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2024-05-23

九一八历史讲话稿(通用12篇)

篇1: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国旗下讲话稿:《九一八,不容忘却的历史》

回望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硝烟弥漫,雪雨腥风,一个个真实的镜头、一段段详尽的文字、一处处残破的遗迹,中国近代屈辱的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眼前。

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布置假现场,诬灭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时隔70多年后的今天,那一代人的伤痛早已在时间的冲刷下磨灭得所剩无几。我们几乎就要忘却那不堪回首的屈辱的记忆。

可是,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不容我们忘却!今天,我们沉溺于和平幸福的生活,可能早就记不起那些牺牲在抗战前线,血溅沙场的英雄的名字!记不起九一八事变的准确年份,忘却了那沉淀了百年的屈辱、忧伤和悲痛。可能有人会说:“那些都已经过去了。无须刻意记住。”可是,居安思危,痛定思痛,我们才不会重蹈被践踏人权、丧权辱国的覆辙。我们也许无法体会那种亲眼看见自己父母、兄弟、孩子被残忍杀害的深深的痛,无法感受那种国破家亡,任由日本兵肆意践踏却又无能为力的屈辱感,无法亲耳听见那因悲痛而发自内心的哀呼。我们过得太安逸,太舒适,忘记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可是,当一个民族失去记忆,也就失去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这样的民族,无论有多少人,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也只会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大潮中迷失方

向。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前行。历史老人依旧前行,我们依旧需要努力。为了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我们必须在心灵深处,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拯救自己,才能拯救整个民族。1931年9月18日,我们将牢记这一天,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畅响中华之道:“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这声音,响彻云霄!

篇2: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大家好!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勿忘九一八》

各位同学,大家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9月18日,就在85年前的这天,1931年的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多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正是在这一天,日本的帝国主义入侵了我们中华的领土,踏破了我国东北的大门,紧接着,东北三省就被日本人所侵占,损失不计其数,这一天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同学们是否知道,徐州向南284公里是哪个城市?南京!南京是我们中国人所不能忘却的一个历史!那是我们、是中国的耻辱!在6个星期内,南京城内被日本人枪杀、活埋了30多万人,平均每12秒钟就有一个中国同胞被杀害。小到7岁的小孩,大到7、80岁的老奶奶,这帮日本鬼子都不放过,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杀害,被杀害的人,流的都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血啊!

各位同学,如果它是历史,那么再看看今天,就在8天前,9月10日那天,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吗?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正式通过将钓鱼岛“国有化”方针,并于9月11日与所谓“土地所有者”签署“购买”钓鱼岛合同。日方这一单方面非法举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引起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强烈反对。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1894年8月1日,日本向清政府宣战,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失利,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当然也在条约的范围之内。而日本竟不等条约签字,就占有了这些岛屿。1970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同时把钓鱼岛“送”给日本,于是日本派出军队赴钓鱼岛巡逻。1978年,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邓小平副总理表示,钓鱼岛、琉球问题可留日后慢慢解决。中国政府明确宣布,搁置(钓鱼岛、琉球)主权争议,留待子孙后代解决……然而,日本不顾中日友好关系,也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2012年9月12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已经完成了对钓鱼岛所谓“国有化”的“土地登记手续”。9月12日上午,日本官房长官在记者会上透露,钓鱼岛中3岛所谓“国有化”的“土地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毕,“土地所有者”正式变更为国家。

同学们,在2010年9月7日,我们中国渔船在我国海域内被日本军舰撞翻,船长被扣押。日本为何会如此嚣张?因为他们的海上军事力量全世界第三,全亚洲第一。他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几倍,虽然中国的钱比日本多,但平均起来跟他们实在是差的太远了。仅仅去年一年的时间,中国人购买日本货就花了一千三百一十亿美金,然而去年日本的军事支出却不到五百亿美金,换句话说,连撞翻我们渔船的那艘军舰,都是由我们的钱制造的出来的。各位同学,韩国也是被日本侵略的国家,但韩国99%的人从来不买日本货。在中国,一说起日本,99%的中国人憎恨日本人,但90%以上的中国人依然在买日本货。

各位同学,我们是谁?我们是中国未来的领袖,是企业家,是科技人才,是军事家!那么,我们今日读书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大家还记得我们所背诵的少年中国说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20年后,当我们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力军之时,我们不会再被任何人欺负,我们是东方巨龙,到那时,我们将是世界第一!

