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文宣成公》中的宾语前置句

2023-02-27

运用上面的分类, 经过笔者考察, 《左传·文宣成公》中共有宾语前置句160例 (包括完全重复者) , 下面我们将具体来谈《左传·文宣成公》中的宾语前置句的分类情况, 对各类中例数的统计也包括完全重复者。

1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1.1 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

《左传·文宣成公》中这样的例子共有22例, 所用的疑问代词为“何”“谁”, 其中用“何”作疑问代词并且前置的有18例, 用“谁”的有4例, 分别举例为:

(1) 将何俟焉? (《左传·文公十二年》)

(2) 又何求? (《左传·宣公十五年》)

(3) 童子何知焉? (《左传·成公十六年》)

以上是用“何”做动词的前置宾语的, 仅举3例, 以示说明。

(1) 将谁先? (《左传·成公三年》)

(2) 众谁适从? (《左传·宣公十二年》)

以上是用“谁”的, 以示说明。

1.2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这样的例子在《左传·文宣成公》中共有30例, 所用的疑问代词只有“何”一个, 所用的介词分别为“以”“为”两个, 其中介词为“以”的有26例, 介词为“为”的仅有4例。分别举例为:

(1) 何以事天子? (《左传·文公六年》)

(2) 何以求诸侯? (《左传·成公六年》)

(3) 将何以报? (《左传·文公十二年》)

以上是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例句, 此处仅举3例, 以示说明。“何以”就是“以何”意思是“凭什么”或“用什么”。

(1) 且事晋何为? (《左传·成公十八年》)

(2) 虽猛何为? (《左传·宣公二年》)

以上是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例句, 共4例。“何为”就是“为何”, 意思为“为什么”或“做什么”。

1.3 用“之”复指前面的宾语

《左传·文宣成公》中只有用“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形式, 没有用“是”复指的。这一点和其他先秦文献有所不同。用“之”复指的共有10例, 其中有8例的出现形式是“何+宾+之+有+ (语气词) ”, 另外2例是以“何+宾+之+为”的形式出现。举例说明:

(1) 何臣之为? (《左传·成公二年》)

这例用“之”复指前面的宾语“何臣”, 为“为何臣” (作为什么臣下) 的意思。

除此之外, 在《左传·文宣成公》中, 还发现1例疑问句中普通名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的现象, 例句为:

(2) 吾子其可得乎? (《左传·宣公十二年》)

名词“吾子”作动词“得”的前置宾语。意思为:“难道可以的到我的儿子吗?”

《左传·文宣成公》中,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共有63个, 占全部宾语前置的37%, 这和《论语》中的宾语前置接近50%存在于疑问句中不同。

2 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

2.1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的代词作宾语前置共有11例, 句中的否定词是“不”“未”“无”和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 (译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 , 其中用“不”的有6例, 用“未”的2例, 用“无”的1例, 用“莫”的2例, 分别举例为:

(1) 谓上不我知。 (《左传·文公二年》)

(2) 不为是征。 (《左传·宣公十二年》)

(3) 所不此报。 (《左传·宣公十六年》)

以上是用否定词“不”的, 前置宾语分别为代词“我”“是”“此”。以示说明。

2.2 肯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肯定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

《左传·文宣成公》中这样的例子共51例, 将近占肯定句宾语前置的60%, 介词用“以”“用”“与”“为”“在”, 宾语为代词“是”和其他名词, 举例说明:

(1) 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 (《左传·文公三年》)

(2) 子重是以怨巫臣。 (《左传·成公七年》)

(3) 楚是以再世不竞。 (《左传·宣公十二年》)

以上是“以”为介词, “是”作为前置宾语的例子, 在《左传·文宣成公》中这样的例子共有38例之多, “是以”已成为凝固形式, 意思是“因此”, 承上面原因而来, 逐渐具有连词的性质了。

(1) 是用宣之。 (《左传·成公十三年》)

(2) 诗曰:“犹之未远, 是用大简。” (《左传·成公八年》)

以上是“用”为介词, “是”作为前置宾语的例子, 共4例, “是用”连用的意思也多译为“因此”。

(1) 仁以接事, 信以守之, 忠以成之, 敏以行之。 (《左传·成公九年》)

(2) 勤以扶之, 宽以待之, 坚强以御之, 明神以要之。 (《左传·成公九年》)

以上是“以”为介词, 一般名词为前置宾语的例子, 这里仅举两例予以说明。

用“之”“是”复指前面的宾语

其中“宾语+之谓+ (也/矣/乎) ”格式的有16例, “惟……是 (之) ……”格式的有11例, 其他形式的用“是”复指的有4例, 用“之”复指的有4例, 分别举例说明:

(1) 敬主之谓也。 (《左传·文公四年》)

(2) 其羊斟之谓乎。 (《左传·宣公二年》)

(3) 有德之谓。 (《左传·成公十六年》)

以上是“宾语+之谓+ (也/矣/乎) ”格式的, 仅举三例加以说明。“敬主之谓也”就是“谓敬主”, 可译为“说的就是看中内主这样的身份”, 其他同此例。

(1) 敢不惟命是听。 (《左传·成公十八年》)

(2) 惟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3) 吾惟子之怨。 (《左传·文公七年》)

以上是“惟……是 (之) ……”格式的, 这里的“惟”只要是使要强调的宾语更加明显, 其中“惟……是……”格式的有10例, “惟……之……”格式的仅有上面1例。

(1) 将社稷是卫。 (《左传·成公十三年》)

(2) 康公, 我之自出。 (《左传·成公十三年》)

上面是“是”和“之”复指宾语前置的, 分别各4例, 这里只举两例说明。例25“是”复指“社稷”, 作动词“卫”的前置宾语, 意思为“打算保卫国家”, 例26“之”复指“我”, 作动词“自”的前置宾语, 意思为“秦康公, 是我国穆姬所生”。

从历时的角度看,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据张峰的《〈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一文可知, 以前很严格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出现了例外 (仅1例) , 在汉代《论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例外 (相比较而言, 《论衡》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还是多于后置的, 只不过后置的例子增多了) 。但是在《左传·文宣成公》中没有发现这种例外, 《论语》中出现例外可能跟其是语录体有关。那么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向宾语后置过渡, 在春秋战国时还没有真正开始。

摘要:探知《左传》宾语前置概貌, 得出宾语前置句这种用法在《左传·文宣成公》中还处于旺盛时期,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向宾语后置过渡, 在春秋战国时还没有真正开始。

关键词:左传·文宣成公,疑问句,陈述句,代词,介词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研究下一篇: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