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2024-04-19

论左传的人物描写(共6篇)

篇1: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各国重要历史事件。

《左传》当中有哪些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语。后人对该篇取名《郑伯克段于鄢》。行:做。不义:违背正义、不合道义之事。自毙:自取灭亡。毙,灭亡。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民生: 人民的生计。匮(kui): 缺乏; 贫困。蚕: 养蚕。句意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 勤劳就不会贫困。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出自《左传 襄公十一年》,意思是说,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此话极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指引我们勇敢地走出逆境做一个坚强的`人,永远激励我们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做一个智慧的人。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自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太上: 最上等的, 第一等的。立德: 树立德业。其次: 次一等的, 第二等的。立功: 建立功业。立言: 指著书立说。废: 废绝, 湮没。句意 最上等的是树立德业, 次一等的是建立功勋, 再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这三者不会因为时代久远了而湮灭。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损: 减少。句意 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气的, 没有听说过作威使人害怕来防止怨恨的。

篇2: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摘要】 《左传》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中是众多女性走进政治生活、参与政治活动的一个转折点。在女性地位低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左传》刻画出了一批深明大义、政治嗅觉敏锐和品德高尚的正面女性形象,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为一己私欲而乱国、心肠狠毒和骄奢淫逸的反面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左传》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关键词】 《左传》;女性形象;正面;反面

【Abstract】 “Zuo Zhuan” is a historical narrative prose writings, the female character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showing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This article from the “Zuo Zhuan” positive image of women and the negative image of wom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female characters befo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Zuo Zhuan”, “Zuo Zhuan” positive female characters and negative women the figures disaggregated analysis of the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age of women Causes of the three areas, to analyze the “Zuo Zhu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tap the “Zuo Zhuan” the female figures in art shine.【Key words】 “Zuo Zhuan”; image of women ;positive ;negative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是一部反映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政治状况的历史著作,其主要特点是以历史背景为写作内容、以叙述事件为写作方法、以散文手法为写作类别,其中对后世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手法,特别是在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为后世的人物形象写作提供了优秀的范例。纵观全书,里面的人物形象共有三千多个,其中既有上层社会的王侯贵族,也有下层社会的平民百姓,其中,在这些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形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书中有具体姓氏的女性形象就多达二百多位,这些女性,以其鲜活的个性和复杂的身份,活跃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的乱世之中。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形象,作者在《左传》中流露出了褒贬不一的思想情感。本文主要把《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为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两类,正面形象主要是指在自身和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美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机智敏锐的政治眼光,她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和政治的需要;反面形象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强烈的个人私欲和政治生活中的自私与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各自性格作用的驱使下,这两种女性形象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结局。

一、文学史中《左传》之前的女性形象研究状况

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世界文学这个浩如烟海的大家庭中,女性是永远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是,在《左传》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叙写却少之又少,这主要体现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女性问题在史学

家那里还没有应有的重视。想要了解《左传》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出彩的叙事特点,我们必须要选取一个有相同研究对象的参照标准,这样通过对比才能更好地突出《左传》中女性形象的闪光点,本文主要选取了《左传》之前在文学史中对女性形象的研究状况作比较。

在中国的文学史中,研究女性首先就要追溯到文学的起始点——原始神话中。在我们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中,出现了很多的女性形象,如女娲补天中女娲的神奇与伟大,嫦娥奔月中嫦娥的飘然与洒脱,她们身上都充满了自己单纯的喜好和原始的欲望,对她们的描述也只是放在一个故事中做简略的描述,甚至是对个人形象无所提及。还有,在《周易》中,虽然提到了一些女性形象,但也只是反映女子对爱情的渴求。在文学的逐渐成型中,《诗经》对女性形象的研究转入了正规,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题材有写女子对征夫的相思之情的,也有写婚姻中的不幸致使女子痛苦不堪的。也正是从《诗经》开始,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中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在上述提到的原始神话、《周易》和《诗经》中,女性形象都是集中在家庭生活或者是爱情婚姻生活中,它们虽然把女性这一元素纳入到了文学史中,但是在具体的作品中对女性的描述却是概括的、笼统的,对女性的认识也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的,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

《左传》中的女性大都是走出家庭这个小的生活圈子,参与到国家的大事件中,我们可以在《左传》中的政治方面看到许多优秀的女性,也可以在王侯贵族之间的尔虞我诈里领略她们缜密的思路,甚至在一些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们的远见卓识。这也就是《左传》与之前的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述上的不同之处,即它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闪光点。

二、《左传》中的正面女性形象

在《左传》中,作者刻画了一些有着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相符的正确价值趋向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是有聪明的智慧,或是有高尚的品德,在动荡的时代大潮中,果敢地驾驭好了自己的航向。

