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5-20

搭石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搭石公开课教学设计

21、《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农民诗人,他叫刘章,虽然他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农村,怀念农村搭石那一幕幕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和刘章爷爷走进搭石这一课。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

1)课件出示生字:

绰 2)课件出示词语:

间隔

平衡

伏身

联结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3)看图理解词语意思,出示: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②读着这两个词语,理解词语意思。4)出示:间隔、谴责近义词

间隔:距离

谴责:责备

对,给词语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3、分组交流讨论:什么是搭石?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脱鞋挽裤

收工要:脱鞋挽裤

赶集要: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脱鞋挽裤

2)一次又一次地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天气变凉了呢?(难受)

过渡:课文中有许多地方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三、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寻找“美”

小组合作学习:默读2、3自然段,潜入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这两个段落有哪些美?说给组员听 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怎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小结:只有这种善良、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关心别人的人才会有这种举动。(板书善良 关心)

2、“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

我从“谴责”、“懒惰”想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如果没有就会被人谴责,也看出人们非常勤劳,厌恶懒惰。(请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受。)(板书:勤劳)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想象画面,借助工具书理解: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在我们看来多么普通的生活场景,刘章爷爷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美呢?(仔细观察、生动描写)我们也要养成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四、小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感受。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下搜集有关“美”的图片,一起交流并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篇2:搭石公开课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文章分为几个小部分,如“人们摆搭石的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调整搭石的句子”“一行人走搭石的句子”“俩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句子”及“老人与年轻人一起走搭石的句子”其实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总结提高孩子概括能力,因为平时考试中也会有类似的题,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学着在平时写作者中能过围绕一方面内容多写几句,因为他们有时的作文就是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我觉得这样做没错,但我的确不该把每一方面的句子加一个“关爱美”“谦让美”等这样简单的标题,我忽略了散文的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比如“谴责”一词,只表现关爱的美吗?如果有人谴责:“此处不摆搭石,你让上了年纪的人怎么走,让孩子们怎么上学?”这不也体现尊老爱幼吗?由于本次讲课是借班上课,孩子们比较认生,不敢大胆提出自身的想法,我自身也没有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因此大部分学生只是认真的坐在那里去听老师讲课,听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然后随声附和。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而我只是引导着,甚至成为旁听者、服务者,这样的课会不会对孩子们更有益呢?但这又是我常态课的一个苦恼,往往讲不完课,自身还很难把握。我的常态课要比这节课热闹得多,我并不是说热闹的课一定高效,但让他们做一个“乖孩子”“听话的孩子”,似乎会抹杀他们自己动脑的能力。

篇3:公开课教学设计“五要点”例析

一、公开课教学设计中目标设定要符合课的整体要求

案例:县级公开课。教学内容:轻物投准投远;羽毛球投准。

1. 运动参与目标:100%的学生能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热情。

2. 运动技能目标:85%左右学生能掌握投准与投远的正确姿势。

3.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上肢力量, 提高投掷技巧。

设计中还有社会适应目标, 本次课教学设想是用投掷纸飞机来重温童年时代的乐趣, 但这节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课中只有少数男生激发了兴趣和参与热情, 而全部女生做好纸飞机后, 根本没有按照执教教师的要求去做, 因为女生没有很好的上肢力量, 使纸飞机无法升空, 投掷1~2次失败后, 也就放弃了, 100%的学生参与的目标设定是不正确。运动技能目标设定也不明确, 投掷纸飞机的技巧一个是挥臂动作, 投准技巧是投飞镖的技术动作, 学生从小就学会了, 85%左右学生掌握与学生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发展上肢力量的身体健康目标设定也不符合整节课的实际情况, 一节课投了几次纸飞机, 投几次羽毛球, 根本谈不上发展上肢力量, 目标的设定脱离了实际。

分析:其实一节公开课目标设定需要考虑很多, 包括班级学生练习态度, 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学生运动技能接受能力, 学生智商等因素, 听课者拿到这个教案后第一个反应是授课对象选择错误, 第二教学目标与课脱节, 设计中没有认真的思考与揣摩, 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要“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教学设计中最先是目标的设定, 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明确, 整节课就有了引线, 而整节课的教学也是为目标服务的。反之, 目标设定错误, 表述不准确, 不符合整节课的要求, 就会与课的实际脱节, 也就没有实效性了。

二、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

公开课内容选择必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内容都是具有教育性、健康性、娱乐性、文化性和安全性。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全一册;教学内容;投掷。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66~69页中详细介绍了投掷的练习内容和游戏, 在书中首先介绍了投掷在生活中的运用技能, 及投掷的发展过程, 是教育性的表现, 所以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这一项中一定把这方面表达完整, 并且灌输到学生群中, 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教育和传授。书中还有各式各样的投掷练习方法供教师选择, 也就是教法设想, 这些练习方法体现出健康性, 比如投远、投准、投球打靶, 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些在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凸现出来。游戏教学方面有打尾巴、打木桩, 它体现为娱乐性, 利用游戏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是每节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想到和做到的。书中还介绍了投掷的注意点, 投掷器材时的安全措施等, 这些方面在课的设计中尽可能地体现, 这是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护和善于思考能力最好的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个单元都如同上述。

