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2024-04-18

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通用6篇)

篇1: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开平碉楼。碉楼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了,但是像开平的碉楼群保存完好的却很少,这个碉楼群位于广东江门开平市。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开平这个地名的由来,相传,开平的先民到达这里定居时,刚好见到一群孔雀正在开屏,他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所以便取“开屏”的谐音命名此地。开平市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

碉楼的兴起和当时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及华侨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群体。碉楼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防涝防匪。如今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xx年7月,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有居楼、众楼、更楼三大类。从建筑上又分为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碉楼主人的意愿与风格各异的国外建筑式样结合在一起,自成一体。尽管它们在用材和风格上都各有差异,但是它们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每座碉楼的门窗都十分窄小,门和窗都用钢铁制成的,墙身十分厚实并且墙体上设有枪眼。在顶层又设有瞭望台,而且准备了早期的枪械、发电机、警报器、探照灯等防卫装置,从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碉楼在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防范匪患。当然,处于不同时期碉楼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现在我们最先看到的这个就是有“广东最美的地方”之称的自力村碉楼群,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自然环境优美,荷塘、瓜地、果树、菜地遍布其间,与现存的15座碉楼仍保存完好、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碉楼相映成趣,景色美不胜收。村落布局和谐,中有石板铺砌的阡陌小路相通,高大坚固、历经沧桑的碉楼在建筑上配备了钢窗、枪眼等防卫功能,装饰上充分融合了罗马式、哥特式等欧美风格。在自力村中最别致的碉楼就是铭石楼,建于1925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楼,楼高5层,顶部有中西结合建筑的瞭望亭,楼身宽大,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生活设施齐全。看过自立村碉楼群我们来看看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迎龙楼。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为关氏家族所建。选用“迎龙”二字来命名碉楼,是寄托了楼主期望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幸福之意。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从来没有受到外来建筑因素的影响,是开平碉楼最原始模式。接下来我们游览的是开平最高、最豪华的瑞石楼,楼高9层25米,占地92平方米,是钢筋混泥土结构居楼,有“开平第一楼”的美誉。瑞石楼是开平市内众多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楼,堪称开平碉楼之最。大家可以进去里面看看,首层是客厅,分为大厅和偏厅。

篇2:广东开平碉楼导游词

自明朝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匪盗猖獗,治安混乱;加上河流众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不安,而此时恰是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出现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期,开平许多地区的社会底层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一条未知的天涯之路,很多人从此一去便杳无音信。但中国人“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让那些幸存的“金山伯”们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和娶亲。

“金山伯”们以他们带回来的居住国建筑的印象碎片和从国外寄回来的“普市卡”(乡民叫做“公仔纸”)上印有世界各地风光与不同国家建筑的明信片为依据,边施工边指导工匠建造他们的“理想家园”。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开平兵贼如毛,“金山伯”们不得不考虑建楼兼有居住和防御功能。因此,开平碉楼把中国传统乡土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了“金山伯”们的记忆力和土生工匠们想象力的结合物。

篇3:区域环境下开平碉楼建筑特征探析

近十年前, 开平碉楼申遗成功, 碉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 特色性的建筑一定根植于特定的土壤, 不同地区碉楼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1], 已有研究者探讨了巴渝地区碉楼建筑与山地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2], 但是还很少有研究对开平碉楼的区域环境及其相应的建筑特征进行探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平碉楼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然后结合区域性的环境讨论了开平碉楼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建筑特征, 从而实现从区域到建筑对开平碉楼的整体性认识。

1 开平碉楼的区域自然环境

开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 位于鹤山、新兴、台山、恩平之间, 距广东省省会广州市139 km, 地理位置为北纬21°58' ~ 22°44', 东经112°13' ~ 112°48'。开平市境内多丘陵, 大多都在海拔50 m以下。横穿而过的潭江及其支流使开平形成了河网交错的地貌。潭江两岸冲积形成了平原, 使得开平市地势低洼而土地肥沃, 但是山多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少, 当地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说法[3]。开平市濒临南海,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内, 常年受海洋风的影响而雨量充沛, 气候一般较为温和, 纬度较低而阳光充足。夏秋两季台风给开平带来大量降水, 而开平又地处潭江的中下游地区, 受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地势低平, 密布的河网在遇到台风往往形成洪涝灾害。

