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师生看高考作文

2024-05-12

一线师生看高考作文(精选7篇)

篇1:一线师生看高考作文

媒体及一线教师点评2013年高考福建作文题

作文题目:

根据一首诗写一篇800字作文。

这首诗为: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这首诗为顾城的《忧天》。作者背景: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泉州五中 沈曦林

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

福州一中 王兆芳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福建已经连续四年出这种题型,可见该题型有一定的生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学生临场审题的能力。

这道题以一段浅显的现代诗为材料,先表达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漂浮在天宇的的流星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语言浅显,主题不新,考生可以不必“惊恐”。

不过,从题目所选用的这段材料来看,有几个问题尚需斟酌:

其一,流星是失去引力而成为流星吗?首先,任何物体都受引力所制,地球失去引力,允许假设,但流星恰恰是某优游状态下的星体受到另一星体的引力牵引而脱离原有轨道,划过天空,为我们所见,才称为流星的,所以“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成为流星”一句不合事理,甚至语义相反。

其二,在天宇中漂浮的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扎实,并非一对相反的概念。“自由”和“限制”相对,如诗中的“引力”的牵制所示;而“扎实”和“轻浮”相对,如诗中的“漂浮”所示。这样本诗的主题就包含了是自由与限制、脚踏实地和轻浮漂浮两组关系,而“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意做一段树根”一句就逻辑不清了。

其三,假如有考生认为,我就是要追求没有引力、没有限制、无牵无挂的生活,不可以吗?虽然这种生活难以达到,但不能羡慕、不能追求吗?庄子不就在追求一种“无所待”的“御风”境界吗?所以,本诗“我要拒绝这种自由”的立意指向让那些不苟同材料观点的考生畏葸不前,有强人所难之嫌。

等等。

本题选用一段现代诗为作文材料,本来可以使国人为之一亮,希望在无趣、无情的高考试卷上留下一点久违的诗意,不料,这段不知出自哪位名家高手的诗歌,不仅极其浅白、缺少诗味,而且还有学理上的缺陷,令人难以卒读,哪里还能写出什么诗意呢?

师大附中 薛章辉

“今年的作文题目很好,涵义深远,考生可写空间很大。”薛章辉老师说,从审题上看,最佳切入点是深刻领会材料的内涵和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挖掘、拓展,找到写作切入点。

如何写才有可能拿高分?薛章辉老师举例说,抓住内涵主旨是关键,“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理想太高远,实现理想要扎实去努力”“成功需要束缚”“自由是相对的”等等。

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考生必须对作文内涵、主旨进行比较深刻的揣摩、研究,才能找出写作的切入点。从考生考后的反馈情况看,大家都能较好地把握这一点。

搜狐文化频道主编雷剑峤

顾城的科学素质堪忧啊。流星就是坠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它之所以会坠落,正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发挥了作用;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那是彗星,可是连彗星也一定会受到天体的引力的影响——所以,不必担心那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会出现啦。正经地说,顾城固然可以选择拒绝“自由”,变成树根扎进地层,但那些选择接受“自由”,化作流星,在宇宙中随意来去的人,不也能够领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风景吗?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在我看来,无高下之分。

人民网:权威名家怎么看?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

福建省用顾城的诗歌做命题,也可以视为一种进化,但顾城的诗句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是我,我就选择顾城的诗句作为考题但可以选更好的诗句,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个句子多好,哲理非常明快,句式非常简洁,也有深刻的寓意,比现在引用的那个好多了,那个太杂乱,它的句子一点都不干净。福建还有自己的诗人,像舒婷,她的诗句,也可以拿来做文章。今年选择诗歌是一次突破,但选的句子不够好,这是一种遗憾。

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有记者问看了今年高考作文题如何?我答:如同这连绵的夏天的雨,忧郁极了。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三是思想浅薄之至。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总的印象:勉强给60分吧。唉,高考学生作文呵,让我拿什么拯救你?

