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2024-05-10

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共6篇)

篇1: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各类公职人员的行为,提升公职人员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国家制订《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公职人员指国家财政全供或半供单位工作人员。

第二条

公职人员应当时刻铭记其一切权力都来自国民的授予,其一切收入都来自国民的供给。公职为信托的职位,意味着有责任承诺其一切公务行为从公共利益出发行事。因此,公职人员的最高忠诚应当是对通过政府的民主体制所体现的本国公共利益的忠诚。

第三条

公职人员应保证根据法律或行政政策切实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和职能,做到秉公办事。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应努力保证由其所负责的公共资源得到最切实有效的管理。

第四条 公职人员应全心全意、公正而无私地履行其职责,尤其是在处理与公众的关系方面。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应对任何集团或个人给予任何不应有的优先照顾,或对任何集团或个人加以不当歧视,或以其他方式滥用赋予他们的权力和威信。

第五条

公职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不正当地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谋取利益。公职人员不得进行与其公务、职能和职责或履行这些职责不相符合的任何交易、取得任何职位或职能或在其中拥有任何经济、商业或其他类似的利益。

第六条

公职人员应根据法律和行政政策,视本人职务的要求,公布可能会构成利益冲突的业务、商业和经济利益或为经济盈利而从事的活动,在可能产生或已觉察到公职人员的职责与个人利益间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公职人员应遵守为减少或消除这类利益冲突而制定的措施。

第七条 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得不正当地利用在履行公务过程中取得的或由于其公职而得到的公款、公共财产、服务或信息来从事与其公务无关的活动。

第八条 公职人员应遵守法律或行政政策所制定的措施,以免卸职后不正当地利用其原先的公职。

第九条

公职人员应视本人的职务并根据法律和行政政策的许可或要求公布或披露个人财产信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公布或披露其配偶和/或其他受赡养者的私人资产和债务信息。

第十条 公职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地索取或接受任何可能影响其行使职责、履行职务或作出判断的礼品或其他馈赠。

第十一条 公职人员对于拥有的带有机密性质的资料应保守机密,但因国家立法,履行职责或司法需要而严格规定不予保密者除外。这些限制也应适用于已卸职的公职人员。

第十二条 公职人员公务范围之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应根据法律和行政政策,不在任何方面影响到公众对其公正履行职能和职责的信任。

第二章 公职人员的职务收入

第十三条 为了规范公职人员的职务收入,立法机关应当通过立法规范公职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职务收入的支付和分配。

第十四条 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一级别公职人员工资、福利水平应当完全等同;公职人员的奖金视其工作业绩和公众的认可程度确定。

第十五条 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内一切公职人员的执行相同的工资和奖金分配制度;

第十六条 公职人员的平均职务收入不得超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期非公职人员职工平均收入的1.5倍。

第十七条 公职人员的工资级别按工作的重要、难易程度决定。

第十八条 公职人员的工资级别、级差以及各级别的工资数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立法的形式确定。

第十九条 公职人员的奖金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

第二十条 各单位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发放工资奖金的按贪污罪和(或)私分公共资产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公职人员认为其收入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可以提出辞职,主管机关除国家安全因素外,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批准。

第二十二条 公职人员退出岗位的参照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的方式和标准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同类人员完全同一,各种福利折价不得超过人民币6000元。各单位以住房公积金等名义增加福利待遇的按共同贪污罪和(或)私分公共资产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一切公职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一切通过职务取得的收入应当公开透明,任何国民均有权通过自由查阅的方式知晓。

第二十五条 《公职人员职务收入法》由全国人大负责制订,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根据《公职人员职务收入法》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 公职人员财产的申报

第二十六条 为了确保公职人员的财产信息公开透明,为了公众有效监督公职人员的廉正状况,国家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第二十七条 为了确保公职人员廉正清明的为政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申报财产状况;

第二十八条

应当申报财产状况的人员包括本法所指的公职人员和公职候选人、公职人员因退休等原因离开岗位五年以内的以及上述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十九条 接受申报的机构:接受财产申报的机构为国家监察机关和国家各级检察机关。公职人员中的党员还应向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申报。

第三十条 应当申报财产类型:

1、房地产;

2、生产、生活用的交通工具;

3、单件价值在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各类物品;

4、人民币和外汇存款;

5、投资入股(包括各种投资及股票)、债券、债权、债务;

6、知识产权;

7、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其它财产。

第三十一条 廉政机关制作专门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表》,便于公职人员填写。

第三十二条 申报财产的时间和期限:申报财产的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至1月15日,申报基准日为上最后一日。

