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德建设》演讲稿

2024-04-17

《论师德建设》演讲稿(精选8篇)

篇1:《论师德建设》演讲稿

《论师德建设》演讲稿

尊敬的谢谢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论师德建设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为师者要“爱满天下”,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家长的信任,同事的认可和肯定。学生们才更乐意亲近你,爱戴你,接受你的教育。为此,我想师德意识应该是放在工作的首位,那么什么是师德呢?所谓师德,狭义的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里面不仅包括了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也有着教师的一份情感。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听说过很多教育前辈感人的事迹。象殷雪梅老师的孜孜不倦、爱生如子;象郑琦老师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感人教育,他们都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不记回报的、无私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以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为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他们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真诚关爱,这份情很真,很纯,不夹杂任何功利因素,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做为一个幼教工作者,不要求自己能有多么的崇高和伟大,但应有自己的教育原则,端正好自己的工作态度,那就是爱孩子,象爱自己一样的爱孩子。

为人师表,树人先树己。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兴趣广泛,一专多能。要注重积累、陶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调动各种教学要素及儿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必须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及使用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幼儿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得当是很重要的。老师在平时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绪宣泄或不当言行都能成为孩子模仿对象,我们直接面对的是纯洁无邪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把自己的不快与烦恼发泄到被教者身上。

保持热爱、尊重孩子的心。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孩子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幼儿教师的特殊身份,使我拥有了许许多多的孩子,这就督促着我,要对幼儿保持一颗挚诚的爱心。每一个幼儿都是自己的孩子,时刻进行换位思考,要从被自己批评的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能涂自己一时的口头之快,自己的一时不查,给孩子留下,可能是一生的阴影。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幼儿也就是热爱幼教事业。教师的爱必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依的爱,对待幼儿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不偏爱聪明可爱的孩子,也不歧视能力较弱的孩子,特别是要去帮助一些特殊儿童,做到对每一位幼儿负责,善于发掘每一位幼儿的个人潜能。

处处留心,处处关心。在幼儿生活中,不安全的隐患处处存在,孩子就象是定时炸弹一样,让你处处需要留心,要把每个孩子都装入心中,牢记“安全责任书”真正意义,要知道孩子的健康是你工作最好的保证。很深刻的记得,你的一个小小拥抱,一个不经意中的吻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温暖,特别是那些性格较内向的平时比较被忽视的孩子。他们会在你的身上体会到爱,并不断的孕育着,在心里开枝散叶。

同时,建设师德意识,还应该不停的建设自身的教育水平:

一、拜师学艺不可缺。

但更多还是要靠自己的不耻下问,多看多学多积累,并能有效地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钻研教材、科研不可缺。

各学科的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对于刚接手的班级,首先要做的就是先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再去钻研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延伸的知识。在抓业务的同时,科研也不能滞后。走上工作岗位,给钻研科研带来了契机。我们年轻教师凭着刚从学校出来对理论知识的新鲜程度,就应该好好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上的实际经验,进行科研钻研。做为一个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就是“我想成为一名怎么样的教师?”,由此,我想每个教师应该进行“形象设计”,内化师德,在心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因人施教不可缺。

每个孩子能力水平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我要积极深入地去了解每个孩子的能力情况,针对这些不同情况去进行因人施教。

四、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可缺。

积极地与家长保持联系,一方面,通过家长的有效合作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从中获得经验,更有效地开展工作,通过家长的配合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可缺。

用乐观开朗的心情,用自己健康向上的心情去影响我的孩子们。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可他们渴望沟通、渴望交流,我常常觉得每次进班都非常的累,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今日我进班是要去和孩子们玩了”,这样的心理调适下,即便是累,那也应该是快乐的;当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中长高、长大,从连吃饭也不会到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从进园的哭哭啼啼到与老师的难舍难分,在陪伴他成长的每个阶段中所付出的辛苦都已显得不再重要。