看了一年又一年语文高考作文题,让我更加坚信:当下孩子没问题老师有,老师没问题出题的有,因为高考是指挥棒呵。高考出题者再这样年复一年的下去,不毁掉中国语文教育才怪!语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回归语文本来面目,找到出发原点,教真真实实语文,考真真实实生活!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 陈成龙

“从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仍然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陈成龙老师说,从审题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词语,进行挖掘、提炼,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选择最佳切入点。

陈成龙老师认为,这种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至少能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但把握主旨仍是关键。比如,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要有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想成就一番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等。(东南网)

著名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题材很好,能引领扩展考生的人生境界。“文章是主体情感的体现,不是只有观察生活就够了。”孙绍振对记者说,一味地模仿现实不好,太写实的内容,会变成机械唯物主义的惯性,窒息考生的想象力。(人民网)

福建省泉州五中 教师 张曦林

这首诗出自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如果把诗歌题目也给同学,个别同学可能免不了会因为题目而偏离诗歌的主旨,写成了“杞人忧天”。而学生最后在立意的确立上又万万不能受2010年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干扰。所以如果从流星无依无附,四处飘行的特点和树根扎根地层的特点对比,并分析原因——大地母亲的引力,或是拒绝自由,我想,确立出正确的立意并不是件难事。但如果抛开诗文,去檃栝以往的范文,或是断章取义,那就谬以千里了。这个题目似乎也有一定的时代性,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最终是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抑或是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人生一种艰难的抉择。

篇2:一线师生看高考作文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笔者送给广大考生三把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结合200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说一说如

何使用。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

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

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

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

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

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

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

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

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

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语言极其优美,这就暗示考生以此为题所写的文章,其语言风格应该和标题一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一点,还需要考生在实际运用三种方

篇3:一线师生看高考作文

例1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 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 是长江流 域冬季的 “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 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 分析攀枝 花1月份平均 气温较高 的原因。

(2) 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 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 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 (1) 因地形阻挡, 冬季受北方冷空气 (寒潮) 影响较小;位于河流 (金沙江) 谷地, 山高谷深, 盛行下沉气流, 气流在下 沉过程中增温。

(2) 多晴天、少云雨, 风力弱, 气温较高、较稳定 (波动小) 。

(3) 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 (山高谷深, ) 地形相对 封闭, 下沉气流空气稳定 (易出现逆温) , 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 空气质量 可能不佳, 不适宜度假。)

【思维路径】第 (1) 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 要求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 攀枝花纬度较低, 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水平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 攀枝花北部高大山脉对寒流有阻挡作用, 使攀枝花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来看, 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 海拔为1000米, 地势相对较低, 气温较高, 同时该地河流河面较开阔, 气温也受水温调节。另外, 因攀枝花周边地区山高谷深, 山顶气温较低, 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 随着高度的降低, 气温升高, 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

第 (2) 题要求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既然是推测, 就要找根据。首先, 考生要明确天气特征的描述方法, 即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描述。其次, 考生应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 即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 地势低, 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 气温变化较小 (较稳定) ;受地形 (山高谷深) 影响, 盛行下沉气流, 气压较高, 多晴天, 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 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 风力弱。注意:答题时不用将推测的思维过程呈现, 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

第 (3) 题构建了一对矛盾, 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 要求考生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大气污染程度, 其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密度, 以及人类污染物排放量大小的影响。攀枝花是一座典型的钢铁城市, 肯定有大气污染, 同时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 山高谷深, 地形相对封闭, 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盛行下沉气流, 易出现逆温, 空气稳定, 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

【品味立意】知识是能力立意的基础, 而能力立意的试题不是直接考查知识, 它关注的是知识的获取过程, 即由分析得出地理结论。从三道题目的设问来看, 其探讨的问题是有联系的, 都围绕人类的“宜居”展开:先是寻找最佳避寒地, 即气温较高的地方;然后在此基础上推测天气特征;最后分析空气质量, 真正回归到“宜居”的主题上来。从气温到天气, 再由天气到空气质量, 试题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在分析问题时, 考生也不应孤立地看问题, 比如分析攀枝花气温高的原因时, 要考虑纬度位置、地形、下沉气流的影响;分析空气质量时, 既要考虑自然因素 (地形、气象、大气运动) 的影响, 又要考虑人为因素 (人类排放废气) 的影响。无论是建立联系, 还是表达联系, 都是对地理思维与阐释能力的考查。