2 开平碉楼的区域文化环境

开平碉楼地处的开平地区历史悠久, 在长期的海外移民活动中形成了特有的多元化的文化。

2. 1 开平地区的历史沿革

开平历史悠久, 最早在秦朝开始建制, 当时划归南海郡番禺县。后经朝代更替, 开平所属州郡均有不同。据历史文献记载, 开平地区的居民主要来源有两方面: 1) 在金人入侵时从北方南迁到广州, 再迁到开平的客家人; 2) 来自江西、浙江或福建等南方地区。由于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交界处,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四不管”地区, 故而常常爆发农民起义, 匪寇也多在此盘踞。为了应对混乱的社会治安, 明万历年间开平开始设屯并驻兵, 共18 屯, 其中在仓布村设开平屯, 希望通过开屯驻兵以保一方太平, 开平之名由此而来。虽然明崇祯年间就拟批准开平设县, 但是从开屯到立县却又因时局动乱而一直被搁置, 直到南明永历年间才正式设立开平县, 相邻的新兴等地均割地、割户给开平。在近代, 国务院于1993 年1 月5 日始批准开平撤县设市。

2. 2 开平地区的多元文化

开平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去往世界各地的华侨为开平地区注入了不同色彩的文化, 这影响了当地近代碉楼建筑的发展。从内部的推动来看, 开平地区濒临南海, 与广州相近, 不少人在唐朝就经由广州前往东南亚从事贸易活动。而到了明清时期, 一些禁令使得当地大量农民生活困顿不得不冒险前往海外谋生, 开平地区海外移民人数大幅增加。同时, 开平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与可用耕地少之间的矛盾、持续横行的匪盗也成为当地人大量向外移民的内部因素, 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人形成一股洪流。从外部的吸引来看, 主要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 促使更多的人前往海外从事贸易活动。自16 世纪起, 西方殖民者不断招揽华人以获得廉价劳动力进行殖民地建设, 但是直到这一时期, 海外移民还是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鸦片战争之后, 美国、加拿大先后发现金矿; 美、加两个贯穿东西部的铁路工地都为吸收华人劳动力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 更多当地人远渡重演淘金的风险, 北美代替东南亚成为更主要的华侨聚集地。华侨的海外移民活动, 使得开平地区吸收了很多海外文化, 特别是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社会文化风俗。

3 开平碉楼的建筑特征: 区域性的应答

基于开平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开平碉楼在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顺应了区域性的要求, 并诞生了特有的建筑特征。

3. 1 开平碉楼的历史起源回应了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要求

开平地区的先民早期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面临的一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构建适合居住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的功能往往需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4]: 1) 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 2) 防范来自社会文化环境的侵袭。

首先, 开平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造成了灾害频发。每年夏季, 开平地区都会受台风的影响, 因而往往伴随着风灾、洪涝灾害。在面临暴雨、台风或海啸等灾害时, 由于开平地区地势低洼, 而传统的“三间两廊”式的民居又只有一两层, 因此很容易被淹没。但是, 在平原地区拔地而起的碉楼却往往不只一两层, 在水灾中也能屹立不倒, 从而具有抵抗恶劣自然灾害的功能。开平地区比较出名的“迓龙楼”就曾经在光绪年间发挥了这种作用, 在水灾来临的时候, 村人登上了碉楼从而得以幸存 ( 见图3) [5]。

