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纪念馆

2024-04-11

九一八纪念馆(共10篇)

篇1:九一八纪念馆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柳条湖桥,就在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七十六年前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说到九一八,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陌生,那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沉痛回忆。九·一八事变指在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傍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他们先是由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尔后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企图以此来侵略中国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称为满洲,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从此被日寇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之久。

81年前,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险些将中国沦为殖民地,给十六亿中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退的伤疤。“九·一八”事变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由此可见,“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在地域方面已远远超出了东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

每一年的9月18日9点18分,令人警醒的“防空警报”就响彻中原大地,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我想九一八纪念馆的成立的目的就在于此。

我翻阅资料,找到了建馆之初的历史记录:1997年9月8日,市委书记张国光在“九·一八”事变博物馆主持召开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认真研究了扩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有关事宜。会议确定以下事项:(1)在“九·一八”残历碑现址的北侧建馆,建筑设计方案面向全国招标,规划建设期限为二年。(2)多形式、多渠道筹集建馆所需资金,向国际国内特别是沈阳市各界募捐,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扩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议案》。(3)成立扩建纪念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有关部门配合。同年9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原“九·一八”事变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将大规模扩建。1997年11月2日是沈阳市解放49周年的纪念日,这天上午10点整,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柳条湖,隆重举行扩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工程的奠基仪式。中央军委刘华清同志、沈阳军区、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参加了奠基仪式。1998年3月28日上午,扩建工程开工典礼在施工现场举行。1999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欣然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提写了馆名。1999年9月18日上午九时,新馆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向观众开放。经过各方努力,这座象征着中国沉痛历史的纪念馆终于坐落于神州大地。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通过参观这纪念馆,来缅怀那段历史。

纪念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

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

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勿忘国耻”的大钟,让人们深刻铭记“一个忘记英雄的民族,永远只是一个堕落之邦”。

警世钟的旁边,倒放着一座“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是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此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成梯形,碑身为方锥形,与碑座衔接处为正方形,碑顶为炸弹尾翼形,三翼间距为七十六厘米,埋深为二百六十厘米(俗称“炸弹碑”)。这块碑既无碑志,也无铭文,碑身高七米,下面梯形基座,上书“爆破地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与之相反,在“残历碑”广场的一侧,见到了另一个石碑,黑色大理石碑面上镌刻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醒目的大字,是日本友人组织的“侵华历史传讲会”在“九一八”事变六十周年时建立的。它告诫后人“反对霸权、消灭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九一八纪念馆是一座长长的石窟,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19组;雕塑4尊;油画、国画等20余幅,电脑触摸屏14台、大屏幕电视录像机2台。并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中央空调、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等设施,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历史博物馆。

进入馆内,犹如踏着先烈的步伐慢慢的摸索前进着。那么多革命先烈和无辜的老百姓被杀害后遗留下来的骸骨,触目惊心。随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樽樽蜡像、一桩桩血案,它无声的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发生的、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无法磨灭的9.18历史事件。日军曾经犯下的暴行,一例例都惨不忍睹,让我们牢记在心。日本侵略者的所做所为像无形的伤疤一样,永远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身上。对亿万中国人来说,9.18日本侵华那段历史是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创伤。

里面讲述了七十四年前的这段历史,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三省,炸死了张作霖,引起了少帅张学良的抗日决心。我通过照片,文物,光电片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当然我也看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整个陈列馆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国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院内还有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刻系创作的两件雕刻作品,一为《国难》,镶嵌在博物馆南面的墙上,雕塑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区在流血呻吟。雕塑用四十六吨青铜浇铸,国难之耻,永世铭记。另一件为《奋起》,镶嵌在博物馆的东面墙上,雕塑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再现了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英勇杀敌;爱国学生走出书斋,点燃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燎原之火;亿万军民用血肉垒起新的长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等场面,总体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昂扬、胜利的精神。在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碑体由三块倒立的梯形柱组成,直插云天。

唱不完的凄凉的太行山,松花江、长城长;数不尽的灭绝人寰的屠杀,实验和入侵。起伏在,原是平静安详的东方的土地上,在黄土的灰暗中传来一阵阵警笛。一切的一切,都从那一天起?那一天,在东北,九一八!

永恒的记忆,在这里铭记,国耻日亦是自强日,我们应以此为警示,不断让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只有强大才能保卫自己,只有强大才能不畏欺辱,历史毕竟已是过去,我们应看向未来,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篇2:九一八纪念馆

九一八

你唤醒了整个民族

你唤醒了沉睡的华夏

白山黑水

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

战刀

滴落着

同胞的新血

黑龙江

松花江

嫩江

乌苏里江

黑色的恐怖

迅速的蔓延

百万黑土地

三千万同胞

承受的是

无尽的掠夺

忍受的是

无休止的杀戮

掠夺?

杀戮?

也不能阻止

相同的声音

在整个民族

蔓延

起来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血肉铸就的长城

也要与战刀抵抗

宁死

不做亡国奴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一周年

卢沟明月鉴沧桑,英烈残碑露凝霜。

抗战雄魂铁血铸,殇国男儿卫家邦。

钓鱼烽烟犹未了,靖国参拜正风光。

华夏子孙谨牢记,勿忘国耻媚东洋。

‘九一八’

篆刻在民族史上

一座屈辱的纪念碑

每年的这一天

都应在心中拉响警报声 不要让记忆消失

过去的时光会沉入黑暗 身后的一扇门关闭起来 也许再也听不到一些声音 看不到一些场面

仿佛历史的遗迹

被厚厚的封土层覆盖起来

人类的天性喜欢快乐 总会忘却苦难的记忆 不是我们多么善于遗忘

一代又一代的记忆需要传递

不必为民族的昨天避讳 一个孱弱的群体

血和泪,那些无辜的生命 滚滚硝烟里掩埋入历史的深处

请将考古的光亮的铁铲 插入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处 挖掘挖掘再挖掘 我们掘进我们记忆的痛苦

