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的散文诗

2024-04-23

觉悟的散文诗(共6篇)

篇1:觉悟的散文诗

觉悟在文字里散文

很多时候总想写一些小文,文字不是很多,只用来形容或修饰某一刻的心情状态即可。后来写的文字多了,写到歇斯底里,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停笔还是续写的时候,终于知道,原来一个人的思路真的有可能被一时的文字和心态带着走,一直走下去,直到另一刻的自我觉醒。

禅宗学理中很推崇一个名为“觉悟”的状态,他们认为这世间的一切生灵都有悟性,因而一切生灵都可以觉悟。生命的悲喜痛楚可以用悟不通透和看不明白为由,诠释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生命的色彩即是由此出发,变得斑驳或者斑斓。斑驳的生命是一个人的自我觉悟太低造成的,斑斓的生命皆是由自我的看透太过严实而致。

就像这一段短的文字是如何被传出,由断续的素材蔓延成荒凉又清醒的痕迹。觉悟的状态多半因人而异,因事而已,厚道的修行之士莫不是用尽一生光景苦坐在蒲团之上。他们面对的是无边的缭绕檀香味道的白墙,心里做各种虔诚执念。而敏捷的人,只是淡然地念出“道可道,非常道”的箴言,从空寂的庙堂间辗转反侧就能突然地看透世间哀愁繁华。

所有曾经和已经修过道和禅的人都明白,修为其实是一个很虚妄的词语,没有人能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之中迅猛地转变为修为。修行的人大概是一直在路上,修为的人就算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所以修行的人免不了俗套,甚至贪嗔痴念的想法都有。而修为的人则要宽宏雄伟的多,他们哪怕只是披上薄的纱衣,也能将疯狂暴雨的行径赶走。

南朝的跛足道人在虎丘修禅的时候极为不受人待见,后来终于一个人走向岭南大地,在榕城纷飞的霞光里,他看到了天地黑白金三色汇聚的太极图般的火烧云。跛足道人修行的后半生,言辞跳跃,不得人授,因此流浪江湖,据说最后是去了最北端的敦煌。敦煌的智慧和文化终于将其淹没,禅学在当地没落,佛学还是老样子的不温不火。跛足道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依旧是那一日的无限霞光,曾经让他差点拥上了苍天的怀抱。

虽然教派的分别是必然,可文字的相承总是一脉而过。可以见到有很多人用不同风格的文字描述善恶到头和凄凄人世,也可以预料到因为不同风格的文字造就了不同的诗词流派,可乐于交流和交汇的文人和思想还是缓慢交锋,慢慢驻守成天南地北的文化传奇。

传统意义上的文风是有诸多派系,大多因着句式和章法的不同分类。有喜欢骈赋,也有喜欢绝句,都是寥寥十几个字,却将文艺风格修饰到了极致。古风格下的文人当真是惜墨如金,对于遣词造句颇为讲究,以至于文邹的行为应运而生,影响了后世千百年。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当下所有疾风骤雨般的文艺范都是由那流行十几个字的时代转变而来的。

相比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学,道教佛教的文字经典就要晦涩的多,佛教以前是由印度传来的,经**的南北朝时期,终于吸引了众多教徒。据说南朝梁的皇帝梁武帝就是一位十足的.佛教徒,他数次舍身进寺庙,还要大臣们凑银两赎他回朝。梁武帝大概是历史上最笃信佛教的君王了,就是这样一位读多了佛经的虔诚者,最后居然是在仁慈的佛像之下被活活饿死,让人唏嘘。

应该要归咎于梁武帝的悟性不够,他难道就不知道,作为君主,他需要反复觉悟的不是个人的悲欢聚合,而应是更宽阔的梁朝百姓的喜怒哀乐。一个人的修为在高,倘不能给芸芸众生带来福祉也只是悲空的一人而已;而若因着一个人的修为所怠,完全将天下苍生置之度外,这时所谓修为,实是罪恶积淀的开始。

说修为的话题可能广了点,然而因为个人的觉悟差异,倒也累计出了一段段各色故事。跛足道人的修为算是一个起点,对于这世上的怨由,他也算看得清明,所以,他的修行更像是一段云游,尽览天下美景。形形色色的游道之人最后不一定都能得道,找回心中最丰富的觉悟之念,但所谓得道,何尝不是人在寻找自我的觉悟呢。这其实与佛教徒宣扬的所谓顿悟是一回事,佛在灵山之上拈花示众,时众皆愕然,唯迦叶破颜而笑,于是佛说,迦叶可得其道。

后世常用拈花一笑来比喻心意的相同,追溯到底,文字的相同也可算其范畴之内,文学修养高尚的人好像更能体味到坐怀不乱的深刻意蕴。据说东晋的谢玄在指挥那场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时就镇静的十分了得,面对数倍于己的前秦大军压于阵前,他还念念叨叨地对苻坚说,“你我大军都距离淝水太近,打起来不好施展,不如你让我往前走走,走过去咱们再大战一场。”苻坚也心怀鬼胎,以为可以趁晋军渡水之际偷袭,岂料自己的军队一退即成溃势,最终兵败如山倒,落得惨淡收场。而谢安在听到晋军胜利的消息时,面不改色,那时他正在与人下棋,只是淡淡地回应道:“孩子们只是侥幸打赢了一场仗罢了!”

觉悟的心境和淡定的心境让哪怕只是读了几段历史的我也感觉出了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再要细究出文字的罗列铺陈才觉得十分困难。其实对于文化的最好传承,莫过于由心而出的顶礼膜拜,各家派系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论,无论晦涩与否,都是言之凿凿,作为受众,少不了的,大概只有静心领悟和承受了。

篇2:觉悟的散文诗

我感觉到疼痛,有人在打我,还有谩骂声。可是我听到声音,根本动不了,只能任由他踢打。我感觉到有人抓住了我的头发,一下子全身都冰冷了。我猛地睁开了眼睛,看到一个女人跑去拿着一桶 水又往我身上泼。好冷。水顺着脖子流进我的衣服里面,裤子里面,还有心里面。她用脚踹开了地上的东西,叫我滚。我惊恐的看着她,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会这么的讨厌我,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到底是谁。我只知道,我离开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臭流浪的,老是弄脏我的地方。

哦,我终于知道我的名字原来就叫---臭流浪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居然沦为你心灵世界里的一个邋遢的流浪者。我找不到家,找不到爱,找不到温暖。但是,我找到了你,只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不管我怎么呼叫,怎么拉扯,你始终觉得我 是个无理取闹的疯子。于是乎,我在你的必经之路建起一个小小的帐篷。因为,也许看到了爱,心就不远了,不是吗? 流浪笔记第一天

阳光很好,空气中带着幸福的味道。因为,我知道还有十分钟你就会从这条路上走过。于是,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在你必经的路上铺满了你喜欢的木棉花。每一朵都带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是一片惊艳的美丽。时间越来越近,我的心跳得越来越快,我在想你看到这番情景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惊讶,兴奋,感动亦或是低落。终于,你到了。我带着我脸上

洋溢的笑容躲着我的小帐篷偷偷的看着你。你哼着小歌,从木棉花上踩过去,还不时踢开一两朵当成你玩耍的工具。许多的花瓣被你踩成了碎,地上的花汁跟着我的笑容变成了那天早上最难堪的剧幕。流浪笔记第二天

我想我一定是记错了你喜欢什么花,你才会不经意的踩伤了我的心。我蜷缩在我的小帐篷里,我不知道我还能带给你什么,让你想起落幕的我。可是,我却发现我什么都没有,除了一身破旧的衣服和一双破鞋。突然,我想起了你爱吃的糍粑。我们一直去的那家店。于是,我跑了过去。乘着老板忙碌的时候,顺手抓了 一个糍粑像宝贝一样的裹在衣服里。也许这是我能给到你的最好的东西了。想着想着,我都忘记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我跑回了小帐篷,看着手中的糍粑,笑得像个孩子。我想你一定能想起,对吗?

