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作文题

2024-05-04

多则材料作文题(共6篇)

篇1:多则材料作文题

春节将近,中国各地年夜饭预订火热非凡,不少星级酒店纷纷挂出年夜饭“客满”的招牌。记者23日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该市近日惊现38万天价年夜饭,这也是目前国内价格最高的年夜饭。

“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这段名言出自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之口。“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我的全部财产。”陈光标如是说。

材料审题立意分析——求异法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对财富的两种不同的做法或观点。

材料一中,一些人通过一掷千金的豪爽,通过天价年夜饭的消费,在别人的羡慕、仰视中得到一种内心的满足,追求表面的光鲜,并将此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材料二中,陈光标的名言是他“奉献社会与他人”“财富共享”的价值观的体现。

最佳立意:

不应为富不仁,而应财富共享;

人生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篇2:多则材料作文题

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列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求同法选取最佳立意:

1.脚踏实地走向成功;

2.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

3.脚在大地,心在云端。

五、反馈练习

根据以下材料,运用本节课总结的多则材料审题的步骤和方法,确定恰当的立意,并写出一段文字加以阐释(30---40字)。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立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要有长远眼光

切勿急功近利

片段欣赏

无论是千年前的孟子,还是万里外的丹麦人,都认识到了一个共同的真理:“赶尽杀绝”的收获方式永远只能满足一个冬季的存粮,人类不能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了。

-----《留一点生机》开头

片段欣赏

竭泽而渔是小聪明,适可而止是大智慧。在我们无休止地乱砍滥伐时,郁郁葱葱的森林悄然消失,狂沙、荒漠渐渐地向我们靠拢;在我们随意地狩猎时,与我们共住地球家园的伙伴一个个濒临灭绝,我们越来越孤单;在我们肆无忌惮地挖煤采矿时,地球一天天被掏空;家园一天天被破坏。竭泽而渔,事必反矣。

片段欣赏

想当年,比尔·盖茨毅然决然地选择辍学,放弃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哈佛深造机会,独自出来创业之时,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不解,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因为他比别人看得更远,他看到了正在崛起的硅谷;看到了一个正朝人类迈进的信息时代;看到了微软立足于世界的可能性。于是他坚定地一步跨进了时代革新的洪流。仅这一步,让他成为了行业中的翘楚,然而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蒙蔽他眺望的双眼,他深知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理,因此他用一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时时警醒着微软上上下下的员工不要懈怠。比尔的远见让微软十多年来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也让同行们对这位智者充满敬意。

卡梅隆的智慧

年轻男女在三等船舱里跳舞,跳得那么奔放而热烈,放佛一生积蓄的热情都要在此时燃烧殆尽;甲板上猎猎的海风,扯起贫穷画家微卷的头发;沉落海底的豪华大船和挣扎在水面的一双青年恋人;一部电影中的画面落了多少人的泪,动了多少人的心。一部《泰坦尼克号》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

铺天盖地的赞誉和巨大的名声落在这个青年导演怀里,整个电影界都在猜测着他的下一部力作会有怎样的撼动力,卡梅隆却忽然蛰伏了起来,虽然他心中早就有了下一部的策划。

他的梦里有另一个五光十色的球,有长着猫脸大蓝肤的外星人。诡异艳丽的植物交织成遮天蔽地的森林。这个梦早早在他心里住下,甚至早于那艘豪华的沉船。

因为财力物力不够,技术条件不成熟,构思未趋于完美,那个梦被卡梅隆藏在心里悄悄养着,直到血肉丰盈,骨骼齐整,每个画面都在他心里滚了一遍又一遍,每处特效都被他琢磨得清晰如掌中细纹,一切外部条件都被他一点点一日日安排妥当。

卡梅隆的梦想在,变成了银幕上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垂钓的丹麦人会随身带一把尺,将尺寸不够的小鱼放归河里;拍电影的卡梅隆会心中藏一杆秤,将不够成熟的梦想放回心里。让梦想长大再加以实现,什么样的做法能比这更具有智慧呢。一位湖南台制作人曾说,如果有了卡梅隆那种投资我们就不用拍小制作的电影了。却不知《阿凡达》的绚丽震撼,卡梅隆足足策划了十几年。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卡梅隆的智慧是一种启迪,那些年轻的女作家,下班路上看见一个谈禅的乞人便赶紧回家写散文,发感慨,一周之内便急匆匆投了稿,辛苦几年后幽幽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那些高校里的教授们忙忙碌碌申报课题又忙忙碌碌在结题报告上画下最后一个句点。画廊里的艺术学院毕业生一天就能完成一幅画作却一年也卖不出去,这时,请想想卡梅隆的智慧。

