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九一八简报

2024-05-07

纪念九一八简报(精选6篇)

篇1:纪念九一八简报

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上饶县第二小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纪念九一八,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主题教育。

为缅怀先烈,感受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二小校园里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纪念标语,并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在校园召开大会,教育孩子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会上,学校全体师生重温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五(1)班学生代表徐含之作了《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的激情演讲。最后,全体同学随少先队总辅导员庄严宣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兴我中华!”并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牢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怀,从现在做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发奋读书。

10点整,县城上空响起了防空警报,全校师生在警报声中,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篇2:纪念九一八简报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18日上午,随着内蒙古师范大学防控警报的拉响,音乐学院主题团日活动也随即开展,来自该院全体新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大家手持国旗,咏唱红歌,用别样的方式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活动现场,正在参加学校军训的300余名大学生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集体签名,让全体新生感受了一次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团委、武装部主办,音乐学院承办。

篇3:纪念九一八简报

一、偏袒日本的倾向性报道

九一八事变前, 东北先后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两次事件中, 《盛京时报》竭力为日本辩护, 对事件性质颠倒黑白。在“万宝山事件”中, 该报指责中方称, “是中国官员和地主的压迫虐待鲜人所致”。在“中村事件”中, 该报则连续发表“中村大尉虐杀事件, 日侧急速解决方针”, “日上院与虐杀事件, 各派均重视该事件”等消息, 叫嚣“此次虐杀事件, 为中国对日本傲慢态度之结果……切望当局 (指日本当局) 采取断然之处置”为日本侵略张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该报在9月20日报道了事件过程, 是最早报道该事件的中文报纸之一。《盛京时报》身处事变发生地, 其报道被日本视为“权威”和“详实”, 为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辩护。对事变经过, 该报以“北大营兵炸毁南满路、寻致南满各地成战场”为题如下描述:“18日晚间, 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沟附近之南满铁路, 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在另一则报道中该报又以“炸路之华兵, 曾被击退一次”为题报道称:“18日午后, 北大营西方, 突然有中国正规军, 依将校指挥之下, 炸毁南满铁路, 并向日本守备巡逻兵一齐开枪攻击……华军遁走于北方”, “华军后又大举逆袭, 亦被日军击退尾追, 直冲北大营”。在近百字的事件描述中, 《盛京时报》的文字耐人寻味。首先“炸路华兵”作为报道关键词被以大字方式突出。其次, 报道强调此事件是“将校指挥”下的北大营“中国正规军”所为。最后报道称日军是在抵抗中国军队“逆袭”中, 才冲入北大营的。无论是文字编排形式还是内容, 都意在说明九一八事变为中国军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寻衅行为, 而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出于“自卫”, 为日本占领沈阳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倒蒋反张, 诱逼中国接受“直接谈判”

九一八事变后, 《盛京时报》力图离间蒋张, 用舆论动摇张学良和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基础。《盛京时报》把“蒋、张”二人视为中日冲突的祸首, 该报称:“九一八以前, 中日悬案……达三百余件之多, 交涉停顿, 解决无期”, “时军阀与党人勾结, 狼狈为奸, 眼中并无日本, 谓须将日本在东北之势力, 彻底驱逐, 诉诸武力, 亦所不辞。”对日本“中国方面早已取绝交之态度……迫使日本出于武力解决之一途”。该报连篇累牍地批评蒋介石和张学良“丧城失地”, “不负责任”, “拱手无抵抗断送东三省”, “让国人蒙羞”。事变中张学良、荣臻等地方将领也以“不抵抗为唯一护符, 丝毫不负责任”, 对日政策是“无抵抗、无责任、无办法”。《盛京时报》批评蒋、张的目的旨在搅乱国内政局, 利用舆论压力迫使蒋张下野。1931年底, 国联提出“锦州中立”案, 日本诱逼中国直接谈判, 排斥国际干涉愿望更加迫切。此后《盛京时报》对张学良的攻击更加激烈。当张学良电令荣臻组织锦州防卫后, 该报称“小张之左右军阀, 在遁逃之余……在锦州设立偏安的省政府”, “长此以往, 彼此冲突, 不可免, 学良采取抵抗主义……锦州兵力只有五万, 而在北平用以自卫之军十五万”, 暗指张学良拥兵自保, 锦州防卫不过为“蒙蔽国人”, 用道听途说的谣传, 破坏抗战将领的政治形象。

三、契合国人心态的“放言高论”

