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微笑满分作文

2024-05-01

含泪的微笑满分作文(共10篇)

篇1:含泪的微笑满分作文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会经历到大大小小的风浪。面对这些挫折和痛苦,我们要以微笑来对待。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我们要学会苦中作乐。你也可以这么认为:当你遇到的挫折越大,你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酷暑当空,连走到门口都不想走,奶奶在田里收着玉米,那时候家里人都出去工作了,让我帮奶奶收玉米,我心里老大的不情愿,但是又不得不去。

刚到田里没几分钟,就热的快冒烟了,虽然那时候已经是下午四五点,但地上发出来的阵阵热气,仿佛要把人熏倒。

我扒开包裹玉米的外衣,将玉米放入篮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不知道第几个的时候就已经累得不行了。转念一想,奶奶收的比我还多,为什么看上去不是很热呢?大概是强忍住的吧,我想了想,我也要这样,于是,继续坚持下来。

不管蚊虫的叮咬,不管汗水的洒落,不管有多累,还是坚持了下来。

终于,当最后的一颗玉米放到篮子时。奶奶对我说了一声:“真棒,能吃苦,以后才有出息”。此时,我累得真想躺在田里。回想刚才劳动的点点滴滴,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不是伤痛的泪,是微笑的泪,是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眼泪,因为我挑战了自己。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不经风雨,怎会见彩虹。挫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它让我们完善自我。我希望我是一位能够用微笑来面对挫折的人,不管挫折多大,我都会永不言弃。

篇2:含泪的微笑满分作文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甘心和旁人的冷嘲热讽,她从此努力学习。她是在初三上学期开始刻苦学习的。老师说不算晚,可她还是担惊受怕,不敢懈怠,每天都认真听讲,下课时,还是在学,实在搞不懂的,就问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和任课老师。第一次月考来了,她出乎意料的考了班里第五,她以前在班里也就是二十几名,在年级更是进步了100多名,大家都很惊讶,甚至认为她是抄的,但她并没有。她很高兴,觉得自己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是有用的。但她也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更加努力。在课堂上,她积极回答问题,有时答错了,也没关系。下课再搞明白就可以了,她每天都要做很多题,没日没夜地学,不过有时也会适当的运动一下,也不能老是学啊,还是要注意劳逸结合的。她也因为做这些历年真题知道了很多答题技巧和答题经验。父母看到她这个样子,都很欣慰。感觉到她已经长大了,懂事了。

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她总是会在班里的前几名,在年级里的排名,也是十分理想的。考重点高中是不成问题的,但她依旧不想松懈,因为她知道:“每个人都很努力,而我的底子还不如她们好,所以说我要比她们更加努力才行。”是的!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中考考完了。

出来成绩后,她笑了。笑出了眼泪,因为这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她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年级第二。考上了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学校,她父母也都很高兴。

不要低估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连你都不相信,那么没人会相信你。有这么一句话,累和遗憾,你要哪个?是的!我会选择累!宁可累我也不想要遗憾!

篇3:含泪的微笑满分作文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1](荀子语)。以悲哀为主的音乐,表现“别有幽愁暗恨生”[1,2]的悲剧情感更直接,更淋漓尽致。因此占据了音乐中的主流地位。孔子曰“乐之所至,哀亦至焉。”[2,3](礼记·仲尼闲居)这里所说的“悲”,不是特指某种戏剧体裁,而是泛指一种美学观念、美学形态,或一种特定的审美情感类型。诗歌与音乐“以悲为美”远在《诗经》、《楚辞》时代就已初见端倪,而到了汉末魏晋才真正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风尚,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美学思潮。在汉代漫长的音乐发展中,音乐的审美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最初的尊崇雅乐、俗乐到融入雅乐,变革雅乐,把俗乐的欣赏标准予以普及,形成新的音乐欣赏标准,最终在音乐欣赏与创作中形成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观。音乐创作实践与欣赏中以悲为美的音乐现象,在汉末达到了高潮。嵇康在《琴赋》序中云:“称其材干,则以危若为止;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音乐以悲为美的欣赏观点对建安时代文学作品以悲为美的评价标准也有一定影响,建安时代很多诗歌,如三曹、竹林七贤的诗文无不慷概多气,充满着悲凉的情绪。汉代俗乐以节奏的疾速、音调的委婉、技巧的繁复、情味的浓郁、对音阶的变革与雅乐形成对比,表达了人的“哀乐”之情。应该说,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以悲为美的音乐观,逐渐成为汉人内心的审乐观。

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美学强调的是,在悲剧的悲情后面,总是隐藏着一种中国人心仪已久的“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与日常生活中的悲哀悲痛事件不同,它在本质上是净化心灵催人奋进的。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3,4]中国悲剧善于把这样两种形同水火的悲喜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把毁灭真善美同撕破假恶丑融为一体。《淮南鸿烈·齐俗训》云:“徒弦,则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任何一件音乐艺术作品都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其中任何一种效果都不能在作为一种整体的混合音调效果中保持其单一性。