累累白骨,或者发黄的图片纸张 那些幸存者的颤抖的话语 无数闪光的记忆碎片

才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文物

请我们好好珍惜吧

把锈蚀或蒙尘的记忆打磨擦拭 复苏的历史呈现出来

成为一尊又一尊精神的雕塑

年轻人哪,每一天都在品尝 和平生活酿就的蜜,要知道 呵护苦难记忆的民族

篇3:九一八纪念馆

一、偏袒日本的倾向性报道

九一八事变前, 东北先后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两次事件中, 《盛京时报》竭力为日本辩护, 对事件性质颠倒黑白。在“万宝山事件”中, 该报指责中方称, “是中国官员和地主的压迫虐待鲜人所致”。在“中村事件”中, 该报则连续发表“中村大尉虐杀事件, 日侧急速解决方针”, “日上院与虐杀事件, 各派均重视该事件”等消息, 叫嚣“此次虐杀事件, 为中国对日本傲慢态度之结果……切望当局 (指日本当局) 采取断然之处置”为日本侵略张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该报在9月20日报道了事件过程, 是最早报道该事件的中文报纸之一。《盛京时报》身处事变发生地, 其报道被日本视为“权威”和“详实”, 为日本关东军侵占东北辩护。对事变经过, 该报以“北大营兵炸毁南满路、寻致南满各地成战场”为题如下描述:“18日晚间, 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沟附近之南满铁路, 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在另一则报道中该报又以“炸路之华兵, 曾被击退一次”为题报道称:“18日午后, 北大营西方, 突然有中国正规军, 依将校指挥之下, 炸毁南满铁路, 并向日本守备巡逻兵一齐开枪攻击……华军遁走于北方”, “华军后又大举逆袭, 亦被日军击退尾追, 直冲北大营”。在近百字的事件描述中, 《盛京时报》的文字耐人寻味。首先“炸路华兵”作为报道关键词被以大字方式突出。其次, 报道强调此事件是“将校指挥”下的北大营“中国正规军”所为。最后报道称日军是在抵抗中国军队“逆袭”中, 才冲入北大营的。无论是文字编排形式还是内容, 都意在说明九一八事变为中国军队有计划、有组织的寻衅行为, 而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出于“自卫”, 为日本占领沈阳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倒蒋反张, 诱逼中国接受“直接谈判”

九一八事变后, 《盛京时报》力图离间蒋张, 用舆论动摇张学良和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基础。《盛京时报》把“蒋、张”二人视为中日冲突的祸首, 该报称:“九一八以前, 中日悬案……达三百余件之多, 交涉停顿, 解决无期”, “时军阀与党人勾结, 狼狈为奸, 眼中并无日本, 谓须将日本在东北之势力, 彻底驱逐, 诉诸武力, 亦所不辞。”对日本“中国方面早已取绝交之态度……迫使日本出于武力解决之一途”。该报连篇累牍地批评蒋介石和张学良“丧城失地”, “不负责任”, “拱手无抵抗断送东三省”, “让国人蒙羞”。事变中张学良、荣臻等地方将领也以“不抵抗为唯一护符, 丝毫不负责任”, 对日政策是“无抵抗、无责任、无办法”。《盛京时报》批评蒋、张的目的旨在搅乱国内政局, 利用舆论压力迫使蒋张下野。1931年底, 国联提出“锦州中立”案, 日本诱逼中国直接谈判, 排斥国际干涉愿望更加迫切。此后《盛京时报》对张学良的攻击更加激烈。当张学良电令荣臻组织锦州防卫后, 该报称“小张之左右军阀, 在遁逃之余……在锦州设立偏安的省政府”, “长此以往, 彼此冲突, 不可免, 学良采取抵抗主义……锦州兵力只有五万, 而在北平用以自卫之军十五万”, 暗指张学良拥兵自保, 锦州防卫不过为“蒙蔽国人”, 用道听途说的谣传, 破坏抗战将领的政治形象。

三、契合国人心态的“放言高论”

应当看到, 《盛京时报》之所以能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崛起”, 既不是它偏袒日方的倾向性报道, 也不是对日本占领“合法性”的种种宣传, 而是该报在此间利用国人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 “适时”地引导和利用舆论, 对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放言高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国人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 开始深刻反省国难成因, 一时形成思潮。在讨论中《盛京时报》将国难形成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国民党政治败坏。该报指出:“中国不幸乃官吏风气太恶”, “一切祸源, 由此而生”, “现在吏治, 较清末尤败”。而吏治的败坏在于国民党一党专政, 不能容纳异己, 开放言论。该报指出, “常年戒严之下, 言论丧失自由, 官吏藏私狼藉, 而社会莫不敢言”, 民国政府“税收奇重, 亲民之官皆以民为鱼肉, 尤须登报颂其政绩”, 但当“天灾一至”则又“不负责任, 无人敢言”。该报还激烈抨击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低下, 指出:“近年来有军而无党, 吏治腐败更在想象之外”, 国民党“以改革为号召, 动辄以建设廉洁政府为言, 政权之责任在谋国家与人民之谋利, 而仅曰廉洁则置木偶与殿座廉洁有何用?”针对政治改良的对策, 该报提出:一、要言论自由, 在舆论的监督下“贪官无利, 赂有所畏, 而俭达” (2) ;二、开放党禁“唯有容纳反对派”一切政党“请按竞争, 各寻正轨……许其存在对立, 互相督责”;三、要“以法治国”, “与一切腐败, 作殊死战”, “人人有怀刑之惧, 则贪官污吏鲜”。唯有如此, 才能“创立新风气, 表现新精神”。值得注意的是, 《盛京时报》将改良国内政治与对日问题联系在一起。该报对国民党中的亲日分子颇为重视, 指出目前国家面临“空前的压迫和外交困难”, 若不实现派系和解, 则“中华民国的寿命也要断送”。派系和解方式是让国民党亲日派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分享政治权利, 对“广东国民政府”, 应一体“公正”对待, 实行“廉洁政治”。

