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课程总结

2024-05-11

工作分析课程总结(精选8篇)

篇1:工作分析课程总结

环境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分析是以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污染物对人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自净能力以及有关环境工程技术原理为依据,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环境污染预防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如何利用它来分析各种污染控制过程可调因素(或各种可替换方案)对环境目标或费用、能耗等的影响,以及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环境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专门技术基础。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如运筹学)。专门技术基础:数学建模、计算科学、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化的图与网络分析方法。

《环境系统分析》是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包括:1.使学生了解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中的迁移、扩散和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环境系统模型;

2.使学生掌握建立环境数学模型的一般知识;3.使学生了解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4.使学生掌握区域性环境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使学生建立采用最优化技术求解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问题的概念,并有能力解决一般性问题。本门课程一共有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有:环境系统分析概论、数学模型概述、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水体水质模型、流域非点源模型、大气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模型以及环境规划,还有环境决策分析。其中,水体水质模型主要指内陆水体模型,包括湖泊水库水质模型和河流水质模型;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规划。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环境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最大特征是追求环境系统的最优化。

环境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的选用主要有对确定性问题,可采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非线性规划、整体规划等。对非确定性问题,可用马尔可夫过程,排队论,对策论等方法进行最优化。有的系统优化问题还应用网络理论、图论和模糊数学等进行最优化。

根据本书前言部分介绍这门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数学、运筹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等,内容较为丰富,通过选用其中的不同章节,可以适用于环境那个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教学要求,也可以作为参与环境质量评价、规划、管理等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个人认为,这本书所讲内容大部分以计算方法为主,通过运用不同模型求解各种环境条件下某种污染物的浓度或者对不同环境进行合理规划。

篇2:工作分析课程总结

教学教研,百花齐放,兴趣特长,彰显思想。龙凤试点教育执著于文化的眼光审视办学理念,紧扣教育规律传递正能量,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着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实基。社会前进的方向既定了学校前进的方向,思接千载不再为“学而优则仕”而茕茕孑立,心游万仞不再为“只追升学率”而形影相吊。全镇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开创教育新 篇章,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走班制直面高考新动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龙凤试点教育模式循序渐进中直入人心,续写**区教育新蓝图我们正在路上。

辖区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多样,紧跟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试点教育动向,各校积极研究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课程,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画卷。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武术各具特色,腾挪闪躲姿势灵活,刀枪剑戟章法得当;民族舞蹈曼妙轻盈,一笑一颦皆有美感;戏曲辅导唱腔圆润,手眼身法讲究转换;钢琴合唱音调优美,技巧把控追求质感;形体舞蹈锤炼技艺,亦步亦趋美轮美奂;体育舞蹈力美结合,动作潇洒身体流畅;器乐引导形式多样,指法屈伸最见真章;美工设计步骤齐整,激活视野注重观感;素描技法种类繁多,凝神静气笔力非凡;科技制作紧跟时代,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计算机操作吸引心力,空间设计易中有难;书法练习横平竖直,撇捺人生从此起航;演讲与口才基础重要,沟通能力抓出实效;英语口语强化训练,交流对答必有良方;奥数奥赛异想天开,激发潜在能量场;花卉种植注重方法,实践能力终身共享;水电管理落脚实用,生活常识从小开展;国学文化永记心间,提升人生品位质量;棋艺技巧铺设合理,头中经纬何尝不是天地华章!

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教育之本位是要返璞归真,教化之本意应归位于灵魂的升华。开办校本课程研发,旨在呈现学生学校生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命的色彩,追求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义务教育要真正变成培养人的教育,就得改革以往之惯性思维,龙凤试点教育模式探索、挖掘的正是“如何培养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这一根本思路。身为龙凤教育人,我们只做灵魂的歌者,只做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歌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改路上,问题很多,困难很多,无前人经验可供借鉴,要想在荆棘丛生中寻找出路,就只有披荆斩棘。龙凤教育人群策群力,为了获得源头活水,教学之余查阅资料,夜深人静瞑目苦思,写教案、备学案,分析论证校本课程的教学规律,一心只求教学相长。独领风骚非易事,狂揽风云豪气壮,结果即便只是梦想,也要在追梦的路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做灵魂的歌者,追精神之源起,顺天地之大道,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做灵魂的歌者,寻本心之慧根,厚德方可载物,自强才能不息。

