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2024-05-18

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精选10篇)

篇1: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玉林市黑皮冬瓜病虫害及药剂防治

黑皮冬瓜高产稳产、耐贮藏、经济效益好,近年来在广西玉林市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成为玉林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之一,至底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586.8 hm2,年产量达206.3 t,危害黑皮冬瓜的.病虫害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也日趋猖獗.现将笔者近年对玉林市黑皮冬瓜成灾病虫害及药剂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作 者:莫永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537000刊 名:蔬菜英文刊名:VEGETABLES年,卷(期):“”(10)分类号:S4关键词:

篇2: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烟草赤星病是黑龙江省烟草的主要病害,是影响烟叶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成为烤烟生产上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近两年来设计了4项专题试验,进行了烟草赤星病发生流行规律和药剂防治的研究,以便对赤星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处理

(1)烤烟10个品种(系)即VA116、RG17、K730、NC89、温德尔、4029、9111-21、辽烟15、吉烟7号、G866的抗病性比较试验。

(2)4个不同氮肥用量试验。亩施纯氮2kg、3kg、4kg、5kg。

(3)5个烤烟不同移栽期(地膜覆盖)试验,分别为4月25日、4月30日、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移栽。

(4)7种不同农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效的研究:40%菌核净(江苏苏州)、40%抗赤星一号(吉林农大)、75%扑海因(法国罗纳)、50%代森锰锌(江苏新沂)、80%大生(美国杜邦)、70%甲基托布津(日本曹达株式会社)、20%杀菌霸(贵州道元科技公司)。

1.2 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4项试验均采用随机排列,3次重复,4行区,行距1.0m,株距0.5m,小区面积32m2。供试品种:NC89。试验地点:在绥化市利民镇,在绥化市东富乡。

(2)病情分级标准及调查方法:在赤星病发病高峰调查2次,每隔7天调查1次,取平均数,每个处理定点调查10株,3次重复共调查30株。按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药剂试验,在发病初期第1次喷药,每隔5天喷1次,共用药3次,以清水为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对赤星病的抗性反映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赤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4029、9111-21、G866、K730在田间表现了抗烟草赤星病,VA116、RG17、吉烟7号、辽烟15低抗,而NC89和温德尔表现易感烟草赤星病(见表1)。

2.2 不同氮肥用量与赤星病的关系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对烟草赤星病关系很密切,在4个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赤星病有加重的趋势(见表2)。

2.3 不同移栽期对烟草赤星病的影响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对赤星病影响较大,随着移栽期提早,赤星病流行发展有上升的势头(见表3)。试验表明,本地区适宜移栽期为5月10日~15日效果最佳。

2.4 不同农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效结果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7种农药中,75%扑海因1 000倍平均防效83%,居第1位;40%菌核净400倍平均防效81.09%,居第2位;40%抗赤星一号500倍平均防效70.57%,居第3位;20%杀菌霸平均防效70.42%,居第4位;大生500倍平均防效69.36%,居第5位。其它两种农药防治效果较差(见表4)。

3 供试多种农药用药量、成本、毒性和残留情况

3.1 7种农药用药量和成本

40%菌核净(400倍)亩共用药量400g,成本18.55元;40%抗赤星一号(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15.30元;75%扑海因(1000倍)亩共用药量150g,成本15.50元;50%代森锰锌(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5.94元;80%大生(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22.40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亩共用药量150g,成本9.00元;20%杀菌霸(倍 )亩共用药量75g,成本14.50元。

3.2 3种农药毒性及残留

扑海因(法国罗纳)毒性:大鼠径口急性LD50为3500mg/kg,小鼠径口急性LD50为4000mg/kg,按我国农药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不超过我国农药规定标准。

菌核净(江苏苏州)毒性:纯品雄性大鼠径口急性LD50为1688~2552mg/kg,雌性小鼠急性径口LD50为800~1321mg/kg,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抗赤星一号(吉林农大)毒性:雌性大白鼠径口急性LD50为5 840mg/kg,雄性大白鼠径口急性LD50为5010mg/kg,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4 结语与讨论

近年来通过对烟草赤星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药剂防治系统试验综合结果分析,基本弄清了烟草赤星病与种植品种、氮肥用量、移栽期、降雨量及有雾天数的相关性。在掌握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综合技术措施控制赤星病的危害。

4.1 选择种植抗赤星病品种

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是减少烟草赤星病危害的内因。从两年试验10个品种(系)结果看,美国新引进的K730、VA116和国内吉烟7号,对赤星病表现了较强的抗性,而且烟叶产质也很好,可以因地制宜种植。由青州所提供的4029、黑龙江所9111-21、丹东G866 3个新品系也对赤星病表现了较强的抗性,今后很有前途应适当进行扩试,而温德尔、NC89对赤星病的抗性较差,感病严重,应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或控制种植面积。

4.2 测土配方施肥,按需供养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越高赤星病发病率也上升,特别是绥化地区土质比较肥沃,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都较高,不能单纯追求产量,盲目增加氮肥用量,要坚持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按需供养,并要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抗逆性,减少赤星病的危害。氮肥用量一般亩施纯氮2~3kg为宜。

4.3 及时用药剂防治烟草赤星病

篇3: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1. 发病条件

发病适宜温度为25~32℃, 相对湿度比较高, 多雨潮湿, 特别是在台风、暴风雨之后, 容易造成细菌病害流行发生。老病区、风口区、低洼田和连作区更容易发病。抹腋芽和打顶不当也容易发病。

2. 施药时间

在团棵期至成熟采收期, 均会发生病害, 尤其在旺长后期至现蕾打顶期发病更加严重, 需要提前喷药预防。

3. 使用方法

篇4: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关键词:园林植物;褐圆蚧;发生规律;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47-04

收稿日期:2014-05-21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教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编号:黔省专合字[2012]148)。

作者简介:邱宁宏(1972—),女,贵州遵义人,教授,从事植物保护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qiu7921@163.com。

褐圆蚧[Chrysomphalus aonidum (Linnaeus)]别称黑褐圆盾蚧、褐叶圆蚧、茶褐圆蚧、鸢紫褐圆蚧,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該虫为世界性分布种,国内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等地,能危害多种果树、经济林木及园林植物,其寄主可达300余种,以若虫、成虫在寄主叶片上刺吸危害,受害叶片呈淡黄色斑点,严重时介壳布满叶片,植株发黄,长势衰弱甚至枯死;虫体分泌物能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及其观赏性[1-2]。近年来,该虫在遵义市小叶黄杨、棕竹、苏铁、大叶黄杨、天竺桂等园林植物上普遍发生,局部区域危害严重。有关该虫危害园林植物的研究报道较少,仅雷艳梅等、张伟强等、刘文爱等等分别报道了该虫在园林植物阴香、棕竹、秋茄上的发生与防治情况[3-5]。为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发生与危害,笔者于2012—2013年连续2年对其在贵州省遵义市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生危害调查

2013年5—10月不定期对遵义市城区主干道、城市广场、高校校区、部分住宅小区等园林植物上的褐圆蚧进行普查,内容包括寄主种类、危害部位、分布状态、危害程度。分布状态、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如下[6]:单株分布(1~2株被害)、簇状分布(被害株3~10株成团)、团状分布(被害面积50 m2左右)、片状分布(被害面积50~100 m2)、大片分布(被害面积超过100 m2);危害程度分为3个等级,被害率在15%以下为轻微,16%~25%为中等,25%以上为严重,分别以“+” “+ +” “+ + +”表示。