谢谢大家。

篇2:《论师德建设》演讲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这其实只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这都是师德。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孩子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在实际工作中就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师爱是每一个孩子所期待,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主动经常弯下身与孩子沟通交流,愿意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教师要尊重孩子,不得变相体罚。如果孩子做错事了应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同时教师也会静一静,或许就不会对孩子发火了。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孩子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孩子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孩子的老师最受欢迎孩子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希望自己的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由此可见,在孩子们的心中,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因此,在教

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所以,老师对孩子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孩子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孩子不喜欢老师批评,大声训斥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把握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应改为表扬鼓励孩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是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不论在教育环节还是在生活。

参考内容推荐:

师德演讲稿:只要心中有爱

乐为人师的师德演讲稿

篇3:论教师的师德建设

在师德建设中, 应该提倡两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树立一种观念:爱生观念。其中, 奉献是师德的核心, 敬业是师德的体现, 而爱生是师德的必然要求。笔者就两种精神和一种观念, 谈谈对师德建设的认识。

一、奉献是教师职业的重要特征, 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处于支配地位, 因此, 师德建设必须以提倡奉献精神为核心。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 五者并列, 可见一斑。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 不仅因为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还因为我国教师群体历来就把无私奉献作为主流思想, 从孔子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到陶行知先生的“带着一棵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无不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正是教师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教师众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 奉献处于关键的支配地位。有了奉献精神, 才会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坦然面对人世间的各种诱惑, 甘守清贫, 淡泊名利, 牢固树立终生从教的专业思想;才会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不论多么艰辛, 都会执著地去做的敬业精神;才会不断学习和进取,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 才会有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求奉献, 不问索取, 就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青睐相加, 让贫困学生处于被爱遗忘的角落;就不会被优分率、升学率支配, 眼睛盯着成绩好的同学, 像春天般的温暖, 瞪着成绩不好的同学, 像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就会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面向所有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能从教师的教中有所收获。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 才会有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和行为。不求名, 不为利, 就不会被眼前的考核名次所困扰, 而是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会要求学生只看与考试有关的书, 不看与考试无关的书;就不会引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不会只关注学生的学习, 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 心理不健全的畸形发展, 才有利于推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教师有了奉献精神, 才会有同事间的无私协作精神, 才能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 才能有利于学校的整体长远发展。所以师德建设必须以奉献精神为核心。

二、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担此重任, 教师必须

具备敬业精神, 热爱本职工作, 刻苦钻研业务知识, 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

敬业精神首先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上。十多年来, 我国政府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 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与高薪阶层相比, 差距还很大。而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状况下, 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是不会坚守这个清贫的岗位的, 即使从事这个职业, 也是热衷于追求名利, 不会致力于把工作做好。所以敬业精神首先表现在热爱教师工作, 愿意将毕生的精力奉献于这个神圣的职业。

其次, 敬业精神表现在刻苦钻研业务上。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 因而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不断地学习进修, 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绝对不能有做了教师后, 可以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 放弃学习的观念。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将数年不变, 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不变的观点、方法照搬给学生, 只能让学生落后于时代, 只能让学生感到理论的灰色、乏味、不可亲、不可近、不可接受、不能解决理论和现实的矛盾。

敬业精神还表现在工作的忘我上。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有思想, 有行动, 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认识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改进思维方法;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所以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的, 但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掉以轻心, 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独生子女, 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对学生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教师应细心、耐心, 深入到学生中去, 倾听学生的诉说,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这些都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没有忘我的工作热情是不愿意也做不好这件事的。

三、教师的工作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培养, 同时也有矫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必须是与人为善的,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所以, 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是有理智、有感情的人, 他们会思考, 会判断, 谁对他们好, 他们会体验到, 并有所回报。他们的回报是直接的、明显的, 就是上课时专心听讲, 热情, 活跃, 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长期下去, 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反之, 他们表现出的是冷漠, 上课时, 被动式地听, 任务式地记, 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 长期下去, 成绩会停滞甚至倒退。所以要完成教师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就必须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但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应是功利的,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爱, 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欣赏。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都是一首动人的诗, 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爱、去欣赏吗?