(一)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

在闵公二年中记载,周惠王十七年,狄人打败了卫国,此时卫国国内一片混乱,后来在宋桓公的帮助之下,他们进行了迁移,获得了暂时的安定。卫载公继位以后,军事上依旧处于被动地位,而此时远嫁许国的妹妹许穆夫人却心急如焚,她目睹了自己国家的人民被敌人杀害,所以她要采取行动,来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卫国,许穆夫人向许国国君求助,结果许国国君胆小怕事,没有支持她的援救卫国的计划,并且害怕因许穆夫人引火烧身,极力的反对许穆夫人向其他大国求援。在遇到阻挠后,许穆夫人并没有放弃她拯救祖国人民的决心。许穆夫人把她的决心写在了《载驰》一诗中:“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祝尔不臧,我思不阙。”这是她对自己救卫决心的肯定,即使是许国

国君再阻挠,她也要坚持到底,完成自己的救国使命。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强悍女性形象,在女性从属的地位里果敢地走了出来,怀抱着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坚持目的的决心。在诗的结尾处,许穆夫人这样写到:“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里许穆夫人更是发出了铿锵有力的救国呼声,她斥责许国的诸位王公,即使是你们再好的主意,也不如我坚持不懈的救国目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许穆夫人的这种深明大义。

在《左传》僖公十五年里,还记载了穆姬这位伟大女性的事迹。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夫人嫁到秦国后,依然牵挂着晋国,秦穆夫人的异母兄弟晋惠公当时在秦国做人质,晋惠公回国后,对秦国采取了背信弃义的做法。当晋国遇到严重的饥荒时,秦国送来了粮食帮助他们,而当秦国在于饥荒时,晋惠公却不予帮助秦国,此事惹怒了当时的秦穆公,因此秦穆公派兵把晋国打败了,并俘获了晋惠公,秦穆公要严惩这位背信弃义的国君。秦穆夫人听到这一消息后,她带着自己的子女站到了柴堆上面,并命人穿着丧服去城外迎接秦穆公,迎接的人向秦穆公转达了她的意思,秦穆公要是把晋惠公带回秦国处决他,那么她就带着子女一起烧死在秦国。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罂、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经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

秦穆夫人在这件事件里面,她首先想到的是如果晋惠公被杀后,晋国就会陷入混乱之中,为了自己的国家,她勇敢的采取了行动,用自己的生命和子女的生命来换取自己国家的安危,也正是秦穆夫人的坚定的决心,才使秦穆公改变了初衷,最终允许和晋国媾和。也因为秦穆夫人的坚持,晋国免除了一次灭顶之灾,使得晋国人民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虽然在《左传》中对秦穆夫人的描述并没有渲染太多,也没有特意的进行精雕细琢,但是在她的话语中自然而然的把整个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她是一个有丈夫的妻子,她是一个有孩子的母亲,可是当自己的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个人的小家庭、小幸福,置民生大义于首位,堪称是深明大义的典范。

(二)具有敏锐的前瞻性的女性形象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里,作者记载了僖负羁之妻,她是一个具有政治眼光女性的典型。

‚(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胼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珍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僖负羁的妻子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名字,但是在作者的简单描述后,她的形象却让人难以忘记。当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曹国时,他的处境是困难的、尴尬的,在所逃亡的国家里,各国君主对他的态度优劣不一,曹共公就是一个侮辱过重耳的典型,他也成了晋文公重耳第一

个报复的对象。重耳在曹国时,曹共公听说重耳腋下的肋骨相连在一起,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于是在重耳洗澡时,他走到重耳身边去看究竟。当僖负羁之妻听说这件事后,她经过缜密的思考,给僖负羁分析了重耳的未来,重耳身边有一批足以辅佐他成就功业的追随者,重耳回国后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戴,得到诸侯的支持,他一定会成就帝王霸业的,当他成功后,他一定会报复曾经对他无礼过的君主和国家。于是僖负羁之妻让僖负羁帮助重耳,并给重耳送去晚饭和碧玉,后来果真应验了僖负羁之妻的预言,重耳在打败了曹国后,俘获了曹共公,并报答了僖负羁一家。

僖负羁的妻子在重耳最为落魄的逃亡之时,从重耳身边的追随者这样一些小细节中看出了重耳回国后一定会得到诸侯们的拥戴,一定会成就一番霸业,这一方面显示出她注重于细节的缜密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位普通的女性身上对政治敏锐的前瞻性。

