府行为规范程度和行政效率四个变量组成,描绘了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的效果;右边的负反馈环由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意识、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气馁、行政效率五个变量组成,描绘了对行政效率的抑制效应。具体讲,政府的行政效率越高,公民的满意度就越高,就会吸引更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进而提高参与的有效性,促进政府包括公共支出等活动的规范化,促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而随着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成本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这种不断增强的成本意识会受到现实中行政成本难以控制的冲击,使得心理落差加大,进而产生气馁或挫败感而无力去控制行政成本,最终导致行政效率降低,这便形成了行政效率的“成长上限”。而在政府和公众的不断努力下,政府的各种公共管理活动尤其是公共支出活动不断得以改善和规范,促使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行政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降低行政成本的难度加大,这时就会出现行政效率增长的“成长上限”困境。数据验证了这一点,1978年创造每千亿元GDP耗费的行政成本为14.5亿元,这个数据到了2006年为34.6亿元,2010年为37.4亿元。

2. 解决公共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资金分配“富者越富”问题。

公共支出的结构、金额和范围既体现了政府介入公共福利的程度,也体现着公共财政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然而现有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缺位和越位现象都比较明显,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的行政成本投入有着极大的裁量空间。毫无疑问,行政成本支出的不断攀升将相对挤占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使得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对此,笔者建立了公共支出结构的“富者越富”基模(见图2)。该基模的因果链: (1) 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行政管理费→+行政物质基础→+服务质量→+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 (2) 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教育与社保等支出→+社会保障与福利→-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

图2中,公共支出结构的“富者越富”基模由两个正反馈环构成:左边的反馈环显示,行政成本支出比重相对处于高位,使得行政管理费不断上升,这种行政管理支出会带来行政物质基础的强化,有利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而为了保证这种服务质量,必然会推动行政成本支出继续攀升;右边的反馈环显示,行政成本支出比重相对较高,会挤占可能用于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不利于维护社会保障与福利,而相比服务质量的“显性政绩”而言,较弱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会带来“滞后的政绩”后果,在官员仕途前程与政绩导向紧密联系的当今时代,地方政府会尽量减少这种“滞后政绩”领域的支出。国家财政支出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尚未达到4%,更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医疗支出、养老金支出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3. 片面减少行政管理经费会导致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

行政支出过程中的浪费或寻租等不规范问题都可以将其界定为“腐败”,在惩治腐败的压力下,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导致控制行政成本之目标日益模糊。对此,我们构建了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基模(如图3所示)。该基模的因果链是: (1) 行政成本→+腐败的机会→+降低行政成本的压力→-行政管理经费→+行政成本; (2) 行政成本→+控制行政成本措施强度→+行政支出的规范程度→-行政成本。

图3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基模由两个负反馈环构成:上边的反馈环表明,行政成本不断攀升,产生了行政支出的腐败行为,增加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压力,一些地方就会片面地强调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实现行政管理经费的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降低行政成本;下边的反馈环表明,行政成本居高不下,会推出强化控制行政成本的措施,进而使行政支出更加规范化,降低行政成本。上述反馈环说明,减少行政管理经费和规范行政支出行为都能够促进行政成本的降低,但是在实现控制行政成本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减少行政管理经费的做法无疑会导致很多地方“为了减少而去减少”,殊不知,一定的行政经费及适当的增长不仅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必要前提,而且是适应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合理要求。

4. 借鉴国外经验控制行政成本导致“舍本逐末”现象。

借鉴国外经验和进行中国制度化建设是控制行政成本的两种不同策略。选择不同的策略带来的后果不同,这种后果会直接影响行政成本问题的解决。为此,可以借助彼得·圣吉的“舍本逐末”基模对借鉴国外经验和进行中国化制度建设这两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反馈基模分析(见图4)。该基模的因果链是: (1) 行政成本问题→+借鉴国外经验→-行政成本问题; (2) 行政成本问题→+制度建设与执行→-行政成本问题。