匆匆之间灵感一现催生的作品,大多只会如细小蜉蝣,朝生暮死,宛如昙花。将幼小的梦想放归心湖,等它逐渐长大,日渐丰满,才会开出万众屏息的绚烂光华。

更多相关材料内容推荐:

1.关于优秀的高中材料作文素材

2.高中材料作文审题训练及例文

3.2015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4.高三高考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5.2015高中材料作文试题及范文:大爱无疆

6.2015高考新材料作文范文:梦想和现实

7.2015高考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3:发掘材料特点,创优材料作文

一、熟悉材料,发掘材料内容内涵,找准创优主题。

一般情况下,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或片面的,还可能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纵观目前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选用的多为时代热点或富有人生哲理的材料,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而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主题是它的灵魂,所以发掘材料主题是创优材料作文的关键。为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准材料主题。其次,要从提供的材料中发掘积极意义,尤其是新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文章的档次。如:有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一名中学生总因为自己的成绩低而苦恼。一天晚饭后,父亲与他一同走进一座高楼,并领着他沿着楼梯一步一步爬上楼顶。看着脚下迷人的夜景,父亲说:“学习和人生道路上没有电梯,只有沿着台阶一步一步登上顶点,才能见到最壮丽的风光。”这个孩子有所顿悟。后来他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其要求是:上面材料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父亲教诲孩子的话语,孩子取得进步的原因……是否给了你一些启示呢?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这篇材料作文,虽让学生自拟题目,但细读要求,不难发现,其要求中既有人性化的提示———“上面材料中,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给了你一些启示呢?”又有变相的限定———“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因而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创优主题:从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角度立意,可为“教子有方”、“教育子女需要良方”;从父亲教诲孩子的话语角度立意,可为“学习和人生没有电梯”、“无限风光在险峰”;从孩子取得进步的原因角度立意,可为“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止步才能登上顶点”,等等。

二、分析材料,发掘材料内容内在联系,找准创优内容层面。

高考作文提供的多是内容新颖的材料。从供料的数量上看,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从形式上说,有文字材料和看图材料。所以我们在确立主题的同时,要理清材料内容前后之间或多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来表现主题,并努力拓展材料内容。如:一高考复习资料:在算术式中,有“1+1=2”、“1+1+1=3”、“3-1=2”等算式;而在生活中却出现了“1+1>2”、“1+1+1<3”、“3-1=0”等生活算式。请任选一道生活算式展开合理想象写。文题中“生活算式”一词,其实已经暗示了学生想象的途径就是联系生活写。其材料作文意在考查学生平时关心生活程度和想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平时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在学习的同时,要关注时事、政事,留心生活、关心生活;要把学习道理与生活事理联系起来;要充分而合理地想象。这三道生活算式题,只要平时关心政治、关心生活,则写这三道中的任何一道都不算难。“1+1>2”这道题,联系“团结就是力量”,这两个“1”各代表一个人,而“+”就是两个人合在一起,力量就要强于两人各自的力量。理清这个算式前后间的关系,材料作文的内容就好选择了。同样“1+1+1<3”,人们常说“三个和尚没水吃”,根据这一故事联系,其内容就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排斥现象等;“3-1=0”,可以联想到我国强调的人才观,必须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的内容,缺少任何一方面都算不上合格人才;也可以联想到语文学习,阅读、思考、练习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等等。

三、研读材料,发掘材料内容引发共鸣的要素,找准创优作文的拓展点。

材料作文主题确立了,内容联结了,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找准原材料与新拓展内容间的联结点,即材料的拓展点,探究材料作文从材料的哪一点引申出去为最佳。这就要求学生及时捕捉材料中发人深省、触人深思的地方,尤其是初读材料时产生共鸣的地方。如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甲生认为中国包揽了全部冠军靠的是实力,乙生认为一个国家长期垄断金牌,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丙生认为中国队让出一两枚金牌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生活领域。要求学生自选角度写。实际上材料中已明确四个角度,这就要求学生巧妙选取自己“共鸣”强烈的一个角度作为拓展点,但要想创优作文,就需在材料、内容、深度上认真挖掘。这四个方面我们可分别从“竞争与实力”、“竞争与发展”、“竞争与奥林匹克精神”、“竞争与学习”挖掘拓展写,从而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