例2 (重庆文综 卷) 图1为某河段 示意图, 图2表示该河段上12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 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 计划在图1中A、B两点之间修建拦河坝, 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 冲刷_______。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 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2) 与观测点2相比, 观测点1测得的流量较______。其原因是______。

(3) 请在图2上绘出图1中点3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

(4) 下表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 加剧建议:控制堤坝高度, 修调节水闸。

(2) 大 (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

(3) (见下图)

(4) 趋势: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原因: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业劳动力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 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业结构调整,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思维路径】第 (1) ~ (3) 题:河流水系的大小影响水量、流速等水文特征, 进而影响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利用拦河坝提高甲河道的流量, 将加剧河水对C点河岸 (凹岸) 的冲刷。人们可通过控制拦河坝高度、建设调节水闸等措施来调节下游水量。短距离内, 河流的总流量等于各支流流量的和, 也就是1处的流量等于23两处的流量之和。由图中1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减去2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就得出3河道流量变化曲线高度。注意:只需绘出1~7月这一时间段的流量曲线即可。

第 (4) 题:通过表格可看出常住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由此可直接判断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进行原因分析时需要考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指标, 分别从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人口、农业用地减少, 社会发展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增大, 经济作物产值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以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等方面寻找原因。

【品味立意】第 (1) ~ (3) 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流水的作用及水利工程的功能。试题通过对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的判读, 进而考查考生数据感悟和图表绘制的基本能力。

第 (4) 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考查获取地理信息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例3 (北京文综卷)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 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 与南岛相比, 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 分析其成因, 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 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岛国, 经济发达。

(2) 地处西风带, 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 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3) 纬度较低, 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 (平原面积较大) ;机场密度较大 (数量多) , 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 城市密度 较大 (数量较多) 。

(4)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或板块构造边缘地带, 地壳运动活跃 (内力作用强烈) 。观赏火山地貌等景观, 利用温泉等地热资源度假疗养。

【思维路径】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基本命题思路是:区域定位→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变化、特征→阐释成因、规律、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 (开发方向、措施等) 。

第 (1) 题:本题考查 基本读图、析 图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 依据图例即可得出水路和航空运输, 其分别取决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

第 (2) 题:对区域内某两个地区降水差异的成因分析要调用已有知识, 考生首先要考虑两地是否分别处在迎风坡和背风坡, 其次从盛行风向和地形差异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纬度定位得出南岛处在盛行西风带, 吹西北风;根据地形西高东低可以得出西部为迎风坡降水较多, 东部为背风坡降水较少。

第 (3) 题:地理条件优势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方面应从地理位置 (半球、经纬度、海陆位 置) 、气候 (水分和热 量条件) 、地形 (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 、水文、土壤、植被等角度分析, 人文地理方面应 从产业 (与地形、气候相关) 、经济发展、交通状况 (交通网密度、交通通达度) 、城市分布 (密度、集聚效益) 、人口等角度分析。结合本区域实际, 将这些因素逐一分析, 基本能得出正确答案。

第 (4) 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成因, 其中自然灾害的成因应主要从天气系统、气候、地质、地貌等方面分析。火山地震的成因较简单, 考生应主要考虑地质作用。根据经度可判断出该地东临太平洋, 位于火山地震带, 地壳活动 活跃。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应从“看到的”和“参与的”两方面考虑, 不难回答。

【品味立意】以非重点区域为载体进行区域分析, 坚持能力立 意, 拓展思维 深度。本组题中, 区域仅作为案例提供素材, 并立足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等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本质”上则要求考生推导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地理规律、地理原理) , 归纳区域特征, 旨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以及运用整体性原理在获取和解析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基础上“描述和阐释事物”“比较和分析差异”“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贯穿试题始终的思想路线和答题依据, 试题 (3) 体现的区域性、综合性原理和试题 (4) 体现的因地制宜等地理思想在考生做题过程中“润物细无声”。