时间又到了,你又要出现了。我跑了过去,站在了你的面前,小心翼翼的打开了我的衣服,一颗圆滚滚的糍粑展现在你面前。可是,你却嫌弃的推开了我,说了一句臭不要脸的。糍粑掉在了地上,滚满的泥沙是我心里满满的荆棘。流浪笔记第三天

我想一定是我记错了你喜欢的食物。你才会不小心推倒了我的爱。我想起了你推开我的时候那双冰冷的手,也许,你需要一双温暖的手套,对吗?我知道钱能得到这样东西,可是我没有。所以,我躲在了一个小巷的角落,天气很冷。我的脚像冰钻一样的痛疼,手也开始伸不直了。我想,你是不是也一样那么的寒冷。

一个女孩经过了小巷,她真美,长长略卷的头发,大大的眼睛,甜甜的笑容像秋天的花朵。我却像一个疯女人一样冲向了她,夺走了她手中的包包。她一直喊一直追着我跑,我怕极了,也累极了,跑不动了。突然,一个人把我推倒了,一拳打在了我的脸上,血顺着脸颊一直流,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眼泪顺着血分也分不清。我什么都看不见,只知道有人在一直

踹我,我好累。听到那个温柔的女子说了一句:算了吧,她也很可怜。另一边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在说:你没事吧,又是这个臭流浪的。而那个声音,我记得很清楚,没人比我更清楚。你在为了你的爱对一个爱你的人拳脚相加,真棒。我终于可以不用流浪在你的心迹了,不用像个傻子一样为你铺满了心路上的木棉花。

篇3:真性情的觉悟

那么我们要探求下到底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做到“不隔”。

首先, 我们看到第三十九则中提出的南宋诸子不及北宋风流者是“抑真”, 那么我们不得不考量下王国维所说的“真”的含义。王国维在第四十三则中提到“白石有格而无情, 幼安之佳处, 在有性情, 有境界。”[2]看以推出王国维的“真”即是真性情。而这个真性情并不单单指词人本身的性情真, 同时可理解为词人作品的性情真。因为可以在《人间词话》中发现王国维提到词人姓名时是模糊不清的, 有时代表词人本身, 有时又代表其作品。所以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作品的性情真。具体来说就是在写景时写出景物的“神理”, 而不是追求形貌的真实。如王国维说:“美成 (周邦彦) 《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 (姜夔) 《念奴娇》、《惜红衣》二词, 犹有隔雾看花之恨。”[3]而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美成的荷是一种充满生命生机的表现即荷自身的神理。那究竟什么才是景物的神理呢?王国维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而王国维是吸收了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 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中对于“真”的探讨未曾间断。海德格尔指出“真理的本质是无蔽”。[4]而“存在者之无蔽状态即是存在”。[5]同时他又指出“遮蔽并非简单拒绝, 而是存在者虽然显现出来但它显现的不是自身而是它物”。[6]由此可推出显示出存在者自身的存在即是真。所以词人则要显出的境界与所要表达的对象自身的神情一致即显示出对象自身的存在。

其次, 王国维在第四十则中提到模糊式的“不隔”的定义。“语语都在目前, 方为不隔”。[7]那我们不得不对“目前”进行探讨。而在王氏原稿中为“语语可以直观”。而王氏在修改中将它改为“目前”就是要将叔本华的“直观”中国化。那么王氏的目前不仅具有叔本华“直观”的含义并且有了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叔本华的直观相当于我们所谓的“形象”, 因为叔本华说天才的知识“是一种直观的知识, 天才通过画面和形象重现这种知识”。[8]而王氏在这里说“语语都在目前”可以看出是使读者感受到的即使读者忘却审美对象, 作者, 读者这个顺序直接感受为审美对象, 读者, 忘却作者的存在。同时王国维概括叔本华的观点说:“科学上之所表者, 概念而已矣。美术上之所表者, 则非概念又非个象, 而以个象代表其物之一种之全体, 即上所谓实念 (理念) 者是也, 故在在得直观之。如建筑雕刻图画音乐等, 皆呈于吾人之耳目者。唯诗歌一道, 虽藉概念之助以唤起吾人之直观, 然其价值全在能直观与否, 诗之多用比兴者, 其源全由于此也。”[9]可以看到叔本华的“直观”强调的是形象化的重现, 王国维理解“形象化的重现”并不是对审美对象具体形象的重现而是对其神理的形象化重现, 故而可以以个象代表物之一种之全体。

而如何“对审美对象的神理形象化重现”呢?

正如王国维说到在目前则不隔。所以我们不得不对目前做深一步的理解。目前虽原意为眼前的意思。但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云:“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梅氏、欧氏要求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在禅经《坛经》中记, 慧能论到世俗之众以为佛在西方, 就愿往生西方的误解, 对使君说:“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 目前便见, 使君愿见否?”[10]慧能的意思是, 只要人“自心地上觉性如来, 放大智慧光明, 照耀六门清净……”就能觉悟, 在不在西方都如在“目前”。所以, “目前”是一种清净的、当下的觉悟之境。由此可以看到王国维的“目前”又有了这层觉悟之境的含义。而这种觉悟之境联系“不隔”的条件“真”, 可得出是一种体会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所以, 王国维不隔的含义是作品显示出一种觉悟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而这种觉悟之境不仅要求作者在与审美对象的交流中达到, 而且要求读者在与作品的交流中同时达到。即作者与读者同时达到觉悟之境。

而作者是读者与审美对象的桥梁, 所以要使读者达到不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能写”。而“能写”的前提是“能感”。即处理好心、物、辞的关系使它们协调统一进而使读者可以无阻碍的与审美对象进行交流。

那么作者如何做到能感呢?王国维在第五十二则中提到“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 故能真切如此。”[11]可以看到作者能感在于“观”且以“自然”的眼睛观。而在王国维第五十七则, 五十八则中的阐述可看出“观”是无功利审美。而由于人处在社会中他身不由己的被诸多利益关系束缚着, 要做到无功利则需将心游于体外使其趋向于无限与宇宙自然相融合体会到生命存在与宇宙自然的相通达到自我观照与努力。而在心游于体外则为“无我”为“空观”。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说:“达到这种审美意境即空观、坐忘。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 静观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 光明萤洁, 而各得其所,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 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12]这种空灵谈论的审美心理就是禅宗的顿悟的境界即达到“无我”与“空”就是通向觉悟真性情的通道到达不隔。而这里的不隔是作者所达到的与审美对象的不隔。这样才能伫中立以玄览达到物我齐一的融合。所以, 在“自然之眼观物”中的“自然”是“空”。

在作者达到不隔后如何能使读者与审美对象达到不隔, 则要求作者能写。即在辞上下功夫。王国维写到“以自然之辞言情”这里的“自然”又为何意呢?由上述的“神理的形象化重现”及叔本华的直观说可理解为:通过直观达到刺激读者想象使读者领悟到作者的觉悟。要使读者语语都在目前作者就要如叔本华直观说所说的那样通过画面与形象表达作者的觉悟。而这种图画与形象并不是要一定真实描写景物而是要传达作者的觉悟。而语言艺术本身就是抽象的符号必须在心灵中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形象而这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所以王国维的“以自然之辞言情”中的“自然”就是要满足可以激发读者对作者所要表达之境即审美对象的神理的想象。

而如何才能激发读者想象呢?