第三十三条

财产状况的公布和信息披露:普通公职人员的财产信息仅在接受申报机构范围内公开,非经书面请求不向普通国民披露。乡镇副乡镇长、乡党委副书记(包括享受同等级别待遇)以上级别的公职人员本人和家庭财产信息,中国公民可以凭本人身份证明在各廉政机关设在举报接待场所的电脑上自由查阅。

第三十四条

申报真实性的核实:接受申报的机关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核实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发现申报不实时应当责令申报者在10日作出说明,经审查认为说明不能令人信服的,按虚假申报论处。

第三十五条 拒绝申报的责任:公职人员拒绝申报财产的,应当开除公职。

第三十六条

虚假申报的责任和查处:国家监察机关负责对公职人员申报财产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纪律检查机关负责对党员中的公职人员申报财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国家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附带对公职人员的财产合法性和申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谎报、漏报、迟报财产,但涉及的财产性质合法的,处3000元以上本人上总收入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虚报部分的财产为不合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其他事项:担任公职以来以赠与等形式无偿转让给他人的财产也应当如实申报;担任公职以来接受的一切价值在500元以上的赠与均应当申报。

第四章 公职人员收入的申报

第三十八条 为了便于国民对公职人员收入合法性的监督,确保公职人员的收入状况公开透明,国家实行公职人员全部收入的申报制度。

第三十九条 为了确保公职人员廉正清明的为政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向国家廉政机关申报收入状况;

第四十条 应当申报收入的人员包括本法所指的公职人员和公职候选人、公职人员因退休等原因离开岗位五年以内的以及上述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

第四十一条 接受申报的机构:接受收入申报的机构为国家监察机关和各级检察机关。公务员中的党员还应向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申报。

第四十二条

申报范围(即需要申报的收入的范围):本法规定应当申报收入的人员应当向廉政机关申报的收入包括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及其他一切可以以金钱估价的财产性收入、人民币300元以上的金钱和单件价值在人民币300元以上的物品的馈赠。

第四十三条 廉政机关制作专门的《公职人员收入申报表》,便于公职人员填写。

第四十四条 收入申报的时间:每月1-10日申报上月份的收入。

第四十五条

收入信息的公布和信息披露:普通公职人员的收入信息仅在接受申报机构范围内公开,非经书面请求不向普通国民披露。乡镇副乡镇长、乡党委副书记以上(含同等待遇)公职人员的收入信息,中国公民可以在各廉正机关设在举报接待场所的电脑上自由查阅。

第四十六条 申报真实性的核实:接受申报的机关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核实申报的真实性,发现申报不实时应当责令申报者在10日作出说明,经审查认为说明不能令人信服的,按虚假申报论处。

第四十七条 拒绝申报的责任:公职人员拒绝申报收入的,应当开除公职。

第四十八条

虚假申报的责任和查处:国家监察机关负责对公职人员申报收入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纪律检查机关负责对党员中的公职人员申报收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国家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附带对公职人员的收入合法性和申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谎报、漏报、迟报,但涉及的财产性质合法的,处3000元以上本人上总收入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虚报部分的财产为非法收入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其他事项:收入申报时应当附带填报申报时段接受礼品、接受馈赠、接受宴请、接受娱乐安排、接受其他各类免费服务和其他利益或好处的信息。

篇2: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人员行为标准

赵建文

 2013-01-11 15:52:29

来源:《国际法研究》第六卷(2012年第1、2期)

摘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制定和实施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并要求“酌情考虑”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中国应当通过借鉴《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来完善公职人员行为标准,促进公职人员树立应有的最高忠诚、工作标准及其相应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可能与公职发生的利益冲突。

关键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 利益冲突

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8条,为了预防腐败的需要,缔约国应当制定和实施公职人员“履行公务的行为守则或者标准”,并要求缔约国制定此类守则时“酌情考虑”“联合国大会1996年12月12日第51/59号决议附件所载《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以下简称“《守则》”)。联合国大会在通过该守则的决议的序言中 “建议会员国将守则用作指导反腐败工作的工具”。本文认为,《守则》对完善我国反腐败相关制度是有明显的借鉴价值的。

一、公职的性质和公职人员应有的最高忠诚问题

《守则》第1条规定:“根据国内法的定义,公职为信托的职位(a public office is a position of trust),意味着从公共利益出发行事的责任(duty)。因此,公职人员的最高忠诚(the ultimate loyalty))应当是忠诚于本国的从政府的民主制度体现出的公共利益。”