分析:现在的公开课教学选择的内容五花八门, 有些地区都是由教师自主选择。年轻教师一般选择自己擅长的技术内容, 比如简单的快速跑, 前滚翻, 游戏等。中年则教师选择平时经常上的内容, 比如球类、田径。而女教师不是健身操, 就是体操中的技巧。课的内容完全按根据自己个人的优势, 爱好, 熟悉程度而定, 很随便。学生上完一节公开课后, 可能反映强烈, 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没有学会什么, 因为就一节课, 课后都是布置学生要去复习, 而教师教的内容又不一样, 所以现在的公开课是为执教教师准备的, 学生只是陪衬。浙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邵伟德教授曾讲到, 现在的公开课有一部分是表演课, 出现的教学内容是“不要运动技术”、“淡化运动技术”、“兴趣第一”、“安全第一”等错误观点, 给广大体育教师造成了种种的误解。而且评委也只能凭个人感觉来评定课的好坏, 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 无法体现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 比如说课、备课, 只有选择统一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使每个执教教师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理念, 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能力, 更好为新课程提供课改方向。

三、公开课教学设计要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基本规律

案例:市级试教课内容:肩肘倒立

为了能更好地上好市级优质课, 前几年带的实习生来找笔者帮助, 同时她在笔者学校借七年级 (1) 班再试教一次课, 笔者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肩肘倒立的教学设计过程, 其中她在教案中对肩肘倒立教学步骤是这样描述的, 教师讲解示范 (保护与帮助) , 安排学生自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讲解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安排学生再次练习。可试教课下来, 学生根本做不起来, 东倒西歪, 一团糟,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教学步骤不清晰, 肩肘倒立这个动作对初学者用一节课的时间是很难做成功的。笔者在课间叫停, 选择一位女生进行了演示, 首先在准备操中要求把手放在背部的那个方向, 位置表述清楚, 并进行练习;第二步进行分解动作坐位体前屈;第三步快速后倒低头, 落出后背, 双手扶垫 (手心触垫, 不要抓垫) ;第四步托背, 屈膝稳定, 这一步最重要, 俗话说得好:“地基牢靠了, 才能建房子”。第五步双腿上举, 适当帮助使其动作正确, 经过五个步骤后学生肩肘倒立做起来了, 执教教师又上了七年级 (2) 班的一节课, 效果不错, 一半做起来, 后改了教案中肩肘倒立的教学设计过程。

分析:评价公开课优劣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步骤是不是符合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教学步骤是不是清晰而简洁, 课上下来是不是很有实效性, 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动作技术或运动技能, 但为了能急于掌握, 也不是教学步骤复杂化, 还要在教学步骤中节外生枝, 本来十分清晰, 再增加一些无效的练习, 扭曲了本来的体育教学规律, 动作技术不但没有学会, 而且课也变了味。比如蹲踞式跳远, 执教教师为了能使学生学会动作技术, 1步起跳、3步起跳、8步起跳、全程助跑起跳等, 而学生大半多是跑过沙坑, 有时为了踩板, 哪只脚起跳都不知道了, 学生跳远技术根本没学会, 教学步骤太过于复杂也是教学设计的一大忌。

四、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要恰当

案例一:省级公开课;教学内容:高低运球。

在进行高低运球设计中, 执教教师用击鼓与学生互动, 鼓声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用击鼓的节奏来调整运球的速度, 还有用单次、双次击鼓控制高低运球, 设计的很有创意, 而且很恰当, 学生按着教师击鼓的节奏运球, 整体感很强,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案例二:省级展示课;教学内容:高低运球。

本节课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用短绳来进行高低运球, 高运球时, 短绳放在左侧, 抬头, 目视前方, 上体前倾高运球, 当教师哨子短声, 左手捡绳, 此时两腿迅速弯曲, 降低重心, 上体前倾, 低运球, 而后长声, 放掉短绳, 起身再高运球, 此方法很合理, 正确地掌握了高低运球的动作技术, 很有创新意识, 不但学生兴趣有了, 而且对学生熟练掌握运球技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分析:而现在有些市县级公开课, 篮球的高低运球, 每个学生运球速度, 次数都不一样, 声音杂乱无章, 教师讲解一下, 然后便在学生中巡回指导, 纠正一下错误动作, 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练习, 走一下过场, 根本谈不上激发兴趣和整节课的实效性, 而且有的执教教师设计出的一些教学方法都是反复试教过的, 让人感觉到没有什么可看、可学、可想的。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合理, 并且是否有灵活性, 若学生在练习中能很快掌握动作技术, 就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全面教学能力, 反之, 教学方法设计不适当, 缺乏互动性, 不但整节课没有实效性, 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动作技术和教师的教学理念, 也更不用说是身体各方面能力提高了。