依据阿恩海姆《视知觉与艺术》认为每一物本身都有一种特质即格式塔质。而作者在做到“能感”的同时就意味着他把握到了这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又表现为力的式样。所谓的视知觉就是视觉思维, 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工具, 而且视觉思维的知觉特征不仅限于直接的知觉范围内, 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 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13]而视觉意象是一种若隐若现的形象, 是由于心灵只把握到一个完整事物的一部分, 它并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事物而是代表一种“质”的东西, (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审美对象的神理即真性情) 所以, 若作者可以找到些可以激发人视觉意象的言辞即可让读者虽未亲眼看到对象却真切体验其真性情如在目前。且可以利用读者的想象把对象给补充完整, (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有共同的本质特质的) 所以正如前面提到的没有必要一定进行直接真实的白描。

正如康德所说:“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 没有视觉 (意象) 的抽象谓之空。[14]利用视觉意象就是要激起读者的“无意识”。读者的“无意识”的现实性, 有利于打通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屏障, 使读者作到无我与忘我, 从而使无语的“无意识体验”转化为可以由自觉意识加以利用的有效的现实知识使“意会的智慧”向“言传的知识”转化。这时作者达到了传意的功能架起了读者通往审美对象的神理的桥梁。这时读者与审美对象达到不隔。

而这种视觉意象的运用并不是必须的。

如王国维在第四十一则中写到“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 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 方为不隔。[15]可以看到这里作者并没有选择运用视觉意象因为他所要传达的觉悟是人生的觉悟具有普遍性。所有的人都可以体会到的。若作者所要传达的觉悟是个人某时某刻的特殊具体的感情则往往会选择视觉意象实现以物化物如王国维曾说“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16]又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写出了他的连绵不断地愁绪。若诗人没有选择水这个视觉意象, 只是陈述我很愁啊!我太愁了!哪儿能感染读者使读者达到共鸣呢?由此可以看出在写情时做到自然之辞要看所抒之情来选择直陈还是用视觉意象来以物化物。所以王国维在第十七则中说“客观之诗人, 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 则材料愈丰富, 愈变化;主观之诗人, 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 则性情愈真”。[17]如唐李后主为主观之诗人, 因为他所抒之情乃为忧生, 是作为人普遍存在的觉悟是大境。就算其没有用视觉意象而是直陈也会引起读者共鸣的何况李后主还用了视觉意象来表达更具有直观真切之感, 所以王国维对其评价甚高。而如若是阅世多则多抒忧世之情则这时必须做到合理的视觉意象选择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这就要求客观之诗人多阅世积累材料好选择恰当的视觉意象。选择一种可以与所抒之情力的式样同构的意象。

王国维在第四十一则中还写到“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底见牛羊”写景如此便为不隔。[18]所以同样的在写景时若所要描述其景为人们所常见的则可以直接描述。如“池塘生春草”这种情景读者多能想象出来所以没有必要再去找视觉意象替代。

说到视觉意象的替代就不得不提到用典与视觉意象的关系。前面我们说到视觉意象是要唤醒读者的“无意识”状态。而读者的这种无意识是分为两种的:第一种是作为人的本能的天生的无意识, 第二种是后天的人生经验的无意识。所以, 要是作者唤醒的是第一种无意识状态则会成为经典之作因为它具有普遍性的接受美。要是作者唤醒的是第二种无意识状态则对于一些读者则有隔的感觉。如闰重九饮郭园词的前三句“檀栾金碧, 婀娜蓬莱, 游亏不蘸方洲”对于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可能会被唤醒第二种无意识。正如化学家看到钻石会无意识想到多种碳原子的结构一般, 这时的读者会不自觉得把“檀栾”换为“竹”, “婀娜”换为“柳”, “金碧”换为“楼台”而这些替换都是在无意识的刹那间所以会感觉不到隔。但若我们文学修养经验没到如此则我们便感觉到隔。所以, 隔与不隔还要看到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而又如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所用典使人看不出来并且被普遍人所接受便为不隔。又如“荒庭垂橘柚, 古屋画龙蛇”若正好配合当前的景物则觉不隔。因为看不出他在用典的人也可欣赏古庙景物领会诗人感情对看出他用典的就觉得这两句意味更深厚。

王国维对于用典与不隔的关系则是不反对用典如王氏盛称稼轩《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 认为有境界, 而这首词就多罗列古代庄姜、荆轲、苏武、陈皇后、昭君许多离别故事。他只是反对把用典格式化把用典看做是创作诗词的规律而已。

综上可以看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及如何做到不隔。不隔即是作品显示出一种觉悟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因此要求作者、读者都达到对审美对象的觉悟进而产生共鸣的畅通的心, 物, 辞的统一交流。而作者所要做到的是能感, 即能感其审美对象的神理其内美, 能写即能使读者想象性的感受到同样的内美。正如夏忠义所说:“‘内美’曰深, 因为它是发自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具有形而上意味;‘修能’曰浅, 因为它得借助‘豁人耳目’即娱悦官能的诗语技巧, (如视觉意象的选择与组合) , 具有形下效应——而两者的有机融合便造成‘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这就不仅使诗人的整个身心存在能在境界中得以丰满显示同时也使诗词内容与形式赢得饱和性协调即读者作者共同觉悟物之神理即不隔[19]。”

摘要:王国维是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他集中西文学为一身, 他所著的《人间词话》在我国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而《人间词话》所提出的“隔”与“不隔”的审美概念则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王国维的“不隔”就是作品显示出一种觉悟到审美对象的真性情的境界。而这个觉悟之境要在作品中体现就在于对“目前”“自然”的理解。

篇4:关于“课堂教学觉悟”的觉悟

储建明老师的《课堂教学觉悟论》搁置书桌有一个学期了,刚拿到时浏览了目录,并由其中的《新加坡学习记》一文随性写下了第一篇读书笔记。今再次走进书中文字,心中涌起了与四年前读他的第一本著作《文化向往》同样的感动,也使我找到了一些对“课堂教学觉悟”的觉悟。

觉悟一:我来做什么?