篇3: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透过历史,思考

一、“九一八”事变概述

1930年, 日本陷入由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的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之中, 为转移矛盾, 减轻压力, 在其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优于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下, 日本逐步加快了蓄谋已久的武力侵华步伐。

9月18日, 日本关东军在距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 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后, 随之布置了一个摆上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士兵假现场, 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史称“柳条湖事件”。当晚10时许, 日军以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 突然袭击沈阳, 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 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九一八”事变。

二、探析“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所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吸引着一代代史学家不断地对其加以反复解读, 主要还是事件本身的质量所决定的。也只有当事件本身具备某种具有启迪意义的丰富性, 才可能召唤一代代史学家来加以研究, 并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而纳入教科书中加以一代代地传授。笔者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九一八”事件所蕴含着的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重大意义的历史份量以及所引发的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后来人的教育意义, 并且学校每年这一天都要有铭记历史的活动, 所以笔者通过历史书来探析“九一八”事件。

(一)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典型表现。“九一八” 事变, 作为日本觊觎中国已久的一个事件, 我国东北三省均遭到破坏。 对于“九一八”事件, 综合高一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九一八”事件相关章节, 可做如下描述: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看,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是它争夺亚洲霸权和走向发动世界战争的起点,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策源地之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早形成。因此, “九一八”事变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只有局部意义的中日两国间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 而是把日本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 实现其独占中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九一八”作为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开始, 包括南京大屠杀、攻陷上海等军事行动, 其目的只有一个——以征服中国作为发动更大战争的后方基地, 以便进而控制东南亚甚至是太平洋地区。尽管, 随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后来国际形势所发生的变化, 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美梦随着法西斯的失败而失败, 但是其在有力的形势下所暴露出来的以扩张掠夺为主旨的军国主义倾向, 作为一项历史教训, 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并深思。

(二) 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九一八”事变发生前, 日本人已经有意的制造事端, 战争迹象已然昭显。但是, 在此情此景下, 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

事变发生后, 国民党政府又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常性质, 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 绝对抱不抵抗主义。”按照当时兵力来看, 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 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 国民党不是没有打仗的能力, 但是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 其核心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政权的本质决定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立场, 从而导致东北军部队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 多数节节败退, 加速了东三省的沦陷.

(三) 落后就要挨打。“九一八”作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必须以多元的观点来看, 事实上, “九一八”事件, 反映出来了这样一个现实——“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 在于它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 在民族危亡关头, 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 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 他们的爱国之情, 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世人敬仰和学习, 但是也要承认, 虽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抗日救亡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是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反思“九一八”事件, “落后”、“贫穷”是制约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软肋, 只有自身强大了, 才是最好的防御。

三、透过历史的思考

“读史使人明智”,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学到智慧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学会思考, 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大收获。

当透过历史再次凝望“九一八”事变, 给予我们这些后来人最深刻的教训就是——“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历史留下来的教训历久弥新——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经历了战争的人们, 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战争是一面镜子, 能够让人们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振兴中华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后来者的责任, 我们有责任绝不允许个别国家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 绝不允许中华民族屈辱的旧梦再现。

“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能自强”这是睿智的历史老人给予我们的警示, 对于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后继者来说, 就是要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以我们的智慧和才华, 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繁荣昌盛, 屹立于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立足于当下, 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 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新一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海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反思[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11.05.

[2]郑大华.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J].史学月刊, 2015.05.08.