其次, 开平历来多武装争斗, 争斗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1) 外来的客家人与当地土著居民之间的不断械斗, 以及客家人所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核心集团之间的武装摩擦。2) 开平居民与劫匪之间的抗争。开平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其匪患不断。开平不但偏僻, 地处恩平、新会、新兴等县的交界之处, 而且多为山地丘陵, 山林茂密而人口稀少, 耕地亦不足, 所以成为了“四不管”的地带。由于官府对此地的管理能力不足, 社会治安非常恶劣, 常年以来匪患不断, 开平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为了维护本宗族的利益, 为了与劫匪抗争, 开平地区的居民都建造碉楼以求自保, 而且可以发现早期的碉楼也大多为大型的家族聚居式的建筑, 这样客家围屋有异曲同工之妙[4]。

再次, 开平碉楼的起源还与政府的政策有关。一方面, 由于开平位于潭江中下游, 军事地位非常高, 在明清两朝均是军事重地, 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军事建筑。这些碉堡、炮垒、望楼等军事建筑为开平民间碉楼的兴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与借鉴的作用。另一方面, 明中后期,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当地政府充分调动多种力量剿灭义军, 鼓励地主兴办武装, 建筑碉楼以求自保。

可见, 早期开平碉楼的兴建反映了碉楼的防御功能, 这种防御功能正是回应开平地区自然和文化的要求, 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角度做出了应答。

3. 2 开平碉楼的历史演变顺应了移民潮的时间历程

有研究者在对开平碉楼普查的基础上, 将开平碉楼历史发展的过程分为了三个时期: 从明代到清末的初始时期、从清末到抗战全面爆发的兴盛期以及抗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衰落时期[5]。开平碉楼兴建的初始时期可以追溯到明代, 这一时期刚好与客家先民在开平地区的定居对应, 开平当地的居民为了抵御自然灾害、防御盗匪和械斗开始建立碉楼。当时的碉楼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类碉楼类似军事建筑中的“望楼”, 窄而高, 往往用于警戒 ( 见图1) ; 另一类碉楼则比较宽大, 在面临自然灾害时或者危急时刻作为防御措施 ( 见图2) 。

清朝末期到1938 年抗战全面爆发是开平地区大规模兴建碉楼的兴盛期, 目前所存的碉楼大多是这一时期建造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开平地区的先民也在此时大批走出国门。到了清朝末期, 经过几十年奋斗的先民带着汇集的财富回到家乡, 出于对劫匪的防范而大量兴建碉楼。而且, 随着个人经济实力的提升, 此时开平地区的碉楼从以往的群体性建筑向个人独资修建的私家碉楼转变。可见, 开平碉楼的兴盛期与开平作为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建设不进反退;海外交通线也逐渐被封锁, 华侨无法回国; 外表华丽、高大的碉楼建筑很容易成为敌机的进攻目标。由于这些因素, 开平消失了建造碉楼的经济基础, 又得面临敌人的轰炸, 再建造碉楼就显得不合适了。因此, 开平碉楼逐渐走向了衰落。开平碉楼从兴起到兴盛, 再到衰落, 顺应了两个移民潮: 1) 明代及之前的客家先民的移民潮; 2) 清朝及其末期海外的淘金热, 开平碉楼的这种发展过程正是从时代性的角度对开平的区域环境进行了应答。

3. 3 开平碉楼应对多元文化的建筑特征

漂泊海外的华侨受西方、东南亚文化环境的影响, 又由于传统内心的束缚形成了复杂心理, 反映在开平碉楼上就表现为多元化的建筑特征。

早期的开平碉楼都是中式碉楼, 前文所述的迓龙楼就是典型的中式碉楼的代表, 这种建筑风格显然受到客家建筑的心理影响, 与客家围屋也有相似之处。而中后期的开平碉楼则表现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例如图3 所示的雁平楼的屋顶装饰是典型的中式风格, 但是其窗体、装饰却又表现出浓厚的西式建筑的风格。