在“寻访:我的序言”部分,储老师再度从《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上的一个故事谈起,他说:“作为教师,面对课堂,又用什么来回答这样的三个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我觉得,这三个哲学问题可能正构成了全书看不见却是最核心的一条红线。正文以“上编 认识论:建立维系文化的互动课堂”“中编 实践论:改善语文教学的文化行为”“下编 学习论:沟通自身完善的心灵导师”这三个部分作出了智者的应答:我是教师,我从大量的阅读、坚持的实践与积极的思考中走来,为了实现一种课堂文化的自觉。教师的一辈子,是在教学中前进的一辈子。

我来做什么?这也是教师自我发展规划中必须要确立的意义。最近读到了徐其军老师的先进事迹,照片上的徐老师站在孩子们中间,手捧书本,脸色灰黄,照片下那行加粗的文字特别沉甸甸——“只有站在讲台上,徐其军才觉得生活有意义。”徐老师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到条件相对落后、师资不足的乡村小学任教。身患重病后,他依然抱病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顺利通过了本科考试,同时获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病情一天比一天糟糕,他毅然重返讲台,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还跨学科兼教五年级英语,一周19节课,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当别人要为他捐款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为我捐款,如果一定要捐的话,就给学校的孩子们捐点书或教学光盘,因为山村的孩子太缺书了!”而他自己则坚持从医药费中挤出钱来接济困难学生。当徐老师走进乡村小学的那一天起,一定就已经为自己确立了“扎根山村教育”的人生意义,即使在患上重病以后的岁月中,他依然无怨无悔。

大爱无言,面对“山村中最耀眼的红烛”,也许每个人的心灵都会震颤。徐老师是千千万万教师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作为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位普通者,是否更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意义——我来做什么?回望自己的教学经历,完整地经历了“十一五”课题“辩证性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研究”后,才慢慢地从技术层面开始走向技艺层面,开始觉悟到可以辩证性实施教材,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就有可能使我的学生觉得数学还是有些趣味的。至于以独特的人格素养、专业能力和思想品质来进行审美的教学,让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同时获得智慧进步和精神享受的艺术,则是遥远或永不可及的文化向往。但我也愿意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孩子做一点事情,为教育留下一点东西。

觉悟二:我们可以创造怎样的课堂文化?

教师不仅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创造者。上编《教学期待》中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境界》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构建》,作者从从宏观应然层面讲述了我们可以创造怎样的课堂文化:“在课堂上把教学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规定去自觉追求并不断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场’,逐步彰显出文化的特征和价值的品质。理想的课堂教学,以生态文化为起点,以生活文化为过程,以生命文化为至境,努力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情操,进行着最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对话,这是教学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储老师又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化”的先决标志是“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体现学科教学的本色”,而“关注课堂上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学关系与实践范式,表现出一种以人为本自主学习的人本精神”则是“生态文化”的显著标志。“生活文化”的境界,一则追寻文本的生活现场,二则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三则解放学生的生活方式。在第三境界“生命文化”中,他说:“生命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跨越心灵体悟的一种文化特征;生命的课堂是个性的课堂,是产生学习思想的一种文化品质;生命的课堂是愉悦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温暖的一种文化价值。”

这里概括地说明了课堂文化的三重境界“生态文化、生活文化、生命文化”以及三者之间的息息相关,但不管是“生态”“生活”还是“生命”,内核思想都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这样的课堂文化同时兼顾了学习的理智性质与道德性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同步建构,致力于使学生获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相生的完整教育过程。它强调学习的真谛不在于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一种理解、体验和“视界融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快乐、满足和愉悦,并最终懂得什么才是生命中值得去孜孜以求的东西。这样,学习便成为事实与价值相结合的领域。

即使是分科教学,即便是理科教学,同样需要具备学科、生活、文化、哲学的功底。“跳出数学教数学”,人文滋养与审美情趣的数学课堂方能演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课堂文化,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画地为牢,其胸襟也一定逼仄促迫,难见豁荡。

觉悟三:我们可以怎样创造这样的课堂文化?

上编“教学期待”中的三个“效应”(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应、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效应、课堂教学中的期望效应)和两个“追求”(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中的品质追求),从中观实然层面说明我们可以怎样创造这样的课堂文化,中编则进一步从微观实然层面具体阐释了我们可以怎样创造语文教学的课堂文化。

吟咏这样的一些文字,我忍不住将它们一并收藏了起来:“好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善于将个人的教学品性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将自己、学科与学生联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编织自己的学习世界。”“要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启发自己。”也就是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因为“每一位学生如果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不可能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成功教师的一大特点是,他们在课堂内善于营造一种积极的‘精神场’,充分投入自身的教学激情,洋溢出善意的微笑,以信赖的眼神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地表达对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教学的过程始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好的教学是一种亲切的款待,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将会产生一个更加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又浮现了很多的课堂场景,它们“深入”又“浅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放下记录的笔,和孩子们一起浸润于强烈的“精神场”中。若没有自然平和的呼吸,智慧的源泉就流淌不出那种充满了灵性的生命意绪。

“倾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既要发现学生发出的声音,又要启发学生自觉发出声音。”“平心静气才能了然于胸。一个没有耐心倾听的教师,不可能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也就不可能听到学生的思想呼吸和情感抽穗的声音。”倾听对于成就课堂文化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从数学学科来说,必须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一般感知理解与多元感知理解的契合点,才能教出灵活与趣味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倾听。愿倾听、善倾听的老师才有能力展开空灵之境的对话式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孩子的独立人格、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主动言说、虚心倾听、包容多元、信息共享、质疑反思、创新、合作等多种品质能够较之启发式教学更充分地发挥尽致。

储校长自谦的“小书”广博精深,读完,愈加觉悟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一次停顿,跟随心灵导师的步伐从感知的温床跨向理智的跑道,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考。一次旅程,使自己能于嘈杂的喧嚣中保持一颗相对平常的心,怀揣希望再度出发。

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明白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努力促进理性知识的转化、实践经验的提升。在不断的纠偏匡正中,要逐渐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来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方法,自觉调整与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最终形成个人理论与风格。这时,才意味着我们已经走出了“高原平台”。

这是我读完《课堂教学觉悟论》后的一些觉悟,还是肤浅。其实,书中有不少文字是我的理解能力所不能抵达的。

篇5:品牌经营的境界和觉悟

这里所说的对品牌的认知“觉悟”, 不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对社会理想、政治觉悟、思想水平的认识程度, 而是指在对品牌创建过程中, 由开始对品牌要义有未知的迷惑, 到了解认知、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提高的过程, 类似于宗教中所特指的对教义真谛的领悟过程, 即为觉悟过程。

“体道”阶段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学贵心悟, 守旧无功。” (《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 同样, 对品牌的体悟过程, 亦关键在于内心深处的自省、自觉和自律, 将品牌升华为一种责任和使命, 而非仅仅是一种商业经营行为, 否则, 永远也不可能醒悟, 更不用说参悟和顿悟了。

出道, 是刚刚涉入某一行业, 懵懵懂懂, 对品牌经营的概念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为“迷悟”状态, 只能边干边摸索。因此, “出道”言外之意也就是不在道。

这一阶段的活动也谈不上什么品牌战略定位、品牌形象塑造等等, 仅仅是为公司的生存奔波而已。该阶段的品牌生存状态, 基本上为无名品牌, 只是拥有个经营商号、商标而已, 所以为弱势品牌。

体道, 是指经过一段经营探索之后, 终于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和经验, 体验到了一些市场营销的规律, 由此进入“体道”阶段。

在这一阶段, 初步感悟品牌塑造的初级知识, 品牌不仅仅是要具有市场知名度的问题, 还要进一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认知度。因为知名度并不等于影响力, 只有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充分理解和认知, 才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 才能够营造出一个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知道, 是经过体道过程的磨砺, 懂得了品牌的提升之道, 少了一些浮躁, 多了一些韧性。因为, 打造一个知名品牌, 通常最短也得需要两三年时间的积淀, 要构建品牌美誉联想度, 将知名品牌提升为全国著名品牌, 往往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甚至更长的时间。懂得了这一道理, 才算是明白或醒悟了品牌构建的路径。