图4中,借鉴国外经验控制行政成本的“舍本逐末”基模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负反馈环显示,随着行政成本问题的凸出与严重化,人们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来控制行政成本,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行政成本问题。下面的负反馈环显示,随着行政成本问题加重,人们不断寻求符合国情的制度建设并加强执行力度,通过强化符合国情的国内制度建设与执行来约束行政成本。右边的反馈环显示的则是,行政成本问题凸显,人们寻求“与国际惯例接轨”,形成国外经验依赖症,产生对别人经验的较高期望值,这种情况下就会忽视符合国情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从而难以根治行政成本问题。

产生这种“舍本逐末”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忽视本国或当地的实际情况,造成治标不治本。在公车改革实践中,有人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对西方国家的市场化改革理论和拍卖实践照搬照抄,催生了“白菜价卖公车”等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问题。例如,河南中牟县43辆超编公车,经拍卖只卖39.11万元,平均每辆才卖9 000元,其中一辆面包车只卖了1 600多元,部分车辆中拍价比评估价还低。这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建设,监管执行不力,不仅不能降低行政成本,反而会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三、系统动力学的适用性及行政成本控制基模启示

系统动力学理论对问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其把握住了系统结构与内在机制间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我们通过构建以上四个系统基模,不难发现我国行政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一个内含了诸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比如图1中的行政效率问题就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行政效率能否得到改善,会出现“增长上限”,其实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找出了行政效率系统的核心要素,包括公民参与、公民满意度、政府行为规范程度、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意识、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符合复杂系统的特征。可见,我国行政成本控制符合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去揭示其中的难题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行的。

Forrester教授创造的系统动力学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的系统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尤其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面前,它不以抽象的假设为依据进行推演,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不追求“最优解”,而是寻求改善系统结构的机会和途径。为此,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为每一种系统基模界定了“改善系统结构”的“管理方针”。对照前面构建的控制成本的四种基模,可以作如下阐析:

“成长上限”基模的管理方针:不要去推动增强(成长)环路,应该除去(或减弱)控制的障碍,即解决行政效率的“成长上限”问题,不片面去推动左边的正反馈环,而应致力于除去右边的负反馈环的限制,即缩小“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防止产生气馁或挫败感。

“富者越富”基模的管理方针:在决定两者之间的资源分配时,除了“成绩”表现这项标准外,更应重视整体均衡发展的更上层目标,创造公平的环境,统筹发展。因此,对于公共支出结构的“富者越富”问题,应该尽快解决行政成本快速增长的支出偏向,既要保证行政机关正常高效提供良好公共服务所必需的资金,又要增加教育、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社会公平和福利的发展。

“目标侵蚀”基模的管理方针:坚持目标、标准或愿景。要防止行政成本控制的“目标侵蚀”问题,必须坚定行政成本“可控”的目标。就是说,要正视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寻租等腐败现象,通过强化控制行政成本的措施,追求行政支出的规范化和行政成本增长的“理性回归”,而不是片面强调减少行政管理经费,迷失行政成本控制的方向。

“舍本逐末”基模的管理方针:将注意力集中在“根本解”,当然也可以暂时使用“症状解”来赢得时间。借鉴国外经验控制行政成本的“舍本逐末”基模揭示,行政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过于看重国外经验解决问题的现象,工作重心放在对付“症状解”的求解过程,而没有主动在“根本解”上想办法,导致“国外经验依赖症”,忽视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将改革重点放在符合国情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上,达到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四、控制政府行政成本的政策建议