这种多元文化的综合还体现在碉楼的屋顶变化上[6,7], 常见的屋顶形制有传统的中国硬山顶式 ( 如图2 的迓龙楼) , 中国歇山顶式 ( 如图3 的雁平楼) , 古罗马式 ( 如图4 有开平第一楼之称的瑞石楼) 等等。但是这种划分方式是不尽统一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划分为哪一种类别。开平碉楼丰富多彩的屋顶制式也反映了多种文化的交融。不单单碉楼外部, 碉楼内部的天花、地面、楼梯、窗楣等装饰也都出现了一些西式的元素, 这也反映了开平侨乡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8,9]。开平碉楼与中国内陆地区碉楼的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多样化, 从传统的单一防御性建筑开始, 中后期开平碉楼显示出了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 这也是受到了海外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性特征, 开平碉楼从文化性的角度对区域环境进行了回应。

4 结语

由于开平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多元性文化, 开平碉楼呈现了特有的区域性建筑特征。早期出于防御的功能性目的来建造, 在中后期又超越了这一目的,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实现了对艺术的追求。何镜堂院士曾提出“两观三性”, 其中三性指的是建筑设计要符合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建筑是地区性的建筑, 我们不能脱离区域去探讨建筑的特征。开平碉楼在兴起、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建筑特征是对当地地域、文化和时代很好的应答。这启示我们在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设计, 以地域性作为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 以文化性提升建筑的内涵和品位, 以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建平.碉楼:多样性与地域性的应答[J].华中建筑, 2011 (12) :157-160.

[2]王滔, 王展.巴渝地区碉楼建筑与山地人居环境——以丰盛古镇碉楼建筑为例[J].重庆建筑, 2007 (3) :32-35.

[3]开平碉楼:200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Z].

[4]熊志嘉, 麦恒.客家围屋建筑功能、形象和技术特点例析——从人文与科学的角度[J].江苏建筑, 2015 (2) :1-3, 10.

[5]杜凡丁.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5:18-30.

[6]王立明, 于莉.开平碉楼屋顶形式设计手法探讨[J].华中建筑, 2009, 26 (12) :220-223.

[7]申秀英, 刘沛林, Abby Liu.开平碉楼景观的类型、价值及其遗产管理模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5-99.

[8]薛颖, 程建军.开平碉楼的建筑装饰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 2013, 26 (1) :116-121.

篇4:广东开平“碉楼”戴上世界桂冠

绝无仅有的“碉楼”

在开平市三门里、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4个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记者看到,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为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用混凝土包青砖建成,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

据介绍,开平碉楼多兴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用作防涝防匪,反映了侨乡人民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在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被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6月14日,开平市委常委、市“申遗”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黄继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开平市人民政府登记在册的碉楼有1833座,但实际数量远远要超过这个数字。目前,开平市在发展镇级经济的“三大战役”中,‘碉楼’申遗首当其冲。”黄继烨说。

8年“闯关”之路

开平市委书记赵瑞彰说:“开平碉楼申遗历经8年,得到国务院、广东省、江门市等各级的大力支持,开平内外乡亲更是紧密团结,全力以赴。而今,终于实现了心愿。申遗成功,尤其是团结开拓的申遗精神,激励着我们做好各项的工作。”

据悉,分布68个国家和地区75万人的开平籍华侨积极以行动支持“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捐款过千万元,充分保证了此次申遗的资金来源。

据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两次亲赴开平考察该项目。2004年5月17日,张德江还亲自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写信请求支持开平“申遗”项目。

2007年6月14日,开平市委书记赵瑞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开平碉楼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广大华侨主动吸收外国文化并进行再创造的杰作,是华侨将国际建筑艺术大规模应用到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也是世界移民史上罕见的中外文化交流结晶。”

“在2000年之前,开平碉楼连县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而如今却一下子成为国宝级、世界级的文物,”对于开平碉楼8年来“申遗”路上的点点滴滴,开平市委常委、市“申遗”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黄继烨颇为感慨。

在“申遗”的紧要关头,他曾公开立下军令状:“万一申报失败,引咎辞职!”