四、综合材料,发掘材料内容要求,找准创优作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材料的同时认真审清要求。在立意、内容选择,写作的切入点发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写的文体架构文章。如,擅长写议论文的,则可由材料引出观点,而后引用材料中的事例和生活中相似的事例加以论证;擅长写散文的,则可通过紧扣材料中的人物、事情或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表达情感;对于后进生,则可选择记叙文,可先对材料内容分析概述,再由此联想到相关的人和事组织成文,最后适当议论,点明中心。要创新作文:议论文,如数学几何题求证式结构、辩论式结构;散文,如递进式、排比段式;记叙文,如日记体、书信体,等等。

篇4:多则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

[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1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根据材料审题,归纳出文章的最佳立意。

解析 以上文字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可切入立意。

例2 1. 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 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们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肯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根据材料审题,归纳出文章的最佳立意。

解析 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点拨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审题的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3 1. (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2. (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

3. (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根据材料审题,归纳出文章的最佳立意。

解析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

点拨 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

[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例4 1.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四个字,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坐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根据材料审题,归纳出文章的最佳立意。

解析 第一则材料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第二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合题意。如果能从“距离的远和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入手则更高一筹。

[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同学们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例5 1. 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 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画了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根据材料审题,归纳出文章的最佳立意。

解析 审题时,应首先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而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讲求团队合作精神,更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我们只是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一般的审题立意方法,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

篇5: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目的:

1、了解材料作文中包含多则材料的命题类型,学习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2、通过同类命题示范审题导练及写作训练,巩固并提升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教学安排: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几种类型,探究审题方法。

一、了解概念:

多则材料类作文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二、高考回眸:

(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了解多类型,探究审题方法

(注:以下审题题目只出现文题材料,作文要求与高考题基本相同,统一省略。)

(一)内涵相同型——同中求同

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找出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审题示例:

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审题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即时巩固1:

(1)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2)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难点突破:内涵相同型----

(二)同中求异

阐释: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可能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审题示例: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审题分析: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内涵相反型——异中辨异

阐释: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材料,材料内涵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是先分 2

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比较出其相异点,再从这相异点提炼出准确合理的观点。一般正反皆可立意,也可对立统一。如果能够辩证思考,做到对立统一,立意往往会更深刻些。

审题示例1: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三)内涵相对型----互补叠加

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话题相同,但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科学合理。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分歧点,进而整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审题示例: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指导: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即时巩固2: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内涵多向型——异中求同

阐释:材料的内涵各异,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有的材料还可能在审题时给同学们的思维形成干扰。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方面要逐则分析材料,排除或化解干扰项;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归纳整合,探究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通点),进而提炼出全面准确的立意。

审题示例: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3.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强调安贫乐道;第二则材料强调保持心灵纯净,这句内容含蓄,很容易成为理解主题的干扰项;第三则材料的核心是要保持生命的本真,或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第一则材料是从正面提出观点,第二、三则材料是从反面提出观点。第三则材料中,“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意为没有自己的价值操守,“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意为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其实这三则材料里,第一则与第三则很容易理解,内涵也相似:坚守本心。第二则却似乎是一个干扰项,讲的是孩子的本真。可如果我们排除这一项,那我们的立意必然不够全面,所以我们要化解这则材料,把它和其他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主题就成为:回归本心,用孩子的心境来与世界接触,以最单纯的动机做人。即时巩固3: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他记录了约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

审题指导: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三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

四、课堂小结

(一)审题原则

1、逐则分析。读懂材料,把握各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对比分析。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同向关系、对立关系、互补关系、多想关系。

3、综合分析。归纳材料最终主旨:同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辨异、互补叠加,逻辑整合。

(二)温馨提示

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各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一事论一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关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

1、整体考虑。切忌割裂几则材料,就事论事。

2、理清关系。寻找材料间联系点,多法分析。

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面对写作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展示误例,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的典型误区,谨防偏题离题。

2、通过相关审题训练,消化巩固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审题能力。

3、命题写作训练。教学过程:

一、了解审题误区——断章取义

顾此失彼

材料: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户主答:“洋玩意儿?是广州产的好东西!”老伴细看后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

2.报载,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标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

3.据报载,从1996年9月1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根据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发表议论。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多则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综合这些材料立意作文。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首先都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再扣住论题写作。

不管求同还是求异,所提出的论点都要覆盖几则材料,如果只涉及部分而舍弃其他,那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误例:

