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

2024-05-12

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通用14篇)

篇1: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

春秋佳作,道破诸侯争霸,写尽沧桑历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门,透桥风云战事,彰显圣人之礼,探求民生之基。此书妙也,凝聚诸子风流,体悟世事变幻,有言道,“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力,斯为大备”。果真如此。

《春秋左传》这本书记叙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各重要历史事件,从东周迁移到三家分晋,春秋时期虽然互相争战,但不失礼信德行,这是我对春秋时期感兴趣的原因。各诸侯互相争战,才成为霸主,但他们时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这是难能可贵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落难时受到楚国的优待,当上君主也不忘诺言,避三舍,晋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传》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在为人处事时这些道理就会发挥用处,像“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这篇文章,通过齐国疋相晏子与大夫叔向的交谈来反应春秋末期的社会现象。晏子说:“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钱不比山上高;鱼盐蜃蛤运至市场,价钱不比海边高,百姓的人才财一分为三,两分归于公室,只用一分维持生计。”而叔向也叹息“我们公室也是末代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统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手和车右,步兵没有得力的长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随便发出万余的百金,王室却还用着千金、万金之类的额票。”作者通过几句话便写出了不用贤者的后果,实为妙笔,也让世人知道一心贪图享受,即使再多的财力也早晚会枯竭的。

《春秋左传》,实为绝笔,不得不看。

篇2: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

今天在旅途中翻看左传,看到两个地方让我生起了感慨。第一个地方是郑国的子产,齐景公为他修建了华丽的居所,但是他依然搬回了旧地,并且让那些因为他的华丽住所而流离失所的人回到原地居祝第二个地方是晋国的栾叔的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彼此都是好的,才服从多数。好的,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

古代人的智慧和德行真是令今天的我感到汗颜埃由此我想到一些东西。我们最近1__年来虽然摆脱了封建的束缚,整个社会的全部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的原动力乃是外部的技术引进和内部的天朝大国的尊严。

人,都为自己的追求活着,有些人,追求的是丰衣足食,有些人追求的是国家安定,有些人,追求的是智慧,有些人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和平的生活。各种不同的人就像汉尼拔手下的军队一样,彼此都有极其鲜明的有点和缺点,如何将这些追求各异的人统-战到一面大旗之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党能否成功的关键了。

建国之前的30年,国家最活跃的是一批被称为地下党的人,他们的思维,比起其他所有的社会层次更加敏锐,毛主席在1925年通过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发动各种起义,因为他最仔细的调查了中国的情况,得到了民-国这个腐朽的统治集体由于依靠的是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面对帝国列强的又依赖又害怕的特点,必然不能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所以才敢于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虽然资产阶级一再的嘲笑根植于物产阶级的共-产d是泥腿子,但是,即使在革命最衰弱的时候,在极左路线将革命引向失败的边缘的时候,由于共-产d所依靠的无产阶级的广大和毛主席领导的共-产d的顽强信心,最终泥腿子渡过难关并且打败了一批又一批的美式装备的国民d军队。号称800万的蒋光头军队不消4年就被吃的干干净净了。

所以,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是多么重要埃

建国的头30年,最初一段时间国家最活跃的是被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以往由于极端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的伤害,因此也就产生了柏杨笔下的一些丑陋的行为,但是经过新中国的改造以后,这些社会发展的桎梏被抹去了,因此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情况延续了__年,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苏联的科技,中国构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由于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一直是一种能对抗西方先进武器系统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此,在获得一个和平建设的机会,又从内战的烂摊子中喘过气以后,中国最活跃最有理想的一群人,立刻投入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他们为了建设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废寝忘食,不惜牺牲自己,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劳模,他们有些活到被领导接见,但是大多数都默默的化为青山,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对待生产就像对待日寇和反动派一样的有热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军队转产的工农生产队伍里面,有军队转业成为石油师的大庆人,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跳进碱性的泥浆中用身体阻挡结冰,有军队转业的新疆农垦师,为了在戈壁滩中开辟生产的绿地,战天斗地忘我牺牲,把天山南北变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区。现在很多人被经济危机吓破胆了,觉得中国会发生很不幸的事情,但是回头看看,建国以来多少建设者为我们打下了多么美好的工农业基础,建设了多少基础设施和国防设施,那样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过来了,眼前这点问题算啥呢?

这30年我们在完整工业基础之上做的事情就是要盘活资产,用这些工业体系去嵌入全球的物流循环之中,去找回往日的繁华。所以这30年最活跃的是做生意的人,我们看到大批的人白手起家成为富翁,很多政府成员也沾光,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资产的盘活。所以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虽然这个很受底层诟病,但是客观上,使得国家的资产没有像苏联一样完全被蒸发,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保值方式吧。因此,虽然底层很多人在抱怨,但是也主要是抱怨社会不平均,总的来说,所有层面的中国人生活都在改善。而且是以完全不能想象的速度在改善,同时,其他的受到中国产品冲击的国家则是哀鸿遍野。根本无力组织起反击来,所以,中国的几亿民工都有活了,而其他地区则拉美化了。

未来呢?中国有了稳定国防,稳定政治,有了强大的出口,有了强大的金融系统,这是霸王之资啊!嘿嘿,进入政府军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左传读后感800字2

