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2024-04-26

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通用8篇)

篇1: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培智学校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评定量表

1、生活自理能力

0分

生活自理能力很好,还能帮助老幼、弱者的生活事务。1分

自理个人生活全部事务,但有的事情做得欠好。

2分

自理个人主要生活事务,进一步的事务需要别人指导,如随季节换衣服、洗衣服,但质量不好。

3分

饮食、大小便自理不好,督促下方可洗漱,无人照顾难以独立生活。4分

个人基本生活事务(饮食、大小便)要全护、半护。

2、学习能力

0分

正常学习,可以考上初中以上的学校。

1分

只能读完小学,成绩一般或不好,考不上初中。

2分

只能上到小学2—3年级,算术不好,生活中常用的心算有困难。3分

只会简单词语,可辨自己的姓和名,完全无心算能力。4分

知或不知自己的姓名、不辨姓和名。

3、时空定向

0分

年、月、日等时间观念清楚,可单独出远门,很快掌握新环境的方位。1分

月、日清楚(有时差几天),上、下午有时分不清,可单独来往于近村、近街,到了暂住地,找不到回家的路。

2分

只知上半年、下半年,只能在熟悉的环境里行动,对暂居地,只知名称,不知方位,或不知方位的关系。

3分

只知上午或下午,只能在左邻右舍串门,不知暂住地的方位,或不知方位的关系。4分

无时间观念,不能单独出门。

4、人事定向

0分

知道爷爷、姥爷、叔、伯、姑、姨、表、侄等的意义,可以分辨陌生人的身份。1分

只知道家中人的关系,不会分辨陌生人的身份和年龄,也不会称呼陌生人。2分

只能称呼家里人,或只能照样称呼,不知其关系,不分辨长辈,同辈或晚辈。3分

只认识同住的亲人,只会叫父母,对生人熟人有不同反应。4分

只认识保护人,不辨熟人和生人(有不同反应)

5、社会交往

0分

待人接物应付自如。

1分

初见面时难发现智力上的缺欠,交谈中语无伦次,不理解隐喻语。2分

接触被动,谈话中很多词不适当,表情不当,容易受骗。

3分

勉强可交往,说话内容/口齿不清,仪表不端正,表情不适当。4分

难接触。

目的:筛查出智力落后者、智力分等。对象:学龄期儿童。

内容:从五个方面对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定,每个方面从最好到最差划分成五个等级。

1、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大小便、洗漱、做家务;

2、学习能力:指对语言、文字、算术的学习能力;

3、时空定向:对年月日等时间观念是否清楚,距离的空间感知;

4、人事定向:了解、分辨周围人的班辈关系或职务;

5、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的能力。

评分量值

⑴正常

0——2分

⑵轻度弱智

⑶中度弱智

⑷重度弱智

⑸极重弱智

3——7分

8——13分 14——17分

18分以上

篇2: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学校体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培养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正在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因此,分析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关于社会适应的浅析

1、适应的概念

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中彼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2、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件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社会适应,不是强调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

3、社会适应过程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入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科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那些行为是否能被社会接受的等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及矛盾特征,如竞争与协同,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绪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活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1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促进学生自我现念的形成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各种身体练习大多是在群体环境中进行的,每个人练习之后都可能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如鼓励、赞许、惊讶、批评等。社会学家认为,个人在群体中在理出的自我形象与其他成员对他进行的评价有关,每个人都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来形成自我观念的。教师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的评价更是对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以强化和确立、而挖苦和嘲笑则可以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加强。可以认为,体育活动中群体环境下的身体练习所引发的他人反应会大大加强、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体育教学的特殊教法为学际交往的时空。

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的保护、帮助、双人练习、(合格与对抗的)等中,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的,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的或合作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适应人际关系也是社会适应中最基本的适应:体育活动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他人和睦友好的相处:帮助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也有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游戏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重要场景