就生活而言,人生多忧患,“不如意事常八九”。就音乐而言,音乐实践反映于美意识领域。春秋战国时期悲歌悲乐己大量涌现,到了汉代,更是大江南北、举国上下所唱所奏多为悲歌悲乐,不仅汉乐府多悲歌,《古诗十九首》全是悲歌。而且,《史记》、《汉书》所载音乐史料也以悲乐为多,进而出现了“知音者乐而悲之”的思想,即不仅肯定悲乐,还认为悲乐更美更感人。

二、悲剧美的本质特征

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如喜剧里的主人公,以其滑稽和幽默的表演给欣赏者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同时让人们在笑声中领悟到相应的社会人生的道理。而悲剧,离不开苦痛和黑暗,作为另一种审美形态,它以不同的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重要美学范畴,从本质上说,艺术上的悲剧是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劣、光明与黑暗、正义与奸诈等矛盾因素的典型冲突所形成的悲剧事件的概括反映。悲剧美是崇高美在社会生活领域和艺术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悲剧的结果往往是正面因素暂时受到压制和反面因素表面上获得胜利,而悲剧的主角则往往是体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进步的历史力量的正面人物。

中外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牺牲,往往成为戏剧类型的悲剧的重要题材,也是美学范畴的悲剧所讴歌的重要内容。歌剧《刘胡兰》、《江姐》中的刘胡兰和江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们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和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把悲剧性冲突提高到了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尖锐的地步。瞿维创作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更为我们塑造了鸦片战争以来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而前赴后继的英雄形象。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的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梁、祝二人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也显露出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

三、音乐的喜悲原因

音乐欣赏中出现的以悲为美、以悲为乐音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音乐的发展来说,从整齐简朴的音乐发展到多变甚至能表达人的高级细微情感的音乐,自然会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发展。其二,人之情感不外喜怒哀乐,明人屠隆说:“夫性情有悲有喜,要之乎可喜矣。五音有哀有乐,和声能使人欢然而忘愁,哀声能使人凄怆悱恻而不行。然人不独好和声,亦好哀声,哀声至于今不废也,其所不废者而可喜也。”第三,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崇高的集中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学家们把悲剧性看作是最高的一种伟大(即崇高),也许是正确的。”悲剧与崇高相联系,这是悲剧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第四,从历史的发展看,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战争离乱带给人的不幸及汉代人对自身命运之探求的努力和孤寂,都影响到汉代人对整个人生的观照,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从而产生“悲”的情感,延伸至今。作为中国人悲剧情感的另一端,悲壮之美总是同高洁的品性、崇高的气节或勇武的献身精神相联系,从《精卫填海》到《易水歌》再到李白《蜀道难》,都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我们民族性格中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另一侧面。

结合当今的“小沈阳”现象,笔者认为“悲”比“喜”更能引人入胜。央视春晚捧红了穿着苏格兰七分裤中的一条裤腿的“小沈阳”。有人说;“小沈阳这小子火了成精了哈,男不男女不女,真是个活宝,”一句“为什么,到是有,还是没有哇,”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头禅了。小沈阳身上的确集合了很多矛盾性和喜剧性:花裙子、花发卡、兰花指、嗲鼻音、飘逸步,配上仿真歌星秀和“纯爷们”身架,往那儿一站,就够看半个月的。然而半个月之后呢?喜剧是一次性消费,而悲剧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哲学家说悲剧精神是一种处于无时无刻的不满足状态下的追求;而喜剧精神则很单纯,是处于随时随地的满足状态下的一种追求。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字,悲剧里无尽的魅力,总是胜过喜剧。

结语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机制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集中表现为情感的多味性相间性,悲喜的转换挪移,以及“以悲为美”的深刻心理内涵。悲剧的结局虽然使人震惊,但却形成了一股大的鼓舞力量,不但引起人们对悲剧主角的深切同情和对敌人的仇恨,而且还加强了对正义的理想的确信和同邪恶进行斗争的意志。1 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一段名言:“悲剧提供了苦痛中一个快乐的影子,使人感到愉快。被抽中的快感比那从快乐本身所获得的快感更为甜蜜。”同听一首欢快的乐曲所产生的快感不同,人们在悲剧的审美感受中总是离不开痛感和丑感。人们之所以流泪,这是因为在悲剧中正义遭受挫折,美遭到毁灭。但美的毁灭没有使人们悲观、绝望。相反,主人公的行为和品质所产生的感召力以及新生事物终归不可战胜的必然趋势,使人们对人生价值及其取向的认识有了提高,审美情感得到陶冶。悲乐使人在痛感中伴有快感、美感。

“音乐喜悲”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民族接受心理的健康与成熟的程度,也标志着心理健康的程度和阅历素养的高低。以悲为美之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于向来重视礼乐治国兴邦的中国人来说,“音乐喜悲”的传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民族情感悲剧性的崇高,以及审美趣味的雅化。

参考文献

②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③《礼记·仲尼闲居》第二十九。

④出自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宗亦耘, 《论汉代“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5期。

[2]、梁一儒, 《悲喜并至苦乐相错 (上) ——中国人审美情感发微》, 《阴山学刊》, 2002年2月第1期。

[3]、梁一儒,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4]、钱钟书《七缀集》。

篇4:含泪的微笑

我捏了一把汗,头直发昏。

“配音怎么啦?那两个人怎么啦?怎么这么不到位?”