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里记载,重耳出逃中,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他的女儿嫁给了重耳,还给了他八十匹马,这样的礼遇,让重耳有了安于现状、乐不思蜀的感觉,此时的妻子齐姜,看到重耳这样的表现后,非常的担心,在她眼里,重耳是有远大抱负和宏伟志向的,不能让他沉迷于现状,她很有政治眼光和前瞻性,于是她和重耳的随从一起计划,把重耳灌醉,然后将其送出了齐国,才使重耳有了以后的前途霸业。

《左传》还记载了卫定公夫人定姜的事迹,她时时刻刻的告诫卫定公要保持对晋国的高度警惕,还要接纳孙林父以顾全大局,这也可以看出她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对时局深刻的分析。

(三)品德高尚的女性形象

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女性形象——赵姬。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后来把她嫁给了赵衰,成为了赵衰的夫人。可是,在赵衰跟随着晋文公重耳逃亡到狄国时,狄国国君把两位美女叔隗和季隗送给了重耳,季隗做了重耳的妻子,重耳把叔隗送给了赵衰做了妻子,后来并生了赵盾。当重耳回晋国做了国君后,把跟随他的赵衰封了上卿,为了表示感激之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衰。国君的女儿嫁给了自己,赵衰自然不敢把以前的妻子叔隗接回晋国。可是善良的赵姬主动向赵衰说出了接叔隗和赵盾回来的愿望,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谁都不愿意和其他女人给自己分享丈夫,可见赵姬的心胸是如此的豁达。在遭到赵衰的拒绝后,赵姬还是继续努力,向赵衰讲道理,一个人不能喜新忘旧,如果这样以后怎么能让别人佩服呢。

‚赵姬请迎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怽,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最后赵衰同意了赵姬的意见,在叔隗回晋国后,赵姬发现叔隗的儿子赵盾是个有才之人,于是,她就向自己的父亲晋文公请求,把赵盾立为赵衰的嫡子,而她自己的三个儿子的地位排到了赵盾的下面,并且让叔隗做正夫人,自己位于叔隗的后面。③

在权力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母以子贵”是大家所公认的身份地位准则,在历史上,有多少王公贵族中的妻妾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争夺长子的位置而大大出手,造成了许多的宫廷厮杀和危机四伏的国家**。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赵姬却做出了深明大义、以国为重的决定,一方面她不以自己是文公的女儿这样尊贵的身份来疏远自己和赵衰的距离,了却了赵衰对叔隗和赵盾母子的牵挂,使得整个家庭和和美美;另一方面,她如此深明大义也使得晋文公和赵衰之间的君臣关系更加和睦,避免了权位的长幼嫡庶之争,也因此赵盾成了晋国的肱骨之臣。

三、《左传》中的反面女性形象

(一)为一己私欲而乱国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左传》中,作者对发生在政治事件中的女性形象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对一己私欲的女性形象描写的更是淋淋尽致。

在《左传》开篇隐公元年里,就记载了庄公之母武姜这样的一位为了一己私欲而使亲兄弟之间大动干戈,使鲁国陷入兵荒马乱的困境之中。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庄公是武姜的第一个儿子,因为生庄公时是头胎,武姜有难产的迹象,所以他的母亲武姜特别憎恶他,但却偏爱他的弟弟共叔段。武姜几次都向武公献言要立共叔段为太子,可是都遭到了郑武公的拒绝。等到庄公即位后,武姜仍然没有放弃对庄公的憎恶之请,替共叔段向庄公提出了守“京”(今河南阳东南,为当时郑国的要塞之地),庄公答应了她的请求,让共叔段做了“京城大叔”这一要职。但是作为母亲的武姜并没有满足自己偏爱共叔段的私欲,而是鼓动共叔段叛乱,自己并在都城内做共叔段的内应,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经过庄公的严密部署和积极应战,成功地打败了共叔段,并把武姜囚禁在了都城外。

首先,从武姜的身世来看,她是申国国君的女儿,从小便是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长大的,没有受到什么挫折,也没有经历过苦难。所以当她生庄公的时候就因为难产这样一件作为母亲在生产中都有可能碰到的事、来大动干戈,这是极为自私自利的表现。

其次,从武姜审视事情的态度来看,她有着极端的偏执和无视一切的态度,即使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存亡和自身的幸福荣辱问题,她也是欠考虑的,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从作者对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看,表现出了对武姜的极度的不满。在被囚于城刈后,当庄公发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后,作为一位母亲,她是失败的,更是悲剧的,这一悲剧结局也是她仅为了一己之私而酿成的。作者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把武姜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在权力的欲望里,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晋襄公夫人穆嬴利用立太子为契机争夺权力,一方面利用自己夫人的身份地位来直接参与权力的斗争,另一方面,她极度地淫乱,通过这种方式来争取别人的援助来排除政治中的异己分子。还有鲁文公夫人敬嬴也和穆嬴采取相似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欲望,这在《左传》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心肠狠毒的女性形象