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游戏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社会学家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模拟父母的角色时,就是在为将来所要承担的父母角色进行预期社会化人们往往不是在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之后才学习如何扮演这种角色,而呈在这以前就已经有所体验。儿童在游戏中 扮演各种角色,他就体验了各种角色的责任、义务、技能、心理等。儿童在游戏中必须遵守规则,必须与他人合作配合,必须做他不想做的事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因此,儿童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去适应游戏规则,顺应游戏环境。这一过程对于体验社会角色,促进个 体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4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竞争精神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冲突称为挫折。人在社会生活中要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抗挫折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有人曾提出对儿童进行“抗挫折教育”,即人为地创设挫折环境以求提高儿童的抗挫能力。但是,如果受教育者已经事先知道将要承受的挫折是一种预先安排好的活动时,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体育竞赛中存在的必然发生的失败结果,对于失败的个人或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抗挫折训练。学生在竞赛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经历失败的打击,这种失

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的磨练,承受挫折的过程足一种心理调适过程,这种调适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体育竞赛对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团体的对抗活动中必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团结一致,战胜对手;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品德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颇应与顺从

学校体育中各种集体活动、游戏和竞赛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要求,即使足很调皮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也会遵守这些规则。甚至在没有教师或裁判的情况下,他们也会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我们常可在运动场上看到学生们自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比赛,犯规者会自动把控球权交给对方,约束他们的是那种无形的力量——规则。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尊重裁判,学会约束自我,公平竞争,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同。所有这些,对于培 养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晨霞浅谈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教师的作用

单位:大唐镇小

姓名:杨松坚

篇3: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关于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要求: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列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作为人与人交互活动的实践类课程, 如何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值得深思。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 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条件从而达到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 相适相宜的状态。

从社会学角度看, 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它是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表述角度虽然不同, 但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都强调人是社会适应的主体, 突出个体在适应中的能动性;都认为适应的结果是达到主体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因此, 社会适应可以简单理解为, 个体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 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个体必须适应社会变化, 在与他人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 协调人际关系;学习和体验不同社会角色, 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

二、学校体育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学校体育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 还是课余竞赛, 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活动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 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推动主观世界的改造。因此说, 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 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 获得丰富情感体验, 在人与人的交互活动中, 情感、意志不断得到冲突、升华。体会到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兴奋与沮丧等情感的激烈变化;懂得竞争、合作这一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真正领会到提高集体的心理相容性和凝聚力, 增强集体与学生之间的吸引力, 对于集体目标的实现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加强学生之间的认同感, 促使集体和谐健康的发展。可以说,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直接、现实的, 因而也是最有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 专家们也认为,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是对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独特作用的充分肯定。

总之, 学校体育因其极强的实践性和交互性, 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是无法代替的。

三、学校体育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行为上具体体现为应对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遵守社会道德与规章制度、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等。

1、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依靠精心设计和有目的指导和控制, 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其一, 设置合理的社会适应能力目标。

目标即是目的的具体化, 又是努力的方向。只有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写入课堂教学目标, 才能有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措施。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不同水平的社会适应目标, 这是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总目标, 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制定相关目标的依据。教学实践中, 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设计既要从教材内

························I实NTE践LL与IGE探NC索E

容出发, 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 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 目标要尽可能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这样, 在实施过程中才更具有可行性。如, 语言的交流探讨问题的数量与质量, 情感交流中的体验次数、幅度、态度和可亲程度, 执行口令的动作行为, 以及领导能力、管理方式、方法、与同学合作的具体表现等。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还要有落实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目标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其二采用分组教学,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 按学生的兴趣、技术、体能、水平、性别等多种因素合理的划分小组, 每个小组有明确的任务, 小组长负责分工协调, 根据学习内容、练习要求及划分小组成员的角色, 小组成员分工合理, 职责明确。为确保各小组任务的完成,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 对于任务完成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激发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小组长也可以要求已完成任务的同学帮组未完成任务的同学, 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小组活动时要使同学们明白任务的完成要靠集体智慧、团队合作, 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小组的荣誉, 以此提高小组成员的责任感。