1.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这一措施符合当前形势,对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也看到,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势在必行。2.上述材料中,猛一看上去,那些“有的国家”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好像让人觉得失去一种尊严,失去了民族精神一样,但仔细想一想,却另有韵味,如果你要发展了,自然你的标志——文字也会被人们所采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论哪个国家的人见了面都可以正常交流了,因为他们懂得同一种文字。

3.看罢上述材料,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它使我猛然惊醒:请保护保护我们的民族企业吧。

误例评点:

上面三例都偏离了题意,都是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材料得出自己的论点,进而盲目引申、分析论证。[误例1]的病因在于脱离原材料。我国外交部发布新闻不再配备英文翻译,与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毫无关系。这一举措,并非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外国记者而言的。[误例2]的病因在于盲目运用逆向思维,结果适得其反,脱离题意。[误例3]的病因在于只包含部分材料,不能涵盖全部材料。

二、审题训练:以下给出几组作文材料,请审题,并说说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组: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审题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内涵相同,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第二组:

(1)鲁迅: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2)沈从文: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3)伊朗谚语: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能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是说慢不可怕,只要驰而不息,就可以达到目标。第二则材料是从“为什么要慢”的角度说的,人生是一本书,内容多,分量重,值得慢慢看,也必须慢慢来看。第三则材料是说慢才能持久,欲速则不达。它们都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慢”。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在适当的时候“慢”。三句话合在一起看:达成目标是一个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不放弃、慢而不息、风雨兼程,就一定能达成所愿!

第三组:

(1)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2)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审题分析: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第四组:(2014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有人说:没有什么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2.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互异相斥的。材料用“有人说”和“也有人说”的形式,7

明确了“青春不朽”和“青春易逝”两种不同的看法,写作的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从“青春不朽,青春永恒”的角度看:

1、青春充满了希冀、憧憬,青春因有所追求而不朽;

2、青春永远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时光,青春的风采永远熠熠生辉;

3、珍惜美好的青春,才会让易逝的生命不朽;

4、有追求,不蹉跎,在人生旅途上留下青春的足迹,闪耀青春的光芒,刻下青春的诗行,青春万岁,万岁青春。

从“青春易逝,青春会朽”的角度看:

1、青春稍纵即逝,任何人都会成长、成熟,青春自然也会消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2、世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违背规律的想法都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

3、青春易逝,无须慨叹,无须愤激,倍加珍惜方为上策;

4、作践青春的人,没有青春。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

1、青春易逝,唯有精神永恒,在有限的青春岁月中,让生命开花,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

2、“朽”与“不朽”没有定则,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取决于人有怎样的理想、志趣、追求、品格、品位;

3、正确认识青春的光明与幽暗,热情与诱惑,偏执与迷失,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

4、智者定位人生,让生命永恒;愚者错位人生,使生命速朽。

第五组:(2014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旨在阐述黑白照片少却承载更多的生活记忆,但是不易储存;第二材料旨在阐述数码照片多却易忽视生活精彩,但是容易储存。二者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第二则材料有了更深层的内涵,时代在进步,照片越来越多,回忆却越来越容易被稀释,对第一则材料有着引导的作用。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可知这道作文题主要是在谈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片所承载的生活和记忆,正在被模糊和稀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单写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立意太浅,将二者合并起来,互相补充就可以立意为科技给生活带来便捷,也给生活带来烦恼,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让冷冰冰的科技挤兑热情的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互补叠加)

第六组:(201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1.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分析:每则材料就是对立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错路”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是“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不过,命题的对立是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从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了,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也是对立面的转化。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是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前面所说的,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它不是简单的两个相反的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结果之中,立意时要注意它的转化点。(互补叠加)

三、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请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分析:

1.多角度辐射中心,似对立,实统一。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走出非此即彼,学会互补共荣。审题难点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材料一: “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材料二:“重复”是相对“成功而言”,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一个焦点。一曰“重复可耻”,是高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须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2.多选择的切入空间

单切入。切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切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合切入。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

【佳作展示】

在“重复”中颠覆

美国物理擎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手”。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著追求与辛勤付出。重复是成功之母,达•芬奇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地自新,在无数次重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的瑰宝”。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画出新想法,新感受。”

我们需要“重复”。任何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乎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的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

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达•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争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这样颠覆性的理念。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蜕变”,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物质第一性”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源动力。一言以蔽之,在“重复中尝试颠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重复与颠覆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却是唇亡齿寒、车辅相依的“两只手”,没有重复作为量的积累,“颠覆”只会成为痴人说梦的一种幻想。没有与众不同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重复都只会重蹈历史,倒退文明。