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鲁国的史官纪录下来,这就是那篇文章《季札观乐》的由来,笔者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味,感触颇多,现说出来以飨读者。

一、演出的盛况。

演出约二十首歌曲,都是《诗经》中的诗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还有六种舞蹈。歌曲听的季札是赞不绝口,先是说:“美哉,渊乎”“美哉,泱泱”后又说:“美哉,荡乎”“美哉,砜砜”。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乐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感兴趣,夸赞之词更是多多,这里不在赘述,请观原文。

二、季札观乐时的评论。

随着歌舞的美妙演出,季札即兴发表了对歌舞的评论,其要点是:

1、对周朝各诸侯国音乐的表扬多于批评,特别是对一些大国充分肯定。

2、对(小雅),(大雅),(颂)评价极好,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3、对乐舞的看法是越年代久远的舞蹈越好,说:“乐舞反映了各朝代的德政”。

三、史书对季札观乐的评价。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他精于音律,不直听声而已。就是说季札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的征兆来。

四、我的感想。

1、笔者认为,季札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场演出,他把歌舞看作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音乐舞蹈在他眼里是礼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盛衰的反映。他从歌曲里能听出百姓的辛苦和怨恨,统治者的恐惧。他在舞蹈里看见了朝代的兴盛和先圣的伟大和德行。他是思想界的先行者。

2、季札是一个懂音乐的奇才,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之深,在当时乃至现代也不多见,说明其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其音乐知识的渊博无人能及。十五国的音乐他都懂,不然怎么能作出精辟的评论,相信他不是忽悠大师。

3、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别是关于音乐的古文本就不多,值得一看。语句优美,词汇丰富是该文的特点,对提高学习古文能力有所帮助。

左传读后感800字3

今天在旅途中翻看左传,看到两个地方让我生起了感慨。第一个地方是郑国的子产,齐景公为他修建了华丽的居所,但是他依然搬回了旧地,并且让那些因为他的华丽住所而流离失所的人回到原地居祝第二个地方是晋国的栾叔的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彼此都是好的,才服从多数。好的,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

古代人的智慧和德行真是令今天的我感到汗颜埃由此我想到一些东西。我们最近120__年来虽然摆脱了封建的束缚,整个社会的全部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的原动力乃是外部的技术引进和内部的天朝大国的尊严。

人,都为自己的追求活着,有些人,追求的是丰衣足食,有些人追求的是国家安定,有些人,追求的是智慧,有些人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和平的生活。各种不同的人就像汉尼拔手下的军队一样,彼此都有极其鲜明的有点和缺点,如何将这些追求各异的人统-战到一面大旗之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党能否成功的关键了。

建国之前的30年,国家最活跃的是一批被称为地下党的人,他们的思维,比起其他所有的社会层次更加敏锐,毛主席在1920__年通过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发动各种起义,因为他最仔细的调查了中国的情况,得到了民-国这个腐朽的统治集体由于依靠的是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面对帝国列强的又依赖又害怕的特点,必然不能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所以才敢于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虽然资产阶级一再的嘲笑根植于物产阶级的共-产D是泥腿子,但是,即使在革命最衰弱的时候,在极左路线将革命引向失败的边缘的时候,由于共-产D所依靠的无产阶级的广大和毛主席领导的共-产D的顽强信心,最终泥腿子渡过难关并且打败了一批又一批的美式装备的国民D军队。号称800万的蒋光头军队不消4年就被吃的干干净净了。

这30年我们在完整工业基础之上做的事情就是要盘活资产,用这些工业体系去嵌入全球的物流循环之中,去找回往日的繁华。所以这30年最活跃的是做生意的人,我们看到大批的人白手起家成为富翁,很多政府成员也沾光,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资产的盘活。所以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虽然这个很受底层诟病,但是客观上,使得国家的资产没有像苏联一样完全被蒸发,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保值方式吧。因此,虽然底层很多人在抱怨,但是也主要是抱怨社会不平均,总的来说,所有层面的中国人生活都在改善。而且是以完全不能想象的速度在改善,同时,其他的受到中国产品冲击的国家则是哀鸿遍野。根本无力组织起反击来,所以,中国的几亿民工都有活了,而其他地区则拉美化了。

左传读后感800字4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读后感800字5

一个暑假都在研读《左传》,只因为对这段历史不能条分缕析,确切地讲是不太熟悉。这段时间是中国文化大繁荣的萌芽发展期,我却知之甚少,所以总想了解一些概况。书籍很难读,文言词汇太生涩,人名地名国名多而杂乱又离奇古怪,每一个段落都得硬着头皮去反复咀嚼,玩味。因为是编年体的,每一个年代发生的事又不连贯,读完一部分,脑子里没有清晰地脉络,没有完整的情节。只好先放下书,到网上去搜索有关这段历史的电视剧。还好,有一部、拍摄的《春秋列国》,包括春秋篇、战国篇共62集。我对照着书全部看完。终于把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粗略的穿成了一串项链。

最让我伤感的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的情节。一个只有家仇不顾国恨的人留下了永远的的凄惶,成功换来的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痛苦。读历史让我明白:没有胜者!齐桓公看似胜利了,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等威风,却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等英明大胆的改革使赵国国富兵强,强大的.秦国都非常震惊。可是后来赵武灵王一个人被困在沙丘宫,没有人给食物,也不给水。英雄末路的赵武灵王饿的只有在宫里爬树掏鸟窝,他居然坚持了很久。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