例4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湖面海拔1134米, 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属肉食性鱼, 原产于尼 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 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 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 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 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 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 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1) (维多利亚湖) 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 (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 ;湖泊海拔高, 尼罗河上游多瀑布, 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 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 食量大, 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 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 ) 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 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 产量大, 价格高, (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 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 扩大就业,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思维路径】 (1) 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维多利亚湖位于尼罗河上游, 且只有一个出水口;河、湖之间有三个瀑布, 尼罗河鲈鱼要溯水游入维多利亚湖较为困难。

(2) 外来生物在新环境中快速繁殖的原因主要有:该物种适应能力强, 繁殖能力强;自然条件适宜, 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结合材料和本题设问, 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湖面广阔, 适宜尼罗河鲈鱼生存;食物丰富, 促使尼罗河鲈鱼 快速繁殖;无天敌分布。

(3) 据材料可知, 尼罗河鲈鱼属大体型的肉食性鱼类, 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 非洲河流中, 在维多利亚湖属外来物种。快速繁殖的尼罗河鲈鱼肯定会大量食用当地原生鱼类, 会导致原有鱼类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原生鱼类减少, 尼罗河鲈鱼增多且价格高, 人们也肯定会大量养殖并捕捞尼罗河鲈鱼, 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捕捞方式和捕 捞对象, 冲击了当 地的传统 捕捞业。

(4) 结合题意和材料可知, 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繁殖迅速, 且体型大、价格昂贵, 多销往欧洲, 其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发展, 肯定会扩大就业, 增加外汇 (经济) 收入。

【品味立意】本组试题以维多利亚湖鲈鱼产业来检验考生对物种分布、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进而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释、论证、探究地理 问题的能力。

首先, 从试题的背景来看, 本组试题虽考“尼罗河鲈鱼”, 但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突出的生态入侵问题, 如“臭名昭著”的小龙虾、凤眼莲 (水葫芦) 、黄顶菊、美国白蛾、巴西龟、福寿螺等, 这些都是侵入我国的外来物种。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 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危及本地物种生存, 破坏生态系统,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

其次, 从试题的设问来看, 本组试题切入点小, 指向明确, 考查的地理角度突出, 基础知识翔实, 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水文、生物、农业和区位分析等。该组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自然状态下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环境, 并指出随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有利于考生在探究和思考中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对社会和对经济的具体影响, 从而使考生在思辨中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 构筑和谐的人地关系。

总体来看, 本组题角度新颖, 设问精准, 意义深远, 难度适中, 是一组经典的好题。

例5 (浙江文综卷) 2013年1月17日, 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 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 完成 (1) ~ (3) 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甲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乙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 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 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参考答案】 (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风力大, 稀释自净能力强等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滩、海鲜美食等 (可任答三点)

(2) 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 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 多选择水运中转。

(3)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 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 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思维路径】第 (1) 题, 考查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问题的原因。空气质量好的主要原因是排放的污染物少, 另外污染物扩散快, 大气的自净能力强, 即沿海地区较强的风力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促进作用。考生在分析海岛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时需要先抓住海岛的特色, 并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再调用所学的海南岛开发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 进而合理地组织答案。

第 (2) 题, 区位优势分析应从位置、航运条件、资源状况、交 通运输方 式的选择 等方面进行。

第 (3) 题, 首先据图乙获取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再联系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来分析。

【品味立意】本题设计思路为: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本题以具体区域为载体, 考查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发展及其影响, 综合考查环境保护与旅游地理等知识, 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思想。

第一, 从试题设计来看, 彰显地理特色。命题着眼于学科理论、学科思想的考查, 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围绕“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这个热点展开, 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 地理应用于生活”;注重情境材料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的多样化;材料新颖, 呈现方式 有文本材料、区域地图、饼状结构图等。