四、九一八事变与《盛京时报》的扩张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利用《盛京时报》报业规模迅速扩张。据统计,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在东北创办各类报纸近20家, 而同一时期国人自办的报纸也有20家 (3) 。如考虑到日本报刊中部分为日文报纸的因素, 国人自办报刊在数量上应略占优势。事实上, 早些年《盛京时报》在东三省扩张势力曾遭到中国报人的抵制。1922年, 《盛京时报》在哈尔滨开办《大北新报》, 哈埠报界联合呼吁“不租房给该报馆”, “禁送贺词”, “不看该报”, “不充当其员役” (4) 。 (5) 在华报竞争下, 1921年《盛京时报》发行量仅2.5万份 (6) , 难以垄断东北报业市场。到九一八事变后, 《盛京时报》则挟日本侵占东北之势, 迅速扩张。事变发生前, 奉天发行的华文报纸《东三省民报》、《新民晚报》、《东北民众报》、《醒民报》等报纸就收到不许发表反日言论的恐吓。 (7) 事变后这些报纸或是关闭或被捣毁。其中《新民晚报》作为《盛京时报》在奉天的主要竞争对手, 曾驳斥过其不真实电讯, 九一八事变中该报即被日军接管。日军占领吉林后, 吉林省军政机关报《吉长日报》也因销量大减而关停, (8) 其市场空间被《盛京时报》所挤占。1931年冬, 《盛京时报》原会长佐原笃介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会晤, 指出“目前满洲舆论界正处在危险时期”, 希望本庄繁能采取对策控制东北舆论。此后日本成立统管新闻宣传的机构弘报会, 依靠《盛京时报》“向四千万民众晓以建国的理想, 使其对未来抱希望”。在弘报会领导下, 1937年《盛京时报》兼并《大亚公报》、《民报》、《奉天公报》、《奉天日报》、《民生晚报》等华文报纸, 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 销量达18万份, 对东北报业形成了垄断性控制。

结语

九一八事变前后《盛京时报》的言论和报道充分表明该报是实行日本文化侵略的殖民机构, 它契合国人心态的舆论宣传极具迷惑性、隐蔽性和鼓动性, 根本目的是搅乱国际视听, 颠覆国民党的政治权威, 在民众中制造思想混乱, 从而为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服务。

注释

1[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56年版, 第79页。

2[2]修明:《吏治与谋士之出路》, 《盛京时报》, 1931年8月20日。

3[3]1932年《满洲年鉴》。

4[4]《滨江各界联合反对〈大北新报〉公告》, 1922年9月22日。

5[5]《进化与报纸之关系》, 《滨江时报》, 1922年9月2日。

6[6][7]孙邦主编:《伪满文化》, 《伪满史料丛书》,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305页。

篇4:笔谈“九一八”(节选)

本期出版时,临近“九一八”。这是个给中国人留下痛苦记忆的日子,看看当年人们是怎么谈论的吧。

二战结束后,美国恣意扶植日本。不仅要在政治上、军事上使其“能夠有力量对远东极权主义作战”(美陆军部长罗雅尔语),而且要在经济上形成: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的格局,从而控制整个亚洲。宦乡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美国不可告人的目的,及其对亚洲、对中国的危害。

正是由于美国的纵容,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及温床才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和铲除。今天的战争罪行问题、劳工问题、慰安妇问题、教科书问题,无不源于此!

宦乡(1909~1989)

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杰出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8年,年仅29岁的宦乡就出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前线日报》总编辑,投身抗战宣传,发表了许多具有鲜明战斗性的文章。

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1947年担任《文汇报》副主笔,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上海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刚刚解放的天津,担任《进步日报》总编辑,不久即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任筹备组副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宦乡从新闻界转到外交界,任外交部欧非司司长。1954年奉调出使伦敦任代办。1962年回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研究室主任。1976年恢复工作后,奉调出使欧洲共同体兼任驻比利时、卢森堡大使。

1978年回国后,又从外交界转到学术界,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2年组建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的总干事。这一时期,他在组织和推动全国国际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培养研究国际问题的年轻人才、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民间外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78年~1989年这10多年,他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九一八”事变有双重的重大意义。第一,它是日本武装征服中国的起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第二,它是促进中国人民求生存、求独立运动热烈展开的刺激因素。我们今天纪念“九一八”,必须继续17年来的一贯精神,一方面致力于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复活,以求确保世界和平,一方面加紧展开我们求生存、求独立的运动,务须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桎梏下完全解放出来。

不用说,今天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是确实存在着的,但同时也是可以克服制止的。这危机来自两个地方,在欧洲是德国,在远东是日本。但这危机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美国对这两个前敌国中战争潜力以及侵略势力的拼命扶植。假如不是美国的扶植政策在作祟,假如管制德日的所有盟国协定能够名符其实地完全履行———无保留地切实履行,那德日两国就不足以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也不足以构成惹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危机的酵母。所以,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为了根本克服新的大战危机,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当前抛弃一切管制德日的协定,而从事扶植德日反动侵略势力、培养并复兴德日战争潜力的错误政策。

在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之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和朝鲜。

美国明知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朝鲜统一政府是决不会听任美国摆布,替美国作复兴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帮凶的。所以,为了要使朝鲜能够毫无抵抗地变成复兴日本战争潜力政策的一块垫脚石,美国就分裂了朝鲜,大胆地、公开地鼓励南朝鲜进攻北朝鲜的内战(麦克阿瑟在李承晚就职典礼上的演说是多么充满了火药味啊!),同时迫使南朝鲜的资源为日本战争潜力的复兴服务,使朝鲜经济成为日本战争经济的附庸的一部分。

同样在中国,美国通过美援迫使中国供给日本以军需工业的原料(汉、冶、萍的铁矿砂,开滦的煤以及其他农产品原料),要中国承认“中、日、韩必须合作”、“中国应利用日本工业复兴中国”、“日本为远东的唯一工厂”等等荒谬原则。一句话,今天又恢复了“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供应及市场”的殖民地时代。在经济领域内,中国成为美日两国双料殖民地的可怕景象又来临了。为了中国工商业的生存权利,为了保卫中国经济主权的完整,我们不能不反对这种“利用美援促成中日韩经济协同体”的办法。

篇5:纪念九一八

9月12日,听了朱旭厅长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之后,我对身处于抗战期间水深火热的东北百姓更加同情。同情之余,对日帝国主义的痛恨更加深切,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是说不完数不清的。