在《左传》里面描写了许多的心肠狠毒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是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采取一些恶毒的计谋,来满足她们的野心。

在《左传》僖公五年里,作者主要描写了晋国的骊姬这样一位充满邪恶的女性形象。骊姬是和她妹妹少姬一起被骊戎国君送给晋献公的,作为两国之间互往的“礼物”,骊姬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自身有良好的先天优势,生性美丽动人,又会花言巧语,拿着这些“武器”为自己在晋国赢得一定的权力和地位,是她保全自己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故事的发展中,她上演的晋国历史上最大的太子之争。

‚初,晋献公欲立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从骊姬成为晋国夫人的始末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晋献公对骊姬的宠爱已经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从中可以看出骊姬的美貌和招人怜惜之处。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跈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很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骊姬狠毒的阴谋诡计,她的计谋初步得逞了,不久后太子申生自杀了。接着,骊姬有更进一步展开了她的第二步行动: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在骊姬的第二步计谋里,她诬陷重耳和夷吾,使晋国的两位继承人相继出逃他国,过上了流亡他国的生活,至此,她获取权力的目的达到了。这里的骊姬是有血有肉的骊姬,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几乎都能够看到她的言行举止,更能透视出她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狠毒,也让骊姬的形象在历史中不断的流传。

在权力的面前,如果说骊姬是幕后为了达到自己欲望的阴谋家,那么在文公八年里所描写的宋襄夫人,便是由幕后走到台前的权力争夺者。

‚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 在文公十六年里写到:

‚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力而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炈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美

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召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冬十一月甲寅,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夫人王姬使帅甸攻而杀之。‛

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宋襄夫人就因为孙子宋昭公没有礼貌的对待她,从而怀恨在心。在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时,她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法,首先借助戴氏的权力除去了宋昭公的左膀右臂,然后借助公子鲍的威望,来联合他人反对宋昭公,最后,她用武力的方式把宋昭公推下了帝位。

(三)骄奢淫逸的女性形象

在《左传》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因为多数都是在王侯贵族阶级的女性,所以骄奢淫逸的女性就显得非常常见了。她们都有淫乱的行为,有的使自己身败名裂,有的使国家产生了内乱,更有甚者把淫乱作为自己在政治漩涡中获取权力与利益的手段。

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了齐国国君齐庄公与大臣崔武子的妻子私通的故事,崔武子作为齐国的大贵族,不能忍受齐庄公对他的侮辱,就杀了齐庄公,致使齐国一时之间陷入了**之中。还有鲁宣公夫人穆姜与宣伯通奸,他们的目的是逼迫鲁成公杀掉自己身边的亲信。宋襄夫人和公子鲍的通奸,是想借助公子鲍的威望除去宋昭公。

这样的故事在《左传》中不胜枚举,她们生活在优越的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贵族王室为她们提供了骄奢淫逸的物质基础,肆意的挥霍和滥用养成了她们不良的习惯;在上层社会精神上的孤寂,成为了她们与臣下私通的最好慰藉方式,这样可以满足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权力的欲望是她们骄奢淫逸的根本动力,她们与权臣相互私通,可以满足她们对权力的欲望,在他们相互的勾结中,更是充满了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自己或是他人成为了政治斗争中的工具,在她们身上,不仅仅是道德的丧失,更是自我人格的沦丧。

四、《左传》中女性形象的成因

《左传》记载的事件主要集中在春秋中后期,也有一些个别的春秋前期和战国初期的史料。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作者在僖公元年里就记载到:“女子,从人者也。”此时,整个社会依然处于奴隶制的体制之下,女性在社会上被人看作是从属品,两国之间、家族之间或是在家庭之间,女性是可以被用来作为礼物赠送他人的,整个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处在了一个“物”的阶段。

首先在婚姻中,她们享受不到平等的地位,她们不仅要遵从社会中约定俗成的“同姓不婚”的原则,还要被别人拿来当作政治中的砝码,陷身在无法挽回的局面里。在深处他乡的境地里,如果她们不想方设法的自保,那么等待她们的就会是被政治的漩涡遗失的一粒沙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牺牲品。

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秦国为了向晋国示好,把她献给了当时在秦国做人质的晋国太子藯,秦穆公想要用怀嬴来把晋国讨好,想要通过这种送女儿的方式维持住与晋国和睦的关系,当晋国太子藯没有了利用价值后,秦穆公又看准了晋文公,把怀嬴送到了晋文公的怀抱。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怀嬴成了唯一的牺牲品,她并没有任何的权力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她有的只是被别人拿来送去,只是不断的遵从。