篇4: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关键词:图片;史料;音像;活动;板书;再现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又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看问题欠周到等不足。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下面就以《难忘九一八》为例,浅谈课堂“再现历史“的方法。

一、图片再现历史

历史往往都与图片结下不解之缘。如果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注重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能更胜一筹。《难忘九一八》中涉及四幅图片:日军占领沈阳图、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日军占领沈阳图清晰地反映出日军武力侵略、组织有序、野蛮残暴,这难道不是理解九一八事变很好的突破口吗?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军的野蛮侵略,拿起武器开始抗日。如果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东北抗日队伍由哪些成员、哪些部队组成的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不正是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紧密相连吗?自由阅读卡中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饱受侵略战乱,国力积贫积弱吗?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图片,那还远远不够。

二、史料再现历史

历史除了有图片,更多的是史料。解读史料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途径。《难忘九一八》中涉及的史料不能束之高阁。花谷少佐是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战后的回忆录:“十八日夜……开始袭击北大营。”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批判今天日本右翼反动势力的言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松花江上》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很快就能体会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从中不难发现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东北沦陷的原因;《西北文化日报》的文字报道明确告诉我们西安事变的目的、

发动者、发动方式、主张等。除课本的史料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内容。比如,在讲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时,可以补充这些史料:“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攘外必先安内。”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史料所蕴含的内容,也就理解了蒋介石不抵抗的

原因。

三、音像再现历史

如果《松花江上》的歌词配上音乐、独唱,再播放当时的文献纪录片,那样更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体会东北人民的悲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除了必要的分析外,不妨用3分钟左右的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8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可能更

形象、更直观;《西安事变》的视频只要一展现出来,真实的历史人物就赫然浮现在学生眼前,对于时局的认识和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也会迎刃而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尤其是音像资料的广泛使用,对于课堂再现历史帮助极大。

四、活动再现历史

当今的历史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究竟如何体现呢?开展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可分组辩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杀他还是放他,为什么?”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达成共识。他们的回答未必是准确全面的,这时教师的引导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活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

五、板书再现历史

当图片、史料、音像、活动随着新课的结束而逐渐消失的时候,黑板的板书是学生唯一长期留存的“历史”。教师的板书是对课本内容的及时总结,是对前后知识联系的有效梳理,是课后复习的提纲。

综上所述,课堂中“再现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课堂中“再现历史”方法不能依靠“单打独斗”,需要实行“组合拳”。根据课标、教材、重难点、学情等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刘振吉.历史教育:呼唤生命情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

篇5: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1997年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1999年9月18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扩建后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由九一八事变残历碑、警示钟亭、展览主馆、胜利纪念碑等建筑群体组成。这些建筑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内涵被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一个展览主题服务,形成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展览风格。

馆内常设展览为《“九•一八”历史陈列》,整个展览共分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沦陷,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血腥统治,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6大部分,共计展出历史图片1100多幅、文物史料700多件、场景19组。通过大量客观、真实的历史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真相;反映了东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最终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篇6: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有感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对祖国热爱的一种标志,提到“九·一八””每一个对祖国抱有深情的人都会为之一震,作为一名沈阳人会更有特殊的感触,每年的这一天晚上9点18分,沈阳的上空都会拉响3分钟警报,此时汽车停止不前一起跟着按喇叭,行人都要站立低头,表示对九一八事变中去世的中国人民深切的哀悼和对这场残酷的事变所引发的战争的苦痛回忆,更是提醒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

“九·一八”纪念馆对于在沈阳长大的我来说并不陌生,可每一次踏进去时内心的震撼却永远那么强烈。5月20日,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组织下,我有幸再次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具体实物的参观,使我感触颇深。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我深刻和具体的了解到过去的苦难和黑暗。

踏入博物馆之后,看着那些资料,内心有种无法言喻的冲动和激情澎湃的热血,放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历史的一幕幕在眼前再次上演。“1931年,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继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在同年的9月18日傍晚,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