我心里一片怨恨,一片焦虑。

强忍着内心的酸楚,我勉勉强强熬到了最后。压抑着心里的悲痛,我拼命挤出一丝微笑——谢幕。

我压根儿没想到,真正比赛了,这场戏却演得糟糕透了!

我心里怨恨着两个配音演员:“都是你们,怎么那么没用,一张嘴巴毁了整台好戏!”

可是,我能怪他们么?

我又开始怨恨自己:“都是你的错,用人不当,却又百般挑剔,换配音演员比换衣服还勤,到头来还不是把节目毁了!”

两个配音演员都是临时的,我有什么资格去责怪他们,去推脱责任?

一切太糟了!差点连台都下不来了。惨得无法形容,比美国世贸大楼被撞毁还惨。

“没戏了!”我喃喃自语。

挪动着脚,我一步一步移下台,那身子竟有千斤重。

我有泪,我想哭,但强忍着。我用失败剥夺流泪的权利。

台上依然在表演精彩的节目,我的心一片空虚,变得沉重起来。

我感到自己的节目已濒临“死亡”了。那一刻,我想了许多许多,但我却没有明白: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

取不到名次,老师和同学自然不会怪我。可不拿回一张奖状,怎么好意思面见老师和同学们呢?

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到了关键时刻,还不是反了过来。大家都巴不得对方比自己差,个个都想拿奖,我似乎感到了别人对我们班的嘲笑,心中越发失落和空虚了。

礼堂里十分热闹,我的耳朵仿佛失去了听觉,竟觉得一片寂静。

“冰寒,别看了,走吧!”一女生推了推呆立的我。

“Let’s go!我们别see了。”不知是心里不平还是气极了,她极力劝我走,仿佛怕本国话力度不够,订外交条约似的,来了个中西结合。

我回过神,无力地摇了摇头,她叹了口气后转身走了。我这才发现班上的同学都走了。我猛地明白了他们走得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原因,愈发难受,心中五味掺杂,再也忍不住了。

泪,顺腮而下。

我不是个“哭坛子”,可为了文艺汇演,从排练至今,哭了多少回,我已经忘了;流了多少泪,我也记不清了。

泪水冲刷着我的痛苦,冲开了记忆的闸门,往日的一幕幕闪电般飞进我的头脑。

作为文艺委员,当排演节目的担子落在我的双肩时,我曾暗暗发誓:我不会让我们班丢脸!我精心准备了《白雪公主》这台学校独一无二的戏,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一定会为班上争光!”

排戏方知看戏易,看戏焉知演戏苦?

自编自导自演,我总算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苦。

演员被一一挑选出来,我紧锣密鼓地策划和编排起来,派出“私家侦探”出去“摸摸底”,我们全体人员对《白雪公主》越发充满信心。哈,你猜怎么着,演童话故事,我们是“独家经营”,想起来,“畅销”也并非不可能了。我们摸清了别班的家底,本班还是“严守机密”。家丑不可外扬,家好也不可外传的。

第一天,大家尝鲜,排练挺积极的。

第二天,“鲜”味不减。

第三天,情况不妙。

匆匆地赶完一篇作品,没来得及吃饭,我便耐心地等待着排练队员。

昨天晚上想了些新的舞蹈动作,心里欣喜极了,我急于向演员们“传授”。肚子虽饿,心里却蛮充实的。

等啊等,等啊等。

我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真担心自己会变成“望夫石”)。

终于,慢腾腾走出来一个,他的速度比乌龟还要慢,看我一如既往地在讲台上等,似乎很不情愿踏进教室门,硬着头皮走进教室——看我可怜吗?

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

终于又走——不,跑来一个。他健步如飞,几乎一路狂奔冲进教室。他“杀”进食堂的速度也不过如此。

我一阵狂喜:“哇!这么积极,真是支持过度。”刚才的不快一扫而光。

他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座位抽出练习本,掀开笔盖,钻入题海,忘了所有。绝对没有想到,他竟连瞟都没瞟我一眼,我顿时呆了,像冬天里的一盆火,我正欲伸手去烤,不料却泼来一盆冷水,把火浇灭了。

刚才慢吞吞的那个同学似有所悟,也扎进了课本里。

其他的人,干脆实行“大罢工”。

洗衣,洗鞋,我无权干涉,排节目总不能干扰人家的日常生活吧。

第四天,第五天,我已无话可说。

自古男儿好武装,做个“武林高手”,个个精英;可做“舞林高手”,行,才怪!