爱护学生, 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善待犯错误的同学。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何况是我们还未长大的学生?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给予的应该是热情的帮助, 耐心的说服, 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爱, 而不应该是横眉冷对, 更不应该是粗暴的体罚, 否则, 就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分清类型, 具体操作, 对于源自天真的美丽的错误, 完全可以用美丽的方式去解决;对于源于认识偏颇的错误, 则要讲清问题, 提高认识。但是爱不等于姑息纵容, 对于产生后果的错误, 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外, 教师还必须给以相应的纪律处罚, 否则便难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但这种处分, 出发点依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尤其注意的是, 纪律的处罚不能代替说服、教育。

篇4:论师德建设的行动逻辑

关键词:学校德育体系;师德建设;行动逻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17-03

对于全面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而言,教师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一环。但是,如何推进师德建设却长期困扰着我们。故而,本文将借鉴行动的视角,重新审思当前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

1. 师德建设的习惯认识

在当前的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如何开展师德建设,各方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制度规范”论。在某些人看来,制度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上的规范,师德建设很难顺利推进。事实上,师德建设实践往往也是如此推进的。很多一线学校都在试图建立师德量化考核制度,如“积分制”管理制度。二是“榜样示范”论。事实上,“榜样教育”的逻辑不仅流行于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于师德建设过程之中。在一些人看来,师德建设就应该通过诸如树立“师德标兵”“师德先锋”等形式来具体推进。三是“师德培训”论。在一些人眼中,要落实师德建设,师德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师德培训,人们才能从思想认识上全面把握师德要义,学习先进经验。

2. 师德建设的误区审思

诚然,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当它们被落实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时,则往往会因罔顾师德建设的本意而陷入困境,进而阻碍教育实践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工作化倾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都被视为一项“工作”,教师则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教育工作者”,而教师的道德自然是一种工作的道德。在阿伦特看来,与立基于人的生理层面的劳动不同,工作指向的是“人工”世界。言下之意是,如果教育是“工作”,那么,在教育这种“工作”中,学生是有待改造、加工的材料,而教师则是实现此目的的工具。由此,作为“工具”的教师被如何对待就不是什么很重要的问题了,在师德建设中诉诸各种外在的强制性手段都是可以理解的了,但它恰恰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意。因为,教育的基本特质是其属人性。也就是说,不仅学生,教师也要被当作人来对待。

其次,个体化倾向。在以往的师德建设中,我们往往将之落实于个体教师的道德发展,希望诉诸如制度规范、榜样示范之类的方法,启迪个体教师的道德自觉,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其实,师德问题很多时候并不只是个体教师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教师群体,乃至整个学校。故而,我们需要以一种关系性的思维来全面反思。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而道德,在一定意义上,是人对各种关系状态的一种选择,只不过它是为一个社群认可或崇尚的一种选择。[1]由此,如果我们将师德建设只是局限于个体教师的道德发展,其实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只有努力将教师看作为关系中人,以合道德的关系为依托才能促进教师的道德发展。

再次,知识化倾向。对于当前的师德建设,我们往往将之形式化地落实于教师的道德知识学习,通过诸如师德培训、师德规范研讨等来进行。此种做法有时虽为对师德建设的敷衍之法,但更多时候也可归因于师德建设有关责任方的认识误区。其实,在亚里士多德的眼里,幸福并不是一种德性,而是一种德性的活动。人拥有了德性一定要去实现,如果不去实践,并不能得到认可,正如他说的,“在生命中获得高尚与善的是那些做得好的人”。[2]故而,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说明一个人道德抑或不道德。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即使某个教师掌握了道德知识,并按照其去做,也不能说明他是一个道德的人。因为,只有出于自觉自愿,才能体现道德的本意,否则只能因无知、被动而消解了道德的诉求。