1.2 发生规律

2012—2013年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新蒲校区对小叶黄杨上的褐圆蚧进行系统调查。4—11月 5~7 d 取样调查1次;12月至次年3月每月调查1次。调查时,随机剪取有虫叶片,带回室内镜检,每次检查100~200 头雌虫,观察并记录其产卵始期、终期、产卵量,各代成虫与若虫始见期、高峰期、终见期以及越冬虫态。2013年11月上旬,选取虫量较大的小叶黄杨10株,按上层、中层、下层、内膛各取10张叶,分别统计正面、背面的虫口数。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小叶黄杨进行调查,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褐圆蚧的发生危害状况。

1.3 药剂防治试验

1.3.1 试验地点及药剂 2012年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新蒲校区小叶黄杨绿化带进行试验,供试药剂及生产厂家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及生产厂家

药剂 生产厂家

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4%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倍液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5%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 河北亨升化工有限公司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江西农喜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29%石硫合剂水剂300倍液 天津市华宇农药有限公司

1.3.2 第1代若虫药剂防治试验 试验设7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10株小叶黄杨为1小区,随机排列,以清水为对照。于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2012年5月18日)喷药防治,用BP-16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洒至药液滴落为止。喷药后7 d(5月25日),每株小叶黄杨按上、中、下3层,分别随机剪取10张有虫叶片,在室内解剖镜下观察。如果虫体干瘪,用针把蜡壳轻轻挑起,或用针触动即与叶分离的为死亡,虫体饱满发亮的为活虫。死亡率、校正死亡率计算公式如下:

死亡率=(死虫数/总虫数)×100%;

(1)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2)

1.3.3 冬季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试验设7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清水对照。12月7日喷药,药后15 d(12月22日)检查防效。其他试验、统计药效方法同“1.3.2”节。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危害情况

由表2可知,遵义市褐圆蚧主要危害的园林植物有小叶黄杨、棕竹、苏铁、大叶黄杨、天竺桂、广玉兰、珊瑚树、罗汉松、海枣、柑橘、夹竹桃、桂花等12种,主要危害部位是叶片,且以正面危害为主,受害叶叶色褪绿呈淡色斑点,发生严重时,褪色斑连成片,叶片黄萎早落,树势衰弱;受害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煤污病发生(图1)。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的受害程度、分布状态也不尽相同。12种园林植物中以小叶黄杨受害最为严重,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新蒲校区呈片状分布,有虫株率高达100%,有虫叶率65.1%,平均虫量为1 889头/100叶,最高虫量可达23 000头/100叶,在遵义师范学院校区呈簇状分布。其次是棕竹、苏铁、大叶黄杨、广玉兰,在白杨路、南京路、汇川大道等主干道及多个城市广场、高校校区、住宅小区均有发生,多呈单株或簇状分布。厦门路种植的天竺桂有虫叶率高达100%,叶面密布褐色蚧壳,植株发黄,严重影响绿化景观。

nlc202309051242

表2 2013年遵义市园林植物褐圆蚧发生危害情况

危害植物 危害部位 分布区域 危害程度 分布状态

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

叶片

职院新蒲校区

师院 + + +

+ + 大片状

簇状

棕竹Rhapis excelsa

葉片

南京路、市委机关小区

市政广场

师院

白杨路、凤凰山广场 + + +

+ +

+ + +

+ + 簇状

簇状

单株

单株

苏铁Cycas revoluta

叶片

白杨路、桃溪河畔小区、职院新蒲校区

纪念广场

天津路、厦门路、党校

苏州路、医专、政府二小区、格兰阳光小区、东欣彩虹城 + + +

+ + +

+ +

+ 簇状

单株

单株

单株

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叶片

职院新蒲校区、都市名苑小区、汇川大道、市委机关小区

医专 + + +

+ 簇状

单株

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叶片 厦门路 + + + 单株

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叶片

职院新蒲校区、玉屏路

成都路、医专 + +

+ 簇状

单株

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叶片 东欣彩虹城 + + 簇状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叶片 职院新蒲校区 + 簇状

海枣Phoenix canariensis

叶片

上海路

格兰阳光小区 + +

+ 单株

单株

柑橘Citrus reticulata 叶片、枝条 格兰阳光小区 + + 单株

夹竹桃Nerium indicum 叶片 大兴路 + 单株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叶片 职院新蒲校区 + 簇状

2.2 发生规律

2.2.1 生活史 褐圆蚧在遵义市1 年发生3~4代(表3),大多以第4代二龄若虫在寄主叶片上越冬,少量以第3代雌成虫、雄蛹越冬。各虫态越冬比例为:若虫占74.24%,雌虫占24.24%,雄蛹占1.52%,冬后自然死亡率为30.35%。翌年3 月中旬前后,褐圆蚧开始危害树木,越冬代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第1代若虫孵化高峰期。第1代雌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第2代若虫孵化高峰期。第2代雌成虫于8月下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第3代若虫孵化高峰期。10月下旬以后出现第4代若虫,12月上旬开始进入越冬状态。4月下旬至11月,寄主植物上可见各种虫态,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2.2.2 生活习性 褐圆蚧行两性生殖,雌虫产卵期长,可持续产卵2~8周,雌虫产卵量3~47粒,卵不规则地堆积于雌介壳下。卵经1~3 d孵化,初孵若虫为淡黄色,能自由活动,爬行分散,多在叶片正面寻找合适的部位固定。1~2 d后若虫固定,脱1次皮后足、触角消失,随即分泌蜡质物覆盖体背,此时为灰白色、圆形的小介壳。随着虫体的增长,背上蜡质逐渐增厚而坚硬,变为褐色。雌若虫经2次蜕皮后羽化为雌成虫,雄若虫蜕1次皮后经预蛹、蛹期羽化为雄成虫。雌成虫寿命长,能活数月;雄成虫寿命短,仅活4~5 d(图2)。 褐圆蚧若虫、成虫大部分在小叶黄杨叶片正面固定取食,叶片正面虫量 1 216头/100叶,明显高于叶背虫量108头/100叶。褐圆蚧在小叶黄杨上的空间分布趋势为下层>中层>上层>内膛,有虫叶率分别为94.19%、67.47%、16.02%、616%,虫量分别为1 780、887、813、563头/100叶。中层、下层叶片由于新旧蚧壳密集重叠,逐年繁殖积累,远看似覆盖1层灰,严重削弱树势。褐圆蚧喜阴蔽多湿的小气候,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则发生危害重,有虫叶率为78.13%,虫量13 890头/100叶;通风透光则不利其发生,有虫叶率为7.66%,虫量1 161头/100叶。2010年以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小叶黄杨绿化带仅有零星发生,近3年来,虫口密度逐年上升且蔓延成片,这可能是因为长期忽视养护管理,未进行合理修剪,导致密植郁闭、长势差,加上近2年学校处于建设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该虫的猖獗、 煤污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遵义职业技

表3 2012—2013年遵义市褐圆蚧年生活史

世代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越冬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代

- - - - - - -

△ △ △ △

+ + + + + +

第2代

- - - - -

nlc202309051242

世代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2月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上旬 中旬 下旬

第2代 - - - -

△ △ △ △ △

+ + + + +

第3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4代

- - - - (-) (-) (-)

注:“”代表卵,“-”代表若虫,“△”代表雄蛹,“+”代表成虫,“()”代表越冬态。

术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部分小叶黄杨与棕竹或罗汉松或广玉兰混植,密闭遮阴,交叉传播,加重危害。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褐圆蚧生长发育、繁殖及存活。2013年3月、4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4.8、16.0 ℃,相对湿度分别为68%、74%,越冬代开始发育,此时气温较低,第1代卵还未孵化,虫口基数维持在越冬代水平,存活率变化不大,为60.56%、60.66%。5—9月平均气温为20.4~28.0 ℃,相对湿度57%~72%,褐圆蚧存活率逐月上升,9月下旬存活率最高,达92.9%,此时褐圆蚧已发育至第3代若虫孵化高峰期,虫口基数较大,加之温湿度适宜,繁殖力最强。10—11月平均气温下降,此时正处于部分第4代若虫孵化期,虫体无覆盖物保护,更易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存活率明显下降。褐圆蚧若虫分散活动转移期如遇降雨,尤其是大到暴雨,可冲淋掉部分若虫而减轻其危害。天敌对该虫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蚜