他们对待中国人极为残忍,使用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其中,在哈尔滨平房区建设的“日军侵华七三一部队”就是其对我们东北人民所犯罪行的真实写照,日本人叫我们同胞去捉白鼠供给他们做实验,捉不到老鼠,他们就用我们的同胞做活体实验,他们把鼠疫病毒植入健康的中国人体内,然后观察其体征,直到这个“木头”(日本人把用于实验的中国人称为“木头”)死去,就这样一条健康的生命就这样死去,这就是我们同胞的命运,朱老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仿佛在为这些死去的同胞滴血,日军在我国各地的行径真可谓罪恶涛涛,每当我听到关于日军残害我同胞的时候,我仿佛变得不再理智了,真想放掉一切去帮我们的先烈们去报仇雪恨。然而,这个仇怎么报呢,难道我们也要向日本人对待中国人那样去对待日本人嘛?不,我们是有血有肉有心的人类,那种猪狗不如的行径我们做不来的。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团结一致,在我们各种各样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容侵犯,让那帮鹰犬豺狼闻风丧胆。

此时此刻,那首从小到大一直唱响的歌声再一次响彻我的脑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篇6:参观九一八纪念馆

经过几天的奔波,我们来到了东北沈阳,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

九一八纪念馆是一座长长的石窟,里面讲述了七十四年前的一段历史,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三省,炸死了张作霖,引起了少帅张学良的抗日决心。我通过照片,文物,光电片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东北人民抗战十四年,终于结束了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结束了这些可怕的生活。

篇7:纪念“九一八”事变有感

杨奉佑

昨天,是九一八事变86周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丧心病狂的九一八事变,袭击北大营,而素来剽悍的东北军却不抵抗。为什么东北军不抵抗呢?这个疑问一直都萦绕在我的脑海,有着同样疑问的人还很多吧?近来,我在公众号“大唐雷音寺”中翻出了209月18日的《老梁观世界》的一段视频,里面清晰的分析了当年如狼似虎的东北军不抵抗的真正原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哈尔滨读大学的四年间,每一年9月18日都能听到防空警报、汽车鸣笛的声音。然而,地处北四环边缘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却再也听不到防空警报那熟悉旋律。

无论有没有警报声的提醒,无论有没有纪念日的警醒,作为中华儿女都不应当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革命先烈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献血和努力。铭记那段历史,并不代表我们要去一雪前耻,而是要汲取前车之鉴,努力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承担起大国应有的责任。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我们能做的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努力搞好科研,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等等。但是,现阶段我们缺少的不只是这样宏伟而高尚的目标,而是将这些宏伟目标落实在地上,并砸出深深印记的本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空谈误国,实干安邦”的实干精神。

最后,一句话与同志们共勉:戒虚言,务实事,念旧耻,谱新章!

篇8:九一八纪念馆

《国际协报》是由张复生私人投资创办的一份报纸, 1918年7月在长春创刊, 1919年11月迁至哈尔滨, 1937年10月在日伪的第二次新闻整顿中被迫终刊。在解放前东北国人自办的民营报纸中, 《国际协报》是一家创办时间较长、发行量较大、社会影响较好、特色较为鲜明的报纸。该报始终坚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 《国际协报》切实唤起了民众的觉醒, 彰显着媒体的价值。本文拟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部分社评的剖析, 展示其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不可忽视的价值, 以期学界对这份东北的地域性报纸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的评论概貌

在辽左散人所著《滨江尘嚣录》中, 作者提到哈尔滨的九家华文报馆中, 《国际协报》名列第一。作者同时强调, 对于报馆来说, “唯一之指导点, 即在论坛一项。局外人一读其论文, 约可知其报之宗旨及价值矣……” (1) 可以说, 《国际协报》自创办始, 就十分重视言论, 其言论又以社评为亮点。

“九一八”事变前后, 《国际协报》的社评重心完全指向中日关系, 指向对日本侵略的防范与批判, 并且往往有统一的议题, 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九一八”前, 该报曾以《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为题连续撰写了10余篇社评, 以《异哉日本人所谓“松花江时代来矣”之狂论》为题连续撰写了3篇社评, 以《中村大尉事件真相究如何?》为题连续撰写了4篇社评;事变发生后, 社长张复生立刻以《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目, 连续撰写50篇社评, 抨击日本的侵略行径, 总计七八万字;之后的诸多社评, 也都与事变直接相关。这段时间该报抨击日本侵略的社评无论是规模, 还是态度, 在全国均属罕见!

由于哈尔滨解放前的报纸保存状况十分不理想, 因此只能从现存为数不多的报纸中窥一斑而知全貌。为方便统计, 下面仅以1931年9月1日~1931年12月23日 (即《国际协报》暂时休刊) 为考察点, 对《国际协报》与同时代哈尔滨两家国人民办报纸———《滨江时报》、《哈尔滨新报》以及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 在“九一八”前后发表很多重要评论的两份大报———《大公报》、《申报》做一个初步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国际协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不仅在哈尔滨的报纸中独占鳌头, 而且无论从数量抑或是持续性上都绝对不逊色于国内大报。在此期间, 《国际协报》的社评也以其独特的视角成为人们分析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参考。

“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际协报》的言论倾向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日本自明治维新国力增强后, 便逐步确定了一条野心勃勃的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 即所谓的“大陆政策”。在1910年吞并朝鲜后, 日本又在实施大陆政策的总范围内, 专门制定了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满蒙政策”。随着军事侵略步伐不断加快和政治经济渗透的不断加深, 日本将侵略的势力范围由最初的“南满”扩展至“东蒙”直到整个东三省和整个内蒙古。作为对国际政治了解颇深的《国际协报》创办者张复生早就捕捉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蛛丝马迹, 并多次提醒国人认清日本的真实面目, 提请政府及早做出防范。

张复生早在1929年出版的专著《国难中之满蒙问题》中, 就透彻地分析了日本奉行的所谓满蒙政策的企图以及该政策对中国的危害, 并重在提醒国人加强防范。在卷首“述意”中, 张复生清楚地阐明主旨:“本刊标题敢揭‘国难’二字缀诸满蒙问题之上, 正欲使国人于直觉观感中而得一深刻之警惕……” (2) 之后, 张复生在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社评, 具体揭穿日本人的阴谋。1931年1月, 《国际协报》曾在新年特刊中特别刊载了社长张复生撰写的社评《“新满蒙政策”与东北外交》, 文中回顾了日本对华的外交政策, 接下来进一步揭露了田中内阁奉行的所谓“新满蒙政策”目的在于“打破国家权力与被征地人民间一切障阻、消灭东北本部之生存能力, 而使中国成为一偏痹不治之症” (3) ;自1931年6月24日起, 《国际协报》又连续发表了张复生的《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 对日本帝国主义崇尚的所谓在满蒙的“特殊权益”进行了详细解读, 直截了当地提醒读者关注日本当局政策的变化, 《国际协报》不无忧虑地指出:“吾人基于此类非常动作之见地, 益觉外侮从正面袭来, 殆始终不能释然者耳。” (4)