(一)公职是信托的职位

“公职为信托的职位”。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无论何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程度和历史文化类型的国家,普遍认同的政治常识。无论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还是通过选拔或任命而任职的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之托担任公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第12条第3项关于公务员应当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的义务的规定,蕴含着公职是人民所托付的职位的意思。《公务员法》通过先规定公务员的义务、后规定公务员的权利的安排,体现了控制权力的理念,间接地体现出了人民主权、公民权利理念。外国公务员法,如德国,对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安排也是如此。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有“以民为本”或“民为邦本”的开明政治主张和相关的实践,但从总体上讲,封建官僚没有“公职是信托的职位”的意识。许多封建官僚“做官当老爷”,以“牧民”者自居,把手中权力作为榨取民脂民膏的工具。有些朝代甚至推行“愚民”政策。即使是“清官”,也是“为民做主”意识所主导。

在当代中国,公职人员都应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然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腐败分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受人民之托”的意识,骨子里还是旧时代的“官本位”意识,手中的权力成为升官发财的腐败的工具。他们也许高喊“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利用手中权力把自己变成主人,让人民为他们服务。这些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被严重扭曲。他们将自己看成高于普通公民的权贵,履行职责不是向人民负责,而是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甚至对上级领导者表现出“依附”关系。要使公职人员普遍树立“公职是信托的职位”的观念,还需要较长的过程,需要人事任免制度的相应改革。

(二)公职人员应忠诚于公共利益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吏都必须忠于皇帝。这与封建王朝是皇帝的家天下分不开。在当今,公职人员应忠于公共利益。这是民主的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从公职的信托职位性质引申出来的。公共利益是超越利益集团利益、私人利益的国家或社会的整体利益。公职不是利益集团的职位,也不是私人职位。公职人员为公共利益服务才是公职的应有含义。

中国宪法和法律有关公共利益的规定,表明了公共利益的神圣地位。根据《宪法》第10条第3款和第13条第2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国很多法律都有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例如,《行政许可法》第1条、《政府采购法》第1条、《证券法》第1条都把保护“公共利益”作为立法目的对待;《外资企业法》第5条、《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6条、《专利法》第49条、《法官法》第7条第3款和《检察官法》第8条第4款都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权力行使的正当依据;《信托法》第60条将公共利益目的规定为公益信托的成立要件,表明公共利益是公益活动的依据;《著作权法》第4条第2款、《合同法》第7条、《物权法》第7条将公共利益规定为私人权利的界限。

公职人员忠于公共利益,就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行使权力,运用权力促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务员法》中没有直接提及“公共利益”,但该法第12条第4款有关于公务员应当履行 “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的规定。国家的安全、国家的荣誉和国家的利益属于《守则》第1条中所指的“公共利益”的主要部分。

中国宪法和法律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和《守则》的一致性,说明中国宪法和法律对公务员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要求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党派政治倾向的先进或落后的问题,而是“国际”的或各国的共同要求。

(三)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实质上是法律化的道德标准

公职是信托职位,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收入来自纳税人。他们应当是道德的楷模。他们的行为符合全体国民都应当遵守的法律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应当有不同于或高于非公职人员的行为标准。对于非公职人员属于道德规范的标准可以作为公职人员的法律上的行为标准。公职人员行为准则不要求非公职人员遵守,例如非公职人员不需要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这是许多国家的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常常冠以“道德准则”的名称的重要缘由。

例如,美国的公职人员行为守则的名称大都有“道德”字样。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为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公职人员制定了道德标准。1972年“水门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公职人员道德准则的制定和实施。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规定在联邦政府各系统内建立个人财产状况申报制度,并对政府官员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并且根据该法,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道德署。198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政府道德改革法》,将官员离职后从业行为受限的范围扩大到国会议员和国会高级官员,对行政部门官员离职后行为规定了更多限制,还规定中下级官员也要申报个人及亲属的财产状况。1992年,联邦政府道德署修改、颁布《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该准则细化了前两部法律的有关规定,对礼品、利益冲突、滥用职权、兼职、职务外活动等事项作出了详细规定。此外,美国还有各类公职人员群体的行为准则也冠以“道德准则”的名称,如《众议院议员和雇员道德准则》等。

二、公职人员应有的工作标准及其相应的价值观问题

公职人员的本职工作是履行公职。工作标准是核心问题。《守则》将工作标准放在总则的位置加以规定,凸显其重要性。公职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外的行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工作标准的实现而确立的。工作标准达不到,其他再好也不是合格公职人员。

(一)追求效率、实效和廉正,实现最佳业绩

《守则》第2条规定:“公职人员应保证根据法律或管理政策有效率地、有实效地和廉洁正直地履行其责任和职能。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应努力保证其所负责的公共资源以最有实效和效率的方式得到管理。”

《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根据《公务员法》第33条,对公务员要进行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核,重点是工作实绩。在正常情况下,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成效的。消极怠工,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碌碌无为是消极腐败现象或者是腐败的结果。