女孩子随便摆个动作都算得上一种舞姿,男孩子随便摆个动作,不酷不帅,让人联想到流氓地痞,当然,更上不了舞台。

用尽精力,想尽妙法,他们还是“想舞都舞不起来。”

男孩子满脸无奈,唉,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我气得哭了好几回,但还是不见效。失望透顶,我只好“另谋出路”

——改剧本,换演员。

新社会,新气象:男主内,女主外。男同胞们,你们呆在教室里读书吧!此大任还是交给我们女同胞。我把“解聘”词满脸哀伤地说出,语气低沉得自己都听不见了。不料,他们一听却像躲过地震般的欢呼雀跃。亏我还以为,当我把“不幸”告诉他们时,他们或多或少还会有点遗憾或悲伤呢!我有种“吃亏”感,无话可说。

既然他们是当任务应付,我“炒”他们“鱿鱼”也算明智之举。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虽然开门不吉,但我还是把这次小小的失败当成一个极好的兆头聊以自慰。

没过半日,《新编白雪公主》横空出世,“七个小矮人”摇身一变成了“森林四姐妹”。这样,我们不仅不要为找不到“小矮人”而发愁,更可喜的是,此戏不用男同胞。

排除一切障碍,我们又开始了艰辛的排练。排练之中,我们内部有过矛盾,伤过感情,哭过鼻子,但还不是为了演好这出戏,女孩子之间容易沟通。

先天条件好加上排练时的努力,我们算是把《白雪公主》的三分之二准备好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美中不足,我们要挑两位配音演员。可本校普通话不流行,流行的是“祁阳不懂话”。自然,配音演员这个空位一直找不到最佳人选稳稳当当坐上去。《白雪公主》是我们班唯一的节目,宝贝儿子似的,我们当然要给他挑一个最好的“媳妇”。经过报名、面试、审查、考核,我还是白忙一阵。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挑选出较合适的“加强训练”。可时间不饶人,来不及“训练”,比赛即将开始了,我只得派两个“临时工”上场顶替。为此,我有点担心,但我相信他们,可……这一切,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可真正面对现实,我能承受多少?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我的视线一片模糊……

“下面我宣布比赛获奖名单。”主持人的声音清脆而温柔。

我如梦初醒,比赛结束了。试图擦干眼泪,岂知手已一片冰凉。我强忍住哭泣,我不能让别人说因为没有得奖而哭,骂我没有用。

“三等奖获得者初二(5)班魔术节目。”主持人一说完,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羡慕地看了看初二(5)班的学生,他们似乎不满,噘嘴蹬脚。

“得了奖,何必强求是几等奖呢?要是我……”话还没落音,就听见——

“三等奖获得者,《新编白雪公主》。”话音仍然是那么清脆。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上:“这可能吗?这是真的吗?”

“Hi,冰寒,恭喜恭喜!”外班一同学抱拳打趣。

我的心一热:“这是真的,我们班还没输,我们没输!”我激动得想大叫。

而我已叫不出来,这几天的排练,嗓子已嘶哑了,我觉得眼眶一热。

“喂,你怎么又哭了?”

“哭?”我一惊,用发热的手一抹,我的天,怎么满脸的泪水?

篇5:含泪的微笑作文

她是我的奶奶,也是我最敬重的人。听爸说在她那个年代,爷爷去世的早,当时农村经济条件差,对文化一窍不通的奶奶起早贪黑,耕田、赶鸭、喂猪……就这样把他们七姐弟拉扯长大。

幼时,奶奶总会带我出去玩,她粗糙的大手拉着我的小的一起漫步在花草中,她十分疼爱我们,每次都买来一大袋糖看着我们津津有味的吃着,她的脸上总会露出慈祥、幸福的笑容,可是,一场病却将这一切都碎了,童年的幸福碎片就这样散落一地,再也拼不回。奶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再也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也再也不会买糖逗我们开心,每每接触她,她总会疑神疑鬼,对我们大呼小叫,甚至还会拳脚相加。

我们就这样,无助地、无奈地、看着那个慈祥的她,渐行渐远,直到那一天……

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嘴里套着一个口罩般的透明物体,上面布满了小水珠。从里面传出奶奶沉重、缓慢的呼吸声。她如枯树枝的手指无力地搭在床沿边,两只如铜铃般大的双眼深深地嵌在她蜡黄的脸上,我走到她的病房,此时她的床前早已围了许多人:有紧抿嘴唇、一言不发的大伯,趴在床边不停说话的姑姑,掩着面偷偷哭泣的姐姐……这病房里浓烈的药水味与房内沉重压抑的气氛让我难受不已。

我慢慢走到她的床边,蹲了下来,就那样疑视着她,心中犹如被千刀万剐般疼痛,这还是我那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奶奶吗?刹那,我泪如泉涌,她缓缓地转过头来,用那浑浊无神地眼神呆呆地望着我,突然,她的眼中闪出一丝微光,她皱了皱眉,似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我就那样一言不发。可是,奶奶将手缓缓吃力地抬起,重重地塔在了我的手上,我一脸地诧异与迷惘。她微微张开嘴,动了几下,仿佛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我俯下身去,将脸靠了过去,全场鸦雀无声,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这一幕。“均——均”从奶奶的嘴里传出了微弱、断续的话语,“你们都要好好的。”我瞪大了眼睛盯着奶奶,喜悦与感动同潮水般朝我涌来,奶奶居然记起我了!她居然记起我了!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起来,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可我的嘴角不禁微微外扬,露出了喜悦、激动、感动的笑靥,在场的人也无一不震惊、感动,后来,奶奶就那样被推进了急救室,再也没出来……

患了病的奶奶仍竟在临终前叫出了我的乳名,那时我是多么震撼与感动呀!奶奶一生经历许多坎坷、磨难,一生为儿女奔波着,到了晚年,又将她的爱与经历全部献给了我们,我们甚至到了临终前,心心念念地仍是我们这些儿孙后代们!我们是她心灵深处最重要、最爱的人儿,是她精神的唯一支柱!谢谢您,奶奶!谢谢您的无私奉献与对我们浓浓的爱!我们这一生都无以回报!