事态的发展, 很快印证了《国际协报》对中日关系走向的预测。日本不断制造事端, 做种种武装入侵的准备。他们蓄意煽动朝鲜的排华风潮, 造成了“万宝山事件”;他们派遣间谍进行军事侦察活动, 从而酿成了“中村大尉事件”。“万宝山事件”发生后, 《国际协报》清醒地看到了日本的用心所在,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设日警不横加干涉, 断不至此。若宁汉事件, 皆起因于外兵强横之反动” (5) ;对于“中村事件”, 面对日本隐瞒其进行间谍活动的真相, 《国际协报》连续发表社评《中村大尉事件真相究如何?》, 批驳日本媒体的夸大宣传:“为问朝鲜华侨惨死伤亡者达二百人, 较诸中村大尉当如何?旅朝侨胞皆多年取得安分营业之资格, 比诸中村之无身份相当护照, 乔装微行, 深入禁止游历之地‘十八年有案禁人游历与安屯垦区’者又如何?此则希望日本有识阶级深切自省, 勿徒陷于夸大狂的病态也。” (6) 掷地有声的话语, 有理有据的驳斥, 把侵略者的欺骗伎俩和侵略野心暴露无遗。

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日俄战争后, 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毫不掩饰。松花江流域在中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如《国际协报》所言:“松花江流域在中国全部经济地位上, 占三分之一以上之力量。诚如石本氏所云将来完全开发足能给养二亿以上之人口。新中国民族之生存前途, 正赖此为工商业生产之源泉。” (7) 该报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 日本攫取满蒙是它侵华的开始, 是它所谓大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指出, 日本帝国主义要实现它的野心, 单靠经济手段已经嫌慢, 它们要加速了、要动武了。可谓鞭辟入里, 切中侵略者的要害。

果然, 日本趁当年夏天中国江淮发生罕见水灾之机, 对中国不宣而战, 9月18日, 发动了对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9月20日, 社长张复生立即以《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为总题, 连日撰写系列社评, 击破敌人的谎言:“此次日本军部之口号曰‘击灭东北政权’, 曰‘教训政治小儿’, 其彰著军事动作, 已费半年以上时间之决策……设最高之军政部, 管辖一省临时行政。设分属之维持会, 变更地方性的治安组织。宁可以往日一部分之冲突论?犹可诬中国军队之挑战?皇姑屯间铁道交接站之破坏, 辽宁军队在严令收缴武装之后, 能徒手为之?且冒险以冲入南满之守备队防区以内, 能如此之昏昧?夜间潜入北大营堡垒, 直施其突击队之炮火者为谁?中国军队正在不抵抗的惨烈之处境, 并正当防卫而无之。谁先挑战, 谁先开衅, 事实最称雄辩, 宣传宁能抹煞!” (8) 这一连串的反问, 切实拆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批判不抵抗的政府, 讴歌守土抗暴的英雄。事变发生后, 面对蒋介石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国际协报》表达了极度的不满:“以无防御不抵抗之东北, 始终听命其炮火之毁灭伤亡……以通常未断交之国际关系, 发如斯可骇之变态。唯东方国际能有此怪象。唯中国民族能受此侮辱。所谓独立自主之面目安在?” (9) 当黑龙江省府代理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军事总指挥马占山所率部队终因势单力孤退出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之后, 《国际协报》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吾三千万民众之哭声, 紧随马占山退却之令几同时为惨痛之应和。政府无办法无责任无抵抗之结果, 不啻视我东北为一破甑, 宁弃之而不惜。又不啻视我三千万民众为一陷路弃儿, 一任其自然流落而无所抚辑。民族社会最惨痛之境遇, 盖无如今日东北之冷酷者矣。 (10) ”寥寥数语, 承载了《国际协报》和东北爱国民众心中积蓄已久的愤懑, 表达着对持不抵抗态度政府的强烈不满。

出于对列强的万般痛恨, 《国际协报》将倡导自卫反击的基调唱到最后。当黑龙江守军在马占山的率领下奋勇抗战之时, 《国际协报》异常感奋, 立刻发动民众为守军捐款捐物, 同时派记者采访马占山, 将其事迹向关内媒体宣传, 还携带劳军款项及物品、食品赴江桥战场向抗日将士表示慰问。在此期间, 该报不仅改周六刊为日刊, 每日都有大量的战事、劳军新闻报道, 还配发激愤悲壮的社评, 高度赞扬守军的英雄气概, 其拳拳之情, 溢于言表。同时, 该报还无情抨击了部分政府官员的委琐渺小, 热烈呼吁广大民众作最后的抗争, 充满了杀身成仁的决绝之意。

面对时局的变化, 1931年12月23日, 《国际协报》不得不暂时休刊。休刊社评说:“盖中国目前所可惧者, 即在‘人人不能各尽其责’, 设中国全部人民, 均能‘各尽其责’, 则吾人敢断言最低限度, 国家亦必不至被人灭亡。……本报同人, 向即抱定此旨, 明知数十人之奋斗, 于事或无大补, 但个人‘中国人’之责任, 不能不尽, 以故在最近三月中, 虽日日处于惊涛骇浪之中, 自问爱国之志, 未曾少夺。虽间有友侪劝阻, 谓著作记载, 勿太积极, 致招外人之嫉, 而罹意外之祸, 但同人等, 深恐东北民众‘心死’, 故自始至终, 未敢少懈……本报万一不幸, 一二日间, 或暂时与读者小别, 但中国不亡, 中国人心不亡, 在最近之将来, 或尚有与读者相见之期……” (11) 想必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读之, 均不能不泪满衣襟。

结语

70多年后的今天, 再次捧读《国际协报》的诸多社评, 仍会令人为之动容。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 《国际协报》切实履行了媒体的真正职责, 它撰写的一篇篇社论, 是那样的饱含激情, 是那样的充满正气, 就是这些激情和正气与其他所有因素一道促成了广大东北民众政治意识的觉醒, 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得以弘扬, 《国际协报》也因此在广大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注释