吴国暂时胜利了,使越王勾践忍辱卑躬屈膝,卧薪尝胆,最后却自缢而死。

在历史长河中,我发现了仁者如鲍叔牙,知人理解人;智者如范蠡,低谷中不逃避成功后急流勇退赢得另一片艳阳天。最愚蠢的莫过宋襄公,战争中讲仁义,不攻击过河的部队,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部队,最后几乎命丧黄泉。岂不知“春秋无义战”。

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春秋让我更深刻地体味到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各个时代都如此,形式不同罢了,有的明刀暗箭,有的冠冕堂皇,人性大都是丑陋的,狰狞的面目往往被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盖。

左传读后感800字6

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鲁国的史官纪录下来,这就是那篇文章《季札观乐》的由来,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味,感触颇多,现说出来以飨读者。

演出约二十首歌曲,都是《诗经》中的诗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还有六种舞蹈。歌曲听的季札是赞不绝口,先是说:“美哉,渊乎”“美哉,泱泱”后又说:“美哉,荡乎”“美哉,砜砜”。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乐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感兴趣,夸赞之词更是多多。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他精于音律,不直听声而已。就是说季札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的征兆来。

我认为,季札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场演出,他把歌舞看作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音乐舞蹈在他眼里是礼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盛衰的.反映。他从歌曲里能听出百姓的辛苦和怨恨,统治者的恐惧。他在舞蹈里看见了朝代的兴盛和先圣的伟大和德行。他是思想界的先行者。季札是一个懂音乐的奇才,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之深,在当时乃至现代也不多见,说明其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其音乐知识的渊博无人能及。十五国的音乐他都懂,不然怎么能作出精辟的评论,相信他不是忽悠大师。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别是关于音乐的古文本就不多,值得一看。语句优美,词汇丰富是该文的特点,对提高学习古文能力有所帮助。

季札在春秋时期也比较有名,他的渊博学识,特别是几次放弃王位继承权,专注于学术研究,曾被孔子赞为“至德之人”。试想,若没有高尚的道德,焉能对乐舞作出这样精辟的诠释。为此,我劝大家一读为快。

篇3: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

关键词: 《左传》 委婉语 外交辞令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的应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的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刚柔相济;有的从容不迫,知难而进;有的不卑不亢。这些辞令因人因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是都用辞典雅。在《左传》的语言中,最精彩的就是这些委婉语。

委婉语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四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史哲发达的文化背景使得委婉语大量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内在﹑委婉﹑含蓄的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的禁忌和避讳,即当语言中的某些词语不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便有意识地避开这类词语或者用别的词语代替,这种代替词便称为委婉语。

委婉语以一种不明言的,能使人感到愉悦﹑容易接受的,或者含蓄曲折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或者不够尊敬等含义的词语,在貌似恭顺或委婉的言辞中带上含蓄﹑双关﹑讽刺﹑暗示﹑旁敲侧击等附加意义。

《左传》中的委婉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外交辞令的委婉语;二是避讳的委婉语;三是自谦或尊重对方的委婉语;四是向对方表示歉意或者诅咒的委婉语。本文将对第一种进行详细的阐述。

《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那段历史是相当复杂的,周王朝全面颓废,周天子虚有其名,各诸侯国势力彼此消长,矛盾重重,战争频繁,外交往来特别活跃。而此时的外交语言常常会用委婉语表现,这样的外交辞令能够让直率的话变得含蓄,让尖锐的话变得委婉,让仇恨的话变得动听,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巧妙暗示,或绵里藏针,或意在言外,以宽缓轻松的话语淡化仇恨和敌视,掩盖冲突和不悦。如:

1.《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在这一段话中,楚国的使者巧妙地运用“涉吾地”这个委婉语,当时的情况很明显是齐侯率领着诸侯的军队侵略楚国,战争一触即发,但是此处楚使很聪明地用“涉吾地”代替“侵略”,将很有可能将要发生的战争和冲突掩盖起来,缓和当时的谈话气氛,为他接下来的说辩开一个很好的头,直接促使他说辩的成功。

2.《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釁鼓,使归即掳,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这是楚共王和晋国知罃之间的一段对话,此时的知罃是楚王的俘虏,即将要被楚王作为交换的人质送还晋国,此时的楚王以一种居高临下、气势逼人的态度与知罃对话,但是知罃说话很有技巧,在与楚王的对话中不卑不亢。当楚王问知罃是否怨恨他时巧妙地进行了回答,既说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没有得罪楚王,主要原因是知罃在回答时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委婉语:“治戎”、“釁鼓”。用“治戎”代指两国之间的前一次战争,用“釁鼓”代指杀戮,巧妙地将尖锐的话变得委婉,缓和与楚王之间的冲突,体现出知罃面对楚王时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一个有胆有识的晋臣形象通过其言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鄙邑,不腆鄙赋,诘朝请见。’”翻译:齐顷公派人请战,说:“足下率领你们国君的军队光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虽然不强大,但是也请在明天早晨一决高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曰:‘戎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