1.强化成本意识,缩小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

首先,强化行政成本意识。一定的行政成本支出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物质基础,但是这并不表明政府就可以不计成本地随意支出。按照科斯的说法,政府并非完全无成本地运行,政府行政机制本身需要合理成本。行政成本持续走高的背后,当然有公职人员的成本意识薄弱的原因,因此应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提高和强化他们的成本意识和效益观念,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府。其次,要大力降低行政成本。最近,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以身作则,改进作风,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事业。而降低行政成本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不断创新,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实行必要的惩戒手段,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做到“钱为民所用”,所有支出都要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让降低行政成本融入公职人员的日常工作,形成习惯,这样就能缩小节约行政成本的期望与降低行政成本难度的差距,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2. 合理分配资金,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首先,应该增加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保证教育、社保等支出在政府公共支出结构中的比重。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达到4%。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的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12%左右,远低于印度、泰国等国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0%~50%之间的水平。因此,必须增加教育、社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保障其在公共支出结构中的比重,增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其次,合理确定行政成本支出的比重,避免行政成本增长过快。公共支出应该坚持“民本”的导向和原则,减少行政管理支出,这就要求适当控制行政成本的规模,比如规定行政成本支出分别相对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都不得超过1。另外,还应该合理确定行政成本支出的占比,通过设定行政成本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将该指标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努力将行政费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跳出“富者越富”的怪圈。

3. 坚持控制行政成本的目标,严惩腐败行为。

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坚定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与信念,稳步推进行政成本支出的合理化与公益化,着力在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工夫,而不应该简单地大幅度削减行政管理经费,以应付当前所面临的“民声”压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控制行政成本的措施,使行政支出规范化。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尽量避免利用一些柔性的措辞用词,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公务员法》提出“不得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等要求。这些法规往往因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而不利于具体操作执行。因此,必须坚持行政成本“可控”的目标,完善法制建设,关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浪费与寻租等腐败问题,一经发现,无论“老虎”、“苍蝇”都要“零容忍”地严加查处和严厉打击,通过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规范行政支出行为,降低行政成本。

4. 立足国情,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

笔者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应该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加强制度建设与执行。一要完善党内制度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监督和审议作用,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二要完善财政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科目,并及时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结果,让老百姓知道政府支出的具体去向。三要健全监督制度,整合各种监督力量,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作用,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同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有效监督;鼓励媒体、社会公众积极进行监督。四要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将行政成本的支出与收益作为考核政府绩效、提拔任用官员的重要条件之一。五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与回应制度,构建透明度高和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应将不涉密的公共财政收支数据予以公开,并对不及时公开和回应相关数据的地方政府领导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孔繁河, 蒋云根.转型时期我国行政成本的控制路径探微.中州学刊, 2006;11

[2].金笛.国外政府怎样节约行政成本.新财经, 2010;4

[3].魏雅华.中国行政管理成本全球最昂贵.金融经济, 2011;5

[4].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罗纳德.科斯等著.陈昕主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篇4: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关键词:行政成本分析;行政管理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比重过高成为热点

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学术界及媒体日益关注我国政府行政成本问题。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提交给两会的《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建议》提案,其中所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2003年上升到19.03%,比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冯培恩教授作了题为《加大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力度刻不容缓》的发言,指出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长14.6倍,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2.3和12.7倍。可见20年来人均负担行政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比重过高给我国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比重过高,尤其是地方行政成本占了地方财政支出的“大头”,政府进行公共建设与公共服务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将影响了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

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中国青年报》7月5日)《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从普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当前中国的各项公共服务在数量、质量、效率以及价格等多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公众满意度的量化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总体得分为63.16分,刚刚达到及格线。

以教育为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据OECD测算我国2004年政府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分别2.7%—2.8%,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也达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0%。

再以医疗卫生为例,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着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预是造成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是近年“两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

我国政府行政成本问题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行政成本”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仅2006年全国各级各类期刊就发表225篇这一主题论文。

二、“行政管理费”科目是政府行政成本分析的基础

正如平衡计分卡创始人之一卡普兰教授指出“你不能衡量,你就不能管理”。代表委员、官员、学者要分析政府行政成本问题,政府要加强行政成本管理,都需要对行政成本进行准确的衡量。而衡量需要以科学的口径作为基础。