其次就是在政治漩涡中,女性的抉择也是痛苦的。作为郑国大夫祭仲的女儿,雍姬本是在王公贵族中的佼佼者,后来嫁给了国君的亲信雍纠。当时,郑国的国君昏庸无道,权力掌握在祭仲的手里,所以国君派雍纠除掉祭仲。当雍姬得知消息后,随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夫与父的挣扎中,雍姬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最后牺牲了自己的丈夫,保全了自己的父亲。女性在这一事件中成了挑起天平的中心杆,在政治的漩涡中,连牺牲自己、保全亲人都是无力的,最后只能是陷身在无尽的忏悔之中。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的女性所担负的只能是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

最后,《左传》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部分都是一些王公贵族中的女性,她们生活的环境比较舒适安逸,在战争动荡的时代里,她们少了衣食生活中的忧虑,这就使得她们对生活的认识和要求都处在较高的层次里,也养成了她们太过自我的性格特征。她们也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上层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充满了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她们的精神世界空虚与寂寞,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她们,所以她们大多选择了争夺权力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最后,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女性,她们有机会接触政治人物,通过耳渲目染,使得她们具有了敏锐的政治眼光,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才有机会接触到政治生活,才可以参与到政治里面。

在男性为主宰的社会生活中,女性只是一个从属、附庸的地位,而《左传》中的女性勇敢的走出了家庭,尽管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可是她们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来,让社会来历练她们的性格,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社会形象。

五、小结

《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部让众多女性走进国家政治生活的著作,在女性地位低下、没有受到人们重视的特殊时代里,它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优秀品质的正面女性形象,她们以大局利益为重,在细节中展现出她们的睿智,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的反面女性形象,她们为一己私欲而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为后世所不齿,这些都让女性走出了家庭这样的小环境,让众多的人认识到了女性真正的社会价值。同时,《左传》中的女性形象都赋予了作者褒贬不一的感情色彩,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或简略或详细,都以突出女性的性格特征为主旨,把她们融入到了政治生活中,沾染上了政治色彩,这突出了《左传》的独特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对后世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358页。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407页。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417页。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1 0页。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295页。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296页。⑦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299页。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567页。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620页。

【参考文献】

1、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

2、沈玉成、刘宁著,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常森,二十世纪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刘利、纪凌云译注,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

6、王志民、张富,齐鲁文化通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吴美卿,《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8、周淑舫,谈《左传》描写的正面女性形象,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9、李艳华,《左传》女性形象探微,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4月

篇3: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人物塑造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物的性格。每一个人物只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才能有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就人物刻画的性格来分,“它们是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或者韦勒克和沃伦所更乐意于称呼的‘静止的’和‘发展的’人物。”所谓的扁平人物是指在整个故事里,他们本人在情感上、道义上和学识上等无显著变化;而圆形人物与之恰恰相反,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那么在《左传》中展现的人物性格真的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可以这么讲,也可以不这么讲。

可以这么讲是说:由于《左传》是以时间为中心轴发展故事的,有些人物只是在某一事件的某一时间点上出现了,并且形成了他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那么他在文中所展现的性格就是此人物的一个面,客观上对读者来讲,他就是所谓的“扁平的”或“静止的”人物。比如《隐公四年》的一段记载: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弒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石碏的“大义灭亲”传诵了几千年,读者对这个人物性格的认识就是其对国家,对于礼教的忠贞,而这种“忠贞”也是任何时代都会所首肯的。对于石碏的其他性格特点我们就无从知晓了,因为《左传》中只记载了关于他的一件事而已。像这样的人物在《左传》中还有许多,如在《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的僖负羁的妻子,她的一番话:“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反其國,必得志於諸侯。得志於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貳焉!”充分体现了她聪慧敏锐的洞察力,其形象鲜明而生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虽然这个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都出现了,但其基本的性格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也会认为它是“扁平的”或“静止的”。如《宣公二年》所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等从不同的侧面把一个暴虐凶残、毫无人性的昏主的性格形象展示了出来,在这几件事情上,他那昏庸、残暴的性格没有丝毫的改变。

而“圆形的”或“发展的”人物是指那些随着时间和事情的变化,人物的性格也在变化,这样就会使读者从不同的侧面能了解到这个人物,也就是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客观、真实。如昭公年间所记载的楚灵王的故事:先是弑侄篡位(《昭公一年》),暴虐无理,贪而无信;而又纳谏从善“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迁赖于鄢。”(《昭公四年》)又记载了灵王听令尹子革之劝想改变自己原来那些挥霍浪费、蛮横无理的坏毛病,并为此“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昭公十二年》)等等一系列的事件,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楚灵王的性格特征。就如何新文先生所言:“一个丰富复杂的性格组合。”