廉洁正直是正常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是取信于民的保证。但不幸的是,我们国家的有些公职人员,有贪腐受贿、买官卖官以及化公为私的“三公”消费等腐败行为,不断地透支着人民对公权力的信任。这是当前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务求专心、公正和无偏倚,避免渎职行为

《守则》第3条规定:“公职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尤其是在与公众的关系方面,应当是专心的、公正的和无偏倚的。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应给予任何集团或个人任何不应有的优惠待遇或任何集团或个人不适当的差别对待,或以其他方式滥用赋予他们的权力和权威。”

公职人员应当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兢兢业业、专心致志地工作;应当公正和无偏私的工作。三心二意、办事不公、立场偏袒是腐败渎职行为,是权力滥用行为。公职人员利用其掌握的公共资源给任何群体或个人不应有的优惠或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任何群体或个人不应有的差别对待,都有失公职的公正性,都可能是以权谋私。

《公务员法》第12条第1、2、5、7、8款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这与《守则》第2和第3条的要求是一致的。

以上工作标准或守则,都是公职人员的应有价值观的体现。正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序言第1段所指出的,腐败行为破坏“价值观、道德观和正义”。坚持上述守则或行为标准和坚持相应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三、正确处理可能与公职发生的利益冲突和回避问题

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反腐败或廉政用语,是指“公职人员的公共职务与其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其中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影响了他们的公共职务和责任的履行。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本身并不是腐败。如果公职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就会导致腐败。例如,湖南郴州公职人员入股投资经营其职权下的煤矿的窝案,铁道部长刘志军在其管辖的范围内直接提拔任用其亲属的腐败现象。为了防止利益冲突导致腐败,《守则》要求:

(一)不得利用职权谋取不当利益

《守则》第4条规定:“公职人员不得利用职务权限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谋取不当的私人利益或经济利益。若与其公务、职能和职责及其履行不相符合,公职人员不得从事任何交易、取得任何职位或职能或拥有任何经济、商业或其他类似的利益。”例如,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到有关单位演讲,收取演讲费,给有关单位谋取一定利益,就属于不得从事的“交易”。

《公务员法》第42条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仅仅规定公务员不得领取兼职报酬是不够的。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职责的利益冲突是多方面的,应当参照《守则》作出更加全面和详尽的规定。

(二)公布可能的利益冲突活动并采取减少或消除的措施

《守则》第5条规定:“公职人员,视本人职务的要求,应根据法律和管理政策,公布可能会引起利益冲突的业务、商业和经济利益或为经济盈利而从事的活动,在可能产生或已觉察到公职人员的职责与个人利益间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应遵守为减少或消除这类利益冲突而确定的措施。”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位高级税务官在处理与其妻所办的公司相关一个税收案件的过程中,没有申报存在这种利益冲突情况,没有采取回避措施或其他措施。虽然后经审计认定他在办案中并没有偏袒其妻利益,最后香港政府还是终止了他的人事合同。

根据《公务员法》第70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如有涉及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的,以及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情况的,应当回避。《守则》第5条所规定的“为减少或消除这类利益冲突而确定的措施”比公职人员个人的回避要广泛得多。

(三)不得利用公共资源从事与公职无关的活动

《守则》第6条规定:“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得不正当地利用在履行公职责任过程中取得的或由于其公职责任而得到的公款、公共财产、服务或信息来从事与其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人民群众对公车的使用、公费出国和公款招待有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将公共资源用到与公职无关的活动的现象。

(四)不得卸职后不正当地利用原先的职位

《守则》第7条规定:“公职人员应遵守根据法律或管理政策所制定的措施,以免卸下公职后不正当地利用其原先的职位。”

公职人员有可能以离职后得到有关单位的回报为条件,在职期间为有关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公务员法》第102条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对违反该规定而又不接受改正责令者,可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并对接受单位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这里仅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公职人员本人的任职和盈利性活动,是不全面的。在外国,有卸职公职人员安排其子女任职或从事盈利性活动的腐败现象。

经验表明,腐败的滋生是私欲与权力、机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利益冲突相当于一种触发机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的背后都有利益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腐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利益冲突问题建立起来的。反腐败不仅要依靠事后惩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预防。申报利益冲突事项,采取防止措施就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方法之一。加拿大制定了专门用于防止利益冲突的法规,即《公务员利益冲突与离职后行为法》。作为一种预防腐败的制度,规制利益冲突事项有助于铲除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土壤,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形成不想、不敢和不能腐败的有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财产状况的申报和公开问题

《守则》第8条规定:“公职人员应视其职务并根据法律和管理政策的许可或要求,按要求公布或披露其本人的,并且,如果可能,其配偶和/或其他受扶养者的私人资产和负债。”