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根据经费性质将政府支出划分为类、款、项三级。类级科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农林水等事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其中“行政管理费”反映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机关、社会团体机关等经费。这一“行政管理费”科目口径是当前我国政界、学界对政府行政成本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

我国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虽数经调整但都发生没有实质性变化,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和生产建设型财政色彩。这种分类便于财政部门按不同经费性质分配资金,同时也便于对政府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积累和消费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但传统政府支出一个最大缺点是不能集中、直观、完整地反映政府在某一方面的全部支出情况。

如以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为口径基础的财政统计资料难以清晰、直观地反映教育支出。因为虽然我国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了“13教育支出”科目反映公共财政在教育方面支出。但我国政府实际教育支出要大于“13教育支出”口径,除此还包括预算内其他教育支出如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费等以及教育基金支出与专项支出。所以OECD认为“(我国)2004年教育事业费占GDP的2.1%,但是如果纳入其他与教育相关的预算内支出,教育总支出可能会达到GDP的2.7%;如果进一步计入用于教育的预算外支出,这个数值可能会超过GDP的2.8%。”

三、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取消“行政管理费”科目

为了彻底地弥补我国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缺陷,特别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财政体系需要,2006年我国推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是公共财政乃至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一项基础性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根本性变化在于打破了传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中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债务预算之间的界限,并将原先游离于预算收支科目之外的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也纳入进来,统一按照收支性质来划分收入、支出包括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有利于全面、完整、明细地反映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职能活动,说明政府的钱到底干了什么事,如办学校、修水利等;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如办学校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用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加强公共支出宏观管理包括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支出经济分类主要用于一般部门单位细化预算、加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微观管理。支出功能分类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从服务于资金切块分配管理转到完整、直观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最直观体现这一核心思想的转变是原先科目名称落脚于“XX费”或“xx支出”,而新科目名称落脚于职能活动。如原国家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教育支出”、“国

防费”科目,新科目则改为“教育”、“国防”。最实质性变化则是将原先分散于各个支出科目的某一项职能活动的支出全部集中地归在一功能科目下。再以教育为例: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教育”科目将原先分散于各个支出科目的政府在教育方面支出都集中归在该科目下,从而可以直观、清晰、完整地反映政府在教育方面支出。值得注意是原在“行政管理费”中反映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机关经费”也转到“教育”类下。

为什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将原在“行政管理费”中反映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府机关经费”也转到“教育”类下?除了前文述及,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费”归在“教育”类下,则“教育”所反映的教育支出更完整全面。

更重要的是,2007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也不再设置“行政管理费”。因为这一科目并不是政府的一项职能活动,只是一种经费属性,所以当改革实现“从服务于资金切块分配管理到完整、直观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转变时,这一科目就被取消。类似还有“基本建设支出”等科目。

虽然“行政管理费”科目取消,但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要实实在在发生行政管理费,如何反映呢?根据衔接有关规定,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社团等机关由原行政管理费开支的部分,首先要根据各单位的职能,归入相关的功能分类,在确定了相关类、款后还要根据款下项级科目设置的具体情况分解到不同的项。如人大机关开支的人大经费,应列入200一般公共服务类人大事务款相应项级科目。又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行政管理费开支的政府机关经费,归入教育类下的教育管理事务款相应项级科目。如税务机关通过行政管理费开支的政府机关经费,应归入一般公共服务类税收事务款相应项级科目等。以此类推,实际上所有党政机关、人大、政协、社团等机关的“行政管理费”都拆分,归到相应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下。简而言之,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原在“行政管理费”集中反映的党政、人大、政协、社团等机关经费要拆分之后分别进入新科目体系中不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这一科目转换尚不会对部门单位细化预算、加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微观管理造成重大影响,但是却对于宏观层面分析包括政府行政成本分析产生重大影响。可以预见,2007年之后我国两会代表委员再谈到政府行政成本问题,很难再拿行政管理费来举例说明。