二、师德建设的行动理解

1. 行动的意涵探析

正如上文所论,当前的师德建设存在诸多误区,阻滞了师德建设的顺利推进。那么,什么是行动呢?为何师德建设要按照行动逻辑来推进方是正途呢?据《辞海》,行动具有三层含义,即走路、走动;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举行。但与一般意义上“行动”内涵不同,在阿伦特那里,对“行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推崇沉思,贬抑“行动”价值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反思。而要正确把握阿伦特行动理论的内蕴,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它以在“人之中”为前提。相较于哲学家的沉思生活,阿伦特提出了三种人最基本的活动,即劳动、工作和行动。[3]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类的几种基本境况,劳动对应的是生命必然性需要,工作对应的是“人造”世界,而行动对应的则是人的复数性。也就是说,行动的本意既不是脱离世俗的沉思,更不是维持生命,制作物品,而应在“人之中”进行。脱离了人群的独处,不可能实现行动的任务。

其次,它含蕴着人的“独特性”。每一个在世生存的偶在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性存在。丧失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个体无疑将在普遍性的漩涡中失去自我而无可避免地沦为某物。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行动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人不是彼此差异的(每个人都不同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其他任何人),那么他们就不需要言说或行动来让自己被理解。[4]从另一方面看,也正是在行动中,个体才充分凸显了其独特性。

再次,它体现着人的“积极性”。行动使人脱离“向死而生”的哲学沉思,全面切入纷繁多样的生活世界之中,与其他偶在个体的遭遇乃至积极性交往是行动的必然。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阿伦特认为行动是公共空间舒展的支撑。没有行动,也就无所谓公共空间。故而,行动必须是积极性的,而不应是消极性的,被动的。若它不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基础,难免影响公共交往的质量,使人陷入独处,从而悖逆于行动的本然要求。

nlc202309022336

2. 师德建设的行动路向

在全面理解了行动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认识师德建设的行动逻辑。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它符合师德建设的属人本性。正如上文所论,在以往的师德建设中,我们往往诉诸外在的强制,而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师德建设的属人本性。其实,在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我们也都提倡教育要关注“人”,而不能目中无“人”。但其所指往往是学生,而非教师。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科层化、功利化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沦为工具性的存在。诉诸行动的师德建设,恰恰能彰显教师的属人本性,凸显他们作为人的独特、自由、积极的一面。

第二,它契合师德建设的关系诉求。在以往的师德建设中,我们往往将其简单转化为每个教师的道德成长。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师德建设的本然路径。只有将师德建设按照行动的逻辑推进,我们才能将师德建设落实在“人之中”。也只有将师德建设落实在“人之中”,师德建设才能得到全面的实现。也就是说,在摆脱以往那种“控制—依附”性关系后,在与学校中其他个体的平等、和谐交往中,教师的道德才能得到发展。

第三,它关涉师德建设的根本求索。正如上文所论,道德知识的掌握并不能确证个体的道德与否或者道德境界,其只有落实于个体真实的生活境遇方能彰显。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认道德知识在个体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只有在依行动推进的师德建设中,个体道德观念落实于现实才能受到重视,师德建设中的教师实践才能成为主导。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行动是与沉思相对应的一种现实活动。离开了作为根基的行动,师德建设将无立足之地。