在这两段话中都出现同一个外交辞令:“诘朝请见”。第一段中的“诘朝请见”实际上指的是明日的交锋,这里是齐国向晋国下战书的委婉语,意思是说:你们的军队到临我们的国家,要攻打我国,我国的军队虽然不是很强,但是请在明天早晨的时候一决高下。但是到了使者那里就说成了“诘朝请见”,委婉曲折地表明了来意,但是又缓和了那种即将交锋的尖锐冲突。第二段中的“诘朝请见”是晋国接受楚国的挑战时表示应战的委婉语,同样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诘朝请见”一般是用来表示接受挑战或者下战书的外交辞令,让直率的话变得曲折,用来缓和气氛。

篇4:左传读后感

(一)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读后感

(二)《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

“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文革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吸收的外来知识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激动或新奇。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天“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中国社会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与过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心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量和信仰。当人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改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篇5:中学左传读后感600字

在个人方面,用理性去看待问题,用逻辑去征服他人。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说秦伯,刚开始是把郑国的存亡问题放在一边,先对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进行着重的具体说明,其次叙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最后在述说晋国的狼子野心与对秦国的忘恩负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步步地叙述,把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清晰地摆在秦穆公的面前,最后打动秦穆公,不仅使得秦国退兵,而且还留了秦将杞子三人帅军助郑守卫郑国。

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可以运用严谨而周密,委婉而多姿的逻辑思维去熄灭战火,更何况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呢。现在的中小学,往往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的某某因为打架而受伤住院或者残废,这都是因为一点小小的摩擦而导致的。有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打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要学会运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严密的逻辑去征服别人。

在教育方面,循循善诱,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庄公一生下来就被其母武姜所厌恶,而他的弟弟则一直被其母偏爱,先王在位之时,其母就想要废除庄公而改立段为王。庄公上位时,其母又私地下各种阴谋来阻挠庄公持政。段因受其母的偏爱而骄纵无忌,大臣们害怕段会酿成祸害,纷纷请旨想除去他,庄公却泰然处之。其实庄公不是不明白段和其母的祸心,只不过他的略是令其养痈为患,“多行不宜必自毙”。终于,段被庄公宽容的假像所迷惑,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最终被庄公所灭。

其实庄公如果能够对段有一定的教育,或许段也不会养成骄纵无忌的性格。老师是教书育人的伟大职业,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有的老师却对一些性格比较恶劣、老师的劝告不听、漠视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自由放养的方式,认为老师的话你现在不听,那就等到到了社会由法律制约吧。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调皮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只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有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那么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起来。

在国家方面,杜绝腐败行贿之风,建立高效廉洁、勤俭节约型政府。《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因为杀了死马孔文嘉以及宋殇,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接受了它并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就对此表示鲁庄公这种行为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糜之风,构建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每一部史书,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内容,只要能用心地去品尝,细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那么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正如《左传》,它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每一个篇章,都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大大小小的道理,对现在的个人、社会与国家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篇6:中学左传读后感600字

春秋是历史上一个**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因为**,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倒某某某(她儿子名字)”,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左传》中有典型的一例:《晋骊姬之乱》,从“乱”字中可以看出,讲述者是站在千古之制的基础上,认为骊姬乱政、祸政,但我认为这可以看成古代女权意识的萌发,即使骊姬是让她儿子当国君而非自己,但至少她懂得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政治面貌,所以应叫“女人改政”。可惜在以后的朝代里,女性的主体意识一直被压制,男权社会使得这种意识不能茁壮成长。

读《左传》,我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一句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神降于莘》里,虢公想通过对神的祭祀得到土地,内史批评说不听于民而听信与神是亡国之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勿信神。强调以民为本、爱民的,还有《秦输栗于晋》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统治者尽管提出“民为邦本”,但只是讲要重视百姓,因为他们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力,而农业又是统治的根基。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说百姓为国家的主人、民为国主。这就和现代的有本质区别。 另外,春秋的诸侯国们经常打着仁德的口号与其他国家打战,因此《左传》中有一些战争篇目,涉及战争场面、作战人员的计谋,如《曹刿论战》《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还有为维护国家主权产生的优秀外交辞令也是春秋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各种宫廷政变,政权的更迭,春秋处于时代新旧交替之际,大繁荣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篇7: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

关键词:《左传》 重耳 纳谏 直接叙写 间接叙写

《左传》既是一部记述春秋争霸故事的优秀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性的杰出文学作品。而晋文公重耳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着意刻画并且尽力美化的一位霸王形象。晋文公在周天子衰微、社会剧烈动荡之时,而自己又被迫流亡十九年的情况下发奋图强,最终开创了晋国的繁荣局面,击败楚国,稳定了中原诸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者把他刻画得近乎完美,单从作者对这位霸主纳谏行为的叙写这个小侧面就能看出作者的这种倾向性,不管是用直接叙述表现之,还是用间接叙述突显之。

一、直接叙写——纳与不纳皆出于礼义信

不管是在重耳流亡还是晋文公称霸的过程中,关于谏与纳谏的叙述有很多次,对于谏言,重耳有的接受了,有的拒绝了,但不管是纳还是不纳,作者都交代清楚了前因后果,把晋文公刻画成了一个知错能改、乐于纳谏、爱惜民众 、取信于民 、礼让在先 、重诺诚信的君主形象。

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请重耳。重耳教乐工奏《河水》以示对秦穆公的尊敬,秦穆公命人奏了《六月》作为回谢。同去的随从赵衰直接命令:“重耳拜赐。”而公子可能还没搞清楚赵衰的用意,就直接“降,拜,稽首”,简直是“言听计从”。后来赵衰才解释:“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意思是说:君主用辅佐天子的诗来命令重耳,重耳岂有不拜的道理?