四、结语

篇5: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省市县贯彻意见,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坚持依法办事,打造法治、便民、和谐的经曾政府形象,促进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结合我乡实际,现就我乡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夯实推进依法行政基础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乡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公国,为抓好此项工作,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文件 近政【2011】13号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为依法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本着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近德固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一、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乡人民政府乡长王振武任领导小组组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文件 近政【2011】17号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第一条: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乡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是指乡人民政府通过对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案卷实施检查,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行政执法文书的规范化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价的活动。本制度所称的行政执法案卷,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活动所形成的有关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等依法需归管理的案件材料。

第三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坚持公正、公开、统一标准的原则,可观评价行政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行为。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文件 近政【2011】13号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为依法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本着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近德固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一、成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由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乡人民政府乡长王振武任领导小组组

近德固乡人民政府文件 近政【2011】20号 关于聘用郭占稳为近德固乡法律顾问的

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

经乡党委研究,决定聘请南乐县司法局绿树郭占稳同志为杨村乡常年法律顾问。

特此通知

近德固乡党委政府 2011年1月20日

篇6: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1庞巴迪的列车控制系统简介

1.1 网络拓扑

从图1可以看出, 庞巴迪的列车控制网络 (TCN) 分为3个层级。它有双绞线式列车总线 (WTB) 和多功能车辆总线 (MVB) 两类总线, WTB用于实现列车控制单元 (VTCU) 间的通信, 构成网络的第1级, 而MVB用于实现VTCU与其他网络设备间, 以及其他网络设备相互间的通信, MVB又分为两种:一种贯穿整个3-车单元, 变压器解耦, 构成网络的第2级, 另一种仅用于每节车, 光电解耦, 是网络的第3级。

1.2 主要设备及其功能

列车控制单元 (VTCU) 是整个网络的核心部件, 主要用于完成整个列车的功能控制和故障诊断, 实现WTB与MVB间的数据转换。WTB接口, 它是列车的总线管理器, 控制TCN的总线通信。

总线连接器 (BCT) 主要用于连接变压器解耦的MVB总线和光电解耦的MVB总线, 具有信号再生、超时传输、连续发送等功能。

输入输出单元 (I/O) 是车辆硬线信号与MVB信号之间的接口, 分为两种, 一种是模拟输入输出单元 (AX) , 用于模拟信号与MVB报文间的转换, 另一种是数字输入输出单元 (DX) , 用于数字信号与MVB报文间的转换。

2西门子的列车控制系统简介

2.1 网络拓扑

从图2可以看出, 西门子的列车控制网络只有一个层级, 由MVB连接列车的所有网络设备构成, 没有WTB。

2.2 主要设备及其功能

相比庞巴迪的VTCU, 车辆控制单元 (VCU) 除了完成车辆的常规控制和故障诊断功能外, 还要完成重要的牵引控制功能。

中继器 (MVB Repeater) 用于连接MVB各区段, 完成信号转发功能。

SKS是SIBAS-KLIP Substation的缩写, 它除了像庞巴迪的AX和DX一样完成硬线信号和MVB信号的接口功能外, 还是整个TCN网络的总线管理器, 控制总线通信。一个SKS由电源模块、AS 318模块、总线模块、输入模块和输出模块组成。

电源模块负责提供24V DC电源。

AS 318模块是SKS的核心部件, 有SKS唯一的MVB接口, 它通过内部总线与输入、输出模块通信, 并对其进行监视和控制, 作为MVB接口设备, AS 318模块通过下载节点监测数据库 (NSDB) 文件来定义其通信, 包括其在TCN网络中设备地址的实现。总线模块用于安装输入、输出模块, 并通过内部总线将输入、输出模块和AS 318模块相连。输入和输出模块分别用作模拟或数字硬线信号的输入和输出接口。