这一阶段的醒悟至关重要, 这是品牌跨越初级发展阶段的分水岭。因为, 从出道到体道两个阶段性的成功, 主要是靠机会主义和创业者的胆量魄力取得的;当获得一定物质基础和稳定发展之后, 即进入二次创业时, 才能够真正体会并认识或意识到, 人才、团队、职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凝聚力以及对消费者的研究、尊重、消费者品牌关系的管理和巩固等等, 其一切经营活动只有回归人性、落实以人为本, 才是企业、品牌、管理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说这是一个“知道”和“醒悟”阶段。

悟道的过程

悟道, 品牌的境界提高和觉悟过程, 其实就是经营决策者的修炼提高过程, 品牌觉悟和市场操作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是坎级提升的。有时认知和觉悟水平虽然可以超前一些, 但是培养企业的实力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理解美誉度和习惯偏好度, 则是必须逐步沉淀和积累的, 就像小孩子身体成长一样, 其发育的时间是无法跨越和早熟的。

这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悟道过程就是对品牌经营之道“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易经·系辞上传》) 的不断反复深入、推敲琢磨、探究领会的过程, 也就是参悟过程。这是通往高深境界的一个转折。而打造强势品牌、实现品类 (概念) 独占、跃居行业领导品牌地位, 则是这一阶段的成果。

这一成果意味着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产品利益相关度 (即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关注度) 正在逐步下降。品牌喜好、情感、精神等无形资产的利益相关度的提高, 说明品牌的差异化程度正在大幅度的提升, 这才是品牌构建最核心的要素。因为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时代, 只有培育和打造品牌的差异化, 才是吸引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持久的核心利器。

配合和支撑品牌差异化程度的提升, 往往是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细分、强化和巩固提高。如服务模式创新、产品组合创新等。这里所谓的服务和产品创新, 往往是指那些同一品类甚至跨品类的服务或产品的组合, 比如嫁接、混搭、适度的品牌延伸以实现产品季节性渠道互补等等, 这些也都是创新。

得道, 培养核心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产品创新, 因为纯粹的创新是非常非常之难的, 它不仅需要基础科学的发展, 更需要相当长时间和艰苦的研发, 通常不是某个公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所以, 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品牌经营的流程再造, 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稳定而持续的、系统的需求解决方案, 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一大批品牌追随者以及忠实的顾客, 培育品牌依赖忠诚度, 就成了打造卓越品牌的关键。此为品牌修炼获得顿悟的“得道”阶段。

得道者是一种“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无我”状态, 只有得道者才能步入“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 就是切实的将“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落实到品牌消费者的关系之中, 将品牌与目标消费者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品牌不仅成了目标受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已成为他们自我表达、内心满足、炫耀和人生价值的标志, 从而使消费该品牌成为一种依赖。只有依赖才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品牌忠诚。

化道, 即成为“道”本身, 就如同水是道的化身一样, 水随地形和容器而变, 遇圆随圆, 遇方随方;进不为争名利, 退不为避祸害, “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八章;四十三章》)

这是个可修为而不可企求的境界, 这一境界, 品牌修炼臻于至善, 这一境界品牌由外在的时尚、阶层和情感表达, 转化而为目标消费者的精神和信仰,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图腾。目标受众对其品牌就像宗教徒一样虔诚, 顶礼膜拜, 这就是大彻大悟的超级品牌。

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孔夫子人生成长的这六个阶段, 非常巧合品牌经营“出道之迷悟;体道之感悟;知道之醒悟;悟道之参悟;得道之顿悟;化道之彻悟”六阶段:

“十有五而志于学”, 从十五岁时开始立场于做学业, 对应于“出道和迷悟”阶段, 混混沌沌开始努力学习, 尚无任何成绩, 当然既弱势又没名气;“三十而立”三十多岁时能立身处世站稳脚跟, 对应于“体道和感悟”成为知名品牌阶段;“四十而不惑”四十岁的时候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致迷惑, 对应于“知道和醒悟”的著名品牌阶段, 醒悟了当然也就不迷惑了;“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多岁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 对应于“悟道和参悟”的强势品牌阶段;“六十而耳顺”, 六十岁时一听到别人的言论, 立即就能心领神会、辨别是非真假, 对应于“得道和顿悟”的卓越品牌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并且不会超越规矩, 对应于“化道和彻悟”的超级品牌阶段。

即使像孔夫子这样的圣人, 经过一生七十年的修炼, 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和境界, 更何况品牌塑造需要一系列的团队、组织共同的修炼呢?群体修炼要比个体修炼的难度不知超过多少倍。所以依靠群体的修炼打造品牌的至高境界, 又怎能仅凭一个七十年所能及呢?没有几代人的奋斗是不可能达成的。因此, 品牌创建是个刚性的长期战略,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务必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欲念, 务必要断掉一夜成名的幻想。

对品牌创建认知觉悟及其水平提高的过程, 也相应的分为“迷悟、感悟、醒悟、参悟、顿悟、彻悟”六个阶段。

品牌创建是个刚性的长期战略,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务必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欲念, 务必要断掉一夜成名的幻想。

篇6:融入的觉悟

不仅仅是两全齐美

这将是很多人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梦想和工作完全一致。这样的生活至少令一部分人很羡慕,按规矩他不应该告诉外人这一切如何得来,但做人不能太小气,何况他本已十分幸运。

出场人物:江泳涛

职业:自由摄影师

工作与户外:职业的选择来自于儿时的梦想,梦想与工作完全重合,过着两全其美的生活。真是一个“lucky dog”。

我清楚地记得7岁时父亲带我乘坐直升机低空飞行时的感觉。绿色的田野、褐色的山峦、一个一个村庄从风挡下掠过,这个世界第一次令我惊讶。从此,我甚至痴迷于在放学后去火车站外看一列列客车、货车驶向远方或仰望天空中的飞机、鸟类以及任何能飞的东西,并想象着他们会到什么地方以及会看到什么。

也是那一年,父亲试着教我使用一台老式双镜头反光式120相机。我的记忆中,在当时,一个生活没有压力的两个孩子的爸爸不仅仅会炒菜会打沙发,他甚至独立完成了盘片装轴、拍摄、冲卷、印像以及装裱这一整套复杂的专业操作,这仅仅是用于家庭生活的记录。也许,他认为我应该去分享其中的乐趣。

但是父亲没有想到,照相机被我视为了童年时代最为珍贵的一件玩具,直到今天。是的,从那以后,我几乎没有长大。我活生生地处于童年的梦想中—背着自己选购的某一台相机,摄影包夹层里放着机票、护照、信用卡和杂志提出的专题计划,或许与登山队员一起住在中尼边境的雪山上,或许面带笑容向法国里昂老城的一群嘻哈少年解释,“The photo will be printed ina Chinese magazine,Meybe.”