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得以重回晋地掌握军队,吕甥、卻芮等人害怕受到重耳惩罚,准备焚烧公宫并杀死重耳。这时候当初在蒲城之战中砍掉重耳一只袖子的寺人披求见,但重耳拒绝。寺人披毫无惧色地反讽:“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意思是:我以为您回国为君,应该懂得为君之道;如果现在还不懂,那离灾难又不远了。接着寺人披就说明了自己当初不遗余力地追杀重耳是自己忠心的表现;又举出了齐桓公不计射钩之仇而重用管仲的例子要重耳学习;同时指出,如果重耳没有齐桓公的度量,那我寺人披还是走远点,并且走远的人何止我寺人披一个呢?一番谏言理直气壮,纳谏之人从善如流。后来寺人披就把吕甥作乱之事告知了重耳,重耳的胸怀拯救了自己的性命。

对于晋文公纳谏最集中的叙述是在“僖公二十七年”。先轸、狐偃谏说解救宋国,理由一为报答,二为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赵衰推荐郤穀为中军元帅人选,理由是郤穀熟读《诗》《书》,明晓德与义;后来,子犯、狐偃谏说要让百姓懂得道义、信用、礼义,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对于这些,晋文公全部一一听从执行,结果是“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原因只在于“文之教也”,就是说,晋国能够成就霸业,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啊,也就是文公纳谏的好结果。

晋文公善于纳谏,但并不等同于对所有的谏言都接纳,纳与不纳都有他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就是礼义信,不礼不义不信之言坚决不纳。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骊姬之乱中,重耳被陷害逃至蒲城,晋献公派人攻城,重耳不听蒲城将士迎战的要求而拒战,在《左传》中有两次提到了这一事件。

(1)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左传·僖公五年》)

(2)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在此,作者显然在短短的文字中寄放了对重耳极大的敬意,“蒲城人欲战”显然是用来衬托重耳的深得人心,而重耳选择逃亡而不选择战斗的理由是:一,不做不忠不孝之事,我是靠了国君的命令才有了养生的禄邑;二,不做不信不义之事,我有百姓的拥护才有今天,不能因为我个人而让百姓陷入战争之中;三,百姓的拥戴也是君主的赐予,我用百姓的拥戴对抗君主的命令,罪过就更大了。最后他选择了逃亡而让百姓免于因他而起的战火。

晋文公是如此重情重意重礼重义的一代霸王,但重耳毕竟是血肉之躯,有他的喜怒哀乐,也会有做错的时候,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呢?

(3)文公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稽首,受而载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子怒,欲鞭之”这是极不合乎“礼”的行为,但作者先给重耳铺设了一个大背景,“文公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再设置一个小背景“野人与之块”,在受到“无礼”待遇、饥寒交迫之下,一个乡下人再给他一块泥土让他填饥,公子“怒”完全就是“发乎情”之举了,再在子犯“天赐也”的劝谏之下以“稽首”“止乎礼”告终,重耳就是一个从善如流、知错就改、不违天命、依礼而行的坦荡君子了。

二、间接叙述——在与其他人对比中显优劣

对晋文公纳谏的间接叙写首先表现在与其他霸主的对比之中。在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这春秋五霸中,除了宋襄公实际上没有成为诸侯霸主外,其他人的在位时间都比晋文公长,晋文公即位时已经62岁,而且在位时间也就短短九年,但晋文公却成为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并且作者不吝褒扬之词,在客观之中总带主观褒扬,几乎不带暇疵,而相比之下,其他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这些不足之中,更显晋文公之完美。比如在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秦穆公纳了烛之武之言,为了一己之利益,单方与郑结盟,私自退出了秦晋联盟,违背了信义。但晋文公却拒绝了子犯“请击之”的建议,并申明大义:“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困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僖公三十年)在这样的对比中,晋文公知恩图报、仁义明智的形象就突显得更为高大。

其次,这种间接叙写也表现在与重耳的兄弟的对比之中。司马迁《史记》说:“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但就是申生、夷吾这两个跟重耳具有可比性的“贤人”,也被作者当成了彰显重耳的“反面教材”。申生是重耳的兄长,本为太子,很有仁孝之义,他在骊姬的陷害之后有人劝谏“子辞,君必辩焉”,而申生说出了那番著名的仁孝之语:“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僖公五年)对方都是陷害他、追杀他的仇人了,他还迂腐地为对方辩护,替对方着想。别人又劝他逃亡,他又说:“国君还没查清我的罪过,背负着弑君的罪名出逃,谁会收留我呢?”本也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形势下,一个只会用死来表明自己清白的太子,多少显得懦弱无能,一个连自卫勇气都没有的人,日后也决不会成就霸业的。相比之下,重耳同样也没有选择抵抗君主,但他明智地选择了保存自己。