3应用比较和优劣

3.1 网络拓扑结构

庞巴迪的TCN网络有WTB和MVB两种总线, 分为三个层级, 而西门子仅有MVB总线, 只有一个层级。由于WTB的传输速率是1 M bit/s, 而MVB的传输速率是1.5 M bit/s, 显然全部采用MVB总线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 另一方面, 层级的减少可以使网络更紧凑,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3.2 总线管理方式

庞巴迪的总线管理器是VTCU, 一列车有2个, 以主/从方式工作;西门子的总线管理器是SKS, 一列车有6个, 以令牌传递的方式轮流行使总线管理权。相比之下, 庞巴迪的控制方式更简单。

3.3 总线冗余

庞巴迪的WTB和变压器解耦MVB有冗余, 光电解耦MVB则无冗余, 相比之下, 西门子的MVB均有冗余, 显然更可靠。

3.4 网络设备

与庞巴迪相比, 西门子除了将自动列车控制 (ATC) 、牵引、辅助逆变器、制动、空调等列车其他系统的控制单元通过MVB总线接入TCN外, 还将蓄电池充电机和客室车门的控制单元接入了网络, 因此其车辆控制单元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车辆各系统的状态和故障信息。

3.5 设备地址

庞巴迪的网络设备地址主要通过外部插头的硬线设置来实现, 西门子则通过下载NSDB文件以软件配置为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各有优劣, 就可靠性来讲, 两种方式都很可靠, 但相比之下, 用硬线设置好之后基本上不会再出问题, 用软件配置则存在软件运行异常导致无法配置的可能;设备互换性方面, 由于庞巴迪的网络设备通过外部插头实现地址设置, 因此同一种设备可以随意互换, 而西门子的同一种设备互换前必需根据不同的地址需求更新相应的NSDB文件, 相对麻烦;就重设地址是否方便来讲, 庞巴迪要对外部插头的硬线连接重新布置, 比较麻烦, 西门子则只需对软件做细小修改, 相对容易得多。

3.6 输入输出单元

庞巴迪的每个I/O单元均有独立的MVB接口和电源, 西门子则是一节车的I/O单元共用一个MVB接口和电源, 如果西门子MVB接口或电源出现问题, 将导致该节车所有的I/O单元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严重, 庞巴迪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3.7 总线连接插头

如图3所示, 庞巴迪的总线连接插头是普通的D-Sub 9针插头, MVB的A、B两个通道从其中一个插头接入设备, 然后通过设备内部的连接从另一个插头接出, 从而使MVB通道构成回路,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防止由某根连线故障、某个插针故障或某个设备收发器故障引起的网络通信中断, 但对于因某个插头脱落, 或某根电缆整根断裂导致的网络通信中断则无能为力。

西门子采用了一种新型插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见图4) , 这种新型插头内置有一小块电路板, 通过该电路板, MVB的A、B两个通道在分别进入设备前就已经构成回路, 从而保证在发生某个插头脱落或某根电缆整根断裂的情况下仍有至少一个MVB通道通信正常。

4列车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 可以看到庞巴迪和西门子的列车控制系统各有千秋, 同时也各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两者的优点和不足, 以及根据地铁车辆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来预测, 列车控制系统势必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获得更短的数据传输时间和设备响应时间;

2) 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使列车控制更加安全、稳定,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网络总线和设备的冗余能力, 实现更加彻底的冗余配置;

3) 扩大列车控制系统的监视和控制范围, 将更多的子系统控制器接入网络;

4) 为了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等要求, 工业以太网有可能被逐渐引入到列车控制网络;

篇7:巴迪乡人民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实施细则

关键词: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过高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方财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桎梏,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县乡财政吃紧,拖欠人员工资的问题,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突出。地方政府是直接面对老百姓的政府,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所以处理好地方行政成本问题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过高问题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费用不断攀升

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和地方财政支出除极个别城市以外都在逐年增加。行政管理费用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而且跨度较大;同时,大多数省市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率高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行政管理费用正逐步走向地方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二)地方财政赤字现象普遍