1 辽左散人编著:《滨江尘嚣录》, 新华印书馆, 1929.167。

2 张复生:《国难中之满蒙问题》, 辽宁东北文化社发行, 1929 (11) 。

3 复生:《“新满蒙政策”与东北外交》, 《国际协报中华民国二十年新年特刊》, 1931-1-1。

4 复生:《日本人所认国策上之满蒙特殊权利 (十一) 》, 《国际协报》, 1931-7-4 (2) 。

5 仲铭:《请看日本强国维持治安之能力》, 《国际协报》, 1931-7-9 (3) 。

6 复生:《中村大尉事件真相究如何》, 《国际协报》, 1931-9-17 (2) 。

7 复生:《异哉日本人所谓“松花江时代来矣”之狂论 (一) 》, 《国际协报》, 1931-9-8 (2) 。

8 (9) 复生:《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 (四) 》, 《国际协报》, 1931-9-24 (2) 。

9 (10) 复生:《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 (五十) 》, 《国际协报》, 1931-11-21 (2) 。

篇9:还原真实“九一八”

东北军武器装备强

人们在谈到抗战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虽然中国军队人数多,但是武器火力不如日军,所以失利的战例比较多。”一般来说,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在1931年的中国东北,这句话不成立!东北军不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关东军,而且在武器火力上也远远超过了关东军。只要看看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缴获的战利品就知道了:飞机60架,坦克25辆,还有大量的日军根本没有的捷克式冲锋枪!

会不会有人奇怪,他张学良怎么有那么多钱,装备怎么会那么好?这么说吧,少帅论别的比不上他爹,就整钱的能耐比他爹要强得多了。大帅整钱靠做马贼、胡子,那钱来得不地道。少帅念过洋书,懂经济,挣钱的方法要酷得多了。东北特产是大豆,少帅就专门倒腾大豆到国际市场去卖,挺来钱。有人要说了,倒腾大豆能挣几个钱?倒腾和倒腾不一样,人家少帅发行一种不可兑换的“奉天票”,除了有花以外和废纸一样。少帅拿了那个废纸向老乡强购大豆,拿了大豆出口去换钱,换了钱去买军火,买了军火再“交”给关东军。

当然,东北军在训练程度上比关东军差远了。

攻打北大营的日军有多少?有千军万马?没有,就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川岛中队,就一个连,一百来号人!

石原莞尔的判断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担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就宣扬“占领满蒙”。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虽然也想扩大侵略,但怕美国、苏俄或者蒋介石插手,故反对付诸实践。

不过,石原肯定美国不会直接插手。蒋介石呢?不说正在忙着“剿共”,按老蒋的为人,石原也准确地判断得出,蒋介石肯定袖手旁观。因为蒋介石要借日本人之手,排除异己,消灭奉系军阀。

至于苏俄那边呢?那个少帅早把活埋他自己的坑给酷酷地挖好了。1929年7月,张作霖刚死不到一个月,张学良就敢上演“爱国秀”,不去找杀父仇人关东军,却和俄国人去闹出了一个 “中东路事件”。被人家打得满地找牙不说,还把一旦有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给玩没了。

但即便真的美苏蒋全部不闻不问,东北军真的和关东军拼命,关东军也怕,所以石原又通过朝鲜军参谋神田正种(陆大31期)串通了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大将,无视军法,擅自将朝鲜军调至边境,随时准备越境支援关东军。其实有两个大队(营)当天晚上已经越过了边界,而林铣十郎是第二天才向上边报告的。

发动时间提前了十天

关东军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日本参谋本部派了个作战部次长建川美次到奉天阻止关东军乱来。建川是有名的“挺进将军”,他怎么会愿意来劝阻石原和板垣呢?可是军令在身,不得不行。他就玩了一个“磨洋工,装死狗”。从东京出来,他不坐飞机,走陆路、坐海船,横穿朝鲜慢慢来。为什么?为了帮石原们和关东军争取时间。等他坐火车到奉天,已经是9月18日傍晚了。

当天晚上关东军举行盛大招待会,为次长洗尘。建川次长心知肚明:都该忙得像耗子似的时候,怎么还全来接风?没错,看样子要出事就是今天了。于是就开怀畅饮起来,左一杯,右一杯,两杯喝完,醉倒下了。干吗来的?等明天酒醒了再说吧。

关东军原来定的日期确实是9月28日,接到参谋本部俄罗斯班班长桥本欣五郎少佐的密报,建川美次要来,这才提前到9月18日的。石原的战术应该说很简单:“打蛇打七寸”。趁那位花花公子张学良沉醉在温柔乡之际,打掉沈阳城里的奉军指挥部,使东北军群龙无首。在沈阳动手的同时占领营口和丹东,阻断关外奉军主力回援,和确保朝鲜军可以越境增援。

应该说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算计几乎完美无缺,惟一的缺点就是他们没有想到,不但美苏蒋袖手旁观,连当事人张学良本人也同样袖手旁观!

等建川第二天醒来,事已经没了,沈阳的东北军已经被全部解除了武装,石原们正忙着清点战利品。

成立伪满洲国

9月22日,关东军总参谋长三宅光治、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和奉天特务机关长、刚被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命为“奉天市长”的土肥原贤二,还有关东军参谋片仓衷大尉,就开了一个会,讨论下一步怎么办。

板垣说明了内阁和参谋本部的态度,片仓说明了来往电报。东京首先反对扩大事态,但是表扬了关东军的战果,到底什么意思?土肥原说了第一句话:“要一口气解决满蒙问题,只有建立一个以日本为盟主的满蒙五族共和国。”

随后经过一番运作,寓居天津的末代皇帝溥仪被接到沈阳,伪满洲国成立。

篇10:九一八纪念馆观后感

导语:九一八,一个从小就开始铭记的日子,九一八,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时刻,侵略者,当你们的战刀已经锈迹斑斑,当你们的所谓先烈遗像被一次又一次地拜见,我们,在这九一八的纪念馆中,重温那段让世界为你蒙羞的丑闻。

阳春三月,树披绿妆,花绽新蕾,广袤的辽西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催生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按照部机关党总支“创先争优”活动统一安排,有幸与同事们一道,赴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启迪心灵,历练情操,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神圣的洗礼,实现了新的深化和升华。