严格保护碉楼周边环境

开平市委书记赵瑞彰说:“开平申遗成功让广东有了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景观,以后请外宾来广东除了可以参观企业、城市、学校外,开平碉楼将会成为新的选择,作为非常特殊的文化遗产,它将代表着广东的文化内涵。”

目前,故宫、丽江等6处已被联合国专家质疑保护不善,要求到会进行解释。因此,申遗成功后,世界遗产如何保护、规划,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介绍,根据制定的保护规划,在碉楼附近的核心区域内,工业项目基本不予以审批。缓冲区域内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不予审批。核心区楼高不得超过3层,12米。而且规定每次进入碉楼的人不得超过30人。

不过,张国雄表示,因为游客众多,开平碉楼又是开放型的景点,所以限人数这个规定遭遇了执行难问题。所以,现在开平打算多开放一些碉楼,分散游客人数。

篇5:广东省英文导游词——开平碉楼

【What&How is Kaiing Diaolou】—【Outstanding Diaolou Structures】—【The Li Garden】

Good morning!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morning we’ll drive 1.5hours to visit the unique “Diaolou”houses in Kaiping City.You fell puzzled when hearing the word Diaolou, don’t you? 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city of Kaiping as well sa what and how these houses are.【What&How is Kaiing Diaolou】

Kaiping is a small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bout 100 kilometers to the southwest of Guangzhou, with an area of 1659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680 thousand.It has long been known as the native land of a great many overseas Chinese, the number totting up to or even more than its domestic population.The Chinese, you know, are a nostalgic people having a strong feeling of wistful longing for home, so the overseas Chinese from Kaiping, no matter how long they had been away and how far they were away from home, would come back to buy a piece of land to build their house and to get married.Those houses built by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are all watchtower-like, with thick solid walls, small and narrow iron doors and windows, and even with embrasures on the walls and an observation tower on the top.So, “Kaiping Diaolou” is a proper name of the multi-storied defensive country houses of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in Kaiping City.Built of stone, brick or concrete, these buildings display a fus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al and decorative forms, and reflect the significant role these emigrant Kaiping people had play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ies they resided, in South Asia, Australasia, North America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You may wonder why thes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had their houses built into a structure of a watchtower.Well, the reasons are clear.First, public order at that time was bad and banditry was a real headache and the better-off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families naturally became targets for robbery;second, the Kaiping area is a stretch of low-lying land and folds were a frequent occurrence.So, these solid and high-rise buildings were good both for defense against bandits and for refuge from the floods.Kaiping Diaolou is listed by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as a key cultural relic protected by the state.Its total number amounted to 3, 300 in the peak years and now the registered number is 1833, and twenty of the better ones are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Org(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These buildings take three forms: communal tower jointly built by.Several families for use as temporary refuge, residential tower built by individual rich family and used as fortified residence, and watch tower for guarding against bandits.In the 1940s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ome of these towers became strongholds for people’s militia.【Outstanding Diaolou Structures】

The Diaolou structures in Zili Village, 12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Kaiping city center, are the most magnificent and best preserved.There are 15 in all, which are all listed as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ed by the state.Among them the Mingshilou is the best of all.Built in 1925, it is a 5-storey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with an hexagon observation pavilion on the top and a blockhouse built on the outside walls at each of the four corners on the fifth floor.This huge and imposing tower is installed with heavy iron doors and strong iron windows, and is luxuriously decorated and well furnished.Other well-known Diaolou structures are the Yinglonglou in Chikan Town, the Ruishilou in Yan’gang Town and the Fangshe Denglou in Tangkou Town.They were built in different years by different families and so are different in architectural style.The Yinglonglou, built during the Jiajing Reign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1522-1566), is the oldest Diaolou structure and is free from foreign influence in architectural style.The Ruishilou, a 9 – storied 25-meter high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s the most luxury and is laid out and furnish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The Fangshi Denglou, a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built in 1920 by the Fang family, is typical of the Diaolou structure as a watchtower for it was located in an open land and was provided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earchlights and guns.【The Li Garden】