篇6:含泪的微笑作文

——题记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眼前的一切,总感觉眼前的一切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啊,是变了,一切都变了……大自然平静了许多,仿佛静得让我一时难以忍受。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声了,小草也懒得理我……是啊,冬天到了,这一切都是冬天惹的祸!我情不自禁地抱怨起来。

冬天是一个冷酷的杀手,他扼杀了许多可爱的小生灵。他使花朵凋谢,小草枯萎,落叶凋零。你看,那白杨的叶子在一夜之间全部落尽了,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金黄的波涛上下翻腾;你听,花儿在风中叹息的声音,小草在月下哭诉的话语,是多么的无奈与悲伤。鸟儿们听见了它们的叹息与哭诉。躲到了没有冬季的南方。

这个冬天相比往年冷多了,走在路上,清楚地看见,个个行人打扮得像怪物一般,有的仅仅只露出一双眼睛。把我也冻得不轻,浑身直打哆嗦,心也就跟着冰冷了许多……最近几天总和期中考试作斗争,倏忽,心里有了学习的念头……

回到家,妈妈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在了桌子上,吃完面条后,浑身也就不觉得冷了,心也就渐渐地暖了起来。

前几天,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乐学免费腾讯课堂,主要是学习数学的。一听免费的,又要考试了,复习复习,何乐而不为呢?

打开电脑,坐在电脑桌旁,一个熟悉的游戏皮肤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加入“乐学直播八年级群”,经过了解,他们是苏科版的,每周一到周五晚九点到十点上课。和他们交流学习一直到九点,我就进入了课堂。因为电脑在客厅,难免有些冷,不久我浑身有颤抖了起来。

紧接着,一个画面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听声音好像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正给我们讲课。从同学们的聊天对话框中得知,他是我们的徐老师。只看到他左手拿铅笔,右手拿试卷精心为学生讲题。听了大约也就十几分钟,我发现他们的题和我们的大有不同,所以,我就在课堂上问了老师。据老师说,他们七年级就学了因式分解,现在七年级张老师教。

我还是坚持听了下去。徐老师说:“当你站在很低的地方时,你看上面的一切,你就是矮挫穷,但当你站在很高的地方时,看下面的一切时,你就高富帅或白富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数学要多做题,做难题。这句话使我铭记于心。

……过了一阵子,已是晚上十点多了,下了课我问我们的徐老师张老师的游戏,徐老师告诉了我,还说让我考试时细心点……等我加上张老师后。张老师说帮我联系他山东的一个朋友,让他教我数学。我连忙说了谢谢,紧接着老师说尽量帮助每一个想学习的孩子。当我看到这就话时,我浑身又一次停止了颤抖,心里像有个红太阳,在照耀着我。我眼泪流了下来……虽然没有见过两位老师,但是,我完全能想象他们的样子。

篇7:含泪的微笑作文

——题记

人生犹如一朵七色花,载着人们各种各样的愿望,然而,现实并不像童话故事里一样,是每个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一些失败者退出战场,那么失败者曾信心满满向前挺进,但最终却以含泪的方式宣告失败退出战场。而如今的我便处在这失败者之列。失败之后,老师的责备,同学的鄙夷,父母的失望,犹如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上气来。他们一次次冲击着我最后的防线。我怕自己会输,会倒下。为此,我一次次哭泣,泪水一滴一滴敲打着我已破碎的心灵。痛苦与无奈成了当时的主旋律。虽然心早已千疮百孔,但内心任不甘于自己的失败,失败背后影藏着对梦的渴求。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即使现实给我的是一纸荒芜,我也会含泪微笑着去描绘自己七彩的人生。

人生犹如一朵雪莲花,生长在雪山之巅,即使被世人所忽视,他也努力绽放,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学习中,因成绩不佳常常被老师和同学所忽略。在初中时的优越感已不复存在。自卑和害怕,充满了我的心灵。可当我鼓起勇气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对我的话,听而不闻,置之不理。那种不屑深深刺痛了我的心灵。一次次的受挫,让我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我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吗?为什么…”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会站在那高峰,让你们对我投来羡慕的眼神。也许我是一颗不起眼的沙砾,但我也拥有珍珠般的梦想。即使不被这个世界所理解,我也会含泪微笑着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生犹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人生苦短,来不及让我们停下脚步去叹息,过去的犹如繁华落一地,与其哀叹逝去的一切,不如用实际行动去采颉丰硕的果实。即使人生短暂,我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篇8:含泪的微笑满分作文

关键词:萧红,幽默,以喜见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萧红以《生死场》的发表, 闯进了中国文坛。鲁迅曾说:“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 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 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可见, 萧红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 她留下了近百万字的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屠格涅夫曾说:“文学天才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萧红的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象《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作品, 感情真切动人, 具有内在意蕴和生命的质感, 体现了萧红“唱着所是, 颂着所爱”的创作独特性。