这两个纪念馆主题相近,风格相似,馆藏丰富,整洁有序,大量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显示出了高超的布展水平。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介绍,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展示的辽东百姓累累白骨和日军秘密部队用我同胞肉体进行细菌实验的仿真蜡像场景,以及辽沈战役纪念馆演示的锦州战役360度沙盘全景,强烈地冲击着大家的感觉,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日本侵华,由来已久。明将戚继光率军痛击倭寇,尽数收复失地,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基本肃清。及至清末,国势渐衰,日本却借助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先有甲午战争于前,再有日俄战争于后,日本在华攫取了巨大利益。“九一八”之后,进而侵占我东北,觊觎华北。这一切都再次证明了那个大家熟知的落后挨打的道理。所幸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中国人民自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敌后根据地,举行战略大反攻,最终迫使日本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解放战争时期,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兴共和国宏伟目标的激励下,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昂首前进,浴血奋战,相继取得了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部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无论是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还是争当“五个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都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着眼事业长远发展,把目标定高,把劲头鼓足,把措施订好,向顶级瞄准,向一流看齐,向最好进军,用创先争优的实践成果,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宏大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给我以触动最大感慨最深的莫过于学校组织参加九一八纪念馆的活动。当然也是从那次经历中,让我深刻的觉悟到当代中国的日益繁荣富强是在怎样一种血泪斑驳的历史中艰难挺过来挣扎过来的。并是以怎样的一种耐力和无畏最终赢得了胜利。这胜利向世界昭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坚挺魂魄。“九一八”的耻辱历史绝不应当因时间的辗转而淡然退去,反而应在时代的长河中得以彰显让人永远铭记。

众所周知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端。早在1930年的冬季,日本的关东军为策划其阴谋,选定了柳湖村作为实施武装侵略事件的起点。并于1931年7月,日本炮制出所谓的《解放满洲问题政策大纲》,在此秘密性的文件中也明确的规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步骤和措施。柳条湖位于沈阳城北郊的南满铁路附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也与其临近。在9月18日夜10点20分,日本关东军就在此实施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后,为了掩人耳目在长春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将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扶持为皇帝。从此,日本帝国主义便将东北变成了其独占的殖民地,全面的进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以致使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当中。

当我们驻足于“九一八”纪念馆前,巨大雄浑的石碑宛如摊开的书卷,铭刻着这耻辱性历史的一天。仿佛是等待我们细细聆听那历史的教训,又仿佛是在激励人们要为国家的存亡做出贡献。在“残历碑”下,醒目的写着关于二战法西斯的暴行。在前言中有这样的寥寥数字:从这一天起,炎黄华胄经受了5000多个只有仇恨没有眼泪的日日夜夜,从这一天起整个中华大地卷起了5000多年文明史上史无前例的怒涛。诵读这些文字让我心怀感慨和愤恨。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倡导和平友谊的邦国却会遭受如此之大的灭顶之灾。

在迈进“九一八”纪念馆的那一刹,仿佛整个人穿梭了时空来到了那阴暗恐怖,布满血腥的年代。各种鲜活的蜡人形象如实还原给了我们历史上最为逼真的景象。日军逼迫中国人的各种残忍手段令我感到异常的愤慨和痛惜。当看着陈列着的烈士尸首,当看见手术台上日本军官们丧心病狂的挥刀剥开先烈的皮肤挖开战士们的心肝内脏,当看见无数无辜的百姓被囚禁,仍旧用双手紧抓栏杆,渴望胜利曙光的一幕幕......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这时我的脑际也浮现出在战场上、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无数奋勇向前毫不畏惧的战士们,那些在中国存亡的危及时刻觉醒的名族英雄们,那些愤慨捍卫自己领土的无数黎民百姓们,正踏着鲜血染红的道路与敌人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拼杀。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置身于尸体遍野流离失所的境遇,没有饱尝奸淫掠夺的苦难。但通过那些真实详尽的图画文字、那些铁证如山的历史资料和描述、那些残破不堪的遗址、那些真实的记录镜头、和那些逼真的场景再现,使我们能够了解这段历史,感受到关系于名族存亡的生死浩劫。我们年轻的一代应当受到这样的革命熏陶,我们的国家也应当多多给予广大民众以这样的机会去了解我们民族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有时习惯了牢记那些辉煌胜利的时刻,习惯去接受冠冕堂皇的赞词。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民族不敢正视其挫败沦陷、不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那它就永远不可能富强起来。

从一个展馆到另一个展馆,“九一八”纪念馆中的一幕幕同时给我们勾勒了全国人名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声嘶力竭的呼喊纷纷要求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做法;中国共产党领导无数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战争。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党的伟大精神,和团结广大群众的力量。要走出展厅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标语牌这样写道:当我们即将走出展厅,大概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滴血,而且每一滴血都足以凝固成一串问号。日本帝国主义何以敢对我泱泱大国举起屠刀?这里的每一副画面都是一串串铁打的实事。但为什么有的人仍不能够去正视它?甚至去歪曲它?篡改它?仿佛这里的每一尊仪容都在呐喊,这呐喊声又究竟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是否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苦难的岁月,不要再让苦难重扣国门?”是告诉我们“要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我们的力量?”是啊,这呐喊声就像是穿梭进了头颅的警钟,长久的回荡在我的思绪中。

走出纪念馆时,看见好多人在留言薄上发表的留言,其中很多都是慷慨激昂励志报效祖国的有志青年,但其中也有不少人言辞过于偏激倡导什么拒绝日货、断绝与日来往走出纪念馆的时候我看到了有等的话语。我想说有爱国情操固然是好的,但我们应当用理性的思想爱国,坚持我们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让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是盲目的思潮去感化驱逐一切邪恶力量,让我们每个人都昂首挺胸为我们祖国献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20XX年6月25日,经过一番舟车劳顿之后,我们来到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到了这里的第七天也正值周六,于是老师组织和带领我们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先参观了馆外的一些情景,外面横躺竖立着一些石碑,矗立的石墙上写着九一八事件发生当天的日历,外围的墙壁上雕刻着九一八事件过程中遇难的我国同胞的各种各样痛苦的姿势。这些无一不痛斥着当年日本人犯下的罪恶行为,同时也在深深地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谨记当年日本的罪恶行径,时刻不忘我国的耻辱史。九点钟的时候,开馆了,随着沉重的大门被打开,一股悲凉的意境扑面而来,随着老师的指挥,我们进入了馆内。光线比较暗,装潢映衬着纪念馆的主题。我跟着讲解员,听着她讲述着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血色历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5时半,日军占领北大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在短时间内沦陷。