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从而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 “九·一八”事变及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心情沉重,为中国人民过去受到的苦感到悲痛,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感到万分的荣幸。作为积极分子的我也想了好多,不禁想到了董存瑞、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一个个为国家的解放而不屈不挠奋斗的人,还有一个一个默默无闻为国捐躯的士兵,一个一个为国牺牲自己的幸福和家庭的共产党员,他们可以不惜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来创建新中国,我们享受着前任用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国家而奋斗呢?还有生命理由不为国家而拼搏呢?所以,为无愧于国家主人之身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好科学知识,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活动极大的提升了我的爱国意识,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次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集体活动。让我们铭记历史,勇往直前。

走出展厅,抬头仰望“九一八”纪念碑,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在控制,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伴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中华民族的心灵创伤是永远抚不平的!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

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篇7: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最近我们在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的组织下集体组织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漫步于9.18历史博物馆,眼前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思绪不禁像海浪般无法抑制,飞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受尽凌辱的年代……

沈阳——这个中国东北最繁华的城市,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如果没有残历碑、没有九一八纪念馆的无声倾诉,我不愿相信、不愿回忆那段悲惨的历史。

来到九一八,刚到纪念馆,高大的“残历碑”映入眼帘。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九月十八,这充满耻辱和悲痛的日期刺痛了我们心灵的最深处,一段关于民族耻辱、国人伤痛的历史的开端„„“从这一天起,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件件灭绝人寰的惨案,创下了一个个令整个人类至今毛骨悚然的罪恶记录。从这一天起,华夏儿女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整个中华大地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凌辱。”带着这番沉痛的心情,走进大门内,在博物馆序厅的长明灯周遭,用中、英、俄、日4种文字铭刻着这样的文字,整个设计宛如一座坟墓,埋葬着一段滔天的罪行。人群簇拥着,走过一个个展厅,里面分为七个部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的沦陷、日本在中国的血腥统治、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与日本侵略的最终下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期盼和平。

身在九一八纪念馆中,心情无法平静,眼前的一幕幕罪证,一幕幕血案,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上个世纪发生的,永远镌刻在历史圣碑上的无法磨灭的事件。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像刀疤一般,伤在每一代国人的心上。九一八,一个从小就开始铭记的日子,九一八,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时刻,侵略者,当你们的战刀已经锈迹斑斑,当你们的所谓先烈遗像被一次又一次地拜见,我们,在这九一八的纪念馆中,重温那段让世界为你蒙羞的丑闻。身在九一八纪念馆,我无法不想起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一刀刀屠戮。

走出纪念馆,长舒了一口气,短短的一个小时,却经历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民族抗争反抗的历史。馆内珍藏的图片,文物还萦绕在脑海中。走到警世钟的面前,“毋忘国耻”的铭文深刻人心。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我们绝不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痛历史,绝不能忘记国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的沉痛教训。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因此,作为祖国明天的我们,请牢牢的记住这耻辱的历史吧!耳边的旋律轻轻响起,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会唱响的旋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无论何时都要记住是“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有着民族危机的意识,只有这样,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奋起,才能让自己不断的发奋,努力!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篇8:九一八历史讲话稿

一、偏袒日本的倾向性报道

九一八事变前, 东北先后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两次事件中, 《盛京时报》竭力为日本辩护, 对事件性质颠倒黑白。在“万宝山事件”中, 该报指责中方称, “是中国官员和地主的压迫虐待鲜人所致”。在“中村事件”中, 该报则连续发表“中村大尉虐杀事件, 日侧急速解决方针”, “日上院与虐杀事件, 各派均重视该事件”等消息, 叫嚣“此次虐杀事件, 为中国对日本傲慢态度之结果……切望当局 (指日本当局) 采取断然之处置”为日本侵略张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该报在9月20日报道了事件过程, 是最早报道该事件的中文报纸之一。《盛京时报》身处事变发生地, 其报道被日本视为“权威”和“详实”, 为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辩护。对事变经过, 该报以“北大营兵炸毁南满路、寻致南满各地成战场”为题如下描述:“18日晚间, 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沟附近之南满铁路, 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在另一则报道中该报又以“炸路之华兵, 曾被击退一次”为题报道称:“18日午后, 北大营西方, 突然有中国正规军, 依将校指挥之下, 炸毁南满铁路, 并向日本守备巡逻兵一齐开枪攻击……华军遁走于北方”, “华军后又大举逆袭, 亦被日军击退尾追, 直冲北大营”。在近百字的事件描述中, 《盛京时报》的文字耐人寻味。首先“炸路华兵”作为报道关键词被以大字方式突出。其次, 报道强调此事件是“将校指挥”下的北大营“中国正规军”所为。最后报道称日军是在抵抗中国军队“逆袭”中, 才冲入北大营的。无论是文字编排形式还是内容, 都意在说明九一八事变为中国军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寻衅行为, 而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出于“自卫”, 为日本占领沈阳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倒蒋反张, 诱逼中国接受“直接谈判”