不可以这么讲是说:人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只有这两种类型。在《左传》的人物形象类型的划分中,有一种称为“累积型”和“闪现型”。在“累积型”中,人物的形象是靠不断的人物的行动,言语等逐渐的积累起来的。在此事上人物的形象是这样,而在彼事上,人物形象表现为另一面。在“此事”和“彼事”的单独方面,人物都可以说是“静止的”,同时在整体上对此人物来说却是“发展的”。这样在“静止的”与“发展的”中间就存在着一种过渡状态。笔者将它称为“发展中的静”。如晋文公重耳的形象。在重耳是公子时,就有贤者五人跟随着他,在其逃亡以及返回为君及后来的为诸侯的盟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他的主要性格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他始终是一个宽仁的贤主。就这一点来说,其性格是“静止的”(见僖公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但在《僖公二十三年》记录了他一些其他的小的细节,“将适齐,谓季隗曰:‘带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唉,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重耳狡黠的一面,他的性格特点又是动态的。我们不难发现整体性格的静止性是由其无数的性格的发展性所构成的,在“动”、“静”之间的状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且是非常合理的。

另外,《左传》在表现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上也往往有许多的独特之处,会有“因人生事”、“因事写人”之感,从而体现人物的叙事核心作用,比如一些补充人物形象的叙述。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后,就把自己的母亲放置在了城颖,并且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又后悔了,就引出了“颍考叔”这个人。是他出的一个计谋使郑伯与母亲又和好如初。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作者这样的安排,就使郑伯的人物形象在“阴狠”的基础上,又有“温情”的一面。同时因此事又引出了颍考叔这一人物,使人物和事件在错综复杂中也显得有条不紊。

在《左传》中,人物的表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左传》对人物深刻的刻画与剖析不仅仅是展现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同时也是将他深厚的历史底蕴、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以及用个体展示共性那种表现方式全盘的烘托而出,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而且还有他背后深切的思想。正如冯李骅所言:“其性情心术,音容笑貌,千载如生。”

参考文献

[1]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8-39.

[2]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1

[3][清]冯李骅.春秋左绣[M].常州:日新书庄,1916年印行本.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十九春秋人物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篇4: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关键词:左转;战争;人物;类型

一、阴险狡诈型

此类型的代表人物要数郑伯了,郑伯的形象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段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在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人物是郑伯和共叔段。二人为亲兄弟,而其母偏爱共叔。与共叔段相比,郑伯可谓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左传》隐公元年中,有这样的记载:“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公曰:“无庸,将自及。”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这些话是郑国大夫在劝谏郑伯扼制共叔段时,郑伯给的回答。最初,共叔段的都城不符合礼法,祭仲劝郑伯“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回答祭仲,一个人做多了不义的事情,会自己摔跟头的,你姑且等着看吧。郑伯的纵容使共叔段反叛之心滋长。后来,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臣公子吕又劝郑伯尽早除掉共叔段,郑伯说“无庸,将自及”,意思是用不着管他,他会自取灭亡的。最后,共叔段命两属之地为己有。一场反叛战争即将开始,对待共叔段之事的处理上,郑伯可谓 “用心良苦”,亦可谓阴险老辣。

二、忠义守信型

战争最是考验个人道德品质的。《左传》战争中,塑造出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或守信重义,或忠君报国。忠义守信是他们的标志性格特点,晋文公和解杨便是这方面形象的代表。

解扬誓死尽忠,在春秋时期,于战争中肩负讲和大任的人物很多,如宣公十五年的宋及楚平中,晋国使臣解扬,到宋国去报信,不幸被郑人俘虏后送往楚国,“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意思是解扬假意应允,“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并说了这样一段话:“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大致意思是,解杨讲求诚信 不能接受两种命令。所以自己宁可去死也不能背弃君王赋予的使命。解扬接受国君的命令于战争中出使,宁死也不为钱财所收买。这也是解扬所代表的《左传》中行人的的本质特色,言而有信,舍生取义,对君王誓死尽忠。

三、勇猛型

战争是残酷的,古人的战争是车马战,需要勇气和力量。《左传》又以描写战争见长,故其中塑造了不少这样的人物,如晋国的魏犫就是勇猛的人。

魏犫的事迹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其文曰:“魏犫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准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晋国的魏犫力大无比,并且勇猛非常,在胸部受了重伤之后,他忍痛束紧胸部见使者,并能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可谓是勇猛非常。