据资料显示,江西省某县2002年可用财力10100多万元,实际支出13080多万元,2003年可用财力12860多万元,支出15200多万元,每年缺口都在2000多万元以上。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全县只有312万人,2005年财政收入刚刚达到500多万元,但各政府部门一应俱全,仅国家干部、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一年就需要国家财政补贴2000多万元。河北省目前也有30%的县级财政赤字运行。总的来说,不管是西北地区还是内陆省份,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状况普遍不好,赤字运行的居多。

(三)公款接待、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情况严重

据资料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接待费用占机关各项支出的14%左右。如国家重点扶贫县河北省阳原县,在全县财政紧张、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些部门靠打“白条”几乎吃遍了全县上档次的饭店。在公车使用上“三分天下”,公务使用时间占1/3,办自家事用车时间占1/3,司机用车时间占1/3。部分领导不管吃、喝、用都一律

进公家账本,统统报销,可想而知除了正当的公务消费外,有多少隐性成本在里面。

三、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规模过大,成本支出较大

地方政府规模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存在正相关关系,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最大的一个成本项目就是因为政府规模过大,机构冗余而引发的巨额行政经费的支出。管理学中一个基本原理是: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与其管理对象的规模成正比关系。政府规模愈大,政府消费量愈多,政府行政成本就愈高。主要表现在下面方面:一方面,政府规模越大,必然导致行政人员数量上升,政府原始成本和维修成本上升,最终导致其设施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政府规模越大,其内部职能交叉的矛盾就更容易出现,而职能交叉就会引发纠纷,那么政府规模越大,其内部职能部门越多,政府用以解决这类纠纷的费用就会增加,从而引发了行政成本的提高。

(二)地方财政预算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各地方财政支出预算范围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财政预算的约束力相对薄弱,预算追加频繁、专项预算过多,支出的随意性较大等等是造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另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先后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方面进行了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在预算编制方法上也实现了由“基数法”向“零基预算”的转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存在对定员定额范围研究不够细致,定额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加之各部门资源占有极不平衡,导致各部门实际支出水平差异很大,预算控制力度弱化。

(三)腐败行为引发的行政成本增加

由于经济转型期的影响,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获得一定政府特许、配额等稀缺资源,扩张了行政人员的寻租空间,加之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行政人员制约机制,部分部门领导在权力系统上,缺乏有效制衡。同时政府机构条块间的利益独立和利益分化,特别是地方政府资金与收入的来源与提交方向上的差异,地方上无须承担亏损,盈利进入自身“金库”,导致腐败行为更加严重,所以地方政府行政成本会不断增加。

(四)公共管理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在从事公共管理中,缺乏成本-效益观。许多重要领导上任后,特别重视出政绩,以致不惜一切代价搞出一个“先进”、搞一个“典型”。政府工作效果,不仅仅是看获得多少,还要看投入多少,投入/产出的比率越低才能说明政府工作效果好。不然即使政绩出来了,但因为成本过大而得不偿失。成本-效益观念匮乏,是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的基本对策

(一)强化行政成本观念,树立成本-效益观

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有一个基本准则,就是以最小的劳动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行政效率的提高也不例外。按行政学的解释,行政效率就是行政成本与所付代价的比率,公式为:V(效率)=△E(功)÷△C(成本)。凡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果,效率则高,反之则低。我们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行政的目的,同时要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核算,通过行政效率=成本/效益的最优化目标去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们要对行政人员灌输成本——效益观,建立低价、高效的政府。

(二)完善政府决策制度,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1、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遵循决策规则,遵守决策程序是进行正确、有效决策的前提。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说明完善重大问题决策的规则和程序的内涵: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政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2、健全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责任追究和追踪制度。只有切实建立起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追踪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决策者的危机意识。决策失误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对主管原因引起的责任人我们要追究责任,属于违法程序问题我们要追究法律责任;属于工作水平问题我们要进行补救。建立追踪制度,是为了尽量挽回国家损失,在决策失误发生后,如果有可能对决策对象进行补救,比如及时停止错误决策工程,使行政成本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少。