应当看到, 《盛京时报》之所以能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崛起”, 既不是它偏袒日方的倾向性报道, 也不是对日本占领“合法性”的种种宣传, 而是该报在此间利用国人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 “适时”地引导和利用舆论, 对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放言高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国人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 开始深刻反省国难成因, 一时形成思潮。在讨论中《盛京时报》将国难形成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国民党政治败坏。该报指出:“中国不幸乃官吏风气太恶”, “一切祸源, 由此而生”, “现在吏治, 较清末尤败”。而吏治的败坏在于国民党一党专政, 不能容纳异己, 开放言论。该报指出, “常年戒严之下, 言论丧失自由, 官吏藏私狼藉, 而社会莫不敢言”, 民国政府“税收奇重, 亲民之官皆以民为鱼肉, 尤须登报颂其政绩”, 但当“天灾一至”则又“不负责任, 无人敢言”。该报还激烈抨击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低下, 指出:“近年来有军而无党, 吏治腐败更在想象之外”, 国民党“以改革为号召, 动辄以建设廉洁政府为言, 政权之责任在谋国家与人民之谋利, 而仅曰廉洁则置木偶与殿座廉洁有何用?”针对政治改良的对策, 该报提出:一、要言论自由, 在舆论的监督下“贪官无利, 赂有所畏, 而俭达” (2) ;二、开放党禁“唯有容纳反对派”一切政党“请按竞争, 各寻正轨……许其存在对立, 互相督责”;三、要“以法治国”, “与一切腐败, 作殊死战”, “人人有怀刑之惧, 则贪官污吏鲜”。唯有如此, 才能“创立新风气, 表现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 《盛京时报》将改良国内政治与对日问题联系在一起。该报对国民党中的亲日分子颇为重视, 指出目前国家面临“空前的压迫和外交困难”, 若不实现派系和解, 则“中华民国的寿命也要断送”。派系和解方式是让国民党亲日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分享政治权利, 对“广东国民政府”, 应一体“公正”对待, 实行“廉洁政治”。

四、九一八事变与《盛京时报》的扩张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利用《盛京时报》报业规模迅速扩张。据统计,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在东北创办各类报纸近20家, 而同一时期国人自办的报纸也有20家 (3) 。如考虑到日本报刊中部分为日文报纸的因素, 国人自办报刊在数量上应略占优势。事实上, 早些年《盛京时报》在东三省扩张势力曾遭到中国报人的抵制。1922年, 《盛京时报》在哈尔滨开办《大北新报》, 哈埠报界联合呼吁“不租房给该报馆”, “禁送贺词”, “不看该报”, “不充当其员役” (4) 。 (5) 在华报竞争下, 1921年《盛京时报》发行量仅2.5万份 (6) , 难以垄断东北报业市场。到九一八事变后, 《盛京时报》则挟日本侵占东北之势, 迅速扩张。事变发生前, 奉天发行的华文报纸《东三省民报》、《新民晚报》、《东北民众报》、《醒民报》等报纸就收到不许发表反日言论的恐吓。 (7) 事变后这些报纸或是关闭或被捣毁。其中《新民晚报》作为《盛京时报》在奉天的主要竞争对手, 曾驳斥过其不真实电讯, 九一八事变中该报即被日军接管。日军占领吉林后, 吉林省军政机关报《吉长日报》也因销量大减而关停, (8) 其市场空间被《盛京时报》所挤占。1931年冬, 《盛京时报》原会长佐原笃介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会晤, 指出“目前满洲舆论界正处在危险时期”, 希望本庄繁能采取对策控制东北舆论。此后日本成立统管新闻宣传的机构弘报会, 依靠《盛京时报》“向四千万民众晓以建国的理想, 使其对未来抱希望”。在弘报会领导下, 1937年《盛京时报》兼并《大亚公报》、《民报》、《奉天公报》、《奉天日报》、《民生晚报》等华文报纸, 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 销量达18万份, 对东北报业形成了垄断性控制。

结语

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的言论和报道充分表明该报是实行日本文化侵略的殖民机构, 它契合国人心态的舆论宣传极具迷惑性、隐蔽性和鼓动性, 根本目的是搅乱国际视听, 颠覆国民党的政治权威, 在民众中制造思想混乱, 从而为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服务。