第二, 从考试目标来看, 体现能力立意。本题考查了考生获取图文信息, 描述、阐释地理事物和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 力, 并且选材 丰富。另外, 该题还注重考查考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第 (1) 题考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 (3) 题需要考生先获取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 再结合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其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本题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如第 (1) 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地理原理和现象, 由于组织答案的指向明确, 这就要求考生有很强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对考生组织答案和表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 从考查的知识来看, 注重理性思维。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五大原理与人文地理部分的区位原理。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对地理基本原理的分析能力, 如第 (2) 题“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属于地理区位原理的分析;运用比较法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也已成为能力考查的 重要内容, 如第 (3) 题“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 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第四, 从命题理念来看, 注重培养“人”“地”思想。该题考查了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 并体现了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品质, 即能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情感、态 度、价值观。如第 (1) 题“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 即“人”对“地”的影响;“舟山群岛新区可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 即“地”对“人”的影响。又如第 (3) 题中“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体现了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渗透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有利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本成果由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网络教研平台提供)

篇4:一线师生看高考作文

紧扣题意。闪动亮点

河南语文特级教师焦文林

考场之上如何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请尝试以下绝招:

1.如何紧扣题意。行文中要多次扣题,材料、引语、话题(标题)关键词句,要在文章中要多次出现,至少要有三次:开头三句话中点一次,结尾回扣一次,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扣题,既是提醒自己不要跑题,也给评卷老师“题意告白”,加深对作文的印象。

2.怎样合理分段。就阅卷的视觉美感而言,文章分为九至十段为宜。若写成记叙文,自然有起因、开端、经过、结果四大部分。若写议论文,自然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但分析问题适宜切分为二至三个分论点,即分为二至三段。段落的切分应注意:各段意思要相对完整:各段结构相对匀齐。

3.穿插精彩语段。一篇之中,最好能有两三个精彩段落,特别是开头,要“一亮相”便“满堂彩”。精雕细刻,闪光耀彩。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拟人,彰显诗意。阅卷老师一般是用S型眼光扫描全文,结尾往往是阅卷老师目光的落点,不可轻视。可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或虚笔拓展,扩大容量;或精辟议论,深华主旨。

4.最好援引活例。考场作文的选材应该体现时代性,要给阅卷老师以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他们体察到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书生意气。选材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亚运会、瘦肉精、利比亚、大地震也都可写进作文里。

5.用心铸炼整句。整句可以给阅卷老师以结构匀称、语脉贯通、气势恢弘的语言美感。用于议论,可以层层生发,增强气势,似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用于抒情,可以蕴情扬志,意荡神驰,似行云流水,俊逸洒脱。铸炼整句要注意:结构要匀整,要有层次感,意蕴要丰富。

6.适当引用名句。善于将自己积淀的诗文名句巧妙地引用到文章中,将文章送上提升文化品位的“直通车”。如思想性方面,可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艺术性方面,可展现凝练传神、意境深邃的描绘;教育性方面,可概括生活哲理或为人处世之道。切记适可而止,不可故意卖弄,华而不实。

半壁江山添红,夭堑变通途

四川语文特级教师窦银强

焦老师提供了几个很实用的增分方法,我就来谈两个细节。

1.反思审题重点。高考最后复习阶段,请同学们快速将以往写过的作文进行审题梳理,看审题方面犯过哪些错误,这是最有效的考前热身。如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意思是“肯定了过去做得很好,而今是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同学们容易忽略“红”字,简单理解为“今年超过去年”,于是在作文中批判过去做错了,显然违背了题意。

2.克服硬伤,避免误伤。作文的书写潦草,标点符号不规范,段落层次不清晰,缺标题,字数不够800字……都将成为被扣分的硬伤,这些必须克服。同时,如果文章的亮点没有清晰地体现出来,没能让阅卷老师看见。那就会造成判分时的误伤。文中要跳跃出鲜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给阅卷老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可尝试用鲜明的小标题和中心句突出文章的层次。