三、师德建设的行动实践

坚守师德建设的行动逻辑,对于促进师德建设的发展,其实践价值将是无比巨大的。第一,能引领师德建设对学校生活的贯穿。以往的师德建设过度强调外在化的强制性因素,而忽略了师德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独特个体,以及其与学校生活本身之间相依相生的关系。当师德建设按照行动的逻辑来推进,师德建设就须关注到每一个体、每一活动,乃至整体的生活真实,从而实现对学校生活的全面贯穿,师德建设就将不仅仅停留于制度、讲座等层面,而全面渗入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第二,能促进师德建设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当前的师德建设往往只是停留于一定情境、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这样的“运动式”的师德建设模式必须被打破。使师德建设按照行动逻辑推进,强调在“人之中”,师德建设将全面重视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教师生活。其实,在学校情境中,教师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因为教师生活一般由教学生活、教研生活和管理生活组成。它们分别主要关涉师生关系、同事关系、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等。第三,能启动师德建设对个体自觉的认识。以往的师德建设,往往将教师群体被动地认识,而忽视了个体自觉性在师德建设中的价值。依阿伦特的观点,一个人的善行之所以可贵,就因为它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愿行为。而这种自觉需要人对自身作为独特、自由的存在的全面认知与践行为前提,否则道德的动力很容易异化为外在的某种约制。故而,在依行动推进的师德建设中,个体的独特性、积极性才能彰显,教师的道德自觉才有可能。

师德建设若要按照行动的逻辑来推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

1. 走出工作化的藩篱,回归行动

在过往的岁月中,我们往往将师德建设的目的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即教师管理,教育教学等现实性的“学校工作”。其实,这些都只是师德建设的现实目标,最多只具有手段性的价值,并非目的性的存在。赵汀阳说,如果不考虑幸福,生活就没有意义,在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其他事情也就更加没有意义,所以幸福是第一个绝对原则。[5]由此,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属人的幸福。这就要求,师德建设应以目的论为依据,关心的是师德建设如何越来越符合教师生活的本意,而不为外在目标所裹挟。即便作为行动的师德建设本身就已经能够甚至足够使人幸福,或者说必须使得教师道德发展本身“内在地”成为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同时使教师道德发展所指向的包括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发展在内的外在结果成为令人惊奇的额外收获。正是在此意义上,符应行动逻辑的师德建设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

2. 脱离个体化的误区,走向行动

为了反抗以往“个体化”的师德建设,使师德建设按照合理、健康的路向实现整体进步。在以后的师德建设中,我们必须让师德建设不断“走向行动”。因为,教师总是生活在学校之中,生活于人群之中,为一种政治的动物或曰意见的动物。因而,现实的行动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师德建设的启动、发展就应以此类问题为基础。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师德建设的内容、目标、途径等必须考虑到教师行动的特质,体现出他们真切的行动需要,使师德建设有坚实的行动支撑。或者更从更深层面来说,要推进师德建设,我们必须充分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理解与配合,为师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撑。

3. 超越知识化的困境,重拾行动

在以往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将一些外在于教师生活的道德规范通过知识灌输等途径供教师学习、内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认识道德、践行道德,但无助于他们真正形成“道德观念”,追求道德生活。这里,我们无意彻底否定各种外在途径的作用,只是认为这种益处很多时候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在于,教师道德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使其作用很难言明、以往外在约束促进教师道德发展的实效性值得怀疑等。正是在此意义上,对于师德建设而言,“行动”就不仅是目标和归宿,更是其全面推进的过程和手段。不同于以往知识化的困境,我们应强调的是教师在鲜活、真实的行动中洞察生活的真相,涵育个体的德性。要在行动中推进师德建设,我们需要做的是,真切了解教师的行动现实与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个体既有的生活经验、发展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在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理解、发现过程中,不仅获得切身的伦理感受,更实现其个体道德思维、情感与智慧的陶冶。

总体而言,依据行动逻辑推进的师德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但如何在教育理论层面上更深地理解它,在教育实践层面上全面地实践它,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彩平.在道德关系建构中生成德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

[3][4][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38.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篇5:《论师德建设》演讲稿

寒来暑往,风雨八年,就在积极备课、绘声绘色讲课,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哒哒的键盘声中转瞬即逝。