其三, 利用课堂加强规范意识教育。自觉遵守规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规范意识也因而成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现代体育运动是最讲规则的活动, 可以说, 没有规则就没有现代体育。因此, 在体育中进行规范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 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 让学生担任运动员, 学会尊重裁判, 服从裁判;通过担任裁判进一步领悟和内化竞赛活动的规则、规范;通过观众角色, 体会、讨论裁判行为, 让学生领会到“没有规矩, 无以成方圆”的道理。同时, 让学生明白, 不遵守规则不仅行不通, 还会受到处罚。从而为今后参与社会竞争, 遵守社会各种法规, 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四, 正确、及时评价, 提高学生判断是非能力。评价是对是非的一种价值判断。其目的是表彰先进, 激励后进, 形成正确判断标准, 帮组学生发现不足, 提供努力的方向。从评价的内在价值看, 各种评价基本是相通的。即凡是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的、有利于公平公正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等都是正确的、合理的、被肯定的。反之, 则是错误的、不合理的、被否定的。通过评价,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强化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教学中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有助于学生学会评价的方法, 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评价他人,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完善自己, 找准自己的合理的社会定位,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有人提出“课内外一体化”, 充分肯定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但是课外活动毕竟有别于课堂体育教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因为是在课外, 除了课间操、眼保健操外, 大多情况下由学生自由组织。有班级共同活动, 也有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有结伴而行的, 也有个体独自锻炼的;有同班活动, 也有跨班级甚至跨年级活动的。总而言之, 课外体育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内容, 拓展了交际范围, 组织形式更加多样, 因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 加强组织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自由的组织形式, 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的有利条件。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骨干, 下达组织任务, 经常自觉进行组织, 形成相对稳定核心。组织核心定期汇报, 交流组织经验, 提高组织水平。其次, 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同学之间的合作, 同班的相互尊重都是在学生交往过程中实现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自由组织, 打破班级界限的重新组合为扩大学生的交往大开方便之门。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结识新伙伴, 结交新朋友。定期进行总结。对交际能力强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 并记录在案, 作为体育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3、利用课余竞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课余竞赛是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检阅的主要平台, 也是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公平竞争精神的良好形式。课余体育竞赛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利用课余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要广泛动员, 合理组织。做到让参加的同学体验竞争, 让观看的同学感受竞争。让比赛成为广大同学的事, 让大多数学生在竞赛中受到教育。其次, 要保证竞赛是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是竞争的前提, 同时也是处理一系列复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在体育竞赛中的公正、公平, 即所谓的运动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要求参赛运动员资格符合标准, 在比赛过程中遵守相同的比赛规则, 裁判判决公正。通过体育竞赛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 使学生养成做事公平、公正的态度, 进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再次, 要教会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有竞争就有成功与失败。体育竞赛中, 学生必须面对成功与失败非此即彼的两种结果。如何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是摆在每个参赛者和观众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 学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 既要学会对成功者的尊崇, 也要学会失败后的总结。真正做到“场上是对手, 场下是朋友”。使这种处理问题的态度内化到学生心中, 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

[2]吴霞光:《体育教学解决社会适应问题》, 中国体育报, 2007-4-11。

[3]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篇4: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中职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81-02

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校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是当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又是实现这一目标、让他们进入社会之前必须学习和培养的重要的综合能力。学校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那么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引导中职生主动创造条件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促进中职生自我完善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一、树立新形象,拓展新思维

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中职学生加深对自身角色、责任意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修养和品德修养教育的必修课。为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断挖掘潜能、打造新形象,树立新目标,为寻求和把握将来的机遇做好思想准备、素质准备和能力准备,学校应利用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中职学生修养”、“学会适应”的主题研讨会、报告会、演讲会、辩论赛,“学生才艺展示”、“中职学生形象”大赛、见习、实习等,用这些主题鲜明活泼、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自我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判优秀中职学生形象和中职学生成材的标准;实现中职学生人生价值的必备条件以及未来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期待,以激发他们破除唯学历第一的旧观念,坚定成才的信心和志向。

二、走进新课堂,开辟新空间

实践长才干,社会即课堂。组织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走上社会前的“热身”,提前体验社会角色,会给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先机。中职学生期待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志向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增强,以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课余时间鼓励、策划并指导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自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中职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创新创业的管理体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

三、紧跟形势,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作为中职教育应该培养一大批有技能、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劳动者。据调查各类用人单位对中职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等内在品德比较失望。现在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状态,如果一个同学的技能再好,思想不过关,他们也会敬而远之。作为政治课教师对于社会发展、用人单位的新标准这些特征要有敏感度,要及时领会新的政策实质,把握住时代脉搏,心里明白要教什么给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视野开阔,不会仅仅盯着教材,能跳出教材。政治课教材因受各种条件限制,教材内容的时空局限性和滞后性是存在的,比如:十八大精神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教材里就没有涉及,而这对于学生又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这都需要教师去处理。这时政治教材不应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因此,政治课教师备课、组织教学时切忌不能只考虑教材是什么就教什么,可对教材重新组合,超越教材。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在行为养成习惯上最难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把一个的习惯长期的坚持下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政治的老师要在教学环节上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沒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认为学生越听话越好、越“乖”,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政治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职学校政治课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同时,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中职学校政治课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进步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书籍:

[1]《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 孙其昂

[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2版) 》 刘强

篇5: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在现代社会中, 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低对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以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然而,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培养, 很少关注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我国在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已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将阐述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2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及社会适应能力

1. 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是指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来体现学校体育的价值。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 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全面地发展, 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社会适应能力, 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它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个体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基础, 才可能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被挤占, 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学生缺乏自信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在普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被文化课挤占或挪用现象普遍存在, 体育课时不能保证, 导致教学任务的无法完成, 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缺乏自信心。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方面没有考试的压力, 外出培训和职称晋升的机会很少, 对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更新不及时,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情可言。学生方面, 则由于对体育认识不足, 体育意识淡薄, 自觉锻炼习惯缺乏等原因, 导致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同步, 师生关系紧张, 再加上课时的被挤占, 教学任务及内容的短缺, 都让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缺乏必备自信心。

2.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较少, 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低, 人际间关系紧张。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 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 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但在普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较少, 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 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主要原因是学校方面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 多数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体育器材在面积、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国家的标准, 不能有效满足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教学内容方面, 多年来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编排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之中, 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枯燥乏味, 使教学过程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间的交往减少, 人际间关系紧张。

3. 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的较少, 导致学生没有成与败的体验, 竞争意识淡薄。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 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但在普通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的较少, 导致学生无法体验成功与失败, 竞争总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学生方面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都是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营养、膳食、环境、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学生的体质出现明显的下降, 从而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不足。学校方面, 近年来由于学生体质的下降和运动能力的不足等因素, 很多学校在举行课余体育竞赛活动时, 经常出现学生受伤害事故的发生, 很多学校都不愿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 所以很少举办或决不举办课余体育竞赛, 导致学生参加竞赛的机会很少, 竞争意识不强。

4. 课余体育训练组织的较少, 导致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低下。

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 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 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 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但在普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很少, 导致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方面由于一般学校没有专职的教练员, 一般是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课堂教学任务还要兼职教练员, 在每周十几节体育课的工作量基础上, 再花相当多的心思和精力在课余体育训练上, 显然有些不合实际。再加上很多体育教师不是专业的体育教练员出身, 缺乏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经验, 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学生方面, 则由于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课业负担, 挤压了学生运动时间, 无法让那些有运动天赋或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导致了学生不能在一次次不能完成某项技术动作中体验失败, 感受挫折。

4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

1.保证体育与健康课时,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自我评价, 对其个人的心理生活及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大, 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关系失去平衡, 产生矛盾, 长期以来, 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 将不利于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因此, 在保证体育与健康课时的同时,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 同时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体育成绩差、运动能力弱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 更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不足, 有的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为这些学生创造符合其优势、特长的展示机会,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培养其自信心。同时, 也可以让那些体育成绩好、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去帮助与指导这些差的同学, 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在集体中找回自己, 与大家一起友好相处。

2.多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的一种能力, 它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从发展的眼光看, 这些能力在未来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 不知道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多组织一些课外体育活动, 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戏等集体项目, 因为这些集体项目都存着多种人际交往关系与相互间配合的活动, 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学生能在这种集体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 为今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多组织课余体育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以个人或团体力量力求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能使人精神振奋, 努力进取, 促进事业的发展, 它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没有竞争意识, 就很难立足于社会, 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再没有比课余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之余, 可以利用课余体育竞赛组织形式的灵活性、竞赛内容的多样性、参加活动的群体性、竞赛时间的课余性来组织单项赛、对抗赛、选拨赛、测验赛、等级赛、表演赛等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课余体育竞赛活动, 体育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 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 互动发展, 为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多组织课余体育训练活动,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 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 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支克服的障碍和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此,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时, 要对那些平时在体育课上运动能力强, 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其施加挫折承受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在完成一般体育动作的时候除了靠天赋和平时的练习外, 还要靠意志品质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挫折环节, 在原有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提出更高的目标, 使学生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 刻意去磨练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挫折的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挫折承受的能力。

5 结论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 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 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绍伟, 于可红, 主编.学校体育学 (2)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2]徐建群.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1, (4) :56.