五、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有亮点

案例:市级公开课;教学内容:篮球传接球。

对于高二的学生上传接球篮球课来说难度很小, 因为高中生对传接球的学习是乎习以为常, 熟练程度可想而知, 上半节课的教学使人感到无可看性的东西, 全部传接球技术复习好后, 执教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篮球运动, 教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一个篮球场, 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 比赛中圈开球, 接住球后不能动, 只能传给同伴, 同伴接球后不能运球, 再传球, 对方在防传接球时, 可以干扰或抢, 以进攻方触篮球架任何一点得一分, 得分多者为胜, 比赛教学设计很巧妙, 也很有实用性。公开课中也得到体现, 第一解决了全班参与活动的目的;第二避免人多相互碰撞的安全因素;第三提高巩固传接球的准确性, 使学生精力全集中在球上;第四避免了篮球进篮圈难的问题。

篇4: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篇5:搭石公开课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语言美、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这小小的搭石的来龙去脉初步了解,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美已走进了大家心里。难怪刘章爷爷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的,那里的搭石处处是美,有看得见的美,也有看不见的美。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去找找这样的美吧!

二、再读课文,回忆前文

1、齐读课文第一节,回想一下什么是“搭石”?

2、课文中的哪里我们能知道“搭石”很重要?(文章开头,“五六个村子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三、细读课文,感受文章

1、全班散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把它勾画下来。

2、全班交流每个自然段中的“美”。

(1)第二自然段: “上了点年岁的人,……才肯离去。”(指名朗读)

a、从这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你是从哪(怎么)感受出来的?

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情。课文中“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

b、通过老人的动作,我们感受到他那美好的心灵,在我们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搭石连同这善良的老人构成了的一道助人美的风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美丽的风景吧!(全本齐读第二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指名朗读)

a、哪些词句让你觉得这是一道美景?

“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那你能用这种轻快的音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吗?走搭石的人,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构成了这一幕幕具有和谐美的画面。)

(3)第四自然段:①“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才相背而行。”(指明朗读)

a、从这段文字里你感受到什么? (谦让)

b、谁能把这种人们互相谦让的友好、亲切的语态带进句子里读出来。(指名读,全班读)

②“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句短短的一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

描写了“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的情景

b、从哪里你看出了美?为什么?

通过了一个“伏”字看出了美。伏是“弯”的意思,是身子成90度的弯。(此时请学生做动作模仿)年轻人对待老人的这个“伏”字,写出了山里的人们尊老敬老的品质。

c、到了对岸,年轻人需要老人道谢吗?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不会生气,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d、那么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当这句话里的年轻人老了的时候,在走搭石的时候也一定会怎么样?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

(4)第五自然段

集体朗读第五自然段,同座之间互相讨论你感悟到了什么?

一块块、一排排的的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

四、师生配合朗读,回味全文

1、同学们,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让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道自然、朴实、生动的风景!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道美丽的风景。(师读)秋凉以后,(生接读)

(师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生接读)

(师读)人们走搭石时,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生接读)

(师读)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生接读)

(师读)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生接读)

2、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结束课堂教学。

篇6:《搭石》郭傲公开课教案

教者:郭傲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再次走入第21课《搭石》,请齐读课题。

二、入题

师:什么是搭石?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板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师: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搭石在作者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风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让我们走进文章2—4自然段,用______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在相应的空白处写写感受。

PPT(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师:好的,我看到同学们的书本上都已经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痕迹。咱们先来读读体现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生读。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PPT(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瞧,这有一个多音字。“行”(PPT颜色变化)读什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的人们叫作一行人。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呢,谁来读?(男、女分读)师:再读这两句话,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生说(PPT变色)师:“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

师: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呢?生说

师: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同学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导读,越读越紧促。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三遍),踏踏的声音,像 ————

继续走在搭石上面,把学生分两部分。

师导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动作是那么的默契,原来这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可是没有。一行人,动作是那么的默契,那么的的和谐,难怪作者会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再看这两个句子,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美? 生说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生说(2个)。读一读。

师评:感觉把我们带到了画前面,谁能把我们带到画里面?生再读。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评:你的朗读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真是画一般的美。我们大家一起再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

师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看,多美。谁来读一读。(PPT将文字变成诗歌的格式)指名读(PPT配乐)

师评:真美。让我们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感受那一份和谐和诗意的美。生齐读(PPT配乐)

师: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过渡:师:咱们接着来读读体现家乡人物美的句子。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生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PPT)出示句子

师:想象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和动作又会怎样? 生说,再读一读。(2个)

师:老人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生说,一起读一读。

师:老人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和表情? 生说,一起读一读。

师: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师: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读

师:你们从哪些词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生说,深情地读一读。)

师:多么无私奉献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生齐读。师: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难怪作者会由衷地赞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师评: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师: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读出来。师: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小小的搭石上,还会有哪些让我们感动的画面?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小练笔。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这——(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师: 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PPT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上一篇:四川省产业结构问题下一篇:用信念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