篇3:《工作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一、工作分析在教学中的问题

1. 学生缺乏了解工作分析的意义。

工作分析相对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在企业中运用的较少,特别在一些小企业中,并未涉及到工作分析或者岗位设计,学生无法从身边感知工作分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无须进行工作分析。

2. 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

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在缺乏实践经费,缺乏相应的实践基地的情况下,很少统一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即使进行了企业的课堂观摩,但也未形成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大部分在校生缺乏相关社会实践经验,这就使学生对企业的组织战略、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等内容理解程度缺乏深度,进而对学习工作分析这门课程产生制约作用。

3. 学生缺乏国内案例实际运用。

工作分析课程在中国高校开课的时间较短,相应的教材比较缺乏,大部分教材直接从国外翻译过来。尽管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是国内知名高校从国外翻译的教材属于十二五规划教材,但是其中很多方法、数据库在中国都没有运用。工作分析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尚缺乏丰厚的实践土壤,对工作分析的研究大都还停留于对国外理论与技术的引入,缺乏基于本土实践的系统性的工作分析理念、技术与方法(彭剑锋,2002)。因此,学生在了解相关方法在中国企业中的具体运用时,没有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就使相关工作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4. 教师课程实践缺乏针对性。

首先,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对着课件侃侃而谈,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其次,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内实践较少,由于工作分析课程在中国引入的时间较短,有的教师甚至不知道采取哪种形式进行实践比较好。最后,在学生社会实践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未能够运用相应的实践软件,特别是在讲述各种经典的工作评价方法时,不能直观通过软件演示向学生演示工作评价的结果。

5. 教师未能将工作分析与其他人力资源模块结合。

在《工作分析》中,存在着大量的工作分析方法,有的甚至包含了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有时,教师在讲授方法时,单纯地教授学生方法的学习,而没有告诉学生该种方法还可以用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方法后,不知有何作用,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比如,工作评价方法种类多,难度大,如果单纯讲解方法,而忽视将其主要运用到薪酬管理模块中,那么将事倍功半。

二、改进《工作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

1. 积极进行课内实践。

一方面,组织学生去相应的企业进行教学观摩,前提是学校需要事先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实习基地。通过现场观摩,使学生了解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明白工作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购买相对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模块的软件,比如,ERP软件或者工作评价软件,然后通过实验室软件的模拟实践,可使学生对工作分析模块有个感性认识。

2. 改进传统案例教学方式。

首先,以往在讲授案例时,教师习惯把案例内容用PPT展示出来,然后直接对照PPT进行讲解,但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用讲述的方式来对案例进行解析,讲述中包括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动作演示,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触及案例本身,并思考本案例的问题。其次,在案例内容方面,应该选取工作分析与其他人力资源模块结合比较紧密的案例。

3. 将角色扮演融入项目小组进行教学。

在案例教学法中,如果全班进行集体讨论,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有的同学缺乏自信,甚至抱着“反正老师也不会提问到我”类似消极想法,那么案例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如果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并且为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列出每个组员的具体负责事宜,项目结束后,每位组员要对各小组成员进行打分;在平时成绩中,小组的项目报告以及各小组成员的打分情况都将考虑在内,那么将可以调动全班各位学生的积极性。在采用组员间互评的方式来对其进行约束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间不存在类似公司中员工的利益关系,很多互评都只是走一个形式,所以他们的互评结果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基于此种情况,如果能够将每个小组看做一个公司,每位组员是公司中的职员,利用角色扮演方式,学生将会对工作分析的方法运用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与收获。

4. 采用合适的教材。

教师应收集最新的教材资料,并且从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料,同时,将教材中的错误以及所需补充内容及时与出版社进行沟通;此外,在国内工作分析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通过申请教改课题,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团队的力量,编著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材。

摘要:《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遇到了一些困惑亟待解决。针对于此,有必要对《工作分析》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工作分析》的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出发,对《工作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积极进行课内实践、优化案例教学与选择合适的教材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作分析》,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工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24-28.

[2]彭剑锋.现代企业工作分析——理念、技术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石琳.工作分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与生活,2010,(14):166-167.

[4]夏慧明.工作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现代教育,2009,(1):180-181.