到底哪些公职人员应当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像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这样的牵一发动全身的廉政建设举措,需要有可操作的法律,需要进行严格的制度设计。这方面零打碎敲是难以奏效的,应当全面推开,不能仅仅是基层公职人员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仅仅申报公职人员个人的财产状况也是不够的,还应申报其近亲属的财产状况。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申报要求申报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状况。美国的父母子女等家庭关系与中国有所不同,在中国限于未成年子女是不行的。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申报“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的财产状况。“共同生活”标准是否妥当?这不会没有争议。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纵容其儿子非法经商、江西省检察院原检察长丁鑫发利用职权为其儿子开办公司牟利、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利用其主管城建的便利条件为其儿子经商提供方便。这几个腐败分子和其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共同生活关系。“共同生活”标准很可能为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公职人员应当申报和公开的财产范围如何掌握?从理论上讲,他们及其近亲属的财产及负债都应当申报和公开。1995年《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第3条规定:“申报人必须申报下列各项收入:1.工资;2.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3.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4.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第4条规定:“领导干部应当报告下列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

(一)本人的工资及各类奖金、津贴、补贴等;

(二)本人从事讲学、写作、咨询、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

(三)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产情况;

(四)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持有有价证券、股票(包括股权激励)、期货、基金、投资型保险以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情况;

(五)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非上市公司、企业的情况;

(六)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注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的情况。”

这些规定如能得到切实执行,一定能取得反腐败的成效。但是这些规定是否科学严密,是否满足反腐败的需要,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逐步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申报和公开制度。

在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申报和公开过程中应防止公职人员隐私事项的泄露。

五、正确处理礼品、机密和职务外活动问题

(一)约束接受礼物和其他受馈赠的行为,防止影响履行公职

《守则》第9条规定:“公职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地索取或接受任何可能影响其行使职能、履行其职责或其裁判的礼品或其他馈赠。”

当代各国都约束公职人员的受礼行为。在德国,根据《联邦政府官员法》,政府官员收礼是违法行为,价值超过15欧元的礼品或酬劳必须上交。2002年元旦,德国央行行长韦尔特克接受德累斯顿银行邀请,到柏林出席 “欧元货币面世”庆祝活动时,带家属住豪华酒店花去了主办方德累斯顿银行7000多欧元,等于间接或变相收礼或受贿。在被曝光后韦尔特克迅速偿还了家属所用的3000多欧元,但老百姓对此并不满意。最后他不得不宣布辞职。

我国许多省市出台了禁止公职人员接受礼品礼金的规定。例如,根据江苏省关于严禁公职人员收受礼金礼品的若干规定,礼金或礼品不论数额或价值大小一律登记上交。但是对《守则》所规定的“间接”地接受礼品或其他馈赠的情况缺乏规定。

(二)保守机密,不利用所知机密谋取私利

《守则》第10条规定:“公职人员对于拥有的带有机密性质的材料应保守机密,但因国家立法,履行职责或司法需要而严格限定的不予保密的情况除外。这些限制也应适用于已离职的公职人员。”

1.《公务员法》与《守则》关于保守机密的规定基本一致

《公务员法》第12条第6款规定:公务员有“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义务。《守则》要求保守的秘密是公职人员“拥有的带有机密性质的材料”,没有区分“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例如,尚未公布的或不准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事项。根据《公务员法》,公职人员除应保守国家秘密以外,还应当保守工作秘密。公职人员的工作秘密和国家秘密是有一定联系的。有的国家秘密是由一系列工作秘密组成的,泄露了工作秘密,就间接地泄露了国家秘密。

2.《守则》关于保守秘密的例外的规定

之所以允许保守秘密的例外,是为了保护国家的更重要的利益。根据《守则》,这种例外因“国家立法,履行职责或司法需要”而产生,并有严格限定。中国法律中没有“例外”的规定。当现实需要这种例外时,将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3.《守则》关于已离职人员仍有保守秘密义务的规定

《保守国家秘密法》第38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这里关于“脱密期”的规定,不如“已离职的公职人员”也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的规定严密。实际上,有些国家秘密事项如果达不到解密条件,有可能需要公职人员长期甚至终生保密。

(三)约束职务以外活动,防止影响公信力

在今天各国的政治体制下,如果任由公职人员从事职务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就可能影响其公务的履行。《守则》第11条规定:“公职人员职务范围之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应根据法律和管理政策,不在任何方面影响到公众对其不偏倚的履行职能和职责的信任。”公职人员参与职务范围以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的条件是依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不得影响公职人员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8条明确地要求各缔约国履行在本国公共部门提倡廉正的义务,为此要求各缔约国努力在本国的体制和法律制度范围内适用正确、诚实和妥善履行公务的行为守则或标准。许多国家的反腐败的成功经验表明,让公职人员了解并接受各项行为标准或守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协商程序而非自上而下的办法制定公职人员行为标准或守则并把它附在聘用合同之后对达到这一目是很有帮助的。这类行为标准或守则有助于提高行为的可预测性,有助于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公约》建议各国酌情考虑的《守则》,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被冠以“国际”行为守则的名称,表明了它的普遍意义。参照《守则》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行为守则或标准,对于更好地预防和打击腐败是十分必要的。