九一八事变后, 《盛京时报》力图离间蒋张, 用舆论动摇张学良和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基础。《盛京时报》把“蒋、张”二人视为中日冲突的祸首, 该报称:“九一八以前, 中日悬案……达三百余件之多, 交涉停顿, 解决无期”, “时军阀与党人勾结, 狼狈为奸, 眼中并无日本, 谓须将日本在东北之势力, 彻底驱逐, 诉诸武力, 亦所不辞。”对日本“中国方面早已取绝交之态度……迫使日本出于武力解决之一途”。该报连篇累牍地批评蒋介石和张学良“丧城失地”, “不负责任”, “拱手无抵抗断送东三省”, “让国人蒙羞”。事变中张学良、荣臻等地方将领也以“不抵抗为唯一护符, 丝毫不负责任”, 对日政策是“无抵抗、无责任、无办法”。《盛京时报》批评蒋、张的目的旨在搅乱国内政局, 利用舆论压力迫使蒋张下野。1931年底, 国联提出“锦州中立”案, 日本诱逼中国直接谈判, 排斥国际干涉愿望更加迫切。此后《盛京时报》对张学良的攻击更加激烈。当张学良电令荣臻组织锦州防卫后, 该报称“小张之左右军阀, 在遁逃之余……在锦州设立偏安的省政府”, “长此以往, 彼此冲突, 不可免, 学良采取抵抗主义……锦州兵力只有五万, 而在北平用以自卫之军十五万”, 暗指张学良拥兵自保, 锦州防卫不过为“蒙蔽国人”, 用道听途说的谣传, 破坏抗战将领的政治形象。

三、契合国人心态的“放言高论”

应当看到, 《盛京时报》之所以能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崛起”, 既不是它偏袒日方的倾向性报道, 也不是对日本占领“合法性”的种种宣传, 而是该报在此间利用国人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 “适时”地引导和利用舆论, 对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放言高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国人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 开始深刻反省国难成因, 一时形成思潮。在讨论中《盛京时报》将国难形成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国民党政治败坏。该报指出:“中国不幸乃官吏风气太恶”, “一切祸源, 由此而生”, “现在吏治, 较清末尤败”。而吏治的败坏在于国民党一党专政, 不能容纳异己, 开放言论。该报指出, “常年戒严之下, 言论丧失自由, 官吏藏私狼藉, 而社会莫不敢言”, 民国政府“税收奇重, 亲民之官皆以民为鱼肉, 尤须登报颂其政绩”, 但当“天灾一至”则又“不负责任, 无人敢言”。该报还激烈抨击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低下, 指出:“近年来有军而无党, 吏治腐败更在想象之外”, 国民党“以改革为号召, 动辄以建设廉洁政府为言, 政权之责任在谋国家与人民之谋利, 而仅曰廉洁则置木偶与殿座廉洁有何用?”针对政治改良的对策, 该报提出:一、要言论自由, 在舆论的监督下“贪官无利, 赂有所畏, 而俭达” (2) ;二、开放党禁“唯有容纳反对派”一切政党“请按竞争, 各寻正轨……许其存在对立, 互相督责”;三、要“以法治国”, “与一切腐败, 作殊死战”, “人人有怀刑之惧, 则贪官污吏鲜”。唯有如此, 才能“创立新风气, 表现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 《盛京时报》将改良国内政治与对日问题联系在一起。该报对国民党中的亲日分子颇为重视, 指出目前国家面临“空前的压迫和外交困难”, 若不实现派系和解, 则“中华民国的寿命也要断送”。派系和解方式是让国民党亲日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分享政治权利, 对“广东国民政府”, 应一体“公正”对待, 实行“廉洁政治”。