[5]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4:关于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结

【关键词】改革 探索 反思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75-01

在学校大力倡导实施课改实验的氛围下,我们美术教研组积极落实美术课程改革,认真探索,勇于实践,積极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实践,我校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中探索实施美术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检验课改成果

课改之初,我们就喊出了人人参与美术课程改革,人人反思和总结课改效果的口号。把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列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成立了由组长主要负责的美术课改实验小组,研究并制定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计划,建立了与其他学校建立协作制度,定期协作分片听课、研讨制度。学校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领导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与研讨,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在新教材使用与拓展开发问题上,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在校领导积极参与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使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平稳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将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1.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新课程理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落实发展。利用各个假期,我们从其他学校请先进教学理念、善于研究的骨干教师一起交流探讨美术教学业务理论,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教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派教师参加优秀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学业务交流研讨、教材培训,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理念,每位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也围绕课改相应的制定出课改活动计划,结合自己的特长领域制定了个人的学科实验计划、学习计划等,使课改实验工作有序、有据、有方向的进行。

2.重视教师理论学习、培训,从思想上认识和理解术课程改革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所以教师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认识是否到位,理解是否深透,实践是否到位,是美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对实验教师理论的学习和指导,是搞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位参与课改实验的老师,一边理论学习,一边反馈指导,一边交流总结,使我校的美术课改工作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取得了宝贵的课改经验和丰硕的教研结果。

3.不断反思、总结体会和经验

要真正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真谛,将美术课改实验工作完成好,必须不断反思、总结。反思能使人成长,在反思中不断修正改革路线和方向。不断总结课改经验和教训,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不断地记载和积累实验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实验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改实验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写好课后小结。明确成功之处,明确创新“亮点”;找出不足之处,才能找到改进之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反思才能确保课改实验积极、正确的进行下去。从而掌握课程改革的主动权。

二、对美术课程改革实验的思考和建议

新课程改革实验实施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不足和困难依然不少。

1.应试教育作祟,大众观念认识不足。课改发展空间受到束缚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但是在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教师、学生更加注重的是考试分数,正在这种体制下美术课程及其他不计成绩的课程仅仅被学生当成一门调剂生活的课程,家长更是在思想上不重视美术课程。

2.应试教育体制和考评教师的机制问题不彻底改革,美术课程改革抑或新课程改革就是一个伪命题

基层教育局最终考评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标准也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排名,各种评优树先也是语数英教师的舞台,音体美和其他学科的教师靠边站。于是导致小学科教师工作热情低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积极性可言,一切工作纯属应付领导,应付检查。如此,课程改革会有实质性作用么?追根溯源,考评机制不改革,以分数衡量学业成绩的机制不变,课程改革就谈不上成功,看看时下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考、小升初甚至排队抢名牌幼儿园的行动,看看各种国考的激烈程度,分数还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分数至上,考试分数高才是王道。这种情况下,课改只能流于形式。

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束缚了美术课程改革实验的手脚,限制了师生的发展空间。

3.对于课改实验的建议

(1)美术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开发探索新的资管。

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广大农村地区没有经济条件实现现有教科书上的课程实施。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学校设施资源。让美术课脱离教室的束缚,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

(2)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从制度上解放教师、家长的思想观念,实施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以公正全面的评价指引教师行为,激发他们的斗志。实质性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观念转变重中之重的问题,是新课程改革落实的根本保障,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的大力倡导和落实。不断探索,出台硬性考评机制,给教师的观念转变提供前提,以公正全面的评价指引教师行为,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信心。

三、结语

篇5: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总结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方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今后从事电力工程设计、运行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掌握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发电厂及变电所一、二次系统;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分析;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经济性;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接地和接零概念等电力系统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以下基本技能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参数计算;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常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整定和计算;电气设备和导线选择。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具有参加电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更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重点课程”课题于2005年申请并获得批准后,课题组成员经常组织教学研究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如: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听课,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特点和实验室条件编写了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并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的论文。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教务处等许多部门的帮助下,圆满地完成课题所提出的优秀课程中期任务。