还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的游戏便是扮成老师,教弟弟妹妹a,o,e; 还记得中学,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老师,是我心中的英雄; 还记得大学,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心中乐开花的激动与喜悦。是的,我如愿成为一名教师,当教师,就要有师德,那么何为“师德”,汉书中说,师,众也,师德,即是众德。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教育我们,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成功来源于爱,来源于对人民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这是一种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把满腔真挚的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衷爱的事业,此时我的耳畔响起了“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在这里,洒下一片深情…”。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爱是教师无声的誓言,它用教师的行动和心血写成。在此,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2011年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期间发生的,当时班里有一个女生,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带着她和5岁的弟弟生活。她入校以后一直比较积极,当了班委,我给她申请了免学费补助。有一次,冬天上早操,她没有请假,无原因的旷操,我知道了之后,有点生气,由于家庭特殊的原因,我平时对她要求都比较高,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所以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结果,她却到网络上谩骂我,当我看到那些恶毒的话,除了愤怒就是无尽的委屈,明明为她好的事情,换不来感激也罢,怎么得到的却是恶语相加。平时温婉的小姑娘,竟然可以说出如此恶毒的话。当80后的个性撞上90后的非主流,我迷茫了,我想过放弃。后来,我自己反思,也许,我严厉的语气和态度确实伤害到了她,他们才十几岁,还是孩子,刚刚脱离父母,到了学校最依赖的还是老师,对于自己的孩子,还能因为他伤害了你而放弃他吗?不会,不仅不会放弃,还会一如既往的对待他,因为你爱他。对于自己的学生不也同样如此吗,同样的爱不足以原谅吗?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吸取教训,在后来的谈话过程中,语气委婉,态度诚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为了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因如此的不成熟而碰壁,我专门开了一个以挫折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大家在遇到困难,挫折,不如意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沟通,释放。2013年下半年,在她们即将毕业的几个月,在我生日的那天送了我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写的是,姐姐,生日快乐。当时所有的委屈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她们也爱我。而她也是这次活动的倡议者之一。我很庆幸当时没有因为自己的冲动而放弃他,我相信,她一定会成长为妈妈和弟弟的保护伞。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会把爱镶在举手投足间,嵌在一颦一笑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信任与鼓舞。我总是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弟妹,不失时机地为贫困的学生送一句安慰,为自卑的孩子送一份自信,为偏激的学生送一份冷静,让学生时刻生活在温暖中。

第二个故事是有一次在机房上课,下课的时候,其他同学都走了,只有一个女生还在座位上,等了一会,还没有要走的意思,我便走过去,这时,她转过头看着我,泪眼汪汪,我一愣,赶紧问,怎么了,她说,老师,我没完成你刚才布置的作业,当时我就懵了,上班这么久,我第一次遇见做不完作业掉眼泪的学生,我赶紧问他那里没听懂,我再演示一遍,对于这样的学生哪怕讲十遍,二十遍,老师心中都是欢喜的。对调皮捣乱的学生司空见惯的我们,对课程内容的讲解,有了一种无奈的惰性,所以当我看到那个学生得眼神的时候,内心被深深震撼,对于这样的学生,哪怕有一个,作为老师,有什么理由倦怠,有什么理由无奈。这个故事一直鞭策着我,对于课堂的内容精益求精,让我有无穷的力量上好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所以为了保证给与学生这一杯水的质量,我必须让自己这一桶水保持新鲜,活力,并让它不因为蒸发而减少,不断积累,不断给自己充电,扎扎实实打基础,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

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学生渴望老师对他们的爱,渴望尊重他们,更何况我们的后进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压力,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每位老师都是爱学生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的声音。”