四、九一八事变与《盛京时报》的扩张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利用《盛京时报》报业规模迅速扩张。据统计,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在东北创办各类报纸近20家, 而同一时期国人自办的报纸也有20家 (3) 。如考虑到日本报刊中部分为日文报纸的因素, 国人自办报刊在数量上应略占优势。事实上, 早些年《盛京时报》在东三省扩张势力曾遭到中国报人的抵制。1922年, 《盛京时报》在哈尔滨开办《大北新报》, 哈埠报界联合呼吁“不租房给该报馆”, “禁送贺词”, “不看该报”, “不充当其员役” (4) 。 (5) 在华报竞争下, 1921年《盛京时报》发行量仅2.5万份 (6) , 难以垄断东北报业市场。到九一八事变后, 《盛京时报》则挟日本侵占东北之势, 迅速扩张。事变发生前, 奉天发行的华文报纸《东三省民报》、《新民晚报》、《东北民众报》、《醒民报》等报纸就收到不许发表反日言论的恐吓。 (7) 事变后这些报纸或是关闭或被捣毁。其中《新民晚报》作为《盛京时报》在奉天的主要竞争对手, 曾驳斥过其不真实电讯, 九一八事变中该报即被日军接管。日军占领吉林后, 吉林省军政机关报《吉长日报》也因销量大减而关停, (8) 其市场空间被《盛京时报》所挤占。1931年冬, 《盛京时报》原会长佐原笃介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会晤, 指出“目前满洲舆论界正处在危险时期”, 希望本庄繁能采取对策控制东北舆论。此后日本成立统管新闻宣传的机构弘报会, 依靠《盛京时报》“向四千万民众晓以建国的理想, 使其对未来抱希望”。在弘报会领导下, 1937年《盛京时报》兼并《大亚公报》、《民报》、《奉天公报》、《奉天日报》、《民生晚报》等华文报纸, 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 销量达18万份, 对东北报业形成了垄断性控制。

结语

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的言论和报道充分表明该报是实行日本文化侵略的殖民机构, 它契合国人心态的舆论宣传极具迷惑性、隐蔽性和鼓动性, 根本目的是搅乱国际视听, 颠覆国民党的政治权威, 在民众中制造思想混乱, 从而为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服务。

注释

1[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56年版, 第79页。

2[2]修明:《吏治与谋士之出路》, 《盛京时报》, 1931年8月20日。

3[3]1932年《满洲年鉴》。

4[4]《滨江各界联合反对〈大北新报〉公告》, 1922年9月22日。

5[5]《进化与报纸之关系》, 《滨江时报》, 1922年9月2日。

6[6][7]孙邦主编:《伪满文化》, 《伪满史料丛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305页。

篇9:笔谈“九一八”(节选)

本期出版时,临近“九一八”。这是个给中国人留下痛苦记忆的日子,看看当年人们是怎么谈论的吧。

二战结束后,美国恣意扶植日本。不仅要在政治上、军事上使其“能夠有力量对远东极权主义作战”(美陆军部长罗雅尔语),而且要在经济上形成: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的格局,从而控制整个亚洲。宦乡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美国不可告人的目的,及其对亚洲、对中国的危害。

正是由于美国的纵容,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及温床才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铲除。今天的战争罪行问题、劳工问题、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无不源于此!