Another tourist attraction in Kaiping City is the Li Garden.It was a private residential garden built in 1926 – 1936 by an American Chinese, Xie Wei Li(谢维立)by name.The garden’s name “Li”(立)was derived from the name of its owner and i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meaning of a Chinese idiom Xiu Shen Li Ben(修身立本), which is written on an archway in the garden, meaning that cultivating one’s moral and character is the key to success in one’s life and work.This idea of the owner’s is also embodied in many other inscriptions and couplets written in the garden.The Li Garden is laid out in the 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but many of its structures are built in Western styles, such as the two Roman-styled structures popularly known as the Bird’s Nest and the Flower & Rattan Pavilion.The garden covers an area of 19, 600 square meters, with a man-made stream running through and cutting it into two parts, which are connected by arch-bridges.Along the stream are pavilions, a hundred-meter-long corridor, archways, residential houses and other structures.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villa area are also combinat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elements.While their main structures are foreign-styled, some are roofed like a Chinese palace, and inside they are decorated and furnished with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artifacts: Western fireplace and pendent lamps, Italian ceramic tiles, Chinese wooden furniture, wall paintings depicting Chinese folk stories, Chinese gilded wood-carvings etc.The Li Garden is indeed a paragon of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Ladies and Gentalmen: We are now approaching the Zili Village and, in ten minutes, we’ll leave the bus for a close look at the Diaolou towers.We’ll stay in the village for one and a half hours and will be back to the bus at 11 o’clock.Since the billage is quite a big place and one can get happily lost, Iwould suggest you keep together.Miss Wang will be taking the lead, please follow her, and I will bring up the rear.Thank you!

开平碉楼与立园

【概况】—【自力村调楼群】—【开平立园】

【概况】

开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北距离广州110公里。开平市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中国人历来具有强烈的思想情绪,很多华侨将自己的积蓄汇回家乡,或者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土地、建房子、娶老婆。由于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当时的社会较为混乱,经常惹来匪患。同时因为开平地势低,经常发生洪涝。所以,明末清初就有乡民建筑碉楼,用来防涝防匪。

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群体,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达3300多座。目前,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开平碉楼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开平碉楼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功能上,有用作家族居住的居楼、村人共同集资兴建的众楼以及主要用于打更放哨的更楼三大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碉楼更成为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场所。

【自力村调楼群】

自力村碉楼群是开平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碉楼群,它位于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公里。自力村现存15座,全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建于1925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楼。楼高5层,顶部种种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瞭望亭,第五层四角均建有角堡(又名“燕子窝”)。铭石楼楼身宽大,外形壮观,有厚重的铁门和坚固的铁窗,内部陈设豪华,生活设施齐全。

除铭石楼碉楼外,还有登记在册的碉楼1833座,而其中最有名的除上面讲到的铭石楼外,还有赤坎镇迎龙楼碉楼、蚬冈镇瑞石楼碉楼,塘囗镇方氏灯楼,他们由于建筑年代不同或因不同的家族建造,所以建筑风格各异。其中迎龙楼碉楼是开平最早的碉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开平没有受外来建筑风格影响,最古老的碉楼。