小蜂(Aphytis sp.),在解剖镜下观察被寄生的成蚧,可见蚧壳上有1个圆形小洞,挑开蚧壳可见蚧体变黑色、干瘪。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整胸寡节瓢虫(Telsimia emarginata Chapin)、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等。

2.3 防治试验

2.3.1 第1代若虫的防治 表4表明,施药后7 d,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对褐圆蚧的防治效果均好,分别为9567%、93.70%、93.40%,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次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89.08%、86.99%,两者间差异不显著。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差,为75.13%。

表4 褐圆蚧第1代若虫期药剂防治效果

药剂 总虫数

(头) 死虫数

(头) 死亡率

(%) 校正死亡

率(%)

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702 675 96.04 95.67aA

24%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倍液 291 275 94.29 93.70aA

5%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 271 254 93.93 93.40aA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 195 176 90.03 89.08bB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 000 倍液 230

204

88.15

86.99bB

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200 155 77.27 75.13cC

CK 345 54 8.38

注: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2.3.2 冬季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表5表明,3种药剂防治越冬期褐圆蚧的效果均不理想,其中以29%石硫合剂水剂300倍液效果相对较好,施药后15 d校正死亡率达69.80%,与其余处理均差异极显著。不同药剂不同施用浓度之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遵义市园林植物褐圆蚧的分布、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其发生规律、药剂防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圆蚧在遵义市主要危害小叶黄杨、棕竹、苏铁、大叶黄杨、天竺桂等12种园林植物,1年发生3~4代,大多以第4代二龄若虫在寄主叶片上越冬,少量以第3代雌成虫、蛹越

表5 褐圆蚧越冬期药剂防治效果

药剂 总虫数

(头) 死虫数

(头) 死亡率

(%) 校正死亡

率(%)

29%石硫合剂水剂300倍液 466 347 74.50 69.80aA

29%石硫合剂水剂500倍液 287 112 38.90 27.62cC

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000倍液 348

139

39.60

28.46cC

24%螺虫乙酯悬浮剂2 000倍液 201

59

29.39

16.35dD

40%毒死蜱乳油500倍液 322 148 46.22 36.30bB

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 215 57 26.37 12.78eE

CK 288 45 15.58

注同表4。

冬。各代若虫孵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11月上中旬。5—9月存活率高。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倍液、5%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对褐圆蚧第1代若虫的防治效果最佳,29%石硫合剂水剂300倍液防治越冬期褐圆蚧效果较好。国内报道褐圆蚧危害柑橘、茶等植物的文献很多,但未见危害小叶黄杨、大叶黄杨、天竺桂、广玉兰、珊瑚树、罗汉松、夹竹桃等园林植物的报道。有关褐圆蚧的年发生世代、越冬虫态各地报道不一。陈世喜等报道,在湖南省沅江市1 年发生3代,多以成蚧、少数以幼蚧越冬[7]。文锋报道,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1年发生3代,以雌成虫越冬[8]。刘先琴等报道,在武汉市1年发生3代[9]。甘宗义报道,在湖北省1年发生3~4代[10]。张伟强等、郑君等分别报道,在福建省福州市、江苏省常州市1年发生4代[4,11]。雷艳梅等报道,该虫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4~6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3]。本研究中褐圆蚧在遵义市的年发生世代与甘宗义的研究结果[10]较为一致,但越冬虫态与前人研究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气候、寄主植物种类等不同有关。褐圆蚧多以成虫、若虫在叶片正面固定取食。喷药前要加强对危害部位的观察、识别,掌握重点喷药部位。笔者仅研究了褐圆蚧在小叶黄杨上的发生规律,在其他寄主上的发生规律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褐圆蚧的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寄生蜂对该虫的发生危害有明显的自然抑制作用,今后应进一步研究各种寄生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田间消长情况。

致谢:贵州大学农学院杨茂发教授审阅初稿并提出宝贵意见,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大专11班王小刚以及作物大专11班卫江兵、余昌霞、晏柳、唐巧等同学参与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黄邦侃. 福建昆虫志:第2卷[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39-775.

[2]徐公天,杨志华. 中国园林害虫[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14.

[3]雷艳梅,谢荔元. 阴香褐圆蚧的发生与防治[J].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2):25-26.

[4]张伟强,王 霞. 棕竹褐圆蚧的发生与防治[J]. 福建果树,2003(3):28.

[5]刘文爱,范航清. 危害广西红树植物秋茄的4种主要盾蚧调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95,132.

[6]張中社,江世宏.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4.

[7]陈世喜,李春芳,李 湘,等. 柑桔褐圆蚧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1991(5):39-40,38.

[8]文 锋.桂北褐圆蚧的发生与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1999,28(2):23.

[9]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柑桔褐圆蚧的发生及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2002,31(6):34.

[10]甘宗义. 柑桔褐圆蚧的发生与预报[J]. 广西柑桔,1994,30(1):47-48.

[11]郑 君,姜翔鹤. 柑桔褐圆蚧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2003,32(3):20.

篇5: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择在江津区李市镇双河村五组, 地势较为平坦, 土壤性质、肥力均匀一致, 有利于水稻的整齐生长。同时该地属于水稻高产示范片, 采用机插秧的种植方式, 有利于本试验示范项目的开展。种植品种均为‘G优217’。

1.2 试验药剂

“更多药剂组合”:阿维·氟酰胺10% SC (稻腾) 、肟菌·戊唑醇75%WDG (拿敌稳) 、丙森锌70%WP (安泰生) 、吡虫啉70%WDG (艾美乐)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处理包括“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常规用药区和空白对照区。

1.3.1“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

试验面积 (100×667) m2。

施药处理3次:分别于移栽后、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齐穗期, 选择晴朗天气用喷雾器人工喷雾。

(1) 第一次施药 (移栽后) :稻腾 (45 m L/667m2) +安泰生 (75 g/667 m2) 。

(2) 第二次施药 (分蘖盛期至孕穗期) :稻腾 (45 m L/667 m2) +拿敌稳 (15 g/667 m2) +艾美乐 (15 g/667 m2) +安泰生 (75 g/667 m2) 。

(3) 第三次施药 (孕穗期至齐穗期) :稻腾 (45 m L/667 m2) +拿敌稳 (15 g/667 m2) +艾美乐 (15 g/667 m2) +安泰生 (75 g/667 m2) 。

1.3.2 常规用药区

试验面积 (2×667) m2。

(1) 第一次施药:40%杀虫双 (250 m L/667 m2) +30%高效氯氟氰菊酯 (100 m L/667 m2) 。

(2) 第二次施药:25%吡蚜酮 (30 g/667 m2) +70%三环唑 (45 g/667 m2) +40%稻瘟灵 (100m L/667 m2) +40%三唑磷 (100 m L/667 m2) 。

(3) 第三次施药:5%阿维菌素 (100 m L/667 m2) +烯啶虫胺 (30 g/667 m2) +70%三环唑 (45g/667 m2) 。

1.3.3 空白对照区

试验面积 (0.5×667) m2。

扎田埂与“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隔开。除水稻全程生育期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及处理种子外, 其余的化学除草及肥水管理等均与试验示范区一致。