萧红是带着沉重的人生枷锁走入文坛的, 她短暂的一生“尽遭白眼冷遇”受尽了家庭、社会、个人的屈辱磨难, 在离开故土十年, 经历了诸多痛苦的人生飘泊后, 病死于日军占领香港初期的混乱里。萧红一直不倦地寻找自己的声音, 坚守自己的写作位置。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或淡或浓、或片断或整体地表达了她寂寞而凄凉的生命体验, 并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整个女性的悲剧交相融合。同时, 在创作过程中, 萧红还得到了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卫护和指导, 并且对鲁迅的创作风格有所借鉴和师承。众所周知, 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透露着幽默的风格, 而这些幽默感中无不是隐含着啼泣与悲惋, 激愤与焦灼的。因此, 读萧红的作品, 总能感到一种不可替代的“萧红味”, 在这种“萧红味”中也不乏幽默感。在萧红的作品中, 幽默这一审美范畴被穿上了“喜”的外衣, 无论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纷繁复杂的审美内涵, 都会保持喜剧色彩。但这种幽默意识往往是在“喜”的外壳下包蕴着他对立的审美范畴——悲剧因素或悲凉意味, 从而构成意蕴丰盈的幽默情境, 由“喜”来表现更深一层的“悲”。“喜”与“悲”的组合是幽默情境构成深刻的讽刺力量, 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哲理思索和启迪意义。

一、幽默的艺术表现——讽刺

讽刺是构成幽默艺术的主要技巧, 它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 划破被现实扭曲的混沌的社会的历史表象, 在悲与喜、滑稽与崇高的艺术对调中, 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是非非都还原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鲁迅先生曾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 ‘真’的讽刺艺术使幽默区别于‘无聊的打诨’而获取深刻的哲理内涵和战斗意义。”讽刺是出于对人类缺陷的敏感, 出于克制感情后对事务荒谬性的分析, 要求保持距离的审视, 它是思想和思辨智慧的结晶。萧红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非常出色。如:《呼兰河传》开头, 突出地描写那个牵系人们神经的大泥坑, 她写各种过大泥坑者的形状:

挣扎了五六分钟之后, 总算是过去了。弄得满头大汗, 满身发烧, 那都不说。再说那后来的人, 依法炮制, 那花样也不多, 也只是东抓抓, 西摸摸, 弄了五六分钟之后, 又过去了。一过去了可就精神饱满, 哈哈大笑着, 回头向那后来的人, 向那正在艰苦阶段上奋斗的人说:“这算什么, 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选自《呼兰河传》)

实际上大泥坑子已成为吞噬生命、锈蚀灵魂的祸患之源的象征。萧红用嘲讽的笔触多侧面地把人们对大泥坑子的态度写得妙趣横生, 把这种自欺的心理和盲目的自慰写得饶有兴致, 进而揭示笼罩在人们头上的这一精神阴影和自我麻痹的“集体无意识”, 达到讽刺这种可笑又可悲的惰性思维习惯的艺术效果。再如:描写有二伯踢到砖头碰痛了脚时对砖头的指责:“你这小子, 我看你也是没长眼睛, 也是跟我一样, 也是瞎摸糊眼的, 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 若是有胆子撞, 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 脚上穿靴子的” (《呼兰河传》) 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饱含了辛酸和悲愤, 这沉痛地含泪讽刺了被欺而又自欺欺人的国民性的双重性格。

二、幽默的美学形式——喜剧

喜剧是幽默的美学形式, 失去了喜剧色彩, 也就不会有幽默的情境。在萧红的《马伯乐》中, 幽默喜剧艺术得到了集中而突出的表现。文中萧红塑造了一个胆怯、自私、庸俗、狡猾, 的青年——马伯乐。卢沟桥事变一发生, 这个马伯乐就从青岛逃到上海, “八一三”后, 又从上海逃到武汉。他一个劲地逃跑, 却大言不惭地自认为是为民族和国家。这个逃避国难者, 毫无民族大义和抗战热情, “在街上, 他瘦骨伶丁的, 都很欢快地走着迈着大步, 抬着头, 嘴里有时打着口哨。他是很有把握的, 很自负, 用了一种鉴赏的眼光, 鉴赏着那些从四川北路逃来的难民”。 (《马伯乐》) 他以匆忙逃难而著称, 国难当头, 马伯乐反而精神兴奋, 因为战事一起, 太太就可以来上海, 就可以带钱来解难。这样, 萧红以冷隽的笔锋和喜剧形式对这个庸俗自私的灵魂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从这个人物身上, 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当时国民党当权派逃跑主义的影子, 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批判, 抨击国民党当权派背叛民族利益、卖国求荣的反动行径。这正是马伯乐这个形象的社会概括意义之所在。萧红的这种以喜剧形式达到的幽默, 不再是荒唐的一笑而过, 而是借战争撕开了生活裂缝, 窥见了人性的丑陋和人心的黑暗, 批判了中国社会群体的愚昧、自私, 揭示了中国国民劣根的普遍性、深刻性, 思考了造成民族危难的内在因素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根源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达到以“喜”表达“悲”所难言的更深的隐痛。