此外还有鲁国的秦堇父子。

四、从谏如流型

从谏如流型的形象可以以鲁庄公为代表。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乃至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在这次战役中,突出的两个人物便是鲁庄公、曹刿。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在曹刿的衬托下愈发显得不起眼,因此历来被大家评论为一个在军事上没有远见卓识,在政治上也极其平庸,没有大智慧,性格鲁莽,急躁,是一个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平庸君主。而在文学史上研究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然而,在仔细研读《左传》,探究书中战争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多的发现,鲁庄公这个人的性格中也有很多熠熠夺目的闪光点。“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从谏如流,敢于用人的国君。曹刿这样一个隐居者能够有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头脑,完全是鲁庄公赋予的机会。在大战中,鲁庄公能够不怀疑曹刿的做法而下军令,也是敢于用人的体现。战后,鲁庄公对于曹刿的做法很好奇,于是及时发问,这样不耻下问的精神对于身居高位的国君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鲁庄公这样一个伯乐,成就了论战的曹刿。

《左传》战争中从谏如流型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比如晋文公、郑庄公等等,因为篇幅的原因,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狂妄型

《左传》记载战争中的人物形象不乏狂妄之人,楚国的子玉就是这样的人。在城濮之战中,楚国因为子玉的狂妄、自负、刚愎自用而导致楚国战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了他的事迹:“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

对阵晋军,子玉狂妄的说,“今天必定没有晋国了”。子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也是其自身性格特点所决定的。从这两节就可以看出,子玉的狂妄轻敌以及刚愎自用,埋下了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失败的伏笔,而最终,城濮之战楚国战败,楚帅子玉以自杀而终。而在僖公二十七年,子玉又在蒍带兵,“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意思是,一天结束时,子玉对七个人施以鞭刑,又穿了三个人的耳朵”。子文手下将士评价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可见,子玉狂妄无礼的形象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六、结语

《左传》战争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有不同特点,他们有的阴险狡诈,有的忠义守信,有的勇猛,有的从谏如流,也有的狂妄无礼。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活跃在《左传》的战争故事中,为灰暗的战争增添灵动色彩,最终使《左传》成为动人心魂的文史瑰宝。

【参考文献】

[1]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吕文郁.春秋战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3]王维堤.左传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描写左传的成语

吉人天相、同室操戈、众叛亲离、床笫之私、少安毋躁、

唯命是从、知难而退、天生尤物、度德量力、魂飞魄散、

疲于奔命、畏首畏尾、三坟五典、人莫予毒、不以一眚掩大德、

治丝益棼、久病成医、辅车相依、何患无辞、挺而走险、

篇6:论左传的人物描写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展。关键词:《左传》;《三国演义》;战争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080-02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它善于叙事,在叙述战争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体小说,以战争描写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1](p27)。由此可见,战争在《左传》和《三国演义》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左传》和《三国演义》二书成书年代相差千余年之久,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三国演义》也有着《左传》所无法比拟的特色。因而我们可以在对二者的比较中寻找中国文化继承和发展。

一、二者战争描写成就

朱自清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的《<春秋>三传?第六》中提到:“战争是个复杂的程序,叙的头头是道,已经不易,叙的有声有色,更难;这差不多全靠忙里偷闲透着优游不迫神儿才能。这却正是《左传》著者所擅长的。”[2](p644)《左传》善于用精炼、形象表现力强的语言描写战争,它叙述战争时注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还注重使各次战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绝不雷同,因而它所描述的战争既情节曲折又生动逼真。

《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很多人都称赞《左传》的战争描写,很多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一方面,它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为文学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它成功的战争描写艺术,也为后世文学提供模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体的文学巨著,以一系列大小战役为主要情节,中心内容也是贯穿始终的绵延不断的战争。《三国演义》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为读者呈现一幕幕激励的战斗场面,而是把战争作为叙述对象,把战争、政治还有人物紧密结合,在斗争中体味历史的变迁。

《三国演义》同时还是一部继承和发展了《左传》战争描写手法的经典之作。它继承了《左传》诸多战争描写艺术手法,同时它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三国演义》是在历史框架中,运用虚构、夸张等文学艺术手法来进行战争描写的,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被高度艺术化了的,文学成就要远远大于史实成就。

二、相同点 1.主次分明

《左传》和《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并非是随意的,二者在描写的过程中都有合理的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在上百次的的战役中以描写几次大战为主。在每一次战役中,以战事的前因、过程或结果中的任一或任几项为详。作者如此记述就显得行文张弛有度,详略更加得体。