1.4 药剂喷施方法

试验示范区共施药3次, 分别于5月4日、6月26日、7月16日统一使用机动喷雾器喷施, 处理之间所用喷雾器分开。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药前进行1次基数调查, 施药后在病虫害防效稳定期调查1次主要病虫害的防效, 按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示范准则》进行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田间调查, 计算统计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2.1.1 二化螟

经调查统计, “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白穗率为0.13%, “更多药剂组合”对白穗的防效为92.3%;常规用药区白穗率为0.25%, 常规用药组合对白穗的防效为85.3%;空白对照区平均白穗率为1.7% (表1) 。

2.1.2 稻飞虱

经调查统计, “更多药剂组合”对稻飞虱的防效为93.5%;常规药剂组合对稻飞虱的防效为89.3% (表1) 。

2.1.3 纹枯病

经调查统计, 施药后21 d, “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87, “更多药剂组合”对纹枯病的防效为85.3%;常规用药区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31, 常规药剂组合对纹枯病的防效为77.8% (表1) 。

2.2 产量

经挖方测产, 平均667 m2产量, “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为657.22 kg, 常规用药区为576.24 kg, 比空白对照区分别增产35.4%、18.7%;“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比常规用药区增产14.1%。

2.3 经济效益

经调查计算, 平均667 m2理论经济效益, “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为1347.05元, 常规用药区为1270.6元, 比空白对照区分别增收11.0%、4.7%;“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比常规用药区增收6% (表2) 。

空白对照未施药。

667 m2总效益 (元) =667 m2 (稻谷产值-药剂费用-施药人工费)

3 小结与讨论

3.1 防治效果

“更多药剂组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防效分别为91.8%、93.5%、85.3%。平均防虫效果92.7%, 平均防病效果85.3%, 比常规用药组合的平均防虫效果、平均防病效果分别高出4.1个、5.1个百分点。说明“更多药剂组合”能更好地综合防控水稻整个生育期病虫害。

3.2 产量效益

本试验示范中“更多药剂组合”试验示范区平均667 m2产量为657.22 kg, 施药效益为1348.15元, 比常规用药区增产80.98 kg, 增收76.45元, 增收率为6%;比空白对照区增产171.87 kg, 增收134.77元, 增收率为11%。达到了增产增收目标。

3.3 生态效益

(1) “更多药剂组合”667 m2用药量420 g, 比常规用药组合减少了47.5%。在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同时减少了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农药量, 间接提高了生态效益。

(2) “更多药剂组合”多为低毒或中毒农药, 能够一定程度地避免高毒农药对环境和人畜的伤害。

(3) “更多药剂组合”多为水分散粒剂、悬浮液等新型剂型, 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3.4 影响因素

2015年重庆市江津区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 常规施药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如遇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年份, 常规施药不一定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篇6: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关键词:烟草病毒病;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7-68-02

烟草病毒病是贵州烟草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烟叶一旦被病毒侵染,表现为叶片颜色深浅绿相间,病叶厚薄不均,出现疱斑,白色或浅褐色不规则的小点或环斑;或沿叶脉变褐,发病重的叶片叶缘向背面翻卷,叶片皱缩、畸形、扭曲,发病植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烟草病毒病平均发病率在10%左右,发病严重的可达60%,田块病株率甚至超过80%,以致于绝收,给烟叶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1-4]。为了探索有效防治烟草病毒病且对环境相容性好的药剂,笔者选择了5种常用防治病毒病的药剂进行田间试验,旨在考察不同药剂对烟草病毒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后坝村,海拔1 150m,酸性黄壤,肥力中等。试验地已连续种植烟草3a,烟草病毒病发病普遍,且有逐年加重趋势。

1.2 供试作物及品种 烟草品种:K326,为当地主栽品种。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试验剂量均为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A、0.5%氨基寡糖素水剂3 375mL/hm2(福建新农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B、0.5%香菇多糖水剂3 375mL/hm2(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C、8%宁南霉素水剂945mL/hm2(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D、0.06%甾烯醇微乳剂600g/hm2(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E、30%混合脂肪酸·络氨铜水剂225g/hm2(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F、清水对照(ck)。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共24个小区,小区面积20m2,随机区组排列。

1.4 施药时间和方法 整个试验期间共施药3次,间隔7d,施药时间分别是2015年6月21日(病毒病始发期)、6月28日、7月5日。采用利农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将试验药剂按稀释倍数均匀喷雾枝叶和茎基部,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用水量为600kg/hm2。

1.5 调查次数和时间 试验期间调查2次,第一次于2015年6月21日对各小区药前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第二次于7月13日,即第3次施药后7d进行防效调查。

1.6 调查分析

1.6.1 防效调查 将各小区内烟株全部调查,根据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分级标准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利用数据统计软件DPS对防效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显著性分析。

1.6.2 病害分级标准 0级:全株无病;1级:心叶脉明或轻微花叶,或上部1/3花叶但不变形,植株无明显矮化;3级:1/3~1/2叶片花叶,或少数叶片变形,或主脉变黑,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2/3以上;5级:1/2~2/3叶片花叶,或变形,或主侧脉坏死,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2~2/3;7级:全株叶片花叶,严重变形或坏死,植株矮化为正常株高的1/3~1/2。

1.6.3 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及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试验所选的5种药剂在连续3次施药后,对烟草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效,0.5%氨基寡糖素水剂3 375mL/hm2、0.5%香菇多糖水剂3 375mL/hm2、8%宁南霉素水剂945mL/hm2、0.06%甾烯醇微乳剂600g/hm2和30%混合脂肪酸·络氨铜水剂225g/hm2的防效分别为57.18%、64.33%、70.16%、61.59%和53.55%。(下转75页)(上接68页)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8%宁南霉素水剂945mL/hm2 的防效相对较高,优于0.5%氨基寡糖素水剂3 375mL/hm2和30%混合脂肪酸·络氨铜水剂225g/hm2的防效,差异显著;与0.5%香菇多糖水剂

3 375mL/hm2和0.06%甾烯醇微乳剂600g/hm2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不同处理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

[

处理\&病情指数\&平均防效

(%)\&药前\&第3次药后7d\&A\&0.09\&6.83\&57.18b\&B\&0.13\&5.92\&64.33ab\&C\&0.00\&5.05\&70.16a\&D\&0.09\&6.30\&61.59ab\&E\&0.00\&7.50\&53.55b\&ck\&0.13\&15.44\&0.00c\&]

3 结论

由本次试验结果可知,试验所选的5种药剂对烟草病毒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除了8%宁南霉素水剂945mL/hm2与0.5%氨基寡糖素水剂3 375mL/hm2、30%混合脂肪酸·络氨铜水剂225g/hm2间防效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药剂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明显,防效均达到50%以上,这几种药剂均可用于防治烟草病毒病。

参考文献

[1]汪代斌,辛静,王晗,等.烟草花叶病发生规律及生物源抗病毒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174-2176,2186.

[2]杨德廉,王凤龙,钱玉梅,等.我国烟草病毒病的防治研究策略[J].中国烟草科学,2001(1):46-48.

[3]刘如春,张德咏,朱春晖,等.衡阳县烟草花叶病病毒种类调查及其防治药剂筛选[J].湖南农业科学,2012(7):82-85.