夷吾是跟重耳一起被陷害、一起逃亡的公子,后来夷吾成了惠公,但也是作者有意拿来与文公重耳作对比的一个参照。同样逃亡,同样受到各种恩施,晋文公选择知恩图报,但晋惠公往往是过河拆桥。比如惠公对于扶他上台的里克,先是许以好处,加以利用,当上国君后却立即逼里克自尽;他归晋国时曾答应穆姬善待贾姬,并接纳诸公子返晋,可回国后立即与贾姬私通,也不接纳众公子回国,甚至追杀重耳;他背信弃义“朝济而夕设版焉”,成为烛之武退秦师的直接证据。最有名的拒谏例子是,惠公遇灾接受秦国赈救,但秦遇灾时,他却忘恩负义颗粒不借,庆郑指出惠公“四德皆失,何以守国?”“弃信,背邻,患孰恤之?”“背施、幸灾,民所弃也。”,也即惠公失德将失车,有难时别人不会来帮助你,百姓也会抛弃你,如此地竭力劝谏、申明利害,结果是惠公“弗听”。惠公的这些行为无信无义,当然会遭到人民的遗弃。而晋公子重耳重信贵义、受恩必报以及重赏功臣、礼遇谏臣都是有意与夷吾的食言、拒谏行为作对比的。《左传》写晋文公重耳即位前,“天不靖晋国”“晋侯无亲,外内恶之”,这不能不说是有惠公的“功劳”的。而重耳即位后即平定了王子带之乱,扶助周襄王归还王城,四年就迎来了城濮之战大捷,会盟诸侯及周天子,建立了霸业。

作者如此美化晋文公重耳,究其原因,在作者心目中,晋文公是春秋诸霸中最爱惜人民、讲究仁德 、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的一位霸主。他深明大义,不违天、不违君臣父子之礼,明智大度,在纳谏过程中更懂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为君之道,治国平天下者必须道德过硬、志向远大,忠于职守、以民为主、讨伐无义无道。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先秦谏言文学研究”[编号:2015SJD38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246.

[2]段爱萍.春秋霸主重耳形象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篇8:关于人猿泰山的个人观后感

小泰山原本诞生在一个圆满的幸福家庭里,可不久之后家庭却遭遇不幸。一次意外小泰山被一只叫做卡娜的母猩猩救下收养了,卡娜被小泰山的天真可爱感动了,便把小泰山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但却遭到猩猩首领哥查的反驳,但卡娜还是说服了哥查。从此以后小泰山就在猩猩家族里坚强的生活着。小泰山不仅学会了奔跑、爬树、和简易的工具制作等等。

由于小泰山和其他小猩猩不同,所以他很不受欢迎,而小泰山用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危险,努力的融入到猩猩群中。小泰山也慢慢长大了,帮助这个猩猩家族里做了好多事情。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英勇的泰山去跟恶豹斗争的那一段。泰山在一条小路上遇到了一头恶豹,泰山在于恶豹战斗时,被恶豹占了上风,接着泰山急中生智拿出了一根自制的长矛,与恶豹展开了第二轮的交锋。双方打来打去,最终还是泰山赢了。泰山受到了猩猩家族的赞赏和爱戴,泰山也被后人称为“人猿泰山”。

篇9:关于一带一路的个人观后感

“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的起源是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重要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的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在观看《一带一路》时,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伊斯兰堡和科纳克里。可能在许多人的眼中,城市的夜晚,是光的世界。高楼大厦的灯光在夜晚中,宛如一条条五彩缤纷的丝带,把城市装饰的琳珑剔透。那你可曾想过,有一些地方,黑夜降临,全是黑暗。这个地方跟我们灯火通明的城市不太一样,完全没有首都应有的气派,除了街上的车灯还有几点灯光点缀在房屋之间,这就是——伊斯兰堡,巴基斯坦的首都。今天,这座美丽的城市又停电了,但市民们早已不在乎了,因为停电他们已经当成家常便饭了。

在路灯下,你经常会看见学生们一个一个的坐在地上,借着路灯那微弱的光芒,写着作业。你看见了可能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回家啊?可只要你抬头看一看就会十分明白,答案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在偌大的城市中只有几点灯光,这就是科纳克里,几内亚的首都。这些灯下苦读的学生,给了几内亚人民极大的欣慰,但同样也在提醒他们,国内有一个困难:极度缺电。

但是这些困难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在巴基斯坦背部的小山村,尼鲁姆河与杰鲁姆河交汇处,正在建造一座巨型水电站。这座水电站一旦建成,作为巴基斯坦最大的水电站,它将拥有96.3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在巴基斯坦的东南海岸,有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未来将为巴基斯坦每年提供95亿度电量,解决全国六分之一的电力缺口。

5月28日,几内亚最大的水电工程——凯乐塔水电站的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电流通过中国企业搭设的225千伏输变电线路,送往150多公里外的首都科纳克里,并补充周边11个省区的电力缺口。

篇10:关于《圣经》的个人观后感优秀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面对世风日下,许多人见利忘义,为了钱、权、利而不顾一切,我们感到苦闷、忧愤、无奈,我们也像斐理伯一样没有作为。因为我们面对的一切太强大了,自己的力量又是那样的弱小。“我该怎么做?恐怕做了也是白做。”我们的`理由很充分。慢慢地,我们由心里不安,到心安理得再到沉默麻木,我们的心钝化了,渐渐被社会环境所同化。作为一个教徒,能保持自己不去或少去参与社会环境当中的钱、权、利的交易,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只满足于尽量地保守自己。在生活中,如果遇见一个像安德肋那样工作的人,我们也许会认为他太傻了,做的是一些没用的事情。