经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1级、02级、03级及专升本ZB03级、ZB05级等多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较广,在同类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专业是我校新设置专业,目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已经达到合格课程标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基本计算和稳态、暂态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压调整、频率调整、短路电流计算、暂态稳定、静态稳定和提高稳定的措施、电力系统的一次系统、二次系统、一次设备的选择。《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课,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同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也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此,本课程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组共有教师有5人,人员构成为:查丛梅副教授、李燕斌讲师、徐其迎讲师、裴素萍助教,是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其中有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讲授《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经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组统一安排课程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的学生实验、答疑、批改作业等任务。青年教师均通过岗前培训并有专人指导,传、帮、带效果显著。课程组的教师们治学严谨,教学效果良好,普遍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学生评教均为85分以上。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三人,有一人为在读博士研究生,还有一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中文教材采用杨淑英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系统概论》,这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课程教学中推荐教学参考书为《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熊信银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电力系统分析》(上册),诸骏伟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电力系统分析》(下册),夏道止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电力系统分析》,孟祥萍、高燕,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有自编配套的习题集、实验指导书和选用的参考教材等教学辅助材料。并在教学实践中编写了完整的教学课件,可供网上学习和课外辅导使用。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加强本课程的实验环节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组成、分析、计算、及选择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分析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对电力系统分析进行一般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既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强化系统概念,又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之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结合长沙同庆电气信息有限公司的TQDB—Ⅲ多功能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培训系统和华中科技大学电力自动技术研究所的WDT—Ⅱ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台整理编写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指导书,作为实验参考。实验室基本满足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要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考核方式一直是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长期以来一直凭借期末考试一张卷的模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是导致应试教育的根源,在面向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今天,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将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参与情况、出勤情况、学习主动性、完成作业、课程实验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考试成绩占80%,采用自编试题库A、B卷同时统一命题,不仅A、B卷的试题不出现重复,而且3年内,试题不重复率达到70%。在命题中,分为基本要求部分和提高部分,前者占三分之二,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后者占三分之一,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考试后,采用流水评卷的方式,按照评分标准严格阅卷,真实客观地打分。在试卷评阅后,科学地对考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调整下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通过05-06-2学期教学实践,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基本合理,最高分人数最低分人数都很少,大部分学生成绩都集中在七、八十分,60-69分人数稍显多,试卷中失分较多的题目有第六大题、计算题的第一小题和第三小题,第一小题为基本概念题,但书上没有类似的题目,有一定综合性,本题为7分,平均失分为3—4分,反映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些欠缺。第三小题为综合性题目,基本涵盖了教材第三章的内容,计算量较大,相当多的同学能够列出计算公式,但基本计算能力差,不能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不够扎实。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有齐全的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并且一直是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较过去相比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等诸方面较为显著。尚显不足的是,自学能力不强,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我们要去大胆实践和逐步完善。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引出要点;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讲课内容和深度;将电力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介绍给学生等等,都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贯努力做到的。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做了大量工作。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对各章的基本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其关键内容、重点和难点。课后要求学生阅读参考书和做一些概念性强的习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也有一定的约束力和督促作用。而教师则可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依此及时纠正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上的偏差、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另外,我们加强了网络课堂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网上辅助教学。

课程组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近年来,开展的教研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建设等,并在2005年9月从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教师参加了“全国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教学研讨年会”,收获非常大,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由于改进了教学方法,优化了知识结构,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届、各层次的教学过程中均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届考研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通过对《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有非常明确的教学思路,既从课程的体系出发,以系统结构→系统分析→综合设计作为课程主线,突出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共性规律和基本方法,在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强调工程背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的培养。

2、《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例如《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等课程都反映出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

3、我们正在开发《电力系统分析》网络课堂,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检索性等特点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基于此,我们已经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教学内容制成网络版,从而建立一套自主的,有选择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4、我们编写了习题集,习题与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我们编写的习题注重基本概念,强调基本训练,贴近应用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教学过程和毕业设计中,我们注重新型计算机软件(如:MATLAB)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新技术和新方向的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加强,有些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期间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很快适应工作, 表现出良好的科研能力。

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考取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历届考研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篇6: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阶段总结)

2004年秋季,我县初一年级历史课程开始全面使用北京版新教材,为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使用,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针对新教材的使用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加强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辅导。

初一历史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知识容量大,学生活动的形式多,对教师把握教材能力的要求大。而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又参差不齐,特别是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一学期的试验,广大教师感觉教材的编写思路好,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但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部分问题把握不好,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而且每节课下来,教师感觉很累,说明教师对教材还不是很适应,把握起来还不是很到位。为使教师对新教材的教学有一整体把握,每学期开学前就对初一年级教师进行了教材培训。做到先培训再上岗。培训中,就新教材的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如何把握、处理进行了讲解、辅导。并提出具体的要求。本学,对初一年级教师共进行了六次教材辅导。使广大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研究课,对新教材材的教学进行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普遍反映,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一节课下来尽管很忙,但是讲的内容并不多,效率不是很高,在加之我们的历史教师队伍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占到了80%。这些人