注释

1[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56年版, 第79页。

2[2]修明:《吏治与谋士之出路》, 《盛京时报》, 1931年8月20日。

3[3]1932年《满洲年鉴》。

4[4]《滨江各界联合反对〈大北新报〉公告》, 1922年9月22日。

5[5]《进化与报纸之关系》, 《滨江时报》, 1922年9月2日。

6[6][7]孙邦主编:《伪满文化》, 《伪满史料丛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305页。

篇4:笔谈“九一八”(节选)

本期出版时,临近“九一八”。这是个给中国人留下痛苦记忆的日子,看看当年人们是怎么谈论的吧。

二战结束后,美国恣意扶植日本。不仅要在政治上、军事上使其“能夠有力量对远东极权主义作战”(美陆军部长罗雅尔语),而且要在经济上形成: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的格局,从而控制整个亚洲。宦乡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美国不可告人的目的,及其对亚洲、对中国的危害。

正是由于美国的纵容,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及温床才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铲除。今天的战争罪行问题、劳工问题、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无不源于此!

宦乡(1909~1989)

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8年,年仅29岁的宦乡就出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前线日报》总编辑,投身抗战宣传,发表了许多具有鲜明战斗性的文章。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1947年担任《文汇报》副主笔,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上海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刚刚解放的天津,担任《进步日报》总编辑,不久即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任筹备组副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宦乡从新闻界转到外交界,任外交部欧非司司长。1954年奉调出使伦敦任代办。1962年回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1976年恢复工作后,奉调出使欧洲共同体兼任驻比利时、卢森堡大使。

1978年回国后,又从外交界转到学术界,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组建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的总干事。这一时期,他在组织和推动全国国际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培养研究国际问题的年轻人才、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民间外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78年~1989年这10多年,他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九一八”事变有双重的重大意义。第一,它是日本武装征服中国的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第二,它是促进中国人民求生存、求独立运动热烈展开的刺激因素。我们今天纪念“九一八”,必须继续17年来的一贯精神,一方面致力于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复活,以求确保世界和平,一方面加紧展开我们求生存、求独立的运动,务须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桎梏下完全解放出来。

不用说,今天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是确实存在着的,但同时也是可以克服制止的。这危机来自两个地方,在欧洲是德国,在远东是日本。但这危机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美国对这两个前敌国中战争潜力以及侵略势力的拼命扶植。假如不是美国的扶植政策在作祟,假如管制德日的所有盟国协定能够名符其实地完全履行———无保留地切实履行,那德日两国就不足以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不足以构成惹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危机的酵母。所以,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根本克服新的大战危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当前抛弃一切管制德日的协定,而从事扶植德日反动侵略势力、培养并复兴德日战争潜力的错误政策。

在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之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和朝鲜。

美国明知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朝鲜统一政府是决不会听任美国摆布,替美国作复兴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帮凶的。所以,为了要使朝鲜能够毫无抵抗地变成复兴日本战争潜力政策的一块垫脚石,美国就分裂了朝鲜,大胆地、公开地鼓励南朝鲜进攻北朝鲜的内战(麦克阿瑟在李承晚就职典礼上的演说是多么充满了火药味啊!),同时迫使南朝鲜的资源为日本战争潜力的复兴服务,使朝鲜经济成为日本战争经济的附庸的一部分。

同样在中国,美国通过美援迫使中国供给日本以军需工业的原料(汉、冶、萍的铁矿砂,开滦的煤以及其他农产品原料),要中国承认“中、日、韩必须合作”、“中国应利用日本工业复兴中国”、“日本为远东的唯一工厂”等等荒谬原则。一句话,今天又恢复了“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供应及市场”的殖民地时代。在经济领域内,中国成为美日两国双料殖民地的可怕景象又来临了。为了中国工商业的生存权利,为了保卫中国经济主权的完整,我们不能不反对这种“利用美援促成中日韩经济协同体”的办法。