那是1995年,我刚有了第一份工作,朝九晚五,标准的上班族。但是感谢我的父亲和我童年梦想所下的“毒”,工作两年后我的第一次大采购就是全套野营徒步装备和带两只镜头的尼康FM2相机。这在当时是超酷的。因为旅行已经不稀奇了,户外、极限,才是花费颇多、令人向往的极致自由。即使是那台既昂贵又不好用的全手动FM2,也因为独处于相机自动化的潮流中而带有了诸如坚忍、控制、无欲等等几乎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象征。于是我辞职了。

之后,我用两年时间在一家商业摄影公司从助理做到了摄影师,又用两年时间在一家网站和两家杂志做编辑,每当我头昏脑涨在图片库为某个户外、极限运动的文稿挑选题图时,看见的是,摄影:John,摄影:Tom,见鬼,摄影:Max等等,都是老外。于是我发现了众所周知的秘密—我的同行们大都喜欢拍绝色美女、美轮美奂的风景、精致的名牌商品或者深刻的社会、文化题材。于是我又辞职了。

我想我需要绝对自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去做中国拍摄户外、极限运动以及旅游、人文题材的大家。

那是2001年,极限运动专家大胡带我进入了高山攀登的世界。再次感谢我的父母,尽管并不强壮,但我有天生的高山适应性。当时山驴两界的一些朋友中,已经呈现出十足的赶时髦、打标签的热热闹闹的风气。但我时时有着如履薄冰的感觉,我已经离开了稳定的生活,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我开始关注所有精彩刺激的户外、极限运动,每次拍摄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最重要的。

到了秋天,我使用120相机完成了6325米的姜桑拉姆二峰攀登。两年后,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纪念攀登,我一路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拍摄到了7100米北坳营地。天哪,正如一位著名专栏作家戏噱国内蓬勃发展的登山运动时说的,“登山是人类的一小步,个人的一大步”。真是一点没错,虽然我确实付出了很多,虽然我似乎具有这方面的一点天分,但这一切还是来得太多太快。我扪心自问,是否真的热爱所得到的一切。而当我再次带着相机上路时,我很满意,我依然感觉到自己保留着童年的那份梦想。

当然,我也为广告公司拍摄,有时候也为时尚生活类的杂志工作,我甚至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或经历撰写稿件。我的身份在商业摄影师、撰稿人、山友、驴友、车友、船友等等之间变换。一些新认识的朋友会有兴趣表示他们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此时我又会泼些凉水。是的,这种生活充满新奇,但现实是我依然是个穷摄影师,拍摄时常需要透支脑力和体力,甚至带有一点点危险,而具体的工作也并非时时充满写意、刺激。总之,这份工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的难度,但也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如果你不能24小时、365天、一生一世地忠于它,最好不要奢望会有什么结果。

生活别有洞天

有一种人,也许是天生的基因决定,他们心里暗藏着渴望探索未知、渴望探险的冲动,一旦时机成熟,这种激情便会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必然的结果只能是将户外与工作完全结合起来,把工作当作户外,把户外做成职业。只有二者完全重合,他们心里才踏实。踏实之余,工作就容易作出骄人的成绩,甚至能推动某个地区某项事业的发展。

出场人物:王大勇

职业:探洞专家及户外商业机构经营者

工作与户外:在户外行业从事工作,创建国内惟一技术型民间专业救援队。

我的第一次户外探险活动是在我上大四那一年的5月(也就是1995年)。为了登太白山,我们四个人省吃俭用了一个月。虽然没有登顶,但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和大自然接触的那种心旷神怡;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团结一心和40个白吉馍(西安特产)让我们最后顺利归来,军大衣的烟熏味一直困扰室友半个多月。

毕业后,忙着找工作、跳槽、开公司等等,只有从照片中去回忆探险的味道。开始有时间考虑业余活动的时候是1999年底,没想到,心里对探险的向往一下就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

现在,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洞穴探险?”事实上,我是通过调查研究,经过慎重考虑才做了这个决定的。重庆的喀斯特地貌覆盖区有三万平方公里,很多地区的洞穴都是处女地,有待于探索和发现。而每次我通过SRT技术到达无人涉足的地方时,心里都十分激动,感觉像登上一个陌生的星球,第一步总是踏得小心翼翼。这种由探索未知地域而带来的震撼和激动,很快就让我对洞穴探险上瘾了。

洞穴探险在国内一直是由国家机构进行,由于技术含量高、涉及多学科,以及洞穴资源的不确定性,使洞穴探险一直没有在民间普及。真正喜欢探险的人,不只是爱好一项活动,而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喜欢向未知挑战。所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认为有必要为民间的洞穴探险做点事情,这才最终确定了洞穴探险的发展方向。

真正开始实施推动计划的时候,才发现问题很多。首先是时间问题。发现和探索洞穴要花掉大量的时间,而且洞的长度不到最后时刻是无法知道的。现在总结起来,我差不多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在野外,而且都很集中,比如10天、15天不等。这后面如果没有家里人支持,那是不行的。其次是经费和人员问题。洞穴探险必须要出测绘图,所以一般都要求三个人成一组。长时间的测绘对人员、以及人员的时间安排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在一般爱好者都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长一点的洞穴就要去多次才能完成。物资消耗也很突出,绳索的磨损、生活必需品的消耗、电池等等。长时间专注于探洞,我的换算标准都已经变成“绳索”了,一看到贵一点的东西,首先冒出来的概念是“又可以买好多米绳子了”。最后还要静下心来把测绘数据绘成图。所以探完一个洞,一般时间都不会很短,比如“彭水的红岩洞”,我们第一次去是在2004年5月,而真正完成可能要在今年的8月份了,其长度才不过七公里。

现在我已经全身心地投身于探洞事业了,为了有发展的动力,我从一开始就探索洞穴探险的商业价值:经营户外产品、开设SRT培训班、为公安部队提供技术支持、为媒体提供图片、文字和影视、接收商业洞穴探险活动等等,由于在国内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使我们有机会和国家大型项目接轨,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利地为洞穴探险提供了支持,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良性循环的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探索是无止境的,现在的运作模式是不是能长久,后面的路又要怎么走还要认真考虑。我很清楚,在新领域有探索的快乐,也有沉重的责任感。

超越平凡的生活

走遍天下是很多人孩提时候的梦想,能实现梦想,还能从中获得生存的资本,确实值得羡慕。“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钱,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门光远,参加达喀尔拉力赛最年轻的中国车手,他能够借工作去世界各地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但同时,赛车手的职业也让他体验了更多的艰辛、痛苦和无奈。

出场人物:门光远

职业:职业赛车手

工作与户外:工作等于户外,2005年,作为最年轻的中国车手参加了达喀尔拉力赛。

我从很小就对赛车充满向往。从十四岁开始,我有了想成为职业车手的想法。在北京的一次车展上,遇到了后来成为我师傅的任志国,按照他给我的地址找到了他,是我对赛车的热爱与坚持打动了他,把我留在了身边。2001年,我更有幸成为他的领航员,跟随他参加了很多赛事,也积累了一些现场的经验。2003年底,我在全国短道赛取得新人冠军之后,成为海淀驾校车队的签约车手,也算是从业余的赛车手向专业车手的转变。成为专业车手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全国乃至世界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赛车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范围。

赛车如果是属于自己的,那作为车手就永远只能是业余的。因为以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拥有太好的赛车,也很难以个人的能力完成高强度的比赛。越野赛只有坚持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做后盾。