[3]宣凤霞.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4, (3) :34.

篇6: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The Role of Sports in Cultivating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HENG K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ability to get adapted to the society after graduation is essential to the employment and futur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how to cultivate it in these students. School sports, characterized by team cooperation, restraint and collectivit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chool sports,social adaptation, mental health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须以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其他阶层仿效的对象〔1〕。因此,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当包含学习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这些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1〕。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渐有趋弱之势,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体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1关于本研究的基本概念解析

1.1学校体育的现实意义

学校体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出发点的基础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2〕。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不管是课堂体育教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具有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游戏性的特点,往往需要同伴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及一定的行为约束才能完成。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体验运动的愉快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遵纪守法、公平竞争、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质

“适应”一词属于心理学范畴。所谓适应,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上指感觉适应,即感受器官在刺激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3〕。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中明确地将“社会适应良好”作为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4〕。而所谓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强弱的表现,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大学生要通过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不断调适自己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1.3学校体育之于社会适应的导向作用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需要担任某项体育运动角色,并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而这实际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交场所,这对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2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分析

尽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就业和成才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对社会的认识模糊而片面,社会责任感丧失,个性狭隘,害怕竞争等。由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低而带来的害怕就业、团队合作意识差、缺乏公共道德等问题日益显著。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至少表现在以下三种落差上:

(1)巨大的自我优越感和强烈的社会恐惧感之

间的落差。在校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包裹在“天之骄子”的光环之下,但实际上内心却非常的单纯和脆弱,习惯了校园生活的他们在即将涉足社会的时候,往往准备不足,内心中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据调查显示,有30%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竟然对毕业产生了恐惧感,不愿踏入社会,对母校的依恋表现得十分明显。具体表现为:面对毕业的恐惧宁可专门复习考研而不就业。有很多的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徘徊在应聘的大门之外,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感严重,致使心理失衡,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这种心态是一种逃避社会的心态,是一种自我束缚,是社会适应的巨大屏障。

(2)对社会的片面理解与职业选择理想化之间

的落差。大学毕业生由于不了解社会现实,活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当中,太重于计较工作环境的好坏。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和压力,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抱怨求职难,但事实是在大学生求职走向呈现出典型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尽管刚毕业时找到了工作,但工资不高、工作环境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于现实与幻想的差距,他们无法接受,往往在工作岗位上还没学到经验和技术就辞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

(3)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之间的落差。有调查表明,幸运就业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发现,悠闲的校园生活方式被紧张的职场打拼所代替,使这些处于“断乳期”的职场新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角色转换慢,职业适应过程漫长,他们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方面,这已经已成为不少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通病〔5〕。

3学校体育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3.1学校体育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探索、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正是由于大学生有种种面对社会压力时的诸多不适应症,当他们在某一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人的性格偏离正轨,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而体育运动行为的一个显著功效便是克服障碍和挫折,同时体育的实践性、技能性、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体育活动要不断超越自我,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的特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单纯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3.2学校体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强化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规则,裁判,舆论,精神文明规范等有效的教育措施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教育规范下,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制度性和社会性的约束。由此,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而这一系列教学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运动中进行的,因此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集体活动中形成的规范意识有助于学生一般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法纪观念的形成,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6〕。

3.3学校体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笔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深知体育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行为具有特别的、其他课程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集体性强荣誉性强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这种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能够逐步体会到团队的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团结友爱、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尊重信任和理解体谅,对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7〕。

3.4 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共同目标奋斗,按照明确的计划,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学校体育中许多的运动项目是集体进行的,集体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在运动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加强纪律观念,又要训练学生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要使学生有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组织管理的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一些组织管理事务,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办运动会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系或年级所承办的运动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4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是学校教育包括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教育只要按照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系列良好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积极地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学校体育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作用将会愈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林小燕.利用课堂社会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3〕张梅.青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

〔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4-26.

〔5〕陈立生,庄雯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

〔6〕党卫国,王虹.体育教学.