篇7: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关键词:早稻病虫害,药剂,防效,江西新干,2015年

为明确早稻主要病虫害用药剂防治与不用药剂防治对早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特进行了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新干县溧江乡堆背村万亩片早稻田, 稻田为砂质壤土, 土壤肥沃, 水源条件好。试验作物为早稻, 品种为赣鑫203。4月1日播种, 施45%三元复合肥4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4月24日栽插, 移栽后5 d施尿素150 kg/hm2作追肥。6月4日施尿素37.5 kg/hm2、氯化钾75kg/hm2作催苞肥。6月15日始穗, 6月22日齐穗, 7月19日收割。试验对象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试验田间稻瘟病轻发,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偏轻发生, 纹枯病偏重发生。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分别为全不防区、稻纵卷叶螟不防区、稻飞虱不防区、稻瘟病不防区、纹枯病不防区、二化螟不防区、常规全防区。不设重复, 共7个小区, 小区面积66.7 m2, 各小区随机排列[1,2,3], 小区间做田埂。其中, 防治二化螟用40%三唑磷 (螟施净) 1 500 m L/hm2对水450 kg/hm2;防治稻瘟病用75%三环唑300 g/hm2对水450 kg/hm2;防治纹枯病用30%苯甲·丙环唑450 m L/hm2对水450 kg/hm2;防治卷叶螟用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 150 m L/hm2对水450 kg/hm2;防治稻飞虱用50%吡蚜酮150 g/hm2对水450 kg/hm2。

1.3 施药时间与方法

第1次施药为5月8日, 主要防治第1代螟虫;第2次施药为5月21日, 主要防治2代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第3次施药为6月15日, 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各病虫发生危害定局后调查1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 每小区查50丛水稻。二化螟调查总株数、枯心 (白穗) 数、计算枯心 (白穗) 率。稻瘟病调查病叶 (穗) 数、计算病叶 (穗) 率。纹枯病调查病株数, 计算病株率。稻纵卷叶螟调查倒3叶卷叶数、计算卷叶率。稻飞虱调查25丛总虫数、计算百丛虫量。产量调查:各小区分别收割、称重, 计算小区产量, 折算单位面积产量。此外, 各小区分别进行考种, 计算结实率、千粒重等[4,5,6]。

1.5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4月9日、19日中到大雨天气, 其余为晴到多云天气, 间或雷阵雨天气。5月1日、8日、11日、15日、18日、27日、29日、30日中到暴雨天气, 其余为晴到多云天气, 间或雷阵雨天气。6月3日、4日、8日、9日、10日、12日、13日、14日、17日、18日、21日中到暴雨天气, 其余为晴到多云天气, 间或雷阵雨天气。7月1日、3日中雨, 直至收割其余为晴到多云天气, 间或雷阵雨天气。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 1代二化螟不防区的枯心率0.3%, 全防区枯心率0, 全不防区枯心率0.4%;2代螟虫不防区白穗率为0.01%、全不防区白穗率为0.01%、全防区为0;试验田各小区未发生叶稻瘟及穗瘟;全防区纹枯病病株率为5.95%, 纹枯病不防区的病株率为21.78%, 全不防区的病株率为22.85%;全防区卷叶螟卷叶率为0.27%, 卷叶螟不防区卷叶率3.65%, 全不防区卷叶率3.98%;全防区稻飞虱虫量为62只/百丛, 稻飞虱不防区虫量为956只/百丛, 全不防区稻飞虱虫量为1 195只/百丛。

2.2 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田稻瘟病未发生;二化螟轻发生;稻纵卷叶螟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纹枯病偏重发生, 但偏重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 对产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稻瘟病在试验区没有发生, 对产量也没有影响。试验区二化螟发生较轻, 不防区产量损失较轻。试验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中等, 不防区产量损失一般。2015年影响早稻产量的病虫为偏重发生的稻飞虱和纹枯病, 全不防区、稻飞虱不防区和纹枯病不防区损失较重。

注:产量损失=全防区产量-处理区产量;挽回损失=全不防区损失产量-处理区损失产量。

二化螟不防区损失产量45 kg/hm2, 损失率0.54%;稻纵卷叶螟不防区损失产量105 kg/hm2, 损失率1.26%;稻瘟病不防区损失产量15 kg/hm2, 损失率0.18%, 可能误差所致;稻飞虱不防区损失产量720 kg/hm2, 损失率8.62%;纹枯病不防区损失产量1 425 kg/hm2, 损失率17.06%;全不防区, 损失产量1 980 kg/hm2, 损失率23.70%;全程不防区和纹枯病不防区、稻飞虱不防区对早稻产量有较明显影响。

2.3 防治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常规全防区, 共喷药防治3次, 挽回稻谷损失5 148元/hm2, 农药及施药人工费1 21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4.24;二化螟不防区, 共喷药防治2次, 挽回稻谷损失5 031元/hm2, 农药及施药人工费97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5.16;稻瘟病不防区, 共喷药防治3次, 挽回稻谷损失5 109元/hm2, 农药及施药人工费1 12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4.54;稻纵卷叶螟不防区, 共喷药防治3次, 挽回稻谷损失4 875元/hm2, 农药及施药人工费94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5.16;稻飞虱不防区, 共喷药防治3次, 挽回稻谷损失3 276元/hm2, 农药及施药人工费1 03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3.17;纹枯病不防区, 共喷药防治3次, 挽回稻谷损失1 443元/hm2, 农药及施药人工费1 035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1.39。

注:稻谷按2.60元/kg计算, 每个施药工钱按150元/公顷次计算。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精细化管理、一系列健康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天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病虫偏轻发生, 对产量的影响较小。2015年试验田稻瘟病未发生;二化螟轻发生;稻纵卷叶螟中等偏轻发生;稻飞虱、纹枯病偏重发生, 但偏重发生的程度相对较轻, 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试验结果表明, 2015年试验区影响早稻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是稻飞虱和纹枯病, 不喷药防治稻飞虱和纹枯病的早稻产量损失率分别达8.62%和17.06%。各主要病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纹枯病、稻飞虱、卷叶螟、二化螟, 稻瘟病影响最小。喷药防治早稻病虫害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 其总体效益为1.00∶4.24。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的年份, 可否使用国产、价格较便宜的农药进行防治, 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在指导大田病虫害防治时, 一些病虫害如稻瘟病、二化螟, 可结合品种抗性、前期基数、天气情况及禾苗长势确定防治田块, 避免喷保险药、放心药, 值得今后探讨。

参考文献

[1]黄世文, 刘连盟, 王玲, 等.药液量及施药方法对不同株型水稻生育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效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 (2) :211-217.

[2]李丹, 刘红梅, 何海永, 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防效评估[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7) :123-128.

[3]李莲, 朱春文, 康翠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25 (9) :37-38.

[4]刘见平, 徐志德, 刘都才, 等.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应用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 2014 (5) :50-54.

[5]彭日民, 朱赞江, 竺锡武, 等.不同农药配组防控湘中地区水稻主要病虫害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6) :114.

篇8:陆良县马铃薯虫害药剂防治试验

关键词 马铃薯;害虫防治;药剂防治试验

中图分类号:S532;S43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0-02

陆良县是云南省第一大平坝地区,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5.2 ℃,年降雨量958.4 mm,全县水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整体环境有利于马铃薯种植。马铃薯生长周期短,栽培简单,整体应用十分广泛,陆良县现阶段种植的马铃薯主要是小春马铃薯和秋马铃薯,大春马铃薯有少量种植,从目前的种植情况来看,虫害较为严重的是小春马铃薯的块茎蛾、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色蛴螬和金针虫;秋马铃薯的害虫主要是白色蛴螬,特别是当天气干旱时,块茎蛾也较为严重[1]。调查发现,陆良县部分地区由于马铃薯害虫危害导致减产20%左右,个别地区甚至高达70%,因此选用8种较为常见的马铃薯害虫防治药剂,随机选择陆良县马铃薯种植田进行试验,分析不同药剂对马铃薯害虫的防治效果,从而讨论分析针对陆良县马铃薯害虫防治的主要药剂和方法[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1.2%苦参碱-烟碱AS 15000 mL/hm2;0.26%绿丹AS 15000 mL/hm2;40%辛硫磷EC 8000 mL/hm2;10%吡虫啉WP 7000 mL/hm2;48%乐斯本EC 5000 mL/hm2;4%啶虫脒WP 6000 mL/hm2;4%地星GR 100 kg/hm2;2%阿维菌素WP 5000 g/hm2。