To Improve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Officials of China in the Light of the Standards Propo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Zhao Jiamwen

篇3:公职人员行为失范的火山理论

任何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失范的现象盛行,难以立国;任何政党,公职人员行为失范的现象猖獗,难以立本。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就始终重视党性的纯洁,严防“行为失范”现象的滋生、蔓延。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程中,该现象时露头角。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对于“行为失范”问题的探索初见端倪。“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重大事件,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安源党组织和安源工人以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创造了我党历史上许多的首例和首举,特别是在开展反公职人员行为失范工作方面,开创了我党这一工作历史的先河。”[1]国内就“公职人员行为失范”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是众说纷纭,而“失范”的典型行为,主要是公职人员的腐败、以公谋私等等。

胡鞍钢在《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中对“转型期经济中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新的分类,并且初步研究了“行业垄断的经济损失规模及租金耗散”等问题,提出:“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战胜腐败也只能通过制度建设来达到”的观点。胡鞍钢在《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中明确地指出:“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制度安排缺陷,导致腐败成为“高收益低风险”行为,而廉洁成为“低收益”行为,同时公务员缺乏对国家的“信赖感”,对退休后生活的“安全感”和长期收益的“信任感”。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制度创新,使腐败成为被查出概率极高,政治风险极大经济成本极高,逃避受到法律制裁惩治的程度极小,个人及利益相关者的精神或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同时,使公务员说法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2]

钱颖一也指出:“想把我们经济社会中的‘以公权谋私利’这种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更重要的一种体制改革,还是在于‘减少公权的数目’,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花公家钱、‘玩’国有资产的机会,把更多的事交还给个人与市场去做”。

虽然在国内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却并没有一个有关“公职人员行为失范”问题的系统性的理论。为了弥补这一空白,本文总结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职人员行为失范的“火山理论”。

1“失范火山”的定义

“失范火山”指的是公职人员以手中撑握的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工具,以公共资源为对象,以获取私人利益或损害公众利益的一系列违法、违背人民意愿的活动,在社会中的沉淀。这里提到的“公职人员”指的是所有参与公共权力运作的人。“人民赋予的权力”指的是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公共资源”指的是所在关系到人民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所有这些撑握着公共权力的人,在对公共权力运作的“失范”过程中,大多是以谋取私人利益为目的,侵害人民的权力,危害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如果我们在对待“失范”这一问题上没有认真地加以处理,我们的公共职能部门便会失去信用,治下民众的情绪就会受到一定的刺激,最终的结果便是导致“火山”的爆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2“失范火山”的形成

“失范火山”要形成,就要有填充它的大量的岩浆,这些岩浆主要由以下几条“熔浆流”汇聚而成。

第一个熔浆流:对大量公共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监管不力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第二个熔浆流:公共职能部门内部文化的畸形化发展。第三个熔浆流:市场竞争机制不规范,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不能健康成长。第四个熔浆流:国家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五个熔浆流:信息极为不对称现象的存在。第六个熔浆流:公职人员自身水平的限制。

3“失范火山”的治理

3.1 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对公职人员行为“失范”的

界定和处置有法可依,并以法律的形式,监督和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建立强制性的公职人员行为准则,以限制和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严惩公职人员的行为“失范”。

3.2 提高行政职能部门的公信度,形成良好的内部文化,使公职人员在部门内能够健康发展;

同时使群众对行政职能部门报有信心,愿意响应其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要提高行政职能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政策执行力,加大对不执行者和运用非法手段执行者的惩处。

3.3 注重公职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

对公职人员要进行长期地、大力地培训,来增强其相关业务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选拔和任用机制,避免出现真正有素质和有能力的人员被拒之门外。

3.4 行政职能机构应退出有利可图的市场领域,做到让利于民,

而非与民争利,将资源的分配权还于市场,这也就不给公职人员提供谋取私利的可乘之机。但行政职能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要加强,要适时、适度、有效地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并运用司法手段,严惩各种“失范”行为。

3.5 加大媒体和民众的监督力度。

应适当给予新闻媒体机构更加宽泛的报道权限,加大媒体和舆论对行政职能部门与公职人员活动的监督力度。与此同时,行政职能部门也能够在媒体和群众的反馈声中,了解群众的心声和需要,从而使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更加的合理科学。

总之,只有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防止公职人员行为失范现象的出现,也就从根本上断截住了各条熔浆流的汇聚,进而防止“失范火山”的形成,避免“火山爆发”这一严重后果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平稳、快速、和谐、健康、持续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仂.我党反腐倡廉历史上最早的成功探索[J].党史文苑,2007-4-20.