三、幽默的语体结构——对比

对比是幽默语体中最深层次的语体结构, 也是用的最普遍的幽默语体。它直接连接着幽默的美学内涵, 将各种矛盾形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形态, 并对幽默的审美意蕴进行深层的开掘。正如萧红的《生死场》, 当萧红写到女人生产时, 并置的画面是:“房后的草堆上, 狗在那里生产”, 女人横在血光中时, “窗外土墙, 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作者对乡村生活最具穿透力的洞察是把人的活动描写为动物性的, 为了本能的生存, “在乡村,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 忙着死——”, “在乡村永久不晓得, 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生死场就是这充满原始冲动和野蛮的生死场所。通过人性和动物性的对比, 以及生于死相亲相伴、相克相生的哲理表述, 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生命的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悲剧性思考。再如:在《呼兰河传》的第一章里, 前三节都写到死:一塌糊涂的动物死, 寡妇的独子死, 染缸豆腐房里的人死驴伤和孩子死。第四、五节则写扎彩铺风景, 前面人们草率的死亡和后面装点死亡的认真、热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描写的众多死亡事件, 展现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从而进一步反衬出人们对待生命的漠视。

因此, 我们可以说, 萧红的作品, 在幽默中处处隐藏着作家一种潜在的批判意味, 作家仿佛是躲在作品后面的某个暗处, 冷静地观察着这纷扰的芸芸众生, 冷眼凝视着它的荒唐和愚昧。所以, 萧红的作品是独特的, 这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黄甫晓涛.萧红现象[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葛浩文 (美) .萧红评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篇9:含泪的微笑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其中以描写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这使得欧·亨利又享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和《滚石》等小说集,其中《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名篇,使他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誉。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作为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欧·亨利无疑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他的独特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读后让人“含泪的微笑”。欧·亨利以擅长刻画都市里饥寒交迫、哀愁无助的小人物著称,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人物在生活的深渊中无奈而又痛苦的挣扎,然而感人至深的是这些贫寒窘迫的小人物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在困境中的希望,这份爱与关怀是悲苦的人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份爱与关怀使悲苦的人们深刻体味苦涩日子中的幸福,一种含泪微笑的幸福。

在《麦琪的礼物》中,圣诞节到了,德拉卖掉了自己美丽的、也为丈夫吉姆所钟爱的长发,换得20美元买了一条朴素淡雅的白金表链以配丈夫祖传的怀表。而丈夫吉姆则卖掉了自己的怀表以换取一套德拉曾梦寐以求的、嵌着宝石的玳瑁梳子。欧·亨利称这对夫妻的礼物为麦琪(即《圣经》中向耶稣致圣礼的东方圣人)的礼物,因为它是神圣而充满爱意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苏艾和琼珊是一对穷艺术家。琼珊得了肺炎,她认为自己快死了。她对苏艾说,当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下的时候就是她死去的时候。苏艾竭尽全力,希望鼓起她生存的勇气,并把此事告诉了她们楼下的一位老画家。这位老画家已执笔40年了,可他口中所说的杰作仍未问世。一个又一个风吹雨落的日子过去了,可那最后的一片藤叶总是顽强地挂在枝上,琼珊从这片不落的叶子上重新找回了生存的勇气和希望,可老画家却染上肺炎去世了,原来是他冒着风雪在对面墙上画下了那片永不凋落的藤叶,他终于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杰作。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一位曾经的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这种人性的温情带给我们的也是含泪微笑的感受。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节选)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东入口右面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

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一年一度的饥饿。

…………

那顿饭完全出乎意料。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面住有两位家系古老,尊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甚至不承认纽约的存在,并且认为感恩节只是为了华盛顿广场才制定的。她们的传统习惯之一,是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去,成全了城堡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当儿,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的短脚在沙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四马路,朝他坐着的长凳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的时候,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老先生想把这件事形成一个传统。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他总是在这儿找到斯塔弗,总是带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这类事在英国是做得很自然的。然而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坚持九年已经算是不坏了。那位老先生是忠实的美国爱国者,并且自认为是创立美国传统的先驱之一。为了引起人们注意,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一件事情,一步也不放松。比如收集每周几毛钱的工人保险费啦,打扫街道啦,等等。

…………

在敌军人马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他看到老先生脸上行善的快乐——倒挂金钟和扑翼蝴蝶带来的快乐都不能与此相比——他实在不忍扫他老人家的兴。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汽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向厨房走去。一个侍者把他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币做小账。

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的羽毛似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他们把他抬到医院里的床上,开始检查他是不是得了某些怪病,希望有机会用尸体解剖来发现一些问题。

瞧呀!过了一个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谈论着阑尾炎,因为从外表看来,他是付得起钱的。