篇5:参观九一八纪念馆简报

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为了探索追寻经典红色历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自我的爱国之情,坚定保卫祖国的信念,7月28日上午,我小组负责沈阳地区社会实践的成员——陈昶、张朝暾两名同学一同到达九一八纪念馆进行参观。我们通过参观近千幅历史照片、数百件历史文物、数个蜡像虚拟场景及真实人物的再造,漫步于“九一八”历史事件中,感受当年中国受到的凌侮与残害,以及共产党人英勇反抗的伟大,深化着内心维护祖国尊严的信念与操守。在去往纪念馆的路上,我们当想到再过四十天就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心里不免增添了些许沉重。八十年前的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看似宁静安逸,可又有谁知道此时的日本侵略者正要实施一个可怕的阴谋事件,它的爆发将被中国民众视为永远的国耻,同时也激起了千千万万中华人民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抗日图强的爱国运动„„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处,此处就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物之一——“残历碑”,它是一本翻开的台历,高耸参天,将时间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上面写着“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巨大的石雕台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痕,隐约可见一个个骷髅浮映在碑体上,仿佛受尽苦难的灵魂在呐喊!在呼号!我们的心里不禁掀起一股爱国情怀,夹杂着同胞惨死的悲痛心情与发愤图强,不让祖**亲再受他国欺负的决心。残历碑的前面是一口警醒世人的警钟,每年的九月十八号这晚上九点十八分它都会为世人而敲响,警醒着每一个中国人,不要忘记这耻辱的一天,时时刻刻把祖国的繁荣建设放在心头。残历碑的西面便是当初事件爆发那天,日本侵略者所炸毁的南满铁路。如今早已修复通车,并改名为长大铁路,通畅无阻的铁路干线提醒着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刚进入展馆,便看见一个石砌四棱锥,在灯光效果下就好像一堆篝火,不停燃烧着,燃起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燃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碑身记录了“九一八事件”的爆发与中华人民的反抗。再往里走便是“九一八”历史陈列长廊了,陈列项目一共分为七个展区,分别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的血腥统治”“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全国抗战爆发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盼和平”。第一展区,介绍整个事件的历史背景,通过展板与历史物品展台展示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日本侵略者对九一八事件的整个谋划过程,“皇姑屯事件”“东方会议”等,无不揭露了他们的强大的野心。当进入第二展区,日军发动“柳条湖事件”,他们可耻的侵略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每一个人不免涌起一股愤怒。一组名为“流亡恨”的雕塑更是让人百感交集,为痛失家园的东北人民深感惋惜的同时,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也加深了一层。之后的展区:建立傀儡政权,残害爱国勇士与穷苦大众„„尤其是对中华人民进行残忍残害的那段让人发指!残忍的刑罚,大肆的屠杀„„当看到陈列的那一堆的白骨时,整个人心都在滴血„„日军用活人做细菌实验也同样残忍无比,现在想起在纪念馆看到的日军七三一部队拿人体做实验的场景还原时还不寒而栗。然而,中国共产党首先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要求,提出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口号。领导着东北人民抗击日寇,打响了抗战第一枪!虽然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是我们可以拐杖刀,土步枪来与武器先进的日本侵略者抗争!虽然没有优越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在积满积雪的树林中与日军抗争!展区内的一组名为“露营歌”的蜡像更让人们为东北抗日军民的精神深深折服。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逐日复东北,夺回我山河!”顽强的抗争与不灭的爱国精神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全国抗战、东北光复与日本侵略者的最终下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是中国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自“九一八”事件爆发以来最大的胜利。同时最后一个展馆里展出的中国人民对于日本刻意篡改教科书里有关侵略的内容的态度,与中国和日本开始尝试和平建交,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侵略历史不容篡改态度的坚决与对和平的渴望。出展馆时的一面血泪墙更是告诉大家这是一段不容忘记的血泪史!也深深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要发愤图强,强我中华!。纪念馆通过7个部分展示了东北人民从被日本侵略军侵略成为亡国奴到共产党的先进领导,带领人民走向抗战胜利的一段历史事件。从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侵略矛头直指中国,到“流亡恨”“柳条湖事件”“平顶山遗骨”“731部队人体解剖和细菌实验”,再到“狱中的赵一曼”“白山魂”“一二九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胜利,中日友好建交„„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回忆着充满屈辱的历史,见证着共产党人坚守正义的宣言,为改

变国家、重建国家而奋斗!最后离开纪念馆之前,我们在留言板上留下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我中华”的坚定誓言。

篇6:九一八中国国耻日纪念活动简报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人流如织,“红色影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专题展览正在这里展出(图片见《红色影像 再现抗战》)。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北京市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纪念活动。

在“红色影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专题展览现场,40余件馆藏文物、35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宏伟画卷,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展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精神风貌及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作为北京市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部分,该展览从7月2日开始将延续到今年8月。

北京市还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自3月2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启动以来,深受各界好评,总点击量近800万人次。系列纪念活动期间,北京市将以网上纪念馆为依托,继续开展“网民晒抗战”等活动,并在网上推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子专题”。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的随堂试卷下一篇:水口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