其实,说到底,我们是对天主缺乏信心,对人缺乏爱心,我们不敢向前迈出一步。印度的德肋撒修女,是那样的柔弱。面对印度的许多穷人的痛苦,由于爱,她的心不能安宁,爱,使她勇敢地走出教会,走进民间,深人到最穷的人群当中。她开办婴儿院、仁爱之家,把天主的爱显示给那些无人收养、无人爱的孩子和病者、老人,让孩子在爱中成长,让病人、老人在尊严中逝去。以她弱小的身躯,靠着天主的大爱,成就了大事。

篇11:关于早熟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影片讲述的是香港一对青年男女早恋而怀孕而私奔的故事。男方家庭是社会底层,而女方是上层社会家庭,由此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片总共是一百分钟左右,也就是一场物理考试的时间。影片前一半都是很美好,很幸福的故事,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转折点是那场雨,那场雨标志着幸福的终结。从那场雨之后,就是他们两人直击艰苦生活,什么都是钱钱钱。没钱夫妻的悲剧。看后半段,古语出来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从整个电影来说的话,前半部讲述的是“饱暖思淫欲”;后半部是“饥寒起盗心”很好的对比。

这应该是属于讲述社会现实的青春励志类电影,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物质基础。如果换作是我,我是否可以养活我自己?很深刻的,看了这部片,有自食其力的想法,还很深刻。

还有一个代入就是如果是我的朋友,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处理?就是说,如果我是那个大胖子,那么我是否也应该像他们那么做?很麻烦的问题。

这部片子让我认识了薛凯琪,演得很出色,很出彩,第一次看这部片子,这个女孩就印象很深刻,后来才知道她叫薛凯琪,于是就记得了。本来想听她的歌的,可她大部分都是粤语歌曲,以前水平不够,现在勉强可以了。

这次看的时候,我强烈怀疑我上次看得普通话版,现在直接看白话版,大概懂,再加上字幕就好了。这样会更符合作者原意。更有原味一些。

因为看的是粤语原声,所以就又学会了一句话:“十八岁,卜卜脆”。电影里面是他对她说:“把这个送给你,祝你十六岁到二十六都卜卜脆。”但问了别人,还是没有搞懂什么是“卜卜脆”,反正说就对了。

电影里面有几个让人记忆深刻的情节,都是他们开始面对生活的苦难后的:

一、他下班回来,很辛苦,一会儿就睡了,早上很晚起来,就跑去上班。她本来想让他搭雨篷在楼顶的,没办法只有自己做。上去后,用棍子把雨篷打开,然后下来时,看着梯子的那个很害怕的样子。这就是痛苦的生活。

二、他爸爸妈妈来找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挖土豆的场景。两双脏手,黑乎乎的,但没东西吃。在这个世界上在香港,还饿肚子,真可怜。

三、他们第一次争吵,在水塘中,他捕鱼时。她说:“你应该找份工作上班了。~!@#¥%”他嫌累,就说:“我不应该休息吗?让我休息几天吧。看我伤都没好。”于是就吵了一架。这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有钱就不用这么吵架了。可怜。这也可以知道,所有的感情,都基于彼此满意的基础上的,我对你满意,你也对我满意,我们的感情才会好。当然,这个感情指所有的感情,而不仅仅是爱情。

四、他去上班了,她坐在水池旁边跟肚子里的BB说:“你都一定要跟妈妈说,因为我是你的好朋友。”这就是自身的反映。因为她爸爸要求严,不准顶嘴,所以她能切身感受这种不爽。

五、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躺在小床上,手到处乱伸,塑料管插喉。插喉诶,不啻于行刑了,“好可怜啊,刚出生就被插喉。”

六、影片最后,他被释放出来,她抱着小孩子去看他,虽然是一副幸福的画面,但我想知道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他怎么照顾她和小BB?所以,这部电影还是悲剧结尾,这种事情,能反悲剧而成为喜剧吗?难!难!难!

篇12:关于爱情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电影的时间很短,也就是说,电影摒弃了一贯的铺垫和高潮的巧妙安排来刺激观众达到印象深刻的目的。贾樟柯选择了平淡和真实,运用长镜头来表现重逢恋人相处的细节,让观众真实地看到他们曾经的默契,真是地听到客气寒暄中的无奈与不舍,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曾经爱的多么深沉,现在的克制又是多么痛苦。电影中没有激烈的热吻和做爱来扩大化他们的爱情,有的只是淡淡的寒暄和不自觉的几个动作,还有偶尔偷瞄对视迅速逃离的眼神和紧张。青涩、平淡却正是体现了十年时间的沉淀和曾经爱情的美好。越是平淡,越能体现一个导演的功底,贾樟柯导演用这部电影证明了自己的功底,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令观众感受到震撼,短短17分钟,可以说每一秒都有它自己的意义。