〔7〕张宏如,王雪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篇7: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筛查表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的基础能力,才可能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交往意识是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面临着学会如何独立自主的发展任务,也就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目前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是:

1.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一般

据调查了解,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四二一”式的家庭,他们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六个大人照看一个小孩, “隔代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来都不让孩子沾一点家务,甚至最基本的洗脸、穿衣等事情都由长辈们代劳,而收拾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去商店买东西自然也是大人的事。长辈们带孩子往往重养轻教,这些小事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孩子来说却是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机会。

2.社会交往能力一般

一方面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他们不善于体验共同享受的欢乐, 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 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这种折射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甚至对于合作性质的活动有抵触情绪,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不乐于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

另一方面学生的社会生活圈子有限,交往的机会少。经常接触的也只是老师、同学或者家人,在狭小的交往空间中,他(她)们的交际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影响交往技能技巧的养成。同时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空间,给予一些指导,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略微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活动中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活动中成长。

现在每逢节假日很多孩子都会随父母外出旅游,一路上孩子既不用考虑吃、住问题,也不用考虑交通问题, 孩子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父母带来的一切;又如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春、秋游活动,这也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好,随身物品也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准备好的,在老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旅游是开心、快乐的事情,花心思动脑筋的事情是大人们做的。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孩子不仅能感受到旅游的开心、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能体验到大人们在规划、 筹备旅游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狼山自助游”,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关注生活、适应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成长,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组织规划能力培养

1.借助经验,初次规划

学生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是:独自去旅游,需要做什么准备?这个并不难,绝大部分学生都曾经跟随家长外出旅行过,耳濡目染,都已有了这方面的经验。经过交流讨论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三方面:随身物品、旅游经费、旅游行程(路线和时间)。

2.小组规划,取舍得当

随后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份随身物品清单:启动资金每人20元、便携水杯一个、面纸一大包、卫生纸一包、 挣钱工具、晕车药一盒、创可贴一盒、驱蚊水一瓶、雨伞一把、旅行背包一个、垃圾袋一卷、地图一份、指南针一个、墨镜一副、望远镜一个、数码相机一台、耳机一副、平板电脑一台、智能手机一部、移动充电宝一个、手表一块。让学生每人从中选择五件物品随身携带,四人小组总共只能选择20件。

面对清单,不少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立刻做出了选择,这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一个小组只带一把雨伞、一个便携水杯,忘带背包……经过交流评价后,很多学生重新进行了选择。学生通过交流让每人的随身物品达到最优效果。

当然了,计划没有变化快,学生在实践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在小组中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在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乐意帮助同伴,能主动承担公共职责;在小组内,能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友好地与小组成员交往,尊重关怀他人。

如:在选择“随身物品”的时候,小组的选择中会出现“合用”这个词,如雨伞、背包、地图……这是一种集体意识的体现;再比如关于“晕车药”,不是所有孩子都晕车,但是只要组内有一个人晕车就需要带上,这就是关怀他人的表现;再比如在学生解决经费不足问题上,需要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合理分配工作,甲说我嗓门高就负责吆喝招揽生意,乙说我数学比较好负责做会计,丙和丁说我手工做得好负责制作产品,这样一个小小四人组就出现了生产、营销、结算……这样的商业模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团队合作能力还体现在旅行途中,大家一起行动,彼此关照,不随便落单。

三、交际沟通能力培养

1.和同学的沟通

很多时候,组员之间的意见是不统一的,需要彼此互相沟通,要能聆听别人意见,接受别人的建议,当然也可以提出质疑。比如:在关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甲同学认为:乘坐公交车省钱,把钱用在午餐上;乙同学认为:乘坐出租车省时,午餐随便吃点简单的就行了……这时候就需要小组内进行协调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或者接受对方的建议,又或是采取折中的办法。

2.和陌生人交际

在旅行途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如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超市售货员、景点售票员、景点游人等。如何和这些人沟通,则考验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于有的学生与他人沟通是需要“鼓起勇气”的,跨出那一步非常关键。

四、自我反思能力培养

整个“狼山自助游”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活动准备阶段(筹划)、活动实施阶段(实践)、活动总结阶段(反思)。前两个阶段结束后,需要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

1.能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正确认识自己,对别人的批评能虚心接受。

2.乐意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能以积极的态度拿出整改的措施;征求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是最关键的,只要能通过不断自我反思就能获取生活的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8: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策略