拉力赛的赛场通常都是非常艰苦的,作为赛车手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沿途的景观,所有的心思都在比赛的进程中。所以每到一地,能有空闲的时间,我也会尽可能地多走走,多看看,见多方能识广。非洲、欧洲、亚洲,我走了很多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生活是我小时候非常向往的。现在,赛车,不仅是我的爱好,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看世界的机会,更是我赖以生存的根本。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能挣钱,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有了一个好的起点,不能浪费资源,有了机会不要等,少走弯路,达到一个阶段之后继续向下一个阶段前进,让自己的运动生涯在坚持的过程中达到最终的高度。我参加赛事不只是为了参与,我是想经过积累了解世界最高水平,与最高水平的车手一起竞争,最后能够战胜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车手。因为坚持,我已经把不可能的梦想一个个实现了:我终于成了职业赛车手,终于参加了世界最艰苦的达喀尔拉力赛。

能够参加达喀尔拉力赛一直是我的梦想,在我看来开车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从来没有开够过,因为能够开车的机会太少了。国内的赛事比较少也是一个方面,达喀尔一天的行程就差不多是国内一年全部的赛程了。

达喀尔拉力赛考验的就是车手的经验,经历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然而,我要完成达喀尔赛事的愿望,在第七赛段被现实破灭了,虽然在黑夜中乃至到了第二天的阳光下,我依然坚持自己可以继续。我们的后援车也赶到了现场,但因为在前两天他们遭遇了翻车事故,所有配件都没有了,所以虽然我的汽车只是变速箱坏了,但是因为没有配件,我就不可能再继续,我的第一次达喀尔比赛只能到此结束。

我和我的领航员在空荡荡的原野中孤零零地等着组委会救援的到来,一直坚持着等了三夜四天。因为我们是在赛段的中部,而且这一赛段事故频发,尤其是摩托车手遇到的困难更大,也更危险,所以救援队先去救他们去了。白天是阳光直射,夜色中四周黑茫茫一片,在死亡一般气息中等待,而且还不得不面对退出的失落,那种心情只有我自己能体会。我们带的食品很少,幸亏(当然在我看来是幸亏)有一辆参赛的卡车坏在了我们的不远处,他们车上带的食品还多一点,于是我们把食品和水放到一起,我们不知到要坚持多久,所以每天只吃一点点,这让我体会到了平时难以经历到的饥饿。现在回顾比赛,没有坚持到终点,我并没有感觉特别的沮丧,只是强烈地感觉到遗憾。从这次失败中我得到更多的是意志的磨练。我将继续属于自己的征程!

有所爱,有所弃

把工作与爱好统一起来,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甚至要靠信念来支撑。

出场人物:陈杰

职业:国家某部委公务员

工作与户外:2005年5月,作为中国珠峰测量队成员,到达海拔8250米的高度。

我自幼喜欢运动,后来大学和读研期间利用暑假游历名山大川,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巍峨壮美的雪山上。工作后,我也坚持登山,或许登山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作与登山的矛盾很大。工作是繁忙而严肃的。大量训练、具备良好的体力,却是登山的一个最基本要素。如果只是玩玩,大可以随意洒脱一些。但如果想实现些许艰难一点的理想,严格和完整的训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是自由职业者,也许可以抽出大量时间来。但若是早八晚五的上班族,加班加点是常事,那么就会很难了。

登山者的生活是一种简单、单纯并略带偏执的生活,有时就靠一种信念支撑。现代社会分心的事情太多,很难专注办事。选择攀登,就必须心无旁骛、目不斜视,不能被外界干扰过多,除非你是自由职业者等有闲阶级,或者以登山为职业,否则登山和学习、工作、生活的矛盾会很大。在工作之余进行登山和训练,只有克服惰性,对艰苦的训练发自内心的甘之如饴,才能成功。那些认为工作太忙无暇锻炼的观点只是借口,还是爱得不够。

我工作时见缝插针,在工间操的时候爬爬楼梯;加班到十点钟,再加个“夜班”,锻炼到夜里一两点钟。在工作之余,为适应艰苦的远行,使自己习惯在西藏登山时的艰苦生活,我“土法炼钢”,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自己做酥油茶,自制炒面和在里头,做成“糌粑”;为训练自己忍受异常生活的能力就熬夜登山,打破生活节律地锻炼,变着法儿“摧残”自己;为进行耐寒训练则常年用凉水擦身,洗凉水澡;以前脾胃虚弱,喝不得凉水,为锻炼自己,就经常喝凉水;以前吃不好就容易闹肚子,现在就练习用手抓东西吃,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付出总有收获,2002年,我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可能是因为以前有一些登山成绩吧,2003年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因我当时工作非常繁忙,单位领导没有同意而未成行。此后不久,西藏体育局的姬嘉局长出差到北京,他说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要在2005年联合攀登珠峰,欢迎我加盟。我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去圆梦,同时提议攀登珠峰时,最好能结合测量工作,重新测量珠峰。

我对自己登山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随缘而已。今年年初,国家测绘局了解到我有一定的登山经验,并曾取得过国家级运动健将资格,就致函我单位,商请借调我参加此次珠峰测量活动,作为一名测绘干部参加登顶测量工作。我单位领导很开明,同意我参加此次测量活动。

登山给予我的实在太多了,但我也知道,失去的也实在太多了。如果没有登山,也许我会更快乐,也许我会更痛苦,也许只有天知道。应该坚持下去,还是就此和大多数人一样过平常的日子?

每个登山者登山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或是因为时尚潮流,或是因为爱好兴趣,或是因为理想信念,或是因为工作需要。难道什么事儿都要安装个意义?登山既不神圣,也不庸俗。国外的登山者即使登顶珠峰了,回来后也没有什么,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心愿而已。

登山实在是一项特殊的运动,在我心中,已经为登山留下了一块永久的绿荫。登山的每一幕历历在眼前,登过山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会更好地珍惜生活。登过山的人,更能感到人的一生中,有许多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长假的旅行,延长的生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样做学问乃至做一个完善的人,古人早就这样高度概括地告诉我们了。这是学业、事业和人生之车的两个轮子。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这两个轮子少了哪一个,车都很难向着更远的前方、向着更高的目标直行的。行走、授业,王挺借用其职业的便利—每年的寒暑假进行长途远足,从他的旅行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还有他的学生们。

出场人物:王挺

职业:大学教授

工作与户外:工作与户外无关,但是每年的两个带薪长假实在令我等普通上班族垂涎三尺。

一年有两个带薪长假,这就是教师职业最令人羡慕之处,也是我自1975年留校任教,至今没有跳槽的原因之一。

1981年的暑假,我独身骑车经郑州去西安,经太原返回,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称为“户外运动”的远行。那是一次探访华夏古代文明之旅,让我对远行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一往情深。之后的一个个寒暑假,我数走黄土高原、四进西藏、五去可可西里、两下云南四川,还有新疆、甘肃、广西……持续的一次次野外旅行经历,一次次地丰富着对大自然的感情,也丰富着自己的心灵。很多同学当上了老板,有钱有车有房子,而我的工资却几乎全部用在了路费、装备和摄影上。即便这样,我也对当时留在学校老老实实当教师的选择无怨无悔,一年两个长假的旅行,似乎是延长和丰富了生命与人生。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满足和充实的呢?