据朱宝庆《左氏兵法》一书统计,《左传》全书中共计记录了四百九十二起战争。但在这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事中,其中写得较详细的大战有十四次,著名的有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左传》对每一次战争的记叙一般注重完整地叙述整个战争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作者为了探寻人们行为的得失,对前因和后果往往比过程记述更加详尽。“《左传》写战争,不仅仅是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及其结果。”[3](p77)如桓公五年繻葛之战,着重交待了双方的布阵,及郑国子元的攻打战略、郑庄公战后“劳王”,而对交战过程只是一笔带过。《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的笔墨安排上与《左传》有很多相似之处。《三国演义》全书共描写了上百个战斗场面,在上百个战斗场面中主要突出四十多次战役,在四十次战役中又主要叙述了三次重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国演义》在对各次战役的描写上,描写重点又有所不同。以官渡、赤壁战役为例,在官渡之战中,着重说明粮草所起的作用。赤壁之战中,作者则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战前的准备上。周瑜夜探曹兵水寨,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受连环计等一系列前奏的铺开,终于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2.绝少雷同

战争描写作为《左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将战争描写得各具特色。《三国演义》作为后世作品,在这方面对《左传》有很好的继承。两部作品都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战争种类众多,涉及面广,但极少雷同,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战争也能运用独特的描写手法使其独具个性。因此,各战役各具特色是两部作品的叙述亮点。

在《左传》中,同样是写大战,作者也有意变换手法,使“篇篇换局,各各争新”。把邲之战和鄢陵之战进行对比,二者都是大战,前者叙述线索重在地理上,“及河”—“以中军佐济”—“师遂济”—“闻晋师既济”,这是一条由河北而济河南的线路,又由河南济河北:“先具船于河,故败而先济”—“宵济,亦终夜有声”—“祀于河”。而后者线索重在时间上,文中表时间的语句有:“五月,晋师济河”;“六月,晋楚遇于鄢陵”;“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及战”;“旦而战,见星未已”等。二者虽同为大战,但却以不同的线索构思记述。

《三国演义》中亦有这样的例子。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例,官渡之战曹操兵少,粮草匮乏,最终曹操劫乌巢烧粮草,以少胜多,全歼袁军主力;彝陵之战又是另一种情况,吴军采用以逸待劳的办法,最终取得了胜利。3.在战争中塑造人物

《左传》以记事为主,但有的除描述了战争过程外,还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左传》鞌之战中塑造了解张、郑丘缓二人的生动形象。他们二人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 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主帅郤克身负重伤,是他们在死亡的威胁下也不让军鼓停下来,并勉励郤克坚持下去。若非二人的坚持,晋军在此战中恐怕会以失败告终。在此战中,我们可以看到解张、郑丘缓二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惧万难,争取胜利的军人品质。

在《三国演义》中,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在战争中被塑造出来的。以赤壁之战中的人物为例,诸葛亮“舌战群儒”,交锋中,展现了的诸葛亮机智、能言善辩;相反,周瑜的气量狭窄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不同点 1.真实度不同

《左传》是一部史传文学,其记载的人物、事件都基本符合史实。而《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迥异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故事情节也多经过艺术加工。

《左传》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年间以鲁国为中心的各国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因此,《左传》中记载的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所谓“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演义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因而真实度不高。以空城计为例,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空城计用的人很多,但是用的最妙的人物当属曹操,而诸葛亮根本就没用过空城计。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移植到诸葛亮身上的,此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已不再是历史原貌了。2.叙战线索有所不同

《左传》记述明显是以时间为标志,并按照自然的时间为推移,时间是串连作品事件的基本线索。以整部作品来说,《左传》是一部编年史,所述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主要是按照鲁国历史时间推移的顺序来记录的,因而各次战争也都是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的。

《三国演义》中也有以时间为顺序来进行叙述的部分,但并非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其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叙战的主要线索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其间又穿插各种大大小小的线索。因而《三国演义》叙战的线索是纷繁复杂的,不再是《左传》中单一的时间线索。

四、《三国演义》对《左传》战争描写继承和发展 1.虚笔的继承和发展

《左传》是一部编年史,主要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记叙的过程中也添加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称为虚笔。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继承了《左传》的虚笔手法,把战争描写的惊心动魄。但《三国演义》的虚笔已不再似《左传》那般简单,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章学诚的评价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4](p26)。《三国演义》对虚笔的发展,不仅仅在于量的增多,还有对质的提高。主要是,描写大的战役时用实笔,描写小战役用虚笔。另外还有战事用实笔,计谋则用虚笔。

2.战争叙事系统性的发展

上一篇:七上语文开学第一课下一篇:我的压岁钱小学3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