一目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

1高职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分析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生活环境方面,宿舍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方的学生肯定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个人爱好,在同一屋檐下过集体生活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有了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矛盾,不加强学生集体生活方面适应内容的指导,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集体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从而形成集体生活适应障碍。在学习环境方面,我们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会面对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在中小学,我们的学生会受到父母全方位的关心和照顾,每天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天就是忙着学习和考试,学习的模式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到了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再也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习之余,必须学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生病时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有些学生会觉得无从适应,觉得除了学习突然增加了很多事,不知该如何处理学习与其他事宜的关系。此时,如果不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产生适应障碍。

2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从高职学生自身来讲,部分高分学生会对现在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抱有遗憾,觉得自己的高考分数可能可以报考更好的学校或专业;部分低分学生则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觉得高考成绩很差,即使上了大专将来就业也很困难,更找不到好的工作,还不如高考结束就直接去创业上班,还能早挣几年钱,现在来上学是因为父母要求的,不是自己自愿的。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有学习动力,也就没有学习目标,没有了目标,学习就很难坚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厌学的倾向;部分学生觉得寒窗苦读十年,只为一次高考。考上大学后,学生理所当然地觉得是歇口气放松放松的时候了,没必要像高中那样努力认真了,一旦有了学习上的懒惰思想,学生就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形成职业生涯模糊的状态;相对中小学,部分新生抱怨大学的课程太多,但课后又觉得无所事事。而老生尤其是大三的学生,面对大学的大部分课程基本修完,每天几乎没课,对于大片的空余时间不知该如何利用,无所适从。而这些恰恰都是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表现。

根据以上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的研究分析可知,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实现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从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两方面入手。

二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全面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主动学习,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为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关系着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和成功,因此,作为高职的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慢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与同学、室友相处,遇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从大局出发,少数服从多数。多参加学院、班级的集体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参加院学生会或系学生会活动,培养自己综合素质。老生可以积极竞选大一的副班主任,协助大一的班主任老师完成班级的各项工作,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才能有自信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学生尤其是高职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变一次性学习为多次学习和终身学习。以我们学院网络技术专业的Web前端技术这门课程为例,我们是这样来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首先,按照目前企业岗位“web前端高级工程师”作为岗位能力需求,Web前端技术这门课程选取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电子商务平台———叮当网上书店作为课程导入项目,而整门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导入课程教学,将整个项目又分成了十一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进行课堂教学。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明确每堂课的任务,让学生带着每堂课的任务来学习和实施每堂课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每堂课每个任务的实现又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这样就缩短了学生就业与职业之间的差距,让学生能更自信地就业,从而更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其次,这门课程选取叮当网上书店这个项目,主要考虑到学生对网上购物的整个业务流程比较熟悉,对每个页面的设计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对每个页面的流转也比较熟悉。另外,这个项目也是学生后续课程模块PHP、ThinkPHP课程的项目,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再次,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于工作过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全盘重新设计和安排。在设计篇中,加入了PS环节;在结构篇中,重新选取和调整了xhtml标签,做到理论够用即可;在样式篇中,按照叮当网上书店首页效果从上往下实现过程,调整了CSS部分教学内容,并且基于行业标准,强调了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如此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到行业的最新技术,缩短就业与职业间差距,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来进行过程管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课前不预习,课堂的理论知识环节不听,然后又听不懂,到了实训环节,实训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不会做就只能抄,课后又不巩固。针对学生这样的学习特点,我们是这样来因材施教的。实训环节不知道做什么,我们提供足够详细的电子讲义,让学生学会查阅文档的能力;学生不知道怎么做,通过项目组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必须具有的能力。每个项目组有组长和副组长两位同学,分别负责组内2至3位较差同学的辅导工作,保证所负责的组员当日任务的基本实现。当然两位组长也要及时与老师交流组员存在的问题、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及建议,如此培养学生具有项目组长的能力。如果学生还不会做,我们提供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参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为学业和今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提供一个“通行证”。在社会适应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学生应化被动为主动,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适应社会,站在社会潮流前沿,而不是等着社会来适应自己。

参考文献

[1]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刘爱莲,吴远.高等教育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5]李悦辉.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及教育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2(4).

上一篇:隆阳区瓦渡乡学校锅炉房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呼吸科实习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