瑞石楼碉楼是开平最高,最豪华的碉楼,楼高25米,9层,楼内设施布局典雅,具有中国传统格调,是开平碉楼第一楼。属钢筋混凝土结构。

方氏灯楼是开平最具代表性的碉楼,建于1920年,楼内的警用发电机,探照灯,机械一应俱全,选地视野开阔,是典型的防守更楼,属钢筋混凝土结构。

【开平立园】

开平立园,位于广东省侨乡开平市塘口镇北义乡,立园结合了中西园林的风格与情调,与1936年建成的花园别墅。在高大圆拱形门上书写“立园”二字。园内有别墅区、大花园区和小花园区。建筑有“立园”大牌坊、“修身立本”大牌楼和四个桥亭,以及古罗马式的建筑—“鸟巢”、“花藤亭”。而镶刻期间的名家书法对联更使立园散发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立园的最大特色是有意开凿一些运河,把园内的别墅区、大花园区和小花园区联起来,运河之上布置了长长的回廊、小桥和亭台楼榭。穿过大约100米的彩画回廊,就进入了立园的别墅区。其中以“泮立”与“泮文”两幢别墅最为壮观。

篇6:开平碉楼导游词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能够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按使用功能能够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

此刻我与大家一齐游览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就是塘口镇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年)共同集资兴建。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各位游客,此刻你们能够自由游览。但在游览时,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化遗产,不乱涂乱画城墙,不乱垃圾。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开平碉楼导游词(二)

开平碉楼到了。大家请带齐行李物品下车。大家请看: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为什么样会建筑开平碉堡楼呢?那是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所以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按使用功能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开平碉楼建筑很有特点。

它造型别致,中西合璧。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

它有很强的防卫能力。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开平碉楼真不愧是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导游词(三)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是单体建筑,其上部造型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人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特有的艺术魅力。

开平碉楼尽管在用材、风格上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钢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有的碉楼在顶层四角建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从“燕子窝”的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楼顶层多设有了望台,配备枪械、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卫装置。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自明朝(1368—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认为,开平碉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关特殊的一页,其洋为中用的艺术手法尤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开平碉楼导游词(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此刻我们前往游览的目的地是开平碉楼。楼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但是像这样的碉楼群保存完好的却为数不多,这个碉楼群位于我们广东省的江门市。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开平这个地名的由来,相传,开平的先民到达那里定居时,刚好见到一群孔雀正在开屏,他们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所以便取“开屏”的谐音命名此地。

开平市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碉楼的兴起和当时的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及华侨文化历史密切相关,碉楼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防涝防匪之用。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中和中西建筑艺术与一体的建筑群体,始建于清初,超多兴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目前尚存1466座。这些碉楼是旧时广东华侨为防御盗匪、海外侨胞筹资回乡兴建的。在鼎盛时期达3300多座,而目前经开平市人民政府的普查,登记在册的有1833座,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透过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家明白为什么在明后清初会出现这么多的碉楼吗?这是因为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其所辖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1840年战争以后,开平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人人自危。此时,恰遇西方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去开发金矿和建筑铁路,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构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而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开平建筑史上的兴旺时期,全市各地普遍建造碉楼,主要是“籍避社贼之状”,即为“防贼”。各方匪贼把富裕的侨乡当成“生财之地”,经常打家劫舍,此外洪水泛滥。于是海外华侨和故里的乡民联合起来,以数家或以村为单位,集资建造公用碉楼,较为富裕的华侨、归侨则独自兴建碉楼,作为防涝和防盗之需。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的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超多废弃,现存1466幢,分布不同城市和乡镇。其中分布比较广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冈、塘口、蚬岗、百合等镇。

碉楼从功能上有居住的居楼,村人共同集资兴建的众楼,还有用于打更放哨的更楼三大类。从建筑上呢又分为,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碉楼主人的亿元与风格各异的国外建筑式样结合在一齐,自成一体。尽管它们在用才风格上都各有差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铁门钢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有的碉楼还顶楼四角还设有“燕子窝”能够对碉楼四周构成上下左右全方位控制。碉楼顶层又多设有瞭望台,并准备了早期的枪械,发电机,警报器,探照灯及石块,铜锣等防卫装置,从这一特点我们就能够看出碉楼在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防范匪患。碉楼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此刻我们最先看到的这个就是传说中的自力村碉楼群,这个碉楼群是开平最精美,最集中的碉楼群!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自然环境优美,荷塘、瓜地、菜园、果树散布其间,与十五座仍保存完好、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碉楼相映成趣,景色美不胜收。村落布局和谐,中有石板铺砌的阡陌小路相通,高大坚固、历经沧桑的碉楼在建筑上配备了钢窗、枪眼等防卫功能,装饰上充分融合了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欧美风格。该村2005年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广东最佳旅游景区;2007年6月在联合国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这其中最精美的就是铭石楼,建于1925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楼,楼主是方润文,此楼,楼高5层,顶部有中西合并的瞭望亭,此楼楼身宽大,外形壮观,有厚重的铁门和坚固的铁窗,内部陈设豪华,生活设施齐全。