然而,在科技文化高度昌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利用“这双手”,不误入“因循坐误”与“痴人说梦”歧途呢?我以为,首先应确立一种新思路,明确说“颠覆什么”,“如何颠覆”。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目的与完整思维结构之后,再潜心投入“重复”过程,冷静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计划,避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如此一来,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水到渠成。

重复,铺陈着脚下的路;颠覆,照亮着你今后的旅途。只要合理地操纵着这双手,那么即使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

【点评】读此文,仿佛被文中那始终贯穿的“双手”牵引着,能够畅通无阻地把握到文章的脉搏。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在于结构严谨自然,完整合一。文章以物理学家费因曼的调侃“拥有神奇的双手”起笔,简捷入题,干脆利落中不乏精巧和生动。第二段作者紧承首段的“双手”的比喻,勾连材料,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内涵。随后以“我们需要重复”和“我们更需要颠覆”并行又兼有层进地表达出作者对“在重复中颠覆”的比较理性的思考。在用“看似矛盾”实际“辅车相依”对重复与创新的关系作小结之后,文章又纵深到“如何利用这双手”,即如何在重复中创新的论证层面上来,使文章内容得以深化。末段“普通的双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既巧妙地与开头遥相呼应,又使论点得到有力的提升。

如果说这篇文章以结构上的纵横结合收放有度而表现出“骨架美”的话,那么文中袁隆平、亨德尔、莫扎特、麦克斯韦等人的事例的的合理选取、准确运用则体现了文章的“血肉美”,表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和不俗的文化积淀。

第六段“如何利用好这双手”,即文中“解决问题”这部分论证,在说理上稍嫌空泛。

重复中的变化

吴冠中的“重复论”与达芬奇的重复画蛋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达芬奇画的蛋不仅形态各异,且处理的技巧也有所不同。可以说,他的每—次重复都在变化,都是创新,因此被推崇为大家。

其实不仅是画家手中的笔,如是舞者脚上的鞋,音乐家指尖的音符,作家笔下的诗文,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在重复中积累,在变化中成长。重复是基础,变化是进步,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艺术如此,人生亦然。走过相同的路,遇见相同的人,做过相同的事,只因生命的不断变更,心境的差异,而有了物是人非之感。同样,在生命蜕变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新的,却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某种规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最终走出了一个完整的圈。当我们埋怨生活的千篇一律时,请想一想那些伟大的科学灵魂如何在实验室埋首数年,为了孕育发明,一遍遍地实验和修改。重复实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我们感慨于时代的瞬息万变时,请揭开它光鲜的面纱,其实它只不过是重复了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规律依然在镇定自若、不急不徐地踱着步。

人生如此,历史亦然。在历史浩瀚无尽的长河中,更是把重复和变化的协奏曲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盘古开天,人类的进程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从只会借助于自然的原始人到当今人脑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人,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着发展的规律。然而,当你举首回望那一颗颗曾璀璨夺目的民族之星的黯淡,不仅会对历史之手对其兴衰更替、荣败常易的操控心生敬畏。昔日的辉煌,开元盛世也好,康乾盛世也罢,都逃不过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辗过,碾碎荣耀的权杖,和对于永恒的痴心妄想。

人类是伟大的,因为创造了变化的历史。人类也是渺小的,因为无法改变这冥冥之中重复着的历史轨迹。但人类的努力,仍然走在承认命运却不屈服于命运的路上。而重复和变化依旧完美地交织,奏出永恒的乐章。

重复与超越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螺旋形的架构,在曲折中前进。重复是螺旋中的每一个圆环,超越是每一次上升的拐点。两者相互依赖与扶持才构成了那个稳定的螺旋结构。可见,片面强调重复或超越都是值得质疑的。

重复是超越的基石。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要到达螺旋形的每一个拐点都要经过一个个圆环的积累。我国著名的振华港机厂在无数次集装箱吊起运输的作业中发现了单线送电的耗时耗能;为了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班组发明了有我国自主创新意义的双排轮送电系统为公司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试想,若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港机厂的工人们又怎么会发现问题?若没有技术革新后的发展考证这一创新成果又怎么会得以完善最终投诸于实际呢?达尔文穷尽毕生观察生物,写成《物种起源》;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穿梭于稻田成就“超级水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重复的超越只可能是纸上谈兵。