宦乡(1909~1989)

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8年,年仅29岁的宦乡就出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前线日报》总编辑,投身抗战宣传,发表了许多具有鲜明战斗性的文章。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1947年担任《文汇报》副主笔,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上海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刚刚解放的天津,担任《进步日报》总编辑,不久即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任筹备组副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宦乡从新闻界转到外交界,任外交部欧非司司长。1954年奉调出使伦敦任代办。1962年回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1976年恢复工作后,奉调出使欧洲共同体兼任驻比利时、卢森堡大使。

1978年回国后,又从外交界转到学术界,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组建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的总干事。这一时期,他在组织和推动全国国际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培养研究国际问题的年轻人才、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民间外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78年~1989年这10多年,他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九一八”事变有双重的重大意义。第一,它是日本武装征服中国的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第二,它是促进中国人民求生存、求独立运动热烈展开的刺激因素。我们今天纪念“九一八”,必须继续17年来的一贯精神,一方面致力于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复活,以求确保世界和平,一方面加紧展开我们求生存、求独立的运动,务须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桎梏下完全解放出来。

不用说,今天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是确实存在着的,但同时也是可以克服制止的。这危机来自两个地方,在欧洲是德国,在远东是日本。但这危机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美国对这两个前敌国中战争潜力以及侵略势力的拼命扶植。假如不是美国的扶植政策在作祟,假如管制德日的所有盟国协定能够名符其实地完全履行———无保留地切实履行,那德日两国就不足以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不足以构成惹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危机的酵母。所以,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根本克服新的大战危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当前抛弃一切管制德日的协定,而从事扶植德日反动侵略势力、培养并复兴德日战争潜力的错误政策。

在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之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和朝鲜。

美国明知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朝鲜统一政府是决不会听任美国摆布,替美国作复兴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帮凶的。所以,为了要使朝鲜能够毫无抵抗地变成复兴日本战争潜力政策的一块垫脚石,美国就分裂了朝鲜,大胆地、公开地鼓励南朝鲜进攻北朝鲜的内战(麦克阿瑟在李承晚就职典礼上的演说是多么充满了火药味啊!),同时迫使南朝鲜的资源为日本战争潜力的复兴服务,使朝鲜经济成为日本战争经济的附庸的一部分。

同样在中国,美国通过美援迫使中国供给日本以军需工业的原料(汉、冶、萍的铁矿砂,开滦的煤以及其他农产品原料),要中国承认“中、日、韩必须合作”、“中国应利用日本工业复兴中国”、“日本为远东的唯一工厂”等等荒谬原则。一句话,今天又恢复了“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供应及市场”的殖民地时代。在经济领域内,中国成为美日两国双料殖民地的可怕景象又来临了。为了中国工商业的生存权利,为了保卫中国经济主权的完整,我们不能不反对这种“利用美援促成中日韩经济协同体”的办法。

篇10:纪念九一八事变牢记历史主题作文

送你一个画面:“你可曾记得圆明园被烧毁的情景,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的强盗行为?”

送你一幅图片:“你可曾记得历史上那堆积如山、数不胜数的中国人的白骨和头颅?”

送你一种感觉:“你可曾记得心中那种痛入骨髓的恨,恨入骨髓的恨?”

作为一位中国人,一位华夏子孙,你还记得历史上的中国的战争吗?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谋取暴利,向中国输入了大批大批的罪恶的毒品,使清政府更加腐败,从中国人手中“抢劫”了大量的白银和黄金,有了林则徐禁烟,又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这两个无恶不作的强盗,带着大批子民,闯进了圆明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是几代人心勤的汗水啊?那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啊?那是几代人的瑰宝啊?世界上的奇迹,消失了,身为一个中国人,你又有何感想呢?后又有了九一八事变等一系列战争,你可曾记得九一八事变,即使在中国解放的_年今天,每到9月18日,那刺耳的警钟在中国回荡,久久不散,提醒着你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牺牲的烈士,你可曾记得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罪证自今都屹立在南京大屠杀的博物馆里,你可曾听见他们的倾诉,他们的呜咽,他们的悲愤,他们的痛苦呢?中国三十多万人死在历史的刀刃下,你可曾见到过那一幅幅数不清的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人的堆积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吗?它无时不刻的提醒着你——不要忘记历史,忘记过去。

有位哲人曾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过去。”我们要记住历史,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的生活,不再重复悲剧,你可曾知道,在今天,那可耻的日本人竟然在日本的历史书上坦然的把侵略中国写成“拯救东亚人的正义之举”,“把历史的罪人_与英雄其名,接受世人目光的瞻仰......