看过刚才的自立村碉楼群我们来看看赤坎古镇,它是一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绵延2公里的骑楼古街临江而建,欧陆风情街是古街上最具特色的一段。纯朴的民风,独特的西洋建筑与石拱桥、骑楼、江上休闲的小舟呈现出岭南集市“小广州”的特色。赤坎镇中的迎龙楼,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三门里村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

选用“迎龙”二字来命名碉楼,是因为这寄托了期望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幸福之意。根据“开平县志”的记载,清光绪九年(1884)年,开平发生大水灾,许多村庄的房屋被洪水淹没,三门里村人幸亏登上迎龙楼而避过劫难。迎龙楼是全村的制高点。楼顶是硬山顶式建筑,风格古朴,造型简洁,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

而开平最高,最豪华的就要数蚬冈镇的瑞石楼了,楼高9层25米,是钢筋混泥土结构居楼,有“开平第一楼”的称号。坐落在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后左侧,楼高九层,占地92平方米。

瑞石楼的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他和儿子黄畅兰(长子)、黄赐兰(次子)一齐在香港经营药材铺和钱庄,事业成功。20世纪初,59岁的黄璧秀因父母和妻子在家乡居住,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不惜投入三万多元港币的巨资,于民国十年(1923年)筹建家居碉楼,民国十二年(1925年)竣工,历时3年。楼建成后,他以自己的号取名,叫“瑞石楼”。当时广东省有名的大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题写了“瑞石楼”三个大字。

瑞石楼是“开平第一”,不仅仅是高度上第一,外观上也是别的碉楼难以相比的。楼的顶部有3层亭阁,其中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廷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该楼首层至五层楼体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增加了建筑立面的效果。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循序渐进,向上部自然过渡。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是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罗马风格浓重。楼名匾额放在七层上部正中的位置,上写“瑞石楼”三个刚劲隽秀的大字。

该楼每层都有从香港购买的坤甸或柚木板做的屏风,上面雕刻着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的诸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雀屏中目,鸿案齐眉”等资料的对联,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由于是家族私楼,各个厅房均有生活用品的摆设,这又是其他碉楼难以比拟的。

瑞石楼是开平市内众多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碉楼,堪称开平碉楼之最。

大家能够进到里面去看看,首层是客厅,分为大厅和偏听。大厅正面挂的这幅合照是楼主黄壁秀和家人的全家福,2至6层,每层都有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等。甸木做的楼梯,窗户等也用才将就,做工精致,格调高雅,屏风中个还有各种中国书体刻屏联,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

但我们要说到开平最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碉楼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去游览的塘口镇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坐落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东距开平市区11公里。由宅群、强亚两村的方氏家族于民国九年(1920年)共同集资兴建,原名“古溪楼”,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和原先流经楼旁的小溪命名。该楼高5层18。4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为值班人员食宿之处,第4层为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式,第5层为中世纪欧洲城堡式、教堂塔尖式结构,给人以威严、坚固、神秘之感。楼内配备值班预警的西方早期发电机、探照灯、枪械等,是典型的更楼。方氏灯楼选址极佳,视野开阔,也是附近乡村的景观中心,至今保存完好。

上一篇:《马小跳玩数学》读书笔记下一篇:通金魔方模拟炒股大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