超越是重复的升华。如果做每一件事都只是在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那么我们只能在螺旋的每一个圆环上不停徘徊。回望历史,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变化与突破中诞生的。若不是毛泽东对于传统战理学的突破,我们不会创造“以面覆点”“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奇迹,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纪;若不是邓小平对传统马克思理论的再诠释我们不可能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引下迎来一个富裕开放的生活。政治生活如此,文化艺术生活更是如此。在这样一个以新意为创作核心的领域,任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能通向陨落。没有一个艺术家不知道成名靠的是重复是继承,然而成名后是昙花一现还是青春永驻靠的则是求新求变,革新发展。是的,不思革新的重复只能是机械的劳动,这何尝不是一种浪费,重复的事物必会在时间的消磨中淡然离去。

重复与超越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常常会联想到曾经在我国艺术舞台上红极一时的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现在却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拯救与保护”的大旗。民族声乐成了歌功颂德的标杆,戏曲艺术被视作老年人的休闲。年轻观众的流失,究其根本确是这二者在长期的发展中重复有余,超越不足。经典固然经典,然而,缺乏时代特色的经典却只能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尘封起来,“颐养天年”。重复与超越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重复前人积累宝贵的经验,然而它的前进需要“超越”的理念和行为作为跳板。重复与超越的平衡统一只有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化、生活的每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美好地向前发展。

基础是源,创新是流

基础是源、创新是流,源远流长;基础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既不能脱离基础,也应该敢于创新。

我欣赏达芬奇的毅力。他能够从一次次画蛋走向成功。美术贵在耐心与细心,笔法的精道与熟练决定了一张画作的成败。从古至今,有哪个画家不是从基本功练起?王羲之用十八缸水成就他儿子的书法功底;廖昌永用清晨在阳台上的练嗓;凡高用—生的时间疯狂练习他的激情画作。那是生命的赞歌,因为这场经历磨难了钢索,终将走向成功彼岸。

我赞赏吴冠中的探索。他能够将生命奉献给创造,比我们看到更多的想法、感受。墨守成规的人是腐朽的。历史从封建走向新中国。政治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们从进程中—步步地走来,明白了没有颠覆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从自身来说,创新是给生命增加光彩的亮片,为发展和进步提供能量;从社会来说,我们正向着2020年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迈进,自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基础和创新就像人成长的历程。从启蒙到成熟地运用,再到开拓我们自己的一片天。重复是成功之母。是的,那种重复是毅力的表达。“梅花香之苦寒来”,只有坚忍住这重复的岁月,我们才能将自己送上更高的台阶。“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是的,那种重复只是循规蹈矩的表达,扼杀我们探索颠峰的勇气。

黄宾虹的画被认为一直是古人的仿照,却只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画风。我们不能说他的价值只在于—瞬,因为他也有创新,这种创新,也许在基础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形成了瞩目的质的飞跃。韩寒高中毕业后便从事于文学创作,有人说他底子薄,只是县花一现。但是不可否认,他在创作中成熟,或许他的早慧让创造提前降临。所以,基础与创新因人而异,但它们是必经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秘诀,是最关键的。社会,亦是如此。把握我国的国情,方能蒸蒸日上。

篇6: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学案

例1: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

例2:

材料一 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例3:

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例:4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例5: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例6:

材料一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材料二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三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了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例7: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例8:

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

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

例9: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例10:

1、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2、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实战演练

练习1

材料一:有一句养花的谚语:“养花先养叶,养叶先养根。”意思是要想使花开得好,必须先把花的根、茎和叶子养好,如果花的根、茎叶、还没未生长发育好,就急着让它去开花,那么开出的花往往就会花期短,花头小,颜色也不鲜艳。根深叶茂,叶茂花繁。

材料二: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驶时就力不从心。

材料三: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要保持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练习2 材料一: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材料二: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

练习3 材料一:春节将近,中国各地年夜饭预订火热非凡,不少星级酒店纷纷挂出年夜饭“客满”的招牌。记者23日在苏州采访时了解到,该市近日惊现38万天价年夜饭,这也是目前国内价格最高的年夜饭。材料二:“财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这段名言出自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之口。“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我的全部财产。”陈光标如是说。

练习4 材料一: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材料二:日本商人安腾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练习5 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题目是: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吗?

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甲午’是个啥?”给他解释后,他说:“现在都兴公历了,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都不看皇历了,谁还弄得清什么‘甲午’!”

从上海来京旅游的林小姐说:“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学过的吧。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条船,不过他禁烟还是有功的。”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念章的中年人说:“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没用。打仗是当兵的事,做生意就是多赚点少赔点。”

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意外。

练习6 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练习7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练习8 ② 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练习9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的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练习10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练习11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3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

上一篇: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下一篇:阿都乡2008年综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