篇6:《论实干》演讲稿

假如每日喊口号一样,我要做是多少题型,需看是多少页书,而不努力行拥模那N,我能毫无疑问的对你说,取得成功一定不容易亲睐你。你活在标语里,不活在实际工作中。大伙儿应当都了解王进喜的个人事迹。在原油要从油气井中喷出来的危急关头,假如他无需人体去和混凝土,只是立在周围吃哑巴亏,Y果有会是如何?大家都知道,魏书生老先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学家。请大伙儿幻想一下,倘若魏老师做的和说的不一样,Y果有会是如何?毫无疑问的,假如她们没去实干,不努力行樱那N她们就不容易取得成功。实干,铸就了一代代取得成功角色。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水准持续发展趋势的今日,实干至关重要。如果不是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SAS就不容易这么快被打破,如果不是很多人民群众的实际工作,大家今天的生活就不容易了。“实际工作演讲”这篇文章的内容在大家的学习中也是一样的,这些基本知识很扎实,平时认真工作的同学们,考试成绩会更好。反过来的,这些平常没事干,一天到晚生活在标语之中,一到考就临阵磨枪的人,考试成绩便会差。

因此 在学习之中,大家一定要实干,多做实事,少喊口好。仅有切切实实的做有用的事,专业知识才会一点点的累积,见识才会一步步的提升。以便自身理想化的完成。以便在今年高考场中一举夺魁。大家务必从今天起安安稳稳行走。日计划、周工作计划、月计划,我们要一个个的贯彻落实。不可以让他们变成一纸空文。当日的学习每日任务要当日进行,不可以延迟。要保证来定,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知识要点要一个一个通关。学习是一个持恒的全过程。

篇7:师者论演讲稿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市第16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我是师范生毕业,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四年前,我忐忑不安地离开母校,走进校园,站上讲台。而如今,我已经是一个会河东狮吼的麻辣班主任了。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人问我:你如何理解爱岗敬业?我想很认真地告诉他我的答案。

曾经的我怀着满腔地热忱,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校,开始从事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事实告诉我: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朋友,我想说,你有过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精心准备了很久、想要说出的开场白吗?你有过丝毫没有准备而被领导突然推门听课的经历吗?你有过被一个毛头小孩子气得眼泪直流的惨痛回忆吗?你有过加班很晚后独自走过长长夜路的恐惧吗?然而,这就是一个青年教师的日常。说实话,从业的辛苦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我无法热爱我的工作,我也多次想到过放弃,但记忆中的那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刚工作不久,我便担任了初一的班主任工作,开学不久,我发现班里一个名叫xx的女同学,看上去普普通通,性格有些内向。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小姑娘很难对付。上学迟到的是她,睡觉的也是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还是她。每天早晨会在铃声响过三秒后飞奔而来,然后紧张地揉着小手,无辜地看着你,一副可怜楚楚的样子。我总因她的屡教不改气不打一处来,然而,很久后的一天,她却给我心灵的极大震撼与启发。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上午,筋疲力尽的我上完了最后一节课。正准备回家,突然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这才发现,自己没有带伞,看看周围,已空无一人。只能等雨停啦。这时,一声清脆的"报告"从门外传来——是xx。她不好意思地走进来,眼睛一闪一闪怯怯地问“老师,您还没有回家,是不是没有带伞呀?”“恩,我忘带了,没事,雨小些我就回。”“老师,那您用我的伞吧。”她显得很开心,也很紧张。“那你怎么回?”“老师,我自己有办法。”像是生怕我要拒绝一样,她说完拔腿就跑。我心里嘀咕,没想到这个平日里见了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的顽皮小姑娘,还这么有心。我收拾好东西,拿着xx送来的伞准备回家。无意间,看到窗外校园里三三两两的学生,正打着雨伞慢慢地向校门口涌动。在那些彩色的小蘑菇群中,我突然看到了一个飞奔的黑点,那么急,那么快,那么熟悉。我的心,忽然间像是被谁抓了一下——是xx!她把校服顶在头上挡雨,把雨伞却留下给我!我想喊她回来,可怎么也发不出声来。一时间,惊讶,内疚,感动,这些无可名状的情绪彻底淹没了我。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单纯的、善良的,远不及大人的世界那么复杂,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我的班级里就是由无数个“xx”组成,看上去有人淘气一些,有人安静一些,有人活跃一些,有人沉稳一些。孩子们有很好看的眼睛,有脑洞大开的思维,有很不记仇的大心脏,也有让自己变美好的一颗心。作为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大姐姐。我会被他们气地发抖,我也会抱怨他们不太灵光的大脑,我还会嘲笑他们懵懂的荷尔蒙,可他们好像一点都不介意这些。他们依然会还给我尊敬和拥抱,他们会在教师节送我吃不完的巧克力,生病时他们一声声的问候,雨天里他们为你撑起小花伞。点点滴滴,这些记忆中的珍宝,永远留在我的心灵深处。