但是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 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读书人语】《两位感恩节的绅士》这出人意料的结尾,体现了“欧·亨利式结尾”艺术。“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它是指欧·亨利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其不意、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从而揭示出作品的全部意义和人物全部真实的性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的典范。主人公苏比是个流浪儿。冬天就要来了,他计划进布莱克韦尔监狱度过最严寒的3个月,那儿总算有吃有喝呀。现在,他得想办法让警察逮捕他。他去餐馆吃饭,结账时告诉侍者他没有钱,侍者将其摔出门去,但没叫警察;他勾引少妇,不料那貌似少妇的人却是妓女,苏比只得撒腿就跑;他在街上大叫大嚷,渴望被扣上扰乱治安的罪名,但警察却误以为他是大学生,正在庆祝自己球队的胜利而不予理睬;他又顺手拿了别人的伞,但那人的伞也是捡的,误以为他是伞的主人而任他拿走。苏比希望被警察逮捕的愿望一个个破灭了。在结尾处,苏比绝望地向他露宿的公园走去,途中他听到了从教堂传来的赞美诗的声音,那温馨的氛围使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一切。他决定从第二天起找份职业,像样地活着。但警察却在这时逮捕了他,送他进了监狱。出人意料的结尾,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发出了尖锐而又含泪的嘲笑。

《女巫的面包》虽然在思想上没有《警察和赞美诗》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尖锐、深刻,但结尾也颇具匠心,完美体现了欧氏结尾的艺术魅力。

女巫的面包(节选)

玛莎·米查姆小姐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老板娘……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

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却可以买两个。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有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次,玛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并且非常穷困。毫无疑问,他准是住阁楼的人物,他在那里画画,啃啃陈面包,呆想着玛莎小姐面包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

最近一个时期,他来的时候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似乎渴望着同玛莎小姐愉快的谈话……

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一天, 那个顾客又像平时那样来了,把五分镍币往柜台上一搁,买他的陈面包。玛莎小姐去拿面包的当儿,外面响起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隆隆驶过。

顾客跑到门口去张望,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这样做的。玛莎小姐突然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

柜台后面最低的一格架子里放着一磅新鲜黄油,送牛奶的人拿来还不到十分钟。玛莎小姐用切面包的刀子把两个陈面包都拉了一条深深的口子,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

顾客再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这件事上打转。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放下画笔和调色板。画架上支着他正画的图画,那幅画的透视法一定是无可指摘的。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他会切开一个干面包——啊!

想到这里,玛莎小姐的脸上泛起了红晕。他吃面包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把黄油塞进里面的手呢?他会不会——

前门上的铃铛恼人地响了。有人闹闹嚷嚷地走进来。

玛莎小姐赶到店堂里去。那儿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以前从没见过,另一个就是她的艺术家。

他的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得乱蓬蓬的。他捏紧拳头,狠狠地朝玛莎小姐摇晃。竟然向玛莎小姐摇晃。

“Dummkopf!(笨蛋!)”他拉开嗓子嚷道;接着又喊了一声“Tausendonfer!(千雷轰顶的!)”或者类似的德国语。

…………

“你把我给毁啦。”他嚷道,他的蓝眼睛几乎要在镜片后面闪出火来,“我对你说吧。你是个惹人厌的老猫!”

玛莎小姐虚弱无力地倚在货架上,一手按着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年轻人抓住同伴的衣领。

“走吧,”他说,“你也骂够啦。”他把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门外,自己又回来了。

“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那个人姓布卢姆伯格。他是建筑图样设计师。我和他在一个事务所里工作。”

“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陈面包比橡皮好的多。”

“布卢姆伯格一向在你这里买面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里面的黄油可不——嗯,布卢姆伯格的图样成了废纸。只能裁开来包三明治了。”

…………

篇10:含泪的微笑作文

看到妈妈每天忙碌的样子,总想替妈妈做一点什么事,但又想不起来做什么。晚上,妈妈下班回家后,就躺在沙发上。看到妈妈疲惫的样子,我悄悄地端来一盆热水,我在健康报上看到,用温热水泡脚能解除疲劳,对人身体有一定的好处。我放在妈妈的面前,对妈妈说:“妈妈,洗洗脚吧!”妈妈惊讶地望着我,连连点头说好。我帮妈妈脱下袜子,把脚放进脸盆里,细心地为妈妈洗起来,嘴上还不停地问妈妈:“妈妈水热吗?妈妈你累吗?妈妈舒服吗?”妈妈一一回答了我的问题。

突然,我在脚底下摸到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我问妈妈:“这个硬邦邦的是什么东西啊?”妈妈笑了笑说:“这是妈妈每天跑来跑去留下来的。”“疼吗?”我心痛地问妈妈。“不疼,孩子,用水泡一下就好了。”妈妈微笑着说。看着妈妈的微笑,摸着那硬邦邦的东西,我就感觉有一股酸酸的东西直冲脑门,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一头扎进妈妈的怀抱里,紧紧地抱住妈妈,我一想让妈妈看到我浸满泪水的双眼。

这时,我感觉到有一滴泪水滴在了我的脖子上,妈妈哭了,但嘴角还仍然浮现出一丝微笑。我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很高兴,看见你长大了,懂得体贴妈妈了,妈妈太高兴了。”我帮妈妈擦了擦脚,把脸盆里的水倒掉了……

上一篇:不食盗食文言文翻译下一篇:安质部奖罚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