1.2 试验区域选择

在陆良县马铃薯种植地区随机选择16块种植田,分别种植丽薯6号,密度为4 000塘/667 m2,采用单垄双行种植模式,试验田的肥水管理同普通田一致。分别将8块田随机分配不同的药剂,将8种药剂在马铃薯播种前施于种植沟内,然后再将马铃薯种植。剩下8块田作为对照空白组进行试验,种植丽薯6号,并不添加任何药剂,在收获季节对种植地害虫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3]。

1.3 调查及数据处理

在马铃薯收获时,以8 m2为一个调查取样点,每块试验取3个点进行调查取样,调查马铃薯害虫种类和数量,并实测取样点的马铃薯产量。对于8块空白组试验田,分别对试验田中的马铃薯害虫进行统计和分类,对陆良县马铃薯的害虫种类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对于添加药剂的8块药剂试验田,按照害虫危害程度进行被害情况分类,整体等级分为5级:第1级是马铃薯没有受到害虫危害;第2级是马铃薯表面出现害虫取食斑痕,印记较浅;第3级是马玲是块茎出现小于1 cm2害虫取食斑痕,虫道数小于4道;第4级是马铃薯块茎出现害虫取食斑痕40%左右,并且虫道数大于6道,但是部分马铃薯块茎还拥有食用价值;第5级是马铃薯块茎出现害虫取食斑痕大于60%以上,完全失去食用价值。取每块试验田3个取样点的平均值,计算出马铃薯害虫指数、被害情况和防止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害虫情况分析

根据表1可知,陆良县马铃薯主要害虫种类是块茎蛾、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色蛴螬和金针虫。从数据分析来看,危害最大的分别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其中,地老虎对于马铃薯的后期生长危害最大,常常会导致马铃薯的品質下降和无法食用的情况出现,因此,针对地老虎的害虫防治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方向。

2.2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害虫防治效果分析

根据表2加入药剂后试验田的害虫数量和表3害虫防治效果分析可以看出,药剂试验田4的害虫种类最少,相比其他药剂10%吡虫啉对于害虫的防治高达60%以上,虽然其他药剂对于害虫的防治效果也高达40%,但是10%吡虫啉的防治效果最佳。由于陆良县地区的马铃薯主要害虫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10%吡虫啉对地老虎有很好防治作用,而且地老虎属于地下害虫,10%吡虫啉的有很好的土壤渗透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害虫的出现。

3 结果与讨论

陆良县在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广种植马铃薯,同时不断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和新耕作技术,加上陆良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创造了一年三季栽培模式,马铃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马铃薯种植已经成为陆良县重要的农业发展产业;同时,马铃薯也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马铃薯种植受到的害虫危害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绝收的情况,从试验数据可知,陆良县马铃薯主要害虫种类是块茎蛾、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色蛴螬和金针虫,以地老虎类地下害虫为主;参试的8种药剂中10%吡虫啉的防治效果最佳,因此,建议在马铃薯虫害防治中应选择防治效果较好的吡虫啉。

为巩固和提升陆良县马铃薯产业,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做好虫害防治:一是农业防治,马铃薯种植进行精耕细作,特别是每年的冬季进行深耕可以消灭越冬的害虫,减少来年的虫害,特别是陆良县是以地老虎为主的地下害虫,冬季深耕可以消灭地老虎的虫卵,除了冬季深耕以外,还应该进行春灌,春灌也可以有效消灭部分害虫;二是进行药剂防治,通过使用吡虫啉来播种前撒入到土壤中,对于害虫情况较为严重的地区需要加大使用剂量,这样可以有效防治害虫的产生和危害;三是诱杀成虫,大多数马铃薯害虫都有一定的趋光性,可以使用黑光灯和频振式杀虫灯进行成虫的诱杀。通过以上3种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马铃薯害虫数量,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巩固和提升陆良县马铃薯产业。

参考文献

[1]栾红岗,谢红生,王谷珍,等.陆良县大春马铃薯氮磷钾合理用量试验[J].云南农业科技,2014(6):4-7.

[2]邵艳,谢付生,胡红珍,等.陆良县马铃薯品比试验[J].云南农业,2011(2):30-31.

[3]栾国强,陈森林,刘常生,等.陆良县小春马铃薯耕作技术探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5.

篇9: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一、主要害虫及防治

(一)菜青虫、小菜蛾

主要为害春甘蓝、青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2500倍液或1.8%虫螨杀星乳油3000倍~5000倍液喷雾防治。

(二)小菜蛾

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防治方法同菜青虫。

(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为害多种蔬菜,药剂防治使用5%锐劲特1500倍液或武大绿洲3号A病毒杀虫剂750倍液。

(四)蚜虫

主要为害青菜、瓜类、茄果类蔬菜。药剂防治选用阿维菌素3000倍液、快杀灵1000倍液或吡虫啉1500倍液喷雾。

(五)红蜘蛛

主要为害茄果类、瓜类蔬菜,药剂防治使用敌百虫800倍~1000倍液或虫螨立克1500倍液喷雾。

(六)蓟马

主要为害棚栽茄子、西瓜、番茄、黄瓜等,药剂防治选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15000倍、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均匀喷雾。

二、主要病害及防治

(一)灰霉病

主要为害茄果类、瓜类、棚栽豆类蔬菜,药剂防治使用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在棚栽茄子上使用后要通风)、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轮换交替施用,每隔7d~10d一次,连用2次~3次。

(二)菌核病

主要为害茄果类、迟栽莴笋、芹菜等蔬菜。药剂防治使用40%农利灵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

(三)蔓枯病

主要为害棚栽黄瓜、西瓜等,一般始发于节部,常造成茎蔓纵裂、流胶,叶片也会染病。可用80%必备可湿性粉剂500倍~600倍液、78%科博可湿粉剂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喷药预防;初发病田块可用43%好力克悬浮剂3500倍~5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菌威(咪酰胺)乳油1000倍~1500倍喷雾(兼治炭疽病、白粉病);茎蔓还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倍~200倍液涂抹处理。

(四)炭疽病

主要为害西瓜及辣椒等蔬菜,病害发生前可用铜基保护杀菌剂预防,发病初期可用世高1500倍液、百克2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

(五)霜霉病

主要为害黄瓜、十字花科蔬菜、莴笋等。发病田块可选用60%灭克可湿性粉剂、72%杜邦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600倍液,或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隔5d~7d喷雾一次,连用2次后改用铜基杀菌剂(铜高尚、必备、可杀得等)喷雾保护。

(六)疫病

主要为害辣椒和瓜类等。可选用杀菌霸一包对水40kg~60kg、灭威1000倍液~1500倍液或“农抗120”200倍液喷雾防治。

(七)茄果类蔬菜根基部病害、瓜类枯萎病

在发病初期用75%治萎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1500倍液或15%引向胜水剂600倍~800倍液浇灌;发病重的田块,同时用36%甲基托布津悬浮剂500倍液对水公斤均匀喷雾,隔10d一次,共防2次~3次。

(八)西瓜细菌性褐斑病

主要为害棚栽西瓜叶片,发病症状为圆形褐斑,对光观察呈现半透明状,晕圈明显。可选用10%溃枯宁可溶性粉剂1000倍~12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粉剂3500倍液喷雾。

篇10:兴义市烟草病虫害药剂防治

关键词:烟草靶斑病;药剂筛选;复配;水分散粒剂;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82.2+99;S435.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40-03

收稿日期:2013-10-15

作者简介:刘斯泓(1989—),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药毒理学研究。E-mail:liusihong1989@126.com。