篇8:论加强职校师德建设

1 加强职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职校师德建设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世界进入20世纪以来, 新技术革命已在全世界兴起, 新技术的应用, 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显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 新技术革命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才问题就成为国家兴衰的关键。经济的振兴、科技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的巨大作用的实现, 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 教师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未来。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特别是教师道德建设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1.2 加强职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要求

职业院校教师既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 也是学校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办好学校最关键的条件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其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教导性、示范性、权威性等特点。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就成为创建高品质职校的重要保障。

1.3 加强职校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学风的迫切需要

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 职校的教风、校风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教育引导学生, 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加强职校师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2.1 要遵循政治首位原则

加强师德教育不能就道德论道德, 而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 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必须扭转当前在师德建中存在忽视和淡化政治的倾向。

2.2 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师德建设的对象是教师, 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着重点是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 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以人为本, 体现了师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师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就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广大教师树立共同理想,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爱岗的精神, 成为知识渊博, 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于一身的公民典范。

2.3 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

教师道德建设应注重实效, 贴近教师的生活, 反对空泛的脱离实际的空谈, 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关心、理解、体贴教师, 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做实事、办好事的实际活动中去, 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2.4 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

由于师德具有明确的发展性、开拓性和典范性。因此, 师德建设必须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使师德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新型的师德风尚带动校风和社会风气。

3 加强职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观念, 提高师德建设的认识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应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教师不仅要有业务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师德素养。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教学生做人。另外, 针对一部分同志认为师德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认识, 职校要把转变观念作为师德教育的首要工作来抓, 坚持政治学习, 使大家认识到教师必须以德立教。

3.2 把师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只有把师德教育贯穿在教师的教学中, 才能使师德教育收到实效。学校要建立师德领导小组, 层层把关, 上下沟通, 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3.2.1 师德教育与教学管理相结合

通过教师备课、上课的检查, 学生学业成绩和发展水平等环节的评估, 结合教学管理和指导, 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着重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态度以及是否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 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3.2.2 师德教育与德育管理相结合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德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班主任是职校德育工作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学校要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考察班主任, 主要考察其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开展班级活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等方面的工作, 使师德教育切实有效。

3.2.3 师德教育和教研活动相结合

职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研活动, 要结合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具体实施—检查调控—论证总结等研究过程, 在群体和个体的教研活动中加强师德教育, 进而推动文明教研室的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使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研究教育规律, 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 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 把师德教育寓于业务锻炼之中。

3.2.4 师德与评优、晋升结合

师德合格是教师任职的基本条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 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 并在两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职务。对经批评教育无效的, 可缓聘或解聘。

3.3 师德教育应注重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

职校要根据师德教育的实际, 在总体上以青年教师为重点, 在青年教师中以新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对新教师应建立系列教育制度;上岗前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培训。对青年骨干教师要在政治上和业务上更多地关心和帮助, 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 由“任务关注”阶段发展到“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成为业务上的尖子、师德修养上的标兵。”

4 结语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加强职校师德建设无疑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 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梅贞.浅谈师德建设[J].甘肃教育, 2005 (3) .

[3]余潮青.试论职校师德师风建设[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 (4) .

[4]杨兆, 孙海涌.对当前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8) .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一年年年级组ppt模版课件下一篇:病历质控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