篇4: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关键词:公职人员;反洗钱;资金流

尽管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有效监管体制和监管手段的缺失,导致公职人员利用手中职权或掌握的资源获得违法收入的诱惑不断加大。通过腐败贪污等违法行为敛财后,公职人员为了隐瞒违法资金来源,会通过各种途径洗钱。

一、上游资金来源的分类研究

洗钱行为的上游资金来源就是上游犯罪。我国《刑法》第191条规定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包括毒品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等七类。如果具体对我国公职人员洗钱行为进行分类的话,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

a.贪污贿赂罪。贪污贿赂罪是多种犯罪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贪污、受贿和行贿三个方面。我国刑法分则第八章对贪污贿赂犯罪所包含的具体类别进行了明确规定,明确指出了贪污贿赂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及行贿罪等12个具体罪名。根据本文的研究实际,即公职人员的洗钱行为,我们从中选取和洗钱行为密切相关、能直接产生非法所得的犯罪。因此,我们将洗钱行为的上游犯罪的贪污贿赂罪具体界定为以下4种类型:

(1)贪污罪。主要指不法公职人员违法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或者自己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通过盗窃、骗取、转赠等非法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

(2)受贿罪。主要指不法公职人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或者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源,非法收受他人送予的现金、房产等物质上或非物质上的好处,违反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工作职责,以达到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个人利益。

(3)挪用公款罪。主要指犯罪嫌疑人利用主管公共财物的职权,以违法侵占公款为目的,将公款挪为己用。

(4)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主要指按照收入支出相匹配的原则,以国家公职人员的家庭为单位,按照其正常的合法收入衡量,其存在巨额的远远超出收入水平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或者财产,公职人员无法解释巨额财产或者奢侈性消费行为的来源。

b.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是指通过非法吸收、非法发放和伪造等方式破坏地方银行、货币、信贷、证券、保险等体系,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破坏一方经济稳定的犯罪行为。按照本文研究的实际,将公职人员上游犯罪中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认定为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5种类型。

c.其他犯罪类型 。其他犯罪类型是除了不能纳入上述2种犯罪类型的公职人员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类型。

二、下游资金转移途径的分类研究

为了掩盖上游犯罪非法获得,不法公职人员使用某些方式把这些非法获得转移。经过许多调查,本文将非法获得的一些转移办法进行了概括,具体包括以下11种路径:

(1)通过本人或亲友开公司。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一方面,官员将所捞来的非法钱财交予亲戚等,让他们开饭店、洗浴中心、网吧等娱乐场所,从而掩藏这些黑色收入。另一方面,一些政府机关在职官员、国有企业老总,自己开办个人企业并掌控大权,但让他人作为代理,名义上是别人的,实际上控制权在公职人员手中。

(2)通过股金红利。通过股金红利来洗钱。一些国企、金融行业的官员,趁企业制度改革的时机,私自把公款作为个人的财产入股企业,从而私吞国家财产。

(3)向境外转移资产。官员将非法资产转移到境外,会经过一系列计划周详的过程。首先将资产转移,然后安排家属出境,其次为自己备好护照,之后再捞一大笔,接着向单位辞职或者干脆丢掉工作,然后找到可以藏匿的住处,最后得到一个身份从而完成整个逃匿计划。

(4)通过保险公司。一些官员先购买多种不同的保险,再由保险公司将一些条款进行修改,以退费等形式退回给违法官员,从而将赃款洗白。

(5)通过赌博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洗钱方式,并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政府人员把赃款拿到赌场,故意输掉一部分,剩下的钱就让赌场退还到个人的账户里,这种做法避免了高损耗,而且风险也比较小,不易被追查到。

(6)赠送他人。有许多不法的国家公务人员将不法获得送给他人,如亲戚、朋友、情人等。

(7)奢侈性消费 。一部分公职人员,获得不法利益后,用这些不法钱财买一些昂贵的奢侈品,远远超出了生活中的正常消费水平,是一种满足个人欲望的行为。

三、公职人员洗钱行为资金流特征归纳总结

通过对2004年至2014年以来150余例公职人员洗钱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公职人员的洗钱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从公职人员的洗钱行为的上游资金来源和下游资产处置路径中,我们能够提取出公职人员洗钱行为中的都具有一定的资金流特征,这些资金流是洗钱行为预警的强有力的指标,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1)月银行账户流入资金额。指的是公职人员任职期间内其本人及亲属等相关账户平均每月资金流入额。长期大量的资金流量是银行反洗钱监管的重要指标。