影片中表现两对昔日恋人曾经的默契和熟悉的镜头有很多。电影的开场,白羽和周琦站立在篮球场的边上,马强和唐子年打篮球的身影不断进入固定的镜头,这一组动静结合的镜头对剧中的人物是曾经的大学校园里每天都在发生的,动与静的双方也是现实生活中男与女的代表,男性向女性展现自己的魅力,女性欣然欣赏男性的魅力,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导演遵循了这一法则,使一切更加合理,更加顺利成章。这之后周琦自然地掀起马强的衣领,以免马强洗头把衣服弄湿,这是自觉的动作,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导演正是运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展现他们曾经爱情的美好和被时间打败的无奈与落寞。昔日的爱人就在身边,她的肢体还存在着对于自己的记忆,但是一切只是徒然,时间不会倒流,回不去曾经的时光,昔日的爱人也不能再回到自己的身边,导演正是将生活中的细节变成电影的镜头语言,用生活引起共鸣达到这一理念的传达。

影片中两次出现四人在乌篷船内的画面。第一次是摇摇欲坠的乌篷船,在雨水的击打下,乌篷船颠簸艰难地行驶在河面上,江南古镇的河水本应是轻柔的,是端庄大气的,但在此时,风雨大作,昏沉的天空、激荡的河面和摇晃的乌篷船正如四人的内心,是激动的、是无奈的、是压抑的,见到昔日的爱人,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动作不断刺激着四人的内心,但是在世俗面前,是无可奈何的,这种压抑的激动被导演用电影中的环境全部展现了出来。在影片的最后,乌篷船再一次出现,只是这一次是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伴随着罗大佑的《恋曲1990》结束了影片。这一次是对生活的妥协,是四人心境的变化,日子终归还是要过,曾经的爱人不能回到身边,就将一切美好的记忆珍藏放在内心,导演运用环境反映了人与内心矛盾的抗争结果,妥协。乌篷船就是四人的内心,从摇晃到平静,从纠结到妥协,导演所拍摄的是属于中国人对感情的处理办法,古镇、乌篷船、江南水乡的环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对待感情,不像西方那样直接,是含蓄的,含蓄地向生活妥协,为对方考虑,不去造成伤害,导演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四个人的爱恨纠葛,而是整个中国人对待感情的方式,这是导演的升华。

篇13:关于《左传》的个人观后感

当冷锋在战斗中命悬一线时,我恨不得马上冲过去给那些“坏人”一阵扫射;当犯罪头目举起枪面对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时,我恨不得立刻参军奔赴战场保护他们;当红巾军头目面目狰狞、不屑一顾地对冷锋说:“你们这种劣势民族生来就不可能打败我们”时,我恨不得立即变成齐天大圣,给他当头一棒,打他个面目全非。中国人,永不言败!冷锋在成功击杀犯罪头目后,帅气地回了他一句:“那是以前!”

中国人的地位同样重要,当冷锋打败狂徒,高高举起五星红旗顺利返回时,非洲战区正在战斗的军人们都停下战争,互相说着“Chinese, Chinese”并放下枪,目送着中国车队缓缓走过。

影片最后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是的,我们没有理由再怀疑自己的祖国。当我们在游山玩水时,有多少国家仍然笼罩着战火的硝烟?当我们在埋怨食物不健康时,有多少人在为喝上一口干净水而发愁?当我们在为孩子上哪所学校好而愁眉不展时,有多少孩子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教室里学习?我们的歼-10c、歼-20已经飞上蓝天;我们的水稻已达每亩900多公斤;我们的激光技术目前为全世界第一,已领先全世界;我们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我们的高铁,我们的陶瓷,我们的丝绸,我们的“饿了么”、“共享单车”、网购都堪称世界一流!我们的战狼Ⅱ,更是扬我国威,震我中华!

篇14:关于黄帝陵的个人观后感精选

黄帝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古文记载:三皇五帝,黄帝乃五帝之首,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生于陕西省,也生长于陕西省,葬于黄陵桥山。黄帝历经五十二战,最终平定天下,被诸侯尊为天子,成为华夏第一帝----轩辕黄帝。黄帝毕生为开拓人类文明之路,劳瘁心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轩辕黄帝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即从黄帝纪元开端。

经过三个多小时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我们首先参观的是“轩辕庙”,迎面耸立的是一棵古柏树,大概直径有好几米粗,这棵树直冲云宵,树干虬劲有力,树冠象一把大伞,据说这棵柏树是由黄帝新手栽培的,至今已有五千个春秋了,八人去环抱还有一寸有余的距离呢,我们看到了这棵柏树,仿佛看见了五千里的一段段历史。

古柏树下围栏圈起来的是黄帝的一双大脚印,由这个脚印推测黄帝大约高三米多,黄帝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长这么大,只不过是后人根据遗迹将这个脚印做的这么大,以示黄帝的尊贵地位,看到镶嵌在水泥墩里的这双大脚印,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踏出的一行行坚实的足迹。

绕过轩辕庙,延着山坡缓缓而上,一掊黄土,一块石碑,那里就是黄帝陵了,跟着爸爸妈妈,我们首先围着黄陵逆时针瞻仰了一圈,心里在祈祷着国运昌盛,我们幸福平安。撞着那口大钟,钟声响彻云宵,希望把我们的心愿带上九宵,让远在天国的黄帝知晓。

上一篇:初中音乐课教学方法下一篇:班主任研讨会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