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往伤口上撒一把盐是必要的,它可以杀灭细菌,带来新生,虽然会带来疼痛,但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只有不过去过去,才会更美好的生活,因为我们是伟大的中国人。

篇11:九一八事变讲话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年是农历甲午年,120年前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清政府惨败而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今天是9月18日,83年前的今天是一个令中华民族倍感屈辱、痛彻心扉的国耻日,是铭刻在中华民族心灵上永远的伤痛。历史不容忘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以“九一八”事变为由,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不到半年时间,我们的东三省这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物产资源,面积是日本三倍的美丽而富饶地方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沦为了亡国奴。无数的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无辜惨死,无数的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流离失所。

从1931年到1945年,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野蛮的战争罪行。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侵略中国的14年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以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而今,日本军国主义幽灵不死,屡屡上演篡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自导自演钓鱼岛闹剧,但是他们忘记了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清政府了,中华民族走到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面对日本的挑战,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严正警告日本,发出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让的时代强音,让海内外华人深受鼓舞,全体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再一次燃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九一八”事变83周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纪念九一八国耻日,并非宣扬民族仇恨,而是要永远记住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永远铭记先烈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抛头颅洒热血、救亡图存、义无反顾的铮铮铁骨;永远牢记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同学们,让我们把深深的爱国之情、强烈的民族之恨,化作立志奋发、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让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信念永远指引着我们,让先辈们用热血和信念点燃的民族复兴之火,永远照亮我们!同学们,我们更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让我们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节操,读好每一本书,做好每一件事,时刻准备好,长大贡献社会、报效祖国这就是我们的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篇12:九一八国旗下讲话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1931年9月18日,是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难忘的悲痛的日子;78年前的那一天,一声爆炸,东北沈阳城外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被日军炸毁,蒋委员长一声不许抵抗,一个月时间,东北三省沦陷,数千万同胞,从此沦为亡国奴,长达14年„„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只能任由国耻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连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里也如灌注了铅一样的沉重。中国,偌大的一个东方古国,偏偏要遭人欺凌宰割!

只因为我们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而如今,经过先辈们不懈的奋斗,一个富强、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历史的记忆留下了悲壮的回声。风风雨雨六十载,从任人宰割到屹立世界东方,从改革开放到构建和谐社会,几经沉浮,今天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昨日交上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锐意进取的浪潮为祖国的明天奏响了进军的乐章。

我还要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能够跨越历史的鸿沟,创造属于东方的奇迹?因为民族精神的支持。

民族精神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薪火相传。它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是九州生气恃风雷,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抗震救灾精神。我巍巍中华,泱泱大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之所以饱经沧桑而不衰,历尽磨难而更强,靠的就是这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发扬民族精神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军人就要拼命保卫祖国,工人就要全力建设现代化,而同学们,看看我们,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习。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才能回报!

那些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为民族正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是最光荣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而我们这些在平凡的日子里为学业奋斗的学子,也是光荣的,因为我们正在为这个民族的将来作着重要的准备。

劝君且秉烛,为驻好春过,莫等闲,朝阳青春,休放虚过。坚持不懈,用于创新,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在学习上埋头苦干,要有掉几斤肉的精神,不怕吃苦,正是对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周总理不就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么。

78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重新谈起九一八,重新感受历史,重新找回中国人应有的尊严!我们将继承这悲壮的历史,继承这不屈的精神,面对机遇,面对挑战,面对希望,面对未来,我堂堂热血正中学子当胸怀大志,秣马厉兵,天下纵横!

天空深邃如歌,大地辽远如诗,是谁在敞开胸怀,任风雨敲蚀,任日月普照。从远古走来,经历辉煌、屈辱、艰难……从而变得坚定、顽强。它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最后,请全体师生举起右拳,跟我宣誓:“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牢记历史、爱我中华!”

上一篇:厦门集美区积分入学材料下一篇:of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