通信作者:纪明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农药及农药毒理学研究。E-mail:jimingshan@163.com。烟草靶斑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烟草叶部病害,该病已持续几年在辽宁省铁岭市烟区发生,并有逐年加重趋势。该病害以侵染叶片为主,也可危害烟株茎部,在苗期到大田成熟期均可发生,且有扩散迅速、连片发生的特点,危害较为严重,能够使烟叶质量和产量均大幅度降低。烟草靶斑病菌不仅能够侵染烟草,还可对番茄、茄子、甜菜等作物造成危害,已成为当前阻碍烟草等作物生产的重大问题之一。复配杀菌剂在作物病害防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复配杀菌剂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达到比单一杀菌剂更有效的防治效果,还可以减少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通过对防治烟草靶斑病的杀菌剂进行药剂筛选及复配,并对其进行水分散粒剂的配方筛选,得出防治烟草靶斑病菌的复配药剂,以期对烟草种植及烟叶生产提供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烟草靶斑病病菌由沈阳农业大学烟草研究所提供。

1.2药剂

原药:恶霉灵、腐霉利、多菌灵、三唑酮、百菌清、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咪鲜胺、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山东省济南飞铭化工有限公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天津市巴斯夫化工有限公司)、2-萘磺酸甲醛聚合物钠盐(河南省安阳市双环助剂有限责任公司)。分散剂:聚乙烯醇(上海光铧科技有限公司)、聚乙二醇(天津市西尔斯化工有限公司)、木质素磺酸钠(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崩解剂:硫酸铵(深圳市华昌化工有限公司)、硫酸钠(江苏省无锡市晶科化工有限公司)、氯化钙(河北省唐山洁友精细生化有限公司)。载体:硅藻土(广东省广州思铂化工有限公司)、高岭土(上海创宇化工有限公司)、白炭黑(江苏省南通绿叶化工助剂有限公司)。

1.3室内病菌离体试验

1.3.1单一药剂筛选采用生长抑制法筛选单一药剂。取每种待测原药粉剂1 g,分别配成浓度为1 g/L的单一药剂,分别稀释成600、700、800、900、1 000倍液,形成浓度分别为1.67、1.43、1.25、1.11、1.00 mg/L的药液,制成含药平板,每个处理3次重复[1]。以加入等体积无菌水的PDA平板为对照,取直径为5 mm的菌丝块,处理过的培养皿置于2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3 d后取出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平均值,进而计算出菌丝生长抑制率、毒力回归方程、抑制中浓度(EC50值)及决定系数r2[2]。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5 mm)-(处理菌落直径-5 mm)对照菌落直径-5 mm×100%

1.3.2复配药剂筛选 将单剂筛选中选出的2种效果最佳的原药进行复配试验,分别按照1 ∶9、2 ∶8、3 ∶7、4 ∶6、5 ∶5、6 ∶4、7 ∶3、8 ∶2、9 ∶1比例开展上述试验,计算增效系数(SR),进而确定最佳复配配比[3]。

EC50(理论)=(A+B)/[A/EC50(A)+B/EC50(B)]

SR=EC50(理论)/EC50(实际)

式中:A、B分别代表复配药剂中2种有效成分。当SR<0.5 时,表示拮抗作用;当0.5≤SR≤1.5 时,表示相加作用;当 SR>1.5 时,表示增效作用[4]。

1.4配方筛选及各项指标分析方法

1.4.1配方筛选方法采用挤压造粒法制成水分散粒剂,按照润湿剂、分散剂、载体、崩解剂的顺序,通过组合筛选法依次筛选出复配药剂的最佳助剂。初始试验选用硅藻土为载体,以悬浮率为第一指标,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复配药剂的助剂配比。

1.4.2润湿性的测定采用刻度量筒法。称取1 g样品快速倒入盛有25 ℃、500 mL标准硬水的500 mL量筒中,立刻计时,记录99%样品沉入筒底的时间,小于1 min为合格。

1.4.3分散性的测定采用量筒混合法。称取2 g样品加入盛有98 mL水的100 mL量筒中,来回颠倒10次,每次2 s,静置1 h后目测其分散性。再颠倒10次,使其完全再分散,静置1 d后颠倒量筒,记录使沉积物再分散而颠倒的次数,低于10次为合格。

1.4.4崩解性的测定以样品颗粒在水中全部崩解的时间进行评价。将0.5 g样品颗粒加入盛有25 ℃、90 mL蒸馏水的100 mL具塞量筒中,塞紧筒口,夹住量筒中部,以8 r/min速度绕中心旋转,直到样品在水中全部崩解,一般要求崩解时间小于3 min[5]。

nlc202309020534

1.4.5悬浮率的测定按照GB/T 14825《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测定。

1.5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在铁岭市昌图县双庙子镇烟叶种植产区进行,设置50%腐霉利·恶霉灵水分散粒剂600、800、1 000 倍液,腐霉利800倍液,恶霉灵800倍液及清水对照,共计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株距50 cm,每垄20株烟株,垄宽1.2 m,共选择5株,每小区面积60 m2。施药前进行病情调查,并于首次和第2次施药7 d后调查病情,计算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增长率计算相对防效[6]。烟草靶斑病病害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以下;3级:病斑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0%以下;5级:病斑占整个叶片面积的30%以下;7级:病斑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下;9级:病斑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及以上[7]。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值)调查总叶片数×最高级值×100

病情指数增长率=施药后病情指数-施药前病情指数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相对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增长率-处理病情指数增长率对照病情指数增长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药剂筛选结果

2.1.1单一药剂筛选由表1可见,恶霉灵的EC50值为0126 6 mg/L,在10种供试药剂中其EC50值最小,说明其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腐霉利的EC50值也很小,为0133 8 mg/L;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的EC50值相对较大,说明这2种药剂抑菌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恶霉灵、腐霉利对烟草靶斑病菌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复配药剂。

表110种杀菌剂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毒力测定

原药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

(mg/L)决定系数

(r2)恶霉灵y=1.749 2x+6.569 80.126 60.905 1腐霉利y=1.824 3x+6.593 80.133 80.742 2多菌灵y=1.800 1x+5.517 60.515 80.975 7三唑酮 y=2.677 4x+5.563 80.615 80.960 1百菌清y=1.597 5x+5.316 00.634 10.945 5烯唑醇 y=1.578 8x+5.172 70.777 20.884 9甲基硫菌灵y=1.526 2x+5.103 10.855 90.935 9咪鲜胺y=4.174 9x+4.853 81.084 00.874 4苯醚甲环唑y=2.141 3x+4.752 01.305 60.942 8代森锰锌y=2.080 5x+4.604 51.549 20.763 6

2.1.2复配药剂筛选试验选择腐霉利和恶霉灵进行复配,测定其对烟草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计算增效系数。由表2可见,当腐霉利与恶霉灵按照1 ∶9、2 ∶8、8 ∶2、9 ∶1比例复配后,均显示相加作用;以其他比例复配时,均显示增效作用;当腐霉利和恶霉灵按照4 ∶6比例复配时,增效系数最大,为4.364 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由此确定腐霉利 ∶恶霉灵为 4 ∶6 为最佳配比。表2腐霉利和恶霉灵复配对烟草靶斑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腐霉利和恶霉灵配比毒力回归方程决定系数