克服典型错误,作文便能提升5-10分,考场上取得46-50分的成绩是很容易做到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文名句增辉法

河北王红心

我接着焦老师提到的第6个小绝招“适当引用名句”来展开谈一下操作技巧。

孔子有一句话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得久远。高考作文也是如此。没有文采,也很难得高分。打个比方说,考场作文里如果没有个太阳,总得有个月亮;如果见不到月亮,至少得有颗星星。诗文名句增辉法,可以让同学们的作文中“星星点灯”。

技法1:直引法。请看满分作文《流失的诗意》:

喜欢冰心的轻吟: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喜欢林徽因的呢喃: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画线文字最大的亮点就是直引诗文名句。诗文名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流行歌词、警旬、格言等等。借他山之石增加文采,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办法。

技法2:化用。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脍炙人口。因为作者不单是直引,更多的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他的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贾仲明由衷贊叹“《西厢记》天下夺魁”,这种技法更高一筹。

对于江南,不是向往,不是膜拜,而是一种牵挂,牵挂那孔雀东南飞,鸿雁归去来。春风又绿之时,牵挂看那风烟俱静、澄澈如水的天空,牵挂那细水清流、绵延不绝的小溪,牵挂那遍阶青苔、水边落脚的古宅,牵挂那乌篷船、美酒夜光杯。牵挂那他处难觅的剔透与纯洁:牵挂那温婉柔美的人情,牵挂那凄美悲怆的等待……

化用有两种方法:一是截取关键词句法,只截取词句的一部分,根据需要自组新句;二是剪辑重组诗词,把两句相关或不相关联的诗句剪切后组成一个句子,很富创意,类似“蒙太奇”的手法,看似无关联,实则组合贴切。如果一味直引牵挂那“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牵挂那“遍阶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牵挂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顾内容、不顾意境,就会给人堆砌诗文,不伦不类的感觉。

技法3:自创法。2005年重庆满分作文,学生为苏东坡和李清照分别赋词一首《浪淘沙》《南楼令》,获得满分,引起轰动。2009年被评为最牛满分作文的是那首以七言写就的长诗《站在黄花岗的门口》。当然,我并非让大家在高考中以诗歌为体裁写作,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文章中融入些诗词元素,会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考场作文结尾八法

山东齐云

那我接着窦老师谈到的细节来深发开去。文章的结尾也是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哪些结尾方法更能吸引阅卷老师呢?

点睛式结尾。用凝练简洁的语句归纳总结,画龙点睛,揭示出中心,点明文章主旨,能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引用式结尾。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使文章活泼而有文采。

问句式结尾。在文章结尾设置疑问,启发读者思考,收到“育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抒情式结尾。结尾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表明观点、态度,拓宽意境,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照应式缩尾。结尾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前后呼应,血脉贯通,结构圆合。

呼告式结尾。以呼告的方法结尾,对某人表达一种理想或愿望。这种结尾,感情充沛,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喻式结尾。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结尾。既形象生动,蕴含哲理,又文采飞扬,赏心悦目。

含蓄式结尾。把丰富的思想感情凝聚于含蓄深刻的语言中,不直言其事,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篇5:关于高考前师生离别素材的作文

两年来,您对我的爱,对我们所付出的一切一切,我都铭记在心。

记得那节语文课,我们正认真听您讲课,突然间,刘弈婷因身体不舒服,吐了。您看见了,立即停下讲课,快速走到她跟前,一边轻轻地拍着她的背,一边仔细地询问她身体还有什么不适,要不要回家休息。那一刻,我看到了您关切的眼神,听出了您口吻中的着急。刹那间,我感到您就是我们的妈妈。妈妈对儿女是无私的,您对我们何尝有一点私心可言?您那如同天使般美丽而又善良的身影将会一直留存在我们记忆深处。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有病时,您的细心照顾;我们伤心时,您的真诚安慰;我们沮丧时,您的热情鼓励……我相信,每个同学和我一样都不愿意离开像妈妈一样的您。

还记得,那次上课我和同桌说笑时,被您瞧见。您把我叫到教室外面与我谈心,严厉地指出了我近段表现的不足之处,希望我严格要求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牢牢地记住了您的话,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商丘中学招生过后,您又把我叫出来谈话。您关心地问我为什么没有报名,并且说了好多鼓励我的话。您知道吗?就在那一瞬间,一颗美好的种子埋在了我的心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对得住您,对得住您对我的厚爱……在后来的两次考试中,我都取得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我知道,这更是您的功劳!