本身对教材里面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很清楚,为此,为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处理,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课,通过听课、研讨、交流、借鉴、吸收、提高这一过程,以加强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程度。广大教师感觉这种形式,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本学,在初一年级共组织了五节历史研究课,分别是高岭中学赵秋文的《三国鼎立》、三中郭书琴的《寻找先人足迹》、胡凤臻老师的《历史在这里沉思》,五中金立艳的《隋朝的统一》、赵建军老师的《抗日救亡运动》,全体初一教师全员参加。这里就《历史在这里沉思》重点做一说明,《历史在这里沉思》是一节实践活动研究课。通过四个学生活动主题来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展示、交流,谈感受,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落实,学生的想象、观察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提高。研究课的开展,对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握新教材,处理新教材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为开阔教师的视野,还两次带部分教师观摩了其他区县的新教材实施研究课,教师受益匪浅。

三、参加市里组织的新教材辅导。

带部分教师参加了由市基教研中心组织的新教材辅导活动。是教研部每学期也都组织了新教材、新课程理念的辅导活动,我们每学期都有部分教师参加。

四、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考察力度。

新教材每一单元结束之后,都有一节学生实践活动课,为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教研活动中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一节实践活动课,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通过一年的努力,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够做到。并且形式多样,效果较好。

在这学期的录像课评比中,还把一节实践活动课作为评比的内容。教师也积极参与,效果较好。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实验,新教材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下一学期,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都要实施新教材,我们会继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努力加快新教材、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中学教研室

篇7: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加快校本课程建设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1、学校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音、体学科成立了以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2、明确学科管理思路,突出特色发展

我校从20xx年将轮滑引入体育课,经过研究与探索,“轮滑进课堂”的工作不仅在全校的体育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而且已逐步形成为我校体育学科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与经验。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校规范化建设中特色项目的发展进程,更好的贯彻体育教育审美育人,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结合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特色项目校本化的要求从而实现校本课程持续开发的局面。

同时,领导小组结合我校校外资料合合优势新开发了乒乓球校本课程,进一步使校本课程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乒乓球”课程的开发,我们采取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研究的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二)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学校从领导到教导处、科研、总务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有计划,有经费保障。同时全体教师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体现出分阶段、可持续、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二、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充分挖掘本校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它的学校特色。而学校特色的形成依赖于有专长的教师。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性较强的老师。

我校体育教师李秀英、王东海、刘平平等体育教师速滑特长突出,曾经参加过省市竞赛,并指导学生参加省市速滑比赛取得成绩。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人才优势,将轮滑作为校本课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校校长与在我校搞乒乓球侯教师联系,由侯老师组成教师团体,自带四名乒乓球教师为我校一年到五年级学生免费开设每周一节的乒乓球课,把乒乓球运动带入校园,开设了校本课程。

学校利用音乐美术教师特长,成立“红歌戏曲演唱”“线描画”校本课程,并纳入到校课表之中。校语文教师集体开发编写了《古诗经典》《课前三分钟》课程。

(二)改善办学条件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校本课程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学校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使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在探索中完善,在规范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指导,更离不开专业引领。

(一)加强专业引领

1、“专家引领模式”。学校长期聘请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带徒弟。如聘请口琴专家、体育教研员担任名师指导,在专业技能得到指导的同时,更是主动学习专家教师为师之道,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定向培养,更要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

2、“重点培养模式”

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邀请有名专家或教研员来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我们还调整了这些教师的工作,使其教学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给予充分的自主开发权力并创设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模式”

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为此,学校将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并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相互交学习的平台。如:校本教材研讨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并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研讨活动,观摩校本课程研讨课,邀请上级领导与教研员老师指导;请领导或教学干部对教学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点评;开展对外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实践与比赛,并在区内外做教学汇报与展示。

(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我校在加强校本建设的同时,更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教学生活。

我们把轮滑、乒乓球、音乐歌唱、美术线描画等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排进课程表,与国家课程一同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进一步明确分工,每一门校本课程都有领导专门负责,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领导经常跟踪听课、评课,并采用师生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各方面对校本课程内容及教法、活动形式、效果等反应。通过了解情况,领导和教师共同研讨、商议改进的办法,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已是当代人的共识。我们先后建立了《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制度》、《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制度》等。学校通过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上课、辅导等过程实行全程跟踪,要求其求实创新,这些制度和措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有力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注意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注重人文管理。经常与校本课程的老师交流沟通,让人文思想与理念融入课程资源之中,使校园更具艺术与人文气息。

四、提升校本课程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学校的工作要有自己的抓手,有自己的特点、风格。我们把轮滑和乒乓球、线描画、课前三分钟、古诗精典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利用我们的校本教材,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课堂教学活动