从旅途受益的不仅仅是我自己。归来后同家人、朋友分享旅途中的收获,讲不完的故事、看不够的照片,每人心中都充满欢乐,曾经的遇险也是美好的回忆。女儿也受了影响,17岁的那个暑假,自己去了青海,到可可西里找到我,然后我们一起去了西藏。她回到青岛后,电影《可可西里》上映,几乎是第一时间,她就约同学一起看了,她妈妈给我发短信:“你女儿说她想可可西里的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战士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她高考报的专业是“环境科学”、“森林工程”和“园林”,都是她自己选择的。

事实上,从我一次次旅行中直接的最大受益者或许还有我的学生们。外出拍回的几千张照片,成了教材和范本,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们,成为了一扇扇向外面世界打开的窗口。学生们年轻的心灵按捺不住了,纷纷要求:“胡子老师,带我们出去吧!”于是,在1994年暑假,带了四位同学穿晋陕峡谷,走延安,徒步沙漠中的古长城、畅游母亲河……八千里路云和月,行程400公里,速写黄河、探访乡亲、观看民间戏曲演出、聆听高亢的信天游。回校后举办了“黄土印象—师生陕北绘画、摄影、散记展”,在全校师生中引起轰动,引起了更多人对旅行、对大自然的向往。

梦想随旅程实现

对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最美的景色不在于他去过多少别人没去过的地方,而应永远在他所在的任何地方,在他的眼里、心里。对户外有着超凡热情的人,即使工作与户外无甚关联,他也能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尽享户外,用眼和心领略自然的壮美。如果没有那颗易感的心,那得到的仅仅是一张免费机票而已,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出场人物:井中月

职业:贸易公司高级职员

工作与户外:商务考察和谈判等工作机会令他们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工作虽然与户外无关,但是因工作能四处周游,借机享受大好户外时光。

离开非洲已经三年了。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有多少次梦里重又回到乞力马扎罗的雪峰、维多利亚的瀑布、好望角的灯塔、玛塞玛拉大草原上万兽齐奔、几内亚湾的碧波汲着细沙。我在博茨瓦纳的沙漠间驾车疾驶,我在肯尼亚的山岭上背包跋涉,我在刚果的雨林里踟躇前行—非洲,那一块让我魂牵梦萦的大陆,在我的生命里第一次让我领略了世界的壮美和人生的真谛,并且从此,我真正爱上了户外旅行。

从非洲回来后,我写作了《走进非洲》系列文章,很多喜欢我文字的朋友都以为我是发烧级的玩家或者职业的旅行者,可是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去非洲的时候,我也只能说,为了工作。

在去非洲之前,我仅仅在北方一些地方背着大包走走转转。当事业的选择出现的时候,我忽然间隐隐感觉到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可以看到更广阔世界的窗口。美国的发达现代和商业文化在文明古国面前显得苍白、孱弱、幼稚;欧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雅典到卫城、从米开朗基罗到康德、从诺曼征服到拿破仑王朝,她的每个城市、每座建筑、每块石头都透露着历史的纵深和文明的厚重,对欧洲,我还没有准备好;只有非洲,亿万年前造物主选择了这里教会我们的祖先离开森林直立行走并飘扬过海到整个地球,那时陪伴他们的无数动物至今仍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大陆繁衍生息,那时的山川依然静谧,那时的海洋依然奔腾。我想,如果要选一个工作的地方,那里也许是个全新的开始。

从南非到刚果、从坦桑尼亚到贝宁,工作的关系使我有机会访问到整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我曾经因为工作需要深入刚果热带雨林,在刚果河流域迷路盘桓,使我有机会亲近这条哺育了整个非洲的大河,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大河之魂。我也曾驾车纵贯中南非,从赞比亚的稀树草原穿越博茨瓦纳的沙漠,一直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永远忘不了的,是那一望无际的辽阔。两大洋的海,深邃幽远。坦赞铁路的乘车经历更使我深刻体会了黑人兄弟的纯真、质朴、善良,我想那是他们体内流动的最接近我们祖先的血液使然。

那一年的圣诞节,我选择了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来结束我的非洲之旅。乞力马扎罗,一直是我在非洲旅行一年多来心中最神圣的目标。她在非洲最富饶的赤道草原上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形成终年不化的雪顶奇观。她像一尊神女,俯视着、庇佑着非洲大陆上她的子民。

当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万丈光芒铺满了大地,我站在乞力马扎罗的顶峰尽情极目,草地辽远、大河奔涌,层峦的远山如画般凝固,浩渺的烟波如诗般流淌,分不清是梦幻还是真实。万仞雪峰之上,五星红旗在非洲之巅飘扬。

像我一样利用工作机会旅行的人不在少数。在非洲各个国家奔波,我经常在机场等行李的时候看到一个个硕大的、写着中国字的专业户外背包,正好奇的当儿,总会有几个和我一样的中国人来把它们取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来非洲出差或工作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我所认识的好多国内企业派到非洲的朋友,所携带的行李从来不是正规的商务旅行箱,而是毫无例外的户外背包,工作的、旅行的物件统统塞进去。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机会就背上大包走出去。

接到公司的最新任务,下一个要去出差的地方是北非了,那是我在非洲大陆最后的遗憾。到了北非的撒哈拉,就接近了地中海;海的那边,就是欧亚文明的发源地了。而我的梦想,将随着我的旅程一个一个地实现。

周末胜利大逃亡

每周两天的休息日和每年两次的黄金周假期,这是大部分上班族所能够掌控的、为数不多的自由时光。用旅途填满这一段段短暂珍贵的假日,是最明智的选择。

出场人物:小今

职业:公司职员

工作与户外:工作与户外无关,但是周末与长假,还有间歇性的出差,全是上路的理由。

周末的出行计划通常来自于灵感突发,“逃亡”行动可以从周五下班开始。借故推迟几分钟离开,这样就能回避涌出办公楼的人流;将藏在文件柜中的背包拎起,转眼工夫就能将工装换成一身精干的打扮。为了能让周末的48小时增值,赶夜班车是最佳的选择,无论是颠簸在高原上延安,还是穿梭于秦岭下陕南,居住在关中平原上似乎就有这一点点交通便利的优势。

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般周末的脚步都放不开、走不远,与形形色色周游世界、闯荡江湖的饕餮旅途相比,我的出行也只能算作是餐前的一碟开味小菜;或者是躲在近郊果园里的一饱口福;或者是摘取汉江边茶园的一缕清香;又或是聆听秦岭深处地质队小院里的一片寒暄,再或是懒懒享受黄土窑洞前和煦的阳光。这类的行程通常记载不进名山大川的影子,但足以点点滴滴地收起出门在外的愉悦。

胜利逃亡的结果往往是狼狈遣返,因为不但要精确计算好周一早上走进办公室的时间,还要将一脸的风尘仆仆掩盖于忙碌之下。疲惫是难免的,兴奋是难得的;不动声色是难免的,眉飞色舞是难得的。短暂的收获,可以让接下来紧张的五天工作日都不显压抑,于是下一个周末的“预谋”又在其间悄悄滋长。

我曾经在户外玩家的朋友圈子里做过一次小调查,了解黄金周出门最怕什么。不出意料,结果当然显示最怕人多、更怕车票难买,这也正是我每次大假出行最头疼的事。要么需要早早地打通关系为订票做铺垫,要么是硬着头皮告假一天提前出行或推迟返程。这样一来,周围的同事们都知道了我在黄金假期的动向,要么流浪在江南水乡,要么奔驰在甘南草原,要么游弋在琼海沙洲,要么滚爬在长白山天池。收假后带回的旅途故事、风景照片、特产美食是可以同大家分享的,但逃在门外的那份艰辛与品在心底的那层甜蜜,却惟我独享。

上一篇:以孝为话题散文下一篇:结实的反义词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