(三)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重组,减少行政成本支出

减少纵向行政管理层次,整合横向行政权力,节约整体行政性成本。我们应当一方面通过“强省固县,撤乡并镇”,扩大县一级政府规模,强化省级政府职能,建立以省辖市管理省域的新型管理体制,来减少行政管理层级,约束成本。另一方面合并横向机构,合并精简职能相近、相同的机构,走“大部制”的改革道路,从根本上节约政府的行政性成本。

(四)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

我国的财政预算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良,从而起到对财政支出的约束作用。首先,将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之内,规范政府支出行为,杜绝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随意支配现象的发生。其次,完善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将专项性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分配到地方,杜绝因“跑部钱进”和部门利用审批权滋生的不正之风。再次,采用“乡财乡用县管”新的财政体制操作手段,将乡镇的所有预算收入全部划缴县财政,乡镇支出由县财政统筹安排,账务由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专柜统一集中核算。同时坚持“五权”不变的原则,即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务关系不变。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乡镇财政乱支出的情况,统一将财政支出的管理权收规县级政府所有,便于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控。

(五)改革绩效评估手段,建立成本管理系统

1、关注政策运行状况的评估,重视行政成本与行政效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应当利用事前对决策过程中行政成本的量化预测;执行过程中对实际消耗与预测情况的对比分析;事后对行政结果的综合评估,来强化行政决策的成本意识,及时纠正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重点以“结果导向”政绩观来衡量行政决策的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始终观测“成本-效益”分析法,从而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激励行政主体以最少的行政成本投入实现行政目标,催生更多优质的行政行为。

2、关注干部业绩考核,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以争取到多少项目,引来多少资金,建设多少工程等数量扩张为标准的评估模式。评价时以领导者在工作期间行政成本与行政结果的比例的大小和他所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为价值取向,看其所承担职能的实现程度,看社会、企业、公众对领导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需要满足程度和心理满足程度。这样,不但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行政结果,实现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行政主体的成本控制意识。

(六)引进市场化管理,建立企业化政府

我国政府也应顺应世界潮流,构建企业化政府。把市场机制引入行政管理中,建立“顾客导向”的服务体系,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提高政府的绩效质量,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变革能力,促进管理创新。在行政资源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按照定性与定量原则,把行政资源量化到人,明确责任,使每个行政人员都关心行政资源的利用效益。借鉴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资源运用的绩效为依据进行奖惩,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抑制,有效规范和控制行政行为,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绩效,降低行政成本。

(七)加强法制力度,强化内部监督

制度缺失是导致行政行为不规范,甚至是滋生腐败、权力“寻租”的根源。《预算法》、《行政监察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出台,相关的执行办法等配套措施必须完善。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加强对决策、执行、预算等行政行为的监督。

五、结论

总之,我国地方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必须具有成本观念,树立起成本意识,重视地方政府的规模膨胀,从效益-成本观念出发,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受益,尽可能地提高地方政府决策正确性,避免政府失灵;通过改进绩效评估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评估,尽可能减少政府官员的腐败空间,积极引进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中不合理的成分,运用市场化管理手段,优化重组政府机构,建立企业型政府,树立典型节约型政府,作为示范作用,同时必须使立法同步,保障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的实施,确保有法可依,努力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有法必依,这样才能够降低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成本这一突出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要求。只有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才能尽快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清正廉洁的和谐地方政府。

参考文献:

1、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蒋国发.基于标准成本系统的政府行政成本管理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3、周玲.降低机关行政成本关键是把好“六关”[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4、“乡镇政府行政成本研究”课题组.降低行政成本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5(3).

5、颜忠民.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J].兵团党校学报,2005(1).

6、谭桔华.论合理政府规模与政府行政成本[J].湖湘论坛,2005(2).

上一篇:小班区域材料投放下一篇:三八晚会的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