人群簇拥着,走过一个个展厅。向前走,看着平顶山大屠杀未寒的尸骨,狰狞的表情是在痛诉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会不会在闭馆后的夜里,亡灵们会飘荡到日本战犯的蜡像前,哀嚎着,怒骂着;向前走,看到了日军在东北的残酷统治,侵占大量的资源,在人体上进行实验,惨不忍睹;向前走,看到了东北军民的抗日战争,狱中的赵一曼,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他们为了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将一代代传诵;向前走,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抵抗侵略者,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向前走,看到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罪大恶极的战犯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正义的审判。

走出纪念馆,长舒了一口气,短短的一个小时,却经历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民族抗争反抗的历史。馆内珍藏的图片,文物还萦绕在脑海中。走到警世钟的面前,“毋忘国耻”的铭文深刻人心。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血鉴,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其一,勿忘国耻当思国运。走进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让人深思再三的莫过“国运”二字。从高耸的残历碑到蜿蜒的展厅,如同是用一串串“难”字勾画出的国难图,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苦难,抗争的磨难。抚今追昔,百感化做一念: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何才能让国耻一去不复返?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惟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其二,勿忘国耻当思发展。76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生灵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再做“弱肉”,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科学发展来大踏步地向前追赶。我们要清醒地砍刀,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面对现在,倍感发展之迫切,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

其三,勿忘国耻当思忧患。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不乏“忧论”: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等等。“忧”具有很重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而,这个道理,似乎没有“直奔主题”,没有“坐落”到目的上——忧患是为了图强,我国人民先进意识大大增强,国家也正在欣欣向荣地强大起来。这是个大醒,大幸。但是,世界风云变幻,“落后就要挨打”还将是一个长久而严酷的现实。因此,面对76年后的“九一八”,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居安思危”,应成为我们不可忘却的忧患意识。

是啊,这段屈辱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然而,这人类史上悲剧的导演者,日本的人类同胞们,你们是不是也应该记住这段历史呢?修改自己的教科书,扭曲历史意图将这段历史抹杀掉,不让下一代的日本青年们了解知道他们的祖辈犯下的罪恶行径;参拜靖国神社,把战犯当做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来敬拜;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你们的野蛮的行为。这种种的一切,都是你们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和做法么?反思自己,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软弱必然会受到列强的宰割。然而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飞速发展,经济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力量也属于全球一流,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顶端,我们以自己是中国人儿骄傲,自豪。然而,我们的国家是真正的强大了么?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一直与日本僵持,被韩国非法扣留的中国渔民无法回国,黄岩岛问题还是在与菲律宾对峙。中国的主权一直被周边小国所侵犯着,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说中国强大了,但小国们还是依旧敢于寻衅呢?是国家的实力没有真正强大,还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主权意识在这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渐渐消退了呢?

因此,牢牢的记住这耻辱的历史吧!耳边的旋律轻轻响起,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会唱响的旋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对,无论何时都要记住是“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有着民族危机的意识,只有这样,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奋起,才能让自己不断的发奋,努力!

20XX年10月24日在团委的组织下,我来到了“九一八纪念馆”,使我这个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这些事变的幸运儿,有机会去亲眼目睹革命先烈的不屈与侵略者的狰狞面孔。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全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举动令我折服,也使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

步入纪念馆,高大的“残历碑”映入眼帘。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那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突然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从此开始了疯狂侵华战争。东三省上百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在短短4个多月里全部沦丧,亿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别有一番意义:从东北的沦陷到日本禽兽对中国人的屠杀和细菌试验,整个展道呈下坡设计,越走越阴暗;然后从东北抗联抗日,直至日本战犯被审判,展道呈上坡设计,越走越明亮。在馆内,我们见到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及文物,还有一些场景的重现。一张张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幕幕重现场景穿越时光隧道追溯历史,让人深思。印象中最震憾的是从抚顺万人坑运过来的一片二三十米见方的万人坑土壤,里面有几十具尸骨,其中有两具头骨被小日本的枪支打的枪眼历历在目,隐隐感觉到当时屠杀现场的悲壮和凄惨。还有一对尸骨,是一男一女紧紧相依,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活埋了,他们身上带的手铐脚缭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到现在,仍然带在他们身上,向后人诉说日本人的惨无人道。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结尾,是关于原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展示。在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中国人民将战争魔鬼改造成人。1956年6月21日,我国政府释放第一批335名战俘,悔恨的泪水显示了人性的复归。

“那是为了将来,只有种下谅解、宽容的种子,人们才能好好相处。”这是一座由日本1450名战争遗孤自发捐建的铜质雕塑。雕塑的碑座上写着“感谢中国生父母碑”,雕塑中一对中国农民夫妇,领着一个日本男孩,母亲慈爱地俯视着孩子,孩子依恋地仰望着母亲。这是一幅流淌着中日两国血液的三口之家的真实写照———战争中的日本遗孤,受到了善良的中国农民的照料,后来大都成为两国友好的使者。

走出展厅,抬头仰望“九·一八历史纪念馆”感想颇深,内心的愤怒已经不能在控制,一直抑制的情绪,已经难以控制,想着日本鬼子当年对中国人民的种种暴行,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丧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想起如今部分日本人回避这段侵华历史,大家的心情沉重无比。在愤慨中,我们更加怀念先烈们,一个个先烈的名字涌上心头,我们感激那些奋起反抗的人,我们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在这张序列中,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不仅仅代表他自己,每一个的名字后面都立着很多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着中国亿万儿女。感动,二字在一次的在心中回荡,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便能够战胜一切,赢得世界的尊重。

九·一八不仅仅是国耻日,对于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奋进的日子,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努力发展自己,只有自己的实力强大了,祖国的实力强大了,我们才能保证不让我们的祖国再次遭受到像80年前的那场灾难一样的磨难,我们中国人才能扬眉吐气。

上一篇:石臼窝镇芝麻窝小学民主评议活动总结下一篇:优秀学生个人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