您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我们用什么报答您——亲爱的老师。此时离别之际,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内心的感激,也抚平不了我们的别离之痛。

篇6:“一线记者看湖南”征文启事

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请您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崭新姿态,走进火热生活,呈现鲜活民情,展示大美潇湘。我们希望您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走进田野乡村,用笔触捕捉时代变迁,和读者一起去看湖南新貌,听湖南故事,品湖南神韵,寻湖南精神。

您的投稿,可以是散文特写,可以是纪实通讯,可以是微型调查,体裁不限、角度不限、题目自拟、图文并茂,千字为佳。

征文活动从即日起,至2月底结束。

文稿请统一发送电子版,使用Word格式,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联系方式和“一线记者看湖南征文”字样。

文稿一经采用,将在“新湖南”客户端上刊发,并奉上稿酬。届时将择优结集出版。

联系电话:0731-84326278;投稿邮箱:3355255106@qq.com。

篇7:送给高考一线的你们经典散文

青春不是小说,我们可以不懂鸟语花香,但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生活。生活中存在的人生!人生其实很荒谬,在那懵懂的年代里,我们梦想,我们追求!梦想很美好,想着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被雨水般从天而降的试题所充斥,想着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再在凌晨五点起床,想着有一天,我们不再为红红的数字而起早贪黑---孰不知,当那天悄然而至时,人生是何等的空虚?还有谁会觉得,自己想再次进入杀场。曾经我们都是任性的孩童,在那高高的门槛下,窥视着里面曾有的美好。当大门紧闭,我们亦然没有拖走疲惫的身影。在青春的岁月里,还有谁会惊扰你的时光?

我会想起高中时的一木半草,想着每位清秀的容颜,还有在那寂寞的半边,在青春中你我泪流满面。我们没有定然,悔恨着回不去的昨天,忽视了正执的今天,却又梦想着遥遥可即的明天。那张曾经被单纯覆盖的脸,却早已被追求集结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点,拿着虚伪的敲门砖,明显泪水在红晕的眼眶里打转,却要装作笑容满面。或许,我们都会在那年代里,没有理智地去爱着心中最完美的他。想着朝朝暮暮,想着两情长久。我们肯定会想着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童话!孰知,爱情其实是一场两心相撞的车祸,其中,你是拥有了故事,还是遭到了事故?爱的确是奢侈品,全世界真正拥有爱情的人不到三千万,早早地拥有,我不怕我得不到爱,我只怕我不再爱!总有那么些人,当在失去初恋的同时,早已将他的爱悄悄地埋藏。我不敢说他们是拿初恋作为成长的催化剂,但我相信,他很淡然。但他注定永久的孤寂。在求知的青春岁月里,别撒下你那荒谬的誓言,分别后的相聚,是你不可往却的怀念。其实我们都很小,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战场,但一定左右不了一颗善变的心!曾有“有情人终成眷属”,谁知,在这飞速的经济时代里,独有“有钱人终成眷属”!

或许,独有披星载月,方可战胜一切。

社会需要的是你的实力,绝对不需要你那韦小宝般的能力。时至此时。我会想到一年前的自己,看那天边的一抹暮云,五月深夜的一缕清风,早已将一切吹散!那里有我的记忆,但是否留着我的脚印?

在高四奋斗的哥们,努力吧。其实,在今晚我很想与你们再次并肩作战,不再颓废!为高考备战的莘莘学子,祝你们一路凯歌!

上一篇: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演练心得体会下一篇:保安运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