(r2)EC50值(mg/L)实测值理论值增效系数

(SR)10 ∶0y=1.749 2x+6.569 80.905 10.126 6 0 ∶10y=1.824 3x+6.593 80.742 20.133 8 1 ∶9y=1.546 9x+5.645 40.854 70.133 2 0.133 0 0.998 52 ∶8y=1.633 6x+5.286 40.856 20.107 0 0.132 3 1.236 43 ∶7y=2.584 4x+4.877 50.932 50.066 6 0.131 6 1.974 44 ∶6y=2.874 5x+5.122 10.968 40.030 0 0.130 8 4.364 15 ∶5y=2.551 2x+4.685 40.912 70.053 8 0.130 1 2.417 86 ∶4y=2.845 6x+5.655 60.817 20.051 3 0.129 4 2.522 87 ∶3y=1.988 8x+5.122 80.971 30.077 9 0.128 7 1.652 78 ∶2y=2.743 3x+5.736 10.855 20.130 6 0.128 0 0.979 89 ∶1y=2.155 8x+4.975 90.935 50.100 5 0.127 3 1.266 4

2.2水分散粒劑配方筛选结果

2.2.1润湿剂筛选将待选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2-萘磺酸甲醛聚合物钠盐(NNO)按5%润湿剂+50%复配原药+载体(补足至100%),分别制成水分散粒剂,进行润湿性测定,记录润湿时间,筛选出最佳润湿剂。由表3可见,在同样用量下,将K12、DBS按照1 ∶1比例混合时,润湿时间最短,为10 s,润湿效果最好,因此将其作为最佳润湿剂。

润湿剂筛选结果

润湿剂用量(%)润湿时间(s)润湿性能K12514合格DBS542合格NNO537合格K12+DBS(1 ∶1)510合格K12+NNO(1 ∶1)528合格

2.2.2分散剂筛选待选分散剂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PEG)、木质素磺酸钠(CMN)按5%分散剂+5%最佳润湿剂+50%复配原药+载体(补足至100%),分别制成水分散粒剂,进行分散性测定,记录润湿时间、分散性,计算悬浮率,筛选出最佳分散剂。由表4可见,在同样用量下,PEG、CMN按照 1 ∶1 比例混合时,悬浮率最大,为85.86%,悬浮性能最好,润湿性和分散性也相对较好。因此选用PEG、CMN(比例为1 ∶1)作为最佳分散剂。

nlc202309020534

分散剂筛选结果

分散剂用量

(%)润湿时间

(s)分散性

(次)分散

性能悬浮率

(%)PVA5114合格63.19PEG5135合格79.93CMN574合格72.14PEG+PVA(1 ∶1)5145合格72.56PEG+CMN(1 ∶1)574合格85.86

2.2.3载体筛选待选载体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按5%最佳润湿剂+5%最佳分散剂+50%复配原药+载体(补足至100%),分别制成水分散粒剂,进行载体筛选,记录润湿时间,计算悬浮率,筛选出最佳载体。由表5可见,在相同用量的3种载体处理下,硅藻土处理的悬浮率为86.26%,明显高于高岭土、白炭黑处理,且该处理润湿时间最短,分散性能最好。因此选用硅藻土为最佳载体。

载体筛选结果

载体用量

(%)润湿时间

(s)分散性

(次)分散性能悬浮率

(%)硅藻土4075合格86.26高岭土4096合格69.55白炭黑40107合格70.32

2.2.4崩解剂筛选待选崩解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钙,按5%崩解剂+5%最佳润湿剂+5%最佳分散剂+50%复配原药+最佳载体(补足至100%),分别制成水分散粒剂,进行崩解剂筛选,记录崩解时间,筛选出最佳崩解剂。由表6可见,在同样用量下,崩解时间顺序为硫酸铵处理<硫酸钠处理<氯化钙处理,崩解性能均合格。因此选用硫酸铵为最佳崩解剂。

2.3配方优化

在以上筛选试验的基础上,将筛选出的助剂按正交设计

崩解剂筛选结果

崩解剂用量

(%)崩解时间

(s)崩解性能硫酸铵523合格硫酸钠530合格氯化钙535合格

方法设定不同用量组合,加工成水分散粒剂,分别测定崩解时间、分散性能、悬浮率。由表7可见,润湿剂用量对各性能指标影响不大;分散剂用量对悬浮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分散剂用量增加,悬浮率随之增加;崩解剂用量对崩解性能影响较大,崩解时间随崩解剂用量增加而缩短;当润湿剂用量6%、分散剂用量6%、崩解剂用量5%时,崩解时间最短,为18 s,悬浮率最高,为86.64%,分散性能合格。

不同配方的崩解时间、分散性能和悬浮率测定

编号润湿剂

(%)分散剂

(%)崩解剂

(%)崩解时间

(s)分散性

(次)分散性能悬浮率

(%)14442511不合格63.032455229合格72.563466197合格80.0645452311不合格69.985556207合格75.036564264合格80.367646199合格75.228654246合格77.559665185合格86.64

本研究筛选出的最佳试剂配方:润湿剂为K12(3%)、DBS(3%),分散剂为PEG(3%)、CMN(3%),崩解剂为硫酸铵(5%),载体为硅藻土(补足至100%)。

2.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2次施药后,50%(腐霉利+恶霉灵)水分散粒剂复配药剂的相对防效均高于腐霉利和恶霉灵单剂,说明复配药剂的药效优于单一药剂。对于复配药剂而言,稀释600、800、1 000倍液对烟草靶斑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5661%、60.03%、58.25%,因此50%(腐霉利+恶霉灵)水分散粒剂稀释800倍相对防效最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发展。表8不同处理对烟草靶斑病的防治效果

处理稀释

倍数施药前

病情指数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病情指数病情指数

增长率(%)相对防效

(%)病情指数病情指数

增长率(%)相对防效

(%)50%(腐霉利+恶霉60023.4424.665.2041.7226.3111.2856.61灵)水分散粒剂复配80023.0524.164.8246.0825.6511.2860.03100024.0225.646.7424.4826.8511.7858.25腐霉利单剂80019.8621.16.2430.0923.2116.8740.22恶霉灵单剂80020.9822.376.6325.8124.5517.0239.69清水—23.8525.988.9330.5828.22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0种药剂对烟草靶斑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恶霉灵、腐霉利抑菌效果最显著,EC50值分别为0126 6、0.133 8 mg/L,可作为复配药剂;腐霉利与恶霉灵按照4 ∶6比例复配后,增效效果最明显,增效系数为 4.364 1,且明显高于其他比例复配药剂和腐霉利、恶霉灵的单一药剂,将其确定为最佳配比;分别筛选出最佳润湿剂、分

散剂、载体、崩解剂,并进行配方优化,得出最佳试剂配方:潤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分散剂为聚乙二醇(3%)、木质素磺酸钠(3%),崩解剂为硫酸铵(5%),载体为硅藻土(补足至100%);将制得水分散粒剂用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恶霉灵)水分散粒剂800倍液相对防效最高,为60.03%,对烟草靶斑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对烟草靶斑病的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伏颖,吴元华,穆凌霄,等. 烟草靶斑病室内药剂筛选[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153-155.

[2]贾辉,吕和平,沈慧敏,等. 不同杀菌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6):99-101.

[3]陈立,徐汉虹,李云宇,等. 农药复配最佳增效配方筛选方法的探讨[J]. 植物保护学报,2000,27(4):349-354.

[4]石明旺,孙永叶,贺荣国,等. 杀菌剂及其复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54-56.

[5]谢毅,郭凡,康占海,等. 农药水分散粒剂的研究进展[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12):26-29.

[6]宫贞启,王宏年,曾宪峰,等. 苯醚·咪鲜胺35%水乳剂防治黄瓜靶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6):55-57.

[7]李应金,陈惠明,李强,等. 防治烟草病毒病田间对比药效试验[J]. 农药,2003,42(9):32-33.齐江卫,王培丹,张珂,等. 苜蓿银纹夜蛾病毒杀虫剂对甘蓝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效[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43-144.

上一篇:私企员工辞职报告范文下一篇:诗歌赏析想起故人