(2)月银行账户资金入账频次,指的是公职人员任职期间内其本人及亲属等相关账户资金流动频次。正常的公职人员资金流动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收入和开支都是一定的,资金流动频次的异常变动也是反洗钱监管的重要指标。

(3)资金流入量比正常的工资收入高出很多。这个指标从资金流量的总量角度来衡量资金流。整体的资金流远高于正常的工资收入也是反洗钱上游犯罪的重要指标。

(4)非工资资金流入量频繁。公职人员都拥有工资卡,有固定的、稳定的收入。如果公职人员在正常的工资收入存在有大量的非工资收入,也是反应其洗钱行为的重要指标。

(5)理财账户收入额高。目前,理财已经成为洗钱行为的一个新的重要途径。理财账户有大量收入也是异常资金流的重要表现。

(6)保险理赔金额高。保险也是公职人员洗钱的一个新的途径和较为隐蔽的途径。涉嫌洗钱的保险普遍具有理赔金额高、理赔频繁、理赔周期短等特点。

(7)资金向境外转移。大量的公职人员洗钱犯罪案例中都有资金向境外转移的现象,包括在境外设立公司、购买房产和存入银行等。

(8)具有大额投资活动。通过设立公司、购置房产等大额投资来转移非法所得是洗钱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对公职人员洗钱行为的上游资金来源和下游资金转移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分类研究。通过对2004年至2014年以来150余例公职人员洗钱案例的分析,提取出这些案例中公职人员洗钱行为上游资金来源和资产处置路径中的关键因素,总结归纳出了公职人员洗钱行为中的资金流特征,对8个资金流特征进行描述和界定,为监测和预警公职人员洗钱行为做准备。(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孔繁琼.公职人员洗钱犯罪与上游犯罪关系的实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P20、100

[3] 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P1、19

[4] 张伟.洗钱罪的上游犯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牛强.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洗钱行为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5:国家公职人员明示清单

1、职务消费情况。履行工作职责时没有发生消费性支出。

2、人情消费情况。没有以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生病住院、过生日等借机敛财、滥办酒席。

3、个人住房情况。个人住房有一套,在洒基镇中学旁,住房性质是廉租房,100平方米,价格八万元,房款来源集资,4、家属子女从业等情况。家属子女姓何名瑞锋,在盘县九中就读,没有经商行为。

5、朋友圈没有净化,没有与不法商人走得近。

6、本人及家属没有收受红包、购物卡。

7、没有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承包并从中收受好处费。

8、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没有在本人职务范围内从事工程承包、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经营活动。

9、本人和家属没有违规多处占有房产,没有低价购买出租、经营门面房,没有违反规定买卖经济实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10、没有参与赌博。

11、没有入股煤矿。

篇6: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

国家公职人员,身上都肩负着一份责任,手中多少有一些权力。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我体会应该做到三点:

第一,要做好“人”。一要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当前社会诚信缺失,人们渴望诚信、呼唤诚信,做人诚实守信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最起码的要求;二要心态阳光。有一名名言:“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我们与人相处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做到阳光待人。与人共事要多往好处看、远处看,做到阳光待事;三要知道感恩。每天我们要与身边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有我们的亲朋好友、领导同事,也有我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数的人是关心、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我们每天在感受到这些关爱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想想:今天我该感谢谁?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快乐更简单,生活更美好。

第二、要干好“事”。做好“人”是为了更好地干好“事”。干好事,要注重五点:一要思进取。进取心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立足自己的岗位,时刻保持一种力争上游的心态,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二要知轻重。我们每天都要处理手头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里有很紧急很重要的、有不紧

急很重要的、有不重要很紧急的、有不重要不紧急的,要分清轻重缓急,善用十指弹钢琴,统筹安排,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三要晓经纬。我们对于分管的工作要全面熟悉,对于经手处理的每一件事更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处理的依据。只有知晓了来龙去脉,处理问题才会心中有“谱”,群众才会满意和信服;四要重实干。水产局是一个生产单位,性质决定我们只能干“事”,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力度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只有每个人的工作落实了,局党委的决策部署才能落到实处;五要求实效。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我们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仅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工作方法决定过程,工作过程决定结果。没有结果的过程,过程再完美也是徒然。

第三,要把好“调”。作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职人员,要把握住人生的航向,必须要把好“三关”:一要政治坚定。总书记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社会上甚至党员队伍中,极个别人黑化、丑化共产党,拼命鼓噪西方多党制、彻底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要引起深刻的警醒,在政治立场上,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犯糊涂。要坚信共产党的主流是好的,至少有两件事值得我们追随终身,一是共产党让亿

上一篇:关于加强考勤管理的规定下一篇:石头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