乒乓球教学得到保障。我们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乒乓球教师,有一名专职教练负责承担乒乓球校本课程,其余三位教师根据教材把乒乓球的学习实践运用到乒乓球课的训练学习之中。如今全校学生人人一支乒乓球拍,做到人人会打乒乓球,同学们更是对着小巧的球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每节乒乓球课都兴致盎然地要求教师教他们新的技能方法,并在比赛中一决高低。

轮滑的课程也是如此,在每年的四至九月份主教校本,其余时间进行正规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生正常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又多掌握多项锻炼身体的技能,提高体能素质。

(二)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校本课程学习较突出的学生,学校组织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固定每周四2:304:00进行兴趣小组活动,给这些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以提高深造的机会。现在学校把机器人活动兴趣小组规模扩大到校机器人竞赛队,并每年组队参加国家及省市的机器人竞赛,皆取得优秀成绩。

(三)参加竞赛活动

多年来,学校重视组织师生与外界的交流与展示活动,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和各级各类竞赛,在校园组织各项校本课程活动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如在运动会上把乒乓球、轮滑纳入比赛项目,在各个节日中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比赛,百米长卷绘画比赛,图书节诵读、演讲比赛等各类活动。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四结合”,即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师与专家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展示空间。今天我们的校本特色教育已经得以延伸,在轮滑队、机器人竞赛队之后我们又相继成立了绘画团队、健美操队(64)。学生们爱上了轮滑,爱上了乒乓球课,喜欢上机器课,爱上了京剧演唱和线描绘画,爱诵读唐诗宋词,在古韵中寻找中华文化的印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回顾与展望

回顾我校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完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的稳固提升,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品牌的逐渐形成。如今我们拥有一支过得硬的音乐体育学科教师队伍,名个学科中,虽然多年没有补充年轻血液,但老师们依然忘我的工作着,不为年龄所困,其中15名为市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在近两年的市“学苑杯”课堂教学大赛上有多名教师获奖,每个人的个人课堂教学、科研成果颇丰。20xx年,我校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组织单位,音乐、美术教师代表江北教育处参加市级竞赛。

篇8:工作分析课程总结

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阐述了会议主题“公平、立德、改革”所蕴涵的办学价值取向。他指出, 真正的公平、真正的质量, 最终都指向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因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要在公平、立德的价值目标指引下, 形成新的资源观和学校治理结构。他认为当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变: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从“学科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从“封闭的目标管理导向”向“开放的发展导向”转变。围绕这三个转变, 他提出课程改革需重点关注“多种穿越”“生态课堂”“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信息化和大数据”“关键少数”等关键词, 而新中高考方案颁布后, 对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新修订课程计划等的落实, 将是北京市下一年度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在管办评分离背景下, 他也指出将来需要在基于大数据的诊断和评价、学生实际获得的资源供给、资源与服务提供的关系、减负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并取得实效。

北京教科院褚宏启副院长从课程方案和学科教材的修订、学科育人的联动贯通、考试评价方式创新、区域育人机制建设、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等方面, 对2014-2015学年度全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认为过去一年, 北京市教委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 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统筹协调各方力量, 实现了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此, 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将面临深度转变。

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副院长认为, 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应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 都要增强课程能力, 具体包括课程的价值分析能力、学科间综合统整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校内、校外资源的应用能力;面向核心素养, 需要进一步丰富评价的工具、方法和手段,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北京教科院方中雄院长指出, 要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落实到国民素质培养中。当前我们教育的短板是缺乏实践, 因此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 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他还指出, 当前教育综合改革要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 从单一的学业评价转为综合素质评价, 要在评价的基础上准确归因, 并不断诊断和改进教学。此外,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 他认为在数量、质量和管理机制上都有待深化改革。

大会表彰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课程建设优秀成果、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和个人、优质课程辅助资源获奖单位和个人。大兴区教委、清华附小、166中学、北京小学、陈经纶中学、东辛房小学作为课改先进单位, 分别就“落实新课程计划推进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的深化与创新”“融通教育要素润泽多彩生命”“顺自然承四季以整合课程助推生命成长”“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管理创新”“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师生发展”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教育考试院科研处、北京市教育督导与评价中心、北京教科院基教所, 则分别以课程整体创新、教学改进、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新地图中的办学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就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进行了政策解读, 对下一年度课改工作穿越边界、转变方式、落实任务等给出具体的路线图。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产企业出口外购视同自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退税下一篇:有关新学期学习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